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语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吕氏春秋》。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
2、问题导学,分析故事情节,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
3、通过续写或改写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加强对寓言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故事的寓意,能够正确处理各种传闻,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及突破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节,理解文意。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问题,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问题探究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布置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直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也可以查找资料,试着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字圈出来,不会翻译的句子划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这是两篇寓言故事,小故事里蕴含着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这两篇故事出自于什么?《伊索寓言》(学生回答),这是一部古希腊寓言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选自什么?《吕氏春秋》(学生回答)。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学生齐读。
三、了解《吕氏春秋》:1、朗读课文中的介绍。
(学生个别读、齐读)2、教师补充介绍:(ppt展示)《吕氏春秋》以儒家、道家为主,兼采法家、墨家、兵家、名家、农家等各派的学说,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
《吕氏春秋》是研究先秦思想史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先秦文化史的可贵资料。
四、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检查预习,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学生个别读。
正音:溉汲gài jí(2)学生齐读。
(3)ppt展示无标点课文,学生断句朗读。
初中语文_《老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老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老王》教学设计【课标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说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写作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或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即要求学生能够在欣赏文学作品时,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人物形象,联系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产生独特的体验,从而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材分析】《老王》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学生从课文中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情感,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本课写了杨绛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以及老王死后她愧怍的心理,人物形象丰满,主题深刻。
体会特定背景下老王的善良以及杨绛高贵的自省精神是学生学习本文的重难点。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能够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但仍缺少深入文本灵魂,对文本作细心的体察感悟。
尤其是学生距离作品的写作年代较久远,所以对理解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情感倾向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通过品读关键词和感人细节,能够说出人物的“幸”与“不幸”。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分析杨绛愧怍的原因,解读其人格魅力。
【评价设计】1.通过品读关键词,概括老王的“幸”与“不幸”。
2.通过品读第八段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读出老王的病入膏肓,进一步感受老王对杨绛的真情。
3.通过品读8——21段,分析杨绛愧怍的原因。
4.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解读杨绛高贵的自省精神。
【学习过程】一、设疑导入咱们同学坐过出租车吗?有没有司机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但有一位叫老王的人力三轮车夫,却被著名教授、学者的杨绛深深地记住,并常常地想起,这节课我们走进《老王》,去聆听老王与杨绛之间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你认为文章中哪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初中语文_《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重点目标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二、简介作者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当代青年作家。
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
“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
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三、字词教学懊丧执著矜持忏悔伫立生灵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四、品读课文(1)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
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2)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
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教学设计:我所设计的这堂初中语文范文教学,以范进中举为主题,旨在通过学习范文,引导学生了解范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下面我将进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课后反思三个方面的论述。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学生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3至14岁之间。
学生对于范文的理解和写作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惑,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
他们对于范文的背景和历史了解较少,容易产生理解偏差。
此外,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较低,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
因此,教学设计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本堂课主要使用的教材是《范进中举》,该教材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展示了一个普通农民的奋斗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样本。
教材的内容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范文的选材恰当,语言简练,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课后反思中,我认为我在教学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但在某些环节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引入范文之前没有做足够的铺垫,导致学生对于范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困惑。
为解决这个问题,下次可以在引入之前进行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提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下次可以设计一些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此外,对于学生的作文进行详细的批改和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总结:通过本次初中语文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我深入了解了学生的学情,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也与学生的能力水平相适应。
在课后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今后,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_《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三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鉴于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古文基础薄弱,阅历不多,平时体会较少,在语言的领悟、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老师应在课堂随时进行切实有效的引导。
基于对本班学生学习习惯的了解,教学过程中采用读译结合、读说结合、读思结合的教学模式,意在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声中,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内容美和情感美。
同时,积极体现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使其乐于探究,而且有所成。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积累文言字词,整理文言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三、德育目标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重难点】1.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2.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准备】1.学生自主预习,做完自主学习单。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字源识字法图片导入。
出示“峡”字的字源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理解“两山夹水即为峡”。
2.师:在中国,峡之极品当属长江三峡。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追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步伐,去1500年前的“三峡”探寻一番。
3.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1)巧借工具,感知文章大意。
(2)多样朗读,感受三峡美景。
(3)鉴赏品味,体悟作者情感。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1.根据自主学习单,听读课文,圈画出重点生字词。
2.师生分享重点生字词。
生分享,师点播。
(重点词语:阙、曦、巘、裳)3.生自由读朗读课文。
4.点名读课文。
生互评,师点评。
5.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多样朗读,感受美景1.划分节奏,读出音乐美(1)“领起”词,读好短暂拖音(生自主读,师纠错。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虽/乘奔御风则/素湍绿潭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2)四字词语,读好节拍(生自主读,师范读。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初中语文_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好文章,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一篇少有的好文章。
但是,好的文字需要好的读者,我相信,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们一定会成为最好的读者。
那么,这篇最好的文字是什么呢?它就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
〔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师:投影出示作者生平,配乐简介: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
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除小说外,还有《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等散文作品,近年又出版了《病隙碎笔》等作品,均引起了较大反响。
师:在作者的人生轨迹之中,有一年发生了一件事,可以说改变了作者一生的命运,是哪一年,哪件事?生:1972年作者双腿瘫痪。
师:是的,1972年作者不幸双腿瘫痪了!你再看,作者双腿瘫痪的时候年龄有多大?生:21岁!师:是啊,21岁,21岁啊!同学们想一想,21岁,正是一个小伙子生龙活虎的年龄,正是一个人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可是他却不幸双腿瘫痪了!他再也不能跑,再也不能跳,再也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不能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你再看,从作者双腿瘫痪的时候起,一直到作者发表第一篇小说的时候,这中间相隔了几年?生:7年。
师:漫长的7年轮椅生活啊!在我们的这段资料当中,这7年却是只字未题,是一片空白!但对于作者来说,这7年真的是一片空白吗?当然不是,读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会把这段“空白”填补起来的。
初中语文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盼》教学设计学习⽬标:1.美读课⽂,学会把握语⽓、语调、重⾳、情感。
2.学习⼼理描写,感受⼩主⼈公细腻的⼼理变化。
3.体会盼中滋味,懂得热爱⽣活,⽤⼼感受⽣活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理描写的直接表达形式:内⼼独⽩。
2.学习通过⼈物动作描写、⼈物语⾔描写、⼈物神态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来烘托⼈物⼼理状态的⽅法。
课前准备:1.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素读⽂章,提出疑惑并进⾏整理归纳。
2.分析⽂本特质,联系学⽣写作中的困惑:如何将作⽂中的⼈物写好。
⼀、导⼊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借⽤朱⾃清先⽣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引到⽂中⼩主公的盼。
点明⽂章是由作家铁凝早期创造的⼩说《盼》⽽改编的同题课⽂。
2.出⽰学习⽬标⼼中有任务,围绕⽬标开展学习与探究。
⼆、学习新课:环节⼀:初读⽂章整体感知1.⼤声朗读课⽂,说说⼩⼥孩在盼望什么呢?句式引导:因为盼着……所以盼着……学⽣活动:素读⽂本,⼤声朗读,读出盼的感觉。
环节⼆:细读⽂章循序渐进赏读⼼理描写教师引导:每篇⽂章都是都有它的特质,像这篇⽂章,⼼理描写就特别精彩。
通过它,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盼中的滋味。
基于⽂章特质和学⽣疑问,明确什么是⼼理描写。
(⼀)赏析、学习内⼼独⽩式⼼理描写1.默读课⽂,⽤“﹏﹏﹏”画出⽂中有关“我”⼼理描写的语句,并且说说“我”当时的⼼情。
句式引导:我从读到,⼩⼥孩的⼼情。
2.跟随学⽣阅读体验,在赏读中,揣摩探讨。
典型例句:(1)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法指导:添加语⽓词:哎!哼!朗读指导:重⾳、语调的把握。
哎!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沮丧、焦急)哼!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愤、不满)通过添加语⽓词后的朗读,学⽣对“我”内⼼情感的体会由着急深⼊到沮丧、⽓愤。
初中语文-《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
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译读。
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大意,积累文言词语。
3.品读。
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品味精妙语言。
2.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解读文本,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一、“聊斋”导入:有一部书,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鲁迅先生说这部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称赞这部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本书就是?你知道《聊斋志异》这部书名的来历吗?有什么含义?生: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名。
志:记述。
异:奇异的故事。
二、方法引路:过渡语:同学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相信大家平时积累好多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或小绝招,说出来我们一同分享。
师生共同梳理:诵读——译读——品读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学习方法,走进《狼》。
三、诵读过渡语: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把钥匙,正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
教师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指名一生读,纠正后,全班齐读。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后断句)四、译读1.换个角度译一译,以屠户的角度来讲述这个奇异的故事。
教师示范:今天生意不错,肉全都卖完了,只剩下几块骨头了。
天色已经很晚了,我挑起担子,急匆匆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不好,有狼!两只狼!正紧紧地跟着我。
这可怎么办啊?2.学生译读全文。
教师出示译读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解决疑难字词。
译读全文后,从2——4中任选一段,重点译读。
(温馨提示:课下注释是我们理解文意的一大宝库。
)学生串讲故事3.理清故事情节。
这是一场狼和屠户之间的较量。
请同学们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杀狼4.夯实基础,课堂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家庄乡中心学校教学案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
这篇文章文字浅显,较易理解,鉴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除了生动的课堂,丰富的教学形式,还是需要老师的精心引导和对重点的点拨释疑。
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使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本节课最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
学生的参与度较好,体会到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由于时间过度紧张,导致课堂环节不完整。
今后,平时上课中我会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合理安排好40分钟教学内容,争取更大的进步。
《第十四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第四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本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2、教材内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
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
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本课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难点是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当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内容用横线恰当连接词语:
幻想渴望现实
美丽的圣诞树温暖冻死
慈爱的奶奶幸福痛苦
喷香的烤鹅食物寒冷
美好的地方爱抚孤独
温暖的大火炉欢乐饥饿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回答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暧和暧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
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暧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有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暧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分别找出一个表示很冷和很暖的词:、。
2、句子“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暧和暧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
①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②小女孩敢还是不敢呢?她不敢。
她为什么不敢抽出一根来擦燃呢?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她终于抽出了一根,“终于”说明了什么?
3、“奇异”的意思是,在文中划出表示“奇异”的句子用“~~~“划出来。
4、你觉得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奇异的幻象?
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别用“==”和“———”划出表示幻想和现实的句子。
四、语文拓展想象。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儿》的故事,你一定为小女孩那悲惨的命运而扼腕叹息,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来到我们中间,你会怎么做呢?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分别针对学生的朗读、学习方法、体会内容和思考角度给予学生肯定和指导。
教学过程中,不但关注大多数学生,更要估计学困生和培优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文本设置上要有梯度,在提问过程中更要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过渡不太自然,虽都是小细节,但仍是自己驾驭课堂能力不足的表现,更是自己认为准备时间仓促,而忽略了这些细节问题的预设。
课标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纵向:《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被编排在六年级下册的第四组,本组教材是围绕“外国名片名著”这一专题编写的。
目的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
横向:《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共同组成一个单元。
从单元导语中我们知道,通过本组的学习,了解两篇外国短篇作品,接触两部外国长篇作品。
旨在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由短入长、由浅入深,通过小女孩、凡卡等同龄人的悲惨经历,联系生活实际将他们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发深入的思考,更有利于加深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