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要点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

马原期末复习知识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世界观:指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人类社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2. 方法论:是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一套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世界观,强调矛盾的普遍存在和发展,以及事物变化的根源与动力。
4.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1.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或者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存在形式,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关系表现为认识论、本体论和价值论三个方面的斗争。
三、客观和主观的辩证关系1.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方法论,包含了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2. 客观性:是指事物和现象在存在上的独立性和客观规律性。
3. 主观性:是指人的意识、思维和判断等活动的特点。
4. 客观与主观的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既强调客观规律性,又强调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实的改造活动,也是认识的来源和准绳。
2. 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真理性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
五、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1.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和实在,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2.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3.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表现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力。
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消费资料和生产工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论o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例如,人们根据客观的自然规律发明了各种工具和技术,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o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唯物辩证法o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比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o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的发展往往会经历曲折,但最终会取代旧事物。
o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矛盾。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o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科学家通过实验来获取新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决定认识的体现。
o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o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o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剩余价值论o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o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o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1.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o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o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
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1.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对当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

马原知识点整理范文马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是中国共产党官方的基本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材之一,是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指导书。
《马原》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留下的关于哲学的重要论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下面是对《马原》的一些重点知识点的整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第一”、“运动第一”、“整体和矛盾统一“、”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等核心原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要动力。
4.对立统一规律:强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两个方面和内部矛盾,矛盾的存在使事物运动发展,推动事物由量变到质变。
5.可能性、必然性和自由性的辩证统一:承认世界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保留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抗力和创造力,主张人的自由是与人的本质的发展相一致的。
6.观念的能动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历史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觉悟和行动对社会历史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唯物辩证法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运动、时空、度和质量的概念。
2.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则、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则、否定之否定原则等。
3.矛盾和矛盾的普遍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规律包括矛盾的普遍性、互相依存性、斗争性、发展性等。
4.质变和量变关系: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质变,质变又催生新的量变,二者互相依存、相互交替。
5.主观能动性原理:主张人的认识和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是能主动控制和改变客观世界的创造者。
三、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是社会各阶级之间思想、意识、观念等的统称,反映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原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第一章第一节一之(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P32: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32-倒1(1)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33-1(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没有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33-2(2)物质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又是未来运动的起点)。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把握二者辩证关系有重要意义。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33-3(2)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33-3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说也是物质的。
33-34(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33(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3(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3-342.第一章第一节二之(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P37: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37-3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开学说明。
38-4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第一章第一节三之(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P42: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马原复习要点(全)

请大家到书上去找答案,不要到网上去查找,因为我们的教材已经修订了多版,可能出现网上答案和书本答案不一致。
因为网上的很有可能是以前版本的表述。
导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承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或者成熟的标志7、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8、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特征第一章1、什么是世界观人活在世上,需要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
2、什么是哲学3、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物质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到存在的问题。
4、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5、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6、什么是相对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具体包括两种状态:空间的相对位置暂时不变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7、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8、如何理解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马原重点必背

马原重点必背一、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中蕴含的矛盾和内部矛盾斗争的动力。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在发展中不断实现着否定、肯定、超越的过程,推动事物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强调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辩证的运动。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提出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和他们自身维持生存所需价值之间的差额,也是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占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特有的资本-劳动关系密切相关。
三、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基本概念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现象,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将剩余价值再投资扩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和生产商品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规律资本积累具有内在的规律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
第二,剥削程度的增加和人口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剥削程度的加深,同时也会引发人口问题。
第三,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本会逐渐集中和垄断,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是指在资本主义基础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和各尽所能分配的结合;政治上实行人民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全面共产主义制度的理想社会。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复习要点马原

1.价值形式的演变及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五种职能及现实应用。
货币的产生过程就是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商品既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也就具有两种表现形式。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
但商品的价值,作为抽象劳动的凝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孤立的一个商品不可能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有通过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即交换价值才能相对地表现出来。
与商品交换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③一般价值形式。
④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不仅揭示了货币的起源,而且也揭示了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货币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普通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使用价值,而货币除了具有普通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外;还具有作为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所产生的特殊使用价值。
普通商品的价值,要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而货币自身,则作为直接的价值体现而存在,是价值的一般代表。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此观点正确。
(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
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价格尺度是用来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的一种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
商品的标价。
2)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价值尺度职能的进一步发展。
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消费者在商店购买商品。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唯物主义世界观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和相互关系2. 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3.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4.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二、历史唯物主义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4. 社会形态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三、辩证唯物主义1. 对立统一规律2. 质量互变规律3. 异同结合规律4. 运动规律四、哲学方法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3. 实践决定认识的发展和深化4. 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五、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 认识的来源和发展2. 认识的能动性和客观性3.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系4. 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六、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1. 意识形态是阶级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2. 意识形态是服务于统治阶级的3. 阶级斗争对意识形态的影响4. 科学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的斗争七、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1.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2. 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3. 唯物史观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八、价值和价值规律1. 价值是商品的经济衡量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指导作用3. 价值规律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九、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1. 劳动价值论是价值规律的理论基础2. 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影响3. 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限制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2.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3.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十一、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 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革命的推动作用3.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规律十二、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1. 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2. 社会制度的更替和社会发展的规律3. 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和透视性以上是马克思主义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框架,涵盖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历史唯心主义和唯物史观、价值和价值规律、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内容。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

马原知识点总结手写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2.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反映论、发展论、矛盾论和对立统一规律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基本原理。
它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和阶级关系2.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化所决定的,是阶级斗争的产物3.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制度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三、阶级斗争和革命1.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斗争,是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2. 革命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决定了它必然的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社会的必然发展方向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变革,是为了消灭阶级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3. 共产主义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国家的社会制度,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社会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和规律性,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实践的结果2. 社会历史观中强调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六、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自由的关键2.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改造世界的实践为基础,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为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所帮助。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

期末马原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的;世界的发展变化是由物质内在的矛盾性运动和相互作用决定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基础。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实践的反映。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
4. 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这主要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更替等规律。
5.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是根本的社会政治实体。
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无阶级社会。
6.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内在矛盾推动而产生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它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哲学,包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过程、规律、方法和哲学基本原理的阐述。
3.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规律、社会形态更替规律的研究。
4.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包括对道德、价值、人的本质、人的自由等问题的阐述。
5. 马克思主义科学观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对科学研究方法、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规律等问题的阐述。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

马原期末重点总结1. 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先进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实践指导。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基本范畴包括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
3.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源于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的物质交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认识实践。
4. 认识的辩证过程认识的辩证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从实践的感性认识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再从抽象的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感性认识。
5. 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矛盾论的基本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论的方法包括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历史辩证法是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包括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连续性、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
7.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体是能动的,能够通过对客体的实践改造来认识客体。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是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又受客观规律的限制。
8.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必然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是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必然性是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自由意志是对主观能动性的实现。
必然性与自由意志是辩证的统一,在实践中实现。
9.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实践的历史条件是指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发展。
实践的社会条件是指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
实践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了人类实践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10. 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价值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实践目标与人的需要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括: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认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本质上,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上,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6.三大规律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发展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马原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复习重点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形式多种多样,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5.规律规律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的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
6.联系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9.矛盾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矛盾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势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势,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11.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12.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13.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2023马原知识点

2023 马原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发展规律。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对于物质也有反作用。
3.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4.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是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值。
5.社会形态演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演进。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由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构成,商品的价值由其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剥削劳动者而产生的。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无限的生产力和有限的市场,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
4.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社会主义制度追求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5.资本主义转型与社会主义建设: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要完成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权力转移,实现社会主义建设。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1.法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法的本质是一种阶级统治工具。
2.法治与法律权威:法治是指国家权力是通过法律行使的,法制是现代国家的一种政治形态。
3.法的发展和变革:法是历史的产物,法的发展变革受到经济基础、阶级斗争和科学技术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地位的法律制度。
5.法治社会的特征和实现:法治社会以法律为中心,实现了公平正义、公民权利保护和社会秩序稳定。
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的社会意识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1.1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辩证法: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2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劳动,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2.2 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公有制、按劳分配、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私有制、按劳分配、市场调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3.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是人类解放的最终归宿。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3.2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什么是唯物史观?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什么是辩证法?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是什么?什么是社会意识?它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是什么?什么是阶级斗争?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唯物史观是指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它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是指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着的双方相互依存,矛盾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马原复习重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已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附;马克思主义的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物质的定义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点是客观实在性5、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万字马原知识点整理考研

万字马原知识点整理考研一、绪论考研中,政治科目一直是考生们最为头疼的一门科目之一。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学科,常常是考生们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将围绕考研马原的知识点展开整理和梳理,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二、马原的基本概念1.价值与价值规律1.1价值的含义和形成1.2价值规律的作用和表现2.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2.1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的概念2.2剩余价值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3.商品与货币3.1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3.2货币的形成和职能三、马原的基本原理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1生产力的概念和分类1.2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变革2.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2.1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2.2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针3.党的基本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1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四、马原的科学体系1.科学社会主义的起源和发展1.1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1.2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发展和完善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成就2.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历史功绩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启示3.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演进3.1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流派和学术动向3.2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五、马原的实践应用1.党的领导作用与党的建设1.1党的领导作用的内涵和重要保证1.2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明建设2.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历史使命2.2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实践探索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3.2实践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六、总结考研马原知识点的整理对于考生复习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马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学体系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梳理。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考生才能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答: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
②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
③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
④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⑤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如何理解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客观性: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的。
普遍性: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构成了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只有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3.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①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另一方面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从而不断推动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
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②量变质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与否定的方面,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构成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阶段,是在更高层次的回复,是包含着以往发展全部优秀成果又有创新的发展。
由此,事物的发展呈现为一个个的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者有机统一构成实践基本结构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的。
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特征。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验证,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并促进实践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5.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具体地说: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
人民群众的总体一员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格局。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人民群众还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
(知识分子)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最终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但不会自发地实现和完成,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6.论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换一种说法: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耗费,反映的是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重性。
7.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与消极的后果。
(书P16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①导致社会资源浪费②阻碍技术进步③导致收入两极分化(诱发市场失灵,拜金主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等。
带来周期性经济危机。
)8.论述2008年国际经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
(书P241)①经济发展“失调”。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之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措施应对危机,虽暂时避免了金融秩序崩溃,但对推动经济复苏效果有限,经济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
2.福利风险增加3.债务负担沉重。
②政治体制“失灵”。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标榜民主并不遗余力地向外输出民主,但近年来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陷入动荡,西方国家本身也出现了某些治理危机,暴露出西式民主的弊端和局限。
一是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
二是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三是“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
四是传统精英政治走向衰落。
③社会融合机制“失效”。
近年来,西方社会不断出现不同群体、阶层的矛盾与冲突,甚至社会动荡。
一是社会极端思想抬头,二是社会流动性退化。
三是社会矛盾激化。
9.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乱象产生的根源。
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根源,归根结底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断社会化。
但是,在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生产关系中,社会化的生产力却变成资本的生产力,变成资本高效能地榨取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值的能力,这样,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就越来越激化,并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爆发,会影响国家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民生等方面,从而出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乱象。
10..论述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换一种说法: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书P244--P25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一)巨大的历史进步性:①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