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展现美好人性

合集下载

试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性之美

试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性之美

试论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性之美摘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载体,其基本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都文质兼美,犹如一串串闪亮的珍珠,散发着浓郁的人性之美。

语文教师除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之外,更重要的是去挖掘课文中美好的人性,引导学生去体验文中人性的美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为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初中课文人性之美感染教化人性美是人类特有的道德情感,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润泽人的心灵。

人性美提倡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批判。

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却又越来越被过度的物质欲望所奴役,精神文明相对滞后,先后出现了“南京彭宇案”和“佛山小悦悦事件”等影响全国的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当今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大讨论、大批判,虽有陈阿婆那样的好心人在,但是十几位路人的漠然足够能引起社会,尤其是教育的反思。

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塑造的,那么作为语文科,以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就应该起到这样的教化作用,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品味了,更主要的是将课文中人性之美加以挖掘,加以体验,帮助学生用理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这个复杂的社会,培养他们高尚的人性,为将来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

因此,以下本人就对课文中蕴含的人性之美略作分析。

1 美在亲情之浓亲情是人性的基本情感,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是明亮的双眸,指引我们前进;是温柔的话语,呵护我们的心灵。

我们离不开亲情,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我们依赖亲情,有如瓜豆的藤蔓缠绕着竹节或篱笆;我们拥有亲情,有如寒冷的森林盖上了洁白的雪被,温暖如春,幸福如蜜。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最具人性之美的文章之一,他细腻的文笔看似平淡却令人刻骨铭心,像云絮轻轻划过天际,留下永远拭不去的亲情之美。

浓浓的父爱,让人深深地怀念。

在《背影》中,父亲家境贫寒,又遭突变,却依然像每个父母一样默默地关爱着儿女。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文学作品中的人性之美在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领略到人类内在的美好与光辉。

这种美被描绘成一种纯净与伟大,它超越了物质与欲望的界限,展现了人性最为宝贵的一面。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文学作品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一、爱与关怀人性中最为令人感动的一面是爱与关怀。

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这种情感,作者通过刻画人物之间的情感交融,揭示出人性中最为珍贵的品质。

例如,《红楼梦》中黛玉对宝玉的深情厚意,表现出她对他的无私关怀;在《茶花女》中,主人公玛格丽特的牺牲与爱与她所爱的人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这些形象让我们感受到爱与关怀对于人性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这种确切情感的共鸣与思考。

二、善良与正义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展现出人性善良与追求正义的一面。

无论是《西游记》中悟空对众生的慈悲心,还是《白鹿原》中的富贵乡民对于其他人的援助与互助,都表现出了善良与正义对于人性的引领作用。

这些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既是英雄也是普通人,通过他们的行为挖掘了读者内心深处对于善与美的向往。

三、友谊与团结友谊与团结也是人性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常通过塑造人物关系来表现这种美好。

例如,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关羽和张飞结为蜀国的义兄弟,他们的深厚友谊与无私团结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而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与罗恩、赫敏之间的友谊也是战胜邪恶势力的力量源泉。

这些故事通过表现友谊与团结的力量,启发着读者对于这种纽带的思考与追求。

四、勇气与毅力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人性之美还包括勇气与毅力。

很多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勇气和对困境的毅力,展示出了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力量。

例如,《飘》中的斯嘉丽经历了种种磨难,但她的坚强与勇敢使她得以克服困境;而《格列佛游记》中的格列佛则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些形象激励着读者勇敢面对困难,展示了人性中不屈不挠的一面。

五、对美的追求除了上述几个方面,文学作品还常常表达对美的追求。

无论是描写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还是展现人类内心的美好感情,文学作品都给予了我们对美的深入思考与感受。

从语文课上的母子情深看人性之美

从语文课上的母子情深看人性之美

从语文课上的母子情深看人性之美作者:吕莉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4期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美,有科学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性求善。

一个人要想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不断完善自己,日臻完美,就离不开对人性美的感悟、发现和追求。

本文遴选两篇表现母爱的名作,以语文课堂为契机,引导学生一同感悟从母子情深折射出的人性之美。

一、人性之美,美在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老舍先生表现母爱的名篇——《我的母亲》,通过母亲朴素的一言一行,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展现了母亲平凡而孤苦的一生,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形象——勤劳朴实、热情善良、宽厚坚韧。

当作者小学毕业时,亲友一致建议他放弃学业,学习手艺,来减轻母亲的重担。

可是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东挪西借,凑足学费,含泪送作者继续学业。

而当作者完成学业,做了小学校长时,在除夕之夜却要坚守公职,不能陪伴孤苦的老母亲。

母亲虽然失望和不舍,但是到儿子该走的时候,还是笑脸相送,没提一句要求,也没有半句怨言。

母亲含辛茹苦,把一生的心血都付于子女,对子女却没有丝毫要求,充分体现了无私而伟大的母爱,展现了可亲可敬的母亲身上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

再看史铁生的《合欢树》,同样展现了真挚动人的母爱亲情。

作者在二十岁的年纪突然双腿残废,给母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并彻底改变了母亲的人生轨迹。

原本美丽、能干、幸福的母亲,在短短的几年之间迅速衰老,那些养花种草、打扮妆饰的“闲情逸致”完全被救治儿子和鼓励、帮助儿子的奔波劳累所代替。

有一次,作者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来讲,差不多是致命的事件。

母亲为此惊慌失措,昼夜不离地守着作者,小心翼翼地换药、清洗。

作者说:“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此句中一个“疯”字,足见母亲的日夜悬心和备受煎熬。

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曾写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儿子双腿残废、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悲痛万分、日夜煎熬。

让人性在阅读中更丰满_由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引发的思考_梁伟

让人性在阅读中更丰满_由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引发的思考_梁伟

语文教学中的“灵气”指的应该就是“心灵之气”,即师生内心
孩子们欢呼雀跃。
深处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自然而然地流淌与飞扬。
【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
这则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案例,点燃了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 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
情感火花,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无限思考:
的美好人性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源泉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其育人
的功能。学生心中,原本就有着一切美好人性的萌芽和火苗,教师
的责任,就是在语文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去唤醒这种沉睡的人性,不
断地去培植这种柔弱的人性,使之慢慢地滋行起来、强壮起来、挺
立起来。这则案例中的博爱、诚信、珍爱自己、朋友相处无不是美好
人性在课程中的生动展现。
古人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查自己。”
首先应该破除迷信,让自己成为自己教学的主人,而不要成为拜倒
反思之二— ——读出人性
在名家脚下的奴隶,不要成为演绎教材、教参的道具,不要成为翻
也许不会有人否认,真正的阅读是一个人心灵激荡的过 刻某种僵化教学模式的工匠。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迷信权威、毫无
同时又伴随着不懂,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个道理应该告诉学 的死水。因此,要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气与活力,必须要处理好三个
生,并引导学生读出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中点燃学生思 关系:学生、作品和作家的关系;教师、教案和教材的关系;生活、读
考的火花,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 ——善于发现问题,敢 书和上课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上的灵气与活力不过是
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不是好人,对别人都不 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

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

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

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第一篇: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在朗读中感受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已逐步走入课堂。

在这里,动画、声音、色彩融为一体。

学生可以直接观赏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老作家养花的生活情趣,运动员射门那一刹那间创造的体育经典。

如今,直观化代替了语文的形象思维,朗读成为被语文课堂遗忘的角落。

语文的核心是语感。

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吕淑湘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而“悟性与审美”即语感主要采用的是朗读策略。

通过朗读,把语言文字情感化,是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美感的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更多的体现和崇尚人性,语文课堂也更多的体现自然美、生活美、人性美。

朗读是感受三美的基本手段。

一、让学生的情感与大自然的美景交融景色绚丽,光彩夺目的春天,江南的美景,阿里山的云雾,青海湖的神奇,走出课堂,同学们可以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感受。

但在语文课堂内,单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还难以情景交融。

我们又怎样去感受呢?那就是朗读的精妙。

首先,让学生伴随着轻快的音乐,欣赏着美丽的画面,用清脆而又亲切的声音,赞美而感叹的语调,较慢的语速放声朗读。

然后闭上眼睛去想象语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体会语言艺术的韵律美、节奏美,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自然景物美,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情与景交融的目的,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亲近大自然,陶冶美的情操。

二、让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生活美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

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朗读可以自然贴近作者感情。

〈养花〉的乐趣学生没有体验过,老舍先生的文章生活情趣十分浓厚,养话的喜忧、笑泪在老舍心中有独到的体会。

我们怎样去感受“秉烛夜游”的快乐与“花遭雨袭”的忧伤呢?让学生先听录音,让他们进入角色,进入文章的意境,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一适中的语速、充沛的感情朗读,情随声出,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出来,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情趣。

培养学生发现美好人性的能力——表现美语文教案

培养学生发现美好人性的能力——表现美语文教案

培养学生发现美好人性的能力——表现美语文教案表现美语文教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升华。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不可忽视的是,一些负面的信息和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们。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们发现美好人性的能力,成为了我们当前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文将以“表现美”为主题,探讨如何通过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发现美好人性的能力。

一、美好人性的内涵和意义美好人性,是指人类内在的道德和伦理修养,是人与人之间的良善、友爱和真诚之情。

对一个人来说,美好人性意味着在品格上高尚、做事有德、与人为善,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美好人性在孩子们的成长中尤为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发现美好人性的能力,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树立起积极的价值观和美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同时,让孩子们具有美好人性还可以帮助他们避免沉迷于低级趣味和消极的情绪中,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进而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二、表现美的方法孩子们是非常感性的动物,通过丰富的视听效果可以引导他们培养感性认知、发现美的能力,从而最终达到发现美好人性的效果。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来引导孩子们发现美好人性并进行具体表现呢?以下为几个方面的建议:1.多开展情感教育在进行语文教育时,我们可以通过课文的导读、感想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发现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品味纯真、善良、诚信、勇敢等美好品质,进而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对美好情感的追求,让他们从情感层面感受到“美”。

2.培养审美观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需要在教育中进行培养和提高。

我们可以通展现文学、艺术精品,引导学生去欣赏、鉴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语言表达、文学语境、文学结构等语言要素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风格的感知,增强审美意识。

3.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美好人性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在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认识、实践道德规范,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感。

浅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小学语文的人性之美

浅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小学语文的人性之美

浅析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小学语文的人性之美作者:薛纯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7年第10期江苏省常州市勤业小学薛纯【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阅读教学的成败将影响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也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阅读教学中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的重要途径。

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性之美,需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创设刻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还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终身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国民素质。

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的语文学科在这一培养目标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全面认识语文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就会发现,语文的“工具性”是和“人文性”统一的,我们在学习语文知识,体现其工具性的同时,必须要以“人文性”作为价值取向。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语文教材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不仅可以让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受到有益的影响,还能促进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激励学生学习更多的语文知识。

如果把二者割裂单独进行,只能造成阅读教学效果低下。

抓住语文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人性之美,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凡个方面来努力。

一、把握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让语文教学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传统教育以教师的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忽视学生的具体情况。

新课改强调的是“生本教育”也就是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在观照学生主体情况下进行。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阅读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人文因素,或者是拓展和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人文素材,来完成语文课程目标,体现语文的人性之美。

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有限,但是他们对自然社会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怀着强烈的好奇心。

这些孩子纯洁的心灵中装着的,都是世间万物的有趣和美好。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性美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只为了欣赏别人,更应该让自己也成为别人欣赏的对象。

一个人最后能否成为别人欣赏的对象,成为别人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就看他(她)懂不懂得善待品位。

品位高的人,说话温文尔雅,做事力求公正,总会处处与人为善,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支持人,具有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宽容的理念,绝对不因己害人,能让你在第一时间产生好感,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人性美。

品位低的人语言粗野放纵,缺乏教养,目光短浅,嫉妒心强,心胸狭隘,行事只顾个人的利益,甚至不惜把个人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总是使人产生厌恶感。

人的品位,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精神质量,它与权力、财富、名誉没有必然的联系。

品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知识修养。

知识修养这种东西,可以洗骨、洗血,可以使人脱胎换骨,甚至可以使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知识修养来自哪里?来处于读书求学。

同样一个人,书读得多不多,知识是否渊博,境界大不相同。

读了书,他懂得了许多道理,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人一旦具有这样的素质,说话行事也就有了底气。

没有知识,大脑一片浑浊,违反了道德、触犯了法律还不知道。

因此,语文教学终极目标就着让人变得有知识修养,有品味,充满着人性美。

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必然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一、与时俱进,精心打造自己1、做求知学习的楷模。

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应该既是教书育人的能手,也是求知学习的楷模。

一方面,除了暗地里狠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以及经常涉足一些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之外,还要多看报,常上网,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及时了解教育新动向,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把教材看透、想透、吃透,比如说,要求学生背的古诗文都能背得滚瓜烂熟。

如果说前者是本,那么,后者就是标,一般情况下,前者不会被我们忽视,而后者往往会被我们所忽略。

“人性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人性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人性美”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作者:王家林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12期战国时期,孟子就提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它对“人性”作了很好的诠释和总结。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仍然要谈论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实施“人性美”的教育,从而体现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人性化特点。

在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安排了反映青少年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浓浓真情和无私真爱的篇目。

正因为有了人性之美,人与人之间才变得和睦、友爱、温馨,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这些“人性美”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父母情在《散步》这篇文章中反映的是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一家祖孙三代人在散步时出现了分歧:母亲由于年迈体弱,要走大路,而孙子天真活泼,淘气却要走小路,而孩子的父亲为了年迈的老母亲也决定走大路,这便体现了儿子的孝敬老人品质。

可母亲看出儿子的心思,也理解孙子的意思。

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我走不过的地方你就背我”等细节描写,在这里又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挚爱,体现出老人善解人意的品质。

为了照顾老小,做儿子的我不得不承担起既背母亲又背儿子的任务。

爱幼,更爱老,一家人互相谅解,因此使这次散步充满着和谐和愉快之感。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自私心较重。

安排这样的文章学习,目的是教育他们懂得在家要尊老爱幼,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

此外,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安排了朱自清先生充满父子之情的《背影》。

父亲是一位上了年纪的人,又是一个胖子,加之穿着臃肿,行动是多么不便。

为了给出门的儿子买橘子,“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散文如何展现人性的美好

散文如何展现人性的美好

散文如何展现人性的美好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宛如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美好。

它以独特的方式,深入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那些稍纵即逝却又动人心弦的瞬间,将人性中的善良、宽容、友爱、勇敢等美好品质一一展现。

人性的美好,首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上。

散文可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亲情的温暖。

比如,写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那是冬日里为孩子添衣的关切眼神,是孩子犯错时的宽容与教诲;写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与孝顺,是忙碌一天后为父母捶背的双手,是陪伴父母散步时紧握的掌心。

这种亲情的美好,在散文中如涓涓细流,润泽读者的心灵。

友情也是散文展现人性美好的重要主题。

朋友间的相互理解、支持与陪伴,在散文里可以是一次深夜的长谈,彼此倾诉内心的烦恼与梦想;可以是困难时刻伸出的援手,无需多言却充满力量;还可以是久别重逢时的喜悦拥抱,岁月流转但情谊如初。

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美好。

爱情的美好在散文中同样熠熠生辉。

它或许是初恋时的羞涩与心动,或许是长久相伴后的相濡以沫。

那一个深情的眼神,一句贴心的问候,一次浪漫的约会,都能展现出爱情让人陶醉的魅力。

散文能够将爱情中的甜蜜、苦涩、坚持与牺牲真实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对爱情的美好充满向往。

人性的美好还表现在对他人的关爱与同情上。

散文可以讲述一个普通人在看到他人遭遇困境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的故事。

这种关爱可能是给街头流浪的人送上一份温暖的食物,可能是在灾难面前挺身而出的勇敢身影,也可能是对弱势群体长期的默默帮助。

通过这些描写,展现出人性中的善良和慈悲。

宽容也是人性美好的重要体现。

在散文中,可以描述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后,一方选择宽容和谅解的情景。

这种宽容不是无奈的妥协,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对他人过错的包容,是给对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通过这样的故事,让读者明白宽容的力量,它能够化解怨恨,带来和谐。

勇敢是人性美好的又一闪光点。

散文可以记录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不畏惧,勇敢地去迎接、去战胜的经历。

初一语文从经典文学中学习人性描写

初一语文从经典文学中学习人性描写

初一语文从经典文学中学习人性描写在初一语文的学习中,经典文学作品就像一座丰富的宝藏,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关于人性描写的精彩范例。

通过研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提升文学素养,还能更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多样。

经典文学作品常常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人性。

比如《骆驼祥子》,老舍先生通过对祥子这一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在社会底层的挣扎与无奈。

祥子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有梦想的青年,他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然而,黑暗的社会现实却一次次地打击他,三起三落的买车经历让他逐渐堕落。

从一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最后的麻木不仁,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残酷环境中的扭曲和变形。

老舍先生通过对祥子心理、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致描写,让我们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再如《红楼梦》,这部巨著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明而复杂的性格。

王熙凤精明能干、泼辣狠毒;林黛玉敏感细腻、多愁善感;贾宝玉纯真善良、叛逆不羁。

作者曹雪芹通过对人物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以及他们在各种情境下的反应,将人性的多面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王熙凤在管理贾府时的精明果断,以及在对待尤二姐时的阴险狡诈;林黛玉在葬花时所流露出的对生命的悲悯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

这些描写让我们深入了解到人性并非单一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变化。

在学习人性描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分析作者所运用的手法。

比如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来反映其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从闰土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对他的折磨,也能体会到他内心的沧桑和麻木。

语言描写也是展现人性的重要手段。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这样的语言表现出他的迂腐和自命清高。

而旁人对他的嘲笑和讽刺,则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心理描写则能够让我们直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当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变成了一个穷苦的水手时,菲利普“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心里“乱成一团”,想:“是他,真是他!”这种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菲利普的自私和冷酷。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让学生在阅读中绽放个性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让学生在阅读中绽放个性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让学生在阅读中绽放个性语文教育人性化的内在含义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普遍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珍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性化。

而非人性化的语文教育,则漠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并不把学生视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体,将学生的语言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不顾其内心要求,不讲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当然是阅读。

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

阅读的过程就是从文字系统中提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将看到的书面语言感悟、体验、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过于强调读懂材料的字、词、句、段,“千篇一法”,“千人一面”,答案唯一的呆板僵化教学方法,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而且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他们对简单的文字信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阅读、生活等方面的经历和体验去判断、分析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个性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就势在必行。

如何做到阅读的个性化与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主体性阅读教学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

毫无疑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就会自觉地思考,积极地学习。

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学生阅读的主动态度和参与意识不会自然形成的,它必须通过教师长期不懈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勤思考,多提问,不断发现和探索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应包办代替,而应注意诱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学生多讨论。

主题阅读:人性美

主题阅读:人性美

阅读主题:人性美主题解读:孙犁谈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时曾说:“在青年,甚至在幼年的时候,我就感到文艺这个东西,应该是为人生的,应该使生活美好、进步、幸福的。

”孙犁的作品从实践上对他的文学观做了深层次的诠释。

在《荷花淀》中,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之下,作者怀着对祖国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白洋淀人民的爱,在人物身上倾注深情,对人物美好善良的品质进行深度发掘,谱写了一曲曲至真至善的人性美之歌。

2020年伊始,在汹涌的疫情面前,我们看到全国上下众志成城,我们更看到整个社会充满大爱的人性之美:女护士为方便穿防护服剪去长发甚至“剃光头”上阵;医护人员染病治愈后重返救治一线;全国各地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增援武汉·战“疫”面前,更多人在舍小家顾大家,用人性之美谱写出一曲温暖而又波澜壮阔的人间大爱之歌。

“90后”:抗“疫”有我2020年的到来,让第一批“90后”迈入了而立之年。

当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们发现在防控一线的“逆行大军”里,这群曾经被贴上“叛逆”“张扬”“自我”等标签的“90后”,早已摆脱稚嫩,接过大旗,用年轻的肩膀扛起社会责任,为这场牵动全国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注入了强大的新生力量。

离病毒最近的人每一次咽拭子采集,都是医护人员的一次冒险。

新冠肺炎的确诊,必须通过采集咽拭子标本做检验。

这项工作需要医护人员直接面对病人的口腔,用一根长度大概15厘米的无菌棉签深入到咽喉,停留几秒,左右擦拭。

从2020年1月23日开始,河南省新县疾控中心的两位“90后”女孩刘阅、余诺已经在这一高危岗位上连续奋战了20多天。

为了避免感染,她们一直在单位吃住,甚至春节时都没能与家人团聚。

作为时刻与病毒近距离接触的采样人,她们需要身着厚重的防护服,每天穿梭于各个楼层为疑似患者采样。

由于行动不便、视线受阻,采样这个精细活儿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准确地获得标本,她们必须与病人近一点、再近一点。

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风险。

在采样过程中,病人可能会因为咽部不适忍不住咳嗽、打喷嚏甚至呕吐,产生大量携带病毒的气溶胶。

《边城》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边城》中展现的人性之美

《边城》中展现的人性之美摘要:美无处不在,边城的美,是建励在山美,水美,人美之上的。

先解读那儿的自然之美,再容入进去体会一下那的人性之美,边城简直就成了一个世外桃源的化身,是那样的美,且美得是那么的不胜收,美得是那么纯朴,美得那么让人流连忘返。

关键词:乡村,人性,情感,都市(一)自然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是罗丹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作者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一个有山有水,有情有味,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的天堂。

一座白塔,一条小溪,一只小船,一户人家,一只小狗,两个人,两座山,还有来来去去的一群陌生人,这便构成了那一幅令很多人神往的乡村之画。

俨然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也有李煜的“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之意;同时也有苏轼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的幽美。

这就是20世纪30、40年代沈从文笔下的乡村美景。

那纯朴的美,那自然的美,那来回流动的美,像一个世外桃源,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

山绿得那么有精神,水清得那么透明,树是那么的雄姿英发,水中的鱼是那么的自由。

在这,或许只有宁静,只有纯朴,只有自然。

山有情,水有情,人更有情。

(二)金子般的人性文中女主人公是一个名叫翠翠的女孩,她是一个在青山绿水中快乐长大的孩子,这的水给予了她清明如水的眸子,陶冶了她清澈纯净的温柔,这里的山赋予了她敢爱敢恨的性格。

这里的山水,养育了老船工憨厚的品质,诚实的美德.这里的山水给予了保天豁达大度的品质,同样这里的山水给了傩送那种笃情专情的执著,顺顺豪爽慷慨,杨马兵诚实质朴,都可能是受到这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的,这的人们都有一个厚道而简单的灵魂,正所谓一方土养一方人.老船工并没有因为女儿做出的越轨之事而责骂她.也没有因为传统的观念--重男轻女而对翠翠弃之不理,而是用自己的爱将外孙女翠翠独自抚养大,让翠翠这一个从小没有爹娘的孩子,并没有因此而比别的孩子少几分快乐。

在语文中感悟人性、热爱生活

在语文中感悟人性、热爱生活

在语文中感悟人性、热爱生活摘要:课堂是学习的地方,人性也有善恶两面。

我们期望,孩子们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只学到了有关语文的知识,达到“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更能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学会关心人、尊重人,关心人的精神、尊重人的价值,从而感悟人性、热爱生活,为“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人性光辉;浅析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8-003-01前言学者萧功秦做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他很感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个问题:“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太单一了,大家都像一个经济动物,金钱成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这个研究发现实质上说明在当今社会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身上,人文精神是有所缺失的。

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哲学家说得很有诗意,但由此我们也应该想到,在人文精神大有衰落之势的今天,确立现代语文学习理念,追寻、召唤日渐逝去的人文精神传统,为我们的国家,为中华民族培养造就更多的“关注天空的人”,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更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使命。

再看看与时俱进的最新2018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显然,对我们的日常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也同样是强调教育是应该重视人文教育的。

那么,中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又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其实,前面所提的《课程标准》已经就这个问题给出了高度概括性的答案,那就是“以人为本”!要以人为本,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努力发掘语文教材中具有人文精神的篇章、素材,创设和谐、融洽、愉悦的人文氛围,合理、恰当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课文中无处不在的人性光辉,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感悟人性的过程,让语文学习的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从而达到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既“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语文课外阅读中展现美好人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智育工作有如下要求:“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决定》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展现美好的人性,这就给我们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的课外阅读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展
现美好人性的重要途径。

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
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

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展现美好人性呢?
一、快乐阅读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
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
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

事实上笔者的这
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

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
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己
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

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
仅愿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
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

二、科学指导
1、指导书籍购买与报刊订阅。

对学生手头的书籍报刊要进行管理、调控,尽可能的让他们
多读好书,远离肤浅和庸俗。

对教学大纲阅读书目开列的书籍,要求每人拥有3部以上,互
相调换阅读。

每年报刊征订之时,应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

2、加强闲暇时间调控,保证时间和阅读量。

要把握好每天的阅读量,克服阅读的盲目性,
固定好每天20——30分钟进行阅读,双休日稍作增加,充分利用寒暑假。

每学期阅读2—3部,这样较易为学生所接受。

3、举行读书报告会,以说促思,以说促读。

学生读书后,必然有一种要发表意见、要相互
交流的欲望,这就要根据阅读的进程,一阶段后安排口语交际课或班会等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让学生交流各自读名著的感受。

这样既消化了内容,又促进了思维,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此举还能通过相互交流获得别人的体会,得到启发,加深理解。

对于观点不一致的,可以辩论,这样通过读——思——辩,又能促进原著的阅读。

4、结合影视对比阅读,进而评价、鉴赏。

有些名著已有影视作品,如《红楼梦》、《三国
演义》、《家》等,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片段,并引导学生将名著与影视改编相对照,比较异同,发表见解。

这样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评价鉴赏能力。

5、以读带写,以写带读。

写作以阅读为基础,也是阅读的延伸和深化。

因此要鼓励学生写
读书笔记来记叙阅读的理解与感受,并将即时的感受提炼成见识。

对写得出色的予以推荐发表,让学生在倾吐中体验成功,并进一步激发阅读欲。

6、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


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
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
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但是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
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

”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

三、合作学习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

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
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

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
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的
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

四、灵活评价
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原则。

我们可以采
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
合起来,在此过程中,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定性评价。

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
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少数优
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课外阅读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

那么,愿我
们的学生乘上思考的大船,借课外阅读的东风,踏上他们远航的征途,让知识丰厚,让精神
富有,让人性完美,终生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