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研究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研究进展
易 产生 对 流及水 平 方 向的运 动 ,特别 是距 离地 表 1 ~ 2 k m 的
中国在 内的 1 2 7 个 国家和地区签署 了 《 斯德哥尔摩公约 》,
这成 为 各 国和 地 区控制 P O P s的最 有影 响 力和 旗 帜性 宣言 。
别是 偏远 地 区 。被动 采样 器 主要有 4种 :聚氨 酯泡 沫采 样 器 ( P U F ) 、苯 乙烯 . 二 乙烯 基苯 树脂 采样 器 ( X A D. 2 ) 、半透 膜采 样器 ( S P MD s ) 和有 机 聚合物 涂层 玻璃 采 样器 ( P O G s )( 见 图
分残 留农药或被大气中的飘尘所吸附,或以气体或气溶胶的
1 大气中 0 C P s来源 及其 影响 因素
大 气 中农 药 污染 的主 要来 源 有 : ( 1 ) 农 药 施 用过 程 的
础 ,应在研究前确定统一的采样器或达成共识的修正公式 。 目前在北美和欧洲都建立了大气 P O P s监测网络 ,在北美主 要是加拿大 Wa n i a 课题组的 X A D 被动采样器 ,在欧洲主要 是L a n c a s t e r 大学 K e v i n J o n e s 课题组设计的 P U F 或S P MD采
大气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P O P s ) 研究进展
1 . 中国地质 大学 ( 武汉 ) 环境 学院; 2 . 中国科学院广 州地球化 学研究所 祁士华 邢新丽 李军 张俊鹏 张原
[ 摘 要] 持 久性 有机 污 染物 ( P O P s )是环 境 中严 格控 制 的一 类高毒 、易环 境迁 移 的污 染物 ,大 气是 P O P s 的一 种重要 载 体和 传 输 介质 ,该 文讨论 了大气 中 P O P s 的来源 、 采样 技术 发展 趋 势 、区域分 布特 征 以及 影响 因素 ,提 出 大气 P O P s的研究 中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及研 究趋 势 。 [ 关键 词] 大气 持 久性 有机 污 染物 大 气采 样 器 区域 特 征 趋 势
中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建议
中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分析及建议摘要:有机污染物的分解难度大,有着较强的顽固性,不仅会阻碍污染物处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会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负面影响。
在分析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的各项内容时,要根据污染物具体的分布情况、含量等多种因素进行研究,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有机污染物治理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总结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并提出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置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分析在新经济形态的背景下,我国的工业产业与经济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但在工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与损坏情况也不容小觑,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持续性有机物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这违背了我国绿色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是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围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征与处置方法展开了探讨。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相关概述(一)类别划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种垃圾污染类型,这类污染物能够持续地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拥有着较长的半衰期,能够参与到生态循环与生物链循环中,并顺应食物网聚集,对人类有着一定的危害。
据当前来看,常见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共有三种类型,首先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为了预防病虫害,经常会使用一些含有有机氯的杀虫剂,这些化学物质发生作用后,会产生持久性的有机物污染。
其次,目前应用于工业生产与电气中的热交流物质也是一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这种工业化学品有着极大的危害,并且很难进行分解,例如塑料、油漆等。
最后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也会生成大量的持续性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不仅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同时也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二)属性特征持续性有机污染物与其他类型的污染物相比,具有更大的毒副作用以及危害性,对生态环境与人们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根据性状特征分析,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继续性、收放性、半挥发性与雌激素活性的特征。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及去除技术由于持久性有机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等特点,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加剧,该污染物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持久性有机物的特性和分类,探讨该污染物的去除技术,以期更好地对其进行处理,减少污染危害,促进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性质;产生问题;去除技术引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即POP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一类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半挥发性,难降解性和高脂溶性,它们可以在远距离甚至全球范围内迁移和扩散,并通过食物链集中在生物中。
累积的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
目前,污染已经蔓延到地球的几乎每个角落,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全球生态环境,并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概述1.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分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有三种类型: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制成品。
其中,农药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
农药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
尽管在许多发达国家,相关农药产品和化学含量较高的产品的使用正在减少,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它们仍大量使用。
农药。
此外,城市垃圾焚烧,医院垃圾,废木材和家具,汽车尾气,有色金属生产,铸造和炼焦,发电,水泥,石灰,砖,陶瓷,玻璃等也是持久性有机物的重要来源。
污染物。
1.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性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持久性、长期性和生物蓄积性。
在环境中,它们对正常的生物降解,光解和化学分解具有很强的抵抗力。
因此,一旦它们进入环境,它们就可以长期存在于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中。
同时,由于它们易于进入脂肪组织生物学,其积累浓度将随着食物链的延长而增加。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内分泌失调,动物和人类的生殖和免疫系统,在特别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动物和人类的死亡。
它们不仅危害暴露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个人,而且影响其后代的健康。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那些在环境中难以分解和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强大的毒性和高度的持久性。
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生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阻碍了土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成为了当下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了多种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多溴联苯、多氯联苯和多氯二苯乙烷等,它们的特性都是难以被微生物降解或分解,并且在环境中长期存在。
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直接的毒性危害,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导致了土壤环境的退化。
修复受到这类污染的土壤生物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了生物堆肥、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
这些方法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根据具体的污染情况和土壤环境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下面就对这几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物堆肥是一种通过生物堆肥菌的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生物堆肥菌是一种分解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和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减轻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的毒性。
生物堆肥方法将有机污染土壤与一定数量的堆肥菌混合,通过适当的保温和通氧处理,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分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
植物修复是一种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运来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和转运能力是很强的,它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转运到地上部分,然后将其分解和降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对土壤环境影响小,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中。
但植物修复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且修复周期较长,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修复任务。
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修复,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研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和处理技术的研究【摘要】研究pops的存在、转化和处理都离不开分析化学。
常用的pops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以及毛细管电泳。
由于pops 污染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寻求pops的控制和消除方法。
pops的处理技术大致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
【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光催化氧化法;色谱法;微生物降解法环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它是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的有机污染物质。
pops 由于在环境中存留时间长,难降解,给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危害,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环境焦点。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化学品安全计划处(ipcs)、政府间化学品安全论坛(ifcs)、组织间化学品妥善管理规划处(iomc)、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化学品协会国际理事会(icca)等国际组织都积极采取行动参与了pops 物质的判断基准、筛选程序、性质、危害、归趋等的研究和有关控制政策的制定,旨在减少或消除pops 的生产和使用,并逐步在全球范围内淘汰pops1.pops分析方法的研究研究pops的存在、分布、迁移、转化、归宿、代谢和处理都离不开分析化学。
环境中pops的分析对象广,污染含量低,多氯联苯、二噁英又有多种异构体,因此分析手段必须灵敏而准确、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
常用的pops分析方法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超临界流体色谱法以及毛细管电泳。
1.1 气相色谱法(gc)和色质联用法(gc/ms)gc法是环境监测中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常用的手段。
该法适于分析易挥发、热稳定性好的有机物,并以其快速高效、操作简便、价格相对低廉而备受人们重视。
美国环保局(epa)推荐gc法作为分析农药、多环芳烃、二噁英等的标准分析方法,我国目前在测定二噁英、多氯联苯及有机氯农药等pops时也主要采用gc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处理技术研究
20 0 7年 7月
广 西 轻 工 业
G A G IO R A FL H D SR U N X U N LO I TI U T Y J G N 资 源 与 环境
第 7 ( 期 总第 1 4期 ) 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的毒性及处理技术研究
杨 冬 , 启 周
( 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 陕西 西安 7 0 2 ) 1 0 1
处理技术中图分类号x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67320070700720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处理技术研究杨冬周启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陕西西安71002172是从其他有机物中获得碳源和能源进而对目标污染物进行降解即底物共代谢作用也是平常所说的共代谢
维普资讯
13 P . OPs 生殖 和 发 育 的影 响 对
化学法 主要 有超临界水氧化法 、 湿式 氧化法 、 声化学 氧化 法和光催 化氧化法 等。 o rx在一定条件下 , L po l q 以二价铁作催化
剂 ,AHs P 的去除率可达 9 %以上。 7
213 生 物 法 、.
生物法又称生物修 复 , 通过微生物的作用 , 将土壤 、 地下水 或海洋 中的有机污染物就地 降解成 C H: O 和 O或转化 为无 害
交叉 研究 的前 沿 。
对在沉积物 中 P B 含量高地 区的大头鱼进行研究 , 现 Cs 发 大头鱼皮肤损 害 ,肿瘤和多发性乳 头瘤等病 的发病 率 明显升 高。 23 ,一 C D对小 鼠、 鼠进行 1 用 ,, 8 T D 7 大 9次染毒试验 , 致癌性
均为阳性。19 9 7年 , 国际 癌 症 研究 机构 将 2 ,,一 C , 78 T DD定 为 3 人 类 I 致 癌 物 , C sP D s 为 Ⅲ级 致 癌 物 。 级 P B、C F定 1 OP . P s的其 它 毒 性 5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环境问题愈发凸显,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环境监测和研究的重要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分解的有机污染物,其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且易于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对于我国来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一、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和生活排放等方面。
工业生产中的化工厂、冶炼厂、电子厂等会释放大量的有机污染物,例如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等,这些物质会随着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到大气和水体中,引发环境污染。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等也会导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积累,而生活排放中的塑料制品、合成洗涤剂、染料等也含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期积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生物体具有很强的毒性,可能导致生物器官受损、生殖能力减弱甚至死亡。
这些有机污染物易于在生物体内积累,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最终对食物链的顶端食肉动物产生更大的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还会影响土壤和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造成生态系统的恶化。
目前,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方面已经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监测手段和技术的不完善,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手段和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其次是监测站点的不足,当前我国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站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内陆和偏远地区的监测站点相对较少,需要加强监测网络的建设。
最后是监测数据的利用不足,虽然我国已有一定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监测数据,但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加大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力度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及治理
16
4.1.4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环境中POPs大部分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主要是有 机质)中。作为疏水性难降解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环 境中主要吸附于悬浮颗粒物中。悬浮物的大量沉降,使 得潮滩沉积物成了POPs的主要环境归宿之一;同时再悬 浮作用也会引起POPs向上覆水体释放.此时潮滩沉积物 成为了POPs向水体迁移的源,其中悬浮物担当着释放源 和迁移载体的重要角色,从而加重近岸水体的有机污染。 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土壤中的POPs无疑 会导致POPs在食物链上发生传递和迁移,在世界各国土 壤中都发现了POPs。土壤和沉积物中POPs浓度的微小改 变即可对“彼邻“介质,如空气和水中POPs含量产生重 要的影响。影响POPs在土壤和沉积物中浓度的一些过程 有:POPs生物降解、挥发和老化效应,POPs经老化“会 产生不可提取的残留物。
PCBs,DDT,HCH, PCDD/Fs等
13
3.2.4致癌性 3.2.4致癌性 实验表明,长期低剂量暴露于POPs环境中,导致癌症 的发病率较正常情况有明显增高。睾丸癌及女性乳腺癌的 发病率都与长期暴露于低水平的类POPs有关。国际癌症 机构在大量的动物实验及调查基础上,在1997年将2,3,7,8TCDD定为人类Ⅰ级致癌物,PCBs、PCDFs定为Ⅲ级致癌 物。PCBs、PCDD/Fs,PAHs。 3.2.5神经毒性 3.2.5神经毒性 POPs中的一些物质还能引起精神心理病患症状,如 焦虑、疲劳、易怒、忧郁等。 PCBs、DDT等。 3.2.6其它毒性 3.2.6其它毒性 POPs还能引起其它器官组织的病变。比如:TCDD暴 露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率升高;也可以引起肝脏 纤维化以及肝功能的改变,出现黄疸、精氨酶升高、高血 脂;还可以引起消化功能的障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 全球蒸馏效应”,又称“蚱蜢跳效应” (Grasshopper Effect)
高毒性
POPs物质在低浓度时就会对生物体 造成危害,包括致癌性、生殖毒性、 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特性等。 例如二恶英类物质中最毒者TCDD的 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00倍以上, 只需几十皮克就可以使豚鼠死亡。
目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1)废物的露天焚烧,包括在填埋场的焚烧
(2)冶金工业中的其他热处理过程
(3)住户燃烧源 (4)使用矿物燃料的设施和工业锅炉 (5)使用木材和其他生物质能的燃烧装置 (6)排放无意形成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特定化学品生产 过程,特别是氯代酚和氯代醌的生产
二恶英类
(7)焚尸炉 (8)机动车辆,特别是使用含铅汽油的车辆 (9)动物遗骸的销毁 (10)纺织品和皮革染色(使用氯代醌)和修整(碱萃取)
研究发现, 人免疫系统的失常与婴出生前 和出生后暴露于PCBs和PCDDs的程度有关。 通过对加拿大因纽特人的婴儿研究发现, 母乳 喂养和奶粉喂养婴儿的健康T细胞和受感染T 细胞的比率与母乳的喂养时间及母乳中有机氯 的含量密切相关。
对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生物体内脂肪组织富集的POPs可通过胎 盘和哺乳影响胚胎发育, 导致畸形、死胎、发 育迟缓等现象。暴露于高浓度POPs的鸟类的 产卵率会相应降低, 进而使其种群数目不断减 少, 甚至灭绝。
目录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现状 我国属于POPs 生产、使用和排 放大国, 《斯德哥尔摩公约》涉及 到与我国有关的POPs 产品有:氯丹、 滴滴涕( DDT) 、六氯苯( 六六六) 、 三氯苯、七氯、灭蚁灵、多氯联苯、 毒杀芬、二恶英和苯并呋喃共10 种。
我国的生产与使用现状
中国曾经工业化生产过DDT、 毒杀芬、六氯苯、氯丹和多氯联苯, 其中DDT 曾经作为主导农药, 累计 量很大; 其次是毒杀芬, 用作农药; 多氯联苯主要作为电器绝缘油使用。 40多年来,我国累计施用DDT约80多 万吨,占国际用量的2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的研究进展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的研究进展作者:王飞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0期摘要:多氯联苯难降解且具有挥发迁移性,能在生物体内累积,当达到一定浓度,最终对生物体产生毒害作用。
国内对经济发达地区PCBs的研究较多,而对西部等偏远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
中国主要生产1号PCBs和2号PCBs,应当进一步加强对1号PCBs的检测和研究,完善1号PCBs的指纹图谱, 2号PCBs主要作为油漆添加剂,但缺乏2号PCBs的相关指纹图谱,应加强对2号PCBs同分异构体的研究工作。
中国对PCBs等POPs的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与西方等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应当尽快建立PCBs检测和评价标准,弥补不足。
关键词:多氯联苯(PCBs)指纹图谱评价标准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b)-0000-00Research progress of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CBs)Wang Fei(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 station of Tongling Tongling 244000)Abstract: PCBs are difficult to degrade and can be accumulated in living organisms, when it reaches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it will eventually poison the organism.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PCBs in the economic developed area, and the research on the western and other remote areas is relatively small. China mainly produces 1# PCBs and 2 #PCB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detection of the 1#PCB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fingerprint of 1# PCBs. 2 #PCBs was mainly used as paint additive,, but the lack of the fingerprint of 2# PCBs,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work on the 2#PCBs isomers.There is still a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bout PCBs detec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detection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age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fingerprints; evaluation standards; research progress多氯联苯(PCBs)又称氯化联苯,是斯德哥尔摩公约优先禁止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中的一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它具备四种特性:高毒、持久、生物积累性、亲脂憎水性,而位于生物链顶端的人类,则把这些毒性放大到了7万倍。
1.国际POPs公约首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为有机氯杀虫剂、工业化学品和非故意生产的副产物三类。
第一类——杀虫剂:⑴艾氏剂(aldrin):施于土壤中,用于清除白蚁、蚱蜢、南瓜十二星叶甲和其他昆虫。
1949年开始生产,已被72个国家禁止,10个国家限制。
⑵氯丹(chlordane):控制白蚁和火蚁,作为广谱杀虫剂用于各种作物和居民区草坪中,1945年开始生产,已被57个国家禁止,17个国家限制。
⑶滴滴涕(DDT):曾用作农药杀虫剂,但目前用于防治蚊蝇传播的疾病,1942年开始生产,已被65个国家禁止,26个国家限制。
⑷狄氏剂(dieldrin):用来控制白蚁、纺织品害虫,防治热带蚊蝇传播疾病,部分用于农业,产生于1948年,被67个国家禁止,9个国家限制。
⑸异狄氏剂(endrin):喷洒棉花和谷物等作物叶片杀虫剂,也用于控制啮齿动物,1951年开始生产,已被67个国家禁止,9个国家限制。
⑹七氯:用来杀灭火蚁、白蚁、蚱蜢、作物病虫害以及传播疾病的蚊蝇等带菌媒介,1948年开始生产,已被59个国家禁止,11个国家限制。
⑺六氯代苯(HCB):首先用于处理种子,是粮食作物的杀真菌剂,已被59个国家禁止,9个国家限制。
⑻灭蚁灵(mirex):用于杀灭火蚁、白蚁以及其他蚂蚁,已被52个国家禁止,10个国家限制。
⑼毒杀芬(toxaphene):棉花、谷类、水果、坚果和蔬菜杀虫剂,1948年开始生产,已被57个国家禁止,12个国家限制[2]。
第二类——工业化学品:包括多氯联苯(PCBs)和六氯苯(HCB)。
⑴ PCBs:用作电器设备如变压器、电容器、充液高压电缆和荧光照明整流以及油漆和塑料中,是一种热交流介质⑵HCB:化工生产的中间体[2-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现状及研究进展
谢谢观看
三、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 负荷研究的挑战与展望
虽然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人体负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面临 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POPs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方法还需进一步完善,以提高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需加强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学研究,为 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最后,需采取综合措施降低POPs的 生产、使用和排放,以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2、POPs的健康风险评估
POP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广泛证实。长期暴露于POPs可导致免疫系统、 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多方面的损害。我国研究者通过对不同人群的调查,评 估了POPs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居民的POPs暴露水平已 达到或超过国际公认的安全限值,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OPs的暴露水平。
3、降解和转化机制的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是研究的重点之 一。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能够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和酶类。 这些发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替代品的研究:为了减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使用和排放,科学家们积极 开展替代品的研究。例如,新型的环保型材料、替代化学品等都得到了广泛的 研究和应用。这些替代品能够替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从而降低其对环境和人 类健康的危害。
4、新型光谱技术
近年来,一些新型光谱技术也被应用于POPs的分析。例如,傅里叶变换红外光 谱(FTIR)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等。这些光谱技术具有无损、快速 和非破坏性等优点,可以提供POPs的结构和化学信息。通过与其他技术的联用, 可以进一步提高POPs的分析效率和准确度。
三、结论
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在提高分析效率和准确度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方法包括改进气相色谱-质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免疫分析法和新 型光谱技术等。这些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更好地了解POPs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性, 为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更高效、 更环保的POPs分析方法,以适应环境保护的更高要求。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概念及 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类具有高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的有机化合物。 常见的POPs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二噁英等。这些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分 子结构,可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其主要危害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体的危害:POPs可以通过食物、饮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干扰人体的 内分泌系统,对生殖、免疫、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癌症。
谢谢观看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其危害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为减排和治理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方法。然而,当前的研究仍 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对POPs的长距离迁移机制尚不明确,POPs解毒过程中的关键 因子和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究等。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POPs毒性及其 机制的基础研究,同时结合新兴科技手段,提高POPs减排和治理的技术水平,以 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4、研究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者们采用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包括实验设 计、数据采集、统计分析等。实验设计方面,多采用有对照组的实验模式,以更 好地说明POPs对环境和生物的影响;数据采集方面,除了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 还引入了如光谱、色谱、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统计分析方面,借助计算机技术, 采用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更好地解析POPs的毒性及其机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 研究进展
目录
01 一、持久性有机污染 物的概念及危害
03 三、总结与展望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
02 物毒性及其机制的研 究进展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POPs是指可以在环境 中持久存在,并可通过食物链累积的高毒性有机物质。本次演示将围绕持久性有 机污染物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及处理方法lh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及处理方法化学工程与工艺03班20076949 李航一般来说化工所射击的物质有很多是易燃,易爆,剧毒,易挥发,难分解的物质,特别是在一个化工厂的废弃物中更是如此,在日本1953 1956年发生了很著名的水俣病事件,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
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
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
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
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
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
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故解决废弃无对一个工厂是个很重要的工作。
一般来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简称POPs) 指的是持久存在于环境中, 具有很长的半衰期, 且能通过食物网积聚, 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有机化学物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环境持久性、生物积聚性、远距离迁移能力以及高毒性等共同特点。
(一)环境持久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理化性质稳定、难于自然降解,在环境中的半衰期长达数月到数十年。
有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
(二)生物积聚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生物积累性,由于它们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特性,可以被生物有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直接从环境介质或从所消耗的食物中摄取并蓄积。
生物积累的程度可以用生物浓缩系数来表示。
某种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积累达到平衡时的浓度与所处环境介质中该物质浓度的比值叫生物浓缩系数(BCF)。
各种化学物质的生物浓缩系数变化范围很大,与其水溶性或脂溶性有关。
该系数对于评价、预告化学物质的环境影响有重要意义,某化学物质的生物浓缩系数大,则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大,对生物积累性的规定之一是:在水生物种中的生物浓缩系数或生物积聚系数大于5000。
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简析
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简析水是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必需品,保护水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类具有持久性、高毒性和广泛分布的有机化合物。
这些物质很难降解,可以在大气、土壤和水体中长期存在,并通过食物链积累到人类和动物体内,对生物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常见的POPs包括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DDT、六六六等)和多溴联苯醚(PBDE)等。
水环境中的POPs来源复杂,主要包括工业废水排放、农药使用和废弃物焚烧等。
这些POPs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水体传播,污染范围广泛,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数百万吨的POPs排入水环境,其中约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针对水环境中的POPs污染,目前存在多种处理技术。
常见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降解、化学氧化和物理吸附等。
生物降解是指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来将POPs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
生物降解技术分为自然降解和增强降解两种。
自然降解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降解POPs的能力,通过培养这些微生物可以在水环境中促进POPs的降解。
增强降解则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改造微生物,提高其降解POPs的能力。
尽管生物降解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效果稳定的特点,但由于POPs具有高毒性和持久性,所需时间较长且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挑战。
化学氧化是指通过氧化剂来破坏POPs的分子结构,使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目前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臭氧等。
化学氧化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处理效果好的优势,适用于对POPs浓度较高的水环境进行处理。
然而,该技术存在消耗大量氧化剂、产生二次污染物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
关于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成为了环境监测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强大的毒性和生物积累性,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城市污水、农业生产、固体废物处理等。
工业生产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排放中的有机溶剂、氯代烃和苯系物质等化合物都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城市污水中的有机废水和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也是造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原因。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和化肥也可能产生有机污染物,这些物质在土壤和水体中积累,并最终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城市、乡村、水域和大气等不同环境。
这些监测站点通过定期采集空气、水和土壤样品,并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分析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含量,为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科研人员还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和来源特征,为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繁多,且在环境中体现出复杂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它们的监测和分析技术要求高,需要不断引进和开发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以适应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监测工作。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环境监测站点庞杂,监测网络覆盖面可能存在不均衡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和环境类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数据严重不足,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的广泛性和可靠性。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环境监测研究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
• 通过食物链富集,对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危害 (POPs具有很强的亲脂憎水性,能在生物器官的脂肪组织中产生积
累,沿食物链放大)
• 能够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地许 (POPs具有半挥发性,能在大气中长距离迁移,并通过一系列效应 沉积到边远地区,从而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
• 在相应浓度下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毒害
• 土壤中
POPs在食物链上发生传递和迁移
生物体中
在食物链上得到生物富集和放大
多氯联苯(PCBs)
• 是一组由多个氯原子取代联苯中氢原子而形成的氯代芳烃 类化合物
• PCBs的异构体由210个
PCBs的物理性质
• 纯化合物为晶体,混合物为油状液体。低氯化物为液态,流动性好, 随氯的增多,粘度增大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迁 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 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 和人工的有机污染物质。
POPs的四个特性
• 能在环境中持久的存在(POPs物质具有抗光解性、化学分解和
沉积物
PCBs的主要转化途经
• 光化学分解 紫外光的激发使碳氢键断裂,而产生芳自由基和氯自由基,
而使PCBs脱氯
• 生物转化 被生物降解或通过生物代谢作用而发生转化
PCBs的处理
• 唯一方法:焚烧 但焚烧也会产生强致癌物质,所以焚烧亦非良策
POPs最初是通过大气或水体进入环境的
• 大气/颗粒物中
大气中POPs或以气体形式存在,或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 发生扩散和迁移,导致POPs全球性污染
汽油和柴油引擎尾气颗粒物中也存在POPs
黄河河南段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河河南段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农业和工业发展任务。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黄河河南段的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作为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研究黄河河南段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已经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分析黄河河南段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探讨其污染来源和污染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
三、研究内容1.调查和采样:在黄河河南段关键区域进行采样,采用标准方法提取水体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进行定量测试和分析。
2.分析和评价:对采样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分布规律、来源和环境效应,探讨其对水生生物和人类健康的风险和威胁。
3.防治措施和对策:针对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对策,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治计划。
四、研究方法1.采样分析法:采用标准方法提取和分离水中的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检测和定量。
2.数据处理法:采用统计学方法对采样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应用ArcGIS等软件对污染分布进行空间分析和绘制。
五、研究意义1.对黄河河南段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和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污染防治策略提供重要数据和科学依据。
2.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本研究方法,为国家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3.加强环保科研和教育,提升国内环保水平,为人类营造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研究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研究摘要:介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定义,来源,特性。
分析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我国大气,土壤,水环境中的污染情况以及处理方法的进展研究.关键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现状;处理方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在环境中难以分解,能够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可以通过各种传输途径而进行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累积放大,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1]。
这些污染物并不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而是人类工业革命带来的产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瑞典政府于2001年5月23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联合主持召开全权代表会议,包括中国在内的9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旨在禁止和/或限制使用12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特性根据《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列入公约控制的POPs共有12种(类)。
这十二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别是:艾氏剂(aldrin)、氯丹(chlordans)、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七氯(heptachlor)、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灭蚁灵(mirex)、多氯联苯(PCBs)、毒杀芬(toxaphene)、二噁英(dioxins)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F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人工合成,对于农业来说,有机氯农药难降解,高残留,在食品和环境中仍可检出残留,苯氧酸型除草剂、杀虫剂的使用,使二噁英在土壤中残留增加。
而有意生产的工业化学品中,例如多氯联苯(PCBs)广泛应用于变压器、电容器、充液高压电缆、油漆、复印纸的生产和塑料工业,而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中也含有二恶英和呋喃等,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四个重要的特性:(1)持久性。
由于POPs物质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一旦被排放到环境中,它们难于被分解。
(2)生物积蓄性,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
由于POPs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导致POPs从周围媒介中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2]。
(3)迁移性。
POPs所具有的半挥发性使得它们能够以蒸汽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大气颗粒上,便于在大气环境中做远距离的迁移,同时这一适度挥发性又使得它们不会永久停留在大气中,能够重新沉降到地球上。
(4)高毒性。
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2.我国的POPs污染现状2.1大气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大气中POPs一般以气体的形式存在,或者吸附在悬浮颗粒物上,发生扩散和迁移,导致POPs的全球性污染。
农村和城市空气中POPs的污染状况不同,天气和POPs的长距离迁移导致了农村POPs浓度的增加。
城市中,垃圾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二噁英,同时汽车的尾气颗粒物中也存在POPs。
在我国在《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58-2001)中规定,二噁英的排放浓度为1ngTEQ/Nm3,在对47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的7套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设施的调查监测表明,北京、深圳和重庆三城市中,有4套设施超标(超标率57.1%,超标范围0.3~99 倍),排气中的二噁英类浓度分别为3.5~19ng TEQ/Nm3(北京),4.3~11.3ng TEQ/Nm3(深圳),100ng TEQ/Nm3 (重庆) [3]。
2.2 土壤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是植物和一些生物的营养来源,土壤中存在POPs无疑会导致POPs在食物链上发生传递和迁移。
中国农业土壤在禁用DDT和六六六20年后,一些地区最高残留量仍在1mg/ kg以上。
1988年调查的中国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状况,呈现南方>中原>北方空间格局,南北差距较为显著,平均残留水平南方相当于北方的3.3倍。
南方和中原地区菜地中残留量均高于农田,南方尤为突出[4]。
尹可锁等[5]对滇池流域农田土壤的检测,有机氯农药的检出率为95.9%,其中DDT 是主要残留物。
蒋煜峰等[6]对上海城区土壤进行检测,有机氯农药检出率高达100%,DDTS含量最高达到79.61μg·kg-1,曹建荣等[7]对鲁西粮食产区土壤进行检测,其中DDTs的检出率达到92.7%,含量高达128.75μg·kg-1。
2.3水体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在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残留及富集近年来已逐渐引起重视。
研究表明,有机氯类污染物在华南地区地下水中普遍检出[8~9];淮河黄浦江等水体中多氯有机物浓度高于国外相应的浓度,沉积物中多氯有机物浓度与国外部分水体沉积物中的多氯有机物浓度基本相当[10~11];中国东海岸的出海口和海湾都检测出了POPs[12~13];广州河段和澳门内港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检测结果表明,该水域已受到此类物质污染;而对西藏错鄂湖和羊卓雍湖的有机氯农药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高原湖泊均已受到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其有机氯农药可能由孟加拉湾海洋暖流带入[14]。
3. POPS的治理研究3.1 生物修复方法一直以来,生物法是治理有机物污染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生物作用,将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成CO2和H2O或转化为其他无害物质。
植物修复的原理是利用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积累环境中污染物的能力,通过植物的生长来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是一种经济、有效、非破坏型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但到目前为止,植物修复还不能达到完全修复POPs污染环境的目的[15]。
微生物修复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把POPs 转化为易降解的物质甚至矿化,微生物修复具有操作简便、易于就地处理等优点,但选择性较高,且耗时较长,并且许多微生物体内缺乏有效的生物降解酶。
动物修复是指土壤中的一些大型土生动物和小型动物种群,能吸收或富集土壤中残留POPs,并通过自身的代谢作用,把部分POPs分解为低毒或无毒产物[16],此方法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
3.2 热技术焚烧是处置POPs中多氯联苯(PCBs)的基本方式,这类技术主要包括:高温过燃烧技术、等离子体高温分解技术、红外脱毒技术、熔盐脱毒技术、原位玻璃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等。
2000年颁布的国家标准——《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对PCBs污染物的焚烧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炉温≥1200℃,停留时间≥2.0 s,燃烧效率≥99.9%,焚毁去除率≥99.999 9%。
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PCBs废物的有效环境管理和处理,减少了PCBs的环境风险。
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大量高浓度的持久性有机物,但如果管理操作不善,可能会产生比原物质毒性更大的毒物如二噁英等。
垃圾焚烧技术目前是中国处理城市固体垃圾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在对城市垃圾和固体废物焚烧后的飞灰和烟道气的检测中发现,焚烧过程中会产生二噁英等剧毒有机污染物[17]。
所以,对于含POPs的废物的焚烧技术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3.3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通常有吸收法、洗脱法、萃取法、蒸馏法和汽提法等。
物理法可对POPs起到浓缩富集并部分处理的作用,常作为一种预处理手段与其他处理方法联合使用[18]。
物理方法操作相对简便,适用于高浓度POPs工业废水或废液及事故性污染的处理。
但它只能使污染物发生形态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POPs的污染问题。
物理法可对污染物起到浓缩富集并部分处理的作用,常用做一种预处理手段与其它处理方法联合使用。
3.4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在POPs污染治理中的应用较多,主要有湿式、声化学、超临界水氧化法、超声波氧化法、紫外光解技术、光催化法等。
此外,人们还尝试了电化学法、微波、放射性射线等高新技术,发现它们对多氯联苯、六氯苯、五氯苯酚以及二噁英都有很好的去除作用。
电化学氧化技术是近年来中国处理POPs利用的一种新技术。
电化学氧化技术借助具有电催化活性的阳极材料,能有效形成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OH),既能使POPs发生分解并转化为无毒性的可生化降解物质,又可将之完全矿化为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等物质。
该项技术应用于POPs 废水处理,不仅可弥补其他常规处理工艺的不足,还可与多种处理工艺有机结合提高水处理经济性[19]。
超临界水氧化法是充分利用水温度和压力超过647.3°K和22.5MPa时就达到超临界状态,具有高度选择性、可压缩性和强溶解力的特性。
在此条件下,有机物、氧和水均相混合开始自发氧化,在很短的时间内,99%以上的有机物能被迅速氧化成水、二氧化碳等小分子[20]。
光催化法是单独使用紫外光或者和其他方法(如臭氧法、二氧化钛法等)联合使用将有机物催化氧化。
近年来,半导体二氧化钛和紫外光的光催化氧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这种处理过程的主要原理为:当光敏半导体二氧化钛在一定能量的光照下,被激发出电子空穴对,它们可以与吸附表面的氧及水反应生成氢氧自由基,氢氧自由基具有极强的氧化作用,能使有机物降解[21]。
4. 结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而且具有污染源广、难以降解、易于积蓄的特点,要从根本上解决其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
要彻底解决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我们应当努力禁止POPs的生产和使用,寻找替代品,严格管理和控制垃圾废物的焚烧,加强POPs在环境中的降解、迁移转化和归宿的研究力度,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水体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同时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理方法,建立良好的POPs预测模型,进行生物效应研究和生态风险的评价,做好新产品的毒性研究和安全性评价,谨防新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出现和累积。
参考文献:[1]谢武名,胡勇为,刘焕彬,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问题与研究进展[J]. 中国环境监测,2004,20(2):58-61.[2]彭争尤,杨小玲,郭云.我国食品被POPS污染现况及斯德哥尔摩公约[J].明胶科学与技术,2002,22(1):27-32.[3]李国刚,李红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J].中国环境监监测2004,20(4): 53-60.[4]江孝绰,李瑞琴.土壤及作物中农药残留量所揭示的问题[J].环境科学研究1993,6(5):6-10.[5]尹可锁,吴文伟,张雪燕,等.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29(4):674-679.[6]蒋煜峰,王学彤,孙阳昭,等.上海市城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J].环境科学,2010,31(2):409-414.[7]曹建荣,张保华,董杰,等.鲁西粮食主产区耕地土壤重金属与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1):307-309.[8]郭秀红,陈玺,黄冠星,等.珠江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特征[J].环境化学,2006,25(6): 798-799.[9]杨燕红,盛国英,傅家谟.珠江三角洲一些城市水体中微量有机氯化合物的初步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1996,16(1): 59-65. [10]郁亚娟,黄宏,王斌,等.淮河(江苏段)水体有机氯农药的污染水平[J]. 环境化学,2004,23(5): 568-572.[11]夏凡,胡雄星,韩中豪,等.黄浦江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2006,19(2):11-15.[12]王泰,张祖麟,黄俊,等.海河与渤海湾水体中溶解态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污染状况调查[J]. 环境科学,2007,28 (4) : 730-735.[13]高振会,杨东方,孙培艳,等.胶州湾水域有机农药六六六残留及分布特征[C].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第一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北京)论文,2006: 129-131.[14]张伟玲,张干,祁士华,等.西藏错鄂湖和羊卓雍湖水体及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初步研究[J].地球化学,2003,32(4):363-367.[15]李海涛,叶非.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0,36(1):28-32.[16]潘声旺,李玲,袁馨.蚯蚓对植物修复永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3):189-194. [17]徐梦侠,严建华,陆胜勇,等.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排放对周边农田土壤二噁英浓度影响的模拟研究[C].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北京)论文,2008:201-205. [18]金重阳,刘辉,荆志严.活性炭纤维处理含多氯联苯水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7,23(3): 6-7.[19]李天成,朴香兰,朱慎林.电化学氧化技术去除废水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4,24(4):268-271. [20]刘占孟.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1):1-4.[21]李凡修,陆晓华1,梅平.TiO光催化法处2理六氯苯废水可行性分析,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1):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