华北区域地层及典型古生讲义物化石简介

合集下载

华北陆块北缘的古生代

华北陆块北缘的古生代

2.1 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活动陆缘深成岩发育
冀北地区的早二叠世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杂岩体
2.1 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活动陆缘深成岩发育 固阳地区早二叠世(P1)深成岩
Ph
14
U3 T R
12
10
Na2O+K2O
F
U2 S2 U1 S1
S3
Ir
8
6
4
2
Pc B O1 O2 O3
0 35 39 43 47 51 55 59 63 67 71 75
分别可代表俯冲的洋壳和俯冲的大陆边缘
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 1.3 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初)陆壳裂解的 岩石记录( 岩石记录(1)
东坪二长岩 390±8Ma
后沟正长岩 386±7Ma
陆松年等(1997),胡小蝶等(1997):410Ma± 陆松年等(1997),胡小蝶等(1997):410Ma±
Morelev(1996)、Chen(1997)、Rui等(2002)、Hart等 2002)、 Morelev(1996)、Chen(1997)、Rui等(2002)、Hart等(2002)、 Goldfarb等(2003)、Hong等 Goldfarb等(2003)、Hong等(2003) ,Mao等(2004)等已经论证中亚 Mao等(2004)等已经论证中亚 地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地区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在晚石炭世-二叠纪,并被大量同位素测年 所证明。 内蒙古及其邻区发育多种类型的铜、金、银、铅锌矿床,它们主要 形成于二叠纪及其以后(芮宗瑶等,1994)。张复新等(1997)研究认 形成于二叠纪及其以后(芮宗瑶等,1994)。张复新等(1997)研究认 为内蒙中部的金矿床形成于华北为内蒙中部的金矿床形成于华北-西北利亚板块拼合及其后续的振荡式 陆内造山过程; Nie等(2002)测得白云鄂博-包头地区的金矿成矿年龄为247- Nie等(2002)测得白云鄂博-包头地区的金矿成矿年龄为247- 297Ma;Hart等(2002)和Zhou等(2002)综述了内蒙及华北北缘金矿床 297Ma;Hart等(2002)和Zhou等(2002)综述了内蒙及华北北缘金矿床 的多期多成因特点,指出多数金矿属于造山型;白乃庙铜金矿床2km 的多期多成因特点,指出多数金矿属于造山型;白乃庙铜金矿床2km 以北的白乃庙金矿已被作为造山型(李进文等,2003)。 以北的白乃庙金矿已被作为造山型(李进文等,2003)。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

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鲁山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太古宙地质单位,该地区的基底属于3.8-2.5亿年前的太古宙花岗岩和变质岩。

经过数十亿年的地质演化,鲁山地区的基底形成及演化历程具有非常复杂的地质历史,下面就从鲁山地区的基底成因、变质作用、构造演化等方面简要探讨其形成及演化历程。

首先,鲁山地区的基底是在太古宙时期形成的,那个时期地球年代很长,历时达到几十亿年。

在地壳演化的早期,受到陆壳岩石圈的构造运动和地球内部动力学机制所控制。

在新元古代末期,地球上形成了华北板块,其成因主要是由于岩石圈深部地幔的上涌和下沉导致地壳的聚积和增厚,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花岗岩台地。

这种岩石圈深部地幔的上涌活动,使华北克拉通南缘石英岩类地层能够通过表面抬升至地面,形成了鲁山太古宙基底。

其次,基底的变质作用对鲁山太古宙基底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中元古代,随着华北克拉通的稳定性,基底开始经历变质作用的影响。

这些变质作用包括热液活动和增生作用等机制。

基底的变质令其产生了丰富的二氧化硅(SiO2)和氯化物矿物,并形成了具有一定金属矿藏的变质岩石。

在基质之间的化学交换和热化学交换中,地质物质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和调整,最终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变质岩石体。

最后,基底还经历了巨大的构造演化过程。

在华北克拉通的岩石演化历史中,构造活动是最重要的。

华北克拉通南缘处于中国东北构造带的交界处,具有极复杂的构造背景。

在早古生代,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对撞。

这些对撞使得鲁山地区的基底经历子午岭运动、辉山岩-麻粒岩带等多次修饰和调整,最终形成了现代的形态。

综上所述,华北克拉通南缘鲁山太古宙基底的形成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地球地质演化的多个阶段。

在中华大地的形成历史中,鲁山地区的基底以其复杂、优美的形态和演化历史,成为中国地质学者研究古地球进程、理解地球演变史的重要基础资料。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
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6、沉积矿产
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华北地区的上古生界含有很多矿产,首先是丰富的煤炭。其次,是在石炭二叠纪煤系之下,中奥陶纪灰岩侵蚀面之上,往往富集有铝土、粘土或铁矿。
7、古气候变化
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4、沉积厚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超过800m,二叠纪不详
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约500m,二叠纪不详。
5、地壳运动特征
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华北地区,在石炭纪晚期至二叠纪早期,主要处于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二叠纪中期总体上变为具有季节性热带稀树林气候,并出现气候分异现象,但是到了二叠纪末期,则出现逐渐变干的趋势,成为了亚热带干旱或半干旱气候特征。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直至形成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

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一、大地构造背景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现对塔里木——华北地区论述如下:塔里木——华北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与天山——兴安地区相邻,南以科岗断裂、阿尔金南缘断裂、龙首山断裂、洛南——固始断裂和五莲——荣成断裂为界。

全区为一具前震旦系至前长城系基底的稳定古陆块。

几经改造并已支离破碎,但它却记载着地球发展演化之过程,沧海桑田之巨变,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使地质学家得以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讨,重建地壳演变的历史画卷。

塔里木——华北地区是古塔里木——华北板块中的稳定区,自西向东,横亘中国,在中国构造格架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稳定区北侧为天山——赤峰活动带,南侧为昆仑——秦岭活动带,这两个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陆块共同组成塔里木——华北板块。

本区地壳经历了陆核形成、陆块形成、陆块发展及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发展四大阶段。

前两个演化阶段:吕梁运动以前,早前寒武纪为陆核及早期地壳发生发展固结演化阶段,这段地质历史在本区有较为清楚的记录;晋宁运动(塔里木运动)以前,晚寒武纪以拗裂槽发育为特点,为陆块形成阶段。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

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3)、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 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 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 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 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组成,厚约70m,含可采煤1~3层,主要可采一层,称二1煤, 实即全区可以对比之大煤。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 和煤层组成,厚500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5~6层。由河南向东 淮南一带的大风口组含可采煤层更多,其中13号煤成为首要主采 煤层。
3) 、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
4)、 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 5)、 侏罗纪是中国最主要的成煤时代,其资源量占全国50%以上,且以 早、中侏罗世为主,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陕甘宁盆地和新疆的四 个大型煤盆地
6)、 白垩纪含煤地层主要指下白垩统,分布范围集中于中国东北部,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7) 、中国重要的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又分属 于不同时期。即东北区早第三纪含煤地层及云南区晚第三纪含煤地层
二叠纪: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 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 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的 内陆盆地。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 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 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 是主要含煤层位。

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化石新材料

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化石新材料

2019年8月,第25卷,第4期,633-640页August 2019,Vol.25,No.4,pp.633-640高校地质学报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 )化石新材料韩乔羽1,李国祥2,王平丽1*,高健3,韩颖1,张天禄1,孙智新11.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266590;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3.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摘要:文章对采自华北板块山东潍坊、河北唐山和辽宁大连的寒武系开腔骨类化石的新材料进行了研究,这些化石鉴定为Chancelloria 属。

辽宁大连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自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馒头组下部的黄绿色页岩;山东潍坊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自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部的黄绿色页岩和鼓山阶张夏组的深灰色中厚层灰岩;河北唐山地区的Chancelloria 产于芙蓉统江山阶长山组的薄层灰岩,该层位是目前Chancelloria 属在中国产出的最高层位,也是全球的最高层位之一。

这些来自华北寒武系第二统—芙蓉统的Chancelloria 骨片与早期的骨片相比,展现出骨片形态趋于规则、基面从浑圆趋于平整、骨片整合度提升的特点,进一步印证了之前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开腔骨类;Chancelloria ;寒武系;芙蓉统;华北板块中图分类号:Q9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93(2019)04-633-08New Material of Chancelloriids from Cambrian,North ChinaHAN Qiaoyu 1,LI Guoxiang 2,WANG Pingli 1*,GAO Jian 3,HAN Ying 1,ZHANG Tianlu 1,SUN Zhixin 11.College of Geological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266590,China;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alaeobiology and Stratigraphy,NanjingInstituteof Geology and Palaeo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China,Nanjing 210008,China;3.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ology,Chinese Academy of China,Nanjing 210008,ChinaAbstract:Chancelloriids is a kind of typical Cambrian fauna with an enigmatic biological affinity.Isolated sclerites of chancelloriids are widespreadinCambriansedimentary rocks,but chancelloriid sclerites have been seldom reported from the Cambrian of NorthChina.Herein we described some isolated sclerites of chancelloriids from Cambrian rocks of this area.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fromthree localities,i.e.,Weifang,Tangshan and Dalian.The isolated sclerites were identified as Chancelloria.According to trilobite biostratigraphy of the co -occurring trilobites,the age of 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Dalian is considered as Stage 4,Cambrian Series 2;the age of sclerites of 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Weifang is considered as Wuliuan -Drumian,Cambrian Miaolingian;the age of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Tangshan is considered as Jiangshanian,Furongian,and these sclerites are the latest occurrence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latest occurrences in the world.The Chancelloria sclerites from Cambrian Stage2-Furongian,North China,show that these sclerites tend to be more regular,the basal surfaces tend to be flatter and the integr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sclerites got improved.These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of previous studies.Key words:Chancelloriids;Chancelloria ;Cambrian;Furongian;North China Platform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Pingli,Associate Professor;E -mail:p_lwa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稿日期:2019-01-15;修回日期:2019-03-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2011;41890844)和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SDKDYC170316)联合资助作者简介:韩乔羽,女,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研究生;E -mail:1406645945@*通讯作者:王平丽,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寒武纪古生物学、地层学研究;E -mail:p_lwang@DOI:10.16108/j.issn1006-7493.2019005引用格式:韩乔羽,李国祥,王平丽,高健,韩颖,张天禄,孙智新.2019.华北板块寒武系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 )化石新材料[J].高校地质学报,25(4):633-640高校地质学报25卷2期1引言开腔骨类(Chancelloriids)是一类常见于寒武纪的海洋底栖生物,也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后生动物类群之一,开腔骨类动物外部形态为细长杯状体,大多数体表覆盖星射状或叉状骨片(Allonnia nuda体表骨片分布极其稀疏或缺少骨片),内部为巨大的空腔(Demidenko,2000;Bengtson and Hou,2001;Janussen et al.,2002;Randell et al.,2005;Moore et al.,2013;Yun et al.,2017;Cong et al.,2018;Zhao et al.,2018)。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地壳构造及古地理演化分析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01411599 姓名:任亚平韩城实习区域,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太古界涑水群、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

实习期出露地层见下表:实习区出露地层一览表一、地层情况1、前寒武系太华群和涑水群是陕西已知最老地层,前者出露于汾渭分区的渭河小区和豫西分区的金堆城小区,后者仅分布在陕甘宁盆缘分区的铜川—韩城小区部分地段。

太华群的可见厚度达5000余米,其层序划分尚有争议。

下太华群以混合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产脉金,厚度超过千米。

中太华群由长石石英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少量石墨大理岩、石墨片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厚200~650米,为该群标志层。

上太华群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及少量麻粒岩、磁铁石英岩,厚1900~3870米,为铁的赋存层位。

上群所测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2301~2411百万年,可划入晚太古代。

其北的涑水群,工作程度甚浅,主要由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岩麻和混合岩组成。

下中元古界铁铜沟组,亦分布在渭河、金堆城小区,主要由含白云母石英岩组成,岩性变化不大,但从南西往北东向有由薄变厚的趋势,厚315~2850米,与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分布在金堆城和陇县—永寿小区的中元古界地层有三套:第一套为熊耳群,主要由变质玄武岩、安山岩组成,夹变质流纹岩、英安岩等,局部见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厚1129~4376米,与下伏铁铜沟组或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其顶部铀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1545百万年。

第二套山河组,由石英砂岩夹粉沙或泥质板岩、白云岩一组成,层厚100~392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地层化石,下部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in-crassatum等,中部产叠层石Kussiella tuanshaziensis等。

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

华北陆块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及其构造演化华北陆块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岩石构造之一。

它包含着从新元古代到中生代的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这些沉积盆地由于地质构造演化过程、矿产资源等而备受关注。

目前,华北陆块依次分为四大区域,即东北区、太行区、燕山区和华北盆地区。

新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划分:1. 东北区东北区包括了一些主要沉积盆地,其中包括了吉林省长春-梅河口、沈阳-辽阳、朝阳及黑龙江等地的松花江-吉林盆地。

这些盆地都是凹陷型沉积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沉积岩、火山岩以及玄武岩等。

2. 太行区太行区涵盖了大片的中-新元古代盆地,包括了山西省的忻州-临汾盆地、大同-金城等盆地。

它们的沉积物主要是页岩以及煤、石灰岩等。

3. 燕山区燕山区同样有许多重要的沉积盆地,它们主要包括冀中盆地、陕西宝鸡盆地。

它们是鲁西-太行山带与华北地台之间的过渡带地区,因此其沉积物以沉积岩、火山岩为主。

4. 华北盆地区华北盆地区包括了华北平原、胶济等。

它们是古生代沉积盆地,在华北地台中最受人们关注。

华北盆地区的沉积物主要包括了粉砂岩、泥岩以及砂岩等。

在构造演化方面,每个沉积盆地的演化模式、时间和地质事件都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华北陆块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时期经历了多山阶段的建造和消减过程,而中生代时期则经历了多地块拼贴和南北向伸展的扭曲变形作用。

这导致许多盆地陆续被填充、抬升和暴露。

这些地质构造的演化为华北陆块的资源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最后,华北陆块的沉积盆地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加强对华北陆块沉积盆地的研究和保护,是极为必要的。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早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刘星星012112班20111000734一、华北板块1. 地层发育:寒武纪:华北地区是稳定沉积类型分布区之一,除早寒武世早期普遍缺失沉积外,其余地层发育完整,岩相厚度稳定。

山东张夏是我国中、上寒武统标准剖面,其地层划分如下:下寒武统仅发育馒头组,中寒武统包括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寒武统包括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

奥陶纪:华北地区内部主要发育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大部缺失。

河北唐山地区下奥陶统发育完整,是华北型奥陶系标准剖面。

该剖面包括冶里组、亮甲山组、下马家沟组和上马家沟组。

志留纪:华北板块志留纪主体仍为古陆剥蚀区,缺失沉积,但大陆边缘地区志留系相当发育。

2. 古生物化石:寒武纪:下统馒头组内含三叶虫中华莱德利基虫。

中统上部含德氏虫等三叶虫化石。

上统三个组含蝙蝠虫和蝴蝶虫等三叶虫化石。

奥陶纪:下统冶里组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和树形笔石等底栖型生物,亮甲山组含底栖的腕足类、腹足类、古杯和海绵等。

志留纪:大量造礁生物。

3. 沉积相类型:寒武纪:下统馒头组为紫红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灰岩,泥裂、雨痕、岩盐假晶、波痕和鱼骨状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属干热气候条件下的滨浅海沉积。

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组均为以紫色泥岩为主的陆源碎屑岩,自下向上碳酸盐含量增高,以滨浅海沉积为主。

中统上部张夏组以鲕粒灰岩为主,灰岩中波痕、交错层理发育,代表典型的潮下高能环境沉积。

上统三个组的岩性基本相同,为灰岩、泥质灰岩和竹叶状灰岩。

奥陶纪:冶里组与寒武系之间为连续沉积,岩性为厚层灰岩夹竹叶状灰岩及页岩,环境为潮下浅海,没有暴露出水面。

亮甲山组下部为灰岩,仍为正常浅海环境,向上逐渐变为白云岩,且化石稀少,代表潮上蒸发环境。

上、下马家沟组都是由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组成,均代表浅海——潮上环境。

志留纪:板块内部地层仅发现于西南宁夏同心地区,只有中上统。

中统照花井组,主要由灰岩、泥灰岩构成,含大量造礁生物,属稳定浅海沉积。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_沉积演化_刘波

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_沉积演化_刘波

1999年7月SCIEN T I A G EO LO GI CA SIN ICA34(3):347—356华北板块早古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刘 波 钱祥麟 王英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北京 100871)摘 要 任一特定时期的地质演化都必定源自前期背景,并影响后继地质作用。

元古宙的构造特征及晚古生代的地质记录可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早古生代华北板块的构造-沉积演化,这一演化包括4个阶段。

第1阶段(∈1—∈3)以被动陆缘的发育和全球海平面上升为特点,二者叠加形成强烈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在南、北边缘形成早期沉积。

第2阶段(O1y—O1l)表现为因洋壳俯冲导致的西南部构造抬升及全球海平面下降,二者结合形成的相对海平面下降在华北中部及西南部形成分布广泛的不整合面及白云岩。

第3阶段(O1m—O2)期间,来自南、北的挤压导致以边缘上凸为特点的板块变形,在伴以全球海平面上升的情况下导致轻度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并形成板块中部局限陆表海的膏岩沉积。

第4阶段(O3—C1)则是强烈的南北挤压和全球海平面下降导致华北大陆板块整体鞍状抬升和长期不整合的发育,该不整合在北部及南部的侵蚀作用明显强于中部。

关键词 早古生代 华北板块 构造-沉积演化1 构造背景早古生代华北板块包括现在的鄂尔多斯及朝鲜半岛。

华北板块在晚太古代进入板块构造机制演化(钱祥麟1986,1995)之后,在中、新元古代形成了以大套浅海相沉积为特点的第一套盖层,其典型代表是蓟县中上元古界剖面。

元古宙广泛裂谷火山岩及岩墙群的存在表明此时华北板块已属成熟刚性板块(候贵庭等,1994,1998)。

沉积岩系展布及火山岩系性质显示中、新元古代的华北具有拗拉槽的构造背景。

元古代时华北板块内存在两条主要拗拉槽,即燕辽拗拉槽和中条拗拉槽(孙枢等, 1981,1982;李继亮等,1987)。

或者说华北板块元古宙最主要的构造单元是燕辽、太行和中条拗拉槽构造(钱祥麟,1986)。

华北板块南部边缘存在北西西向的豫淮拗拉槽,该拗拉槽一直活动到元古宙末(震旦纪)。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主体特点
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构造地质区,其构造格架主体特点主要表现在晚古生代到早中生代时期。

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晚古生代时期(约4.2亿年前至3.6亿年前),华北及其
以北地区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地壳演化事件,即华北板块原地生长、叠加和隆升。

这一事件使得华北地区的地质变迁显著加剧,发生了许多塌陷和隆升事件。

二、早古生代至中古生代时期(约4.2亿年前至2.5亿年前),华北地区经历了多次垂向构造运动和经典环状构造发展。

这期间的构造事件主要表现为逆冲和挤压,使得华北及其以北地区逐渐形成了较为复杂的构造格架。

此外,华北地区还发生了多期岩浆活动,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岩浆岩,如山西花岗岩、塔曼岛花岗岩等。

三、晚中生代时期(约1.5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华北及
其以北地区经历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事件——华北地块与其他地块的闭合碰撞,形成了中国大陆东部构造格局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华北及其以北地区的地质构造进一步复杂化,出现了大规模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了巨大的岩浆侵入体和火山岩熔岩流等。

同时,华北地区还经历了持续时间较长的地壳伸展和隆升作用,形成了一些断陷盆地。

总之,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时期的构造格架主体特点是地壳演化加剧、逆冲和挤压作用、经典环状构造发
展、花岗岩浆活动等。

这一时期的构造变化,为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演化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后来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

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特征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摘要】华北地台区晚侏罗世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华北地区和阴山—燕山地区,面积较中侏罗世沉积明显缩小.上侏罗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碎屑岩,尤其是粗碎屑岩发育.早白垩世是晚三叠世以来沉积面积最大的时期,沉积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以大型陆相湖泊沉积为主要特征,砂泥岩较发育.从岩相古地理角度分析,胶莱盆地和南华北地区周口盆地中部的谭庄—沈丘凹陷以及黄口、成武盆地是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烃源岩形成的有利区,也应为油气形成的有利区.【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5)004【总页数】7页(P611-617)【关键词】华北地台区;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相;古地理;烃源岩【作者】林玉祥;孟彩;韩继雷;朱传真;赵承锦;曹高社【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华北地台区位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以北、阴山—燕山造山带以南、贺兰山—六盘山以东。

依据构造演化特征和区域不整合面发育情况,可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作为一个成盆期来研究[1-2]。

前人对华北地台区多个盆地上侏罗—下白垩统的地层、沉积相以及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大量研究[3-8],但对整个区域的系统研究和整体规律的总结还比较欠缺。

该文在大量实际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上侏罗—下白垩统的岩性特征、沉积相类型以及古地理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确定了有利烃源岩的发育区,为正确预测上侏罗—下白垩统油气资源与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

第33卷 第2期1998年4月SCIEN T I A G EO LO GI CA SIN ICA Vo l.33N o.2A pr.,199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马学平,男,1960年3月生,副教授,古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及沉积学专业。

1997-01-31收稿,1997-10-27改回,沈丽璞编辑。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马学平(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北京 100871)韩作振(山东矿业学院 泰安 271019) 王英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北京 100871)摘 要 华北地区的冶里-亮甲山期地层由两个层序组成,“冶里”层序包括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底部的地层,相当于牙形石Utahconus beimadaoensis -M onocos todus sevierensis 带至S calp el -lod us tersus 带,“亮甲山”层序包括其余的亮甲山组地层,相当于Serr atognathus bilobatus 带至Paraserr atognathus p altod if or mis 带。

由于海水由东北向南侵入,北部地区以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为特征,主要属开阔海沉积,而南部及西部地区基本为高位体系域,主要属潮坪及局限海沉积,介于两者之间的曲阳-五台一带常以滩相为特征。

这种体系域展布格局与生物地层相吻合。

在晋南及豫北地区,常缺失海侵体系域的化石带,此外,由于每个层序结束时海退由南向北,因而南部地区又往往缺失高位期晚期或最晚期的地层。

华北最北部,如河北平泉、秦皇岛一带,亮甲山组顶部见有一段在华北大部地区缺失的地层(J umudontus gananda -Scolop odussunanensis 带),它代表了下一层序低位期间的沉积。

随着海水再次由北向南侵入,结果形成了下马家沟组底部由北向南的超覆,也就是说,南部的贾汪组可能相当于北部下马家沟组的中下部,而不是底部。

地层层序及特征

地层层序及特征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征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表1-1)。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

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构成。

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区极为相似。

古生物资料

古生物资料

华北板块的形成史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 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19-18亿年前)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扬子板块形成史1)无肯定的Ar基底,推测有。

证据:在广西摩天岭发现锆石(28.5亿年),(2001年报道有32亿年的基底)。

2)Pt1很零星,如武当山的武当群(22亿年)、川西的河口群(17-19亿年)、云南的康定群和四川盆地的航磁异常。

3)Pt2以后为原地台(似盖层)发育阶段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早古生代生物界寒武纪1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其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正常-风暴浪基面之间, 年龄520Ma.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腕足、古杯、海绵动物门等奥陶纪生物最能体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点地层意义重要的门类——笔石志留纪重要化石门类:笔石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寒武纪时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