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 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理论研究及实例分析_14103

合集下载

CO2混相驱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胜利)

CO2混相驱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胜利)

渗透率
非均质 裂缝
粘性指进的较好办法。
汇报内容
一、CO2混相驱建模技术 二、CO2混相驱方案优化技术 三、CO2混相驱驱替特点
一、G89-1块概况
构造位置:位于正理庄油田北部。 含油层系:沙四上 2 含油面积: 4.1km 高89-1 块位置图 地质储量:247×104t 有效厚度:10.5m 油藏埋深:3000m 平均渗透率:4.7×10-3um2 平均孔隙度10.9% 地层原油密度:0.8637g/cm3 地层原油粘度: 1.59mPa.s 油藏类型:低孔特低渗透薄互层油藏,常规 注水开发比较困难。
行于注采方向的裂缝影响的更严重。
一、CO2混相驱模型建立
(三) 储层模型的设计
(3) 裂缝的影响
裂缝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指标对比
35
32.8 30.01 28.08
采出程度(%)
32 29 26
23.19 23 20 无裂缝 斜交裂缝 平行裂缝 平行裂缝 (气窜停井 )
裂缝的存在造成了混相驱开发效果的变差
一、CO2混相驱模型建立
(一)流体相态模型的建立 例:G89-1块组分拟化
组分 CO2 N2 、 C1 C2 – C3 C4 – C5 mol% 0.453 24.7094 12.0821 17.4819
1、组分的拟化
组分拟化原则: 相图一致原则
C6
C7 - C11 C12 – C21 C22 – C29 合 计
渗透率,10-3um2
CO2气易向高渗透方向驱替,该方向 气窜速度加快。
非均质模型的采收率明显低于均质模型,但 在高渗透方向采取气窜关井措施后,采收 率有了一定提高。
一、CO2混相驱模型建立
(三) 储层模型的设计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

CO2驱相态及驱油机理评价技术研究作者:吕卫国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9年第12期摘要:随着油藏开采技术日趋成熟,CO2驱油结合地质埋存有巨大的发展前景,尤其是CO2捕集和驱油一体化方面。

特超低渗透油藏以及高含水后期油藏提产与CO2吞吐密切相关。

在多孔介质条件下,CO2具有多相相态,其驱油机理为CO2驱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中界面张力、相态、流度和孔隙结构都关系到驱油效果的好坏,应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驱油机理的研究可以在CT、核磁共振技术的支持下,进行CO2岩心驱替实验。

从实際应用情况来看,注CO2能够有效提高油气的采收率,应不断总结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根据油气藏的不同类型,设计相应的注CO2驱及CO2吞吐机制。

关键词:采收率;驱油机理;驱替实验1 CO2驱油气水三相相态评价在注CO2过程中,CO2气体与油具有混相性,了解其驱油机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油藏原油、注入溶剂和顶替气及其混合物的相态;②溶剂和原油、溶剂和顶替气间的传质作用;③流态。

现场取样之后,使用PVT仪,在高温高压状态下观察油和气的相态变化,研究对象不仅包括CO2和原油,必须将地层水纳入考虑范围,进行油气水三相相态研究。

2 CO2驱油机理评价注气多次接触混相机理有两种方式,即向前多次接触(蒸发混相驱)和向后多次接触(凝析混相驱)。

CO2驱主要为蒸发混相,油藏中通常具有凝析--蒸发双重作用。

细管实验测试可获得混相压力。

CO2驱油的原理是原油中注入CO2使其体积膨胀,含油饱和度上升;使原油的黏度降低,具备较好的流动性;有效提高毛细管渗吸作用。

CO2溶于水时能够提高水黏度,原来难以提取的一些矿物成分可溶于CO2水溶液,加大了储层渗透率;油水界面张力减小,驱油效果得到加强。

CO2在油、水中较易扩散,能够均匀分布,有利于维持系统稳定。

CO2能够抽提原油中C2-C30的烃类,使剩余油饱和度降低。

岩心驱替实验结合核磁共振实验、微观驱油实验、细管实验等可以对CO2驱油机制进行具体分析。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测定与预测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测定与预测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测定与预测
混相压力是指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压力之和,它是混合物的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

CO2驱是一种常用的油气开采技术,它利用CO2作为驱动剂,将油气从油藏中抽出。

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是指在CO2驱抽油过程中,混合物的最小压力。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测定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实验来完成的。

实验室实验可以
通过模拟油藏的温度、压力和油气组成来模拟CO2驱抽油过程,从而测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

此外,CO2驱最小混相压力也可以通过数值模拟来预测。

数值模拟可以通过建
立油藏的数学模型,结合CO2驱抽油过程的物理特性,来预测CO2驱最小混相压力。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的测定和预测对于油气开采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了解油藏的物理特性,从而更好地控制CO2驱抽油过程,提高抽油效率,降低抽油成本。

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

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

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第一章概述1.1 CO2驱国外发展概况注入二氧化碳用于提高石油采油率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二氧化碳驱油作为一项日趋成熟的采油技术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实施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有近80个。

90年代的CO2驱技术日趋成熟,根据1994年油气杂志的统计结果,全世界有137个商业性的气体混相驱项目,其中55﹪采用的是烃类气体,42﹪采用的是CO2,其他气体混相驱仅占3﹪。

目前,国外采用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国家有:美国、俄罗斯、匈牙利、加拿大、法国、德国等。

其中美国有十个产油区的292个油田适用CO2驱,一般提高采收率7﹪~15﹪,在西德克萨斯州,CO2驱最主要是EOR方法,一般可提高采收率30﹪左右。

1.1.1国外CO2驱项目情况在国外,注二氧化碳()技术主要用于后期的高含水油藏、非均质油藏以及不适合热采的重质油藏。

推广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天然的二氧化碳资源、二氧化碳的输送及二氧化碳向生产井的突进问题以及油井及设备腐蚀、安全和环境问题等。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就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这种技术是向地层中注入反应溶液,使其在油藏条件下充分反应而释放出气体,溶解于原油之中,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美国是CO2驱发展最快的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CO2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

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CO2混相驱项目有64个。

最大的也是最早使用CO2驱的是始于1972 年的SACROC 油田。

其余半数以上的大型气驱方案是于1984~1986年间开始实施的,目前其增产油量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CO :体积约占烃类空隙体积的30 %,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 %~22%。

1.1.2小油田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过去,CO2混相驱一般是大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大油田由于生育储量多,剩余开采期长,经济效益好,而小油田CO2驱一般不具有这些优点。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二、地层原油组成分析
地层原油井流物组分组成数据
单脱油 组分 摩尔组成 % CO2 N2 CH4 C2H6 C3H8 异-C4H10 正-C4H10 异-C5H12 正-C5H12 C6H14 C7H16 C8H18 C9H20 C10H22 C11+ 合计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27 1.39 0.59 1.96 3.34 3.86 6.94 5.83 4.96 70.86 100,00 0.8608 100,00 脱气油分子量 g/mol 摩尔组成 % 0.257 2.632 75.262 8.472 7.834 0.819 3.234 0.285 0.632 0.372 0.201 摩尔组成 % 0.046 0.473 13.539 1.524 1.409 0.369 1.722 0.535 1.721 2.806 3.202 5.692 4.781 4.068 58.113 100,00 266.0 单脱气 地层原油
二、地层原油组成分析
对于地层原油混合物,在进行注CO2驱油的最小混 相压力实验之前,为准确模拟复杂烃类混合物的相态行为 和物理性质,必须首先获得原油混合物的准确组成资料数 据。油藏流体的组成描述是通过分别分析气相和液相样品, 按气液比例重新组合后,得到油藏流体的组成。即在油藏 温度下,将油藏流体闪蒸为气相和液相,分别计量气体体 积及液相质量,然后采用气相色谱仪分析气相组成、采用 模拟蒸馏仪分析液相组成,由此得到地层原油的气油比和 井流物组成数据。
关联式 1、MMP关联式 2、Holm and Josendal关联式 3、Glaso关联式 4、Johnson and pollin关联式 5、采收率研究所PRI关联式 6、Yellig and Metcalfe关联式 7、Cronquist关联式(1) 8、Cronquist关联式(2) 9、Cronquist关联式(3) 10、Dunyushkin and Namiot关联式 11、Yuan等人关联式 最小混相压力(MPa) 32.061 27.000 22.481 21.101 29.289 18.410 15.157 33.834 19.720 27.000 25.812

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探析

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探析

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探析作者:张哲伦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23期摘要:提高采收率是油田开发的重要目标和根本出发点,也是开采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采收率还是衡量油田开发水平的重要指标。

我国油田采收率水平亟待提升,而二氧化碳混相驱技术是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的一项重要手段,因而本文对其应用于油气开采来有效提高采收率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二氧化碳;混相驱;采收率目前,石油行业相关专家和学者开始青睐于二氧化碳开采技术。

美国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二氧化碳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应用广泛的原因在于二氧化碳能够与原油混相,而且具有较高的驱替率。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将其经过合理处理然后应用于油气开采中,不仅能够提高采收率,而且还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

一、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相关机理在原油中,二氧化碳的溶解性较好。

当固定单位体积的二氧化碳在原油中进行溶解时,能够有效碰撞原油的体积。

利用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它会使原油体积膨胀。

根据文献资料显示,当原油中溶解了一定单位体积的二氧化碳后,原油体积可以膨胀到百分之一百一十,对应的原油的黏度可以降低到自身的百分之九十左右。

一旦原油同二氧化碳进行接触,对原油进行萃取,很容易提炼出加富的二氧化碳,而加富的二氧化碳能够进一步对原油进行抽提,是一个不断循环反复的过程。

直至二氧化碳能够抽提到足够自身进行烷烃变化时,就可以通原油进行有效的混合。

可以说二氧化碳能够抽提原油的这一特点就作为二氧化碳能够进行混相驱的最基本要求。

随着原油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很容易导致压力提高,对应的溶解度提高,停止对原油进行二氧化碳的注入后,生产持续进行,油层的压力会不断降低,原油中原本溶解的二氧化碳会随着压力的降低而释放出来,帮助原油进行进一步的驱动。

在油藏中注入一定二氧化碳后,其可与原油发生反应,充分溶解,一般情况下,原油的体积可以增加10%—100%。

致密油藏二氧化碳驱替采油原理分析

致密油藏二氧化碳驱替采油原理分析

致密油藏二氧化碳驱替采油原理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不断的革新,利用CO2驱提高低渗油田产量被列为重要的改造开采技术。

根据长庆油田油藏压力低、原油轻质组分含量高的特点。

使用PVT和最小混相压力等测试分析方法,通过研究 CO2驱进而提高采收率。

利用CO2注入注入储层与无机、有机物作用后的沉淀原理,可以得出CO2气体在无机盐溶液中不会形成沉淀堵塞孔隙,并且CO2与有机质作用后沉积点高于油藏压力,且注入压力越高,CO2在地层原油中的溶解能力越强,且不易形成沥青质沉淀。

本文主要简要阐述CO2注入的驱替原理,并根据相关实验解析其实际作用状况。

关键字:长庆油田;CO2驱油;低压;低渗透一、CO2主要驱油机理1.1最小混相压力测试实现混相驱是影响CO2驱油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项流体在给定的条件下进行混合就构成了混相。

并且混合过程中会逐步促进相界面的消失,并且最终其界面张力等于零。

而在界面张力等于零的状态下的原油体系中的压力被称之为最小混相压力。

所以当驱替压力高于最小的混相压力时就可以完成混相。

利用实验模拟,通过利用细管实验测得最小混相压力,其中将一根内由细砂充填的长细管作为一维流动模型,此状态下模拟CO2注气中的多级接触动态混相过程,确定混相界限为采收率达90%时,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得出采收率与驱替的压力关系,定义最小混响压力为非混相段与混相段的交点所对应的压力。

1.2 相态评价利用相态评价实验,其主要是进一步测定不同浓度含量的CO2在油藏中的体积、压力、温度的变化关系。

通过测定能够确定并推算出泡点压力,相对体积,以及CO2溶解度等参数。

根据实验,配制的CO2浓度的油藏流体,给定设置参数压力逐步由高降低,并逐步测定每下降1-2MPa时油藏流体的PVT参数。

因此能够根据体系体积的突变进一步可以确定油藏流体的泡点压力,达到泡点压力后,继续降低压力直至地层压力或地层压力以下。

(1)不同注入浓度下的泡点压力泡点压力一般会随着CO2注入浓度的变化情况而随之变化。

最新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汇总

最新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汇总

C 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CO2驱油机理研究综述第一章概述1.1 CO2驱国外发展概况注入二氧化碳用于提高石油采油率已有30多年的历史。

二氧化碳驱油作为一项日趋成熟的采油技术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正在实施的二氧化碳驱油项目有近80个。

90年代的CO2驱技术日趋成熟,根据1994年油气杂志的统计结果,全世界有137个商业性的气体混相驱项目,其中55﹪采用的是烃类气体,42﹪采用的是CO2,其他气体混相驱仅占3﹪。

目前,国外采用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国家有:美国、俄罗斯、匈牙利、加拿大、法国、德国等。

其中美国有十个产油区的292个油田适用CO2驱,一般提高采收率7﹪~15﹪,在西德克萨斯州,CO2驱最主要是EOR方法,一般可提高采收率30﹪左右。

1.1.1国外CO2驱项目情况在国外,注二氧化碳()技术主要用于后期的高含水油藏、非均质油藏以及不适合热采的重质油藏。

推广二氧化碳驱油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天然的二氧化碳资源、二氧化碳的输送及二氧化碳向生产井的突进问题以及油井及设备腐蚀、安全和环境问题等。

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了就注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这种技术是向地层中注入反应溶液,使其在油藏条件下充分反应而释放出气体,溶解于原油之中,降低原油粘度,膨胀原油体积,从而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美国是CO2驱发展最快的国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CO2驱项目不断增加,已成为继蒸汽驱之后的第二大提高采收率技术。

美国目前正在实施的CO2混相驱项目有64个。

最大的也是最早使用CO2驱的是始于1972 年的SACROC 油田。

其余半数以上的大型气驱方案是于1984~1986年间开始实施的,目前其增产油量仍呈继续上升的趋势。

大部分油田驱替方案中,注入的CO :体积约占烃类空隙体积的30 %,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为7 %~22%。

1.1.2小油田CO2混相驱的应用与研究过去,CO2混相驱一般是大油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CO2驱油机理研究及经济分析模型

CO2驱油机理研究及经济分析模型

CO2驱油机理研究及经济分析模型[摘要] 根据国内外实践,CO2驱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三次采油方法,采收率可以提高10%~20%。

本文对CO2驱油机理、经济模型进行分析,有助于帮助企业进行决策。

[关键词] CO2 驱油机理经济分析一、CO2驱油机理1、降低原油粘度当CO2溶解于原油时,原油粘度显著下降。

下降幅度取决于压力、温度和非碳酸原油的粘度大小,一般说来,原始原油粘度越高,在碳酸作用下粘度降低的百分数也越高。

CO2驱对中质和重质油的降粘作用更为明显。

在原油饱和CO2以后,如再进一步增加压力,由于压缩作用,原油粘度将会增加。

2、原油体积膨胀一定体积的CO2溶解于原油,根据压力、温度和原油组分的不同,可使原油体积增加10%~100%,增加了液体内的动能,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驱油过程中,在膨胀机理发挥主要作用的条件下,注CO2对轻质油采收率的提高将高于重质油。

这种膨胀作用之所以重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水驱后留在油层中的残余油与膨胀系数成反比,即膨胀越大,油层中残余油量就越少。

其二,溶胀的油滴将水挤出孔隙空间,使水湿系统形成一种排水而不是吸水过程。

3、降低界面张力,甚至达到混相,减小驱替阻力注入到地层中的CO2部分溶于原油,同时抽提或汽化原油中的烃类组分,使气驱替前缘不断富化,而与之接触的原油组分也不断变化,前缘处界面张力不断降低,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便可以达到混相。

4、改善原油与水的流度比大量的CO2溶于原油和水,将使原油和水碳酸化。

原油碳酸化后,其粘度随之降低。

水碳酸化后,水的粘度也要增加,从而降低水的流度。

CO2溶于水中可使水的粘度提高20%以上。

由于碳酸化后,油和水的流度趋向靠近,所以它能够改善油与水的流度比,尽而扩大波及体积。

5、混相效应最小混相压力(MMPa)是CO2和原油达到混相时的最小压力。

最小混相压力取决于CO2的纯度、原油组分和油藏温度。

最小混相压力随着油藏温度的增加而提高,随原油中C5以上组分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提高。

论CO2驱油技术在我国低渗油藏中的应用

论CO2驱油技术在我国低渗油藏中的应用

论CO2驱油技术在我国低渗油藏中的应用摘要:CO2采油技术是国外应用最广的三次采油方法。

国外利用CO2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发展较早,技术成熟,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具有借鉴价值。

但国内的地质环境与国外有不小的差别,使得采用该技术需面对不同于国外的各种技术难题,因而我国的油田在进行CO2驱油过程中不可能全套搬用国外的技术,本文通过对CO2驱油原理的论述结合我国地质情况和实际油田驱油实验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关键词:CO2提高采收率低渗油藏全球气候变暖与石油能源危机成为了全球关心的主要问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温室气体主要是CO2的排放有关,石油能源危机主要通过寻找新能源或者是提高石油的采收率来解决,而在国外广泛使用的CO2驱油技术既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增加原油的采收率。

在世界石油产量中,提高原油的采收率(EOR)所产原油所占比例继续呈上升趋势。

目前,世界石油约3%来自EOR,美国的EOR产量在1992年达到高峰[1]。

注蒸汽仍然是最主要的EOR方法,不过CO2注入,石油产量可以一直呈增长趋势。

国外CO2驱油的工业应用已趋成熟,并占到补采原油量的第二位。

一、CO2的筛选原则由于经济和技术方便的原因,并不是所有的油藏都适合CO2驱技术,自CO2采油技术在现场实施以来,许多学者以油藏和原油的固有特性为基础开展了注CO2混相驱、非混相驱和吞吐的筛选标准研究。

1998年,Thomas指出注气筛选油藏的6个重要参数分别是:1.相态特征。

2.界面张力。

3.流度效应。

4.孔隙大小分布。

5.相对密度。

6.湿润性。

二、我国注入CO2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不同,我国的地形地貌以及油气藏有其特殊性,不能完全照搬世界上其他国家正在施用的EOR技术,因此了解我国在该技术的施用上所面临的困难将极为重要,这些技术难题或挑战如下:1.CO2与原油混相压力较高,而我国大部分油层的破裂压力均小于CO2与原油的混相压力。

2.由于我国大部分油藏为非均质油藏,且天然裂隙,人工裂隙较多,注CO2过程中若控制不当很容易出现串流现象,导致采收率下降,成本提高,甚至出现事故。

Y油田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模拟研究

Y油田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模拟研究

CO2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气 体,密度稍大于空气,具有常温可压缩
成液体,常压可冷凝成固体的特点。固
态CO2在常压下升华温度为-78.5℃,临 界温度31.06℃,临界压力7.382Mpa。
不同相态下CO2的物性参数(密度、比热 容、粘度度等)差别较大,在计算注CO2 井井筒温度、压力时首先需要判断CO2 在井筒中的相态,进而对CO2在不同温 度压力下的密度、粘度、比热、导热系
依据以上算法对Y油田CO2注入井B3 井进行压力、温度剖面计算,相关计算 参数如下:井口注入压力13MPa,注入温 度-10℃,注入排量46.0m3/d,地温梯度 3.4℃/100m,油管内径62 mm,油管外径 73 mm,套管内径124.26mm,套管内径 139.7mm,水泥环外径180mm,油、套管 导热系数48.85 W /(m.℃),水泥环导热系 数1.0 W/(m.℃),地层导热系数1.745 W/ (m.℃),地层地层热扩散系数0.0037 m2/ h,计算得到压力、温度剖面图。
其中, A
=
C pW 2π
ke
+ TDrtoUto rtoU to ke
式中,Jt为焦耳为汤姆逊系数,K/
MPa;Tei为地层初始温度,K;Tf为油管
根据质量守恒有 (9) dv = − v dρ
dy ρ dy
式中,v为流体速度,m/s;ρ为密 度,kg/m3。
三、CO2注入井温度压力剖面 预测结果
304.16K。
kg/s;Ke为地层导热系数,W/(m•K);Tp 与地层之间传热不稳态的特性,可以同时
不同相态下CO2的物性参数(密度、 为瞬态传热函数;Uto为总传热系数,W/ 求得井筒的压力、温度和密度分布,克服 比热容、黏度等)差别较大,在计算注 (m2•K);rto为油管外半径,m;v为流体 了单独计算压力或温度的不足。

CO2混相驱与常规天然气驱开采特征对比分析

CO2混相驱与常规天然气驱开采特征对比分析

CO2混相驱与常规天然气驱开采特征对比分析作者:涂向阳来源:《当代化工》2020年第05期摘要:综合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CO2混相驱和常规天然气驱两种开采方式在驱油过程中流体性质、相图的变化、混相带的形成过程及流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更直观、可靠地对比研究了两种开采方式的开采特征及渗流特征,并对两种开采方式的开采效果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CO2混相压力小于天然气,对注入气与剩余油混合物体系液相收缩率的影响大于天然气,对流体性质的影响要小于天然气,与地层剩余油体系流体配伍性好。

结合柯克亚X52高水淹挥发性油藏目前存在的开采难题,将CO2混相驱应用到该油藏,目前油藏压力满足混相驱技术界限,CO2混相驱能够大幅度提高油藏采收率,为柯克亚X52油藏混相驅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挥发性油藏;CO2混相驱;天然气驱;渗流特征;数值模拟中图分类号:TE 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460(2020)05-0956-05Abstract: The fluid properties, phase diagram changes, the formation process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2 miscible flooding and conventional natural gas flooding in the oil displacement proces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comprehensive indoor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 recovery characteristics and seep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recovery methods were studied, and the recovery effects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2 miscible pressu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natural gas, and had greater influence on the liquid phase shrinkage of the injected gas and residual oil mixture system than natural gas; The effect of the CO2 on the fluid properties was less than that of natural gas. It had good fluidcompatibility with the remaining oil system of the formation. Aiming at existing problems of X52 high-flooded volatile oil reservoirs, CO2 miscible flooding is used in the reservoir. At present, the reservoir pressure meets the boundaries of the miscible flooding technology, and the CO2 miscible flooding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oil recovery of the reservoir, which can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X52 reservoir miscible flooding.Key words: Volatile reservoirs; CO2 miscible flooding; Natural gas flooding; Percolation characteristics; Numerical simulationCO2混相驱通过萃取和汽化原油中的轻质油,能有效地降低地层原油的黏度,提高原油的流动系数,在油田三次采油中被广泛地应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风险低的优势[1]。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方法综述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方法综述

由于低渗透油藏的特殊性,水驱油田在生产过程中暴露了众多问题,如注水压力高、油井产能低、难以形成有效的驱替等[1-3]。

国外通过注二氧化碳开发低渗透油藏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但目前我国注二氧化碳开采低渗透油藏的先例不多。

尤其是低孔特低渗油田,孔隙结构为微孔微喉型,会存在注不进水的风险,因此有必要探索注气开发的可行性。

在开发初期,应通过对比国内外注二氧化碳混相驱油藏条件,判断目标油田是否具备注二氧化碳混相驱开发的可能(图1)。

最小混相压力是衡量油藏能否达到混相驱的关键参数,目前,国内外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方法主要有细管实验法和经验公式概算法两类。

图1 油藏注气开发适应性评价体系1 细管实验法细管实验是在长细管模型中进行的室内驱替模拟实验,是国内外通用和公认的测定最小混相压力的方法。

首先建立细管模型,将不同目数的未胶结石英砂填入不锈钢盘管。

对于一般油藏,影响驱替效率的因素众多,并且各影响因素间相互关系复杂。

细管实验可最大限度的模拟一维驱替方式,尽可能排除粘性指进、重力分离、非均质性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图2)。

其主要操作流程如下:将细管模型饱和地层原油,并用回压阀控制实验压力。

体系平衡后开展二氧化碳驱替实验,注入速度为10cm 3/h,注入1.5PV后停止实验。

③绘制不同驱替压力下的最终采收率,确定最小混相压力。

图2 细管实验法流程图2 经验公式概算法由于实验测定方法需要复杂的实验条件,国内外大量学者试图通过实验数据,形成计算最小混相压力的经验公式,方便快捷地预测。

采用的手段从早期的传统回归方法,发展到采用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现代拟合方法。

综合考虑油藏温度、中间组分和易挥发组分含量、C 7+组分的分子量等因素,得到预测二氧化碳驱最小混相压力的经验式[4-6]。

经验公式有相应的适用范围,不同的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有一定差别,应根据具体的油藏实际,提出适合目标油田的计算最小混相压力预测方法。

经验公式概算法计算简单便捷,但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同的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二氧化碳驱最小混相压力有差别。

多种方法确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

多种方法确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

多种方法确定CO2驱最小混相压力作者:陈禹欣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23期摘要: CO2最小混相压力是确定油藏能否采用CO2混相驱的重要依据。

细管实验是测定最小混相压力的首选实验方法。

它通常被用来确定某一给定的原油最小混相压力。

在获得的驱油效率与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以及驱油效率与驱替压力的关系曲线中,曲线拐点所对应的压力(或组分组成)即为最低混相压力。

除了细管实验外,本文还采用了经验公式计算和状态方程法等方法预测最小混相压力,最后确定CO2混相驱最小混相压力,为进行二氧化碳混相驱先导试验提供决策依据。

Abstract: An important parameter used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miscible displacement is the 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 Slimtube measurements are the preferre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s experimentally. Slim-Tube displacement tests are commonly used to determine an MMP for a given crude oil. The 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 is defined as the pressure of which the oil recovery vs. pressure curve (as generated from the slimtube test) shows a sharp change in slope, i.e. the inflection point. In addition to the slimtube simulations, several algorithms for estimating the 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 have been compared. Minimum miscibility pressure between formation crude and CO2 is determined. It will provide decision basis for the pilot test of CO2 miscible displacement in this block.关键词: CO2驱;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经验公式;状态方程Key words: CO2 flooding;minimum miscible pressure;slim-tube displacement tests;empirical correlations;equation of state中图分类号:TE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039-020 引言确定混相压力是混相驱的一项重要工作,核心问题是最小混相压力的确定。

Y油田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模拟研究

Y油田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模拟研究

Y油田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模拟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提高,CO2驱注入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油田开发方式备受关注。

CO2驱注入技术利用CO2的溶解和膨胀特性,可以有效提高油井的采收率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在CO2驱注入过程中,井筒温度场和相态的变化对于注入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对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的模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CO2驱注入过程中井筒温度场的变化规律。

在CO2注入井筒中,由于CO2的温度和压力特性不同于传统原油,其在注入过程中会引起井筒温度的变化。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对CO2驱注入井井筒的温度变化进行模拟和分析。

通过建立适当的井井筒温度场模型和求解方法,可以有效预测CO2驱注入过程中井筒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实际注入操作提供重要参考。

其次,CO2驱注入过程中相态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CO2注入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和CO2浓度等因素的作用,CO2可能会从气态转化为液态或者从液态转化为超临界态。

这些相态的变化对于CO2的溶解、扩散和驱替效果均有重要影响。

因此,通过建立相态模型和进行相态模拟研究,可以有效评估CO2在井井筒中的相变行为和对油藏的影响,为CO2驱注入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对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进行综合模拟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CO2注入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和工程特性。

通过综合模拟可以揭示CO2在井井筒中的传热、传质和相态转化过程,并对CO2的注入效果和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综合模拟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优化CO2注入方案,提高驱替效果,还可以为工程操作提供可靠的指导和决策依据。

综上所述,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模拟研究对于提高CO2驱注入效果、降低开发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开展CO2驱注入井井筒温度场和相态的研究,可以为油田开发和CO2驱注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沙一下油藏CO2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

沙一下油藏CO2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

沙一下油藏CO2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和目的1.2 文献综述1.3 研究的贡献和意义2. 理论基础2.1 CO2混相驱替原理2.2 油藏物理化学性质2.3 CO2混相驱替优点和局限性3. 实验方法3.1 油藏模拟实验3.2 实验步骤和流程3.3 实验系统设计和参数设置4. 实验结果与分析4.1 油藏CO2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的实验数据分析4.2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4.3 实验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分析5. 结论和展望5.1 实验结果的总结5.2 研究限制和未来展望5.3 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前景1. 引言近年来,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使得油藏开采成为了全球热议的话题。

然而,传统的开采方法难以满足当下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旨在找到一种更为高效的开采方式。

其中,采用CO2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引起了广泛关注。

CO2混相驱替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油藏采油技术。

该方法通过将CO2注入到油藏中,形成混相,使油藏中的原油被推动,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该方法具有许多优点,例如提高采收率、可持续发展、环保等。

然而,目前对于该方法的研究尚不完善。

许多问题和矛盾还需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和解决。

对于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优化CO2混相驱替的采油效果,推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CO2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情况,重点围绕CO2混相驱替的原理、油藏物理化学性质、实验设计、实验结果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和科学思路。

2. 理论基础2.1 CO2混相驱替原理CO2混相驱替利用CO2和原油的物化性质不同,采用将CO2注入到油藏中的方式,形成CO2-油混相体系,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技术。

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在注入CO2气体前,油藏中的壳聚糖等有机物会阻碍CO2气体通过孔隙流向石油。

接着,随着CO2气体的注入,孔隙中原有的油将被推向孔隙口,并与CO2形成混合物。

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及参数分析

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及参数分析

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及参数分析
武守亚;赵东亚;张建;李兆敏;李清方;刘海丽;陆诗建
【期刊名称】《石油工程建设》
【年(卷),期】2014(040)005
【摘要】采用二氧化碳作为驱替剂可提高原油采收率.文章基于二氧化碳混相驱油的基本理论,采用图解法预测采收率与最佳注入量;分析科沃尔系数、戴克斯特拉一帕森斯系数、注入速率、渗透率、黏度等模型参数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采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EOR)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页数】5页(P1-5)
【作者】武守亚;赵东亚;张建;李兆敏;李清方;刘海丽;陆诗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2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26;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26;中石化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东营25702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提高采收率的地质非均质性分析——以某油田储层混相驱替为例 [J], 杜艳珍;张甲
2.二氧化碳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探析 [J], 张哲伦
3.沙一下油藏CO2混相驱替提高采收率的研究 [J], 杨松;鲍荣
4.二氧化碳气水交替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J], 宫长红;张建民
5.CO2近混相驱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研究 [J], 刘云;黄发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低渗透油藏C0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

低渗透油藏C0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

低渗透油藏C0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很多低渗透油藏在开发注水效果方面都没有得到较好的效果,想要对CO2的混相驱在这一油藏中的适用性进行验证,促进其采收率不断提高,本文将以油田作为基础,分析原油细管试验和微观试验等,对CO2油田原油最小的混相压力进行确定,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做好基础保障。

本文将对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试验进行分析。

标签:低渗透油藏;CO2混相驱;提高采收率我国在开发低渗透油藏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自然产能比较低和地层能量缺乏等导致的采收率较低的现象,想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就要通过混相气驱对其进行解决,就我国EOR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CO2混相驱有助于渗透油藏的采收率提高。

一、对CO2和原油最小的混相压力进行确定的试验分析(一)实验中需要准备的设备就细管试验而言,这是指一维人造模型基础上的一种溶剂驱替物的理模拟试验,目的在于原油和CO2最小的混相压力的确定,该试验的开展是在长10m和内径是3.8mm的紧密中填充纯净石英砂,需要注意的是充填层孔隙度是39%,此时的温度为90℃,CO2的纯度是99.9%,选择的原油是油田地层的原油。

(二)试验开展的具体步骤这一装置在操作中的主要步骤是指,2h细管恒温,并且需要在试验压力基础上对原油进行饱和,之后通过RUSKA高压泵对CO2进行匀速注入,利用回压阀对系统压力有效控制,出口气液总是会在常压分离器当中出现闪蒸分离,平均每半个小时记录一次,还要在试验中对流出物的颜色进行观察,并对1.2PV的溶剂进行注入,之后结束,利用试验曲线的压力采收率改变折点,并对其进行全面观察。

(三)试验的结果压力不同,采收率的曲线也是不同的,折点位置的压力一般是20MPa,细管试验中需要对气体突破的瞬间图像进行观察,由17MPa未混相的图像中能够看出,对没有混相时进行驱替,如果气体突破的话,所流过的流体就是气液交替的两相流动,之后再将其改变成为气相中间边缘的原油流动,此时的原油颜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可以从20MPa混相图像中观察到混相过程中的气体突破流过液体手电是从黑色向棕红色改变,然后再向浅黄色进行变化,和未混相存在很大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6月第30卷第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and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June,2011Vol.30No.3 收稿日期:2010⁃10⁃21 改回日期:2010⁃12⁃15 基金项目:国家 863”计划 CO 2驱油提高石油采收率与封存关键技术研究”(2009AA063404)资助㊂ 作者简介:尚庆华,男,1984年生,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油井动态分析及注采井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㊂ E⁃mail:sqhsuc1984@DOI :10.3969/J.ISSN.1000⁃3754.2011.03.032CO 2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理论研究及实例分析尚庆华 吴晓东 安永生 王旭东(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摘要:为确定注CO 2时储层吸气能力预测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CO 2混相段塞驱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考虑混相段塞对注入过程的影响,经理论推导形成了CO 2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模型㊂实例计算结果显示:CO 2混相驱注入压力与注入速度近似成线性关系,且注入压力越大,注入速度也越大;注入能力随累计注入量㊁混相段塞长度的增加而增强,且随它们的不断增大,注入能力增幅越来越明显㊂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超临界CO 2区及混相段塞区的形成减小了地层的渗流阻力,且随着它们区域的增大,对减小整个地层渗流阻力的贡献也越来越大㊂关键词:CO 2混相驱;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混相段塞;累计注入量;注入能力中图分类号:TE357.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11)03⁃0150⁃04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EXAMPLE ANALYSIS OF INJECTIVITY PREDICTION OF CO 2MISCIBLE FLOODINGSHANG Qinghua ,WU Xiaodong ,AN Yongsheng ,WANG Xudong(MOE Key Laboratory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of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ion method of gas⁃intake capacity of reservoir when CO 2injectio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the 2D physical and mathematical models for CO 2miscible slug flooding are estab⁃lished.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miscible slug on injection process ,the forecasting model of injectivity of CO 2miscible flooding is formed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deduction.The calculation result of field case shows that there is an approximate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injection pressure and injection rate of CO 2flooding ,moreover ,the higher the injection pressure is ,the bigger the injection rate.The injectivity will become stronger with the increase of cu⁃mulative injection rate and miscible slug length ,moreover ,the incremental amplitude of injectivity will become more obviou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m.It is thought through analysis that the formation of supercritical CO 2and miscible slug zones decrease the seepage resistance of formation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decrease the seepage re⁃sistance of the whole reservoir becomes increasingly great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se zones.Key words :CO 2miscible flooding ;physical model ;mathematical model ;miscible slug ;cumulative injection rate ;injectivity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入及低渗㊁特低渗地质探明储量的不断增加,水驱开发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而可以大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CO2驱特别是CO2混相驱(室内实验中可达到95%以上的驱油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1,2],且部分油田如大庆㊁江苏㊁吉林等曾先后多次开展了矿场试验及室内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济效益[3⁃5]㊂吸气能力预测是注气开发油田必不可少的关键技术,是为了达到目标配注量必须研究的内容㊂同时,还可以根据储层的吸气能力优化注气井的注入参数㊂Egermann P和Vizika O对注CO2过程中的溶解与沉淀等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6];李孟涛建立了一维CO2混相驱替模型[7],但没有考虑混相段塞对驱替过程的影响,不能反映混相驱的主要特点㊂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针对CO2驱注入能力的研究还十分匮乏,尤其是理论研究更少㊂鉴于此,笔者对二维CO2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进行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例分析了注入能力随混相段塞长度㊁累计注入量等因素的变化情况㊂1注入能力预测模型的建立1.1假设条件(1)圆形开放地层中心1口井,均质等厚,忽略重力作用;(2)CO2与原油在注入井近井地带达到完全混相,混相带稳定向前推移,将油层划分为两大区域,即混相带以外的地层原油区和以内的超临界CO2区;(3)超临界CO2区包含束缚水和残余油;(4)地层内边界为定压注入,外边界为平均地层压力㊂图1中,设地层外边界半径为R e,注入井半径为R w,混相段塞内边界到注入井的距离为R1(t),外边界到注入井的距离为R2(t),地层厚度为h㊂其中1区为超临界CO2区,2区为混相段塞区,3区为地层原油区㊂1.2数学模型假设地层中流体处于刚性稳定渗流,根据不同区域分别写出压力微分方程∂2p1∂r2=0,R w≤r≤R1(t)(1)∂2p2∂r2=0,R1(t)<r≤R2(t)(2)∂2p3∂r2=0,R2(t)<r≤R e(t)(3)边界条件 r=R w,p=p wf;r=R e,p=p r(4)此外,t时刻,在段塞内边界上有条件p1=p2 Kμ1∂p1∂r=Kμ2∂p2∂r=-Q(t)A,A=2πR1(t)h(5)在段塞外边界上有条件p2=p3Kμ2∂p2∂r=Kμ3∂p3∂r=-Q(t)A,A=2πR2(t)h(6)式中 K 储层平均渗透率,10-3μm2;μ1 超临界CO2黏度,mPa㊃s;μ2 混相段塞流体黏度,mPa㊃s;μ3 地层原油黏度,mPa㊃s; p 压力,MPa;t 时间,s;Q(t) t时刻驱替流量,cm3/s;A 油层截面积,m2;h 油层厚度,m㊂1.3模型的求解由式(1)㊁(2)㊁(4)㊁(5)联立可以求得1区与2区压力分布表达式p1=-Q(t)2πhR1(t)μ1K r+Q(t)μ1R w2πKhR1(t)+p wf(7)p2=-Q(t)2πhR1(t)μ2K r+Q(t)(μ2-μ1)2πKh+Q(t)μ1R w2πKhR1(t)+p wf(8) 同理,由式(2)㊁(3)㊁(4)㊁(6)联立可以求得2区与3区压力分布表达式p2=-Q(t)2πhR2(t)μ2K r+Q(t)(μ2-μ3)2πKh+Q(t)μ3R e2πKhR2(t)+p r(9)p3=-Q(t)2πhR2(t)μ3K r+Q(t)μ3R e2πKhR2(t)+p r(10)㊃151㊃第30卷 第3期 尚庆华 等:CO2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理论研究及实例分析 当r =R 2(t )时,由压力的连续性令式(8)和式(9)相等可求得t 时刻注入速度的表达式Q (t )=p wf -p rμ2R 2(t )2πKhR 1(t )+μ1-μ2-μ32πKh +μ3R e R 1(t )-μ1R w R 2(t )2πKhR 1(t )R 2(t )(11) R 1(t )是平面上混相段塞内边界t 时刻到达的位置,于是有d R 1(t )/d t =Q (t )/A s(12)式中 A s 混相段塞流动的有效面积,即A s =A ㊃φ㊃ΔS =2πKhR 1(t )㊃φ(1-S wc -S or )其中 φ 储层孔隙度;S wc 束缚水饱和度;S or 残余油饱和度㊂将A s 代入式(12)积分得∫R 1(t )2πhφ(1-S wc -S or )㊃R 1(t )d R 1(t )=∫tQ (t )d t (13) 令累计注入量Q c =∫tQ (t )d t ,同时记B =2πhφ㊃(1-S wc -S or ),对式(13)积分求解得到混相段塞内边界时刻到达的位置R 1(t )=2Q cB(14) 式(11)和式(14)即构成了CO 2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模型㊂另外,将式(11)代入式(12)并积分可求得混相段塞内边界到达R 1(t )处的时间表达式t =φ(1-S wc -S or )R 1(t )K (p wf -p r )μ2R 2(t )-(μ3+μ2-μ1)R 1(t )2+μ3R e R 1(t )-2μ1R w R 2(t )2R 2(t éëêùûú)(15)1.4辅助方程上述模型在计算应用时需要求出超临界CO 2㊁混相段塞㊁地层原油等流体的黏度,这里用郭绪强等人基于Peng⁃Robinson 状态方程提出的纯组分流体及油气藏流体 CO 2体系等黏度计算模型[8,9],其主要形式为T =r ’m p μm -b ’m -a mμm (μm +b m )+b m (μm -b m )(16) 式(16)既可用于超临界CO 2的黏度计算,也可用于油气藏流体 CO 2混合体系的黏度计算,若用于后者,则式(16)中的参数采用以下混合规则a m =∑z i a i (17)b m =∑z i b i (18)b ’m =∑i ∑jz i z j b 'i b 'j (1-k ij )(19)r 'm=∑iz i r'i(20)式中 T 温度,K;p 压力,MPa;μm体系黏度,10-7Pa ㊃s;z i 组分i 的摩尔分数;k ij 二元交互系数㊂其他参数皆为中间变量,具体计算方法见参考文献[8]和[9]㊂2实例计算分析实例计算采用华北油田BN 油藏的基本条件[10],其油藏温度为94℃,原始平均油藏压力23.0MPa,原油原始饱和压力11.4MPa,地层原油黏度3.41mPa㊃s,地层渗透率6.7×10-3μm 2㊂地层原油及饱和CO 2地层原油的组成见表1,CO 2与地层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约为30MPa,混相驱油效率可达93.8%㊂表1 地层原油及饱和CO 2地层原油的组成Table 1Composition of formation crude oil andformation crude oil saturated with CO 2组分b 1b 2N 20.01950.0483CO 20.00500.1349C 10.25100.3878C 20.02180.0184C 30.01520.0131iC 40.00180.0015nC 40.00390.0035iC 50.00060.0010nC 50.00060.0010C 60.00030.0004C 70.00350.0016C 80.01310.0054C 90.02590.0121C 100.03160.0171C +110.60620.3539 注:b 1 各组分在地层原油中的摩尔分数;b 2 各组分在饱和CO 2地层原油中的摩尔分数㊂㊃251㊃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1年 根据以上油藏条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对混相段塞长度d r 为2m㊁累计注入量Q c 为50~500m 3,累计注入量为200m 3㊁混相段塞长度为2~20m 的2组数据进行了实例计算(图2㊁图3)㊂从图2可以看出,当混相段塞长度一定时,随着CO 2的不断注入,注入能力不断增强,初期增强幅度较小,随着CO 2注入量的不断增加,注入能力增强幅度变大㊂分析认为这是由于CO 2的注入产生了超临界CO 2区,减小了渗流阻力,随着CO 2累计注入量的不断增加,超临界CO 2区占整个地层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注入能力越来越强㊂从图3可以看出,当累计注入量一定时,随着混相段塞长度的增加,注入能力增强,段塞长度越大,注入能力越强,且随段塞长度的不断增大,注入能力增幅变大㊂这是因为CO 2与原油混相降低了原油黏度,减小了渗流阻力,且随着段塞长度的增大,其对减小整个地层渗流阻力的贡献越大㊂另外,从建立的模型来看,同等条件下,地层渗透率越大,地层厚度越大,同样注入压差下的注入量越大㊂3结 论(1)以压力微分方程为基础,考虑混相段塞对注入过程的影响,建立了二维CO 2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模型,可以为CO 2混相驱的配注及注入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㊂(2)从实例计算结果可以看出,CO 2混相驱注入压力与注入速度近似成线性关系,且注入压力越大,注入速度也越大㊂(3)CO 2混相驱注入能力随累计注入量㊁段塞长度的增加而增强,且随它们的不断增大,注入能力增幅越来越明显㊂参考文献:[1]任双双,杨胜来,杭达震.非纯CO 2对MMP 和驱油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0,39(2):249⁃250.[2]张新征,李薇,郭睿,等.高凝油藏注CO 2开采方式优选室内实验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3):110⁃112.[3]徐永成,王庆,韩军,等.应用CO 2吞吐技术改善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的几点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5,24(4):69⁃71.[4]刘炳官,朱平,雍志强,等.江苏油田CO 2混相驱现场试验研究[J].石油学报,2002,23(4):56⁃57.[5]刘忠运,李莉娜.CO 2驱油机理及应用现状[J].节能与环保,2009(10):36⁃38.[6]Egermann P,Vizika O.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action⁃transport phenomena during CO 2injection[R].SPE 93674,2005.[7]李孟涛.低渗透油田注气驱油实验和渗流机理研究[D].北京:中科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06.[8]郭绪强,荣淑霞,杨继涛,等.纯组分高压流体的黏度模型[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2(6):95⁃97.[9]郭绪强,阎炜,荣淑霞,等.油气藏流体 CO 2体系黏度的实验测定与计算[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3):16⁃18.[10]辛守良,罗涛,张英霞,等.华北BN 油藏注二氧化碳混相驱室内试验评价[J].河南石油,2004,18(4):30⁃32.编辑:刘桂玲㊃351㊃第30卷 第3期 尚庆华 等:CO 2混相驱注入能力预测理论研究及实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