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吕氏春秋》。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问题导学,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
3、通过续写或改写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加强对寓言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故事的寓意,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传闻,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节,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问题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直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也可以查找资料,试着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字圈出来,不会翻译的句子划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是两篇寓言故事,小故事里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这两篇故事出自于什么?《伊索寓言》(学生回答),这是一部古希腊寓言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选自什么?《吕氏春秋》(学生回答)。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学生齐读。
三、了解《吕氏春秋》:1、朗读课文中的介绍。
(学生个别读、齐读)2、教师补充介绍:(ppt展示)《吕氏春秋》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农家等各派的学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
《吕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个别读。
正音:溉汲gài jí(2)学生齐读。
(3)ppt展示无标点课文,学生断句朗读。
初中语文_《老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老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老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说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或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即要求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人物形象,联系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产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材分析】《老王》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本课写了杨绛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愧怍的心理,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
体会特定背景下老王的善良以及杨绛高贵的自省精神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能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但仍缺少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
尤其是学生距离作品的写作年代较久远,所以对理解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词和感人细节,能够说出人物的“幸”与“不幸”。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杨绛愧怍的原因,解读其人格魅力。
【评价设计】1.通过品读关键词,概括老王的“幸”与“不幸”。
2.通过品读第八段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读出老王的病入膏肓,进一步感受老王对杨绛的真情。
3.通过品读8——21段,分析杨绛愧怍的原因。
4.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解读杨绛高贵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一、设疑导入咱们同学坐过出租车吗?有没有司机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有一位叫老王的人力三轮车夫,却被著名教授、学者的杨绛深深地记住,并常常地想起,这节课我们走进《老王》,去聆听老王与杨绛之间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你认为文章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中语文_《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重点目标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二、简介作者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当代青年作家。
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
“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
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三、字词教学懊丧执著矜持忏悔伫立生灵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四、品读课文(1)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
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2)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
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我所设计的这堂初中语文范文教学,以范进中举为主题,旨在通过学习范文,引导学生了解范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的论述。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3至14岁之间。
学生对于范文的理解和写作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对于范文的背景和历史了解较少,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此外,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较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因此,教学设计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本堂课主要使用的教材是《范进中举》,该教材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样本。
教材的内容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范文的选材恰当,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课后反思中,我认为我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但在某些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引入范文之前没有做足够的铺垫,导致学生对于范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惑。
为解决这个问题,下次可以在引入之前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提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次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此外,对于学生的作文进行详细的批改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次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我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也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
在课后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今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鉴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古文基础薄弱,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在课堂随时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
基于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采用读译结合、读说结合、读思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声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内容美和情感美。
同时,积极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其乐于探究,而且有所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积累文言字词,整理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三、德育目标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2.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预习,做完自主学习单。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字源识字法图片导入。
出示“峡”字的字源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理解“两山夹水即为峡”。
2.师:在中国,峡之极品当属长江三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步伐,去1500年前的“三峡”探寻一番。
3.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3)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1.根据自主学习单,听读课文,圈画出重点生字词。
2.师生分享重点生字词。
生分享,师点播。
(重点词语:阙、曦、巘、裳)3.生自由读朗读课文。
4.点名读课文。
生互评,师点评。
5.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多样朗读,感受美景1.划分节奏,读出音乐美(1)“领起”词,读好短暂拖音(生自主读,师纠错。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2)四字词语,读好节拍(生自主读,师范读。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初中语文_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好文章,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一篇少有的好文章。
但是,好的文字需要好的读者,我相信,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
那么,这篇最好的文字是什么呢?它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师:投影出示作者生平,配乐简介: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作品,近年又出版了《病隙碎笔》等作品,均引起了较大反响。
师:在作者的人生轨迹之中,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说改变了作者一生的命运,是哪一年,哪件事?生:1972年作者双腿瘫痪。
师:是的,1972年作者不幸双腿瘫痪了!你再看,作者双腿瘫痪的时候年龄有多大?生:21岁!师:是啊,21岁,21岁啊!同学们想一想,21岁,正是一个小伙子生龙活虎的年龄,正是一个人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可是他却不幸双腿瘫痪了!他再也不能跑,再也不能跳,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你再看,从作者双腿瘫痪的时候起,一直到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的时候,这中间相隔了几年?生:7年。
师:漫长的7年轮椅生活啊!在我们的这段资料当中,这7年却是只字未题,是一片空白!但对于作者来说,这7年真的是一片空白吗?当然不是,读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会把这段“空白”填补起来的。
初中语文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盼》教学设计学习⽬标:1.美读课⽂,学会把握语⽓、语调、重⾳、情感。
2.学习⼼理描写,感受⼩主⼈公细腻的⼼理变化。
3.体会盼中滋味,懂得热爱⽣活,⽤⼼感受⽣活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理描写的直接表达形式:内⼼独⽩。
2.学习通过⼈物动作描写、⼈物语⾔描写、⼈物神态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来烘托⼈物⼼理状态的⽅法。
课前准备:1.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素读⽂章,提出疑惑并进⾏整理归纳。
2.分析⽂本特质,联系学⽣写作中的困惑:如何将作⽂中的⼈物写好。
⼀、导⼊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借⽤朱⾃清先⽣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引到⽂中⼩主公的盼。
点明⽂章是由作家铁凝早期创造的⼩说《盼》⽽改编的同题课⽂。
2.出⽰学习⽬标⼼中有任务,围绕⽬标开展学习与探究。
⼆、学习新课:环节⼀:初读⽂章整体感知1.⼤声朗读课⽂,说说⼩⼥孩在盼望什么呢?句式引导:因为盼着……所以盼着……学⽣活动:素读⽂本,⼤声朗读,读出盼的感觉。
环节⼆:细读⽂章循序渐进赏读⼼理描写教师引导:每篇⽂章都是都有它的特质,像这篇⽂章,⼼理描写就特别精彩。
通过它,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盼中的滋味。
基于⽂章特质和学⽣疑问,明确什么是⼼理描写。
(⼀)赏析、学习内⼼独⽩式⼼理描写1.默读课⽂,⽤“﹏﹏﹏”画出⽂中有关“我”⼼理描写的语句,并且说说“我”当时的⼼情。
句式引导:我从读到,⼩⼥孩的⼼情。
2.跟随学⽣阅读体验,在赏读中,揣摩探讨。
典型例句:(1)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法指导:添加语⽓词:哎!哼!朗读指导:重⾳、语调的把握。
哎!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沮丧、焦急)哼!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愤、不满)通过添加语⽓词后的朗读,学⽣对“我”内⼼情感的体会由着急深⼊到沮丧、⽓愤。
初中语文-《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译读。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3.品读。
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品味精妙语言。
2.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读文本,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聊斋”导入:有一部书,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说这部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称赞这部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本书就是?你知道《聊斋志异》这部书名的来历吗?有什么含义?生: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
志:记述。
异:奇异的故事。
二、方法引路:过渡语:同学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相信大家平时积累好多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或小绝招,说出来我们一同分享。
师生共同梳理:诵读——译读——品读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学习方法,走进《狼》。
三、诵读过渡语: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
教师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指名一生读,纠正后,全班齐读。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后断句)四、译读1.换个角度译一译,以屠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奇异的故事。
教师示范:今天生意不错,肉全都卖完了,只剩下几块骨头了。
天色已经很晚了,我挑起担子,急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不好,有狼!两只狼!正紧紧地跟着我。
这可怎么办啊?2.学生译读全文。
教师出示译读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译读全文后,从2——4中任选一段,重点译读。
(温馨提示:课下注释是我们理解文意的一大宝库。
)学生串讲故事3.理清故事情节。
这是一场狼和屠户之间的较量。
请同学们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4.夯实基础,课堂检测。
初中语文_乡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
《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
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想像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三、学情分析优势:1.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2.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大体感受到诗人的乡愁。
3.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劣势: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
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合作交流策略2.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3.学教并重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资源准备:1.自制的《乡愁》ppt教案《乡愁》课件六、教学过程(一)创造情境,导入新课:走近乡愁(播放轻音乐加视频走近余光中)有人说乡愁是一首动听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音乐,走近那永不老去的乡愁。
(大屏幕显示课题)(二)朗读吟诵—倾听乡愁(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1、首先播放《乡愁》的配音诵读(点击超链接乡愁)余光中64岁得以还乡,去时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经满头白发。
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读课文,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解读文章标题的阅读方法,掌握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作者巧妙严谨的论证思路,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品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感悟作者笔下“中国脊梁”的形象,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驳论方法。
②理解重要词语和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①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
②品析作者语言的犀利如刀和热情似火。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点拨指导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圈画批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效果评价设计】1.口头评价:教师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朗读、回答问题等情况表现及时进行口头评价。
2.形成性检测试题,时间5分钟,分值10分,限时进行检测、评改、统计。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听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感知文章写作意图。
2.细读课文,提炼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研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
(一)课前预习:提前一天下发预习学案,在自习课上按照设计的预习任务进行自主预习,不会的组内交流,仍不能解决的做好标记,然后进行预习诊断,组长检查预习情况并反馈给教师预习诊断的结果和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预习学案【预习目标】1.借助资料,初步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2.初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
3.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预习重点】了解驳论文的知识,识记文学常识及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初中语文_《老山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老山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分析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的困难,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过程与方法:学会精读语句、品味揣摩语句,学会做批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不怕困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难点】精读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在学习空间发布《老山界》微课和导学案,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和红军长征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反复朗读课文,结合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活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首先欣赏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播放《七律•长征》歌曲视频)。
同学们,诗歌中写到“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一句表现出伟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那么,红军战士是如何翻越连绵起伏的五岭呢?今天我们一起追寻红色足迹,翻越五岭山中最险的一座山——老山界,感受红军战士的长征精神。
(板书:老山界陆定一)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的四个小组就是四个红军小分队,每回答问题正确一次就让小组的小红旗前进一人次,小红旗前进九人次围绕小组转一圈即为翻越老山界,小组长将你们胜利的红旗插到前面讲桌上。
我们比一比,哪个小分队最先翻越老山界,成为优胜小分队。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老山界。
二、展示自学,夯实基础同学们课前根据微课和导学案进行了自主学习,相信你一定有许多收获,我们来展示一下吧。
下面我们展示同学们发送到学习空间的资料。
1、作者名片:陆定一(1906年~1996年),无产阶级革命家。
1906年6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初中语文_《咏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咏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文言学习基本方法,了解故事内容。
2、品读文章描写手法,分析人物个性。
3、学习古人的聪慧,感受良好的家教氛围。
重难点:诵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教学准备:《世说新语》相关篇章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杨氏之子》故事引出《世说新语》,并随机介绍相关知识(可以学生简介,师相机补充,并ppt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多种朗读,理解内容1.师展示《咏雪》的竖版的课件给学生。
学生根据理解朗读断句。
学生自由断句后,展示断句成果。
2.师展示《咏雪》的标点版课件给学生。
学生自读,对照自己的断句,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根据词语的解释、句段内容,找出问题所在。
3.师展示《咏雪》标点并断句版给学生。
学生自由朗读后集体朗读。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文章的版式与现代的不同。
感受文言文朗读与标点文朗读及标点断句朗读的区别。
四、再读课文,读懂故事联系课下注释,翻译文本提示:1、翻译四字诀:译(文中主要字词全要翻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增字组词或以近义词替换:如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讲论——讲解谈论)、留(专有名词或人名不用翻译,如谢太傅、胡儿、无奕、左将军王凝之)、调(为语句通畅要在翻译时调换语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在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增(补充词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她是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2、强调关键字词: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未若:不如,比不上。
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先讲解基本方法,在学生依次翻译全文时以方法来指导文章并与翻译结合)【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字词。
五、细读课文,把握形象1、请同学们在文中用横线划出兄子、兄女二人咏雪的句子并朗读。
2、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分析两个人物朗读咏雪句子时的感情、语气、节奏等,并用演读的方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人教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人教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学生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2-15岁之间。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对于散文《湖心亭看雪》这样的文学作品,学生可能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来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情感表达。
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描述了作者在寒冷的天气里去湖心亭观赏雪景的经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自己内心感受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和情感。
教学设计: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雪景的图片和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雪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雪景的氛围,并激发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散文《湖心亭看雪》,重点关注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雪景的想象与感受。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比如作者为什么会选择在寒冷的天气去湖心亭看雪?作者在观赏雪景时有什么感受?等等。
三、情感体验(10分钟)1. 学生根据散文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自由写一段自己观赏雪景的经历,并分享给同桌或全班。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用图片、绘画或其他方式来展示自己对雪景的理解和感受。
四、文本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散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比如,散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雪景?作者的语言节奏和叙述方式如何呈现出作者内心的情感?等等。
五、深入思考(15分钟)1.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散文中的湖心亭和雪景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通过描写雪景和湖心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2.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表达对雪景的独特感受,并理解雪景对于人们内心情感的影响。
课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入更多的练习和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初中语文_《咏雪》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咏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咏雪》是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一则。
这一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
《咏雪》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语言文字理解起来并不难,还带有一定的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应该说相对容易一些。
所以,我主要是想借助学生的多角度,分层次地阅读,既锻炼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有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这也是语文学习必要的方法之一。
【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理解能力不强,注意力易分散,难以记住一些理论性强的知识,他们的阅历也比较浅,对于文言文的接触也比较少,很难独自完成本课的知识学习,再加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不太理想,主要是靠兴趣来学习的。
因此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朗读技巧,能准确、流利诵读课文。
2、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积累诵读培养语感,学习品味赏析关于雪的诗句,体悟自然的壮丽。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朗读技巧,培养品读的语感,学会赏析。
【学习方法】1、诵读法。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设计意图: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一课时教读,结合关于雪的比喻,让学生学习赏析《沁园春雪》的上阕,学会品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整体教学设想】以读为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
按照“初读准字音、明内容——再读划节奏、清文意——悟读动脑筋、来质疑——品读析名句、来仿写——广读高拓展、深赏析”五步读书有机结合的教学步骤完成本课的学习。
初中语文_《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阅读的重点开始由理解词句的意思转向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因此,课堂应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营造自主空间,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主动、大胆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深切的感受母爱的深沉。
母亲是孩子们最熟悉的人,母爱渗透在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因此孩子们在学文后,对母爱的感受会更加真切而又深切《秋天的怀念》效果分析本节课整体效果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课堂上,大多数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尤其在阅读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赏析文本,和读者对话,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
3、遵循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激发学生围绕阅读展开,注意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在阅读中领悟。
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家用凝重的笔触回忆了母亲在自己双腿瘫痪后的几件平常小事,由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母爱的内涵。
课文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更是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感人作品,课文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
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学生对于这一人文内涵的领悟,必须要与工具性相统一,在识记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实现。
初中语文_《有的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的人》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单元编选了《回忆鲁迅先生》、《自嘲》、《有的人》。
教材通过不同题材文章向我们展现鲁迅先生形象,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诗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有的人》是诗人藏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诗人参观了北京的鲁迅故居。
看了鲁迅先生生前工作过的地方,联想到鲁迅一生不懈的奋斗,诗人感慨地说:“人民的爱憎是分明的,对于为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由此他写下了这一首哲理诗。
这首诗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哲理。
诗的开头将构成诗意高潮的警句呈现给读者,可谓奇峰突起。
接下来发挥诗歌的形象化的特点,用比喻阐明哲理,诗中提炼了几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形象,在对比中深化主题,从而抒发纪念鲁迅先生的感受,颂扬鲁迅先生“俯手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
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
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这样确立这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学习诗的凝炼,传神的词语;学习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运用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请学生将诗歌中的“有的人”具体化的做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的确立: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歌的朗读是重点难点是难以理解的诗句和诗中运用的典故。
《有的人》学情分析在学习《有的人》之前学生已经在上学期接触过诗歌,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初中语文_《爱莲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爱莲说》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2.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顺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大意。
初步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并运用“托物言志”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及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发现式阅读,启发式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并体会莲的高贵品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写作手法(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1).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2).初步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写作手法。
并“托物言志”写作手法进行写作。
(学习文言文,练好基本功应把朗读当作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另外,本文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生疏,要利用本文让学生能理解。
对于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总结回顾:拓展延伸:课后作业.〈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导入运用多媒体的辅助,以动感的图片方式向学生展示八幅优美而有意蕴的图片,每一幅图片都以莲花为主题,在学生边欣赏图片的同时,我边向学生介绍此图片的绝妙之处,这样学生们都饶有兴趣地跟着老师的描绘,看得如痴如醉。
2、认识“爱莲”人〈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诵读“爱莲文”听读欣赏,自读体会。
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边欣赏画面,边听,根据文中所描写美丽的景色,设计了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美丽的画面,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进行朗读,使学生真正走到文章的意境中去,学生才能真正的去体会、去理解、去品位、去感悟。
学生与教师一起朗读,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
初中语文_卖油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卖油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卖油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义、句义。
教学难点:由人及己,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欧阳修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国有句俗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这句话常用来称赞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
在过去的几千年当中,这类的能工巧匠多得无法统计。
在欧阳修笔下一位貌似平常,却身怀绝技的老人--卖油翁。
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课文《卖油翁》。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2、作品简介《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3、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故称唐宋八大家。
4、展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尧咨yáo 自矜jīn 家圃pǔ睨之nì发矢shǐ颔之hàn 忿然fèn 酌油zhuó杓sháo 沥之lì三、课堂新授活动《一》: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重点词语的意思善射:擅长。
以:凭借。
自矜:自夸。
矜,夸耀。
尝:曾经。
释:放下。
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发:放箭。
矢,箭。
《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1、找出文中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动作、语言、神态的词语或句子,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本堂课主要针对的是初中学生,教学对象的特点如下:1. 学生年龄为13-15岁的青春期学生,注重个人意识的形成和自我表达的需求。
2. 学生对个人经历和情感经验具有强烈的兴趣和渴望,愿意从中获得思考和成长。
3. 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有较高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中等难度的文字材料。
4. 学生对于美文的鉴赏能力较好,善于从文字中获取情感体验和思考启示。
5. 学生的情感世界正在发展和塑造中,需要有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作品来引导和激发。
教材分析:本堂课的教材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
该篇文章是一篇散文,通过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与母亲相处的点滴细节,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本文的特点如下:1. 文章结构:本文采用散文形式,没有明显的段落,采用时间线索串联各个情节。
2. 描述方式: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示了母亲的慈爱和深情,同时也透过母亲的一言一行,传递了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3. 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字句精练,通过一些比喻、拟人以及形象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课程设计: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鉴赏这篇文章,《回忆我的母亲》,本课设计按以下步骤进行: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简短的引言和提问,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文章解读(15分钟)阅读《回忆我的母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
三、情感体验(10分钟)通过视频和音乐等媒介呈现相关场景,帮助学生切身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温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分享和表达。
四、文本分析(15分钟)按照时间线索,将文章划分为几个关键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情节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文章中的主旨思想和情感主题。
五、个人写作(15分钟)以《回忆我的母亲》为基础,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回忆自己与母亲的某一幕或某个细节,展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家庄乡中心学校教学案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生动的课堂,丰富的教学形式,还是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和对重点的点拨释疑。
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本节课最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参与度较好,体会到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由于时间过度紧张,导致课堂环节不完整。
今后,平时上课中我会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好40分钟教学内容,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本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2、教材内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
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
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当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用横线恰当连接词语:
幻想渴望现实
美丽的圣诞树温暖冻死
慈爱的奶奶幸福痛苦
喷香的烤鹅食物寒冷
美好的地方爱抚孤独
温暖的大火炉欢乐饥饿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回答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暧和暧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暧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有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暧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分别找出一个表示很冷和很暖的词:、。
2、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暧和暧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
①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②小女孩敢还是不敢呢?她不敢。
她为什么不敢抽出一根来擦燃呢?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终于”说明了什么?
3、“奇异”的意思是,在文中划出表示“奇异”的句子用“~~~“划出来。
4、你觉得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奇异的幻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用“==”和“———”划出表示幻想和现实的句子。
四、语文拓展想象。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故事,你一定为小女孩那悲惨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呢?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分别针对学生的朗读、学习方法、体会内容和思考角度给予学生肯定和指导。
教学过程中,不但关注大多数学生,更要估计学困生和培优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文本设置上要有梯度,在提问过程中更要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过渡不太自然,虽都是小细节,但仍是自己驾驭课堂能力不足的表现,更是自己认为准备时间仓促,而忽略了这些细节问题的预设。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纵向:《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被编排在六年级下册的第四组,本组教材是围绕“外国名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
横向:《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共同组成一个单元。
从单元导语中我们知道,通过本组的学习,了解两篇外国短篇作品,接触两部外国长篇作品。
旨在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由短入长、由浅入深,通过小女孩、凡卡等同龄人的悲惨经历,联系生活实际将他们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深入的思考,更有利于加深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