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中承载网络组网技术探讨

合集下载

IP承载网承载软交换接入方式

IP承载网承载软交换接入方式

IP承载网承载软交换接入方式本文介绍了IP承载网、软交换网络的定义、总体结构,及IP承载网承载软交换接入方式。

标签:IP承载网;软交换1 概述IP技术是IP软交换承载网的核心。

IP软交换承载网是为视频、语音、数据等多种业务提供承载的软交换网络。

它既保证了电信业务网IP化演进时未来几年对IP承载的刚需,也保证了长期的IMS网络、软交换网络和无线3G网络等的演进,同时保证了基于IP的公众数据业务(通信级)的有效开展。

运营商发展基于IP的软交换承载网将是大势所趋。

2 IP承载网简介2.1 IP承载网定义IP承载网是各运营商以IP技术构建的专网,用于承载视讯、软交换、VPN 重点客户等对传输质量要求较高的业务。

它采用具有高可靠性的双归属、双星、双平面设计,细致设计了各类情况下的流量切换模型。

IP承载网采用先进技术(如FRR、BFD、MPLS TE等),可以快速检查诊断出网络断点,有效缩短故障链路、故障设备等的倒备时间。

网络设计方面要求IP承载网轻载其承载的业务,并在二层、三层部署QOS质量保证,为其所承载的业务提供全面质量保证。

由于以上措施的有效部署,奠定了IP承载网由于其它承载网络的基础,它不但具备IP网络的承载业务灵活的优点,而且具有高扩展性、低成本的特点,同时兼具传输系统的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的优势。

2.2 IP承载网结构IP承载网一般采用分层的结构模式,以便于网络组织和管理。

P路由器组成骨干层,在省际和省内完成流量的转发工作。

骨干层再分为汇接层和核心层。

P即Provider Router,指该层的核心路由器,主要完成路由功能及快速转发。

核心路由器CR组成核心层,根据核心节点的业务量情况、节点自身的传输条件以及节点的地理位置进行设置,每个核心节点配置2台CR。

汇接层由省汇接路由器PR组成,每个省均设置PR。

CR也可以同时作为本省的省汇接路由器使用。

PE路由器组成接入层,即接入路由器AR。

它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的接入以及VPN业务的组织和管理。

基于软交换的2G移动通信本地网组网方案

基于软交换的2G移动通信本地网组网方案
1 设 备 容量 小 、 理 能 力 低 。 网 交 换 机 容 量 ) 处 现 小 , 理 能力低 , 处 数量 多 , 不符合 “ 容量 , 并 大 少局所 ” 的发 展趋 势 。
衡。
5 本 地 网维护力 量 薄弱 , 障恢 复时 间长 , 响 ) 故 影
了服务质 量 。 6 缺 乏容 灾机制 。 )
收 稿 日期 :20 91 0 o .3
HL h m ctnrg t , R(o el ao eie 归属 位 置寄 存器 ) 互 , o i sr 交
通 过传 统 的 B S P ( aes t nss m p l ai S A b s t i yt a pi t n ao e c o p r, 站子 系 统应 用部 分 ) 令完 成 对接 人 网 络 的 a 基 t 信
现有 移动通 信运 营商 所面对 的这些 问题 是传统 2 G交换技 术所 无法 解决 的 , 移动 软交换 技术 将使 而
这些 问题迎 刃而 解 。
2 移 动软 交换 网络 结 构 和 协议 体 系
21 移 动软 交换 网络 结 构 [ . 1 】
移 动软 交 换 网络 结 构如 图 1 示 。 移 动软 交 所 在
作 者简 介 :方 晓 农 (9 6 ) 男 ,浙 江 杭 州人 ,硕 士 , 工程 师 , 目前 研 究 方 向 为软 交换 和 N N 技 术 。 17 一 , G
维普资讯






2 0 年 06
控 制 。 而在 MS evr之 间 可 以 通 过 IU ID Cs e r S P( N S ue a , D srp r I N用 户 部 分 )协 议 或 者 B C b ae tS I C(err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发表时间:2018-12-18T15:38:13.7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2期作者:董晓慧秦学伟刘慧慧[导读] 摘要:在电网调度通信专网中,通过对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促使电网不断向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双向、实时的通信网络系统。

国网亳州供电公司安徽亳州 236800摘要:在电网调度通信专网中,通过对软交换技术的应用,促使电网不断向着智能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双向、实时的通信网络系统。

因此,要想增强电力调度通信专网的质量和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软交换技术的重要性,通过对软交换技术的优化应用,并结合电网系统现有通信设备,统一规划,不断促进电网系统通信网络的健康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

笔者在本文中软交换技术在电力通信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软交换技术;电力通信;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而电力通信系统也在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设备被投入电力通信系统中。

电力通信系统的网络种类繁多,不同的网络之间想要通信非常困难,导致电力通信系统的网络很难管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从软件的角度,运用编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各种网络之间的通信更加方便。

1 软交换技术概述1.1 软交换技术软交换技术是指在分组交换网络的前提之中,通过编程软件,实现呼叫功能与媒体处理独立的专业性系统。

呼叫控制功能能够脱离传输层,实现控制、可编程及交换功能的相互独立。

1.2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通信网运行网络体系结构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协议能够产生各种类型的信令协议,为电力通信网运行提供更为灵活的操作空间,但是这项功能的实现需要以 IP2软件换网络和PSTN网络为前提。

值得注意的是,承载网络的时延等指标对于电力通信网络的整体运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软交换的建设也需要考虑承载网的指标因素。

软交换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软交换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日e l「Ne 巨 & T 「自 」 I 以 〕 IM 二 日M A T IO N NO Y 0
工 程 技 术
软交换关键技术应用探讨
胡厚伟
(浙江嘉兴发电 有限责任公司
1 3 40乓 ) 0
摘 要: 本文结合软交换技术发展现状,在介绍软交换技术产生背景、软交换的概念和特点基础上,重点针对软交换协议标准以及 软交换组网方式进行重点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软交换 协议 组网 中图分类号:TP 3l 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一 3791(2007)03(a卜0040一 02
1 引言
软交换技术的运用, 能加快运营商新的服
来, 实现业务转移。
MZu A/ MZ A是MTP 第二 P 级用户 对等
层间的适配层协议。
务项目 和升 推出 级的步 从而紧 场需 伐, 跟市
求, 留住客户。 一方面, 信级的软交换设备 电 可以取代现有的电路交换机, 且成本更低, 易 于他们参与市场竞争。另 一方面, 软交换可 以与传统的网络井存, 可以分期建设, 可以最 大限度保护投资。这样既降低了网络建设的 成本, 又在给人们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新业 务的 同时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入和利润。因此,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软交换技术一直都是研
I B CC 协议由ITU一 SGf 研究组完成 T l 标准化, s UP 协议演进而来, 由l 是一种在骨干
3.3.4 s uA协议
SUA是SCCP 用户 适配层 议。 协 SUA与 M3UA 不同, 直接实现TCAP o e I 功能。 v r P I S GTRAN 支 持PSTN 信令 应用的 标准 原语接口, 利用标准的I 传送协议作为低层传 P 送信令, 是NGN 中重要的传输控制协议之一。 3 .3 媒体控制协议 MGCP 是由IE F 的MEGACO工 T 作组较 早定义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 它是在综合简单

软交换技术应用研究

软交换技术应用研究

软交换技术应用研究摘要:文章主要从软交换的概述、功能、主要特点及网络结构分析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应用,并指出目前软交换技术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通信技术ngn软交换技术分组中继虚拟中继多媒体业务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021-01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ngn已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认可。

而软交换技术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得到广泛认同和重视。

下一代网络(ngn,new generation network)是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的网络,是一种目标网络,是建立在业务与下层传送功能分离的基础上,业务独立于网络,有效地克服了传统电信网在提供新业务方面的弱点,迎合了面向业务未来发展网络的思想。

1 引言软交换技术是可以提供下一代分组通信技术,如宽带、无限网络以及语音等多功能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服务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可以优化网络结构,利用软交换技术,提供更新的业务范围,由于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可以得到丰厚的利润。

作为网络演进和下一代分组网络,软交换技术是核心技术之一,软交换技术利用独立建立在底层的承载协议,快速的完成网络网关的接入控制、协议处理、呼叫控制、资源的分配、路由的选择、计费功能以及认证功能等,这样就可以为用户提供目前电路交换所有的业务范围,另外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第三方业务等。

2 软交换的功能、主要特点2.1 软交换的功能(1)资源管理功能:软交换可以对系统内,所有的资源集中管理,例如资源的控制、分配、释放等,还可以对资源状态检测,统计资源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及可以设置资源的使用权限等。

(2)呼叫控制和处理功能:这是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基于业务/多媒体业务呼叫的网络建立、网络维持与释放,提供呼叫处理、智能呼叫、连接控制以及触发检出和网络资源控制等多样化的控制功能。

(3)协议功能:全面支持各类标准协议,包括sctp、h.248、isup、bicc、pri、br、tup、inap、h.323、radius、snmp、sip、m3ua、mgcp等。

软交换技术原理

软交换技术原理
通话。
信令协议介绍及作用
01
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一种基于文本的协议,用 于建立、修改和终止多媒体会话。它支持语音、视频和数据等多 种业务,并具有灵活、可扩展和易于实现的特点。
02
H.323:一种ITU-T推荐的多媒体通信协议栈,包括H.225呼 叫信令协议、H.245控制协议和RTP/RTCP媒体传输协议等。 H.323协议栈支持在分组网络上提供音频、视频和数据通信 服务。
软交换网络架构支持多种协议和接口 标准,可以与各种异构网络进行互联 互通。
模块化结构
软交换网络架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各 功能模块相互独立,便于灵活配置和 扩展。
关键网元功能描述
软交换机(Softswitch)
负责呼叫控制、资源管理、协议转换等功能,是软交换网络的核心网 元。
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
开放接口与标准协议
采用开放接口和标准协议,便于与各种业务和应用 进行集成。
分布式架构
采用分布式架构,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处理能 力。
多业务支持
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满足了用户多样化 的通信需求。
应用领域与市场需求
应用领域
软交换技术广泛应用于固定电话网、移动电话网、宽带接入 网等领域,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丰富的通信服务。
1 2
开放API接口的重要性
通过开放API接口,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基于软交 换平台开发丰富的业务应用,提升平台的业务提 供能力。
API接口设计原则
包括接口的统一性、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设 计原则。
3
典型API接口介绍
如呼叫控制API、媒体处理API、用户管理API等 典型API接口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多业务融合承载网与传输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多业务融合承载网与传输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维普资讯
引人资 源控 制 功 能实体 , 当业务层 和 传送 层 之 间的 资 充
l化是未 来 电信 网络 发展 的必 然趋势 。业 内越来 越关注 l承载 技术和 传 P P : 术的分工和 融合 ,作为 网络 层面融合 的主旋律 ,l 网络必将成 为未来语 P 视频 、数据 以及 各种 综合 多媒体 业务统 一承载 的 网络平 台 ,这在 电信界 : 共识 。但是 ,作为 多业 务融合承载 网络 ,传统 的l 网络很 难满足 电 达成 P : 务对O S 业 O 、安 全 、可 靠性 和管控 的要求 。因此 ,需要对 传统 l 网络进 P : 进和优 化 ,即保 留 l灵 活方便 的特性 ,又满足 电信 业务承载和运 营商对 P 的新要求 。
固定 的预 留带 宽 , 也可 以在故 障 情 况下依 赖 网络 轻 载 方
面, 同一业 务系统的 各种 类型 的流 量 , 如不 同的业务 流、 信令 流、 控制 流等 , 也可 以置 于不 同的VP N内 , 现不 同 实 安 全域 业务 的安全 隔离 , 并且便于 Q S o 差异 化 的实施 。
MP S V N L P 包括二 层V N H P S =层VP N两类 。 中, 其 MP S L V N由于 其标 准和 技 术的成 熟性 , 目前 的 L 3 P 在 实 际网络 中得 到了广泛 应 用。 PL VPN 有 良好 的 M S 具
R l s1 术还需 要进行 大量 的研 究和 试验 工作 。 e ae] e 技
扩 展性 , 只需 要 在 边 缘 路 由器 ( ) 作 配 置 , 有路 PE 上 原
由协 议无需 作 任何 改 造 , 制策 略灵 活, 控 同时, 够利 用 能
骨干网故障保护技术

IP软交换承载网技术在联通网络中设计与应用

IP软交换承载网技术在联通网络中设计与应用

外 部A 路 由器 兼做 P—S R 由器 同当地 的 I承载 网P 互连 ,承载 网A 同时 R E AB 路 P E R
扮演 P /AB 的角 色 。跨 域 方式选 择R C5 7 i的O to ,通 过B P E SR F 24 bs p inB G 的路 由Ip r /xo t mo tE pr 策略 控制 对ML 的R进 行过 滤 ,只 允许 合法 跨域 的路 由被 PS T
T 技术 ,服 务提 供 商 能够 充分 利用 现 有 的网络 资源 ,提供 多 样化 的服 务 , E 同时可 以优化 网络 资源 ,进 行科 学 的网络 管理 。
建 议I承 载 网采用l L 进行 全 网业务 、应 用的 统一 组织 。具体如 下 : P d S P 1 同城 域 网的 互连 。在 开放 了城域 网M L服 务 的 地 区 ,I承 载 网的 ) PS P
2 )通过 信令 建立 LP S ,配 置起 来 比较简 单 ,容易 维护 : 3 )网络 流量 可 以方便 地映 射到 某条L P ; S上 4 S 有优 先级 、抢 占等 多种 属性 ,可 以方便 地控 制L P )L P s 的行 为; 5 )颜色 等属 性可 以控制 LP 由的 路径 ; s经 6 PS )M L 允许 流量 聚合 和非 聚合两 种 方式 , 比I灵活 ; P 7 P S 以容 易地 集成 约束 路 由: )m L 可 8 )建立L P S 的负 荷小 ,不会 影 响网络 的 正常业 务 。 通 过M L E P ST ,运 营商 可 以精 确地 控 制 流 量流 经 的路径 ,从 而可 以避 开拥塞 的节点 ,解 决那 种 一 部分 路径 过载 ,另一 部路 径 空闲 的 问题 ,使现
综 合I 技术 来支 撑 通信 网络 进 一步 发 展 已经成 为通 信 行业 各 方面 的共 识 。 P 近 年来 , I领域 L 、M L P 、服 务质 量 、流 量 工程 、 高可 靠 性 以及管 P s P Sv N 理 运 维 技 术 的迅 速 发展 ,促 使 通 信 级 I软 交 换 承 载 网络 已经 逐 步走 向成 P 熟。 中 国联通 有覆 盖全 国 的AM T 网、 15 以及V I 、会议 电视 业 务专 网 , 6网 OP 承载 着A M T 专线 业 务 、公众 互 联 网业 务 、V N 务 、V I业 务 、会议 电视业 P业 OP 务 ,但现 有的 各个数 据 网络均 是 基于A M 术 的, 因此难 以满足 新 的通 信级换 承 载 网 技 术在 联 通 网络 中设 计 与应 用 P

NGN承载网关键技术的探讨和选择

NGN承载网关键技术的探讨和选择
网络 , 从 目前发展趋 势看 , 但 业界公认 】 P 是下 一代网络
的承载平台,G业务开展的初期, NN 由于用户数较少, 业 务类型单一, 网络负载不大, 这种方式对运营商现有的
数据 网络没有苛 刻的要求 , 但随着用户数 目的增加和 业
务复杂程度的 提高,一些棘手的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 ,
NN G 承载网首先必须是一个高度稳定、高可用的网 户提供类似原来电信网相同甚至更好的服务质量, 使业
经被 提 出了很 多年 , 但是 , 却一直没有 明确 的定义 ,直 络 , 以保 障业务 的可靠运 营。其次 , 它应能够保证 向用 到20 年初 国际电联召开 的NN 04 G 会议上 ,G被定义为: NN
B端 安全 技术的发展, 精心设计NN G 承载网络 , 需要考虑的问题 的安全 性完全依 赖于防火墙及 8C 到端 的保护 , 但不要求路 由器必须支持I ML P 能力。 P PSVN / 包括地址规划、 路由 规划、 服务质量和网络安全等方方 风险较大 ,
面面的因素。 虽然NN G 定义中并没有明确究竟基于哪个
如终端地址短缺、 服务质 量难 以保 障、 用户安全 以及 用 户管理等问题 。可 以预见 , G 承载 网将是一个复杂 的 NN
网络 ,因此 , G 面 临的首要 问题是对 I 载网的优化 。 NN P 承
传统I网络无论QS P o、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都因协
议 的限制 , 存在天生缺 陷。 本文从承 载网的建 网思路 出 发 ,主要探 讨 NN网络 的优化思路。 G
通讯业务对公网l P 地址需求量不大, 无须私有地址 组融合网 络。即整合 NN 】 体系架构、固定网络和 备 问 G和 M s 应用层NT A 互通问题。 优点是可以快 移动网络融合在 同一张下 二代 网络上 。为了NN G 业务 的 分配及随之带来 的 P 隔离的安全保障,NN G 网络设备 顺利展开 , 必须从业务 需求 的角度着 手, 结合 目前 网络 速部署。由于没有 VN

IP承载网的高效性解决方案

IP承载网的高效性解决方案

IP承载网的高效性解决方案【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对承载网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着重论述了承载网的高可靠性技术及如何实现的解决方案,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承载IP承载网是各运营商以技术构建的一张专网,用于承载对传输质量要求较高的业务(如软交换、视讯、重点客户VPN等)。

承载网一般采用双平面、双星双归属的高可靠性设计,精心设计各种情况下的流量切换模型,采用等技术,快速检测网络断点,缩短故障设备/链路倒换时间。

网络设计要求其承载的业务轻载,并部署二层/三层QoS,保障所承载业务的质量。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承载网既具备网络的低成本、扩展性好、承载业务灵活等特点,同时具备传输系统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1 网元设备的高可靠性技术1.1 技术是在路由器控制层面故障时保持数据不间断转发的技术。

路由器控制层面故障的原因主要有软/硬件故障导致的路由器故障或重启,以及软件升级时通过配置命令导致的主备切换等。

作为一种可靠性技术也有局限性,如:邻居路由器需同时具备GR感知接受能力:若重启路由器时邻居路由器也同时发生重启,则无法实现NSF功能。

1.2 技术是提高路由器可用性的技术。

主控卡切换时能不中断路由、转发及业务,邻居路由器也不受影响。

技术较传统NSF+主控板平滑重启方式具有更好的系统可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实现不中断业务、保证路由器主备控制卡平滑切换。

因其不影响邻居路由器,无需路由协议扩充,故简单易行。

正常时主用板卡将路由和状态信息同步给备用板卡,主用板卡故障时,备用板卡快速接管路由工作,保证数据报文转发不受影响。

该技术在设备内实现,不涉及协议扩展。

1.3 技术因技术能在不对服务造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实现精确的软件升级(从软件维护升级到重要功能升级),且只有那些在升级包中发生改动的流程才会被改变,从而缩短了测试周期、提高了系统可靠性。

技术优势明显:消除了软件升级引起的业务中断和网络停顿;以更快的速度实施新特性、硬件和修复功能;消除了与软件升级有关的“深夜”维护;通过快速回退特性消除升级风险;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平。

软交换技术原理全解

软交换技术原理全解

软交换机的功能分工
软交换机其功能可以分为电话呼叫服务器、SIP 服务 器等
• 电话呼叫服务器:通过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实现对所属中继网 关和接入网关的控制,实现基于分组承载网络的 PSTN/ISDN 业务特性。部分设备制造商将这类服务器再细 分为汇接(长途)层面的呼叫服务器、端局层面的呼叫服务 器和移动呼叫服务器。
• 采用同样的编码器时,语音静荷越大,数据包利用 率越高,带宽占有越小,如G.711(20ms)需占有带 宽83.6Kb/s,G.711(5ms)需占有带宽142.4kb/s。
• 语音静荷越大,引入的时延也越大。
语音处理技术(1)
时延的处理
• 时延指标
• ITU-T G.114建议单向延迟最低门限:<400ms • PSTN的语音端到端时延:<150ms
• IP承载(网络侧为以太网接口):VoIP • xDSL承载(网络侧为xDSL接口):如VoADSL
语音编码技术(1)
从模拟话音信号到VOIP的分组包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 程:
• 300-3.4KHz的模拟语音信号的数字化过程,成为64kbit/s 速 率的PCM语音信号。
• PCM信号经过各种方式的压缩编码,成为各种速率的压缩 语音信号。
• 通过API开放业务,由Application Server或第三方业务平台 放业务逻辑, Softswitch负责业务具体的实施;
• Softswitch充当SSP,通过 INAP 和智能网中已有的 SCP 通信, 重用目前已经存在的智能业务;
• 直接在 Softswitch 本机上提供增值业务(如800号、移机不 改号)

语音处理功能
分组传送网
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分类

面向未来,构建以软交换为核心的全IP移动网络

面向未来,构建以软交换为核心的全IP移动网络

2 陕西移动网络 I P化探索
陕西 移 动网络 I P化 的规 划分 为三 个阶 段: 第一 阶段 , 建 立以软交换 为主体 的核心 网络 ;第二阶段 ,将软交换 改造
和 建设 为以语音 I P承 载 为 主 的 核 心 网 络 ; 第 三 阶 段 , 建 设 全 面 、端到 端 的 I P化 网 络 。
务 的融合 ,从 而 支撑运 营 商长期 ,稳 定 的持续 发 展 。
第 二,是业务发展 的必然需求 。近 年来,互联 网业务 的 蓬 勃发 展给 传统 运营 商 的业务 发展 带 来 了 巨大 的挑 战 ,基 于 互联 网接 入 的语 音业 务不 断侵 蚀传 统 电信话 音 业务 的收
2. 建立 以软 交换为主体 的核 心网络 1
个 面 向未 来 的,具 有 高效 竞争 力 的移 动 网络 以确保 移动 网 络 在平 滑 演进 过程 中,实现 对现 网的投 资保护 。
所 以, 移 动 网 络 转 型 是 网 络 融 合 、业 务 发 展 和 投 资 收益 平 衡 的 必 然 趋 势 , 具 体 到 网络 和 技 术 演 进 上 , 它 涉 及 到 接入 网 络 、承 载 网络 、 核 心 网络 和 业 务 网 络 等 多层 面 , 是 一 个 复 杂 的 系统 工程 ,需 要进 行详 细 的系统 设计 和 网络规 划 。
信运营 商通过 并购 、重组 实现 固定 、移 动等运营 与服 务 的多 业 务融 合, 网络 架构 、承 载技 术 等具 体 实现手 段 的技 术融 合, 通过构 建开放 的全 I P网络架构 的移动 网络 ,能 方便 地 实现将来对 固定与移动 的融 合, 以及语 音 、数据和 多媒体业
了陕 西 移 动 语 音 I P承 载 项 目 中 积 累 的 经 验 。

5G网络承载技术方案分析

5G网络承载技术方案分析

5G网络承载技术方案分析目前中传/回传解决方案主要有3种技术路线:基于分组增强的光传送网(OTN),基于灵活以太网(FlexE)的切片分组网络(SPN)和IPRAN增强方案。

1、OTN方案OTN方案即是在分组增强型OTN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L3路由转发和网络切片管控功能,并简化传统OTN转发路径和管理的复杂度,降低设备成本、降低时延、实现带宽灵活配置,满足5G承载的灵活组网需求。

OTN的L3路由转发增强方面,通过在设备的支路板卡和线路板卡的NP(Network Processor)实现L3功能,设备的主控板卡负责维护全网的路由寻址,分段路由(SR)、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EVPN)等新型路由和转发技术得到了较多的关注。

针对5G网络端到端切片管理的需求,OTN传送平面需支持在波长、ODU、VC这些硬管道上进行切片,也要支持在分组的软管道上进行切片,并且与5G网络实现管控协同,按需配置和调整。

针对OTN在5G前传方面的应用场景,业界也在讨论轻量级的OTN标准。

简化OTN的方法包括了对OTN帧结构进行优化,线路侧接口考虑采用n×25G/50G以引入低成本的光器件;改变检错和纠错的机制,缩短缓存时间降低时延;在业务映射和时隙结构方面考虑兼容3G/4G前传的CPRI,5G的eCPRI和NGFI,以及Small Cell的回传等。

2、SPN方案SPN方案是基于IP/MPLS(-TP)/SR、切片以太网(Slicing Ethernet)和波分复用技术的新一代端到端分层交换网络,可分为L0物理层、L1链路层、L2和L3的分组转发层。

物理层基于WDM技术,链路层网络则基于FlexE技术,通过把OIF规范的FlexE增强为端到端的通道层,即扩展时隙交叉及信道化操作、管理和维护(OAM)、保护等技术,支持了基于FlexE的端到端组网,满足网络分片和低时延应用。

分组转发层采用SDN控制的SR-TP(MPLS-TP和SR结合)组网,支持L3VPN,满足业务灵活调度要求。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
按 照 先 易 后 难 的 改 造 顺 序 完 成 网 络 的 优化 或 者 改 造 。 对 于 接 入 层 交 换 机 建 设 上 , 于 重 要 节 点 可 以利 旧原 交 换 机 , 对 14 “ 近 入 I . 就 P, 就 远 出 I P” 原 则 县、 支局 接 入 层 通 过 新 建 接 入层 交 换 机 或 利用 现 有 的I 宽带 接 入 层 P 完 成 I 化 改 造 的 软 交 换 端 局 I 承 载语 音 后 , 传 统 的 T P P 与 DM端 交换 机 来 共 同 承 载 宽 带 和 语 音 业 务 。 本 地 网 局 点 , 汇 聚 交 换 机 在 在 局之 间的互 通话 务遵循“ 就近入I , P 就远 出I ” P 的原则 , 所有的话务 以上设备 组 网上 , 采用 口字 形连接 , 最大 限度保证 可靠性 。 就近进入I 网内, P P 在I 网内话务端 到端直达 , 传统的汇接 网消 失, 网 在 接 入 层 的 组 网上 , 于 高 端 用 户 AG 备 可 以直 接 接 入 汇 聚 对 设 络呈扁 平化组 网。
2 电信 软 交换 I 载 网 络 建设 思 路 、 P承
21软 交换 I 栽 网组 网总体 思路 . P承
网络组织方案 , 照电信网络建设接入方案 的统一要求 , 以 按 可 考 虑 软 交 换 系 统 与 I 承 载 网 的 连 接 方 案 如 下 ( 图3 ) P 如 -1 : 可 以参考 以上 网络结 构来进行 总体规划建设 , 此网络架构 清 晰 , 为 全 区核 心 层 , 地 网 汇 聚层 和 接 人 层 , 分 本 网络 各 个 层 次 职 责 明 确 , 且 全 区 核 心层 骨 干 层 由区 级 N 并 OC中心 维 护 , 市 本地 网 汇 聚 地 及 接 入 层 设 备 由地 市 分 公 司 维 护 , 于 管 理 和 维 护 。 便 在保 护机 制 上 , 地 网 汇 聚层 和核 心 层 之 间 采 用 动态 路 由协 议 本 O P 能实现动态 负载分担 的功能 ; S F, 在接入层交换机 、 重要AG 设备 1 软 交 换 l 载 网 网络 建 设 总 体 原 则 、 P承 和 汇 聚层 之 间 采 用 V P 议 , 以手 动 配 置 负 载 分 担 功 能 , 可 RR 协 可 并 11 持 现 网稳 定原 则 .保 以起到主备链路路 由的作用 , 没有单点故 障, 效保证AG 有 接入的可 进 行 现 有 网 络 的 改 造 不 能 影 响 原 有 固 定 、 动 语 音 网 络 的运 移 靠性 。 行 , 行网络改造需要制定严格 的升 级改造方案分步骤实施 , 进 并且 22软 交换 I 载 网业 务 承载 具 体 建设 思路 . P承 对于每 一步骤都应有相应的风险分析以及 规避方案 , 并在改造不成 2. 1 组建 核 心层 交换 机 网 络 2. 功 的情 况 下 应 有 回退 的 方 案 。 在各 区域 按 业 务 重 要性 分 别 部 署 核 心 路 由 交换 机 , 为 全 区核 作 12业务 继承 性 原 则 . 心设 备接人 C 并作 为地市各接入 节点接入 C 的C 设备 。S E, N2 E S/ 网络改造后的交换设备必须继承现网各种业务 , 并且不能降低 MR / G HL S S / R等通 过 一 对 交 换 机 , 后 通 过 一 对 防 火 墙 接 入 到 一 然 现网业务 的用户 体验 , 包括 电信 业务 、 载业务 、 承 补充业务 、 智能业 对 核 心 路 由交 换 机 , 证 核 心 网 安 全性 。 接 入 层 节 点 端 口汇 聚 到 保 将 务 、 值业务 等。 增 汇 聚交换机 , 证Q s 保 o 的部 署 。 13分 阶 段 实 施 原 则 .

软交换技术原理

软交换技术原理

软交换技术原理软交换网络设备的技术要求软交换网络中的主要设备软交换设备(SS)作为系统的控制核心,完成协议适配、呼叫处理、资源管理、业务代理等,并作为系统的对外接口完成和其它系统的互连互通功能。

信令网关(SG)完成电路交换网和分组交换网之间SS7转换的功能中继媒体网关(TG)在软交换的控制下,完成流媒体的转换功能,主要用于中继接入接入媒体网关(AG)在软交换的控制下,完成流媒体的转换功能,主要用于终端用户、PRI、BRI、V5接入IAD主要完成终端用户的语音、数据、图象等的综合接入功能应用服务器利用软交换提供的应用编程接口(API),通过提供业务生成环境,完成业务创建和维护功能软交换设备技术要求NGN 的控制核心:软交换设备软交换机(Softswitch )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软交换可继承原有PSTN/ISDN 网络的业务特性,因此采用软交换技术实现传统的TDM 交换演进到NGN 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软交换设备的功能要求软交换机提供业务的方式基本业务和补充业务都是在 Softswitch 中直接完成的新业务提供方式有三种通过API 开放业务,由Application Server 或第三方业务平台放业务逻辑, Softswitch 负责业务具体的实施;Softswitch 充当SSP,通过 INAP 和智能网中已有的 SCP 通信,重用目前已经存在的智能业务;直接在 Softswitch 本机上提供增值业务(如800号、移机不改号) 业务提供功网管功能计费功能SSF 功能呼叫控制功各种 媒体SI PH.248MG CPINH.323 IPN O.7AAA 服务器网管服务器 应用服务 SIP 系统 Softswi tch互通功信令网关信令网关软交换设SIP/INAPSNMPSS7/IP(SIGTRINASIP/BICCSH软交换机的功能分工软交换机其功能可以分为电话呼叫服务器、SIP 服务器等电话呼叫服务器:通过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实现对所属中继网关和接入网关的控制,实现基于分组承载网络的PSTN/ISDN 业务特性。

软交换网组网技术

软交换网组网技术
① 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switch Control Device) ② 业务平台(Service Platform) ③ 信令网关(Signaling Gateway) ④ 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 ⑤ IP终端(IP Terminal) ⑥ 其他支撑设备
软交换位于网络的控制层,提供各种业务的呼叫控制、 连接以及部分业务提供。
Ih接口:软交换和接入网关之间的接口,主要完成媒体网 关控制、资源控制和管理功能。该接口协议为H.248或MGCP。
Ii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媒体服务器之间的接口, 具体可采用的协议为SIP、H.248或MGCP。 Ij接口: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和信令网关之间的接口,具 体采用INAP,应用服务器/应用网关通过信令网关与现有的智能 网的SSP/IP等设备互通,通过INAP分别向软交换用户提供智能 网业务。 Ik接口:其他运营商基于NGN的网络和NBP之间的接口,和 此部分NBP相关的功能以及采用的协议待定。 Il接口:软交换和IAD 之间的接口,具体可采用的协议为 H.248和MGCP。
软交换的技术定义可以进一步描述为: 它是一种提供了呼叫控制功能的软件实体; 它支持所有现有的电话功能及新型会话式多媒体 业务; 它采用标准协议(如SIP、H.323、MGCP、 MEGACO/H.248、Sigtran等协议); 它提供了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的互操作能力。
10.1.2 软交换网层次结构
Im接口: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转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 当软交换网络采用分级方式进行组网时,可以有两种选择,即 位置服务器方式和转接软交换方式,当采用位置服务器分级方 式时,Im接口指软交换和位置服务器之间的接口和位置服务器 之间的接口,此时Im的接口协议待定。当采用转接软交换的分 级方式时,Im接口指软交换和转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和转接软 交换之间的接口,软交换和转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协议以及转 接软交换之间的接口协议要求同Id接口要求。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

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互联网和通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作为一项高效、便捷、可靠的
传输技术,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推广。

就如何搭建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以下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组网思路。

1.基于地理覆盖的网络设计
首先,在网络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各个地区的通信需求,不同地区需要使用的网络技术是可能有所不同的,在设计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时,可以根据地理覆盖进行分区设计。

对于不同的
区域,可以设计符合其需求的通信网络,提高通信效率,减少通信时延和网络拥塞。

2.网络拓扑结构考虑
其次,根据应用场景和前期的规划,可以选择不同的拓扑结构。

比如扁平式网络拓扑结构,可以实现简单、高效的信息流转;
树形结构虽然相对简单,但可以容易地实现分布式生产等需求;网状结构则可以更加稳定、可靠,实现分布式生产、复杂信息处理等需求。

3. 网络协议统一的设计思路
此外,同一种网络协议可以方便地实现信息的流转和传输,可以我们可以借鉴IPV6技术的方法进行实现,设计统一的协议
方案,以便于统一管理和优化网络环境。

利用IPV6的技术,
可以实现对硬件和软件的支持,确保网络运行的顺畅以及网络信号的安全性。

总的来说,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思路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通信需求,结合网络拓扑结构的考虑,以及统一的协议方案进行设计。

这种设计思路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快速高效的数据处理,为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SPN承载网关键技术及组网策略探讨

SPN承载网关键技术及组网策略探讨

SPN承载网关键技术及组网策略探讨发布时间:2021-12-04T11:10:04.00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11月上31期作者:袁建王鹤[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也随之提高,作为人们信息互通的桥梁,承载网成为如今各类信息搭建和传递的基础,但想要信息互通变得更为发达,承载网的技术提升以及组网架构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袁建王鹤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经济水平也随之提高,作为人们信息互通的桥梁,承载网成为如今各类信息搭建和传递的基础,但想要信息互通变得更为发达,承载网的技术提升以及组网架构就变得异常重要。

在5G时代背景下,SPN作为当下网络的核心技术,后期的发展及优化策略就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SPN承载网;关键技术;组网策略引言:SPN承载网技术在我国2016年左右,包括关键技术,从中国移动和中兴通讯的互联等方面对此项技术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对新的提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之后再进入现网验证,最后才投入到商用。

从简单的商业合作模式推动整个承载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下将对5G时代下SPN承载网要求、关键技术以及组网策略展开具体论述。

一、5G时代下SPN承载网要求5G时代与3G、4G时代完全不同,对通信技术标准的不同要求,势必让新时代下的网络承载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承载网络中,中国移动并没有选择IP RAN网络或者OTN网络作为支撑方式,而是选择更具有发展潜力的SPN承载网络,这就意味着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SPN承载网也因为具备以下三大特性而成为备选对象。

首先,SPN承载网原本就具有针对大带宽和灵活转发的相应需求,在引入L3进行灵活调度并有效结合DWDM光层的同时,可以保障网络的有效融合,甚至可以达到1-3层的转发能力;再者,对于超低延时功能和垂直行业进行分组隔离的工作需求,SPN承载网络能够进行有效的支撑,不仅可以完成软硬性的隔离切片,还能对TDM进行融合,并对分组交换需求作出支持;最后,SPN承载网引入了SDN的架构模式,不仅完成了对信息的转发,同时也对其控制和分离做出了努力,SPN承载网还可以进行集中控制,从而实现全局控制和调度。

海岛5G回传承载网技术分析与组网探讨

海岛5G回传承载网技术分析与组网探讨

海岛5G回传承载网技术分析与组网探讨发布时间:2021-11-12T04:18:11.660Z 来源:《现代电信科技》2021年第12期作者:魏国良[导读] 随着5G技术商用,我国已开始大规模建设5G网络,并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5G低时延、大带宽、多连接三大特性正催化5G在工业智能化、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5G垂直应用的各种场景不断扩展。

本文主要对海岛5G回传承载网技术以及组网模式进行探讨,为海岛5G建设摸索出一套独有的模式,对于5G网络建设特别是海岛5G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魏国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舟山分公司浙江省舟山市 316000)摘要:随着5G技术商用,我国已开始大规模建设5G网络,并已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5G低时延、大带宽、多连接三大特性正催化5G 在工业智能化、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5G垂直应用的各种场景不断扩展。

本文主要对海岛5G回传承载网技术以及组网模式进行探讨,为海岛5G建设摸索出一套独有的模式,对于5G网络建设特别是海岛5G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5G回传;SPN技术;混合组网引言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智慧海岛建设需求不断旺盛,5G海岛应用日益增加,但海岛往往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等原因,网络基础相对落后且传输资源缺乏,因而5G回传承载可能成为海岛5G建设的最大问题。

海岛回传网络往往涉及整个岛的网络安全,一旦回传网络出现问题,可能出现整岛网络全阻断的情况。

另外考虑到海岛交通基本依靠船舶,维护人员力量相对薄弱,5G网络建设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日后5G网络安全和维护的便捷性。

1、5G无线网络特性和对于传输承载网络的新需求1.1 5G无线网络架构5G无线网络中,BBU/RRU重构为CU-DU-RRU两级架构,CU设备处理非实时的无线高层协议栈功能,DU设备处理物理层功能和实时性需求。

DU位于无线或BBU集中机房,CU部署位置有不同选择,根据不同技术决策可能存在不同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交换技术中承载网络组网技术探讨
摘要:软交换作为下一代通信网络的控制核心部分,对其在网络中的可靠性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在对软交换的技术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讨论了软交换技术中承载网组网技术,重点分析了软交换承载网在基于QoS保证的实现技术。

并对承载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软交换可靠性承载网QoS
随着IP骨干网的建设初具规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骨干传输网的利用率和网络投资的效益,进一步发挥软交换技术的优势,在现有条件下的GSM核心网络中实现V oIP(语言IP化)和信令IP化、宽窄带信令互通是目前2G移动核心网的发展方向。

通信网络从电路交换向以软交换为核心的下一代网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一、软交换中承载网的QoS分析
(一)影响承载网QoS的指标。

在影响软交换承载网的QoS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抖动问题:根据实验测量得出,当抖动大于500ms是不可接收的,而抖动达到300ms时,是可以接受的。

此时为了消除抖动会引起较大的时延,综合时延对语音质量的影响来考虑,要求承载网的抖动小于80ms。

抖动所引起端到端的时延增加,会引起语音质量的降低。

影响抖动的因素一般和网络的拥塞程度相关。

网络节点流量超忙,数据包在各节点缓存时间过长,使得到达速率变化较大。

由于语音同数据在同一条物理线路上传输,语音包通常会由于数据包的突发性而导致阻塞。

2.时延问题:当前IP分组网的固有特性和低比特话音编解码器的使用,使得V oIP语音分组的端到端时延要比电路交换网中的时延大得多,组成部分也更为复杂,V oIP应用中网络通信结构和底层传输协议的多样性,决定了时延成分的多样性。

端到端的时延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即固定时延和可变时延。

固定时延包括编解码器引入的时延和打包时延。

固定时延和采用的压缩算法、打包的语音数据量相关。

可变时延包括:承载网上的传输、节点中排队、服务处理时延、去抖动时延,这些和设备的端口速率,网络的负载情况,经过的网络路径、设备对QoS的支持方式、实现的QoS算法等密切相关。

IP网中话音分组的端到端时延,150ms以下的时延,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是可接受的;150—400ms之间的时延,在用户预知时延状况的前提下可以接受,大于400ms的时延不可接受。

目前,不同级别的网络设备,在正常情况下的数据包处理时延为几十微秒到
几毫秒,能够满足单跳时延要求,但承载网的跳数设计不能超过以上端到端的的时延要求,而且跳数越少越好。

3.丢包率:丢包对V oIP语音质量的影响较大,当丢包率大于10%时,己不能接受,而在丢包率为5%时,基本可以接受。

因此,要求IP承载网的丢包率小于5%。

丢包率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传统IP传输过程中的误码,这种情况在目前的网络条件下发生的概率极低。

另一个是不能保障业务带宽造成的,当网络流量越拥塞,影响就越强烈,丢包发生率也就越大。

4.带宽问题:足够的带宽是保障业务QoS的重要手段。

如语音编码压缩采用速率为8kbit/s。

典型的语音编码器每2Oms分发一个语音数据包,每个数据包中含有两个语音帧,所以每2Oms就会采样生成160bit的信号,即数据包大小为20字节。

控制流和信令流的带宽详细计算原则是一样的,要考虑信令消息以及形肖的字节数,开销的计算跟语音业务带宽中的计算类似,信令消息的字节数则需要根据不同协议的呼叫消息字节数、呼叫比例的分配等来计算。

由于控制信令在承载网占用的带宽较媒体流来说微乎其微,大约只占所需带宽的0.5%,一个简单快速的算法就是按照媒体流带宽的2.5%预留。

(二)承载网的QoS解决方案
通过对影响QoS的以上指标分析可以看到,对承载网要充分合理的带宽规划、避免网络拥塞,是目前现实方案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在传送数据之前,根据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进行网络资源预留,从而为改数据流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质量保证。

集成模型虽然能够提供确定的服务质量保证,但是它需要在网络中维护每个流的状态,对路由器的要求高,难以在大型正网络中实施,因此不考虑使用这个方案。

区分服务的基本思想是将用户的数据流按照服务质量要求划分等级,级别高的数据流在排队和占用资源时比级别低的数据流有更高的优先级。

区分服务只包含有限数量业务级别,状态信息数量少、实现简单、扩展性好。

因此区分服务是目前大家认同的IP网络QoS的解决方案。

在NGN业务与互联网业务共用网络设备的情况下,互联网业务的流量特征对网络QOS性能的影响要充分考虑。

在网络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互联网流量对NGN业务的冲击。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建设NGN专用网络去避免这个问题。

从运营的角度看,考虑到传输资源充分、网络带宽以及设备成本低、安全性等因素的考虑,建设专用轻载网络,尽可能增大网络带宽也是非常现实的方案。

承载网的QoS解决思路,将根据实际情况混合采用以上技术。

在骨干层使用MPLSVPN技术。

在与互联网共用设备的节点,根据NGN承载的实体,分别将骨干网上NGNVPN的LSP,NGN业务的二层VLAN,NGN业务的三层IP 地址的优先级字段都设置为最高级别,网络节点通过优先级字段进行报文分类、流量整形、流量监管和队列调度,从而实现对NGN业务高优先级的处理,最大
程度减少互联网的突发特性对NGN业务的冲击。

另外,专用设备的建设用以保障在NGN业务量大的区域,隔离互联网对NGN业务的影响。

二、承载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分析
为防止受到黑客或病毒程序的攻击或干扰,NGN承载网必须与互联网进行物理或逻辑隔离,与互联网的互通必须通过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实现,不能直接接入;NGN用户或设备的接入需要经过身份认证才可以接入NGN网络,避免非法用户和非法报文进入NGN网络。

只有当用户的身份得到确认,才可以进行事后审计与追踪,有效地防止了用户侧的网络攻击行为。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基本消除来自其它网络和NGN用户方面的安全隐患,但还要采取安全手段来保证NGN 内部网络的安全。

软交换、网关、服务器等NGN核心网络设备在IP网中的地位类似于网络主机设备,因此要求这些设备应具备数据网中主机设备所具有的安全规格,可以应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流量控制、安全日志与审计等技术实现对NGN核心网络设备的安全防护。

对于一些对安全级别要求较高的用户还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信令和数据进行加密保护。

网管系统对各网元设备设置不同级别的管理员权限,使用户不能越级对设备进行操作。

考虑到NGN承载网承载的都是电信级的业务,必须对网络的可靠性进行充分的考虑。

单台数据设备支持关键部件及单板的备份以及多个设备之间负载分担及冗余备份,如VRRP的方式保证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组网上可以考虑MPLSFRR和OSPF多条同等开销路径,当链路失效时具有高效的切换机制保证所有业务的不中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