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情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合集下载

最后一课教案学情分析

最后一课教案学情分析

最后一课教案学情分析最后一课教案学情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下面是关于最后一课教案学情分析的内容,欢迎阅读!一、说教材分析:本篇课文处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本文《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具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环境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以本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有关小弗朗士河韩麦尔先生的精彩段落和生动描写进行揣摩,学习借助人物的心理变化来梳理小说情节的方法和分析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再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理解典型环境对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帮助作用,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并借助课文的学习理解小说的概念。

二、说教学目标及依据:(一)课标描述: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1。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2。

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的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基于我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过一篇小说,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小说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因此,在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引领下,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浓厚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诵读,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分析作品中两个典型人物形象,联系社会背景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感受人物思想感情;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 教学设计】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 教学设计】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语言描写技巧。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历史和现实,体会爱国之情。

重点: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联系历史和现实,体会爱国之情。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教法:启发法,交谈法。

学习效果评测方法:非数量化方法。

通过学生有感情朗读实演过程体现朗读技能掌握情况;依据能力目标,教师针对学生实演反馈进行交谈法指导,提升实演效果。

学习效果评测工具:交谈法、技能实演、表扬激励。

教具:多媒体电子白板,黑板。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

课前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分析概括文章主要人物之一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提升独立探究能力。

学生独立练习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提升独立拓展探究能力。

课堂活动:导入:如果告诉大家上完这节课就再也不用上学了,大家高不高兴?有一个念书不好、总想逃课的小孩,听说以后再也不用上课了会怎样?(生答。

可是这个小孩却因没能好好学习而十分痛苦悔恨。

)究竟是什么人有如此强大的魔力,让他产生这种变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一探究竟。

授课:一、检查预习。

在本文描写的故事中,小弗郎士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谁让他产生这种变化的?下面让我们走进文本,深入解读一下韩麦尔先生的魅力所在。

二、合作探究。

(一)准备上课。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阅读课文7-17段,思考:准备上课时的韩麦尔先生怎样一步步激发小弗郎士爱国心的?2、过渡:本文是一篇小说,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

本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传神,让我们通过详细的分析,来看一看这些描写是如何展现韩麦尔先生内心世界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段,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部分。

这是哪种人物描写?动作。

朗读体会动作描写作用。

过渡: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这部分,大家体会一下人物内心。

学生有感情读课文,找出关键词“踱来踱去”“怕人”。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6《最后一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理清小说情节发展脉络。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讨论。

2.在读中感悟体会,圈点勾画,分析概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3.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视频:《惨绝人寰的日军暴行》。

2.学生谈感受(视频中的哪一部分与本文相似)。

3.引导语:侵略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掠夺别国人民,还从文化上奴役他国人民。

今天我们就跟随法国作家都德,走进他的《最后一课》,看看法国人民是怎样反抗侵略者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活动目标展示,大家来齐读一下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培养爱国情怀。

三、检测预习:1.为了更好地学好这篇课文,我们有必要结识一下作者,了解那个战后纷飞的年代。

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

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并以此在法国文坛上享有“著名小说家”的声誉。

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写作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从人物身份和叙述者角度的探讨来解读文学作品。

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3.懂得语言文字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2.教学难点:揣摩文中的关键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尤其是语言文字与国家的关系。

课前准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

2.解决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吗?(学生预习展示)这篇小说产生不久即被翻译传入中国,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先后作为白话文、小说、写作及爱国主义主题的典范8次入选教科书。

但近几年有人指称其“有违史实”,要求《最后一课》退出我国教科书,你觉得是该“去”还是“留”?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历史的原因,从文学角度到《最后一课》中一探究竟。

二、添一笔,体悟独特视角假如你是教材编者,请你速读课文,为《最后一课》拟一个副标题。

学生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梳理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教师出示小说原来的副标题:——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子的自述,引导学生关注叙述视角——儿童视角。

三、变一点,品味环境、人物请你再次沉入文本,找一找还有哪些可以变动的地方?以小组为单位写到纸上,请一名同学投影到屏幕上供大家研讨。

友情提示:标点、字、词、句、段根据学生的展示适时进行引导、点拨,分析小说中的典型环境和人物。

四、赏一处,感悟爱国情怀假如你是韩麦尔先生此刻你会有怎样的内心独白,请你演读这处细节描写。

学生演读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神态、语言、动作感受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小人物大大的爱国情怀。

五、改一句,激发对汉语的热爱阅读材料感受“汉字危机”,理解关键句的内涵,明白语言文字与民族存亡的密切联系。

看到这样的现实,你能将上述文字改一改,警醒世人关注汉字,关注我们的母语吗?学生改写,展示。

六、初识都德,铭记佳作这节课的研讨也让我们明白了,《最后一课》既是短篇小说的典范,又是爱国主义的华章,这是它作为经典篇目的魅力所在,我们希望它能在课本中带给一代又一代人心灵的震撼。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本节课共设计了五步骤十环节。

第一步骤两个环节,一是互助检查,二是师友探讨,通过这一步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背景,掌握字词、有关文学常识。

第二步骤是研读共品,分师友研读和师生共品两个环节。

主要是品析人物形象和语言。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步骤是互助释疑,分师友解惑和教师质疑两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个别指导,查缺补漏。

第四步骤是拓展学习,将课内教学拓展到到课外。

第一环节交流品读,朗读积累爱国古诗词,学习体会现代诗《我爱这土地》,第二环节是表情达意,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学以致用,读写结合。

第五步骤是总结提高,分师友总结收获和教师总结提高两个环节,对整堂课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总结拔高。

最后在《国家》的歌曲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结束整堂课。

学情分析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文学作品的知识积累较少,本片课文以一个小学生弗朗士为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又是爱国主义题材,学生较易接受。

本班学生爱动脑,爱思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完全可以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师友互助学习知识解决问题。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在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作者概况等文学常识和掌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会了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了语言并借此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和知识拓展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整堂课课堂容量大,课堂生成问题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师友互助极大的锻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

课堂效果好。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与《黄河颂》等几篇文章一起构成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单元,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组件。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遭受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小弗朗茨)2、品味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

(哈墨尔先生)3、领会小说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哈墨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最后”导入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他们用最后一课向祖国告别。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作者简介:,法国作家,作品多以普法战争为题材,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军大败。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复习小说知识,突出三要素,引出故事情节第一个阶段(1—8)上学路上。

开端第二个阶段(9—29)上课经过发展第三个阶段(30—34)宣布下课高潮和结局出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二、有情朗读,揣摩“最后”分析小弗朗茨1、假如是平常的课堂,小弗朗茨会表现怎样?(可能逃学,掏鸟窝,滑冰)由图片引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但还能管住自己)2·看课文25段,今天上课他感觉怎样?(学生齐读:我真奇怪,我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清楚,他所讲的内容,我都觉得很好懂,很好懂)3今天这节课与平日上课有什么不同吗?4、看图复述课文。

注意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

(气氛,学生,老师)5老师宣布这是最后一课,重点品味三个“最后”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老师范读,学生试读,最后齐读。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案一、导入:从初一入学以来,老师们就推荐大家读经典名著经典小说,那到目前为止,咱们读过的小说有哪些?我们读了不少,但要真正读懂读透先得明白什么是小说(PPT1),小说的要素是什么?(PPT2)描写塑造二、根据品读小说的三要素,我检查了一下大家课前做的导学案中涉及三要素的题,一个是[强化练习]中的第二题“赏析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自主学习]“划分层次梳理故事情节”这两道题。

(PPT3\PPT4)以下是学案检查情况(PPT5)其他:审题不清、答题不全、排版格式不整,书写不规范等问题接下来,我们通过全面深入的解读文章来把握一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三、《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中塑造的主要人物是谁?那小说中描写人物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些方法去感受一下人物的情感思想。

课前大家已经读了课文请看黑板,放声朗读并思考这四段文字主要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分别描写出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或情感?哪个小组一轮读给大家听。

预设1、贪玩、不想上学、稚气2、听老师说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难过、对“那些坏家伙的”愤怒(齐声朗读)3、没好好学法语的懊悔、对不能再学法语的无奈、对课本和老师的热爱依恋、对侵略者的愤恨,表现出小弗郎士感情上的急剧变化。

(哪个同学读给大家听)4、表现出小弗郎士的成长和成熟接下来我们再来品读一下大家学案中没有分析透彻的问题之一(PPT6)请同学们按照咱们日常要求的赏析句子的方法来赏析这个句子5、小说是借助人物形象来提示社会生活、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那么小弗郎士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各抒已见长(PPT)五、下面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小说中塑造的另一个人物形象?谁?预设1、严肃态度、纪念这不平凡的一课2、自责、懊悔(朗读并感受)3、对法国语言的高度评价,表现出韩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4、神态、语言、动作,表现祖国被占领不能再交法语的内心的沉痛、悲愤、必胜坚定信念(朗读并感受)六、把握了人物形象,现在我们再来理清一下小说情节(PPT)小组交流更正学案,明确PPT七、探究小说主题(PPT)八、我的收获(畅谈)关于文本的学习、关于小组的表现九、优秀小组评选展示小组得分情况,获奖小组谈感言。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小说,一位普通的老师,一个普通的学生。

在不平常的时刻却又变得极不平常。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去探寻答案。

(板书课题)这是在什么情况下上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背景。

请一生读。

这是老师查到的背景资料,这个背景文中有没有体现?找生说。

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环境。

而另外两个要素是人物和情节。

(副板书)二、初读,感知故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围绕小说三要素概述故事。

生说。

师:抓住了两个关键人物,很好。

我们先来认识小弗郎士。

三、认识小弗郎士当他得知这是自己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有哪些变化?请跳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说一说。

生自由读,自由说。

师小结,请同学在对比朗读中感受小弗郎士的巨大变化。

师:他从一个不爱学习、怕老师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热爱法语、尊敬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孩子,谁对他的影响最大?生:韩麦尔先生。

(过渡)四、理解韩麦尔先生师:是的。

小说用大量的篇幅描绘了小弗郎士眼中的韩麦尔先生。

那么作为旁观者,最后一课上,韩麦尔先生的哪些言行令你印象深刻?为什么?请默读课文,圈划相关语句,并写下你的理解和感悟。

生读生赏析。

在品读中感受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

1外貌服饰描写:庄严肃穆、正式场合的装扮,深情无畏。

纪念最后一课,表达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最后一次,只许,最后一堂对敌人的痛恨,对孩子们的留恋,对被剥夺语言权利的悲伤,对即将离开国土的悲伤。

3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无奈、痛苦。

讽刺的语气来读。

多么深刻的反省啊。

【 课标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 课标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关于课程标准的研究《最后一课》是一篇爱国主义名篇,对这篇课文采用有感情朗读体会人物描写方法作用的解读过程。

有感情朗读使课程充满了人情味,与学生的主体体验架起了直观的共鸣桥梁;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在体验人物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进行激烈思考与碰撞,激发了学生探究和讨论发言热情。

这种课程设计方法能够良好地突显新课标对学生个体情感体验的要求以及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需要。

一、总体目标与内容方面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通过对语言描写技巧的知识目标入手解读文章重点写法特点,依靠有感情朗读方法训练作为课程主要过程,达到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的目标。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有机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通过课程的实施,较好地完成了课标规定的下列内容:1.通过对《最后一课》情感内涵的体验过程,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学生个性朗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通过对《最后一课》现实意义的解读,让学生意识到语文学习与爱国的重要关系,着重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朗读分析课文的基本方法。

3.通过对《最后一课》背景资料的了解,发展学生联系国家历史命运思考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科学的人生思想方法。

4.通过《最后一课》朗读技能训练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朗读练习的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5.通过《最后一课》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过程,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找关键词、有感情朗读体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联系写作背景、联系历史现实思考等多种阅读方法。

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式,直接从情感体验入手,引发学生共鸣,提升感受和理解力,加强课堂效率。

从而达到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切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目的。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读细节描写,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多种形式朗读重点语句,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根据背景介绍,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在最后一堂课上的心情,理解人物的爱国情感。

2.根据老师的逐步引导,明白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习通过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只许教德语”是文化侵略和文化侵略的残酷性。

【评价设计】:1.能根据教师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并概括出人物的心情。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人物情感。

【教学过程】:品读相生,升华情感——《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新课标在中学生阅读要求中写道:“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最后一课》是法国大作家都德的代表作之一。

文中语言看似平淡,但细节之处细细品来却韵味悠长。

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人物心情的变化为切入点,侧重于通过分析平淡的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强烈情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情感,最终达到理解作者及文中人物爱国情感的效果。

一、理解先于读毕竟战争与学生的距离有些遥远,即使在课前初步了解过背景,学生也未必能体会到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平淡语言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入课之初,我便让学生来读韩麦尔先生的“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和“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两个句子,学生仅能从中能初步领会出一丝不舍、遗憾,于是我分析这两个“最后”和“只许”中所包含的文化侵略的险恶居心,是普鲁士为了从根本上达到永久统治和奴役阿尔萨斯人民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没有人愿意做奴隶的心理使学生能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心理产生碰撞,引起共鸣,理解了人物内心更深层的情感,那就是对敌人的愤怒和仇恨。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了解小说的三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二、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理解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四、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课前准备:1、从网上或史书中查看日本侵华的相关资料,体会被侵略被压迫的爱国情感。

2、了解作者都德的相关介绍及普法战争的背景资料。

3、熟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一、教师导入:一篇三千字的故事,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它就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二、小说知识介绍(微课展示)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小说常常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塑造人物,是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

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教师提问反馈掌握情况,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过渡:同学们掌握的很好。

你们的听讲很棒!下面让我们走进小说的背景。

三、背景介绍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

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被割让给了普鲁士。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令:让两个州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文中教法语的教师是谁?学习的孩子是谁?学生齐答。

四、小弗郎士的形象:当小弗郎士确切地知道这就是他的“最后一课”时,他有怎样心理活动?请找出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并思考这些心理描写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从文中找出来,自己读一读,小组交流。

教师预设:投影出示:学生活动:采用自读或小组成员对比朗读等多形式来启发学生体会表达的语气和心情的不同。

教师总结:贪玩、厌学的小弗郎士变成了爱学习、尊师、懂事的好孩子。

五、“可怜的人”:懂事了的小弗郎士开始关注韩麦尔先生。

【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关于教材内容的研究《最后一课》选自鲁教版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这一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六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这一单元的教学目的是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最后一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也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接触的第一篇小说体裁的文章。

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文章生动的人物描写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色。

本文篇幅较长,有大量的人物、景物、细节、心理描写,人物数量较多,主要人物有两个。

所以本文特别考验教师对长文本的驾驭能力。

本课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选取以韩麦尔先生人物描写为主线、小弗朗士心里变化过程为辅助的教材内容整合思路。

因为文章中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方法种类多,刻画细腻,更益于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全面掌握能力。

由于本文的体裁是小说,而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塑造人物,所以本课的重点以人物描写的作用为主。

对教材的取舍就以韩麦尔先生动作、神态、外貌、语言的描写为主,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为辅,其它描写和情节上的写法不做点拨。

这与本单元其它课文不同的写作方法形成有益补充,能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对爱国之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丰富之美。

本文所在单元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所以本课难点为联系历史和现实,体会爱国之情。

因为本课以呈现新课标重点要求的以情感体验为主增强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内容,而情感体验最佳途径就是有感情朗读。

所以针对该教学难点,本课采用了有感情朗读技能训练为主过程的授课方式。

通过有感情朗读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作者的共鸣,从而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力求使本节课真正成为情感体验课。

针对上述去粗取精的教材整合过程,可以决定该新授课型,可以在一课时内完成。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表现人物的写法。

3.品味语言,体会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品味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2.揣摩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体会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写作背景,理解热爱祖国语言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大家平时学习中有无懈怠的表现?生答。

师:请把你曾有过的或者见过的此类表现来吐槽一下吧。

生答师:这些表现说明了什么?生答:(厌学、不爱学习、不珍惜时间……)师:现在让我们走进《最后一课》(PPT1),探究一个有着同样学习问题的孩子是如何改变的吧。

二、讲授新课(一)检查预习1、师:本文的文体是(小说),作者是(都德),谁来交流一下你所理解的作者信息?生答,师PPT2.2、初读题目,你产生什么疑问?生答(为什么上最后一课了?写的生命内容?发生了什么事情?最后一课怎么上的?)师:哪位同学来解答一下?生答师点拨:以上问题涉及到两个内容——背景PPT3和小说的主要内容。

哪位同学展示一下你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的小说主要内容。

3、评价:自评、师评(鼓励、表扬)4、借助同学的思维导图,我们很容易知道小说层次结构:按时间顺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学前(1-6);上课中(7-23);下课(24-29)所有这些内容都是从谁(小弗朗士)的角度向我们展示的,写的都是他的(所见、所闻、所感),他是小说的线索式人物,因而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这样增强了亲切感、真实性。

5评价:师肯定同学的预习。

(二)深入研读1、小弗朗士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和经历者,课本第60页11段中有“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这样一句话,纵观小说,都有哪些让他感到诧异的情形,填写在表格中。

2、交流。

哪位同学来交流你的成果?生答。

师总结明确:平时上课“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情分析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最后一课》
济南育秀中学王赛
《最后一课》是一篇传统的经典作品,有丰富的内涵、深刻的主题和出色的写作技巧。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这篇小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距离,七年级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

同时,学生比较容易被情节所吸引,更关注故事的本身,而忽视了对作品细节的品味和深层次的研究。

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简洁而有特色的细节描写,借助圈点批注等方式,走进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领悟作品所表达的家国情怀。

【 测评练习及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 测评练习及分析】最后一课_语文_初中_李蒙_3706020001

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因为对《最后一课》的设计以有感情朗读为主要技能训练目标,所以,这种技能的测评方法不能简单地采用书面数据统计。

因此,本课采用非数量化学习效果测评方法,主要观察测评学生的技能实演变化过程。

通过学生每次有感情朗读的实演效果,分析、评价学生有感情朗读技能优缺点,依此反馈指导学生技能,提升实演效果,切实掌握能力。

本节课上课之初,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能做到清晰、流利、响亮,但对有感情朗读的技能掌握不足,体现不出文章内涵情感。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逐步掌握语音语调变化,能够激发内心情感融入朗读过程中。

通过反复朗读,能够明显观察到学生实演体现出的技能掌握提升程度。

学生从在老师辅助引导下总结、分析关键词,到逐步形成自主总结、分析关键词的阅读能力,并能通过有感情朗读和阐述个人观点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文意的理解。

在学生逐步提升有感情朗读能力的过程中,通过切身的情感体验,真切了解到与自己时代和风土人情较远的法国人民爱国热情,并籍此了解了我国相关历史,提升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同时,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情节,感受文章氛围2、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5、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 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2.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法1、以读启发思考。

在学生朗读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适时加以点拨,努力做到读中有启,以启促读,精读解疑。

2、以读感受情感。

根据人物描写,适当点拨,让学生感悟人物情感。

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学情的研究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初一学生,总体处于独立逻辑思维萌生,仍以感性思维为主;个体意识觉醒,生活经验不足;好奇心较强,自我管控较差等较复杂的生理、心理、智力过渡阶段。

学习状况处于从知识储备到掌握能力的过渡期,有如下学情特点:
1、学生已经了解了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的内容,并能通过阅读课文区分归类人物描写的种类。

但,对于人物描写对人物内心世界、故事情节发展和文章内涵的作用了解不够透彻,运用人物描写独立分析文章深层含义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

应在此基础之上,提升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深层分析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2、学生已经储备粗浅的近代历史知识,了解一次、二次世界大战概况,熟悉我国近代遭受外国侵略的历史事实,能够独立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

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这些历史知识较远,对此只能产生知识储备式的了解性掌握,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情感共鸣。

所以,应当以增强情感共鸣为主要教学手段。

3、学生还处于理性意识较蒙昧,感性体验为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事物的感知、学习仍以模仿为主。

因此授课形式以讲故事型有感情朗读为主,以富于变化的情感语调吸引学生感性认知的兴趣,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和教师示范鼓励引导学生模仿练习提升能力。

最终达到在枯燥的文本之外,直接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减轻学生的学习疲劳度。

4、对于有感情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舞台表演式朗读指导,对于中等基础的学生采取情感体验式指导,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进行抓关键词语音语调变化指导。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的模式,能极大降低学习难度,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满足目标要求。

5、课前学生能够通过独立阅读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独立概括出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