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

合集下载

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我细细品读,忽然发现这本书的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我觉得也许我很小的记忆里,那堂教会我会玩会学的作文课,一定有它的亮点所在,那就是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心底的东西可以用自己内心的语言来表达。

从那以后,我坚持写日记,一直到师范毕业,那一本本日记便成了我人生的记忆。

生命需要亮点,课堂更需要亮点,那个亮点是点燃学生智慧光芒的亮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现对人生和知识渴求的亮点。

可惜现在寻求课堂亮点的教师很少了。

听过很多课,老师们为了出彩,总是用了一个个极尽巧妙的方法,引起学生们兴趣,可是学生们见多识广,对老师的孙悟空七十二变似乎都不领情。

于是纵然老师使尽法宝,课堂依然死气沉沉。

一、亮点在真情中。

很多课文,读来并不真正感人,而感人的文章,却常常不能进入教材。

这也是我们新教材强调了工具性,缺乏人文性导致的结果。

有时候空了我会选择一两篇让我感动的文章读给学生听。

我曾记得自己在阅读一篇母亲把钱省下来给上学的儿子,自己拿着馒头靠双脚走了几天几夜才回到家的场景,读到痛处,我也情不自禁为那份母爱而留下眼泪。

很多学生眼睛红了,因为那就是真情。

情到深处,亮点自然闪现。

我想,我的学生一辈子都会记得那天的场景吧,被母爱所感动的场景。

这样的课堂亮点,不刻意,却十分自然地打动了学生的内心。

二、亮点在思考中。

我觉得教学中能抓住文章核心,引导学生质疑,不断推动学生探索新知,使得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开去。

记得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

我认为一堂好课的亮点,毫无疑问地要设计出有效的关键的问题进行提问。

这就是需要教师吃透教材,摸透学情。

教师的精心设问,学生则有感而发,有话可讲,就能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的亮点无处不在,可以是一个,可以是无数个,如果每堂课只坚持一个亮点,那么孩子的人生将有无数亮点值得回忆。

《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我想,在每个教师的心底,随时生成。

但愿每堂课都能生成亮点,当然这只是我所能感悟到的。

朗读,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

朗读,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

朗读,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
朗读,让语文课散发真正的魅力。

当你闭上双眼,听着老师铿锵有力的朗读声,伴随着文字的感觉,信任和情感,你是否也跟着一起进入了故事情节之中?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可以让文字变得更加鲜活,让学生们像在电影中一样画面感十足地跟随故事情节。

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他们会发现,一段生硬平淡的文字,朗读后也能变得优美动人,带有情感的纵深和生命力。

朗读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方式。

它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汇、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还能帮助他们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体味故事人物的感受、情绪,提高自己的情感认知能力。

在今天的快节奏社会中,朗读也有助于转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和焦虑。

通过朗读,他们可以远离日常压力,沉浸在优美的语言之中,减轻身心的负担。

总之,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活动。

它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也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真正的魅力。

语文(心得)之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

语文(心得)之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

语文论文之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读”占鳌头,亮出精彩不少老师认为,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专利,数学课上学生只要学生理解学习内容,会解题就可以了。

但事实证明,不论在数学课堂还是在英语课堂中让学生适当的、有目的地进行阅读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还要教会学生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这样才能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并使其思维不断深入。

【案例再现】阅读,语文课堂的亮点作为一名年青教师,经常被年级组或学校拉去上公开课,第一轮试教结束之后,大家一起讨论,有的老师总会问我:“你这节课的亮点在哪儿?一节好课至少要有几个亮点,你回去考虑一下,重新设计教案。

”于是我便重新考虑怎样上出“彩”来,如: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

如此等等。

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可是这样能简单得了吗?最近我一直在反思,什么才是语文教学中的真正亮点呢?在这里想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指导上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说明课文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时,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导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搏得大家的掌声,这就是亮点?其实,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前一段时间,一位全国苏教版首届阅读课堂教学大赛获得一等奖的老师在执教的《天鹅的故事》一课时的朗读指导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文中有这样一段:“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语文课堂上的亮点

语文课堂上的亮点

语文课堂上的亮点语文课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常常过于注重知识灌输,缺乏互动和趣味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能力,现今语文教育开始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亮点。

本文将介绍语文课堂上的一些亮点,并探讨其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一、阅读启蒙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然而,很多学生对于阅读缺乏兴趣和理解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些语文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启蒙。

他们通过给学生讲解选文背后的故事、设置问题激发思考,甚至进行角色扮演等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

这种启蒙式的阅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兴趣。

二、互动讨论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往往只起到被动接受的角色。

然而,互动讨论是激发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有效方式。

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会通过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思考和表达。

这样的互动讨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写作实践写作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但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遇到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些语文课堂开始进行写作实践。

教师会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分析和提炼,然后进行写作训练。

此外,教师还会提供写作指导,例如如何构思文章结构、如何运用修辞手法等。

通过写作实践,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多媒体辅助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应用于语文课堂。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展示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配合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为学生展现更多样的语言形式和艺术表达。

多媒体辅助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语文视野,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五、创设情境有些教师会在语文课堂上创设情境,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范读 成功语文课的亮点

范读 成功语文课的亮点

范读成功语文课的亮点【摘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语文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动辄就是“请听录音”。

“以机代读”越来越普遍,“教师范读”越来越少见。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他讲解朗读的技能后,要求学生站起来读,学生却毫无反应,尽管老师再三鼓励、动员,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为何我们的学生总不愿动口呢?【关键词】范读成因分析对策记得,在教《乡愁》一文时,本想用多媒体朗读全诗引入新课的教学。

恰巧上课那一刻停电了,让我焦急死了。

学生灵机一动说:“老师,你来啦。

”当时无耐之下我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闭上眼想象每一节画面。

学生凝神想象时,我开始范读。

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

当我深情的朗读完全诗时,眼角竟然有泪水。

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们仍旧闭着眼,稚嫩的脸上可见几许诗歌中的愁情与深沉,有的用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

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

范读真的能把学生全身心地带到课文中,可以使学生以视其人,如临其境,可以直接领略到教师范读时的语调、神情、情感,再也不用我在课堂上翻来覆去的感情导读。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

激动过后我反思: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广泛的今天,语文课堂上,我们语文教师动辄就是“请听录音”。

“以机代读”越来越普遍,“教师范读”越来越少见。

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他讲解朗读的技能后,要求学生站起来读,学生却毫无反应,尽管老师再三鼓励、动员,举手的人还是寥寥无几。

为何我们的学生总不愿动口呢?我想造成此现象有以下原因:1.我在此方面曾走过不少歪路:1.1 教师满堂灌在我们农村语文课堂上,有大部分的课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即使是“朗读”课,有的也没发挥“朗读”应有的作用,这是因为教师对朗读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只有“讲”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只怕“讲”得不够,“讲”得不全,唯恐朗读会占用时间,浪费时间。

语文教学的亮点——朗诵

语文教学的亮点——朗诵
语 文 教 学 的 亮 点—
杨 隽
朗 诵
(金陵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摘 要: 朗诵, 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审美
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本文从 朗读是解读课文的“ 催化
剂”有助于“ , 听读” 水平的提高; 期读是沟通 口 语和书面语的 “ 桥梁”有利于“ , 说写” 水平的提高; 朗读“ 美文” 是一种高尚的 精神享受, 有利于人文素质的提高等方面, 对语文朗读教学进
正原 因。
参考文献 :
[ 1」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史记. [2〕 马克思恩克斯论文学艺术. [31羌充夫.楚辞讲演录. [4]黑格尔.美学. [s 1奋迅.汉文史史纲要.
[6〕 均, 吴 攀齐谐记 .
[7〕 车尔尼雪夫斯墓.生活与美学, [8」 艾弗蒙.论古代与现代的悲剧. 圣 [9」 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行 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握住文字材料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文本言语形 式的具体色彩, 以便准确地表达文字作品的情理, 使听者在有 声语言中 接受到直接可感的刺激,透过文字符号间接地感受 到世间事物的真切映象。 所以是否善于最精细、 最灵动地感受 语词, 是培养朗读者和听者语感能力的重要内容, 也是朗读在 语文教育中的主要任务。那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有什么
提高听读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闭门羹, 还敢于指斥天国的黑暗。 这就表现了诗人敢于否定天 地鬼神的大无畏精神。他虽然问 卜 于灵氛、 巫咸, 但这些神灵 的化身, 在屈原的心 目中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权威。 对他们 的降旨, 诗人并没有奉为金科玉律, 而是终于采取了怀疑和否
定 的态度 。
这样, 不仅表现诗人勇于上下求索、 追求真理、 九死不悔 的精神,而且淋漓尽致地表达诗人对楚国欲留不能、欲去不 忍、 进退不由的极其矛盾的心情, 使爱国诗人的自 我形象显得 更丰满, 更深刻, 更有血有肉, 更光彩照人。 这就是《 离骚》 之所 以辐射出无与伦比的悲剧美的秘密所在,是千百年来能唤起 人们强烈的审美感受、 引发人们感情狂腌的真正原因。 也就是 鲁迅说《 离骚》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诗三百以上” “ 的真

让朗读成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朗读成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让朗读成为低年级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江苏225700)【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66-0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就充分的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

学生在朗读中可以巩固字词,感悟语言,进一步理解课文、句子和词语的意思;还可以通过朗读发展语言和思维。

所以我觉得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重中之重。

于是我在语文课堂上把朗读的训练作为重点,着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朗读成为我语文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低年级的课文时短小精悍,语句流畅优美,朗朗上口,尤其适合朗读训练。

如《一株紫丁香》、《乡下孩子》是优美的诗歌;《梅兰芳学艺》、《孔繁森》是精悍的人物素描;而《美丽的丹顶鹤》、《云房子》给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训练学生读好这一篇篇美课,在朗读中感悟情感,积累语言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的。

1 培养兴趣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低年级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只有激发兴趣才会让学生投入其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朗读训练的前提。

老师师亲切的态度、和谐的课堂气氛、优美动听的音乐、多姿多彩的课件,丰富多样的形式,都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向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朗读,提高朗读能力,做到“教学无痕”。

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我播放了丹顶鹤边翱翔边鸣叫的录像,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被吸引了。

于是我趁势引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这样美丽的画面,好吗?孩子们立刻端坐,有模有样的读起来,声音特别响亮。

每个都投入朗读的行列中,扎扎实实地来了一次全班的朗读训练。

2 循序渐进读低年级孩子年龄小,朗读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拖腔拖调、轻音不轻、停顿不当等等。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阅读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

但在我们的课堂也会发现:有些朗读环节只是走过场,对朗读的指导存在随意性,为朗读而朗读,虽然形式繁多的朗读充斥整个课堂,但朗读与阅读各自为阵,朗读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而是成了讲课的点缀和附庸。

那么如何废弃“花架子”,提高朗读的实效呢?一、循序渐进,练好朗读基本功《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张田若先生的“四三二一”的评课标准——阅读课的成效首先看学生是否读熟了课文占40%。

可见,读正确、读流利是朗读的“保底工程”,必须要求学生人人做到。

读得有感情是朗读的“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的,并且是“上不封顶”的。

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由浅入深,扎扎实实打好朗读基础。

首先,“严”字当头,力求一个“准”字。

一年级起就对学生的朗读从严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朗读的习惯,确保每个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字字咬准,不任意添字、漏字,不拖长尾韵。

并且要持之以恒地通过反复练习,以达到读流利的要求。

其次,“细”字陪伴,突出一个“异”字。

在读正确的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标点符号,让学生明白不同的标点符号停顿的时间、朗读的语气、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

流利地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

再者,“范”字相随,抓住一个“实”字。

在低年级,学生朗读往往会不尽人意,老师如果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现场生成的宝贵教学资源,对难读的字、易读错的词、难读的句子等不失时机地进行范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二、入情入境,追求朗读个性化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他倡导的“美读”就是要“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即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摘要:纵观当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朗读教学的现象,重新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让课堂上书声琅琅已成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求实现高效朗读教学的策略,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一、书声琅琅,培养学生朗读的良好习惯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一些高中学生因为没能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朗读过程中话不成句,词不达意,完全丢失了原作的灵魂。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自由阅读的时机,对那些尚未养成良好朗读习惯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待个别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当在规范其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纠正学生的不良朗读习惯,如断字、不含感情、不自信、声音小等情况,力求让学生达到吐字清晰、准确流畅的规范化阅读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

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中学课文中有不少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语言表达技巧。

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实际上是学生用自己的喉舌说作者的话。

作品中准确、华美的用词,生动的语法修辞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而且积累了一些写作材料和作文技法,一举多得,为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多创造让学生朗读的机会,其实也是一个掌握、落实字词的有效方法。

譬如经常举办朗诵比赛,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总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他们有各自的诵读方法。

抑扬顿挫,哪里停,哪里开始,其实朗读断句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有时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如果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熟练掌握了最佳的朗读方法,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相信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所以这样通过朗读掌握重要字词的基础知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比单纯地教学生记住字词的活用知识的方法的教学效果要好。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张阿敏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张阿敏

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高庙小学张阿敏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中的亮点乾县高庙小学张阿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困此,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

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

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一、在自读中感知“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

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

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

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2016年第44期(总第308期)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是语文的四大基本功之一。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体验品位。

因此,“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每一篇课文的首要教学目标。

可见,朗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章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尤其是声像资料,为“读”做好铺垫语文教学凭借的是多样化、情趣化、内涵化的文本,而面对文本,许多学生会由于视野的狭隘出现思维的空白———对于课本中的物象、意象一无所知,即使读了若干遍,还是不明所以。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精致的图片、声像资料,先让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为朗读文本作好铺垫。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缥缈的云雾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学生在朗读时,虽然读得很流利,但我总觉得缺少美感,显得比较生硬。

通过交谈发现,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对瞬息变幻的云雾也没有真实的见过,所以虽然觉得文章语言美,但是不能感悟美,更不能用朗读表现文字美。

于是,我先布置学生留意电视节目中的“请您欣赏”,使学生对祖国山水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欣赏节目中直观的风景和文辞优美的解说,形成审美意象。

在此基础上,我找来了庐山的风景视频资料,尤其是云雾的特写,组织学生欣赏。

这是一节非常安静的欣赏课,色彩斑斓的景致,静态、动态交互的画面让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

下课铃响了,看着学生目不转睛的样子,看着学生意犹未尽的样子,我微笑着结束了这寂静的一课。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已经在大脑中刻下了一幅风景画。

再上朗读课时,我听到了真正的、发自内心的朗读与赞美。

二、让教师的范读成为学生的榜样范读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而进行的示范读,是学生朗读的基础。

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朗读和教师的范读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让高效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让高效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三 、让 全 体 学 生 参 与 朗读
教学 大纲 明确指 出 :“引导学生 把 自己当做课 文 中的人物去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自制力差 ,注 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 ,如果
感 受 ,去体验 ,去思考 ,引导学生入境人情地读 。读的形式要多样 , 单纯的朗读只会让 他们 口干舌燥 。因此必须创设 朗读情境 ,让他
低年级是学生记忆 的黄金时期 ,这个 时期的学生适合采 用朗 读书 的欲望 ,连平时很 少开 口的学 生都跃跃 欲试 。
读 、诵读甚 至背诵等 方式 ,因为低年级段 的课文整体性 强并且 充
四、让他们 有充足的朗读 时间
满感性 。教学课文时要把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 ”作为重
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要 善于用指导 朗读 和学生有感情 朗读 们愿读 、乐读 、争读。 比如我在教学 四年级下册《渔歌子》的时候 ,
的方法 ,培养语感 ,加强情感和美 的熏 陶。教学中应尽 量避免单 调 配上 了古典音乐 ,让 学生 在抒情 、轻柔的音乐 中进行 朗读 ,学生 也
枯燥 的技术性指 导 ,遇到长句子或学 生不容易读好 的句子 ,教 师 随 即沉 浸在如诗 如画的意境 中 ,每个 人都兴趣盎然 ,学 生 的朗读
的提高 ,因此在语文课 文的编排上 引进了记叙 文 、说 明文议论 文 间和质 量 ,让 朗读成为语 文课堂上 的“亮 点”,切切实 实提高 朗读
系起来 ;“书读百遍 ,其义 自见”学生通过绘声绘 色的朗读 ,无须教 课文段 落重点字词或 句子 的时候 ,师 生可 以一起 朗读 ,教 师这 时
师过 多的讲解 ,自然 而然就会有身 临其境 的感觉 ,潜 移默化 地受 候不仅仅是起到 了示范作用 ,还能让学生加深对这类字词 句的理

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课堂教学中的亮点作者:王丽华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21期摘要: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将朗读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语音,语调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优质平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指导,是多么的重要。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练习好朗读。

关键词:朗读感悟技巧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教师在课堂中创造自由的朗读氛围,和谐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朗读的愿望和兴趣,并渗透给学生一个信息:语文课堂是民主的课堂,学生参与的所有环节,老师和学生都会互相尊重,相互支持,打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

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放松并大胆朗读,主动朗读。

在学生初始朗读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亲切地鼓励,不督促,不打断,耐心听。

并监督其他同学听的状态,真正给那些想朗读的同学加油、鼓劲!若有的学生读得不好,加字、丢字、读错字,或者语句不够流畅时,要做到不批评、不嘲讽、不挖苦,而是用肯定加建议的方式说,“你读得真棒。

能不能再看清楚一点,把这句话(这个字)再读一遍,好吗?老师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或说“如果你把这句话这样读,听起来可能会更好一些哟(教师示范朗读这句话)。

例如,在教材日积月累中,“寅虎”的“寅”字应该读二声“yín”,但很多同学都读成了三声“yǐn”;还有“戌狗”的“戌”字,应该读成一声“xū”,但同学们大多数都读成三声“xǔ”,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不厌其烦的鼓励学生一遍又一便地纠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读,直到读正确、读流利为止。

另外,朗读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诵 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诵 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诵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摘要】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形式,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关键词】诵读;教学;亮点【Abstract】Cantillating to read's ising the importance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is one wreath, it with comprehension writing the meaning of the work for purpose of a kind of make a noise of reading form, through brain conductor, ear, eye writing form writing conversion in order to have a language, transfer, ear, eye, brain the etc. organ participate together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hinking movable process.【Key words】Cantillate to read;Teaching;A little bit bright诵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的阅读形式,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随手翻阅学生的课本,便不难发现学生学过的课文,周边的空白处及字里行间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学生在书上写的不是读书心得或随笔,而是从老师那“搬来”的知识点。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亮点汇总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亮点汇总

初三语文教学工作亮点汇总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取得了一些亮点成果。

以下是我们初三语文教学工作的亮点汇总。

一、注重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直观、图解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我们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自主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他们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提倡合作学习,促进互动与交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达成共识,并共同解决问题。

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注重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设计。

比如,我们会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深入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通过诵读和朗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这些活动不仅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写作与阅读的结合语文教学中,写作和阅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同时,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优秀的作文范文,帮助他们理解并模仿其中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充实的课外拓展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丰富了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知识竞赛,阅读经典名著,举办写作比赛等等。

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还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以上的教学工作亮点的汇总,我们初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作者:罗亚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3期摘要:语文课堂教学,首先是一门科学,其次是一门艺术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更艺术,艺术更科学,在教学中,就要找准课堂教学的亮点,激活语文课堂。

亮点不仅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学会从文本深处挖掘语文的内涵,学习外在的语文思想方法,而且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让学生在熏陶渐染的过程中,学会辨证地思考社会现象,品味人生哲理。

关键词:循序渐进入情入境赏识激励个性化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168-01我们正处于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

做人要有个性,为人师更要有个性。

有个性才有特色,犹如奇趣作文课堂。

正因有特色,才富含课堂生命。

作为教师,怎样才能打造亮丽自我,让自己在三尺讲台上闪亮登场呢?寻找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实质上就是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教学,那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教学是不可能上出亮点出来的。

教学的“亮点”是建立在教学的最优化的基础之上,是一种“低耗高效”的教学,那么我们如何让课堂教学上出亮点来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让朗读教学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见,读正确、读流利是朗读的“保底工程”,必须要求学生人人做到。

读得有感情是朗读的“上层建筑”,它是建立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的,并且是“上不封顶”的。

因此,教师要循序渐进,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训练,由浅入深,扎扎实实打好朗读基础。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在感情朗读中,应该注重一个“情”字,让学生入情入境。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要并用。

在教学《丑小鸭》一文时,笔者是这样指导的:“读课文有一个很高的境界,读着读着,就把课文内容读到自己的脸上了,你们愿意试试吗?”学生兴趣盎然,自由地投入到朗读中去了。

教出语文的“亮点”

教出语文的“亮点”

教出语文的“亮点”摘要:文章对于永正老师执教的《一株紫丁香》进行了分析,一起学习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和独特的教学方式,感受这一堂精彩纷呈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问题引导;文本一、教出语文的“亮点”语文课的亮点是什么?在于永正老师看来“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1】在《一株紫丁香》这篇文章的教学中,于老师就将“读”运用的淋漓尽致。

于老师上课做得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读题目,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没有任何生僻字,也没有难懂的词,但是老师让学生读了三次,为题目赋予了总领全文的情感。

在正式进入文章教学之后更是将“读”运用透彻。

初读全诗,理会大意;二读全诗,体会诗歌的情绪基调;三读全诗,师生比赛背诵全文;四读全诗,动作表情背诵大赛。

在读的过程中完成了诗歌的所有教学任务,真正做到“以读促讲”。

此外,于老师也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

从全文的把握入手,深入剖析文章的重点字词,细致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一开始让两位同学读全文时,学生的声音太洪亮,“是脚尖,不是声音尖”,老师用幽默的语言点出了问题。

之后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抓住“踮起脚尖”这四个字来把握全文的情感基调,思考它代表了什么含义,在朗读的同时也品味了诗歌的用词。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1】在完成了文章的理解、进行了一系列的阅读指导之后,于老师开始让学生进行一遍遍的朗读,专门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读,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带着对情感的把握去读乃至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学生们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除了朗读,于老师也特别重视字的语音和笔顺问题,在课上和学生一起学习字音、字形等基本的语文知识。

掌握字音是进行阅读的前提,写一手好字更是会受益终生。

在这节课一开始,于老师下笔板书题目时,就提出让同学们和他一起写,在写的过程中将笔顺说出来,以此来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课题,指导朗读的新亮点

课题,指导朗读的新亮点

课题,指导朗读的新亮点——欣赏名师课堂实录有感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一项基本功,也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老师要创设读的条件,给足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

有这样两位名师独具慧眼,凭借自己的智慧抓住课题进行了有效的朗读,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

片段一:《鼎湖山听泉》——支玉恒师:刚刚拿到课文,一起来读读课题。

(齐读)第一个字就比较难写,跟着我一起写,一边数一数如果你刚好数了12画,那么这个字,你不仅会写了,而且连笔顺也记住了。

师板书,生数。

师:知道什么叫“鼎”吗?生:就是古代人用的鼎。

师:有点儿意思,起码你知道是古代人用的。

生:是古代人用的烧饭用的锅。

生:一些庙里烧香用的,拿来祭祀用的。

生:冬天人家里用来取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些道理。

大家见过这个东西没有?(师板画“鼎”)上面半圆形,还有些花纹,下面有三个脚。

这就是古代用来烹调,用来祭祀用的鼎。

今天我们要讲的并不是这个鼎,而是一个风景区:鼎湖山。

(板书:湖山)知道在哪儿吗?看看课文。

生:在肇庆。

师:知道肇庆在哪儿吗?(板书:肇庆,教学“肇”)不过它古时候并不叫肇庆,而叫“端州”,古端州可不简单。

它出产一样东西,叫端砚。

文房四宝知道吗?(师简介“宣纸”“湖笔”“徽墨”“端砚”)不过作者可不是讲这个端砚,而是讲听泉。

(板书:听泉)听泉,可能会是在什么情况下听的呢?生:……师:嗯,都有可能。

现在请同学们回答问题,我提问,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

在哪儿听泉?在鼎湖山干什么?在鼎湖山听什么?生分别朗读回答,但没有突出。

师:这样读还不行,没有语感,看老师的手势再回答,读。

师做手势,高低起伏,生读得明显进步了。

师:这样读虽然夸张了一点儿,但这却是训练语感的好方法。

(评析:支老师在这个片段中抓住难写的字“鼎”导入课题,指导学生书写并引出“鼎湖山”,然后通过读课题来回答问题。

第一个问题,强调的是作者游览的地点。

朗读应是语文课堂的亮点

朗读应是语文课堂的亮点

朗读应是语文课堂的亮点
范俊娥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B)》》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朗读是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训练,应是语文课堂的亮点.朗读有助于理解与感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方法,朗读是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有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展现学生的人性美,陶台学生美好的情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即使是高中的语文课堂也不能忽视.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范俊娥
【作者单位】南宫市南宫中学; 河北邢台0557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朗读应是语文课堂的亮点 [J], 范俊娥
2.朗读应是语文课堂的亮点 [J], 范俊娥
3.朗读,应是语文教学的靓丽角色 [J], 梁远才
4.让高效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J], 刘玉舟
5.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 [J], 伍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语文课堂上的一道亮点
作者:次旺多吉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6期
摘要:纵观当下一些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轻视、忽视甚至无视朗读教学的现象,重新认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让课堂上书声琅琅已成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容回避的问题。

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求实现高效朗读教学的策略,发挥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让朗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亮点。

关键词:朗读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
一、书声琅琅,培养学生朗读的良好习惯
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发现一些高中学生因为没能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在朗读过程中话不成句,词不达意,完全丢失了原作的灵魂。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自由阅读的时机,对那些尚未养成良好朗读习惯的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对待个别朗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应当在规范其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引导,纠正学生的不良朗读习惯,如断字、不含感情、不自信、声音小等情况,力求让学生达到吐字清晰、准确流畅的规范化阅读境界。

朱光潜先生说:“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

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气音节就在读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

”中学课文中有不少是上乘之作,有很高的语言表达技巧。

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朗读,实际上是学生用自己的喉舌说作者的话。

作品中准确、华美的用词,生动的语法修辞等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文章,而且积累了一些写作材料和作文技法,一举多得,为提高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课堂上多创造让学生朗读的机会,其实也是一个掌握、落实字词的有效方法。

譬如经常举办朗诵比赛,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总会读出不同的味道,因为他们有各自的诵读方法。

抑扬顿挫,哪里停,哪里开始,其实朗读断句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有时名词可以活用为动词。

如果学生通过多次朗读熟练掌握了最佳的朗读方法,对知识能够活学活用,相信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所以这样通过朗读掌握重要字词的基础知识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比单纯地教学生记住字词的活用知识的方法的教学效果要好。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诵读”,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二、躬身示范,发挥教师范读的重要作用
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解读和要求来看,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先做到,做教师的在朗读教学中应该起示范和表率作用。

教师首先
应该做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读准、读畅、读情、读境的自我朗读体验。

虽然教师朗读水平有差异,有时不一定如名家朗诵那样声情并茂,但恰恰是教师有感情的范读,才会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抑扬顿挫、舒缓有度的音韵美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共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在学生朗读得吐字清晰、准确流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将朗读教学重点放在对技巧的指导上,让学生充分掌握文本的语调走向、节奏快慢等朗读技巧,并达到应用自如,引导学生把握语调的高低、语气的轻重,让学生学会传情达意地朗读,读至激昂慷慨处,应当快速且豪迈,读至委婉处,应当读出文章的缓慢情愫。

只有读出文章本来所应表现出的感情,并进一步进入文本赏析阶段,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朗读技巧的目的。

而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悉心体会、潜心研究的范读才能给学生真正的朗读技巧指导。

三、巧用音频,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范读全部由声情并茂的音频资料所代替,那么,这对有效指导学生朗读显然是利少弊多。

但并不能因此而完全排斥音频资料,只有适量、适当地巧用音频资料,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所谓适量,就是音频资料要做到需要时就使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时就不省略。

如果课堂教学过于依赖音频资料则会适得其反,不仅会导致学生审美疲劳,而且会削弱学生的理解力、感悟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音频资料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课前教师必须考虑使用它的教学价值有多大,如果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前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准备音频资料。

可见,一节课中音频资料的使用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适量。

所谓适当,即确定何时何处使用音频资料,重在选取那些复杂抽象、学生很难理解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往往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很难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

音频资料的使用要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用在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之处。

音频资料不应仅仅成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还该成为训练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得力助手。

总之,书声琅琅,不可小觑。

朗读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它是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教师的范读水平,巧借音频资料的辅助手段,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