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出塞五首

合集下载

杜甫《后出塞五首》诗词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诗词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诗词赏析后出塞五首唐代:杜甫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诗词赏析: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思

诗词赏析: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思

诗词赏析: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思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意思夕阳晚霞照在军营的大旗上,战马也伴着萧萧的北风不停地嘶鸣。

《后出塞》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的“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一首,从军者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军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后出塞》组诗叙写开元天宝年间一位军士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的“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自开元中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农分离,出现了职业兵。

德宗时李泌论募兵制是祸乱的根源,说这种应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无宗族,重赏赐而轻生。

《后出塞》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应募者形象。

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

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

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

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尚归美主将;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则揭露蓟门主将的骄横;第五首则写逃离军旅的经过。

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对此诗的赏析,便应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杜甫《后出塞五首》原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原文及赏析

后出塞五首[唐] 杜甫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其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其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作品赏析《后出塞五首》叙写一个军士脱身归来的经历,通过他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组诗主人公是募兵制下的一个应募者形象。

他是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

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

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

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写初次宿营时的所见所感;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揭露朝廷对安禄山的骄纵以致养虎贻患;第五首写军士逃离军旅的经过,以及之所以要脱离叛军的考虑。

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后出塞五首

后出塞五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 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 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 工部集》。
后出塞五首
——杜甫
《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 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 了天宝之变的“酿乱期”的 真实。第一首,从军
自开元中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农分离,出现了职业兵。
二.创作背景
《后出塞五首》当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 十四载)冬,安禄山反唐之初。目的在于通过一 个脱身归来的士兵的自述,大声疾呼的揭露安禄 山的反唐真相,叫唐明皇快快清醒过来,并指出 养成禄山反叛的原因,即在于他自己的好大喜功, 过宠边将,以致禄山得以边功市宠、形成养虎贻 患。
《后出塞五首》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的 生活。诗 中主人公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应募 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他为立功 封爵而赴边,又为避叛逆的“恶名”而逃走。组诗在欢庆 气氛中开头,凄凄凉凉地结尾,是一出个人命运的悲剧。
从这《后出塞》五首的内容可知,这个时候朝廷的拓 边好战已使百姓士卒疲于奔命,有的连年征杀已疲怠于无 可忍受之中,以至于开小差的现象成为普遍且已被社会及 文人同情和认可。据史记载,唐玄宗在开元初曾为靖边安 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此前边防废弛的状况,在 必要的戍边之战后,多与境外族群部落达成了和平协议, 此后边防无事,国泰民安。但随着他奢侈安逸思想的不断 增生,边防建设渐乏于冷静和谋略,从开元25年至天宝 10年这十五、六年间,接连不断的对境外黩武用兵,而且 败仗颇多。杜甫的诸多诗就是对这个时期徭役和战事的实 摹。

后出塞五首诗句什么马鸣风萧萧

后出塞五首诗句什么马鸣风萧萧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自唐代杜甫的《后出塞五首·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译文: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后出塞五首(其二)原文唐代·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后出塞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一首,从军者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军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杜甫: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杜甫:后出塞·朝进东门营《后出塞·朝进东门营》作者:杜甫原文: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

小雅。

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后出塞五首

后出塞五首

二.创作背景
《后出塞五首》当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 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反唐之初。目的在于通过 一个脱身归来的士兵的自述,大声疾呼的揭露安 禄山的反唐真相,叫唐明皇快快清醒过来,并指 出养成禄山反叛的原因,即在于他自己的好大喜 功,过宠边将,以致禄山得以边功市宠、形成养 虎贻患。
三.作品鉴赏
诗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 “封侯”。从第一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到第五 首“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见主人公求取 功名封赏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未发生何种转变。“古人重 守边”六句,不能理解为诗中人思想的转变,而只能理解 为诗人自己对时事的评议,或者说它们恰恰是诗人对笔下 人物思想、行动的一种批判。 《后出塞五首》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诗中主人公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他既有应 募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他为立 功封爵而赴边,又为避叛逆的“恶名”而逃走。组诗在欢 庆气氛中开头,凄凄凉凉地结尾,是一出个人命运的悲剧。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 (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 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 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早期作品主 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期间许多作品 反 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 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虽然杜甫是个现 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 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 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 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 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后出塞五首》

杜甫《后出塞五首》

杜甫《后出塞》杜甫《后出塞五首》《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杜甫《后出塞五首》,欢迎大家阅读!【原文】后出塞五首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1]?召募赴蓟门[2],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3]。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4]。

斑白居上列[5],酒酣进庶羞[6]。

少年别有赠[7],含笑看吴钩[8]。

其二朝进东门营[9],暮上河阳桥[10]。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11]。

平沙列万幕[12],部伍各见招[13]。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14]。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15]。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16]。

其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17]。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18]。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19]。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20]。

拔剑击大荒[21],日收胡马群[22];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23]!其四献凯日继踵[24],两蕃静无虞[25]。

渔阳豪侠地[26],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27]。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28]。

主将位益崇[29],气骄凌上都[30]: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31]。

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32]。

将骄益愁思[33],身贵不足论[34]。

跃马二十年[35],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36]。

中夜间道归[37],故里但空村[38]。

恶名幸脱免[39],穷老无儿孙。

【注释】[1]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2]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3]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句法。

[4]道周,即道边。

[5]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其⼆》译⽂及赏析杜甫《后出塞五⾸·其⼆》译⽂及赏析 导语: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此为组诗的第⼆⾸。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读懂,下⾯是⼩编整其⼆》译⽂及赏析。

希望能帮到⼤家!理的《后出塞五⾸· 原⽂ 后出塞五⾸(其⼆) 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惨不骄。

借问⼤将谁,恐是霍嫖姚。

译⽂ 译⽂ 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 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 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望⽆际的沙原排列着⽆数⾏军帐幕, ⾏伍⾸领各⾃召集⼿下的⼠兵。

夜空中,⾼⾼悬挂朗朗明⽉, 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声。

⼏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 从军壮⼠神情肃然,失去了往⽇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将是谁? ⼤概⼜是⼀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赏析 赏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此为组诗的第⼆⾸。

本诗以⼀个刚刚⼊伍的新兵的⼝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句交待⼊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朝”⼀“暮”,显⽰出军旅⽣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氛。

“落⽇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军的情景。

“落⽇”是接第⼆句的“暮”字⽽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进的迅疾。

落⽇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幅有声有⾊的暮野⾏军图吗?表现出⼀种凛然庄严的.⾏军场⾯。

其中“马鸣风萧萧”⼀句的“风”字尤妙,⼀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导语: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读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译文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杜甫后出塞五首

杜甫后出塞五首

杜甫后出塞五首当然可以帮你整理杜甫的《后出塞五首》。

在这五首诗中,杜甫以写人和物的方式表现了出塞将士的辛酸与悲壮。

我们先从第一首《蜀相》开始:### 蜀相> 杜甫《蜀相》中写出了蜀地的美好和出塞将士的艰辛。

诗中通过描绘蜀地的山川秀丽、人民的安乐与富饶,反衬出出塞将士漫漫征途中的凄苦与远离家园的无奈。

这首诗以景物烘托了战争的残酷,勾勒出了出塞将士的遭遇和心境。

第二首:### 送别> 这首《送别》则更为直接地表现了将士出征的离情别绪。

诗中通过描写离别时亲友之间的情感交流,将士离别的悲壮场景以及战事残酷的现实,深刻展示了将士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痛苦与无奈,以及他们为国家舍生忘死的英勇决心。

第三首:### 城东旧隄送别> 这首诗描绘了将士在城东旧隄集结,向亲友告别的场景。

通过对人物、景物的描绘,诗中展现了将士们壮志凌云的气概,同时也传达了他们背井离乡、踏上千里征途的无奈和心酸。

第四首:### 出塞> 此诗写出了出塞将士在漫漫征途中的心境与景象。

诗中描绘了将士行军的场景,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艰辛和忧愁。

通过对大漠风沙、孤寂景象的描绘,凸显了将士们远离家园、在荒凉环境中奋勇前行的坚毅与无畏。

最后一首:### 塞下曲> 这首诗是五首中最为悲壮的一首,以悲切的笔墨描绘了出塞将士的艰辛遭遇和壮烈牺牲。

通过对将士生死存亡、战场残酷现实的写照,展现了将士们在战火中的忠诚和无悔,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无尽悲痛与伤痕。

这五首诗通过不同的视角和笔法,真实地展现了出塞将士在战争岁月中的坚韧、悲壮和牺牲,体现了杜甫对战争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五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五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五赏析《后出塞五首》其五杜甫“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来看其五原诗:“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字词典故“良家”:【善于经营而致富的人家。

《管子·问》:“问乡之良家,其所牧养者几何人矣。

” 尹知章注:“良家,谓营生以致富者。

”】“出师”:【徒弟期满学成。

】赏析杜甫说,我本是一个家境不错,善于营生之家的子弟。

当初我也拜师学了好多门手艺。

这里杜甫以一位军士自述的口吻。

特地说自己是“良家子”,可能与后面的经历有关。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赏析“益”:【更加。

】赏析杜甫说,现在军队里的将领非常骄矜,让我愈加地忧愁,思虑更多了。

这个时候,身份显贵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不值得谈论。

这又是为何呢?为什么“将骄”了呢?是不是承接上一首诗中的“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本来加入军队,不就是为了“及壮当封侯”的嘛,为什么现在又觉得“身贵不足论”了呢?继续往下看:“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赏析杜甫说,自从我跃上战马报效国家,至今已有二十年。

唯恐辜负圣明君主对我们的恩典。

这话怎么理解呢?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直兢兢业业,唯恐辜负明主的恩典。

不过,再往下看,恐怕会有另外一种理解。

那就是,现在开始担心自己会辜负明主的恩典,为什么呢?:“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字词典故“坐见”:【犹言眼看着。

】“幽州”:【“幽州”即“范阳郡”,安禄山在此起兵,发动叛乱。

】“河洛”:【黄河,洛河。

】赏析杜甫说,我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幽州的战骑,长驱直入,来到了黄昏中的黄河与洛河。

当时,安禄山纠集了十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军队,连夜从范阳出发,向南进军。

因为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估计下面很多将士也是将信将疑,可是也没有办法,军令之下,就跟着军队往长安方向进发了。

我们现在回过去看这位军士之前的“愁思”,就有些理解了,为什么这个时候“身贵不足论”,“恐辜明主恩”。

《后出塞五首》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后出塞五首》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后出塞五首》诗词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后出塞五首》是由杜甫所创作的,诗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

他既有应募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

小编精选了一些《后出塞五首》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后出塞五首》唐朝:杜甫其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其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其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其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其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后出塞五首》古诗简介《后出塞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一首,从军者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军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后出塞五首》翻译/译文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

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赏析

《后出塞五首其二》翻译赏析

《后出塞其二》翻译赏析《后出塞五首其二》作者为唐朝诗人杜甫。

其古诗全文如下: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前言】《后出塞五首其一》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

这五首诗以一位军士的口吻,诉说他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第二首,接上叙述在路上的情事;第三首,写军士到蓟门军中之后所起的反感;第四首,进一步揭发蓟门主将的骄横,已到了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地步;第五首,军士诉说脱身经过,以及到老孤独的情景。

全诗艺术地再现了一个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注释】[9]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10]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11]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12]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13]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14]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15]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16]嫖姚,指西汉大将霍去病。

“嫖姚”同“剽姚”,霍去病曾以“嫖姚校尉”一战成名。

【翻译】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晚霞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杜甫《后出塞·其二》译文及赏析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导语: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读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后出塞五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后出塞五首(其二)杜甫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译文清晨,我到东门营报到,傍晚,就开拔到了河阳桥上。

落日映照迎风招展的军旗,战马与萧萧朔风呼应嘶鸣。

一望无际的沙原排列着无数行军帐幕,行伍首领各自召集手下的士兵。

夜空中,高高悬挂朗朗明月,军令森严,整个营地寂然无声。

几声悲咽的茄声划破长空,从军壮士神情肃然,失去了往日骄纵之情。

借问统领军队的大将是谁?大概又是一个嫖姚校尉霍去病。

赏析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杜甫后出塞五首

杜甫后出塞五首

杜甫后出塞五首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的《后出塞五首》表达了对边塞军民的关切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五首诗的主要内容。

《后出塞五首》是杜甫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描绘了唐朝边塞将士戍守边关,与匈奴族进行激烈的战斗的情景。

这五首诗分别为《将至巴峡》、《蜀道难三首》、《蜀道难五首》、《蜀道难二首》、《蜀道难一首》。

首先,第一首《将至巴峡》描绘了杜甫与他的亲友离别时的情景。

诗中他提到了抵达巴峡的困难和辛苦,暗示了边塞守军为了守护国家而付出的牺牲和艰辛。

接下来,第二首《蜀道难三首》描绘了杜甫自长安到蜀地的艰难旅途。

诗中展示了蜀道蜿蜒崎岖的山路,以及山侧的飞泉、悬崖峭壁和风雨交加的情景。

通过描写这些自然景观,杜甫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边塞守军们的艰辛。

第三首《蜀道难五首》是诗中最长的一首,描述了杜甫一行人在蜀道上的困难和险阻。

他通过描绘蜀道两边的险峻山峰、千丈深渊和严寒的冰雪,表达了行走蜀道的困难和危险。

诗中还提到了哭声和惊叫声,暗指了行走蜀道的行旅们在困境中的不安和恐惧。

第四首《蜀道难二首》描绘了杜甫与他的同道者在蜀道上相遇的情景。

诗中描述了同道者的忙碌身影和彼此间的问候,表达了他们在困境中互相激励和帮助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忧虑。

最后,《蜀道难一首》是《后出塞五首》中最短的一首诗,描绘了杜甫终于到达蜀地并表示心情舒畅的情景。

诗中提到了山间的鸟鸣和水声,表达了他对边塞守军的敬意和对国家边疆的关怀。

综上所述,《后出塞五首》体现了杜甫对边塞军民的关切和对国家前途的思考。

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辛苦旅途中的官兵和同道者,表达了边塞守军对国家的忠诚和付出。

这五首诗不仅描绘了边塞守军的困苦生活,也反映了杜甫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祈愿。

杜甫通过这些诗作展现了他思考时事和社会问题的才华,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杜甫的后出塞其二翻译鉴赏

杜甫的后出塞其二翻译鉴赏

杜甫的后出塞其二翻译鉴赏杜甫的后出塞其二翻译鉴赏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

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下面是杜甫的后出塞其二翻译鉴赏,欢迎参考阅读!《后出塞(其二)》原文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后出塞(其二)》鉴赏“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

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

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

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

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

“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

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

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

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

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

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

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

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出塞五首唐代:杜甫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注释上句“有”字喑含讽意,揭出功业的罪恶本质。

“旧丘”犹“故园”,即“老家”。

召募,这时已实行募兵制的“扩(音廓)骑”。

蓟门,点明出塞的地点。

其地在今北京一带,当时属渔阳节度使安禄山管辖。

这两句模仿《木兰诗》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辕”的句法。

道周,即道边。

斑白,是发半白,泛指老人。

居上列,即坐在上头。

酒酣,是酒喝到一半的时候。

庶羞,即莱肴。

白居易诗“人老意多慈”,老人送别,只希望小伙子能多吃点。

别有赠,即下句的“吴钩”。

“别”字对上文“庶羞”而言。

吴钩,春秋时吴王阖闾所作之刀,后通用为宝刀名。

深喜所赠宝刀,暗合自己“封侯”的志愿,所以“含笑”而细玩。

洛阳东面门有“上东门”,军营在东门,故曰“东门营”。

由洛阳往蓟门,须出东门。

这句点清徵兵的地方。

河阳桥在河南孟津县,是黄河上的浮桥,晋杜预所造,为通河北的要津。

大旗,大将所用的红旗。

《通典》卷一百四十八:“陈(阵)将门旗,各任所色,不得以红,恐乱大将。

”这两句也是杜甫的名句,因为抓住了事物的特徵,故能集中地表现出那千军万马的壮阔军容,下句化用《诗经》的“萧萧马鸣”,加一“风”字,觉全局部动,飒然有关塞之。

幕,帐幕。

列,是整齐的排列着。

这些帐幕都有一定的方位和距离。

因为要宿营,所以各自集合各自的部队。

因军今森严,故万幕无声,只见明月高挂无中。

上句也是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令严”的。

悲笳,静营之号,军令既严,笳声复悲,故惨不骄。

大将,指召募统军之将。

“嫖姚”同“剽姚”,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尝从大将军卫青出塞,故以为比。

“古人”“今人”都指边将说。

重高勋,即贪图功名。

《昔游》诗所谓“将帅望三台”。

因贪功名,故边疆多事。

边将贪功,本该制止,偏又皇帝好武,所以说“岂知”。

有怪叹之意。

“亘”是绵亘不断。

天地四方为“六合”,这里指全国范围以内,全国既已统一,便无出师必要,但还要孤军深入,故用一“且”字。

且,尚也。

跟上句“已”字对照。

遂使,于是使得。

承上“且孤军”来,貔,音琵,即貔貅,猛兽,这里比喻战士。

边将贪功,人主好武,这就使得战士们为了统治者的企图而拼命。

勇,是勇往:所闻,是指地方说的,即下文的“大荒”“玄冥”。

《汉书:张骞传》:“天子(武帝)既闻大宛之属多奇物,乃发间使,数道并出。

汉使言大宛有善马,天子既好宛马,闻之甘心,使壮上车令等持千金以请宛王善马。

”即此“所闻”二字的本意。

大荒,犹穷荒,过去所谓“不毛之址”。

《安禄山事迹》:“禄山包藏涡心,畜单于护真大马习战斗者数万匹。

”诗句当指此。

玄冥,传说是北方水神,这里代表极北的地方。

这两句要善于体会,因为表面上好像是对皇帝效忠,其实是讽刺,正如沈德潜说的:“玄冥北,岂可开乎?”上既好武,下自贪功,故奏捷日至。

《通鉴》二百一十七:“天宝十三载四月禄山奏击奚破之,虏其王。

十四载四月奏破奚、契丹。

”点破“献凯”只是虚报邀赏。

两蕃,是奚与契丹;静无虞,本无寇警。

渔阳:郡名,今河北蓟县一带。

其地尚武,多豪士侠客,故日豪侠地。

辽海,即渤海,粳音庚,晚熟而不黏的稻。

来东吴,来自东吴。

周代封建社会把人分成十等: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这里泛指安禄山豢养的爪牙和家僮。

罗和练都有光彩,故曰“照耀”。

这以上几句,写禄山滥赏以结人心。

《通鉴》(同上):“天宝十三载二月,禄山奏所部将士勋效甚多,乞超资加赏,于是除将军者五百余人,中郎将者二千余人。

禄山欲反,故先以此收众心也。

”即其事。

主将,即安禄山.天宝七载禄山赐铁券,封柳城郡公:九载,进爵东平郡王,节度使封王,从他开始。

上都,指京师,即朝廷。

凌,凌犯,目无朝廷。

写禄山一方面又用恐怖手段来俯制众口,当时本有人告安禄山反,玄宗为了表示信任,反将告发的人缚送禄山,因之“道路相目,无敢言者。

”(见《禄山事迹》)是良家子,故不肯从逆:出师多门,故能揣知主将心事。

二句是下文张本,多门,许多门道,有多次意。

益,是增益,“思”字照过去读法应作去声,愁思,即忧虑,是名词。

所忧在国家,放觉身贵上不值一说。

下二句正申“不足论”。

跃马,指身贵,兼含从军意,刘孝标《自序》:“敬通(冯衍)当更始之世,手握兵符:跃马食肉。

”坐见,有二义:一指时间短促,犹行见、立见:一指无能为力,只是眼看着:这里兼含二义。

长驱,言其易。

河洛昏,指洛阳行将沦陷。

当时安禄山所部皆天下精兵。

间读去声,间道归,抄小路逃回家。

这句直照应到第一首。

初辞家时,进庶羞的老者,赠吴钩的少年,都不见了,一切都完蛋了。

恶名,是叛逆之名,禄山之乱,带有民族矛盾性质,这个士兵不肯背叛,是完全值得肯定的。

创作背景《后出塞五首》当作于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安禄山反唐之初。

目的在于通过一个脱身归来的士兵的自述,大声疾呼的揭露安禄山的反唐真相,叫唐明皇快快清醒过来,并指出养成禄山反叛的原因,即在于他自己的好大喜功,过宠边将,以致禄山得以边功市宠、形成养虎贻患。

鉴赏《后出塞五首》组诗叙写开元(713—741)天宝(742—756)年间一位军士从应募赴军到只身脱逃的经历,通过一个人的遭遇深刻反映了天宝之变的“酿乱期”的历史真实。

自开元中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兵农分离,出现了职业兵。

德宗时李泌论募兵制是祸乱的根源,说这种应募的兵士,既非土著,又无宗族,重赏赐而轻生。

《后出塞五首》主人公正是这样一个应募者形象。

一无牵挂的汉子,乐意当兵吃粮。

诗中提到相赠吴钩的“少年”,当属唐诗中常常写到的少年游侠一类人物。

物以类聚,此诗主人公也应是这一类人物。

组诗第一首系主人公自叙应募动机及辞家盛况;第二首叙赴军途中情事,尚归美主将;第三首是诗人的议论;第四首则揭露蓟门主将的骄横;第五首则写逃离军旅的经过。

此组诗的突出成就,便在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

对此诗的赏析,便应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

一度怀着功名万里雄心的军士后来逃归,其逃离的动机,诗中说得很清楚,是由于他在蓟门军中看到“主将”(当指安禄山)日益骄横、目中无君,而朝廷一味姑息养奸“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自己本为效忠国家而来(“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不料却上了“贼船”,“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因而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了。

诗一开始就讲得很明白,主人公赴边的目的就是追求“封侯”,“首章便作高兴语,往从骄帅者,赏易邀,功易就也。

”(浦起龙)此人正是第三首所谓“重高勋”的“今人”、“奋身勇所闻”的“貔虎士”中的一员。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也正属于这类人物的夸耀口吻。

从第一首“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到第五首“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的表白,可见主人公求取功名封赏的思想是一贯的,并未发生何种转变。

“古人重守边”六句,不能理解为诗中人思想的转变,而只能理解为诗人自己对时事的评议,或者说它们恰恰是诗人对笔下人物思想、行动的一种批判。

说这是杜甫微露本相的地方还不够,应该说这是作者直接激扬文字,站出来表态。

这种夹叙夹议的手法,在杜甫诗中原是并不罕见的。

据《通典》称:“国家开元天宝之际,宇内谧如,边将邀宠,竟图勋伐,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罗之战,云南渡沪之役,没入异域数十万人,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邪!”当时的边境战争,唐玄宗好战固然是一个原因;兵制的改变,也同样是个重要原因。

府兵原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兵制,将帅不能拥兵自重,故唐朝前期没有武夫割据事件。

而募兵之行,诚如李泌所说,应募兵士多是不事生产的亡命之徒,他们贪功重赏,形成军中好战心理。

上自朝廷,下至士兵,互相影响,正是“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但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对侵侮邻国的兴趣随战争的进行愈来愈浓厚,野心的将帅也就得到长成羽翼的机会。

《后出塞五首》就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特定时代的历史生活。

诗中主人公正是募兵制下一个应募兵的典型形象。

他既有应募兵通常有的贪功恋战心理,又有国家民族观念。

他为立功封爵而赴边,又为避叛逆的“恶名”而逃走。

组诗在欢庆气氛中开头,凄凄凉凉地结尾,是一出个人命运的悲剧。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