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合集下载

行政领导学名词解释

行政领导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1.领导领导是以实践为中心展开的,由具体社会系统中的领导主体根据领导环境和领导客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本系统的目标和任务,并通过示范、说服、命令、竞争和合作等途径获取和动用各种资源,引导和规范领导客体,实现既定目标,完成共同事业的强效社会工具和行为互动过程。

2.领导主体领导活动的主体是指由组织中担任决策、指挥、协调和监督等职责的人员,包括领导个体和领导群体。

领导主体是领导活动得以展开并取得成功的核心力量。

3.领导客体领导客体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与作用对象。

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部属和领导的部分对象。

4.领导手段领导手段是指领导主体适应、利用并改造环境,以及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与方法5.行政领导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中,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为组织和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发挥领导职能的行为过程。

6.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是就有关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环境因素条件下,如何选取相应的领导方式,最终实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7.内隐领导理论有关领导概念的看法,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既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要求,也表明了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

心理学家将这种探明人们“内心”领导概念结构的理论称之为内隐领导理论。

8.柔性领导柔性领导就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依靠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采取非强制命令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使其自觉服从和认同组织意志,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的领导行为。

第二章领导权力与制约l.领导权力领导权力就是领导者(权力所有人),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权力相对人)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

2.领导授权就是在组织系统内部,领导者将组织和人民赋予自己的部分职务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机关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地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从而为被授权者提供完成任务所必需的客观条件。

航空法 第一章

航空法 第一章

如果是人为破坏造成的事故,为避免人 为干扰而产生了民用航空安全保障问 题——民用航空安全保障体制 事故发生涉及的搜寻援救和事故调查 为避免事故给航空公司造成致命的打击 及确实保障受害人的利益,引入了航空 保险制度 通用航空的建设与发展 民用航空组织

民航法是20世纪初的产物。 为什么要立法呢? 因为民用航空成为一个国家的一项 重要经济活动,航空科学技术、航空企 业以及有关部门成为一国经济结构的重 要门类时,致使立法的必然性。
民航法的国际性主要体现:P4
(一)国际航空活动对统一的航空技术标 准的需要,要求民航法具有国际性,并 制定统一的航空法律规范。 MH/T 3145.124-2003 民用航空器维修标准 MH/T 3145.125-2003 民用航空器维修标准 MH/T 3145.126-2003 民用航空器维修标准 MH/T 4013-2002 航站自动情报服务系统

第二节
航空法的渊源
我们所研究的的航空法的渊源仅仅是民航法的组 成和具体的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式,即民航法的形式渊源: 一、国际条约 1.多边国际公约 2.双边协定 二、国际法的一般原则和习惯法 三、国内法及法院判例 四、其他
1783年11月21日,蒙特格菲尔兄弟乘气球升到了900 米的高空,最后平安降落在9千米以外的巴黎的另 一侧,共飞行了25分钟。这是人类飞向天空的第 一步!
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飞鸟”号(flyer )
1903年12月17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飞鸟”号腾 空而起,它的驾驶员就是威尔伯莱特。他用了59秒 的时间飞行了260米。这就是后来为全世界所公认的 第一次自由飞行。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国际航行——
跨英吉利海峡飞行

第一章 中医学 导论

第一章 中医学 导论

《伤寒杂病论》
东 汉 张 机 ( 仲 景 )
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由于战乱 频繁,原书散失不全,经宋代林亿 等整理, 分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伤寒杂病论》是优秀的古典医学名著,书中所载 方药(269首)至今广泛应用。 《伤寒杂病论》被称为证治准绳,方书之祖。
·
《伤寒论》
主要论述治疗外感热性病。 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四、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与展望
(一)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1.综合性 2.实用性 3.诊疗手段的非损伤性及安全性 4.注重自身内因、重在调整状态
(二)中医药走向世界
宋元时期,中外医药交流
(三)中医学的展望
1.中医理论——亟需重新认识及阐发 2.中医临床——众多优势有待发扬 3.拓展新领域——未来中医药学发展的更大空间
总之,人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医疗理性认识,经过反复验证,不断更新、创造和发展, 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医药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春秋战国、两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萌芽和奠基阶段
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1.形成的历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学的渗入
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四 大 经 典
中医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的整体 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是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观 察和探索人体与自然界关系所得出的认识,也是中医诊
疗疾病时所必备的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
病理、诊断治疗、防病、养生之中,并对现代环境科学, 认识和治疗身心疾病,以及解决天人对立的生态失衡,
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4、新理财理论阶段 、
背景: 世纪 世纪70年代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相继 背景:20世纪 年代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相继 出现(西方经济理论的变化) 出现(西方经济理论的变化)。 例如:理性预期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产权理论、 例如:理性预期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产权理论、 期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 期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等。 理财活动重点: 理财活动重点:(1)现金流转分析更加具体 ) (2)“非”财务领域 )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A:企业控制权及其运动 : B:税收对理财决策的影响 : C:通货膨胀财务 : D:国际财务 : E:电子商务理财活动 :
14
现金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三种类型: 现金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三种类型: a、经营性的流动 指同企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服务提供相联系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b、投资性现金流动 指同企业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购建与出售相联系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c、筹资性现金流动 指同企业股东权益、 指同企业股东权益、长期债务筹资与短期债务融 资相联系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资相联系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
第一章


公司理财的演进 公司理财的含义、 公司理财的含义、依据和目标 公司理财的内容 公司理财的方法 公司理财的原则 公司理财的环境
1
第一节
大 规 模 生 产
公司理财的演进
一、公司理财的产生
产 业 革 命 企业 组织 变化
专门 财务 管理 部门
理财 活动 产生
金融 市场 发展
2
二、公司理财学的发展
4
2、综合理财阶段 、 背景: 世纪30年代经济技术大萧条 背景:在20世纪 年代经济技术大萧条 世纪 公司理财重点: 公司理财重点:资金内部控制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公司理财理论变化: (1)破产法、公司重组、政府管制 )破产法、公司重组、 (2)公司资产投资 ) (3)资本成本测量 ) (4)金融资产定价 )

01第一章01导论

01第一章01导论

(2)研究意义
• 理论意义
宏观——透过跨国公司,认识当代国际分工的特征与性质;全 球经济形成发展的机理 微观——跨国公司行为原理;跨国公司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 实践意义
对企业——融入到其他企业的全球网络中; 主动成为跨国公司,编织以自我为中心的全球网络; 对区域——战略性的招商引资; 为企业创造跨国经营平台(根据地) 对国家——制定正确的产业、贸易、FDI政策
FDI的三种形态
• 在国外建立当地子公司 • 以参与经营为目的收购外国企业或取得 股权 • 获取实物资产(分公司,办事处等)
关于外国分支机构 (OECD)
• 子公司(Subsidiary):独资公司、控股公司 (多数股权公司) • 系列公司(Associate):少数股权公司(10%以 上-50%以下) • 分公司、分社(Branch):非当地法人(母公司的 派出机构)
子公司数量 国外 总计 300 98 471 306 315 232 80 421 139 335 310 103 501 328 342 256 89 476 159 385 国际化指数 (%) 96.8 95.2 94.0 93.3 92.1 90.6 89.9 88.5 87.4 87.0
排名
用数字看跨国公司
(来自UNCTAD2008年度《世界投资报告》)
• 2007年,全球FDI流量达18330亿美元。 • 全球跨国公司母公司 7.9万家(1990年为3.7万家) 全球分支机构 79万家(1990年为17万家) • 跨国公司全球销售额31万亿美元(2007年),大约为全 球出口额的一倍(同年全球出口额为13.8万亿美元);
• [英]阿兰·鲁格曼:全球化的终结,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2001年。 • [美]卡利斯·鲍德温等,价值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 哈佛商业大学出版社。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政策法规》课后习题答案
⑷ 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教育法律文书,包括司法文书。是适用法律规范而使用的特殊法律文件。
三、结合教学工作实际,谈谈你对教育法作用的认识。
答:1、教育法的规范作用;
⑴ 指引作用;
⑵ 评价作用;
⑶ 教育作用;
⑷ 预测作用;
⑸ 强制作用。
2、教育法的社会作用。
⑴ 保障我国教育的正确方向;
⑵ 保障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依法治教是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二、我国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理解这些原则?
答: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
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
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
三、当前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我国的依法治教?
二、学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
答:1、学校的权利
⑴ 按照章程自主管理;
⑵ 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⑶ 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⑷ 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⑸ 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⑹ 聘任教师或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⑺ 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⑻ 拒绝任何组织或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2、教师的培训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工作,各级人民政府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均负有重大责任。教师培训的渠道主要有各级教师进修学校、高等学校以及广播、电化教育机构、自学考试等。
第三章 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一、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是什么?学校的法律地位如何?
答:1、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重点

《公共经济学》第一章:导论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公共经济学是一门横跨政治学和经济学两大学科门类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既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又是政治学几个分支之中的一个研究对象,是政治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公共经济学就是一门经济学角度专门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特殊规律的分支学科,是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分析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和作用的一门学科。

二、公共经济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要弄清楚政府是什么;第二,要研究政府应该做什么,要履行哪些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的职能,如调节社会分配和完善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等。

)政府与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以及“如何做出生产决策”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以事实依据和调查材料为基础,对客观对象进行观察和描述,来解释事物现象的本事和内在运行规律。

也就是说,会带事物现象本身“是什么”以及“将会怎样”这些问题是实证研究法的核心。

用事实说明经济现象的现状如何?回答是什么(What is)规范研究法:以一定的判断标准为出发点,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

四、公共经济学学科定位1、与微观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最基本的单个经济单位是居民和企业,前者是经济中的消费者,后者是经济中的生产者,每个经济单位经济行为的基本目标是为了实现最大化。

2、与宏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正式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并以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政府行为进行了更广泛研究,细致考察了政府经济行为和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后果。

3、与福利经济学:公共经济学把帕累托最优与帕累托改进、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效用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最大化等基本概论作为自己评价政府经济行为的出发点。

4、与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教学辅导一(导论—第一章)

教学辅导一(导论—第一章)

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应该了解它之所以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 时代背景准确把握国际形势和正确认识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后,尽管世界依然处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时代,但是时代主题却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新的时代主题。

这种时代主题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开始了多极化的进程。

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在较长时间内有可能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

随着苏联、东欧的剧变,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成为历史,世界逐渐向多极化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不断调整,广大发展中国总体实力增强,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必须发展,就是发达国家也有一个再发展的问题,最求发展成为不可遏制的世界潮流。

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促使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联系,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合作和竞争更加复杂,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

第三,新的科技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突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的进步,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展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貌一新。

【第一章 — 导论:人格的科学研究

【第一章 — 导论:人格的科学研究

四、共同的目标,不同的途径
(一)三种取向的长处和局限性
表1
潜在长处
各种研究方法潜在的长处和局限性概要
潜在局限性
个案研究和临床研究
1.避免实验室的人为性 2.研究人—环境关系的全面复杂性 3.导向个体的深度研究 1.导致非系统观察 2.促使对资料的主观解释 3.变量间的关系纠缠不清
相关研究和问卷调查
(二)华生、赫尔和斯金纳
华生:
1.强调对外显行为的客观研究,反对使用内省法
和对内部事件(如梦)的研究。 2.心理学就是对刺激 — 反应联系的形成的研究。 赫尔:刺激 — 反应学习理论 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
三、 人格的实验取向
(三)认知取向:


使用内部加工的概念;
重视对人而不是对动物的研究,有时还在自然环
(二)弗洛伊德 — 精神分析
人们具有的愿望和恐惧; 人们对过去的记忆以及人们对有关这些记忆的当时机能 的认识; 对童年时人际关系的记忆以及这些记忆怎样影响现在的 关系; 人们应对诸如焦虑、羞耻这些痛苦情感所进行的抗争; 人们向他人有时甚至向自己表露许多想法和感情的困难;
质疑:资料在哪儿? 不可重复
一、人格的临床取向
(三)默瑞:
精神分析 主题统觉测验 试图将临床和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二战时,参与选拔战略情报局人员的工作
一、人格的临床取向
(四)罗杰斯和凯利
罗杰斯:自我实现理论
1. 强调有机体向成长和自我实现运动 2. 理论核心是自我以及个体知觉和体验自我的方式
凯 利:个人构念理论
四、共同的目标,不同的途径
(二)多种取向并用:
即综合利用多种取向的不同方面
如: 艾森克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区域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范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2、经济区域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范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4、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5、区域开发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1如何组织区域内经济发展.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3区域经济政策.7、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8、农业区位论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着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其理论的假设为:1假定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孤立于世界之外,四周为荒地的孤立国.其中心有一个大城市,这个城市是唯一的,必须供应全境一切工业产品,而城市的食品则完全依赖四周的土地;2假设孤立国内各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3假设孤立国内各地交通条件完全一致,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车,运费同运输距离成正比;4农业生产以取得最大现金收益为目的,农产品价格、劳动者工资和利息固定不变.从这些假定出发,杜能认为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P,而利润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运费T这三个因素决定的.数学表达式为:P=V-E+T尽管杜能理论还存在一些缺陷,如忽视了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没有研究其它产业的布局,但其贡献是不朽的.他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9、工业区位论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韦伯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业区位论,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工业寻求最优区位三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韦伯认为工厂的设立会从最低运费的地点移至劳动力费用最低的地点.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10、运输区位论区位论的研究十分重视运输因素,但运输因素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11、现代区域经济学产生现代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是美国着名区域经济学家艾萨德教授.把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区位决策引入到一般化的经济学当中,探讨在平衡状态下空间经济的一般形态,并进而探讨空间经济的相互依存问题.艾萨德对区域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纯理论的推导带入到对空间上的区域的各发展阶段的经济分布及其空间结构的研究,并设计出区域分析和应用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区域经济学进入主流经济学奠定了基础.12、埃德加.胡佛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包含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自然资源的位置确定之后,或者不能被移动,如土地、森林、矿山、草原等,或者很难移动,如水资源等.社会经济资源当中最主要是人力资源、资本和技术,他们的流动虽然是正常的,但必须付出相应的流动成本.所以,任何一个地区都具有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经济的必要.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于集中和规模经济的存在,不可能将生产要素进行彻底的分割,并将其均衡地分布在所有的地区.必须考虑到规模经济和聚集的要求,在条件好的地方,集中布局各类产业.聚集区的形成又带来人口的增加,从而形成城市,成为地区的经济中心. 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所谓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由于距离因素的影响,产品与服务的移动,必须支付相应的运输成本,否则就不可能流动.而为了减少距离成本,产品与服务生产的地方化就十分必要.第二章区域人口、资源环境1、人口资源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子系统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构成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它决定着复合生态系统的运行机构和发展规律.2、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矛盾1人类生活对自然生态环境条件的相对稳定性的要求与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急剧变化的矛盾. 2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快速性与自然环境恢复和调节的缓慢性之间的矛盾.3地球上蕴藏的矿产和地下水资源等的有限性与人类的需要及开采能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4地球的体积是有限的,物质的生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人口的发展如无计划是无限的.3、自然资源的定义、特点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性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可替代性、区域性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1、区域经济增长的定义1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2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只有把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和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结合起来,才能正确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2、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大致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进入生产过程的,亦即投入的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资源、技术等;另一类是形成生产环境的,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指基础设施条件,相关产业的布局条件等,软件环境则包括经济制度、管理方式及组织形式等等.3、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的过程.若分解,则有:——从供给需求角度的分析: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需求拉动机制——从地区相互关系分析:本地发动型、周边地区带动型——从制度变迁分析:结构转换的驱动机制.4、低水平均衡增长理论——拉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投资增长只有突破一定的水平,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的突破.——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低收入——低储蓄——资本形成不足——收入低.5、非均衡增长理论主张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非均衡增长与均衡增长的区别,就在于认为由于落后地区资本的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而只能集中起来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这样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资本不足的问题.6、赫希曼的主导部门产业理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就是选择若干战略部门投资,创造发展机会.赫希曼指出,如果是政府投资,则应选择公共部门,特别是基础设施,造成良好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是私人资本,则应投入到具有带动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产出规模大,产值比重大,关联效应强,是区域经济的主体或核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关联效应1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前,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原料、燃料和生产设备等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2后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3旁侧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生产过程当中,有许多产业为其提供相关的服务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8、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是把区域有限的资源集中使用到主导部门的发展上来,通过对主导部门的投入,激活产业链条,扩大区域市场需求,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法国经济学家布德维尔把增长极理论发展到地域空间布局原理上,完善了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是在城市区配置下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综合体,而且也是拥有这种产业综合体的城市.布德维尔的定义增长极的形成有两大途径: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引导企业和行业在某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聚集而自动产生;②由政府通过经济计划和重点投资主动建立.9、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任何一个增长极都同时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者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溢出效应为负值,表明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点的聚集作用较强;反之,则溢出效应为正值,表明增长极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生产要素产生了向周围极化区域的回流.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推动产业配置在一定区域内形成生产综合体增长点,吸引周围其他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导致集聚经济优势,出现极化现象.所谓极化就是物质、能量、信息向区域核心集聚的过程.极化效应可分为规模经济、区位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三种类型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经济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规模经营规模扩大,可生产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它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区位经济是指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以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效益,它源于企业内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城市化经济是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它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的经济合理性.扩散效应增长极一旦形成并继续发展,必然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这种影响称为扩散效应.扩散效应具体表现在:①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扩大了市场,推动了区域内相关原料生产部门行业的建立和扩大规模;②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量,增大的供给推动区域内使用这些新产品的部门经营规模扩大;③专业化产业部门的形成,促使了区域内地域分工的深化,全面提高劳动效率,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实力;④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对区域内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促使劳动力的转移以及部分资金的扩散;⑤增长极的极化与区域内相关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创造新的需求,同时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引导生产,促进区域发展;⑥增长极的创新,使其作为技术、信息源不断向区域输入,提高区域内劳动力生产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10、点轴理论点,即增长极核、生长点.轴,即生长轴.其中心内容是:随着联结各中心地重要交通干线铁路、公路等的建立,形成了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降低了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资源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生长轴”.11、核心—外围地理论美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学家约翰·弗里德曼于1966年提出.任何区域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区与边缘与所组成的.核心区可以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群及其周围地区组成.核心区居中,其他区居核心的外围地带.核心区是发展变化的根源,它能够产生和吸收创新,主导着外围区及整个地域的发展方向.当核心区在形成过程中达到能够自我发展所需的规模时,集聚效益显着,吸引着资金和人才.核心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组织,保证生产效益显着,从而增强外围区的吸引力.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核心区将其发展所得扩散到外围区去,使外围区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燃料销售量增加,从而促进那里生产发展、就业机会扩大、次级核心区成长.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1、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一个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升级、技术创新、社会进步、福利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在内的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过程.2、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论传统社会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后期阶段后工业化社会钱氏理论对于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区域经济不同于国别经济,产业结构不可能系统完整.3、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相应提高,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并进一步向第三产业转移.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4、库兹涅茨法则基本内容: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5、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6、雁行形态说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展.这样一个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在图形上很像三只大雁在飞翔,故称之为“雁行形态说”.雁行形态模式的两个变型:产业发展的次序一般是从消费资料产业到生产资料产业,从农业到轻工业,进而到重工业的不断高级化过程.消费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粗制品向精制品转化,生产资料产业的产品不断从生产生活用的生产资料向生产生产用的生产资料转化,最终使得产业结构趋向多样化和高级化. 7、现代产业集群理论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它强调指出,具有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通常具有很高的地方化和根植性特征,一个区域形成的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通过技术升级不断地在自身所延伸的范围内发展,而不呈现明显的产业类型转变.如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意大利的轻纺产业.集群cluster概念是由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引入,用于对围绕某个产业的企业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集聚的经济现象的描述.是指包括企业、支撑机构及政府等参与者在地理上围绕某个些产业而集中形成一个网络,网络内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和商业关系支持着各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就是把集群联系在一起的是包括供求关系、共性技术、共同的市场导向、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性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因素.每个个体的单个竞争能力都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的特点:一是弹性精专.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形成专业化的特点,专业化的分工是与生产的技术可分性以及垂直分离的生产组织方式相关的;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相互的竞争中相互联系,互相协作和补充,区域作为一个集体,其生产是相当灵活和多样化的.二是地理集中性.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是产生外部规模经济的基础,是集群作为一种地域经济现象存在的基础.三是根植性.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到区域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等关系中.四是拥有相关的支撑机构.指区域内有各种各样的机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行业协会、培训机构、贸易协会、创新中心、政府部门、商业服务组织,等等,这些机构之间建立了有机的网络,并存在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们都有强烈的提高本区域产业竞争力的集体意识,共同投入到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行动中去.五是创新性.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竞争和学习,有利于创新.8、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同时作用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就引导和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产生作用的途径:供需关系能够引导各产业之间建立起经济技术联系,使它们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价格机制则可以调整要素在各产业之间流动和配置.竞争机制能够促进各产业努力进行技术更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使各产业按照技术的先进性出现兴起和衰落的更替.市场机制的缺陷: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控也不是万能的.市场价格信号失真,就可能导致某些产业发展过度,而另一些产业可能发展不足.无序的竞争则可能导致重复建设,使资源总体配置效率降低.政府干预:政府运用宏观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政府干预对区域产业结构演化的作用方式:制订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间的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次序等,将其作为指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根据.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工资等政策工具,通过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以便有效地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使它们的发展符合区域经济增长的总体要求.通过维持市场秩序、规范企业和个体的行为、消除限制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市场信息畅通等,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干预的缺陷:政府干预同样也有其局限性,如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决策失误,或者干预过度,都可能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畸形,降低结构效率.9、地区生产专业化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集中地发展某个行业或者产业.区位商计算公式为:LQij=Lij/Li/Lj/L 式中,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Li表示i地区的全部产出;Lj表示全国j行业的全部产出,L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出.10、产业间关联系数影响力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影响其它产业部门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影响力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某一个产业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感应度反映一个产业部门受其它产业部门影响的程度.在投入产出分析中,用感应度系数来反映当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产业部门因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产业部门为其它产业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感应度系数越大,表明该产业部门受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影响越大,当经济增长率较高时,其发展也就越快. 11、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高专门化水平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符合区域资源环境特点第五章区域产业布局1、产业布局的定义产业布局是主体政府或者企业家在一定的体制或机制条件下对客体企业在地域上的配置过程,受到很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体制机制、主体、客体和区位条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上述四个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微观布局.——体制机制不同的体制机制条件对企业布局主体的思路和行为具有深刻的影响.企业布局主体必须根据体制机制的认可程度来决策自身的行为.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都是按照国家需要和政府的指令性计划进行布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和政府的政策、规划引导下,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行布局.。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导论1.土地: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结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1)自然特性①位置固定型②面积有限性:土地的面积具有不可再生性,面积有限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③质量差异性:由于土地自身的条件(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以及光照和相应的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了土地的较大质量差异性。

④功能永久性(2)经济特性:是人类在土地自然特性基础上长期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产生的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③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④利用后果的社会性3.土地的功能承载、生育、资源、生态、财产和资产4.土地的分类2007年:分为12个一级类、57个二级类2017年:分为12个一级类、73个二级类第二章:土地利用概述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之间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同时又是个经济问题,并且内涵是动态的。

2.土地利用的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利用程度分析:指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改造程度,以及土地收到人为影响的变化程度(2)利用结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利用是否与需求结构相吻合,了解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否与土地的自然性状相适应。

(3)利用效益分析在农业上,用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经济作物产量、水果产量等。

对城镇土地,所看重的是单位土地面积带来的收益(利润/纯收益)。

除经济效益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4.土地开发:广义的土地开发是指对尚未利用的土地进行清理、整治,使之可投入使用,包括把无法利用的土地加以改造,然后投入利用的活动;也包括对农业用地进行平整和基础设施建设后,使之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活动(也就是非农业土地开发)。

狭义的土地开发即土地开垦,是指把适宜耕作的生荒地开垦为耕地种植农作物的过程。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可见光成像和不可见光成像
紫外光
400nm 435.8nm 546.1nm 700nm
红外光
780nm
按波段输图像可以分为单波段、多波段和超波段图像
彩色与非彩色图像
•光与色
按图像空间坐标和亮度的连续性可分为:模拟图像和数字图 像
1)模拟图像
模拟图像可用连续函数来描述。
I F ( x, y )
数字图像处理迅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数 字图像处理符合人类视觉感观;(2)图像处理所需 的大容量、高速度的计算机不断降价;(3)图像数 字化、视频处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人们对音、 视频信号的广播、传输、通信的新要求,科学家 对音、视频信号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出现了对 信息高速公路全球性的渴求,需求刺激了技术的 发展。大容量、低成本的新存储技术,低价位的 微处理器支撑的并行处理技术,图像数字化的低 成本电荷藕合器件(CCD),低成本、高分辨率的 彩色显示系统以及静、动态图像处理技术的国际 标准化协议(JPEG,MPEG)等均是促进数字图像 处理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的技术因素。
f ( x, y )
第一章 导论
1.1 何谓数字图像处理
1.1.1 图像的概念
视觉是人类最高级的感知器官,然而,人类的
感知仅限于电磁波谱的视觉波段,成像机器则可覆
盖几乎全部电磁波谱,从伽玛射线到无线电波。它
们可以对非人类习惯的 那些图像员进行加工,这些 图像源包括超声波、电子显微镜及计算机产生的图 像。因此,数字图像处理涉及各种各样的领域。
狭义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图像理解是相互联 系又是相互区别的。 狭义图像处理是低层操作,它主要在图像像 素级上进行处理,处理的数据量非常大; 图像分析则进入了中层。经分割和特征提取, 把原来以像素构成的图像转变成比较简洁的非图 像形式的 描述; 图像理解是高层操作,它是对描述中抽象出 来的符号进行推理,处理过程和方法与人类的思 维推理有许多类似之处。 随着抽象程度的提高,数据量逐渐减少。

第一章 导 论

第一章 导 论
四、简洁 国际商会《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中 指出:“为了防止混淆和误解,银行应 劝阻在信用证或其任何修改书中加注过 多细节的内容。” 简化单证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和提高 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单证的的基本要求
五、清晰 单证的外观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国 家、一个企业的业务和技术水平。如果说正确 和完整是单证的内在质量,那么清晰则是单证 的外观质量。 清晰是指: 单证的表面是否清洁、美观大方 各项内容是否清楚、易认 各项内容的记载是否简洁、明了
§1.3 国际贸易单证的分类
根据贸易双方涉及的单证划分 (进口单证、 出口单证) 根据单证的性质划分 (金融单据、商业单 据) 根据单证的用途划分 (资金单据、商业单 据、货运单据、保险单据,官方单据、附属 单据 ) 根据业务环节划分 (托运单证、结汇单证、 进口单证 )
§1.4 国贸单证的改革和发展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二、 EDI的作用: EDI的作用不仅是消除纸张, EDI 更重要的是消除处理的延误及数 据的重复输入。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数据传递速度快 巨大的经济效益 避免贸易歧视 改革单证工作的原有模式
§1.1 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意义
二、单证工作的意义 单证是国际结算的基本工具 单证是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单证就 是外汇) 单证是政策性很强的涉外工作 单证是企业业务和素质的体现
§1.2 国贸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国际贸易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十个字) 正确、完整、及时、简洁、清晰
§1.2 国贸单证工作的基本要求
单证制作和管理的现代化 制单设计的国际化 推广使用国际标准或代码
§1.5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EDI与国际贸易单证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为了使学生既有较强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基础,又有较强 的工作适应能力,在以机械制造为主的基础上,扩充了计算机应 用、数控以及其它制造业等内容,培养学生的宽口径适应能力, 拓宽学生的视野。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从技术与经济紧密 结合的角度出发,围绕加工质量和交货期这个目标,掌 握整个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选择优化和运作监控的基 本知识,能在宏观上和全局上对生产活动和生产组织有 清楚的认识,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个工序及其优化的知 识。要求掌握机械制造过程中包括传统的和现代在内的 各种常用加工方法和制造工艺,以及与之有关的切削机 理、加工原理、切削参数的选用、加工质量的分析与控 制方法等。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五、本课程的特点、内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 础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学生在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最基本的 知识和技能基础。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 动的组织、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包括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理 论及其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和装配工艺规程的基本知识及其设计, 机械加工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概念及其控制方法,精密与超精密加 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与发展趋势。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制造系统结构
经营管理 财务 市场与销售 研究与开发 生产管理
经营管理信息流 生产管理信息流 技术信息流 物质流
用 户 、 市 场 与 外 部 环 境
工程设计
质量控制 采购 资源管理
车间制造 (加工、装配、 检验、输送、 存储 … )
图1-2 制造系统功能结构
机械工程学院
第一章 导论
无形 (服务)
图1-1 生产的定义

管理经济学 第01章 导论

管理经济学 第01章 导论

(一)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二)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三)管理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二、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的联系
(一)经济学的的研究对象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最佳配置
资源的最佳利用
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 稀缺资源配置和利 用的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 怎样生产? 为谁生产?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与周期 通货膨胀
指明企业经营活 动方向
法律法规 规定了企业经营活 动的行为准则 约束 层次 高低
政局的稳定性 国家方针政策 国际关系 管理企业的立法逐步增多 政府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商业道德约束 制度约束 企业经营活动的约束 法律约束 约束力大小
内部环境的构成与特征
组织的内部环境可从资源、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方面来考察:
③ 最优化分析法:无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和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问题。
④ 博弈分析法:找到这样一种均衡,其中每一个博弈参与者的策略都是在假设其他参与 者给出了最优策略的前提下能够采取的最佳行动方案,即该均衡是一个所有参与者最 优策略的组合。
二、管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1)均衡分析法
1.定义: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在考虑这些制约企业的各种条件 下,确定各因素的比例关系,使其最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资源。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投入。它可以是有形的、显性的
,如土地、厂房、资金等;也可以是无形的、隐性的,如智慧、信任和协同方 式、声誉等。 (2)能力。能力是指一组资源的有机组合,如同胶水把各种物质粘合在 一起,可以形成高强度的材料。
(3)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称核心竞争力,是指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
第一节 企业与环境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国际”是指一个国家存在与其他国家的经 济贸易往来。 “金融”则是指从货币金融的角度来研究。 综上,国际金融研究的就是当金融活动跨越 国界时的货币、资金、融通和信用问题。

在进出口贸易中,需要各国的进出口商人不断将 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进行兑换。 如果一个国家的出口额远远超过进口额,这是好 事情吗?

13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本章结束 再见!
无尽的欲望

清人胡澹庵有诗《不知足》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得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 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考核方式
1.随堂考试(第17周课),论文或开卷。 2.平时成绩:考勤3次×30分 课堂回答问题每次+10分 提前请病事假的考勤记20分 100分封顶
第一章 导论及基本概念
1.经济与金融的基本概念 2.国际金融研究什么 3.我国的基本国情 4.本书知识体系
一、经济与金融的基本概念
经济学(Economi源自s)外向型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强
我国经济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外贸。 外贸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巨大,但对世界市 场的依赖性较强。 金融危机后,外贸出口疲软,经济增长乏力。

12
四、本书知识体系
国际收支的基本理论 外汇和汇率的基本概念 外汇管理制度 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全球化的影响 金融的国际协作
15
递进的欲望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自我实现 需要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存需要 创造的需要,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尊、他尊和权力欲,尊重人与被尊重 归属与爱的需要 :友情、信任、爱情 希望工作、生活稳定,未来有保障 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衣食住行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 导论

1-6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众多经济主体的总体行为特征及其对 总量经济的影响。(消费者、企业和政府)
消费者和企业的选择行为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政府行为(财政收支:预算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单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总水平、各国间的经济影响; 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经济效应(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34
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模型
1、为什么用经济模型分析宏观经济问题? 现实宏观经济无法做实验 2、什么是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 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 构。 一个经济模型通常包括:变量、假设、假 说和预测。
1-35
• 变量: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模型内部结构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是指由外部因素(如战争、自然条件等) 决定、影响内生变量的变量。 • 假设 假设是经济模型用来说明事实的限定条件。 • 假说 假说是经济变量之间如何发生关系的判断。 • 预测 预测是根据理论假说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和变化 的方向等作出判断,它是在理论限定的范围内运 用逻辑规则演绎出来的结果。
3、如何构建宏观经济模型? • 经济模型不是现实的完全复制,它是对现 实的抽象,因此,应当被简化,但要反映 现实的基本特征。 • 我们以数学方程或图形的形式展现经济模 型。
宏观经济模型基本构造下列特征: • • • • • • • 经济中相互影响的消费者和企业; 消费者希望消费的一组商品; 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 企业生产商品可采用的技术; 企业可利用的资源; 消费者和企业尽可能达到最优化; 消费者和企业通过竞争性均衡实现协调一 致。
中级宏观经济学
陈晓玲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课程介绍

第一章 社会工作评估导论

第一章 社会工作评估导论

(二)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
1理论研究——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理论知识而进行的研究。
① 社会基本理论研究——关于社会工作本质、价值观、人类需求、社会工作 与其实施环境的关系、社会工作作为社会互动过程的实质等问题的研究,这 类研究不是研究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过程,而是研究作为社会现象的社会工 作的一般特点;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法国著名 的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开创了社会学这一 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 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 社会工作评估的概念
3 优秀的社会公益服务项目则具有如下特征:有一定职员推动这项活动,有一 定项目预算,有稳定的资助,被社会认可,有以证据为依据的研究基础,概念 清晰并有理论基础傲支撑,遵循服务哲学,有系统的实证性评估
4 评估——评估者运用社会研究方法,研究、评价并帮助改善社会项目的所有 重要方面,包括社会问题诊断、概念化与设计、实施与管理、结果及其功效。
(三)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比较
量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差异在于: 2.运用标准化工具还是做多方面深入了解。
量化研究对研究对象用划一概念来衡量,认为这样才能 对它们进行一致界定和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
质性研究认为,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才能真 正认识其本质,而标准化工具有可能把复杂信息简单化。
第三节 社会工作评估的方法论及范式
一、方法论基础 (一)实证主义 1实证主义创始人孔德提出了“观察优于想象”的命题,开实证主义之
先河。 2孔德认为,研究社会的方法首先是观察,其次是实验,再次是比较法。

大国关系 导论

大国关系 导论

三、大国实力的一般分析 (一)综合国力 1、克莱因方程的提出及其影响
克莱因在1975年出版的《国家力量 的评估》和1980年出版的《80年代的世 界国力趋势及美国的对外政策》两书中 将国力要素简化为基本实体【 C(critical mass) 】、经济能力【 E(economic capability)】、军事能力【 M(military capability)】、战略方针【 S(strategic purpose)】和国家意志【 W(will to pursuse national strategy)】
国家利益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和 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中起着重 要作用。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国家利益是国家从事对 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国家从事 对外交往活动,其出发点和目的就 是最大限度地维护、增进国家利益。 其次,国家利益还是判定一国 外交政策好坏、外交工作得失的重 要尺度,良好的外交政策、成功的 外交活动往往是有益于国家利益的
最后,国家利益还是国际关系演 变、发展的动因。国家间关系的调 整、国际格局的变化都取决于国家 间不同利益的分化与组合。利益驱 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去寻找朋友, 反对敌人,从而进行外交政策的调 整,改变国际力量对比,推动国际 关系的演变。
曾任英国外交大臣和首相的帕 默斯顿勋爵说过一句明言:“我们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 人。我们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些利 益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追求。:这句 话反映了国家利益在外交中的重要 作用,具有哲学意味,但在现实中 并不是绝对的。
3).军事 力。包括核军 事能力,常规 军事能力,指 挥与组织结构 的质量,战争 理论的先进等 多方面。
如果说经济力是综合国力之本 的话,那么,军事力就是国力的外 部体现和象征。如果把综合国力比 作一个人,经济力和军事力在综合 国力中的位置就好比是身躯和拳头 的关系。的最后手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经济学
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 四川农业大学优质特色课
主讲: • 傅新红 教授 博士
硕士生导师
• 曾维忠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高淑桃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蒋远胜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第三节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内 容和方法 • 第四节 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考核安排
三、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 1、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问题一向 为人们所重视。在历代经济思想中,农业经济思想占 有较丰富的成分。 • 2、新中国成立后,理论界开始对我国农业经济学理论 进行广泛研究,但由于“左”的影响,农业经济学科 的发展受阻。 • 3、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步探索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道 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学。 • 4、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学术界展开了对新时期我国 农业经济若干理论问题的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农业经济学的内容和学科体系正处在不断发展和日臻 完善之中。(热点问题)
第三节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 结构、内容和方法
• 一、体系结构 • 二、内容 • 三、方法
第三节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内容和方法
• 一、体系结构 • 雷海章主编的《现代农业经济学》教材 共分5篇20章。 • 二、内容 • 讲解内容共分11章。
三、方法
1、学科研究方法
• • • •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比较与借鉴 — 调查研究 — 归纳法、演绎法
4
6 4 6 4 2
4
6 4 6 4 2

二、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二战后西方现代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新趋势:
• 1、学科的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 和渗透以及进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 2、农业经济学科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 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 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展开各种比较研究工作; • 3、农业经济学科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 畴,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各 章 学 时 分 配
章序 第一章 第二章 内容 导论 我国的农业、农 村和农民 总学时 4 8 其中
讲授
4 6
讨论
2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农业现代化
农业生产要素 农村产业结构与 农业生产结构
4
6 6
4
6 4 2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农业社会化
农产品市场 农村消费市场 现代农业的微观 组织 现代农业的宏观 调控 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 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课程性质
• 部门经济学:专门从事农业经济活动规律的研究 • 应用经济学:经济理论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课程地位
•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


一、学习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农业经济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了解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情况、农业和农村 经济发展趋势及改革现状、农业和农村经济 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 全面理解和熟悉党和政府关于发展我国农业 经济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内容、 实践意义和绩效;
初步具备分析、解决农业经济问题的能力。
• —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 三步曲
• 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作好笔记 • 课后复习,完成作业(复习思考题、课外作业) • 阅读报刊,关注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2、学生学习方法——“三步曲”与“四多” 四多
• • • • 多读:广泛浏览报刊杂志,吸收新信息 多看:观察现实,深入社会实践 多思:多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多问:多质疑、追根溯源
• 土地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专业选修课
二、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前继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 后继课程:农业技术经济、农(林)业企业经营管
理、农(林)业政策学、农村经济统计、农(林)产 品营销、土地经济学
三、研究对象
• 研究对象:农业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 即农业生产力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以及两者相互运动的规律。Βιβλιοθήκη 第一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 • 二、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三、中国农业经济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农业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 一、农业经济和农业经济学的概念 • 农业经济:
• 农业中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 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的规律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 规律。

二、教学、考核安排
1、教学安排
• 本课程总学时54学时, 共讲授11章内容,各章学时分配如下。
2、课程考核
• 由于该课程定位高——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四川农业大学优质特 色课 • 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 总分:100分 • ——平时成绩:40分 • (平时成绩含:讨论2次——30分;期中考试——10分;考勤、缺笔 记扣分等 ) • ——期末闭卷考试:60分(由题库抽题考试) • 期末闭卷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判断说明题、简答题、论述题
• 农业经济学:
• 指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 关系中,研究农业生产力及其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 系及其运动规律和两者相互运动规律的科学。
二、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 • • • 萌芽:近代初期(17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 发展:18世纪 德国 起源:古希腊和罗马 从一般经济学体系中分离出来:19世纪末20世纪
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
1、课程学习教材
• 雷海章主编《现代农业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年7月
2、参考教材
• 朱道华主编《农业经济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郑景骥主编《农业经济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
3、参考资料
• 《农业经济问题》、《农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农业现代化》、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农业经济学》F2等杂志。《经济日报》、《人民日 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报纸。
3、教师教学方法
• 以教师讲授为主,配以幻灯,增强学生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适当安排课外自学、 阅读参考资料、讨论课引导、激发学生 思考、分析能力。
第四节 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 考核安排
• 一、学习目的要求 • 二、教学、考核安排
• 三、课程学习教材及参考教材
第四节 学习目的要求和教学、 考核安排
• 经济管理学院资料室
4、资料查找处
• ——经贸学院资料室 • ——学校图书馆:学生期刊 室、图书阅览室(一楼)、 文献检索室(三楼)、流通 部(四楼) • ——电子阅览室:中国学术 期刊、人大复印资料、维普 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Internet。
复习思考题
• 一、简答 • 1、请比较中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过程。 • 2、《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3、你为什么要学习《现代农业经济学》? • 4、《现代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经 济学科的研究方法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