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24篇)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24篇)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24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1立体图形的研究和学习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而动手操作更能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知识。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上,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通过交流讨论,明确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其实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和。

在第一节的知识经验上,学生已经知道长方体六个面可以分成三对,每对的'两个面都相等。

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的解答,学习兴趣很高,很快就得出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通过交流,学生们除了得出两种计算方法外,还得出了特殊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即有一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接下来,独立思考并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就水到渠成了。

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体现本身的学习自主地位和主人翁感。

最后,让学生同桌交流,发言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经过多位同学叙述,归纳出要点和规律。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以引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探究气氛也更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篇2总的来说,这节课自我感觉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资源的运用、学生的自学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达成等几个方面表现还比较不错。

学生也学到了预期想让他们学的东西了。

这从课后的测验中可以看出来。

在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方面,我认为比较好的是在小组自学中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帮助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

而且他们与老师之间形成了默契,既使不是小组学习只要老师的一个手势,他们就能明白应该去帮助哪位同学。

本节课我认为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课堂的教学程序。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

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

因此,学生的数学家庭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安排这样两道题:(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2)如果每平方米墙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卧室,100千克油漆够吗?(本题学生要知道先测量出自己的卧室的长、宽和高,再求出自己的卧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积,最好还应扣除门窗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出100千克油漆够不够。

)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和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求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学会运用。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形成。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教学时,我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又拿出一张彩纸,并用彩纸把纸盒包起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包装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用多少彩纸吗?你能求出来吗?”同学们在短暂的思考后说:“可以把彩纸打开求它的面积。

”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把长方体纸盒打开,求出它的面积也是所需彩纸的面积。

”我在肯定了他们的说法后继续问同学们:“长方体打开后还是原来的几个面?”进而说明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点出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并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长方体的6个面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有几个面?2、各组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相对应的长、宽、高的哪个长度?3、你能总结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出示后我马上组织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讨论结果,从而归纳出:可以分为3组,每组2个面,上下面一组,左右面一组,前后面一组,上下面的面积=长x高x2,左右面的面积=宽x高x2,前后面的面积=长x宽x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高x2+宽x高x2+长x宽x2,之后再着重通过实物演示强化学生记住长x高、长x宽、宽x高各是长方体的哪个面。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教师就举出一些长方体实物,给出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

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许多不足。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今天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不大顺畅,除了课堂上魏博宇、毕峻伟同学因理解出现偏差,交流纠正浪费时间外,我认为教师的设计也存在很大问题。

一、教学设计要删繁就简。

1、复习导入内容可以再精炼一点。

没必要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面、棱的方面挨个去比较,去订正,直接设计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形式也没必要挨个抽学生回答,可以同桌互相交流,抽一组代表回答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也抓住了重点。

第二个练习题的设计可以直接让学生说出面积即可,其他学生判断,因为是复习内容,没必要像新课一样都是重点去分析。

2、重点的内容重点突破。

长方体的表面积探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在之前学习了长方体的特征和展开面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可直接让学生借助实物或者展开图去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让学生理清弄顺长方体展开面的长和宽和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将小组合作“议一议”的内容作为重点,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占用的时间也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时间。

二、牢记数学课的“三必讲、三不讲”。

比如这节课上“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在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后,没必要定义读三遍,然后又抽取了10个同学依次回答问题。

包括温故知新里的练习内容,只要学生回答正确,或者知错能改,没必要一道又一道的讲解。

三、数学课应该精讲多练。

而本节课学生说的多,而且环节过于罗嗦,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完成,练习又少之又少。

以上原因都是老师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初次带五年级数学,对教材内容以及重难点内容抓不准、吃不透,设计上不敢求新颖只求能正确的教学下来就好,针对以上不足,我以后一定要勤学习,勤请教,争取快速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水平。

【最新推荐】《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优秀word范文 (3页)

【最新推荐】《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优秀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课程上完了,不知道大家有何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范文一1、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

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

课后,布置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

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

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的面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强化技能训练,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由于表面积教学已不再死定计算公式,这也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须。

因而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从开始的看图说数据,到根据数据画草图,再由看数据想图形,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如要制作一个电视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二不是死板的运用知识。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4篇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4篇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4篇(一)教学反思:在教授长方体外表积的过程中,我认为可以改良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 引入实际场景:长方体的外表积可以通过实际情境来说明,例如用纸盒子或者书本来展示,让学生亲自体验并理解外表积的意义。

2. 强调公式来自构造: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特别强调外表积公式的来是长方体的构造。

通过分析长方体的六个面,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由来,并帮助他们发现公式之间的关系。

3. 提供实际计算的例子:在教学中,我应该提供一些实际的计算例子,以帮助学生将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外表积的计算方法,让他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多种解题方法:除了提供标准的计算公式外,我还应该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其他解题方法,如拆解法、近似法等。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敏思维和问题解决才能。

通过以上改良,我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方体外表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精选4篇(二)教学反思: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可能发现学生容易混淆这两个几何体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两者。

1. 图形示意: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和特点,我可以使用图形示意来展示两者的区别。

可以通过在黑板上绘制它们的平面图或使用3D模型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区分。

2. 实物展示:通过使用实际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来展示给学生观察和比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两者的体积计算方法。

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形状的几何体所占有的空间大小。

3. 比拟分析法:通过比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性质,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在体积计算上的异同点。

特别是要着重强调正方体的特殊性质,即边长相等,以及长方体的不等边长性质。

4. 计算实例:给学生足够的计算实例,让他们亲自动手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加纯熟地掌握体积计算的方法,并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理解。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

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

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

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

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

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老师们在讨论《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节时,常常会有几点疑惑:一是前节刚上过《展开与折叠》,这节有什么必要再把长方体再展开?二是教材为什么要安排“估算”?三是教材中的正方体图形有什么必要同时给出三个棱长的数据?对这几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一、本节为什么要把长方体再展开?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求的是面积。

既是面积,就是平面几何的研究对象,因此,从逻辑上说,教材在这里必须要把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才能用面积的概念去给表面积下定义。

在平面几何里,所讨论问题的前提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因此,要再次展开。

三维立体空间与二维平面空间的图形的相互转换,是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技术的限制,对于立体图形,目前我们在教材里呈现给学生的只能是“三维示意图”(实际上是二维图形)。

因此,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常常具体地体现为“让‘三维示意图’立起来”。

而学过立体几何的人都知道,未来学生解决立体几何问题时,最重要的意识与能力就是“转化”,即把三维问题转化为二维。

本节对立体图形与平面展开图形的对应关系的讨论,意在加强面与体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二、为什么要安排“估算”?教材在“估一估,算一算”的小标题下,提出:“做上面的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先估一估,再精确计算。

”我认为,这首先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是做纸盒时必然要遇到、要解决的问题。

既然从生活中提出了做纸盒,就理所当然地要服从生活逻辑。

其次,这里说的是“至少”,也就是,估算时应当“往大里去”。

因此,可以是用最大面的面积乘以6,也可以是把整个展开图看成一个大的长方形的局部。

这样处理,就不会跟后面精确计算的过程重复,也就不会显得多余。

更重要的是,估算技能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技能,估算意识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意识,重视估算,是新课标、新课程对传统数学教学的`最显著、最重要的改进之一。

本节的引例又确有估算的实际需要,因此,教材在本节安排估算是很有道理的。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优秀14篇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优秀14篇

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优秀14篇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一次过渡,也是学生学习其它立体图形的基础。

是学生对图形认识的一个转折点,它从平面图形过渡到立体图形,从计算面积到计算体积,而且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更是一个质的飞跃。

学生在空间方面的认识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

虽然说长方体在学生的身边随处可见,但是要发现它的特征,还是不怎么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构建空间念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说,本单元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

而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充分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注重做到以下几点: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

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

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4、新增了有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特殊长方体。

同样让学生自己先研究再交流,发现这样的长方体除正方体外的四个长方体完全相同,为后面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做铺垫。

5、在练习中注重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通用8篇)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通用8篇)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通用 8 篇)《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1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课,我主要想通过学生的操作,让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用求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课堂中,在学生认识了表面积的概念后,结合例题,我引导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提出问题:“你能想办法求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吗?试着做一做”。

不一会儿,两种方法写在了黑板上,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 0.7 × 0.5 ×2+ 0.7 × 0.4×2+0.5×0.4×2和(0.7×0.5+0.7×0.4+0.5×0.4)×2,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时,史赅博站起来说:“老师,还可以这么列算式: 0.7 × 0.5×2+ ( 0.7+ 0.5 )×2×0.4”。

说实话,这种方法我们在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时常用到,而对于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向来认为孩子们不会想出这种方法,所以过去几次教学这一课时从未介绍过。

既然今天孩子们提出来了——这种预设之外的生成性资源,那我必须顺势开辟利用。

我接着提出:“这种方法对吗?”孩子们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判断。

“你能给我们讲讲是怎样想的吗?”看到孩子们如此的表情,我又继续提出问题。

“这个长方体包装箱,先做两个底面,需要 0.7 × 0.5 ×2 平方米硬纸板,而长方体先后摆布四个面展开是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长是长方体两个长加两个宽的和,宽是长方体的高,所以这四个面的面积是( 0.7+ 0.5 )× 2 × 0.4,把两个底面加四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

”史赅博一口气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是这样子吗?那我们动手将手中的长方体剪剪看吧。

《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1、《长方体的表面积》优秀教学反思《教参》中明确写到: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像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致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要让学生把展开后每个面与展开前这个面的位置联系起来,更清楚地看出长方体相对的面和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准备。

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维的世界里,看到的事物都不是平面,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头脑却很难与立体“接轨”。

以往,长方体展开图教学的落脚点在理解“表面积”的含义。

由教师用教具演示展开过程,然后直接出示展开图。

借助形象直观的展开图,学生能够较好理解概念,明确其外延。

可此次展开图不仅承载着上述“使命”,还有新的“任务”:重视图与体的关系,重视面与体的转化。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感悟面与体、图与体之间的联系。

而此次,教材用主题图的形式要求动手(1)操作,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再展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

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限制学生剪法,因此为展开图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

在操作完成后,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对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有较深感悟。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找不到窍门,将长方体剪成了若干个单独的`部分。

教师可以先示范教材中展示图的剪法,并说明操作要求:展开图最好是一个整体,这样便于观察与研究。

然后再请学生动手尝试,并鼓励大家剪出与老师不同的展开图。

让每位学生动手操作尝试、在对比观察中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操作就没有经历,没有经历就没有感悟。

这里的动手虽然费时,但是必不可少。

在课堂中,我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将图与体建立起联系。

如请他们在展开图中,分别用“上”“下”“左”“右”“前”“后”标明6个面。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教材中计算表面积时是让学生先想象出展开图,再根据展开图各个图形的面积来选择计算出所求面积。

面对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较高的错误率,我在教学时便采用了让学生“钻”进长方体里求表面积的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在竞赛的氛围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每个面的面积的求法。

接着我要求学生换方向,与原来方向成90度,接着提问:“现在前面的面积怎么求?左面呢?上面呢?”从而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求每个面的面积所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的长方体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求每个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些条件。

经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但能理解每个面的长与宽和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而且还能根据我所给出的数据说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在遇到计算特殊物体的表面积,如鱼缸、通风管、游泳池等,我启发学生先钻进“盒子”里,再想象应该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哪些面的面积不用算,这大大地提高了解答的正确率。

一般的教学是让学生想象展开图再进行计算,由于这个图是虚拟的,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

而“钻”进长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就围绕在学生的四周,使学生感觉实在,从而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还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

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

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1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上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的一节练习课。

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有时又不只需要算出六个面的面积,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需要算几个面。

教材安排这节课不仅要加深学生对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理解,也是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知识运用得还不是很熟练。

本节课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要用到的面积计算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大部分学生已经会根据生活经验知道要计算几面的面积,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对长宽高的对应数字把握不准的问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等活动中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正确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表面积在不同情境下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综合练习,巩固提高。

1.学校要建一个游泳池,该游泳池的长50m,宽30m,深2.5m,要贴上瓷砖,请你帮忙算一算需要多少瓷砖?(只需要计算五个面的面积,即底面:长×宽和四周:宽×高×2+长×高×2)2.一节通风管长4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做这样的一对通风管至少需要多少铁皮?①理解“通风管”。

②独立完成,一人板演,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要求学生画草图,借助图形理解长宽高的数据)3. 同学们,新年快到了,老师想给山区的小朋友寄两本书。

这两本书长17厘米,20厘米,1.5厘米。

你们能帮老师计算一下,怎样给这两本书包装才更省包装纸呢?板书设计长方体表面积=长×宽×2+宽×高×2+长×高×2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2上个星期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效果还不错。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教材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它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中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与实践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来认识概念,理解概念。

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纸盒,把纸盒沿着棱剪开(纸盒粘接处多余的部分要剪掉),再展开,让学生注意展开前长方体的每个面,在展开后是哪个面。

为了便于对照,让学生在展开后的每个面上,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他们分别是原来长方体的哪个面。

然后,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的特征回答。

这里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正确的判断每个面的长和宽应该是多少。

让学生按照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依次说出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的。

我在设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主要是沿着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为什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这样一条线来安排教学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对教材的深度钻研和对学生的预设显得尤为重要。

课前在预设学生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只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个面一个面的面积依次相加;二个面二个面的一对对相加;先求出三个面的面积再乘以2;对于今天提出的把侧面的四个面展开看成一个长方形求面积,再加上上下两个面的面积的巧妙方法却没有考虑到。

实际生成时,学生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种简便情况,如果我在课前有更深入的研究,还可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第四种方法。

对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归纳,学生和我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

也只总结出了文字公式,还应简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记忆和书写。

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预设的课堂教学才能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才可能出现意外的惊喜和美丽的风景。

以后教学中我将在课前加大研讨、分析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长方体表面积教学反思(二)长方体表面积教学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计算的开始,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

学生对旧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但空间思维还没有真正。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ﻭ教学时,我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盒,又拿出一张彩纸,并用彩纸把纸盒包起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包装这个长方体纸盒需要用多少彩纸吗你能求出来吗”同学们在短暂的思考后说:“可以把彩纸打开求它的面积。

”还有的同学说:“可以把长方体纸盒打开,求出它的面积也是所需彩纸的面积。

”我在肯定了他们的说法后继续问同学们:“长方体打开后还是原来的几个面”进而说明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点出长方体的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并用小黑板出示问题:1、长方体的6个面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有几个面ﻭ2、**组的长和宽分别是长方体相对应的长、宽、高的哪个长度3、你能总结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吗出示后我马上组织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讨论结果,从而归纳出:可以分为3组,每组2个面,上下面一组,左右面一组,前后面一组,上下面的面积=长x高x2,左右面的面积=宽x高x2,前后面的面积=长x宽x2,长方体的表面积=长x高x2宽x高x2长x宽x2,之后再着重通过实物演示强化学生记住长x高、长x宽、宽x高**是长方体的哪个面。

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教师就举出一些长方体实物,给出长、宽、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1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并尽可能在有趣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这一课时我也在努力着,力求让学生乐学、学懂、学会,并在教学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路。

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

接着解决为什么要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学有用的数学),解决生活中,如:包装盒子、粉刷墙壁等不是都求六个面的表面积的具体问题,即组织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

反思如下:一、继续抓好计算。

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方法懂了,计算却出错了,孩子们的借口是数字太大容易出错。

所以计算应是常抓不懈的。

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学生出错的原因之一是分不清底面是哪两条棱相乘的面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长方体革面的人是没有理解透彻。

三、进一步在学生“乐学”方面下功夫,从这一节课看数字是大点,算起来复杂些,孩子们就觉得没趣了,有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了畏惧的念头,这是最不利于我们教学的因素之一。

四、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剪、看观察分析得出表面积的几种计算方法,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兴趣较浓,且对计算方法也掌握的较好,避免了死记公式的办法。

五、在学生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出示一些生活实际应用题,既练习了实际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反思2长方体的表面积属于空间与模型这个模块。

在认识了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利用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其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备课的时候,我认为这课虽然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一,但学生在理解长方体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展,应该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但从学生的课后作业上看,还真是问题多多。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整理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整理

__《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反思(整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反思《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实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的《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反思,,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教学反思1我们都知道刚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时候,学生最简单把表面积的计算和体积搞混。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便于今后能清楚辨析解题,我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实行了“提纲挈领,层层深化”的方法来教学,自我感觉效果还不错。

所谓“提纲挈领,层层深化”就是精讲精炼,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逐步驾驭并形成技能的过程。

一、理解概念三步走学生之所以在今后解决问题或运算过程中会让表面积和体积“打架”,其中最主要的缘由还是对概念的不理解,因此理解概念是计算之源。

1、初步感知概念提问:“看到表面积一词,同学们就字面意思,说说你对表面积是怎样理解的呢?”让学生探讨自己想法,理解表面积它首先是个面积;其次它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就长方体和正方体来说它就是6个面面积之和。

2、详细理解概念摸:拿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说说它的表面积指的是哪里?说:在一个长方体鞋盒外面包了一层包装纸,接头忽视不计,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为什么?;想:你能举一个这样的例子么?3、深刻明确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面积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6个面面积之和。

二、驾驭计算三要素1、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驾驭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长方体有3组对面相等,正方体6个面全相等,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归纳出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自然记忆深刻。

2、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是驾驭表面积计算的精髓。

前面我们为什么要花很久去理解概念?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学生理解的表面积的内涵,除了常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即便以后遇上各种“变式”的(无盖的,少2个面的等状况)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了。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第【1】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并对和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有了初步认识的进行教学的,即学生已经明确了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而且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的基础上教学的。

计算长方体和正主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这部分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为了更好地建立表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学生动手操作和直观演示,按照“引入情境——自主探究——掌握规律”的`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方案。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开课时我创设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的用料这一情境,引出了表面积的概念,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认识到“要想知道长方体的六个面到底有多大,必须六个面的面积总和”,这样设计既能刺激学生产生好奇心,又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产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为探索长方体表面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时,我先让学生动手操作,,以长方体学龄为依据,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更为深刻地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抓住了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关键,然后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等方法,共同探索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里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3.联系生活,由浅入深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极计算方法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完成练习训练,达到由浅入深、推了出新的效果,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黄素宜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实践操作了展开与折叠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只要把六个面的面积相加就行。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遇到特殊情况,比如鱼缸、粉刷教室用材、通风管道等,有很多学生往往不能分清哪些面不需要计算,或是应该怎样计算?教材中计算表面积时是让学生先想象出展开图,再根据展开图各个图形的面积来选择计算出所求面积。

面对以往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的较高的错误率,我在教学时便采用了让学生“钻”进长方体里求表面积的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环顾四周,把我们的教室看做一个长方体,而我们就生活在这个长方体的世界里,而后我让学生分别指出这个长方体----教室的的顶点、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各叫什么?屋顶的面怎么求?前后的面怎么求?在竞赛的氛围中同学们都能很快地说出每个面的面积的求法。

接着我要求学生换方向,与原来方向成90度,接着提问:“现在前面的面积怎么求?左面呢?上面呢?”从而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求每个面的面积所用的条件也有所不同,要根据具体的长方体摆放的位置,来决定求每个面的面积应该用哪些条件。

经过这样训练,学生不但能理解每个面的长与宽和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而且还能根据我所给出的数据说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在遇到计算特殊物体的表面积,如鱼缸、通风管、游泳池等,我启发学生先钻进“盒子”里,再想象应该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哪些面的面积不用算,这大大地提高了解答的正确率。

一般的教学是让学生想象展开图再进行计算,由于这个图是虚拟的,对学生的空间观念要求比较高。

而“钻”进长方体,长方体的各个面就围绕在学生的四周,使学生感觉实在,从而利用直观的看就知道了哪个面不求,还可以用手比划一下,想清楚这个面的长与宽各是多少,再求出面积。

这样的做法,对于空间观念比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多了一根思维的“拐棍”。

因此,在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实际问题时,我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同学不时的抬起头或转过头看墙
壁,有的还用手指偷偷比划着。

我知道,他们此时,正“钻”进长方体里。

当然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没有强调计算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造成一道练习题的错误率很高。

这也是从一个侧面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认真审题的好习惯,在今后的练习中,我会进一步训练学生注意这一点。

2012年6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