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案例
《渔歌子》教案(16篇)
《渔歌子》教案(16篇)《渔歌子》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诵读。
2、利用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3、利用对比阅读,感受道家和儒家不同的思想追求。
重点、难点:利用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操。
教学过程:《江雪》《题秋江独钓图》一、导入揭题1、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描写渔父生活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2、渔歌子是题目还是词牌名?对,一首词能够没有题目,但肯定要有词牌名。
这里“子”读第三声,齐读课题。
3、这首词的是唐朝的张志和。
{板书(唐)张志和},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二、初读课文,理解词意1、一读:谁来读一读这首词?相机正音。
二读:字正腔圆,就是少了点味道,应当读出怎样的味道?(好看)指名读;(闲适)指名读。
齐读。
2、有点感觉了,不过,等你理解了这首词,那时候就能真正地读出味道来了!3、利用预习,你知道这首词的意思吗?指名说。
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4、让我们把理解到的带入词中,再来读一读。
三、词中赏画,品尝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的词人,还是出名的大画家。
他经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伴计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
默读这首词,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自然景物?用笔圈出来。
{展示}2、他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展示}3、这都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在诗人的眼里,这是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桃花、流水?他又会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拿起你的笔,选择一两种景物写几句话。
{展示}4、沟通: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画,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多么欢乐而闲适啊!桃花: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补充:春天的花有那么多,为什么独独写了桃花呢?李白呀曾写过这样的诗:{展示}山中问答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渔歌子》教案(优秀
《渔歌子》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渔歌子》教材第二章《词赋》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渔歌子》的作者背景、词牌介绍、词作分析以及词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渔家生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渔歌子》的作者、词牌以及创作背景,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2. 通过分析《渔歌子》的词作,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感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渔家生活,激发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欣赏《渔歌子》中所表现的诗意和境界。
重点:《渔歌子》的词牌特点、作者情感表达以及诗词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他们对诗词的兴趣。
2. 作者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渔歌子》的作者,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背景。
3. 词牌讲解:讲解《渔歌子》的词牌特点,让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结构。
4. 诗词朗诵:让学生齐声朗诵《渔歌子》,感受词的韵律美。
5. 词作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渔歌子》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词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和渔家生活。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并鉴赏其他类似的诗词。
六、板书设计1. 《渔歌子》2. 作者背景、词牌特点、词作分析、诗词鉴赏方法3. 重点词句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并鉴赏其他类似的诗词,如《水调歌头》等。
2. 答案: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详细阐述诗词的作者背景、词牌特点、词作分析以及自己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组织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升审美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词作分析中的关键词句理解。
2. 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3. 作业设计中诗词分析的要求。
一、词作分析中的关键词句理解1. 意象: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通过描绘白鹭、桃花、流水等自然景物,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意境。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
- 学生能够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学生能够学习并运用《渔歌子》中的生字、生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 学习并运用《渔歌子》中的生字、生词。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渔歌子》。
2. 教学难点 -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渔歌子》的意境。
- 学习并运用《渔歌子》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讲授法:讲解《渔歌子》的生字、生词,分析《渔歌子》的结构和内容。
2. 朗读法朗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渔歌子》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思《渔歌子》,体会《渔歌子》的韵律和节奏。
3. 讨论法写作法:指导学生根据《渔歌子》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写作法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体会《渔歌子》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力和创新思维。
5. 情感体验法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 分钟) - 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视频,让学生观看。
- 提问学生: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渔歌子》。
2. 讲授新课(20 分钟) - 讲解《渔歌子》的生字、生词,让学生认读和书写。
《渔歌子》教案15篇
《渔歌子》教案《渔歌子》教案15篇《渔歌子》教案1一、导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
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
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白鹭飞斜风细雨渔歌子桃花流水热爱大自然鳜鱼肥不须归《渔歌子》教案2教材分析:这首词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画家张志和。
词中描绘了一片画意诗情。
色彩明丽,画面清新,加上斜风细雨,显得宁静而美好。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生分析:学生初次接触词,对词的特点不熟悉,这首词内容浅显,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背诵《渔歌子》。
2.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词中有画,词中有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资料卡、彩笔。
教学过程:一、班级诗词大会1.诗词比赛:老师说前一句,学生答后一句。
2.图中有诗:根据图片回答诗句。
二、初步感知1.出示《渔歌子》和《江雪》。
学生根据课本注音读一读,找找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引出词的特点。
2.介绍词和作者:词,是一种诗的别体,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
《渔歌子》教案
《渔歌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渔歌子》这首词。
2、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2)体会词人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和悠然自得的心境。
2、教学难点(1)感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词人的情感寄托。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词的意境美,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的意境。
2、讲解法:对词中的重点字词、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词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与江南水乡风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景色。
(2)提问学生:“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3)引出课题《渔歌子》,并介绍词人张志和。
2、初读诗词(1)教师范读《渔歌子》,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理解词义(1)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2)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如“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词意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4、赏析诗词(1)引导学生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学生发言,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感受词中描绘的江南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
(3)提问:“从词中你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心情?”让学生结合词的内容和背景进行分析,体会词人悠然自得、淡泊名利的心境。
5、诵读感悟(1)让学生带着对词的理解和感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
《渔歌子》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
《渔歌子》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渔歌子》这首古诗文,属于教材中“宋词欣赏”章节。
教学内容包括:词牌介绍、词的创作背景、词的朗读与解析、词意的理解、艺术特色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渔歌子》,理解词意,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学会运用现代文翻译古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意的理解,艺术特色分析。
2.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渔歌子》,掌握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欣赏,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渔歌子》。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3. 解析:分析词牌、作者、创作背景,讲解词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例题讲解:挑选一首类似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讲解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翻译《渔歌子》,教师点评并指导。
7. 课后作业布置:见第七部分。
六、板书设计1. 《渔歌子》2. 内容:a. 词牌:渔歌子b. 作者:张志和c. 创作背景:宋代d. 重点词汇:渔歌、西塞山、白鹭、桃花、鳜鱼e. 句式结构:七言绝句f. 艺术特色: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翻译《渔歌子》。
b. 请比较《渔歌子》与《静夜思》的异同点。
2. 答案:a. 略b. 《渔歌子》与《静夜思》都是古诗,都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作者的情感。
不同之处在于,《渔歌子》以山水为背景,赞美自然风光;而《静夜思》则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2)理解《渔歌子》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渔歌子》。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2)体会诗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歌子》。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简要介绍《渔歌子》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歌子》,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行查找诗中生僻词语的含义,加深对诗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中哲理的理解。
(2)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渔歌子》。
2. 写一篇关于《渔歌子》的赏析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关于《渔歌子》的注释本、赏析本等。
2. 网络资源:有关《渔歌子》的音频、视频资料,诗歌背景资料等。
3. 教学工具:PPT、黑板、投影仪等。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优秀15篇《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情境。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付娜的古筝曲《渔光曲》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9词两首2、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请同学们拿出笔和本子,一起来写写这首要学的词《渔歌子》。
设计意图:课的开始设计这个环节是学生初步熟悉词的过程,也是教师进行写字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好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写字的能力。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一)、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利用多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自读自悟,由浅入深地激发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诗词之美。
读出韵味和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这正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入文本的桥梁。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过渡语: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
读了这么多遍了,你能读懂词的每一句的意思吗?能不能它读成一幅画呢?2、示范:读着“西塞山前白鹭飞”,你读懂了什么呢?如果就让你来画这西塞山,你的山会是什么样的?你会为它涂上什么颜色呢?并试着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生a:我会涂上绿色,因为山上有苍翠挺拔的树木,是绿的海洋。
生b:我的山是翠绿色,因为我从“桃花”一词可以知道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小草发芽了,但长得还不是那么茂盛。
生c:我的山是五颜六色的,因为山上不只有嫩绿的小草,郁郁葱葱的树,还有各色各样的野花。
《渔歌子》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渔歌子》教学设计集合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
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
什么是词牌呢?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
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
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
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
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
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1、读出词中画。
*听。
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
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
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
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
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
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
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4、想象画中人。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
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
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二、初读,感知韵律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
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2、指名读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
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渔歌子》这首词。
2、帮助学生理解词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描绘的意境。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词中色彩、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2)理解作者“不须归”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语言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词中所展现的画面,加深对词的理解。
3、讲授法:讲解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光图片,如青山绿水、白鹭飞翔、桃花盛开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景色。
2、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你们想到了哪些诗词呢?”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词——《渔歌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张志和。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
他博学能文,擅长书画、音乐和诗词,深受唐肃宗赏识。
2、讲述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张志和在仕途上遭遇挫折后,隐居江湖,寄情山水,这首词就是他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写照。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词句。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四)精读词句,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理解词句的意思。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引导学生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溪水潺潺、鳜鱼肥美这一美丽的景象。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渔歌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2)理解《渔歌子》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渔歌子》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歌子》。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渔歌子》。
(2)理解《渔歌子》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渔歌子》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渔歌子》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2)修辞手法和意象的鉴赏。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习兴趣。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
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美感,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渔歌子》,掌握诗文内容、背景及意境。
(2)准备相关资料,如注释、译文等。
(3)制作教学课件或板书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渔歌子》,了解诗文内容。
(2)查阅生僻词语的注释,初步理解诗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2)简介《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渔歌子》,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查阅的生僻词语注释,共同理解诗文。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教学(1)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美感,体会作者情感。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背诵。
5. 拓展延伸(1)对比其他描写自然的诗词,谈谈《渔歌子》的独到之处。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借鉴、学习。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通用6篇)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通用6篇)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渔歌子》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
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
今天,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
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学生自由读诗2、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3、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4、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5、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1、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2、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3、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4、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听到的——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2、师小结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渔歌子》教学设计(通用16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渔歌子》教学设计(通用16篇)《渔歌子》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
(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
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B下雨:那这雨呢?(生①很细很细;生②像牛毛,像绣花;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渔歌子》教案(精选15篇)
《渔歌子》教案(精选15篇)《渔歌子》篇1教学目标:1、认识“箬、笠、蓑”,会写“塞、鹭、笠”,正确读写“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会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体会作者蕴涵在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感知形象,释题入情。
1. 屏幕出示多幅图片,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用几句话来描写一下看到的景象。
2. 这些画面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词很有关系,出示《渔歌子》。
3. 自由读词,指名读,教师范读(什么地方值得你借鉴?)。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字音方面重点指导“箬”;书写方面重点指导“箬”和“蓑”的写法;节奏方面重点指导“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停顿。
)4. 释题。
你对“渔歌子”是怎么理解的?(词牌名,这首词内容刚好与词牌吻合,所以也可算是题目。
)5. 简介作者张志和。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 根据你的直觉,你觉得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2. 再读这首词, 能不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 释疑。
(重点指导“箬笠”、“蓑衣”、“肥”、“归”的意思)。
交流读懂了多少。
4.你们读懂的是不是就是这样一幅画面?出示“垂钓图”。
用自己的话描写这幅画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说给同桌听一听,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
(初春,远山蒙上了一层绿色,白鹭在西塞山前自由地翱翔,桃花盛开了,粉红色的花瓣漂落在春水碧波之上。
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显得十分肥美。
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停舟在春江之上,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钓着鱼。
他被美丽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5. 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理解的意思,我们不要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要用自己的语言,还要加上自己的联想。
让我们再回到词中,出示《渔歌子》,在这幅“垂钓图”中,如果仔细地去品读,还会发现里面的色彩非常丰富,轻轻地读读这首词,找一找有哪些色彩藏在里面?(显性的:白、青、绿;隐性的:西塞山青绿色、桃花粉红……)三、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
《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渔歌子》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作品,词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渔翁形象,体现了渔家生活别有情趣的一面。
词人将文字和画面完美地结合,青山、白鹭、红桃、碧水、青箬笠、绿蓑衣, 色调明丽和谐,既让人感到幽远宁静,又不失生动活泼,正符合作者“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惬意,真乃“词中极品”。
同时,词的字里行间也体现出作者追求无为、随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教学思路:古诗词的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内容的理解上,那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渔歌子》一词,基于词作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的特点,应围绕“读诗——感诗——赏境——拓展——升华”这条主线来展开,通过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有声有色的画面,从而明诗情、入诗境,理解诗人为何不归,感悟出“钓美景、钓心情、钓生活”的诗情。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词作《渔歌子》。
2、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3、诵读想象,感受词所描绘的画面,联系背景走近词人,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借助画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次所描绘的画面,领悟词人的言外之意。
教学流程:一、温习旧知巧引新1、请学生吟诵自己积累过的词,要求做到声情并茂。
2、简单说说诗与词的区别。
3、了解词牌《渔歌子》。
(1)读词名《渔歌子》。
(2)理解其字面意思:渔夫所唱的渔歌(3)“渔歌子”又叫“渔父”, 是一种词牌名。
【设计意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的词比较少,因此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知词与诗的区别。
渔歌子教案(通用14篇)
渔歌子教案(通用14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3,吟诗成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二, 整体把握古诗: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我读得怎么样指名上台划节奏.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报名读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三,细细品味古诗.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1,钓鱼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社会动荡,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来读一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小结: 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可以.....齐诵.四,作业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渔歌子教案篇2[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教学案例
四读法,牵起古诗词教学的灵动之魂
-----------《渔歌子》教学案例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是江南秀丽的山光水色。
全诗清新明丽,韵味十足。
作者张志和不但是诗人,词人,也是一位画家,所以他笔下有鲜明的山水画卷,有怡然自得的渔翁形象,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不问世俗的自我情操。
全词内容浅显易懂,重在根据学生年龄及学段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展示及质疑后,教师顺势抓住词眼,通过“读韵、读景、读人、读情”这古诗词教学的“四读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欣赏词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词人描绘的勃勃生机的春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从而进一步感悟词人的内心情感,让古诗词教学充满着孩子们灵动的智慧。
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一读韵(自吟自乐,不须归)
师:你的问题提得很好(诗人为何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板书“不须归”,)我们古时的这些诗人,词人总在酒醉后,或是兴起时,情不自禁地吟诵起那一首首经典优美的古诗,一曲曲音韵和谐的词曲来。
张志和,此时就静静地坐在小船上,不禁自吟自乐了起来,你听……(播放朗读视频)
生:老师,我也想来读一读。
师:你是一个很会读词的孩子,你懂得如何去把握节奏并且读得那么欢快。
生:我还能注意读出长音和重音。
师:是啊,你能读得读得如此婉转,抑扬顿挫!这就是“平长仄短”的读法。
(指名实行自由展示朗读,教师即时点评引导)
小结:是啊,他就如此一遍遍地吟着,诵着,心中一遍遍地慨叹着“不须归”!那是词人在自吟自乐呀!
【这就是古诗词的读韵教学,古人云:“润物细无声”也!情境的自然创设,学生的自主朗读,无声无息中给予学生古诗词朗读的技巧:“注意停顿”及“平长仄短”的读法。
一遍遍赋予自信的朗读,正是张志和“不须归”的一种内心自白,自吟自乐不须归也!】
二读景(得意山水,不须归)
师:诗人为什么会发出“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慨叹呢?
生:因为此处的景物很美呀!
师:说得好,他已经被眼前这幅秀美自然的山水画卷深深地吸引住了。
下面,我们就听着柔美婉转的音乐,随着老师的吟诵在脑中徐徐拉开这色彩明丽的水乡画卷吧!
(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画面,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闻到了——)
生: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展翅翱翔,是那么自在,那么快乐。
(深情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
师:你们很会读书,难道就这白鹭如此自由自在地翱翔于空中吗?不是的。
还有……
生:还有我们的作者张志和。
师:是呀,张志和在这“斜风细雨”中迟迟不归,是他沉醉于这份自在的自然生活中呢!
生:春日里,一朵朵粉红的桃花欣然绽放,一只只肥硕的鳜鱼不时从水面上跃出来,我仿佛看到了几只鳜鱼正在河中嬉戏。
师:你是一个很会想象的孩子,能从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展开画面想象,那画呀就自然体现了。
生:(朗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们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仿佛看见一位戴着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正在垂钓。
师:对,鹭是白的,山是绿的,桃花是粉红的,配以那肥美的鳜鱼,及一位向往自由,迷恋山水的垂钓者!色彩多么明丽的画卷呀!那就用我们的朗读体现他的惬意吧!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词意,想象词所描绘的意境,并能用语言描绘出来。
”我们说:“词中有话,词中有景”。
所以,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词句,通过想像,眼中有景,进而读出词中所描绘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走进了词中描绘的意境。
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以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再以读把想象到的画面重新体现出来,学生读起来就更能品会张志和因得意于此景而“不须归”的内心世界了。
】
三读人(失意仕途,不须归)
师:如此迷人的水乡风光,张志和静心垂钓于此,沉醉于此!不须归也!难道他仅仅留恋此景而“不须归”吗?
教师出示张志和的介绍,读一读: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很多治国的良方,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
后来因事贬官,他干脆辞官归隐,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
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皇帝曾派人寻找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师:你又听出了什么呢?
生:作者好像受尽了很多苦难。
生:他的仕途非常不顺。
(师板书“仕途艰辛”)
小结:让我们品着张志和的这份心境,再读古词。
(配乐诵读)
【课堂前期的自学展示学生已将自己收集的背景资料及作者的一些信息实行了交流,在此通过进一步的点化明白张志和的另一心境,仕途的艰辛让他“不须归”】
四读情(沉浸自然,不须归)
师:就这样一位整日沉醉于山水之间的词人张志和,生活过得非常清苦,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会怎么做呢。
他的哥哥就写了一首回应诗。
(导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课件出示)
(生试读。
)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读——交流词的大意。
注意“和”读“hè”。
)
师:哥哥的呼唤是什么?
生:哥哥呼唤弟弟回家来。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呢?
生:“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张志和留恋的是什么?
生:他迷恋的是美丽的自然山水,还有整日钓鱼的生活。
师:那你能用张志和的词来回答吗?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哥哥还是告诫他(引读“乐是----,钓是----,草堂松径------。
太湖水,------,狂风浪起-------。
”)师:哥哥真诚的呼唤,张志和执意的心思,可最后,张志和到底是归还是不归呢?
生:不归,这样的日子多自在呀!
生:不归,这里简直是神仙才能看到的美景。
生:不归,回到朝廷,太辛苦了。
心情不会好。
师:(指着板书总结)景之美,仕途之艰辛,生活如此自在,难怪诗人一遍遍地慨叹------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今天我们只学了张志和渔歌子五首中的一首,课后积累另外四首,再去体会体会张志和的心境和他描绘的秀美画面。
【资料的收集与整合,能够使单薄的一首古词教学丰厚了很多,张志和这位人物自然立体化,从而回归于课堂,为课堂画上一个往返回旋的圆。
】
案例反思:
古诗词的教学离不开朗读,它的语言之美、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仅凭教师的讲解学生是感觉不到的,只有突出“读”,才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韵、景、情、人”这四点是古诗文教学所要着力指导品味的重点。
于是,小学古诗词教学就通过层层深入地朗读来达到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一读中品味词中韵
“以学定教”,从词中感受韵文之美。
《渔歌子》这首词读来琅琅上口,生字容易学会。
词句之间有一种回旋的韵藏在其中。
我通过视频的朗读,激发起学生的朗读兴趣。
继而在学生的展示朗读中指导读词品韵之法,如“注意停顿”,“平长仄短”等等,凸显音韵之美。
二读中想象词中景
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水平。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水平,重在朗读,诵读,通过读,让学生充分感知诗歌诗画之美,意境之美。
这是一幅动态的山水画卷,如何让学生感受那幅清新明丽的山水画呢?通过组织学生围绕“边听音乐边想象画面,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闻到了——”展开自主交流,而后小组汇报。
在交流中,学生脑中之画,眼中之景,亦然表现。
读中想象,读中赏景也!
三读中感受词中人
任何一篇文章的背后都有一个鲜明笃厚的人物形象及丰富而多彩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的作者也不例外。
在“读韵”,“读景”中学生已经感受到这是一位自吟自乐,向往自由,沉醉于山水之间的渔翁形象,在此环节,案例体现突破的是人物另一非凡内心:仕途之艰辛不须归也!但又不宜过多的点拨,毕竟还是四年级的孩子,于是感知后再读,深化情感,点到即止。
四读中悟出词中情
诵读是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
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始终有一种情感在回旋----“不须归”。
在学生的质疑问难中,很自然就牵起这首词的词眼“不须归”,透过这双眼去探究词的内中情感。
从案例中可见,通过读,词人因“自吟自乐,不须归”,因“得意山水,不须归”,“失意仕途,不须归”,“沉浸自然,不须归”;哥哥写的回应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把词人这种情感更深地凸现。
通过拓展读哥哥写的这首词,实现课内知识与课外阅读的链接。
此为“四读法”,于学生的自主质疑中抓住词之眼,就“眼”用“读”牵起古诗词教学的灵动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