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

印刷术发展的五个过程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进步,它使得书籍和信息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大量生产。

然而,这一技术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五个过程,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印刷术的发展历程。

第一个发展过程是印刷术的雏形。

早在公元前4200年,古巴比伦人已经发明了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

他们用木刻板雕刻出文字和图案,再将其沾满墨水后,用力按在纸上。

这种简单的印刷技术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刷术经历了第二个发展过程 - 木活字印刷术的出现。

公元9世纪,中国的僧人骆宾王将文字雕刻在木头上,再将这些活字排列组合后印刷在纸上。

这项技术不仅提高了印刷效率,还为字体的选择和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木活字印刷术的使用仍受制于字体数量的限制。

于是,在第三个发展过程中,金属活字印刷术应运而生。

公元15世纪,德国的古登堡发明了铅制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准确性。

这项技术的推广使得印刷术日益普及,书籍成为更广泛的人群所共有的财富。

随着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第四个过程 - 平板印刷术的诞生。

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印刷效率的人们发明了平板印刷机,使得一次可以印刷多张纸张。

这项技术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使得印刷成为大规模生产的可能。

最后,我们来到了现代的印刷术。

这个阶段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印刷技术的自动化和数码化方面。

从19世纪末的蒸气动力印刷机到20世纪末的电子排版系统,再到21世纪的数码印刷技术,现代印刷术已经变得更加高效、精确和灵活。

它不仅使印刷业适应了快速变化的需求,还极大地降低了印刷成本。

总的来说,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重要的过程:雏形、木活字、金属活字、平板印刷和现代印刷。

这些过程的推动使得印刷术从最初的手工操作逐渐演变为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方式。

这一进步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宋代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普遍使用的仍然 是雕版印刷术。
印书方法
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一下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白纸覆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 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印刷成功了。 这种印刷方法,因为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术”。
9世纪唐朝中后期时,雕版印刷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五代时期,不仅民间盛行刻书,政府也大规模刻印儒家书 籍。自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起,到后周广顺三年(953),前后二十二年刻印了九经、《五经文字》、《九 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臻于完善,尤以浙江的杭州、福建的建阳、四川的 成都刻印质量为高。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刊全部《大藏经》,费二十二年,计一千零七十六 部,五千零四十八卷,雕版达十三万块之多,是早期印刷史上最大的一部书。
继五代之后,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在这一时期。印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更趋成熟, 印书量大增,印书品种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以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在印刷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印 刷的成熟鼎盛期。宋代翻开了印刷史上辉煌一页。印刷术经过唐、五代几百年的发展,技术已日臻成熟,进入宋 代后,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提倡,印刷业大兴,揭开了印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宋版书流传到今者已为数不多。历 代藏书家都以拥有宋版书为荣。素有“一页宋版书,一两黄金”之称。因为宋版书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校勘精细。 刻印精良,纸墨上乘。这都表现了当时高超的印刷技艺。
824年,元稹为白居易诗集作序,说道:“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 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模勒即模刻,持交酒茗则 是拿着白诗印本去换茶换酒。可见到九世纪初,印刷术的应用已由佛教咒语而扩大到人民喜欢阅读的诗歌方面去 了。 835年前后,四川和江苏北部地方民间都曾“以板印历日”,拿到市场上去出卖。当时有人说民间所印历 书“已满天下”,可知还不只四川和江苏两地印造。883年,成都书肆能看到一些“阴阳杂记占梦相宅九宫五纬 之流”的书,和“字书小学”,“率皆雕版印纸”……在印刷术发明后的最初二百年内,它已经是人民大众普及 文化的一种重要媒介。

雕版印刷技艺与

雕版印刷技艺与

雕版印刷技艺与
1雕版印刷技艺介绍
雕版印刷技艺是一种在印刷品表面采用雕版印刷技术的制造过程。

这种技术已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技术之一。

2雕版印刷技艺的历史
雕版印刷技艺源于中国,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许多字典和书籍以雕版的形式出版。

此后,这种技术逐渐被其他国家采用,包括欧洲国家和印度。

3雕版印刷技艺的制作过程
雕版印刷技艺的制作过程复杂而精细。

首先,要制作出版物的设计稿,然后将其转移到一个木板或其他类型的板上。

随后,印刷工艺师会使用各种切割工具来切割雕刻板,以创建要印刷的形状。

最后,他们会将墨水沾在雕版上,再把纸张放在其上,制作出印刷品。

4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
雕版印刷技术主要在新闻出版和印刷品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主要用于纸张、包装、激光刻印、照片胶印和其他形式的数字印刷中。

5雕版印刷技术的优点
相对于其他印刷技术,雕版印刷技术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

它可以生产高质量、高分辨率的印刷品,具有较强的色彩饱和度。

此外,它还可打印在多种材料上,从而能够满足广泛的印刷需求。

6雕版印刷技术的未来
随着3D印刷和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技术正在逐渐退出主流印刷市场。

不过,这种技术仍然广泛应用于一些特殊的印刷品和包装领域,它仍有着其独特的市场优势。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雕版印刷术是盖印与拓石两种方法发展、合流而形成的。

雕版印刷术的工艺过程如下:把硬度较大的木材创平、锯开,表面刷一层稀浆糊,然后把写好字的透明薄纸,字面向下贴在木板上,干燥后用刀雕刻出反向、凸起的文字,成为凸版(参看图1-8)。

经过在版面上刷墨、铺纸、加压力后,便得到了正写的文字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约在1300年前的我国唐朝。

当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又以科举取仕,提倡读书,盛行佛教,流行经文,对于书籍的需要大为增加,于是,书籍逐渐成为商品。

这时,楷书久已流行,纸、墨也广泛应用,盖印和拓石的方法日臻完美,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诞生的。

从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和实物来看,雕版印刷术出现在我国唐朝的初期是完全可靠的。

明朝史学家邵经邦所著的《弘简录》中,有唐太宗“梓行“长孙皇后所撰《女则》十篇记载,“梓行”就是指雕版印刷。

可见,在唐太宗执政时期(从公元625年到公元649年的25年间),雕版印刷术已经有所应用了。

这一时期留存下来的实物,也充分证明了上述的论断。

如公元1900年,在我国甘肃省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大批文物中,有一卷刻印精致的《金刚经》(参看图1-9),它长一丈六尺,宽一尺,由七个印张粘接而成,上面刻有佛像和经文,卷尾落款是:“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普施”。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

《金刚经》现存英国伦敦博物馆内,这是保存到现在载有明确日期的最早雕版印刷品。

唐朝末年,雕版印刷在我国南方很盛行,四川、江苏、安徽等地成了刻印书籍的中心,主要刻印佛教经文和通俗读物。

长兴三年(公元93年)宰相冯道提倡刻印《九经》,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完成,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主持用雕版印刷印经书,目的是为了校正文本。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业极为昌盛,除了印刷一些儒家经典、佛教经书之外,还出版了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及民间文艺,作品不仅各级官府出资刊刻印刷,而且有私家刻书和坊间刻书,形成了以雕版印刷作坊为主体的印刷中心(参看图1-10)。

宋朝的雕版印刷

宋朝的雕版印刷

宋朝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重要发明之一,而宋朝是雕版印刷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阶段。

本文将对宋朝的雕版印刷进行探讨,介绍其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历程雕版印刷是从中国古代木版印刷演变而来的,其起源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然而,直到宋朝时期,雕版印刷技术才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在宋朝,雕版印刷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1. 发展初期:宋朝初年,雕版印刷技术主要用于印制佛经和经典著作。

这些雕版印本的特点是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 发展繁荣期: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改进,宋代印刷成为了大规模生产的主流技术。

在这一时期,印板的制作材料由木质转变为熟石膏,加工工艺也得到了提高,使得印刷速度和印刷质量得以大幅提升。

此外,宋朝还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3. 印刷术的普及: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出版业,还广泛应用于政府文书、医学书籍、文学作品等领域。

印刷术的普及使得知识和文化得以更加广泛地传播,对于宋朝文化的繁荣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雕版印刷技术的特点1. 高度精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非常注重刀工技巧,雕刻细腻,线条清晰。

这使得印刷品更加精致,质量更高。

2. 耐久性强:雕版印刷可以重复使用,印刷版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且印品质量相对稳定。

这一特点使得印刷业能够得到迅速发展。

3. 可大规模生产:随着印版材料和工艺的改进,雕版印刷技术能够大规模生产书籍和文献,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三、雕版印刷对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意义1. 促进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雕版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印刷书籍得以大规模生产和流通。

这不仅方便了人们获取知识,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 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宋朝的雕版印刷技术延续了古代木版印刷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通过印刷技术的应用,古代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雕版印刷发展历史

雕版印刷发展历史

雕版印刷发展历史雕版印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印刷技术,它起源于中国,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雕版印刷的起源、发展、技术改进和应用等方面,对其历史进行探讨。

雕版印刷起源于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唐朝。

当时,雕版印刷被用于印刷佛经和经书。

雕版印刷的基本原理是将文字或图案雕刻在木板上,再涂上墨水,将纸张贴在木板上,用力压制,最后取下纸张,就能得到印刷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版印刷逐渐发展壮大。

宋朝时,雕版印刷技术得到进一步改进,出现了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将单个文字雕刻在小块的木块上,然后组合成版面,进行印刷。

这一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和质量。

到了明朝,雕版印刷技术达到了巅峰。

明朝的石印本《永乐大典》就是采用雕版印刷技术制作而成的,它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一部百科全书。

明朝时期,雕版印刷技术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还传播到日本和朝鲜等周边国家。

然而,雕版印刷在欧洲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直到15世纪,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才使欧洲的印刷业有了重大突破。

活字印刷术通过铸造可重复使用的金属活字,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并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雕版印刷技术逐渐被机械印刷技术所取代。

19世纪末,德国的克罗姆斯克和美国的霍伊发明了胶印技术,使印刷速度更快、质量更好。

胶印技术采用平滑的金属版和橡皮布滚筒,将墨水转移到纸张上,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在数码印刷技术的兴起之后,雕版印刷逐渐退出了主流舞台。

然而,雕版印刷在一些特殊领域仍然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艺术家们常常使用雕版印刷技术创作版画作品,因为它能够保留艺术家的独特风格和纹理效果。

总的来说,雕版印刷是一项重要的印刷技术,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世界印刷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如今雕版印刷已经被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但我们不能忘记它在印刷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了解雕版印刷的发展历史,我们更能够欣赏到现代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雕版印刷技术

雕版印刷技术

雕版印刷技术我国最早发明印刷术,已为世界所公认。

印刷术通常是指两种基本方式,一是雕版,一是活字。

我国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后来又是我国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术也叫整版印刷术,所用版材一般是用梨木。

先把木料刨成适用的厚度,裁成普通线装书两页大小的幅面,板面上抹上一层浆糊,使板面光滑柔软。

把誉写在薄而透明纸上的原稿,字面朝下贴到板上,用刀把字刻出来。

成为一块“印版”,然后在刻成的版上刷墨,把纸张盖在版上,用刷子轻匀地揩拭,揭下来,文字就转印到纸上了。

唐朝初期,承隋末农民大起义之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生产有了发展,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经济恢复了繁荣,运输便利,商业兴盛,必然带来了手工业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达,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相应提高。

当时政府改用科举选拔人才,倡导办学,读书的人多了,对书籍的需要增加。

宗教的广为传布。

社会迫切需要通过某种手段替代手工抄书而大量生产书籍,加上楷书流行,纸张、笔、墨的发展,在印章和拓石两种方法综合应用并得到了启示下,由我国首先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印刷术,大约发明于公元636年前后,有以下史料作证:《弘简录》(明人史学家邵经邦著)卷四十六说:“太宗后长孙氏,洛阳人……遂崩。

年卅六。

上为之坳。

及宫司上其所撰《女则》十篇,采古妇人善事,……帝览而嘉叹。

以后此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

”“梓行”即是雕版印行,长孙皇后逝于公元636年6月,此书的印行当在这年或稍后。

而唐太宗决定将《女则》出版,可见雕版印刷在民间当已有出现。

相传唐人冯货所著,也有人认为宋人王铚所著的《云仙散录》说:“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众,每岁五驮无余。

”玄奘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西访印度,到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国。

逝世于唐宁德元年(公元645年)回国。

逝世于唐宁德元年(公元664年)。

佛教徒就已开始利用印刷术了。

公元825年1月2日(唐穆宗长庆四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的《长庆集》作序,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以交换茶酒”。

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意义七年级

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意义七年级

印刷术的发展过程及意义七年级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人,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印刷术早约400年标志着活字印刷术的诞生。

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1、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时期的印刷术。

印章在先秦时就有,一般只有几个字,表示姓名,官职或机构。

印文均刻成反体,有阴文、阳文之别。

在纸出现之前,公文或书信都写在简牍上,写好之后,用绳扎好,在结扎处放粘性泥封结,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这是当时保密的一种手段。

纸张出现之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在几张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据记载在北齐时(公元550~577年)有人把用于公文纸盖印的印章做得很大,很像一块小小的雕刻版了。

2、佛教徒为了使佛经更加生动,常把佛像印在佛经的卷首,这种手工木印比手绘省事得多。

3、碑石拓印技术对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很有启发作用。

刻石的发明,历史很早。

初唐在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秦国的石刻。

秦始皇出巡,在重要的地方刻石7次。

东汉以后,石碑盛行。

汉灵帝四年(公元175年)蔡邕建议朝廷,在太学门前树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部儒家经典的石碑,共20.9万字,分刻于46块石碑上每碑高175、宽90、厚20厘米,容字5000,碑的正反面皆刻字。

历时8年,全部刻成。

成为当时读书人的经典。

很多人争相抄写。

后来特别是魏晋六朝时,有人趁看管不严或无人看管时,用纸将经文拓印下来,自用或出售。

结果使其广为流传。

4、拓片是印刷技术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

古人发现于石碑上盖一张微微湿润的纸,用软槌轻打,使纸陷入碑面文字凹下处,待纸干后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纸上轻轻拍打,纸面上就会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样的字迹。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金刚经》课件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金刚经》课件
数字化技术应用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雕版印刷术逐渐被数字化印刷所取代, 但其在书籍装帧、艺术品复制等领域仍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当代的雕版印刷术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创新发展出更加多样化的印刷方式。
文化传承与教育
雕版印刷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教育 ,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普及和推广这一传统技艺。
PART 04
《金刚经》的文化价值与 影响
REPORTING
《金刚经》的文化内涵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 智慧,强调“空”和“无我”的观念,引导人们摆脱烦恼和 痛苦,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金刚经》中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故事和寓言,通过这些 故事和寓言,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对于佛教 思想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环境
传统雕版印刷术对木材的需求量大,未来发展中 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寻找可持续的资源。
3
市场竞争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传统雕版印刷术面 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需要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金刚经》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保护珍贵文物
01
对于现存的《金刚经》雕版印刷品,应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防
止损坏和流失。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与应用
书籍复制
文化交流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复制变 得容易,大量的书籍得以流传,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使得不同地区的文 化得以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
商业印刷
雕版印刷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商 业印刷、票据印刷、包装印刷等,推 动了商业的发展。
雕版印刷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

印刷术的演变过程印刷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发展与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最早的手工雕版印刷到现代的数字印刷技术,印刷术不仅为人类传播知识与文化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手工雕版印刷印刷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手工雕版印刷。

在大约公元前1040年,中国北方的商代时期,人们开始使用印章和印泥对文书进行标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可以将文字刻在硬质的木块上,然后涂上墨水,再将木块按压在纸上,就可以复制出相同的文字。

这就是最早的雕版印刷技术。

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了公元11世纪,中国的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出现了。

活字印刷术是由中国的毕昇发明的,他将文字刻在铜质的小块上,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重新组合这些小块来印刷不同的文字。

这种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和文字复制的准确性。

三、印刷术传入欧洲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印刷术逐渐传入了欧洲。

公元15世纪,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可移动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这是印刷术发展的重大突破。

他使用铅质的字母模型,可以根据需要组合成不同的单词和句子,然后涂上墨水,再将纸张压在上面,就可以印刷出书籍和传单。

古腾堡的发明使得印刷术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为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

四、印刷机的发明19世纪末,德国的奥古斯特·霍普金斯发明了旋转印刷机,这是印刷术的又一次革命性突破。

旋转印刷机可以同时印刷多个页面,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和效率。

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得报纸、杂志等大量印刷品的生产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印刷业的发展。

五、数字印刷技术的崛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20世纪末,数字印刷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数字印刷技术利用计算机控制打印机输出图像和文字,不再需要制版和印刷版工艺,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和生产周期。

数字印刷技术的普及使得个性化印刷成为可能,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快速定制印刷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六、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印刷术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雕版印刷术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雕版印刷术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雕版印刷术是哪个朝代发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雕版印刷术是在唐朝发明的,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它是在版料上雕刻图文进行印刷的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由印章、墨拓石碑到雕版,再到活字版的几个阶段。

雕版印刷术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程雕版印刷术是古代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发明之一,并于2009年正式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第一、首先在汉朝时期,人们在刻印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启发,出现了印刷的雏形。

自从纸张在汉朝出现以来,书写材料比起以往来说大大方便了许多,但抄写书籍时,还是相当麻烦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逐渐地从刻印章等技术中得到了启发,开始在具有一定厚度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好的书稿。

雕刻工人将版面上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字体凸起的阳文。

印刷时,只需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敷在上面就行了,这就是最初的雕版印刷术。

第二、在唐朝时期,为了刻印佛经,印刷术逐渐得到普及。

1966年,在西安西郊发现的单页《陀罗尼经咒》,其年代大致刻印704-751之间,是当前出去文物中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从这些早期的印刷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印刷活动主要在民间进行,主要用于印刷经咒、历书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雕版印刷术逐渐在唐代中后期得到普及。

第三、两宋时期开始出现活体印刷术在技术上,两宋时期想比于之前,有了两项技术突破。

一为活体印刷大大提升了效率。

在宋仁宗时期,杭州书肆刻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做成的四方长柱体,在上面刻上了单字,就是一个一个的活字。

这种活体印刷术比德国人约翰内斯古腾堡的铅活字大约早了四百多年。

可惜由于活体印刷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对印刷技术要求较高、统治者本身也没有重视等种种原因,导致活体印刷术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行。

在毕昇的泥活字之后,元代的王祯创制了木活字。

王祯是一位农学家,所以关于木活字的印刷方法都附在了《农书》中。

雕版印刷技艺的主要工艺流程7个步骤

雕版印刷技艺的主要工艺流程7个步骤

雕版印刷技艺的主要工艺流程7个步骤1.设计制版。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设计制版,确定印刷内容和版面布局。

Design the plate. The first step in intaglio printing isto design the plate, determining the printing content and layout.2.雕刻版面。

将设计好的图案雕刻在金属板上,形成凹凸不平的版面。

Engrave the plate. Carve the designed pattern on themetal plate to form an uneven relief surface.3.墨水涂布。

将墨水涂布在雕刻好的版面上,确保墨水填满凹槽。

Ink application. Apply ink to the engraved plate toensure that the grooves are filled with ink.4.刮墨。

用刮刀除去版面上多余的墨水,只留下凹槽内的墨水。

Ink wiping. Use a scraper to remove excess ink from the plate, leaving only the ink in the grooves.5.印刷。

将印刷纸张放在墨水涂布的版面上,经过压力使墨水转移到纸张上。

Printing. Place the printing paper on the inked plate and apply pressure to transfer the ink onto the paper.6.烘干。

印刷完成后,需要将墨水彻底干燥。

Drying. After printing, the ink needs to be thoroughly dried.7.质检和整理。

对印刷品进行质量检验,并进行整理、装订等后续工艺。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雕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手工印刷工艺,主要用于制作书籍、报纸、海报等纸质印刷品。

下面将介绍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首先,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设计。

根据印刷品的需求,设计师需要将内容、排版、色彩等要素设计好,并确定印刷的尺寸和数量。

第二步是雕刻版材。

在雕版印刷中,常用的版材有木版、橡皮版和树脂版等。

设计师需要将设计好的图案转移到版材上,并用雕刻刀或刻刀进行雕刻,以形成印刷所需的凹凸图案。

第三步是涂刷油墨。

将调好的油墨倒在油墨滚筒上,再用刮刀均匀地涂抹在版面上。

通过这一步骤,油墨将填满雕版中的凹低部分,而高凸部分则不会被油墨覆盖。

第四步是印刷。

将已涂满油墨的版面压制在印刷纸张上,通过力度的施加使油墨转移到纸张上。

印刷可以通过手工操作,也可以使用印刷机完成。

这个过程需要控制好力度和速度,以确保印刷品的质量和印刷效果。

第五步是干燥。

印刷完成后,印刷品需要进行干燥以固化油墨。

可以通过空气自然风干或使用加热设备进行加速干燥。

极端情况下,还可以使用紫外线照射来实现快速干燥。

最后一步是加工。

印刷完成的纸张需要进行裁切、装订和装饰等加工处理,以便最终得到成品。

这个过程可以根据印刷品的要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总的来说,雕版印刷是一种精细而传统的印刷工艺。

它需要耐心和技巧,并且在现代化的印刷行业中逐渐被电脑排版和数码印刷技术所替代。

然而,雕版印刷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艺术表达方式,仍然具有一定的市场和历史价值。

它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将继续以新的形式发展和创新。

雕版印刷流程

雕版印刷流程

雕版印刷流程雕版印刷是一种古老而又经典的印刷方式,它通过雕刻版面,涂墨,压印等工序,将图文印刷到纸张上。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雕版印刷的流程。

首先,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版。

制版是整个印刷流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质量。

在制版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一块平整的版材,然后在版材上进行文字或图案的雕刻。

雕刻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他们需要根据设计图稿,将文字或图案精确地雕刻到版面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耐心和细致的操作,以确保版面的质量和准确度。

接下来是墨水的涂抹。

在雕版印刷中,墨水的涂抹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墨水的涂抹需要均匀而稳定,以确保印刷品的色彩饱满和清晰度。

墨水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类型的纸张和印刷品需要不同类型的墨水,只有正确选择和使用墨水,才能保证印刷品的质量。

然后是压印。

压印是雕版印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步,也是最能展现工匠技艺的环节之一。

在压印过程中,需要将制作好的版面和纸张放置在印刷机中,然后通过机械或手动的方式,将版面上的文字或图案印刷到纸张上。

这个过程需要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只有他们才能掌握好力度和速度,确保印刷品的质量。

最后是印刷品的处理。

在印刷完成后,需要对印刷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工序,包括裁切、折页、装订等。

这些工序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格进行操作,以确保最终的印刷品符合要求。

总的来说,雕版印刷是一门古老而又精湛的印刷技艺,它需要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流程包括制版、墨水涂抹、压印和印刷品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和操作,以确保印刷品的质量。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们对雕版印刷的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雕版印刷流程

雕版印刷流程

雕版印刷流程雕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方式,它通过雕刻版面来实现印刷的过程。

在雕版印刷流程中,需要经历多个步骤,包括版面设计、雕刻、印刷等环节。

下面将对雕版印刷的流程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雕版印刷的流程始于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整个印刷过程中的第一步,它直接关系到最终印刷品的效果。

在版面设计中,需要考虑文字和图案的排版、大小、颜色等因素,以及版面的整体布局。

设计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和印刷要求来进行设计,确保最终的版面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接下来是雕刻版面的过程。

雕版是雕版印刷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

雕版师需要根据版面设计的要求,将文字和图案雕刻在版面上。

这个过程需要非常细致和耐心,因为任何一丝一毫的差错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印刷效果。

雕版师需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高质量的版面雕刻工作。

雕版完成后,就进入了印刷的环节。

印刷是雕版印刷流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印刷过程中,需要将版面放置在印刷机上,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完成印刷。

印刷机会将墨水涂抹在版面上,然后通过压力将墨水转移到纸张上,最终形成印刷品。

印刷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确保印刷品的质量和准确度。

除了以上三个主要环节外,雕版印刷流程还包括一些辅助环节,比如版面校对、印刷品的加工等。

这些环节虽然不是核心步骤,但同样不可或缺,它们对于最终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雕版印刷流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精细的过程。

它需要设计师、雕版师、印刷工等多个角色的配合和努力,才能最终完成一本精美的印刷品。

在数字化的今天,雕版印刷虽然已经被逐渐取代,但它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且在某些特定领域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雕版印刷流程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和研究的印刷技术,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技术传承。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更多的人对雕版印刷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希望雕版印刷这种传统工艺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雕版印刷的过程流程

雕版印刷的过程流程

雕版印刷的过程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雕版印刷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它的过程流程大致如下:1. 选材:选择适合雕刻的木材,如梨木、枣木等。

雕版印刷术的五个流程

雕版印刷术的五个流程

雕版印刷术的五个流程雕版印刷术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在中国古代就开始应用。

它的印刷过程并不像现代印刷那样简单,需要经过五个流程才能完成。

第一步是“制版”,也就是制造雕版。

雕版分为木版、铜版、铁版、水晶版等,其中木版最为常见。

木版是将一块厚木头切割成需要的尺寸,然后在木片上绘制需要印刷的图案。

为了便于刻画,工艺人员会先在木片上拓印图案,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节的刻画。

铜版则是通过将铜片镀上一层感光胶,将需要印刷的图案映射到感光胶上,再使用草酸或硫酸进行腐蚀刻画出图案。

第二步是“上墨”,将用于印刷的墨料放在墨板上,然后用墨刀将墨料刮平,使得墨料在墨板上平均分布。

上好的墨要够浓,因为雕版印刷并不像现代印刷那样可以反复打压,所以浓墨可以确保印刷出来的效果更鲜明。

第三步是“压印”,将制作好的雕版放在印刷台上,再用压印机将纸张和雕版压在一起,让雕版上的图案印在纸张上。

印刷机通常由下面的印刷板、中间的压印器、上面的纸张板三部分组成。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掌握准确的压力和角度,以确保印刷出来的图案清晰可见。

第四步是“排样和切割”,将印刷好的纸张进行排版,根据版面的要求进行得体的组合和规划。

排版完成后,则需要进行切割,将纸张按照规定的尺寸切割成不同的规格,同时也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对其进行折痕和穿孔等处理。

第五步是“整理和存放”,对印刷好的纸张进行折叠、装订、打孔等处理,使其变得完整有序。

印刷好的文章必须找一个特定的地方储存,才能确保质量不会受到影响,以便于日后使用。

雕版印刷虽然是一种传统的印刷技术,但是其制版需要的技巧、压印的精度等多个方面,都需要印刷工艺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和实践。

伴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日益发展,在传统雕版印刷技术的基础上诞生了更为精细、高效的印刷技术,但不管是何种印刷,都体现了人类不断探索印刷技术的历史痕迹。

宋代雕版印刷流程

宋代雕版印刷流程

宋代雕版印刷流程宋代雕版印刷是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重要发展阶段之一,其流程和传统木版印刷有所不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宋代雕版印刷的流程。

一、制作原版宋代雕版印刷首先需要准备一块平整的木板作为原版。

制作原版的过程包括挑选木材、修整木板尺寸和打磨木板表面等。

制作原版的木材通常选择质地坚硬、纹理清晰的树木,如黄杨木、黄楠木等。

制作原版时,需要根据印刷内容的大小和布局,将木板切割成相应的尺寸,并确保木板表面光滑平整。

二、雕刻版面雕刻版面是宋代雕版印刷的关键步骤。

在制作原版上,艺人们使用刀具进行雕刻,将要印刷的文字、图案或图像逐字逐句地刻在木板上。

由于宋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雕刻版面的精细程度相较于以往有了显著提高。

雕刻版面需要注重细节,力求精确再现原始文字或图像的特点。

三、涂墨和印刷涂墨和印刷是雕版印刷的核心环节。

在进行印刷前,艺人们需要将墨汁均匀地涂抹在雕刻好的版面上。

墨汁通常由墨块和水混合而成,需要掌握好墨汁的浓度和湿度,以确保印刷效果的清晰和质量的稳定。

涂墨完成后,将印刷纸张或绢布等材料覆盖在版面上,用手或工具轻压纸张,使其与版面充分接触,然后将印刷材料取下即可完成一次印刷。

四、校对和修正校对和修正是宋代雕版印刷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由于雕版印刷的不可逆性,一旦印刷完成,就很难进行修改。

因此,在进行大规模印刷之前,需要进行仔细的校对工作,以确保印刷内容的准确和完整。

如果发现错误或缺漏,需要进行修正,可以通过重新雕刻版面或进行局部修补来解决。

五、装订和出版印刷完成后,需要对印刷材料进行装订,使其成为完整的书籍或文献。

宋代的装订方式主要有线装和帖装两种。

线装是将印刷好的纸张叠放起来,用线穿孔,再用线扎紧,形成书册的形式。

帖装则是将印刷好的纸张贴在木板上,再用丝绳或绸带扎紧。

装订完成后,印刷材料可以进行销售或流通,以供阅读和研究之用。

总结起来,宋代雕版印刷流程包括制作原版、雕刻版面、涂墨和印刷、校对和修正,以及装订和出版等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迹·中国印刷史研究季谈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过程赵春英【摘要】雕版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自隋末唐初发明以来,它经历了千余年的创新与发展,从发明之初的单色雕版印刷,逐渐发展成为多版多色套色印刷,其工艺经历了雕版印绘技艺、一版多色套印技艺、多版多色套印技艺和饾版与拱花技艺的演变过程,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了顶峰。

【关键词】单色雕版印刷 雕版印绘技艺 一版多色套印技艺 多版多色套印技艺 饾版与拱花技艺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创造了规范的文字、丰富的物质材料、娴熟的雕刻技术以及图文的转印技术等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

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在以后的历史时期,经过千余年创新与发展,雕版印刷经历了从单版到多版、从单色到多色的工艺演变过程。

一、单色雕版印刷技艺单色雕版印刷技艺是雕版印刷术发明最初时的一种技艺,其发明时间有东汉说、东晋说、魏晋南北朝说、隋朝说、唐代说、五代说和北宋说等,但经过学者研究后,普遍认为其发明时间是隋末唐初。

隋朝时期的隋政府大力提倡佛教、倡导科举制度,使当时寺院林立,僧侣众多,读书人大增。

到了唐代,国家统一、政治开明、文化繁荣,使人们对书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快速复制图文的方法,这就激发了单色雕版印刷技艺的发明。

单色雕版印刷技艺流程是:誊写(包括正写、反写、勾描)—校对—将誊写稿上版—刻版—打空—修版—固版—刷色—覆纸—刷印。

这种技术比较简单,就是将文字或图案刻在一块版上,然后再进行单版刷色,单版刷印,一件印刷品就完成了。

在古代最初使用的就是这种印刷技术。

目前发现最早的单色雕版印刷品是1974年在西安市郊区一座唐初墓葬中出土的一件梵文印刷品。

出土时,该经咒装在一个铜腭托中,全长为27厘米,宽为27厘米,这件印于麻纸上的经咒,中央是一个长7厘米、宽6厘米的空白方框,其右上方有竖行墨书“吴德□福”。

方框外上下左右各有梵文13行,作环读。

其右上方有边框,边框外印有法器、星座等物,最外面是一圈斜纹状比较复杂的花边。

陕西省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情况判断,该经咒属于唐代初期印刷品,其理由可归纳为4点:(1)经咒上“吴德□福”四个题字,是风行唐初的王羲之的行草;(2)经咒边外框四周的联珠、纽丝等图案,是唐代初期金银器上所常见的;(3)与经咒同时出土的一件“规矩四神铜镜”,其纹饰具有浓郁的汉魏以来流行于隋至唐初的传统风格;(4)此经咒出土之时,放在一个铜臂钏中。

专家考证认定这个铜臂钏是不晚于唐初的遗物(随葬品)①,因而可以说该经咒是世界上已知最早使用单色雕版印刷的印刷品。

单色雕版印刷在中国古代传统印刷技艺中是流传时间最长、应用最为普遍的印刷工艺技术。

自隋末唐初发明以来,此项印刷技艺直到清代末期一直在不断地应用与发展。

二、雕版印绘技艺雕版印绘技艺最早在辽代开始使用。

辽代是由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政权,随着对外征服战争的扩大,契丹人获得了大量精美的印刷物料、熟练的印刷人才与先进的印刷技术,并同时接触到了汉族和女真族的佛教。

为了使被掳掠的汉民能够在迁徙地稳定生活,契丹统治者开始容许佛教的存在和发展。

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也促进了印刷技术的进步,出现了雕版印绘技艺。

雕版印绘技艺的流程是:绘制画稿—薄纸摹绘—反贴上版—雕镌刻版—刷墨上版—覆纸印刷—手绘填彩②。

这种技艺特点是:先印出轮廓,然后手工填彩。

印刷品的墨线流畅、填色饱满、制作简单、色彩均匀。

印绘技艺是在单色雕版印刷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目前发现最早使用印绘技艺的印刷品,是1974年7月在山西应县木塔的修整施工中,从刻塔四层主像(释迦牟尼像)腹内发现的辽代《炽盛光降九曜星官房宿相》一幅、《药师琉38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过程①②韩保全:《世界最早的印刷品———西安唐墓出土印本陀罗尼经咒》,《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版,第86页。

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卷》,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页。

璃光佛》二幅。

《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现存画心长94.6厘米,宽50厘米,皮纸条幅,画面中心的炽盛光佛结跏趺坐于八角莲台上,面如满月,丰颐厚颊,慈眉善目,微现笑意。

其唇边有三缕胡须,顶有肉髻,眉间白毫,身披袈裟,双手平托法轮,似在说法。

他的身后有背光、项光,内层是纲目纹,外层为火焰纹。

莲台前置摩尼宝珠。

环佛而立,静聆法音的是人形化的“九曜”和地祇女神。

左为太阳、木星、水星、罗睺;右为太阴、金星、火星、计都;前左为土星;前右为地祇坚牢女神。

各星皆有项光。

画幅下端似有模糊不清被捉拿的披头散发、残肢断臂之人形,还有羊、犬等,似为地狱。

画幅上端有象征天界的天蝎、朱雀、巨蟹、金牛的星座,还有脚踏祥云的天众,中间为全画总榜题,这幅巨大丰富的画幅是整版雕刻,主线条刻划厚重有力,透着凝重肃穆之气,而衣纹服饰又显得圆润流畅,富于动感。

所画形象刚柔相济,相得益彰,既突出了佛说法时庄严肃穆的氛围,又体现了佛慈悲为怀、亲切感人的气质。

画面布局得当,主从分明,炽盛光佛是画面中心,这些线条稿一次敷黑色墨刷印而成。

画中的彩色部分则是在墨印后又填染红、绿、蓝、黄四种颜色。

颜色搭配恰当,重点突出,色彩艳丽,层次鲜明,质感丰富,使画面气氛更加热烈①。

在山西应县木塔发现的另外两幅同版的《药师琉璃光佛》也采用的是这种印绘技艺。

两幅《药师琉璃光佛》均为皮纸,立轴,其中一幅(甲)纵87.5厘米,横35.7厘米,另一幅(乙)纵89厘米,横36.7厘米。

尺幅虽略有出入但画幅相同,属于因印版时皮纸放置有出入所致。

药师佛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上有华盖,华盖正中墨书榜题“药师琉璃光佛”,主尊左手下垂,右手作与愿印,火焰纹项光和背光。

莲台下置摩尼宝珠。

佛左右胁侍迦叶、阿难,上为药师十二大愿相,各有榜题,第八愿相右侧跪坐一供养人像。

下为十二药叉大将。

两幅雕版印绘同版彩画,线条采用阳刻,华盖、莲台、跪毯的装饰花纹采用阴刻,刀法明显,转折劲挺流畅。

雕版墨印后填色,甲幅中填朱膘和石绿两色,以朱膘为主,乙幅中则主要是朱膘色,隐约可见石绿色,整体设色还属于明显的尝试阶段,填色与墨线多有出入,且色彩应用还不够和谐,画面大量留白,属于雕版印绘技艺不完整印绘品。

由应县木塔发现的三幅印绘版画可知,早在辽代已开始使用了这种将墨印与手工绘色相结合印绘技艺。

三、一版多色套印技艺一版多色套印技艺从目前发现的实物来看,只在明代时期出现过,并且是昙花一现。

48中国出版史研究2016年第1期①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中华印刷通史》,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年版,第265页。

在之前以及以后都未曾有实物遗存。

虽然这种技艺并未得到发扬光大,但确是在印刷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种印刷技艺。

一版多色套印技艺的流程是:绘制画稿—薄纸摹绘—反贴上版—雕镌刻版—分颜色刷墨上版—覆纸印刷。

这种技艺的特点是在一版雕版上的不同部位分别涂上不同颜色,一次覆纸,一次刷印完成。

现知最早使用这种印刷技艺的实物是郑振铎先生得到的一本彩印《花史》,原书可能是分为春、夏、秋、冬四集,现残存夏集、秋集与冬集。

每页先列彩色的花卉图,后附简略说明和种植法,卷后附有古人诗句若干首。

虽名为“花史”,而实为一部花卉谱录。

其印刷时间,郑振铎、赵万里与王重民倾向于1600年,初印本还应稍前。

有关《花史》的彩色印刷方法,郑振铎认为:是用几种颜色涂在一块雕版上的,如用红色涂在花上,绿色涂在叶上,棕色黄色涂在树干上,然后覆上纸张印刷出来。

从现存的《花史》来看,“秋集”中十样锦是用一块版涂上两种颜色印刷而成,蓼花是用一块版涂上三种颜色印刷而成①。

从《花史》的印刷来看,一版多色套印技艺在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但这种技艺是因何原因没有发展起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四、多版多色套印技艺多版多色套印技艺兴起于元代。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代建立后,采纳了辽贵族耶律楚材的建议,一改过去穷兵黩武的方针政策,开始重视文化建设,尊经崇儒,大兴学校,推行科举,使社会对佛教、书籍的需求量大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使印刷技艺从单色向多版多色套印技艺发展。

明代与清代将这种技艺进一步发扬光大。

多版多色套印技艺流程是:绘制画稿—分色摹绘—分色上版—分色制版—分色印刷—多次套印。

技艺特点是:按色分版,一色一版,先印“大样”,再印色版,一色一印,多版套印。

多版多色套印技艺是在单色雕版印刷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印刷史上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标志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存最早的套色印刷品,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中兴路资福寺所刻印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简称《金刚经注解》)。

方晓阳教授研究认为,该印刷品应为分版分色套印技58雕版印刷技艺的发展过程①张秉伦、方晓阳、樊嘉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与印刷卷》,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第329页。

艺,而非一版两色刷印方法印制,其理由为:首先,根据“经”“注”红黑两色之间的空隙大小来考虑。

从发表的原书照片来看,“经”“注”红黑两色之间空隙大小不等,空隙最小的地方还不到1毫米,甚至还出现红色经文中某些字的笔画几乎连接到黑色的注文上的现象(如:“斫”字的一撇几乎连接到黑色注解中“阿”字的笔画)。

因此,假若采用一版多次涂色的方法进行印刷,那么即使刷印有十分锐利的目光,但由于用于刷色的棕刷直径大多在8毫米,难以控制间距不到1毫米的红黑间隙。

其次,如果说由于“经”与“注”的文字是分行排列的,在刷墨时可以用十分纤细的毛笔小心翼翼地涂色进行区别,但是当红色的灵芝云纹与黑色的松针树干相嵌交混时,也很难将每一根松毛与某一缕云纹用不同颜色一丝不苟地涂刷出来,并做到全版无一毫污染。

其三,即使是一个十分虔诚又十分精细的人,能用最认真的态度把红黑两色涂得毫发不差,但只要对印刷版材性质有所了解并且有一定印刷实践经验的人都会明白,如果涂刷一小块版面花费很长的时间,那么除非这个印刷场所的湿度特别大,否则必然造成一小块版面刚涂完,另一块涂过颜色的版面早已失水就干,根本无法印出色泽一致的画面①。

由这些论述可推测,元代的《金刚经注解》可为红黑两块色版分别两次套色印刷而成的,从而开创了套色印刷的新纪元。

自元代开创分版套印印刷技艺以来,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套色印刷应用最广泛的时期。

明代著名学者兼藏书家胡应麟在《经籍会通》中提到“凡印,有朱者,有墨者,有靛者,有双印者,有单印者。

双印与朱,必贵重用之”。

根据该书著者自序写于1589年可知,明代套色印刷至少在1589年已经开始流行。

现存最早的双色套印书籍是万历年间刻印的《闺苑十集》,以黑色印刷原文,以朱色印刷圈点与批评。

另一部较早的套印本是1605年左右歙县工人刻印的《程氏墨苑》,刻书有彩图五十幅,多半为四色、五色印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