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通脉四逆汤临证应用探讨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典型医案1卒厥——萧琢如医案军官宁乡刘某之父,年六十,先患咳嗽,医药屡更,已逾一月。

一日忽手足麻痹,喘急痰涌,口不能言,身微热,汗如泉溢,星夜延诊。

脉之沉微,舌苔白而湿滑,即令以姜汁兑开水送下黑锡丹三钱。

奈入口不能下咽,乃设法扶令半坐,分三次徐徐灌下,并以吴茱萸研粉,醋调炒热,敷两足心,拖住元气,逾一时,始稍苏醒,再灌三钱,痰不涌,喘汗顿减,次晨乃以通脉四逆重加茯苓,阅三日,痰大瘳,继进六君加姜附,调理十余剂,平复如初。

(《遯园医案》卷下)《名医经方验案》论:脉沉微者,阴盛太过,阳明之不及,阴盛土败而发厥逆也。

气厥不降,不能化津,即为痰涎,气逆则上涌也。

阳厥不降,经阳蒸泄,所以汗如泉溢。

四逆汤大剂,即通脉四逆汤,温燥脾肾,扶阳抑阴也。

2戴阳证——李可医案肺结核合并肺心病,参附龙牡救逆合来复汤薛母,68岁。

宿有肺结核、肺气肿,近日合并急性感染,血沉90mm/h,白细胞15.65×10/L。

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李氏协治:患者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

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

分析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

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茱萸90g,人参(另炖)15g,生龙骨、生牡蛎、白芍各30g,炙甘草15g,肉桂3g(米丸吞),附子30g。

连服3剂,脱险。

原按:戴阳证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危候。

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张锡纯来复汤,加肉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茱萸敛肝固脱。

若按西医诊断,投以清热解毒、养阴退蒸之剂,必然亡阳暴脱,变生顷刻。

中西医结合,中医绝不能“对号入座,按图索骤”。

多数情况,皆需另起炉灶,独立辨证。

有时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

本例在关键时刻,断然舍病从证,挽救了病人性命,正是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所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

四逆散方证探讨及临床运用作者:佚名伤寒网文章来源:不详关于“四逆”,我在学习《伤寒论》时,怎么也弄不懂。

后来,通过身边的事物而通晓,现录于下共同学习:在学习《伤寒》时,我总想把学到的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在学习少阴阳厥四逆汤类时,我将锅炉比喻人之元阳。

时值严冬,早晚学校烧锅炉则暖气热,譬之阳胜则四末温。

中午锅炉停烧,则暖气片一会儿变凉了下来,就如元阳之脱,则四肢冷冰。

此时宜求本,大剂回阳。

也就是烧锅炉,则四肢自温。

上述比喻十分形象,我颇为自得。

然学习四逆散之“四逆”时,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合适的比喻。

恰巧,一日,我在走廊背书,天凉,我便坐在走廊的暖气片上。

谁知,坐上去不但不感到暖和,反而冰凉。

当时也是烧锅炉的时候,为什么会凉呢?我顺势摸去,却发现奇怪的事,暖气末端冰凉异常,而向心摸去则渐温,到暖气管时,已觉烫手,当时茅色顿开,此不是四逆散之“四逆”吗?阳郁也!如何验证?原来,整个暖气管道中原有的气体全被水挤到暖气的尽头,气体占据空间,热水不能到达暖气片的末端,故而冰凉。

此即阳郁于内,气不达外也。

如何施治?细心的同学知道,每组暖气片的末端有一铜制阀门,拧开小阀门,放出郁在末端的气体,即调畅气机,直到热水充满暖气片,喷出阀门,此时,即刻关闭阀门,不刻,则整组暖气片热不可近手。

我依法操作果效!当时,即对四逆散有了深刻的认识。

阳郁解除,则“四逆”自去。

感兴趣的可以以旁边的暖气一试。

伤寒网-------------陈瑞春应用四逆散的经验张燕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陈瑞春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是江西享有盛名的当代中医专家,从事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五十余载,尤对《伤寒论》之学造诣颇深。

陈老经常教导学生要“读伤寒,写伤寒,用伤寒,并且要能对《伤寒论》的条文娴熟运用,学得进去,跳得出来”。

意思是不要囿于原文原旨,而要活学活用,融汇贯通。

我有幸师从门下,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

在此我仅以老师常用的四逆散为例,遴选病案数则以飨读者。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

【中医名方】四逆汤在临床当中的应用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处方】附子(制)、干姜、炙甘草【功能主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附子升心、肾、脾阳,干姜升脾、胃、肝之阳,甘草升心、肾、肺、脾之阳。

附子:温里药,味性:辛甘,热。

归经:心;肾;脾经。

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

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

干姜:姜在作为中药用的时候,一般只分为生姜和干姜两种。

区别在于:生姜的味道比较直接和辛辣,发散作用较强。

干姜气味比较浑厚,重在温煦。

如果我们把生姜比喻成一把烈火,那么干姜则是不见明火的木炭,能够慢慢加热却不会让水分散失得那么猛烈。

雏鸡自身的气血疏导系统很虚弱,如果用发散作用很强的生姜,能够帮助甘草和附子的药效迅速到达病灶,但是小鸡雏可能会因为受不了这种猛烈的冲击而造成猝死。

因此,换成温化作用见长的干姜,能够让药效缓慢而有效地在体内挥发,正邪的冲突就不会太激烈了。

并且由于干姜的药性比较缓和,对脾的治疗作用非常好,所以虽然两种姜都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所以鸡雏开口用干姜比生姜作用要好很多。

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升发阳气。

姜、附同用,可温壮脾肾之阳,祛寒救逆。

炙甘草:味性甘,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调和诸药,解附子之毒。

辅以甘草制约附子、甘姜大辛大热之品劫伤阴液,配干姜可温健脾阳,脾阳得健,则水谷运化正常。

三药合用,功专效宏,可以奏回阳救逆之效。

临床应用◆寒湿内停,水火不济,回阳救逆。

◆回阳救急,主治少阴病全身虚寒证阳虚脱证。

◆凡是阴盛阳衰之证均可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应用之。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畜禽秋冬季节的风寒感冒适当加减后效果显著。

◆强心保命---提高心脏细胞的稳定性,改善心脏缺血。

◆温补肾阳---改善肾脏肿胀。

◆季节变化、温差过大、温度过低情况应用,有效解决风寒感冒的问题。

◆夏天湿帘开启时应用,有效解决冷应激。

四逆汤妇科病临证治验案报道

四逆汤妇科病临证治验案报道

四逆汤妇科病临证治验案报道四逆汤出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由甘草、附子、干姜三味药组成,乃仲景为少阴寒化证所设,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主要用于少阴病阴盛阳虚、四肢厥逆之证。

笔者临床以此方治疗妇科疾病辨证属阳虚内寒证者效果良好,兹举验案数则报道如下。

标签:四逆汤;妇科病;临床应用四逆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1],由甘草、干姜、附子三味药组成,乃仲景为少阴寒化证所设,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

郑钦安解释说:“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

……仲景深通造化之微,知附子之力能补先天欲绝之火种,用之以为君。

又虑群阴阻塞,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之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火种复兴,而性命立复,故曰回阳。

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真火伏藏,命根永固,又得重生也。

此方胡可忽视哉?” [2]故本方的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疗效确切。

笔者运用四逆汤治疗妇科疾病辨证属阳虚内寒证者效果良好,现将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1绝经前后诸证施某某,女,51岁,2015年9月11日初诊。

刻下诉已绝经1年,自绝经后出现烘热汗出,烦躁,抑郁,背心痛,头冷痛,手足凉,易感冒,腰腿痛,四肢乏力,面色无华,失眠,纳差,返酸,舌尖痛。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根部厚腻,脉沉细。

中医诊断:绝经前后诸证(阳虚内寒、脾肾阳虚),治宜温阳祛寒,健脾除湿。

方用四逆汤加减。

处方:淡附片(07/6g×12袋,广东一方制药颗粒剂),干姜20g,桂枝20g,吴茱萸10g,陈皮10g,茯苓15g,炒白术15g,远志10g,龟板20g(先煎),甘草10g。

连服3剂,烘热汗出减少,怕冷改善,饮食稍增,仍感烦躁、抑郁、背心痛、腰腿痛、舌尖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上方加柴胡8g,杜仲10g,续断10g,郁金10g。

继服5剂,烘热汗出减少,感烦躁、抑郁改善,怕冷减轻、偶感背心痛。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金匮要略》通脉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病的主要药物,其功效较低,谷清,内寒外热,脉细数,不恶寒。

通脉四逆汤,甘草22,附子,一干姜,三、二、三味,三升水,煮一升二,去渣,不同温度服用,脉会痊愈。

肤色偏红者,加大葱九梗;腹痛者,去葱加牡丹二两;吐的话加生姜两两;咽喉肿痛,去牡丹,加一两桔梗;脉停不下来就去桔梗加人参。

如果所有的疾病都与处方相对应,就应该服用。

通脉四逆汤破阴归阳,达里外。

此方与四逆汤成分相同,但附子和生姜用量有所增加,即选了一大把附子,生姜从一半增加到三两。

生附子和干姜很辣。

增加附子的用量,会破阴散寒,归阳存逆,能破阴拒阳,恢复阳。

能恢复杨琪,消散殷琦,通阴阳,通脉气,故名通脉四逆汤。

取三味药,加水煮沸,去渣,温服两次。

通脉四逆汤用于治疗阴阳,可随症加减。

脸红的话就是阴旺阳浮的戴阳。

宜加葱白宣传上下之阳,破阴阳斥;如腹部有疼痛,加牡丹活血,急止痛;干呕者加生姜降胃;咽喉肿痛,加桔梗利咽开结;若脉停不下来,可加人参补气生津,固脉复脉。

处方后指出“凡疾病与处方相对应者,应服”,即人们在开药时,必须根据疾病随机使用处方,方能生效。

通脉四逆汤用于治疗阴虚阳亢型少阴病。

症状有内寒外热,谷下清,手足昏厥,脉沉,不畏寒,面色发红。

或伴有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脉滞。

少阴病是内冷外热,即内冷外热,是病机和证候特点的总结。

明谷之下,手足叛逆,脉微沉,是杨琪之衰,阴寒之真寒;若身不恶寒,面不红,则虚热外浮。

这种病是危险的,症状是可变的,因此有许多可能的疾病。

脾肾阳虚,气血凝滞,则伴有腹痛;阴寒气逆入胃,胃不和而衰,伴有干呕;如果阳虚升滞于喉,则伴有咽喉痛;如果杨琪受了重伤,阴液耗尽,就会停止脉搏。

阴胜于阳,内实寒,外虚热。

阴阳易分,比简单的阳衰阴盛四逆汤更急。

所以通脉四逆汤是用来破阴归阳的。

通脉四逆汤,为利谷者,内寒外热,汗出昏上帝的。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中风后遗症以及其他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通脉四逆汤的来源、组成、功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脉四逆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由宋代医学家张仲景创立。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典方剂,通脉四逆汤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症状,如面瘫、咽喉疼痛、肢体无力等。

通脉四逆汤包括五味子、干姜、附子和甘草等四味药材。

五味子为本方的主药,其性味酸苦,归心、肺、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安神定志的作用。

干姜为辅药,性味辛热,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附子为攻药,性味辛温,能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甘草为调和药,具有缓急和中、化食作用。

通脉四逆汤的主要功效是温中散寒、通经活络。

中风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表现为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恢复期或后期仍有某些神经功能受损的现象。

通脉四逆汤通过温中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中风和中风后遗症的症状。

通脉四逆汤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然后取汁服用。

一般来说,每次服用约10至30毫升,每日3次。

具体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此外,通脉四逆汤是一种强壮剂,孕妇、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慎用。

在使用通脉四逆汤时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通脉四逆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不是一般的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其次,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此外,通脉四逆汤具有温性,对于寒凉体质的患者来说,使用时要特别小心。

综上所述,通脉四逆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和中风后遗症等疾病。

它通过温中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但是,使用前要咨询医生,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适应症。

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希望能够继续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患者。

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 半年后正常上学,服中药改为每曰半剂, 中午饭后上学时服。(茯苓四逆汤合金匱肾 气丸方)。
• 四逆汤是三阴证主方。它由炙甘草干姜汤 合干姜附子汤而成方。《伤寒论》用于治 疗外感热病由于大汗,吐,泻利造成的阳 气骤失,阴寒凝滞的急症。
• 清.郑钦安发明《伤寒论》,指出但见到阳 虚证即可使用此方,不必待出现四肢厥逆 才使用。
• 一周后精神好转,情绪有改变,上方加熟 地三十克,山芋肉十五克,上午服。
• 下午服桂枝,炙甘草,砂仁,附子,牡蛎 ,蛤粉(补坎益离丹)加仙灵脾,补骨脂。
• 一个月后,睡眠好转,白天有精神,仍不 能适应学校生活,上课用脑子时即感乏力 ,精力不足。
• 嘱患者开始减西药抗抑郁药,每周减其中 一种之四分之一到一半,半年当中减完。
• 在许多慢性疾病中,都有四逆汤应用的指 征,即阳气不足,阴寒凝聚这一基本病机 。因此以四逆汤为骨干方化裁都取效。
• 《伤寒论》有关四逆汤的条文: • 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
,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 此乃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若给了麻附辛不 差,当救其里。
• 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 者,四逆汤主之。
• 下利清谷为寒极于里, • 第323条: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
逆汤。
2,直肠癌案
韩X徳 男 七十九岁,高血压二十年以上 ,多次脑梗,行动不便,肛周湿疹十余年 伴有混合痔,查出直肠癌一个月。以年纪 大,体质差,放弃手术和放化疗,转中医 治疗,只求改善生活质量(保持大便通畅)
平素腹胀,大便不畅,舌质淡胖苔腻,脉关 部沉尺微滑。
辨为太阴少阴合病,寒湿凝聚。
• 处方一:炙甘草三十克,干姜六十克,附子 六十克,苍术六十克,厚朴十五克,陈皮 十五克,党参三十克,槐米(炒)三十克,苡 米(炒)三十克。每曰一剂,水煎,分三次口 服。

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

通脉四逆汤原文用法用量与原方组成注解通脉四逆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317)通脉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功效配伍】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本方与四逆汤药味组成相同,只是附子、干姜用量有所增加而异,即选生大附子一枚,干姜由一两半加至三两。

生附子、干姜大辛大热,加大其量则破阴散寒、回阳救逆之力更峻,并能破除阴阳格拒之势,而挽回欲脱之阳气。

本方能使阳气恢复,阴气消散,阴阳相接,脉气通行,故名通脉四逆汤。

上三味药,水煮,去滓,分二次温服。

通脉四逆汤治阴盛格阳,临证可随症加减。

若面色赤者,为阴盛虚阳上浮之戴阳,宜加葱白宣通上下之阳气,破除阴阳格拒;若腹中痛者加芍药,以通利血脉,缓急止痛;干呕者加生姜,以和胃降逆;咽痛者加桔梗,以利咽开结;若利止脉不出者,加人参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固脱复脉。

方后指出“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意在示人处方用药时,必须据病随机辨证用方,乃能取效。

【方证论治辨析】通脉四逆汤治少阴病,阳衰阴盛格阳证。

症见里寒外热,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或伴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

少阴病里寒外热,即里真寒外假热,此为病机和病证特点的概括。

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沉微欲绝,是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真寒;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则为虚阳浮越于外之假热。

本病病势危笃,症状多变,故有诸多或然症。

若脾肾阳虚,气血凝滞,则伴腹痛;阴寒气逆犯胃,胃失和降,则伴干呕;虚阳上浮,郁于咽喉,则伴咽痛;阳气大伤,阴液内竭,则利止脉不出。

精准高效应用四逆汤的相关问题

精准高效应用四逆汤的相关问题

精准高效应用四逆汤的相关问题导读:四逆汤脉证:右尺无力不及(沉脉),而《伤寒论》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这里的脉浮如何理解?这是“陈建国脉证经方读书交流活动”微信群中同学提出的其中一个问题,在9月15日直播间陈建国主任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今天小编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咱们总结四逆汤的脉证是右尺无力,但是在张仲景书中说,四逆汤还能出现一个脉浮,浮脉也可以出现四逆汤,这个时候我们就糊涂了,到底是张仲景的对还是我们总结的对。

咱们有时间专门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当中所有涉及到方子的条文都用脉证经方来跟大家做一个串讲。

这一条说的是四逆汤的脉证,浮而迟说的就是右尺脉迟,右寸脉浮。

之所以出现一个理解上的难点,也是我们今天读经典当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先入为主。

我们在内心里默认了张仲景读过和我们一样的书,张仲景和我们一样也是大学毕业,也学了咱们的中医诊断学的教材,实际上张仲景没有学。

由于我们定义的浮脉是我们教材当中定义的浮,而张仲景心里认为的浮脉和我们今天学的浮脉不一样。

我们看看王叔和写的《脉经》就知道,在他之前一说到脉象、脉形状的时候不规范,所以到了近代他做了一个规范的工作。

那么张仲景说的浮脉并不是我们今天教科书当中说的浮脉,这一段说的是四逆汤可以出现的脉看起来很浮还迟。

那么具体表现就是右尺脉,咱们书当中讲的,结合临床就是这样的脉,张仲景说的是这么一种情况。

我们临床当中一号脉右尺脉摸不着,就是张仲景说的尺摸不着,但是在右侧的寸脉浮起来了,或者是右侧的寸脉溢出来了,那么这个时候说的是什么意思。

张仲景说了这叫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实际不是表里寒,就是咱们理解的叫虚阳浮越,也就是阳气太虚了,下焦的阳气太虚了,所以右侧的尺脉是摸不着或无力的。

阳气太虚了以后,虚的阳气就浮起来了,所以这些人可能脸还是红的,上焦反而是一个虚的热,那么这时候摸脉,寸脉就浮起来了,或者是寸脉给溢出来了,但是他即使浮起来了,在浮位能摸到右侧寸脉好像挺明显,但是你摸它一定是无力的,所以脉浮而迟,表热里寒,就是这个意思。

通脉四逆汤,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四逆...

通脉四逆汤,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四逆...

通脉四逆汤,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四逆...仲景先生讲,这个四逆汤主要治疗,是阴阳有这个分离的危象的这种少阴病。

但是上次那个小伙子,他其实还是在不停地拉,他有东西拉,说明体内阴津还是在的,里面的阴气,水液还是有的,因为没有这个东西,他不可能拉出来啊。

所以体内阴阳水火这两部分,他都是有的,只不过是阳虚阴盛,阳气弱,阴气或者说寒气,以水液为主的阴寒之气偏重一些,所以他就不停地拉。

因为阴阳不能很好地相合,有分离的迹象,所以用甘草来守固全局,用附子干姜来破阴出阳,让阴阳重新地和合。

所以要想让阴阳和合,前提是体内也要有津液啊,没有津液就没有阴啊,那怎么合啊,没东西合呀。

这个老人家就属于本身阴津不足,阴津太亏了,因为本身她年龄大了,也偏瘦,所以呢,给这个老人家,要想让她重新把这个阴阳合到一块儿的时候,你首先要补足她的阴津啊。

所以给这个老人家用四逆汤给她重新沟通阴阳,交合阴阳的时候,除了用四逆汤的原方之外,为什么加上猪胆汁,猪五行属水,它也是收藏力量比较强的这么一个药。

所以就是用猪胆汁的这个力量,加强阴阳相合的力量,把阴阳分离的这个局面,强行加了一个往一块儿合,往一块儿压的这么一个力量,就是促进阴阳的相合。

如果没有猪胆汁的这个力量在这儿守着,在这儿压着,那么在这个老人家阴津偏亏的时候,你要是用上附子、干姜这么燥烈的药,很可能会让阴阳分离得更快,甘草也是偏燥的呀,没有阴津他也守不住。

那么为什么后面又给老人加了人尿呢?因为用猪胆汁主要是促进阴阳的相合,阴阳一旦相合,要恢复的话,他要有一个很好的流通。

老人本身阴津偏亏,尿本身就是少阴气化的一个代谢产物,膀胱气化,津液出焉,就是尿嘛。

所以人尿本身是通于少阴肾气的这么一个阴液,它自然就有沟通肾气阴阳的这么一个效果。

所以用人尿的主要目的,一个就是峻补老人阴津不足,阴亏的这个局面,赶紧给她改善一下,峻补阴津。

另一个呢也是协同胆汁,它也起到一个收藏含藏的这么一个效果,促进阴阳的相合。

国医经典解读第1讲: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化运用

国医经典解读第1讲: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化运用

国医经典解读第1讲: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化运用通脉四逆汤加减如何治疗如下疾病?1、腰股腿足疼痛2、妇女痛经属血虚寒凝,男子寒疝,睾丸挚痛,牵引少腹冷痛3、手足冻疮4、血痹肢麻: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老年慢性头痛7、肩周炎8、下肢疼痛9、双膝关节疼痛11、尿道炎后综合征视频精彩解读:【出处】《伤寒论》351条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白话了就是:手足寒冷,六脉细的好像摸不到了,就用当归四逆汤。

气血不能温煦于四肢,所以厥寒;气血不能充盈于脉道,所以脉细。

是治疗血虚寒厥证的代表方剂。

【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临床上你也不要太死板,要理解它的含义就行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根据药性和身体症状去调整;胡希恕先生认为,此条说的是厥阴病,因为脉细欲绝,是血少,血少而手足厥寒,所以用当归四逆汤,以桂枝汤为基础,并以细辛换生姜,另加当归、通草,主要是补血液、调营卫的法子。

(属于桂枝当归剂)本病以女性、老年人为多,阴血内虚,则不能荣于脉,血弱不充养四肢,;阳气外虚,则不能温于四肢之末端,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也。

“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本。

”由于社会的压力增大,女性肝失条达,抑郁日久,藏血不足,则血虚,又感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

老年人阳气衰败,此时既要温经散寒,又要养血通脉。

西医也真没有什么好治疗方法。

脉细欲绝,是当归四逆汤很好判断的一个主证。

血分能量不够,阴阳分裂,厥阴肝经虚损了,就会出现这脉象。

当归四逆汤证是手足厥逆,还是厥寒?桂本写厥逆,它加人参、附子,手脚如果厥逆,的确是加人参、附子就好。

如果照宋本厥寒,历代中医中也有人说:仲圣在别的地方都写厥逆,只有这地方写厥寒。

厥寒与厥逆会不会有所不同?厥逆的人是冷得手脚缩起来,缩起来是主动的动作;厥寒的人是别人摸时才感觉到,本人不一定知道。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

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中药方剂“四逆汤'分析王晓林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用于回阳救逆的代表方,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

本方仅由附子、干姜、甘草三昧中药组成,其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剂。

本文对作为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的附子,和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的干姜及既能缓解附子、干姜的暴烈,又能协助附子、干姜的回阳救逆之功效的佐使药甘草三药的性能与作用、有效成分、药理学研究以及现代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四逆汤为张仲景所创名方,始载于《伤寒论》,为历版中国药典所收载的成方。

本方由附子、干姜、甘草组成,配伍极为精简严谨。

其功效为回阳救逆。

主治少阳病。

症见阳虚欲绝、冷汗自出、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等症。

在现代临床中应用广泛,并均收到良好的疗效。

其方剂也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首选之一。

1三种中药的性能与作用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m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附子在四逆汤中为君药,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用于亡阳虚脱,吐泻厥逆,肢冷脉微,心腹冷痛,冷痢,脚气水肿,风寒湿痹,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阴疽疮疡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拓Rosc.的干燥根茎。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

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

肢冷脉微,痰饮喘咳。

干姜在四逆汤中可助附子回阳之功效,为臣;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

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四逆辈临床运用体会-精选文档

四逆辈临床运用体会-精选文档
无忧PPT整理发布
扶阳理论之再认识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阴阳平衡,阴阳互根。 • 整体观念。 • 辨证论治。 • 三因制宜。 •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 八法不可偏废,寒温不可偏执。
无忧PPT整理发布
• 背恶寒,与外感恶寒不同,外感恶寒虽也从背起,全身皆振寒; 背恶寒,仅背上有寒冷感,无全身振寒之状。
无忧PPT整理发布
真武汤
• 真武汤:附子一枚,白术二两,茯苓、芍药、生姜各 三两。
• 治阳虚水气内停,温阳化水之剂。 • 本方治内外皆寒,兼有水气,故用生姜,共奏温阳化
水之效;附子汤也治内外皆寒,无有水气,但见虚证 ,故用人参,共奏温经扶阳之功。 • 《金鉴》:“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中、外 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中、外 皆虚寒之病也”。
无忧PPT整理发布
四逆加人参汤
• 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 • 四逆汤证之甚而虚者。 • 回阴救阳之剂。 • 人参大补元气,又为救津之药。凡四逆
汤证汗出亡阳,下利厥脱,均有卓效。
无忧PPT整理发布
病案
• 余友马某之父,年近八旬,患“高血压、 冠心病”,骤得中风,猝然昏厥,汗出如 雨,二便失禁,此中风之脱证。急当回阳 固脱,处以四逆加人参汤。众咸谓中风系 高血压所致,不可遽投以参、附,然马友 颇信余,遂不疑而用药,果得延命。
力更专。
无忧PPT整理发布
病案
• 某男,年四十,六天前感寒,经治后诸症减,然咽痛 不除,服西药抗生素,咽痛不减反增,甚则不能进食 ,喑哑。面色苍白,身冷恶寒,口淡不渴,不思食, 微咳,少许白色痰。查咽部不红肿,扁桃腺不大。舌 淡苔白,脉沉紧。证属阳虚感寒,滞结于咽。盖足少 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 本,乃寒邪直犯少阴使然。法当温阳散寒,投干姜附 子汤两剂,久煎频服。药后咽痛大减,已能进食、言 谈,遂告痊愈。

四逆汤临证应用浅析

四逆汤临证应用浅析

四逆汤临证应用浅析
王倩;熊家轩;李颖
【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
【年(卷),期】2005(013)004
【摘要】四逆汤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是治疗少阴虚寒证的代表方剂,为少
阴证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脉微细,旦欲寐”所设,主要用于少阴病之亡阳救逆。

该方由甘草、干姜、附子组成,具有回阳救逆之效。

考《伤寒》、《金匮》两书中共14条原文论述该方的适应范围,归纳起来主要用以下4种病证:①阳虚寒盛证:证见四肢逆冷,恶寒贪卧,神疲欲寐,舌质淡,脉沉细;②脾阳虚衰证:腹满胀痛,下利清谷,呕恶不食,脉沉迟;③汗下误治,亡阳虚脱证:恶寒,
【总页数】2页(P13-14)
【作者】王倩;熊家轩;李颖
【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
属医院,广州,510405;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5104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当归四逆汤治疗寒凝心脉型真心痛临证体会 [J], 刘志超;王哲;唐倩;王保和
2.四逆汤妇科病临证治验案报道 [J], 林雯
3.当归四逆汤治疗痛经临证应用 [J], 刘向东
4.大柴胡汤合四逆汤、四金加减治疗胆石症的临证体会 [J], 赵秀珍; 刘林锡; 马春玲
5.李可学术思想之“土伏火”临床应用四逆汤临证验案 [J], 朱建新;孙艳;贺艳艳;马敏;史维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逆汤的应用心得

四逆汤的应用心得

四逆汤的应用心得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阴病主方,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

其组成药对贯穿于少阴病始终,主要功效为回阳救逆。

《伤寒论》原文:治下利清谷,三阴厥逆恶寒,脉沉微者。

笔者多年喜用此方,屡起沉疴,对凡是阳虚引起的汗出恶寒、头冷痛、腹痛、水肿、手足冰凉、下利清水、完谷不化、背凉如水、畏寒倦卧、夜尿频多等用四逆汤加减,均获良效,现将笔者运用此方的临床心得介绍如下,望社会同仁不吝指教。

1 四逆汤运用的三大原则1.1 辨证要准。

凡一切阳虚俱可应用,不囿于少阴病,太阴或太阳病亦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必定要等到“脉微细、但欲寐也”,譬如太阳病发汗引起的冷汗淋漓,一身疼痛,太阴病自利不渴,腹满不食,腹部喜温喜按等。

1.2 剂量要大。

剂量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

犹如战场用兵,寡不敌众,笔者用熟附子轻则30g,重则100g,干姜轻则20g,重则30~50g,从未发生不良反应。

笔者认为对一些急症、痛症剂量要大,如大汗淋漓后四肢发冷,屈伸不利,腹痛所伴发的冷汗大出,但对一些慢性的阳虚证剂量要小些为宜。

1.3 随症加减。

方以药成,药味加减变化直接影响所治病证的主次轻重,所谓“泥其法而不泥其方”,如寒湿困脾可去甘草之壅滞,加半夏、白术燥湿健脾,伴腹痛者加芍药缓急止痛,下利日久加赤石脂涩肠,兼外感风寒加桂枝、羌活解表散寒,呕吐者加半夏、生姜化饮止呕……。

2 病案举例案例1:张某,男,49岁,患者患腹泻3年,呈反复发作,泻下物为清水,无脓血便,无呕吐、腹痛及里急后重,每遇食生冷油腻后发作,日达十几次以上,多次拜访名医诊治无效,经西医常规治疗亦无明显效果。

于2006年3月来我处求治,查形体消瘦(呈脱水貌),面色萎黄,自觉身倦乏力,脘腹胀闷,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

笔者认为“本证乃脾胃虚弱,使胃肠功能减退,不能受纳水谷,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反聚水为湿,积谷为滞,致使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便处方参苓白术散,无效。

陈湘君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应用

陈湘君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应用

陈湘君通脉四逆汤的现代应用雷诺氏征(RP)又称肢端动脉痉挛征,由雷诺氏(Raynand)于1862年首先报告而得名。

此病多首发于青壮年女性或继发于泛发性硬皮病、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皮肌炎、红斑狼疮等病。

临床以四肢末端主要是双手对称性青紫、苍白、潮红、发凉怕冷为特征。

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由于手指动脉痉挛和闭塞引起管腔缩小、灌注压减小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致。

而祖国医学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之归于“肢端青紫症”、“寒厥”、“血痹”等范畴。

中医辨证上因其有受寒后指(趾)末端苍白青紫继而潮红之现象伴指(趾)麻木,且均具冬季发作频繁之特点,多辨为本虚标实之证,气虚血弱为其本,寒凝血滞为其标。

通脉四逆汤由张仲景所创,原用以治外感内伤中“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之症,取其温经散寒,通阳复脉之义。

而雷诺氏征的主要特点在于脉道阻滞不通,四肢厥逆,其成因在于人体正气先虚,阳气不足,腠理不密,易受风寒外邪所袭,风寒毒邪壅塞脉道,留恋阻滞,以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且人体四肢末节又为少气少血、肌肉浅薄之部位,所谓“最虚之处,便是客邪之地”,故患肢突遇寒冷刺激时,脉络挛急,血行不畅,而出现皮肤苍白,继发紫绀等症。

其关键在于阳气不充,或郁闭于里,不能通达四末所致。

遵循异病同治的原则,凡温阳通脉之剂,均为正治,而通脉四逆汤在温阳通脉方面效大力宏,应首选之。

临证用方时,适用此方的患者多在原有雷诺氏征表现之外,更兼寒凝阳气不足、血脉瘀滞之象,症见形寒肢冷,面白色暗,唇甲青紫,舌有瘀斑,小溲清长,大便薄溏,双手皮色紫暗,遇冷发白变凉作痛,脉多沉细。

究其病理,乃因阳虚内寒,阳气不足,无以行血通脉,脉道瘀滞,血行不畅,而见唇甲青紫,双手皮色紫暗,发白变凉,舌有瘀斑,脉沉而细;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肢,故形寒肢冷;脾阳不振,水谷不化,则利下溏薄;肾阳受累,固摄无权,则小溲清长。

实为阳虚寒凝血滞之病。

而通脉四逆汤由四逆汤倍干姜而成,全方以干姜温中散寒为君;附子大辛大热、温阳祛寒;甘草和中益气,既缓附、姜之燥烈,又能加强附、姜之回阳救逆效果。

通脉四逆汤临床新用

通脉四逆汤临床新用

通脉四逆汤临床新用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功能回阳救逆,通达内外。

方药组成甘草(炙)2两,附子大者1枚(生用,去皮,破2片),干姜3两(强人4两)。

服法与禁忌上3味,以水3 L,煮取1.2 L,去滓,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茎,腹中痛者,加芍药2两,呕者加生姜2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1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2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经方方论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倍干姜重用附子而成。

义在温阳驱寒之力增强,用治手足厥逆,脉微欲绝之阴盛格阳证。

方后注①面色赤者,乃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阳浮于上,非阳明面赤,加葱白者,通达上下阳气,以求其平。

②腹中痛者,乃阴寒拘急挛缩所致,故加芍药缓急止痛。

③干呕,是里寒犯胃,胃失和降所致,加生姜者,温胃止呕。

④咽痛者,虚火上浮灼咽,配桔梗利咽解毒。

⑤利止脉不出者,下利止,津复应脉出,今脉不出者,显然是气阴不足,血脉不充,故加人参益气复脉,以求脉出。

最后提到“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意思是指上述诸证尽管表现不同,但与方证机制相一致,便可以服用。

告诫后人临证化裁时,必以当时病机为宗旨,方可收到预期效果。

经方新用●通脉四逆汤加人参18g(单煎对入),治疗寒厥脉微之休克。

●通脉四逆汤加生姜8g,少佐黄连8g,吴萸6g,治疗膈热胃寒,呕吐脘痛。

●通脉四逆汤加人参12g,山萸肉30g,五味子10g,治疗暴喘汗出,肺气将绝(呼吸衰竭)。

医案举例例1患者,男,46岁。

秋季突发上吐下泻,腹中急痛,当时按胃肠炎治,未被控制,时过2天,目陷睛迷,皮肤皱褶,皮纹干瘪,呈现脱水状,口干齿燥,唇裂少津,手足欠温,脉沉微无力。

辨证:阳衰阴脱,升降相错。

治法:回阳复脉,升清降浊。

方药:通脉四逆汤加味。

组成:人参15g(单煎对入),甘草(炙)20g,附子15g,干姜20g,麦冬30g,生姜30g,白芍30g,当归20g,五味子10g,木瓜18g,扁豆30g。

每日 1.5剂,分早午晚3次温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9 .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3 ) 1 2 — 2 0 6 2 — 0 2
【 关键词】 通脉四逆汤
病机
里寒 外 热
应用
体会
通 脉 四逆汤是 张 仲景《 伤 寒杂 病论 》 中回阳救 逆之 名方 , 是 备受 历代 医家 推崇 的通里 散寒 、 回阳救逆 之方
见 下利 清谷 、 里寒 、 腹痛 。 ( 3 ) 真假 。 假 热者症 见面 赤 、 身
热、 咽痛 。 真寒 者症 见脉微 欲绝 、 腹痛。 通过 以上 分析 , 可 以把 通脉 四逆 汤 的病机理 解 为 “ 在里 之寒 格拒 里 阳 外越” , 即“ 里 有实 寒 , 外 有假 热 ” 。 只有 分析 清楚 了虚 实
节红 肿热 痛 , 曾累及第 一跖 趾关 节 、 膝关 节 、 踝关节、 腕 关节 等 ,在 当地 曾服 用解 热镇 痛药 ,甚 则 激素抗 炎 止 痛, 初则 有效 , 而后 因效果 渐差 而求 诊 中 医 。1 个 月 前
患 者再 次 出现 右踝关 节 红肿热 痛 , 踝关 节 活动受 限 , 不

2 0 6 2・
中 国 中医 急 症 2 0 1 3年 1 2月第 2 2卷 第 1 2期 J E T C M. De c . 2 0 1 3 , V o 1 . 2 2, N o . 1 2

证 治 探 讨 ・
经方通脉 四逆 汤临证应用探讨 术
曾祥珲 张锦祥 温 姗 颜 芳 孙 良生 黄 臻 ( 广 东省 中 医院 中医经典 临床 应 用研 究基地 , 广东 广州 5 1 0 3 7 0 )
经” _ 4 ] 。通过 这样 , 发挥 西方 燥金 敛 降 的功 能 . 并 以“ 燥
胜寒” , 整方 以此达 到 “ 温 散寒凝 、 纳龙 归舍 ” 之效 。
3 通 脉 四逆 汤 临床应 用
干姜 、 炙甘 草组成 。 其 虽方 小而 药简 , 但 力专 而效 著 , 堪 称 奇 制之 大剂 。 救 逆之 祖方 …。笔 者 在 临床 中发 现 , 只
寒 热 ,在 临床 中才能 更加灵 活应 用通 脉 四逆汤 治疗 各 种 相 同病机 的不 同疾 病 。
2 附 姜 草 不 同 剂 量 的 意 义
能 下地行 走入 院治疗 。 入 院症 见 : 精 神疲 倦 , 右 侧踝 部 、
双膝关 节肿痛 , 肤温 稍高 , 呈掣 痛感 , 夜 间 明显 , 屈伸 困 难, 发热 , 体温 3 8 . 3℃ , 纳差 , 睡 眠一 般 , 二便 尚 调 , 舌 淡暗 , 苔厚腻 , 脉 紧数 。 诊 断为痛 风病 , 证 属 阳虚寒 湿 内 生、 凝 滞经脉 关节 , 方予 通脉 四逆汤 口服 。方 药为 熟 附
子6 0 g , 干姜 7 5 g , 炙甘 草 6 0 g 。 服上方 期 间 夜 间 明显 , 服 上方 3剂 后 , 患 者 热退 , 右踝 及双膝 关节 疼痛 明显减 轻 。右第二 掌指 关节 新发
在《 伤 寒论 》 中, 四逆 汤 的后 注 中均有 “ 强人 可大 附 子一枚 , 干姜 三两 ” , 在 通 脉 四逆 汤 后注 中 , 更提到 了 “ 强 人干 姜可 四两 ” 『 2 ] 。由此 可见 , 与炙甘 草为 君药 的 四 逆 汤不 同 , 通 脉 四逆 汤 中加 大 了附 子 、 干 姜 的剂 量 , 尤 其 是干 姜 的剂 量 。为何 要加 大干姜 的用 量来 治疗 这些 危 证 呢? 因为此 时 , 人 体正 生气既 离 , 亡 在 顷刻 , 若 以柔
剂。 其 为 四逆 汤基础 上倍 干姜并 重用 生 附子而成 , 意在 通 寒凝 之经 脉 , 挽 逆在 外 、 在 上欲绝 之微 阳。 由生 附子 、
甘 草收全 功也 [ 。同时 , “ 干姜 味辛 无毒 , 得地 西方燥 金 之 味人 手太 阴肺经 、足 阳明燥 金 胃 、手 阳明燥 金 大肠
有 深人 把握 通脉 四逆 汤 的病 机 , 理 清各 药 的剂量 配伍 . 才 能准 确 、 灵 活应 用 四逆 汤 , 在 疑难 病 、 危 重症 的治 疗 中起 到迎 刃而解 的疗 效 。
1 通 脉 四 逆 汤 病 机 分 析
通 过 以上对通 脉 四逆汤 的认识 , 我们 可 以知道 , 临 床 中凡 是病机 属“ 里 寒所 致 外 热 ” 的各 种 疾病 。 如 以里 寒上 热之 咽痛 、 发热、 口腔溃疡 、 头痛、 关 节疼 痛等 表现 的各 种肺炎 、 风湿 性关 节炎 、 痛风、 内外伤 发热 等 , 都是 其应 用 的对 象 。下面 是科室 团 队在临床 中应 用通 脉 四 逆汤 治疗发 热类 疾病 的一些 体会 。
3 . 1 痛风 性 关节 炎案 患某 , 男性 , 4 3岁 , 因“ 反 复关 节 红肿 热痛 4年 , 再发 1月” 人 院 。4年来 多 次 出现关
伤寒 论 云 “ 少 阴病 , 下利 清谷 , 里寒外热 , 手 足 厥 逆, 脉微欲绝 , 身 反 不 恶寒 , 其人面色赤 , 或 腹 痛 或 干 呕, 或咽痛 , 或 利止 脉不 出者 , 通脉 四逆汤 主之 ” 。该 条 文蕴 含 了如下 3类信 息 。 ( 1 ) 寒热。 寒象 症见下 利 清谷 、 里寒 、 手 足厥 逆 、 脉微 欲 绝 、 腹痛 ; 热象 症 见外 热 、 不 恶 寒、 面色 赤 、 于呕 、 咽痛 。 ( 2 ) 表里。 在表 者 ( 在 上及 在外 ) 症 见面 赤 、 身热、 干呕 、 咽痛 、 厥逆 、 脉微 欲绝 ; 在里 者症
红肿 疼痛 。再守 方 2剂 , 患者 膝关 节 、 右 第二 掌指 关节
及右 踝 已无 疼 痛 , 左第 一跖 趾关节 肿胀 , 稍疼 痛 。舌淡 暗, 苔腻 , 右脉稍 弦 , 左 脉弱 。考虑 患者不 适好 转 。 邪 去 七八 , 正气 尚虚 , 予“ 少 火生 气” 。 方 药 为熟 附子 4 5 g , 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