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四逆汤

合集下载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典型医案1卒厥——萧琢如医案军官宁乡刘某之父,年六十,先患咳嗽,医药屡更,已逾一月。

一日忽手足麻痹,喘急痰涌,口不能言,身微热,汗如泉溢,星夜延诊。

脉之沉微,舌苔白而湿滑,即令以姜汁兑开水送下黑锡丹三钱。

奈入口不能下咽,乃设法扶令半坐,分三次徐徐灌下,并以吴茱萸研粉,醋调炒热,敷两足心,拖住元气,逾一时,始稍苏醒,再灌三钱,痰不涌,喘汗顿减,次晨乃以通脉四逆重加茯苓,阅三日,痰大瘳,继进六君加姜附,调理十余剂,平复如初。

(《遯园医案》卷下)《名医经方验案》论:脉沉微者,阴盛太过,阳明之不及,阴盛土败而发厥逆也。

气厥不降,不能化津,即为痰涎,气逆则上涌也。

阳厥不降,经阳蒸泄,所以汗如泉溢。

四逆汤大剂,即通脉四逆汤,温燥脾肾,扶阳抑阴也。

2戴阳证——李可医案肺结核合并肺心病,参附龙牡救逆合来复汤薛母,68岁。

宿有肺结核、肺气肿,近日合并急性感染,血沉90mm/h,白细胞15.65×10/L。

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李氏协治:患者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

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

分析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

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茱萸90g,人参(另炖)15g,生龙骨、生牡蛎、白芍各30g,炙甘草15g,肉桂3g(米丸吞),附子30g。

连服3剂,脱险。

原按:戴阳证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危候。

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张锡纯来复汤,加肉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茱萸敛肝固脱。

若按西医诊断,投以清热解毒、养阴退蒸之剂,必然亡阳暴脱,变生顷刻。

中西医结合,中医绝不能“对号入座,按图索骤”。

多数情况,皆需另起炉灶,独立辨证。

有时甚至要反其道而行之。

本例在关键时刻,断然舍病从证,挽救了病人性命,正是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所在。

四逆汤

四逆汤

四逆汤《伤寒论》[组成]甘草二两(6g),炙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四肢厥逆,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脉微细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3.使用注意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附方】1.通脉四逆汤(《伤寒论》)甘草二两(6g),炙附子大者一枚(20g),生用,去皮,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g)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通脉四逆汤及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及加猪胆汁汤
某,男,1岁。于1960年8月28日因发热7天就 诊。其母代诉:7天前发烧,经西医诊断为重感冒, 用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数天后烧 终未退。
症见眼睛无神,闭目嗜睡,四肢厥逆,脉浮大 无根,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体温39.5℃,白 血球19800,中性80%,淋巴15%。
符合于少阴格阳证的但欲寐。诊断为少阴格阳 证。法宜温中回阳,兼以散寒。方用通脉四逆汤。
九、通脉四逆汤及加猪胆汁汤
【原文】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 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 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 主之。 (370)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 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390)
【方解】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加大附子用量、 倍干姜而成,以增强破阴回阳之力。再加猪 胆汁就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回阳复脉
猪胆汁—益阴,兼以反佐。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回阳救逆,益阴回阳
【主治】阴寒内盛,格阳于外之证 阳亡阴竭之证
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色赤,身反不恶寒, 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 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
(二)脏结案 其阳虚当非一日,舌白已露一斑,果饵之食,特诱因
耳。除着其妙老姜、葱头热熨外,即与通脉四逆汤,炮天 雄30克,干姜21克,炙草9克。嘱其连服两帖。归后拈书 复对,《金匾》谓“入府则生,入脏则死。”入府人脏为 气机转变使然,因无定律,系念不已。越晨,闻敲门之声 甚厉,知复邀诊,当下心戚戚,意其病必入脏而成定居, 操刀之咎,恐难窒谗人之口。急问其病情何苦?对以能睡, 病况好转,遨听之下如释负重。复往诊之,已能起行,只 有余痛未泯耳。与真武加龙、牡之轻剂而愈。

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

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

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一种常用于治疗寒证的中药方剂,其组成药物精确配伍,充分体现了中药方剂中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通过药性归经、药味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通脉四逆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的医理。

通脉四逆汤方剂的君药是附子,它具有极强的温阳作用,能够温补元气,散寒驱寒。

附子归属于心、肝、脾三经,其辛温性质可以温通经脉,使得阳气得以畅通。

在通脉四逆汤方剂中,附子作为君药,起到了温阳散寒的核心作用。

通脉四逆汤方剂的臣药是干姜、甘草。

干姜具有辛热散寒的特点,能够温通阳气,帮助君药附子发挥温阳作用。

甘草则具有调和药性的功效,它能够缓和方剂中的辛热药物,使其作用更加温和,同时还能补充脾胃之气,增强体质。

通脉四逆汤方剂的佐药是生姜、大枣。

生姜具有辛散寒邪、温中止呕的作用,可以增强方剂的温散寒邪的效果。

大枣则具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功效。

通过以上的药性归经、药味特点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通脉四逆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是温通阳气、散寒驱寒。

它适用于寒邪困阻,阳气不足的病症,如寒疟、寒露、寒症等。

在八纲辩证中,通脉四逆汤方剂主要针对寒证,属于寒邪内盛、阳气外虚的太阳病证。

在六经辩证中,通脉四逆汤方剂则属于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过温阳散寒的作用,能够调和阴阳之气,使得阳气得以恢复。

总之,通脉四逆汤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是中药方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君药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的核心作用,臣药干姜、甘草能够协助君药发挥作用,佐药生姜、大枣则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功效。

通过合理搭配药物,通脉四逆汤方剂能够有效治疗寒邪困阻、阳气不足的病症,达到温通阳气、散寒驱寒的目的。

这也体现了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1.通脉...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1.通脉...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1.通脉...
1.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重用附子、干姜
2. 白通汤=四逆汤-甘草+葱白
3.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
(1)四味回阳饮=四逆加人参汤
(2)六味回阳饮=四味回阳饮+熟地黄、白术
(3)千金温脾汤=四逆加人参汤+大黄(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当归、芒硝;一方为四逆加人参汤-甘草+桂心)
5. 回阳救急汤=四逆汤+六君子汤、肉桂、麝香、五味子
6. 浆水散=四逆汤+肉桂、半夏、高良姜
7.《本事方》温脾汤=四逆汤+厚朴、大黄、桂心
8,实脾饮=四逆汤+白术、生姜、木香、槟榔、厚朴、草果仁、木瓜、大枣、茯苓。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方组、临床参考用量]炙甘草6g 附子12g 干姜9g上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后世医家对本方药味组成持不同看法,如柯韵伯、钱潢、汪琥等人认为本方条文中已明言有“脉微欲绝”、“百色赤”等症,故人参、葱白两味药势在必用,不应附于方后待证而用。

如方中无人参、葱白,则不得名“通脉”,此说应从之。

(功效]温经通阳,回阳通脉。

(主治]主证:汗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烦躁,面色赤,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舌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舌质淡.(临证加减) ,1.原方后载之加减法: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6g);呕者,加生姜二两(6g);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3g);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6g)。

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按:后世医家对此“加减法”有异义,乃非张仲景原意.如钱潢曰:“加减法,揣其词义浅陋,料非张仲景本意,原文中已先具诸或有之证,然后出方立治,则一通脉四逆,其证皆可该矣。

岂庸续用加减耶,况其主意陋劣,要皆出于鄙俗之辈,未敢竟削,姑存之。

以备识者之鉴云。

”此说应从之。

2.少阴咽痛:加桔梗。

[江苏中医,1965,c8,:933.少阴格阳证:本方加芍药、麦冬、知母。

[中医杂志,1962,(2);1434.本方加生石脂、人参、茯苓,治阳气欲脱之下利。

5.本方加党参治寒湿霍乱。

6.本方加党参、茯苓、葱白治少阳寒化证。

7.本方加葱白治戴阳证。

8。

本方加威灵仙,羌活治痛痹。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组、临床参考用量)附子12g 干姜9g 炙甘草6g猪胆汁lOml上3味,以水600ml,煮取240ml,去滓,加猪胆汁,分两次温服.(功效)回阳救逆,益阴和阳。

(主治罩吐下之后,阳亡阴脱,吐无可吐,利无可利,更见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脉微欲绝.(临证加减]1.本方加吴茱萸、川厚朴、猪苓、川连、葱白治霍乱吐泻。

四逆汤—搜狗百科

四逆汤—搜狗百科

四逆汤—搜狗百科药品名称【方名】四逆汤【汉语拼音】Si Ni T ang处方附子15克;干姜6克;炙甘草6克。

功能主治回阳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本方常用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或某些急证大汗而见休克属阳衰阴盛者。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3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真热假寒者忌用。

方解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

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

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

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

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

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

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

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

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化裁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均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阴阳虚证的主要方剂,是在四逆汤基础上加减衍化而来,但各有深意,应用时须加以区别。

(1)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通脉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

通脉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

通脉四逆汤的功效与作用通脉四逆汤是一剂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具有很高的药物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它由黄连、干姜、附子和甘草四味中药组成,是一种具有温阳散寒的药物组方。

通脉四逆汤主要通过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收缩力和提高体温等途径,发挥着止血、解痉和温中的功效,对于冷证和寒证有很好的疗效。

通脉四逆汤的主要成分是黄连、干姜、附子和甘草。

黄连是一味苦寒的中药,可以清热解毒,并有收敛止痢的作用。

黄连含有较丰富的黄连素、黄连金等有效成分,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对于治疗感冒、咽炎和肠胃炎等疾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干姜是一种辛温的中药,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

干姜含有较多的姜酚类物质,具有良好的扩张血管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输氧能力,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附子是一种温阳的中药,具有温热通窍、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含有大量的乌头内酯等有效成分,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心脏运作,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有助于改善体循环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附子还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增加心肌供血量,改善心脏功能,对于心脏病和心绞痛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甘草是一种甘温的中药,具有和中益气、祛痰止咳的作用。

甘草含有光果甘草甙酸等有效成分,可以增加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动速度,改善微循环功能,有助于防止血栓的形成。

甘草还可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提高心脏功能,有助于维护循环系统的稳定。

通脉四逆汤主要适用于具有寒湿内阻,表证寒泄,人倦肢冷,脉沉细等症状的病人。

通脉四逆汤通过温阳散寒,温经通窍,活血化瘀的药理作用,可以缓解冷症、寒病带来的不适症状,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此外,通脉四逆汤还可以起到止血的作用。

因为寒凝血瘀是很多出血疾病的病因,通脉四逆汤可以通过温肾助阳,温经活血的作用,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血瘀,达到止血的目的。

通脉四逆汤对于寒证和冷证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中风后遗症以及其他相关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通脉四逆汤的来源、组成、功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通脉四逆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由宋代医学家张仲景创立。

张仲景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金匮要略》中收录了大量的经典方剂,通脉四逆汤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中风引起的症状,如面瘫、咽喉疼痛、肢体无力等。

通脉四逆汤包括五味子、干姜、附子和甘草等四味药材。

五味子为本方的主药,其性味酸苦,归心、肺、肾经,具有补肾益精、安神定志的作用。

干姜为辅药,性味辛热,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附子为攻药,性味辛温,能温阳散寒、化瘀通络。

甘草为调和药,具有缓急和中、化食作用。

通脉四逆汤的主要功效是温中散寒、通经活络。

中风是指因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常表现为面瘫、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恢复期或后期仍有某些神经功能受损的现象。

通脉四逆汤通过温中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促进神经的再生和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中风和中风后遗症的症状。

通脉四逆汤的使用方法是将药材加水煎煮,然后取汁服用。

一般来说,每次服用约10至30毫升,每日3次。

具体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而定。

此外,通脉四逆汤是一种强壮剂,孕妇、儿童、老年人和体弱者慎用。

在使用通脉四逆汤时要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通脉四逆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不是一般的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其次,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此外,通脉四逆汤具有温性,对于寒凉体质的患者来说,使用时要特别小心。

综上所述,通脉四逆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广泛应用于治疗中风和中风后遗症等疾病。

它通过温中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但是,使用前要咨询医生,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适应症。

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希望能够继续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患者。

九、通脉四逆汤

九、通脉四逆汤

(一)真寒假热案
按语:病热见脉数,按之不动,乃虚数 也,属无胃气之脉类。虚阳飞越于外,假 斥脉道所致,预后多不良。《素问·平人气 象论》云:“人一呼脉四动以上者曰死。” 当急救回阳,尚有一线可生之机。本案幸 遇大家调治,否则,杀人无血耳!于此可 见李氏学验至精,堪为后学之典范。
(二)脏结案
马某,中年人。中秋节前,午餐后因食果饵而 引起腹痛,发自两胁,下趋少腹,自申至戌,疼 痛如掣,辗转呻吟,举凡内服外敷之药均不应, 乃着其兄到舍就诊。见其而色青黄,额上微汗, 言而微,呻声己转弱,当由于疼痛过甚所致。手 足冰冷,舌白无苔,脉沉微,意其外肾必收缩, 探之果然。以三阴经脉相交于腹胁,阳气衰微, 阴寒凝聚,厥阴为风木之脏,其势向下,阴筋受 凝寒惨栗之殃,此为脏结之危候。仲师谓:“病胁 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死。”
(四)少阴格阳(高热)案
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开水 煎,冷服。
服药后,患儿熟睡4小时。一醒后精神好, 四肢不逆冷,眼睛大睁。体温37℃化验白 血球8400,一切症状消失而痊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五)严重恶寒案
刘某,男,28岁。恶寒甚剧,战栗动摇, 烘以烈火顷刻不离。舌苔边白、中黑而滑, 脉沉而紧。沉紧为寒伤于里,《伤寒论》 所谓“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之症。初服 麻黄汤不应,改用,
某,男,1岁。于1960年8月28日因发热7天就 诊。其母代诉:7天前发烧,经西医诊断为重感冒, 用百乃定、青霉素,链霉素等药治疗,数天后烧 终未退。
症见眼睛无神,闭目嗜睡,四肢厥逆,脉浮大 无根,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体温39.5℃,白 血球19800,中性80%,淋巴15%。
符合于少阴格阳证的但欲寐。诊断为少阴格阳 证。法宜温中回阳,兼以散寒。方用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附子12g 于姜12g 炙甘草6g上3味,以水300ml,煮取120ml,去滓,分2次温服。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主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四肢厥逆,烦躁,面色赤,身反不恶寒,脉微欲绝,舌质淡,苔白滑或黑滑。

副证:或厥冷无脉,或干呕,腹痛,或咽痛,或呕利止而脉不出,或四肢拘急不解。

(临证加减)1.下利:下利日久,气血两虚,阳气欲脱者,本方加赤石脂、怀山药、人参、茯苓以温中回阳,止利固脱。

2。

少阴寒化证(尿毒症):面色发赤,恶心呕吐,尿频腹胀,下利不止,此乃阴在于内,格阳于外,本方加党参、茯苓、葱白,以温阳散寒。

3.通脉四逆汤加味治疗少阴格阳证:用本方加芍药,或加麦冬、知母。

[中医杂志,1962,c2,:14]紫参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工紫参25g 甘草9g上2味,以水500ml,先煮紫参,取200ml,再下甘草,煮取150ml,分3次温服。

(功效)清热止痛。

(主治)下利,里急后重,或胸痛,或腹痛。

(临证加减工1.治吐血不止,紫参、人参、阿胶炒等份,为末,乌梅汤服一钱。

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糯米汤服。

2.治面上酒刺,五参丸,用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一两,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茶下.[普济方]3.拳参治疗细菌性痢疾及肠炎:用拳参制成片剂,每片含药0.3g。

每次4片,日服3次,治疗菌痢,平均服药6.6天。

也有用拳参1两,水煎服,每天1一2次。

治疗细菌性痢疾,有一定效果。

[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0] 4.紫参汤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紫参(唇形科自主紫参的全草,《纲目》名“石见穿”)2两,或加糯米稻草1两,水煎两次,煎液合并加红糖半两,两次分服(儿童减半).[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98]5。

拳参粉治疗肺结核:取拳参洗净晒干粉碎,加淀粉调匀压成0。

3g的片剂可治肺结核。

成人每次4—6片,每日3次。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113方——通脉四逆汤第一百零九方——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霍乱八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甘草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大者一枚,去皮,破八片,猪胆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内猪胆汁,分温再服,其脉即来。

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于通脉四逆方内,加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

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吐利俱止,气泄里寒,经阳虚败,则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而脉微欲绝。

通脉四逆温补火土,以通经脉,猪胆汁清上热而止汗出也。

汗出因阳升而上热故也。

1 汗出而厥,厥为手足寒逆冷,是阴阳不交的意思。

而这个汗出,就是附子泻心汤的病理。

阴盛发厥,下寒上逼,阳热不降,寒热相逼,热无去路,必蒸开其皮毛,泄而为汗之义。

这个猪胆汁清上热而止汗出,就是三黄泻心的药理,苦上格之阳也。

汗出而厥,就是阳厥不降,经阳蒸泄而外亡之义。

四肢拘急不解,此是阴寒收引之理。

脉微欲绝者,阳气外亡而欲绝也。

2 阴阳表里,脏腑阴阳,本条之脉证,皆是经阳外亡之象。

四肢属阳,经阳之虚,轻则逆冷,重则拘急不解。

汗出、四逆、拘急、脉微欲绝,皆是经阳亡败之象。

脉微欲绝者,也是阳微之脉,阳绝之脉,阳亡之脉。

区别于脏腑阴盛的沉迟弦细之脉。

脉微欲绝的阳亡之脉,还可对比当归四逆汤的脉细欲绝之脉,此是营血寒涩,痹着不行也。

1时疫霍乱李某,52岁,工厂伙夫,住汕头。

以贫不能购温补食物,且年老所啖皆残羹冷饭,湿寒积而不化,欲吐则胃力不足,不能吐出食物;欲泻则肺胃力不能下达大肠,故只吐痰水而无物。

大汗如洗,全身冰冷,吐只痰水,药人即吐,病日余而大剧。

夜深恳余往诊,到时病者遗嘱后事,已奄奄一息不能言矣。

两手脉微欲绝,以听脉筒听其心脏尚活,而舌有苔垢,此凝寒似热。

索阅日中所服方,果误为胃热,一派凉泻品。

药人虽未几吐出,然胃气更因此大伤,肺之喘促愈甚,所以大剧。

此凝寒霍乱,治之须慎也。

运用热水温器、人工呼吸二法,额鼻喉耳旁腹均抹以香窜行气药油,约十分钟,汗止息续,能言语,以浓姜汁和熊胆液灌之,少瘥,继以理中汤加减治之。

通脉四逆汤,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四逆...

通脉四逆汤,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四逆...

通脉四逆汤,就是一个加强版的四逆...仲景先生讲,这个四逆汤主要治疗,是阴阳有这个分离的危象的这种少阴病。

但是上次那个小伙子,他其实还是在不停地拉,他有东西拉,说明体内阴津还是在的,里面的阴气,水液还是有的,因为没有这个东西,他不可能拉出来啊。

所以体内阴阳水火这两部分,他都是有的,只不过是阳虚阴盛,阳气弱,阴气或者说寒气,以水液为主的阴寒之气偏重一些,所以他就不停地拉。

因为阴阳不能很好地相合,有分离的迹象,所以用甘草来守固全局,用附子干姜来破阴出阳,让阴阳重新地和合。

所以要想让阴阳和合,前提是体内也要有津液啊,没有津液就没有阴啊,那怎么合啊,没东西合呀。

这个老人家就属于本身阴津不足,阴津太亏了,因为本身她年龄大了,也偏瘦,所以呢,给这个老人家,要想让她重新把这个阴阳合到一块儿的时候,你首先要补足她的阴津啊。

所以给这个老人家用四逆汤给她重新沟通阴阳,交合阴阳的时候,除了用四逆汤的原方之外,为什么加上猪胆汁,猪五行属水,它也是收藏力量比较强的这么一个药。

所以就是用猪胆汁的这个力量,加强阴阳相合的力量,把阴阳分离的这个局面,强行加了一个往一块儿合,往一块儿压的这么一个力量,就是促进阴阳的相合。

如果没有猪胆汁的这个力量在这儿守着,在这儿压着,那么在这个老人家阴津偏亏的时候,你要是用上附子、干姜这么燥烈的药,很可能会让阴阳分离得更快,甘草也是偏燥的呀,没有阴津他也守不住。

那么为什么后面又给老人加了人尿呢?因为用猪胆汁主要是促进阴阳的相合,阴阳一旦相合,要恢复的话,他要有一个很好的流通。

老人本身阴津偏亏,尿本身就是少阴气化的一个代谢产物,膀胱气化,津液出焉,就是尿嘛。

所以人尿本身是通于少阴肾气的这么一个阴液,它自然就有沟通肾气阴阳的这么一个效果。

所以用人尿的主要目的,一个就是峻补老人阴津不足,阴亏的这个局面,赶紧给她改善一下,峻补阴津。

另一个呢也是协同胆汁,它也起到一个收藏含藏的这么一个效果,促进阴阳的相合。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廿二)通脉四逆汤上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廿二)通脉四逆汤上

【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廿二)通脉四逆汤.上治“戴阳”的方剂特质我们接下来看通脉四逆汤。

【桂11-38/宋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甘草二两,炙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乾姜三两人参二两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上次讲到白通汤的时候,我也说了,我们要治疗戴阳──身体里面阴寒太重,阳气好像戴帽子一样浮上来──的时候,通常在经方里头是用到葱白这味药的,而通脉四逆汤的葱白是九根,却是写在加减法里头,不是本方的一部分,所以后代就好像理所当然地把白通汤想像成是主要拿来治疗戴阳的方剂了,因为白通汤又有加人尿、又有加猪胆汁,还有葱白在里头,感觉上好像比较完备一点。

可是我们真的在临床上遇到这种相当严重,阳气要脱的戴阳病的时候,标准的打法还是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的药性比较够,一方面附子跟乾姜都比较多,另外它到底是有甘草的方子,因为遇到这样症状的人,他差不多就要心脏衰竭了,而通脉四逆汤的药物组合,以今天的临床来讲,就是用来救心脏衰竭的方子,像大陆的李可老中医,他破格救心汤用药的方法,差不多就是从这个方子衍化出来的。

我也不知道跟张仲景时代相隔快要两千年的今天,附子的品质如何,张仲景就说生附子用大的一颗就可以了,可是我们今天临床,如果是拿这个方子救心衰竭的话,炮附子大概一开都是两百公克到三百公克,就是六两八两这样子开下去。

这个先知道一下。

这个方子如果要处理心脏衰竭,它比白通汤要好的地方,是它到底是个有甘草的方子,因为有甘草才能够让药效是稳定维持的,如果你是用只有附子、乾姜而没有甘草的方子,你用下去,他的心脏很快地跳得很激烈,然后,就死掉了。

(五)通脉四逆汤——汗多亡阳,阴寒戴阳,肾炎

(五)通脉四逆汤——汗多亡阳,阴寒戴阳,肾炎

(五)通脉四逆汤——汗多亡阳,阴寒戴阳,肾炎25汗多亡阳——刑锡波医案房某,男,53岁,干部。

病史:平素气逆痰多,近日复感暴寒。

初起发热恶寒,舌苔黑润,口虽渴而不思饮。

越三日,气急痰鸣,头面嫩红,神昏不语,手足厥冷,大汗淋漓,脉象两寸浮滑而细,两尺豁大而空。

辨证:阴寒于下,格阳于上。

治法:破阴逐寒,扶正回阳。

处方:生牡蛎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12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人参6克,清半夏6克,老葱白5寸。

服药2剂后,立即喘平气顺,汗止能言,手足温和。

唯神志未清,有时自言自笑,是心阳尚未复原,又以前方连服2剂,至第3日,诸症均退,月余恢复健康。

此乃伤寒戴阳证,由于寒邪激动水饮,以致水气泛滥,故痰声辘辘(也有用这个“漉漉”);真阳飞越,故面赤汗流,手足如冰,舌黑口渴,此乃真阳衰微,如釜底抽薪,津液不能升腾之象。

急予以扶正回阳,先用黑锡丹10克以镇其上脱之阳,复拟加味通脉四逆予之。

按:通脉四逆汤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倍加干姜用量,改用大附子1枚而成。

因病势危急,已有阴寒内盛,阳气欲脱之四肢厥冷,脉弱欲绝,面现赤色的表现,非用辛热悍之药,益真阳而驱阴寒,不能达急救之目的。

干姜健脾阳,护心阳;附子补心肾之阳以胜寒邪,并助脾阳用甘草协助附子之功能,并具有阴柔多液的作用,能济姜、附的燥性。

所以此方有逐阴回阳,通达内外的作用。

《刑锡波医案集》26亡阳——吴佩衡医案伤寒病少阴阴极似阳证原云南省某医院院长秦某,住昆明市小南门内绣衣街,有独子名念祖,年十三岁,患伤寒重证,发热二十余日不退。

秦精于西医,对其子曾以多种针药施治,未效。

又邀约徐、应等数位西医同道会诊,均断言无法挽救。

后由秦之门生李某君推荐,邀余于1948年1月7日前往诊视。

患儿已发热不退二十余日,晨轻夜重,面色青黯,两额微发红,口唇焦燥而起血壳,日夜不寐,人事不省。

呼吸喘促,时而发迷无神,时又见烦乱谵语,两手乱抓有如撮空理线。

食物不进,小便短赤,大便已数日不通,舌苔黑燥,不渴饮,喂水仅下咽二、三口,多则不吮。

(三)通脉四逆汤——腹痛吐利,下利虚脱,厥逆下利,阴盛便秘

(三)通脉四逆汤——腹痛吐利,下利虚脱,厥逆下利,阴盛便秘

(三)通脉四逆汤——腹痛吐利,下利虚脱,厥逆下利,阴盛便秘11呕吐下利失语——大塚敬节医案62岁男子。

卒发呕吐、下利,下利为水样腥臭便,其量甚多。

下利数行之后,突然失语,腓肠肌痉挛,经常强度拘急,额流冷汗,切脉微。

与大剂量通脉四逆汤,以温少腹与下肢。

服后1小时,腓肠肌痉挛止,下利亦止,当夜饮米汤未吐。

翌晨,自发病以来初次小便,已脱离危险。

通脉四逆汤证较四逆汤一般症状为甚,且比茯苓四逆汤烦躁更甚。

(大塚敬节氏《汉方治疗实际》)《汉方诊疗三十年》论:《内经》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可从此论,理解拘急与痉挛。

四逆汤,温燥脾肾,通脉以疏拘急。

12少阴下利虚脱——范中林医案黄某某,男,11岁。

原四川成都市学生。

1948年秋,初感全身不适,以后病情逐渐加重,神志昏迷,高热至40℃以上,腹泻。

当时正值肠伤寒流行季节,原四川省立医院确诊为“肠伤寒”,某专家认为,病已发展至极期,全身性中毒过重,已属不治之症。

后由中医会诊,曾以大量犀角、羚羊角、紫雪丹等抢救。

患儿虽高热退,腹泻止,而病势却更加沉重,四肢冰冷,脉欲绝,终至垂危。

最后来诊,按少阴证下利虚脱论治,初诊机转,数诊痊愈。

初诊:患儿连日来昏迷踡卧,面色灰白乌暗,形体枯瘦。

脉伏微细欲绝,唯以细灯草试双鼻孔,尚有丝微气息。

四肢厥逆,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甚至通体肢肤厥冷。

此为病邪已由阳入阴,发展为少阴阴寒极盛,阳气顷刻欲脱之险恶阶段。

急用驱阴回阳,和中固脱之法,以大剂通脉四逆汤一剂灌服急救。

处方:川附片120克(久煎),干姜120克,炙甘草60克二诊:上方,连夜频频灌服,至翌日凌晨,患儿家长慌忙赶来连声说:“坏了坏了,服药后鼻中出血了!”范老立即回答:“好了好了,小儿有救了!”遂再诊。

患儿外形、病状虽与昨日相似,但呼吸已稍见接续、均匀,初露回生之兆。

宜继守原法,以通脉四逆倍加用量再服。

处方:川附片500克,干姜500克,炙甘草250克。

先以肥母鸡一只熬汤,另以鸡汤煎附片一个半小时,再入姜、草。

通脉四逆汤及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及加猪胆汁汤

通脉四逆汤及加猪胆汁汤【方药】甘草二两(炙)(6克)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15克)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方药】甘草二两(炙)(6克)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9~12克)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15克)猪胆汁半合(10毫升)【煎服】上四味,用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加入猪胆汁,分二次温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汤成后兑入猪胆汁)。

【原文】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

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369)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解说】本证为阴盛格阳证。

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突出表现为里寒外热,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

前述四逆汤证,亦涉及到了虚阳外越,出现真寒假热的情形,但从程度上讲,没有本证典型。

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惟姜、附用量较大,取此大辛大热之剂,以速破在内之阴寒,而除阴阳格拒之势。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是在本证基础上出现了“吐已下断“等阴液涸竭之证,其证最属危笃,有阴阳离决之势,故在本方中加入猪胆汁半合(10ml),以益阴和阳,兼能降逆。

【运用】一、真寒假热李东垣医案,李东垣治冯氏子,年16。

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

医欲以承气下之,已煮药,而李适从外来,冯告之故'李切脉大骇日:几杀此儿!《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

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

殊不知《至真要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歧伯日: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王注云:言病热而脉数,按之不动,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

此传而为阴证矣。

今持姜附来,吾当以热因寒用之法治之。

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已青'顿服八两,汗渐出而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肝疟。
【用法】上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分温再服。
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脉不出者。
奇效良方
【处方】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 附子(一角.生用)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备注】面赤者加连须葱白三根;腹痛者去葱加芍药二钱;呕者加生姜二钱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钱;下利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钱半。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禁忌】斟酌。
【方解】通脉四逆汤证除“少阴四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所以在四逆汤的基础上重用姜、附用量,冀能阳回脉复,故方后注明“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若吐下都止,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是真阴真阳大虚欲脱之危象,故加苦寒之胆汁,既防寒邪拒药,又引虚阳复归于阴中,亦是反佐之妙用。是以方后注明:“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相关病方
编辑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吴茱萸(炒)60克 附子(炮,去皮、脐)30克 桂心(去皮,不见火) 通草 细辛(洗,去叶、土) 白芍药 甘草(炙)各15克 当归(去尾)9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用】温经散寒,活血通脉。
【主治】霍乱,寒胜阳衰,肉冷脉绝。
痎疟论疏
编辑
【来源】《痎疟论疏》。
【组成】甘草(去头尾,酒润,炙黄色)7钱,干姜(取如法修事白干姜,切)1两,葱白5茎,细辛(真北地者,瓜水浸1宿,晒干,锉碎)7钱。
【加减】其状若死,兼下利,脉绝者,加附子5钱(生用)。
【化裁】若“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加猪胆汁半合(5ml),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分温再服,其脉即来。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加减】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呕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伤寒论
【方名】通脉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温里剂-回阳救逆
【组成】附子(20克)干姜(9-12克)炙甘草(6克)
【功效】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