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已经开始实施,地方院校应顺应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实现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特色发展。
地方院校制定以实务性法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建设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优秀师资队伍,强化卓越法律人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适合地方院校发展需要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院校通过参与地方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加大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完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评估机制,保障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联合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11月23日,公布了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名单。
该计划旨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大量未能入选该名单的地方高校而言,将在获得中央教育资源支持方面落后于入选院校。
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和培养基地入选标准也给地方院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地方院校如何顺应国家教育政策变革,自觉按照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方案的要求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也成为决定地方高校法学专业未来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
一、地方院校创新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分析1.顺应国家法律人才培养政策导向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快速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但专业培养模式相对单一,毕业生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
因此,改革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就成为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最紧迫的任务。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意见、方案及首批培养基地名单,意味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我国已经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现
、
法 学 本 科 人 才 分 类 培 养 模 式 的 内 涵 和 思 想
念 指导 下为 实现 一定 的人 才培 养 目标 而 形成 的系 统
结 构方 式与 组织 管理 活动 。为 此 ,法学本 科人 才 培 养 模式 的涵 义应 当为 “ 在 一定 教育理 念 指导下 ,为 实 现法 学本 科培 养 目标而形 成 的系统 结 构方式 与组 织 管理 活动 ” 。其 构成 要 素应 当为 教 育 理 念 、培 养 目标 、学科 体 系 、教 学方式 、评价 管理 等 。 ( 二) 法 学本科人 才分类培 养模 式 的思 想基础 1 .古希 腊 的 “ 博 雅” 教育 思想 博雅 ( L i b e r a l Ar t s )教 育 ,拉 丁 文 原 意 是 指 “ 适 合 自由人 ” ,而 自由人 在古 希腊专 指 社会及 政 治 上 的精 英 。古希 腊倡 导 的 “ 博 雅教 育” 旨在 培养具
高 教 研 究
现 代 教 育 科 学 M 0DE RN EDUCATI ON S CI ENCE
2 0 1 3年 第 5期
法学本科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现
钟 新 文
[ 摘
要] 本 文 从 法 学 本 科 人 才分 类 培 养模 式 的 内 涵和 思 想 基 础 入 手 ,对 传 统 的 法 学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模
基 础
( 一 ) 法 学本 科人 才分类 培养模 式 的 内涵
在 我 国进 入高 等教 育大 众化 的阶段 后 ,我 国高 等 法学 教育 形 成 了以法 学本 科教 育 为核 心部 分 ,兼 顾 法学 专科 教 育 、法 学 研究 生教 育共 三 个层 次 的教
育 体 系 。法 学 本科 教 育 作 为 人 才 培 养 体 系 的基 础 ,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日期:汇报人:CATALOGUE目录•引言•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案例分析•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CHAPTER引言01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期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研究目的与方法CHAPTER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概述02定义特点定义与特点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满足社会需求0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02推动法律职业发展03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国内外现状目前,国内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但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等。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发展趋势未来,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也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CHAPTER 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03人才规格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较强的法律实践能力,良好的法律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目标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法律职业素养、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培养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应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等不同层次,以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
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原则课程体系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作用010203CHAPTER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04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案例教学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审判,了解法庭审判程序和法律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关于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2020年第三期(第一卷) 发展教育学 No.3 2020 (Vol.1)17关于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李林蔚 廖炜(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8)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授法律知识、训练相关思维、培养合格法律专业人才等等。
法学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领域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与之相关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将基本目标定位于实务性与地方性。
故此,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析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以教育学相关理念为基础,结合法学领域的知识,着重分析了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并根据法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及其相关宗旨,基于高校的视角针对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出现的问题,从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式、改革课程体系、个方面探究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法律教学相关模式。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法学教育DOI: 10.12184/wspfzjyxWSP2634-793805.202004032011年12月,我国教育部与中央政法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全面展开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相关意见,该意见指出,我国高校在高等法学教育中的工作仍未能充分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展的需要,其中,有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仍存在一定不足。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法。
本文对主题的研究,旨在使高校法律人才培养制度进一步适应时代的要求,使之与我国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中的各项改革相适应,加快社会改革的步伐,保证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的实现,最终保证我国法学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我国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概述 1978年,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政策。
邓小平同志提出,大力发展法律院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要途径之一。
国家与社会对法律与法治建设的重视,构成了法学教育在上世纪70年代末快速兴起的原因。
同年,中共中央批准了第八次人民司法会议中提出的相关要求,即恢复法律系,并逐步培养更多的司法人才。
高校培养法务管理人才模式研究
高校培养法务管理人才模式研究摘要:培养既懂法律又懂管理的复合型法务管理应用人才是新世纪高等教育被赋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在分析培养法务管理人才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及以赛促学两种培养模式,以期为法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决策指导。
关键词:高校;法务管理;应用性人才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228-02在教高[2012]10号文件中,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明确提出培养卓越法律人才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发展迅速,学科体系日益完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涉及法律的事务及经济活动变得更加复杂,致使我国现有高等法学教育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法制建设的需要,法制理念教育还有待深入,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构建。
此外,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
在现有国内高校的培养模式中,法学往往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学习和研究,而把法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还鲜有。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法律、又懂管理,同时又熟悉实务操作的法务管理人才,这为法务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政策支持。
法务管理涉及多门学科,其中包括法学、管理学及经济学,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运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企业可能和已经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事前的合理预防和防范、事中的恰当协调和控制、事后的妥善处理和总结,以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及减少法律损失,保障企业目标顺利实现。
其是企业管理中最年轻和最具活力的一个分支。
一、培养法务管理应用性人才的可行性1.法学普及越发广泛。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今,30年已经过去。
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法学研究,已经从一门原本非常孱弱的法学学科成长为一门显学,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受到了世人的高度重视,并且在与法学发展相关联的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
论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规格、 培养方案 、 培养途径等 。 工科 院校法 间的脱节。事实上 , 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是广泛 标、
收稿 日期 : 0 10 — 8 2 1- 6 2
基金项 目 : 江苏 工业学院 2 0 09年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 目编号 : J0 9 2 ) 项 J 2 0 — 0 G 作者简介: 赵美珍 (94 )女 , 授, 16一 , 教 江西九江人 , 主要研究方 向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 法学教 育。
就 业难 题 ,我 国法 学 教育 必 须积 极探 索适 应 时代
需要 、 符合社会需求 的人才培养模式。
问, 日的热门专业何 以遭此“ 昔 冷就业 ” ?是供需数 量失衡出现 “ 供过于求 ”还是供需质量失衡导致 “ 供难 以适求 ” ?笔者认为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
难 ,虽 然有 司法 机关 对 法 律人 才 需求 的 减少 和法
第 1 卷 第 9期 21 0 7 9 月 1年
江 苏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JANGS TE HEls UNI OF I U AC l VERSTY OF CtNOLOGY I TE t
Vo 7 No9 1 . . 1 S p. 0 1 et ,2 1
一
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与综合大学 、政法类 院校
样 ,按 照 教育 部 高等 院校 法 学学 科 教 学 指导 委
法学本 科 培 养 目标 是 确 立法 学 本科核 心 ( 干 课 程 ) 主 包
体系、 培养方式等培养方案 的指针。当前 , 法学本 括 : 理 学 、 法 宪法 学 、 国法 制史 、 政 法 学 和行 政 中 行
二 、 科 院 校 法 学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工 模 式 的现 状
法律硕士(法学)的培养模式研究
法律硕士(法学)的培养模式研究[摘要]2009年教育部对法学研究生学位进行了创新,在学术型硕士学位法学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学位法律硕士(非法学)之外,新设了一种专业型硕士学位——法律硕士(法学),即法本法硕,针对法学本科毕业生招生。
在近三年的现实中,大多数高校并没有重视法律硕士(法学)的培养模式研究,仅仅依靠《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笼统规定,因此在法本法硕的培养中暴露了一些问题。
科学合理地设计法律硕士(法学)的培养模式研究是每所开设这个学位的大学法学院的重要任务,从学生的利益出发,体现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硕士(法学)的这种学位创新在中国法学教育结构性改革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法学教育;法本法硕;课程安排;改革创新一、引言2009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后简称《通知》),对法律硕士重新进行了定义,明确分非法学和法学两类,考生除要符合学术研究生报考条件外,其中,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要求考生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非法学,报考法律硕士(法学)专业学位要求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
新增的法硕招收的是法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利于培养专门化的具有更精深法律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法律人才。
①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了特别适用于法学毕业生的《全日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作为开设此专业学位学校的指导性文件,也正式标志着法律硕士(法学)(又称法本法硕)这一学位的诞生。
②有些人认为这一学位的突然设立是为缓解法学低就业率的压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使就业压力增大之后而采取的一项“临时性”措施,甚至猜想几年之后这一学位可能消失。
因为这样一个新学位的产生并没有体现《2009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之中,在一年以后,教育部发布了《2010年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简章》才特别规定了法律硕士(法学)的招生条件,规定两者之间可以互相调剂,而事实上在2009年法科研究生的招生就已经这样做了。
以法学实验班为载体,探索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西南政法
·能力培养·法学专业系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的说法常见诸报端,曾几何时,法学专业炙手可热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如今法学教育多为人诟病。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历史上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体现了执政党对法律在国家现代化治理和社会生活的调整上的根本作用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
可以预见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法律人才需求增大。
法学教育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途径,如不能有效化解自身存在的弊病,培养合格的适应市场需要的法律人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将被阻滞。
为此,西南政法大学以“法学实验班”为载体,积极探索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
探索中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不仅对我国法学教育具有借鉴价值,对法学实验班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今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1.法学教育性质不明确,发展方向难以确定因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国民素质提高之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法学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证实了这一点。
但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今中国, 法学教育又有一定的特殊性, 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与其他学科相比, 中国的法学教育具有更高的政治性与社会主义特色。
因此, 法学教育到底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 学界尚无定论,法学教育界也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同时,当代中国的法学教育又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
法学教育到底是素质教育还是职业教育, 抑或是素质兼职业教育? 同样不明确。
2.法学教育形式过度而实质不足法学专业就业难的问题常被归因于高校供给过度,导致法律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人们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法学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相关数据来试图证实这一原因。
然而,正如某学者指出的,法学教育只是形式过度,症结只在于其实质上的不足。
他认为,表面上法学教育供给过度的背后,却是大量法学专业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需求。
工科院校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走 向国 际化 , 培养 掌握 多学科 知识 和 技能 的复 合型人 才 , 而工科 类基 础 雄厚 的新 型 多学 科大 学 在这 方 面具有 专业 性 政法 院校 无法 比拟 的优发展 , 年来 我 国的法 律 职业 近 及 法 律 服务 市场 发 生 了几个 显 著 的变 化 :一 是 随着科 学 技术 的飞速 发展 和 应用 ,高科 技争 议 、知识 产权 争议 在 法 律 服务 市 场 中所 占的 比重 越 来越 大 。解 决这 类 争议 需 要 具 有法 律 和技 术 的双 重 背景 ,有 时 候需 要 生物 工程 、
使 法 学人 才培 养符 合市 场需 求 , 体现 较 高 的市 场化 程度 ,
展培养法律人才的使命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
础和 先导 。随着 我 国社会 主 义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不 断完 善
这些都是摆在开设法学专业的各工科院校面前 的不容回
避 的严 峻 问题 。
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法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
刘 小 宁
( 武汉纺织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3 03)
摘
要 :培养掌握 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等院校 的必然要求。而工科类基础
雄厚的新型多学科 大学在这 方面具 有专 业性政 法院校 无法比拟 的优势 。武汉纺 织大学近年来 法学教 育的发展注 意 探 索工科 院校 法学复合 型人才培养 的特 点、模式和实践成效 ,走 出来 一条复合型 法律人才 的培养 出路。
储备的少量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远远跟不上高速发展的需 求 。根据中国法律人才网的统计 ,我国 8%的法务职位 5
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法学应 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谢 慧
( 黑河学院 教 务处 , 黑龙 江 黑河 1 6 4 3 0 0 ) 摘 要: 应用型人 才培养是新建本科 院校法 学教 育的主要 目标 , 但都 面临实践教 学环 节薄弱、 师 资整体素质 不高、 法
律 实务训练不足等 问题 。解 决问题 的基本 方法是 改革现有法 学教 育人 才培养模 式 , 科 学定位 培养 目标 , 改厚 基础 , 宽口
径为 立足地方 , 面向行 业 , 突 出应 用, 强化 实践 , 合理 设置课 程体 系, 增设 职业教 育平 台, 提 升教师 实践能 力, 培养 学生职
业技 能, 达到新建本科 院校 法 学人才培养的 目 标。
关键词 : 新建本科 院校 ; 法学; 应用型人才 ; 培 养模 式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9 4 9 9 ( 2 0 1 3 ) 0 2— 0 0 5 7— 0 4
黑河学院学报
2 0 1 3年 第 2期 ( 2 0 1 3年 4月 )
J O U R N A L O F H E I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教育教 学研 究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 9 4 9 9 . 2 0 1 3 . 0 2 . 0 1 5
应 用 型人才 为 目标
就法学教育而言 , 它是 以传授 法律知识 、 训
基 金项 目: 2 0 1 1 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 目 《 基于苏联 、 俄罗斯 法学教学模式影 响下 的新建本科 院校 法学应用型人才培 养研究 》 作者 简介 : 谢慧 ( 1 9 7 1 一) , 女, 黑龙江黑河人 , 教授 , 硕士 , 主要从 事民商法学研究 。
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自己 的特 点 ,其 国 内高校 法 学 院也 为法 律 人 才 培 养 设计 了不 同 的机制 。 ( 一) 英 国律 师培 养模 式 英 国法 学 教 育是 以通 晓法 律 和法 律 应用 的职 业律师作为培养 目 标 ,律师培养模式代表和反 映
标准, 为法学专业 的大学生设计的知识 、 能力和素 质 结构 以及 怎样 实现 这种结 构 的方 式 。”【 l _ 2 0 1 1年 我 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的实施 ,对 高校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提 出了创新的要求 。要实现法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3 — 2 0
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和推荐阅读书 目。学生 在 开始 一 门课 程 前 ,首 先要 回答 导师 提 出 的一 个
难度 很 大 的 问题 ,并 在 调查 研究 后 与 导 师再 次 沟
通。导师每周要辅导学生 3 次, 每次 1 个小时 , 学 生人 数至 多 3 个 。同时 , 牛津 大学 法学 院不 仅 注重
学生 的职业 化 培养 ,还 注重 培养 学 生 理解 法 律 的
[ 基金项 目] 大庆师范学院教 育教 学改革项 目“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对策研 究” 0 Y1 1 2 9 ) f  ̄ , “ 地方应 用型本科 院校 法学专业
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与实践研 究” ( J Y1 2 0 7 ) 部分成果
2 —2 0年 的纯理论 人 才培养 。 美 国法律人 才 培养上
进行法律 日本讲 习会 , 对2 —4 年级学生进行法律
讲 习会 ;并设 置 了 以司法 考试 及公 务 员 考试 志 愿 者为 对象 的法 职课程 教室 。
益 尝试 。
一
年 的专业实习。如牛津大学法学院在法律人才培
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官 ; 一类 主 要是 培 养 律 师 、 另 司法 官员 。新 中 国成 立后 , 由于法学 理论 的根 本 性 变 革 , 之高 等 法 学 加 院 系较小 等 原 因 , 初 主 要 是 培 养 教 学 和研 究 人 起 员 。全 国高校 、 、 院 系调整 后 , 学人 才培 养模式 基 法 本上 也是 两类 , 一类 是 以中 国人 民大 学 、 京大 学 、 北 武汉 大学 、 吉林 大学 法律 系为代 表 的综 合性 大学 法 律系, 重点 是培养 教 学 与 科 研 人 员 ; 一类 是 以北 京 政法学 院 、 西南政 法学 院 为代表 的五所 专业 型单科 院校 ( 还包括 中央 两所 政法 干部 学院 ) 重点 是培养 ,
应 的人才 培养 模式 。 传统法学本科人才培 养模式的确立及其弊端
一
别是 9 O年代 以来 , 学教育 得到 了超速 发展 , 些 法 一 理 工科 院校 也相 继 开 办 法学 专业 , 法科 学 生 猛 增 。 在 法学 教育 发展 的新形 势下 , 人才培 养 目标 与人 才 培养 模式 问题就成 为各 个 法学 院( 必须 首 先 解 系) 决 的 问题 。有 的法学 院( 在 专业 建设 中进 行 了 系) 大 胆改 革 、 创新 , 也 取得 了相应 成 果 。但 总体 上 并 仍 然是延 续 了传 统 的 法学 专业 教 育 与法 律 职 业 教 育相 分离 的人 才 培养模 式 , 教学体 系与 内容并 无 且 实 质性 区别 , 培养 的人 才具有 很强 的同质性 。这样 培养 出的人 才与社 会现 实的人 才需 求相去 甚远 , 主 要表 现在 以下方 面 : ( 学生知 识单 一 , 一) 社会 经验 不足 高 等教 育法学 院 ( 一般 从 高 中毕 业 生 中招 系) 生, 学生 年龄偏 小 , 大学 四年仅 学 习法律 , 其他 知 对
地方高校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08年11月(总第186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1,2008(Cumulatively,NO.186)进入21世纪,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就业政策发生变化,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进入排行最低的行列。
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
学生就业率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如果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得不到提高,那么大学的办学效益就无从谈起。
它不仅会影响学校的生源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地方法学教育如何迎接挑战、摆脱困境呢?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当反思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当务之急是改革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即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突破口,确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较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以此推动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一、地方法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校在法学教育中不断探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和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
据了解,“中国大陆已有604所大学设立法学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达到28.7万人”[1],而地方院校占据了法学的半壁江山。
但是,毕竟地方高校法学专业办学时间短,基础较薄弱,科研和教学条件有限,生源受到很大限制,难以形成就业竞争优势,处境比较艰难。
就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地方法学教育仍然几乎千篇一律采取理论型人才培养模式,各本科院校法律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大同小异,而且实行十几年一贯制,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动。
概括起来,地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理论课程安排过多,实践性教学环节太少根据调查,绝大多数地方高校法学课程一般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三大部分组成,另外还设有少量的非教学跨学科的课程,如科技文化活动课、就业指导课等。
以某大学2007年法学专业培养方案为例: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为167.5分,学校开设的课程分三大块:一是通识课程,占61.5;二是学科基础课程,占39分;三是专业方向课程,占45分,总共145.5个学分,。
“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学专业为例
2021年2月第18卷第2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eb.2021Vol.18No.2“卓越法治人才”咅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学专业为例刘帷,李珺,伍晨(湖北经济学院法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推进,社会对新时代法学专门人才有迫切需求,尤其是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项目研究以财经类院校法律人才培养的视角,解读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公布的《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框架下的特色型、复合型新时代法律人才培养的导向,以湖北经济学院法学专业办学经验为基础,探索新形势、新要求、新标准下,以特色专业见长的地方高校如何培养满足国家与社会急需的新时代复合型法律人才遥关键词:复合型法律人才;法学教育;人才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四十余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能力逐步提高,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随着法治社会的不断成熟,社会对于法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叫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高等法学教育一般由传统的“五院四系”和综合类院校承担。
随着高校扩招,法学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财经类、理工类、农林类等以特色专业见长的高等院校相继设立法学专业,以特色专业为依托,培养满足专门行业需求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同时,具有专业特色的高校法学人才培养又有别于传统的政法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财经类院校的法律专业办学为例,培养“通法律、知经济、懂管理”的法学专业人才,建立交叉学科,开展复合型专业的法学教育,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屮然而,财经类高校的法学专业的办学与发展如何统筹规划、协调贯彻学科融合,专业衔接,课程设置,启发学生“法+经+管”逻辑思维,构建学生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还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离《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普通高等学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国家标准还存在差距。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摘要:我国法学教育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单一,教授方法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实践培训,考试方法也陈旧单调。
随着时代的发展,此种培养模式弊端显现,急需加以改革。
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师传授式培养模式,案例培养模式,模拟法庭培养模式、法律诊所教育培养模式。
通过对这些模式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应重新定位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将培训内容与法律职业相衔接,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借鉴西方先进教学经验,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培训法律人才培养是近几年来的热门话题,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法学教学中迫切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越来越多的公检法工作人员及律师走进法律人才培训的课堂。
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文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变革的挑战和法学教育自身质量的挑战。
①所以说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需求,急需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法学应用型人才,建构新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现行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国现行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沿袭了前苏联所谓的”对口教育”、”专才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奠定了我国法学教育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因其专业口径过窄的原因,严重地阻碍了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一)培养目标单一化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尚无一个确切的定位,渠道多,层次广,形式杂,这对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且培养目标较为单一、起点较低,仅仅局限在满足某一特定部门或岗位的工作需要上。
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强调的是专业设置与工作岗位的一一对应关系,试图把学生培养成从事某一部门工作或完成某一岗位职责的专家。
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导致专业设置具体化,学生所能的岗位已按培养目标予以定格。
但是培训人员走上工作岗位后,职位变动是非常频繁的事情。
论山西高校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 , 二是培养应用型人 才。笔者认 为 , 这样 的定位 比较符 合我 国法治发展 的国情。我 国在 法治建 设方 面虽然取得 了 很大 的成就 , 是就建设法 治 国家 而言 , 但 还有很 多深层 次 的 问题需要通过培养大 量的法律 人才来 逐步 实现。在这个 过 程 中, 学术 型法律人 才和应用型法律人 才是同样 重要 的。
直为大四的学生授 课 , 学生 的处境 同情又无 奈 , 对 于是开
始认真思考 山西法学本科教育 的改革与发展 问题 。
笔者在研究 中发现 , 当其 他省份高校纷纷探索新的法学
人才培养模式时 , 山西高校在法学 人才培养模式上却几乎一 片空 白, 即使有一点探索也似乎是很抽 象的探讨 。为此本文
3 复合型人才 培养 模式 。南开大学从 20 . 0 1年开始进 行 跨经济 、 管理和法学复合 型人才培养模式 的实验 。其 目标 是 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教育 国际化条 件下培 养高层 次 、 国际化 、
能力的法律人” 从而在培养 目标上除 了培养法 官外也兼 顾 ,
了其他法律工作者职业能力的培训 。 3 澳大利亚法学 院校 培养 目标 : 以培养私人开业 的法 . 不
的熟练掌握为基础 ; 二是 通过典 型案 例的分析 , 近一 步理 解
和 掌 握 分 析 解 决 问 题 的 一 般 原 理 , 而 做 到 举 一 反 三 。这 是 从 由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提出的一种建议模式。
2 德国法学院校培养 目标 : 养 “ . 培 统一法 律人 ” 即法 官。 20 0 3年在其《 法律教育改 革法》中修改 为“ 具有全 方位 工作
法适应学生 的就业需 求 , 果是学 生一边 应付学 校 的课 程 , 结
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再思考
在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 , 我国高校的法 制教育偏 重于学科的 基础 必须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 创造 一种适合中国现状 的法律人 才培养模 理论 、 基本知识 , 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素质 教育。在这种 教育模式下 , 法 式。笔者认为应从 以下几个方 面进 行改革 : 协调 培养目标和 培养模式 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是 脱节的。高等院校 的法学本科 生 4 里要学 习的 的关系 、 年 协调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关系 , 在本科教育阶段紧密联系国 课程非常多, 其中理论课 时所占比重较大 , 学生的学业任 务繁重 , 程 家司法考试 , 课 配套进行师资方面的优化整合。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 才能真正有实现法律人才培养 目标的可能性 。 安排密集 , 虽然有一些实践课也不能满足 以后从事法律实践的需要。
【 关键词】 法 学教育; 培养模式 ; 改革
一
、
我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 问题
不雄厚 , 引进人才就更加困难 , 一方面 习法律者众 , ~方面专业 建设 另
目前, 法学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是我国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 不够 , 这样的师资结构和状况怎样能培养 出优秀的法律人才呢? 从培养效果上看 , 我国法律 人才培养模 式培养 出来 的法律人 才呈 据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 20 年年会上所公布的信息 , 06 全
国目前法学教育模式很少触及 。总体来看 , 国法学本 科人才培 养模 我 式中存在以下 问题。
1 教 育体 制 、
纵观世界各国, 采用的法律人 才培养模式 各不相 同, 国、 德 英国采 用的得的是大学本科 教育, 而美国采用 的是研 究生教 育。虽然我国 的 法律人才培养模 式存在种种问题 , 但也不能盲 目照 、 处理案件 、 代理各种 法律实务 的需要。这说明 什么呢? 法律人才分析 、 解决问题 的能力弱。由于我 国法学专业设 置中理论性 笔者认为大学生虽然努力取得 了相应 资格 , 但是从职业 准入 的角 度出 课程多 , 操作性课程少 , 再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 , 学生很难学以致用 。 发, 还欠缺从 事法律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我 二、 国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我
法律实践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教改教法摘要高校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初步的塑造作用,对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有巨大的影响。
然而,现在这门课程的法律实践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深化思修课的教学改革,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使得高校基础课能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高校基础课未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法律实践教学改革Research on the New Model of Legal Practice Integrating into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Taking"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and Legal Basis"as an Example//Wang ShanshanAbstract The bas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compulsory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They have a preliminary shaping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outlook on life, values and world outlook,and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moral quality.However,now the legal practice of the basic course is facing grim challenge,therefore,how to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basic courses,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a good legal concept,the bas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cultivating talents,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inking and basic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egal practice;teaching;reform高校基础课群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 和知 识化 的发展 道路 : 一方 面 , 另 法律 职 业人 才
的需求 却 出现 了多 元化 的趋 势 :即既存 在 着行 政 化 、 众化 和 实务 化 的法律 人 才需 求倾 向 , 存在 大 又 着高 端化 、 精英 化 的法律 人才需 求 的多重 倾 向 。 与之 形成 悖论 的却是 在现 实 中虽 然 高校 不 断 扩招 , 学专 业 在全 国高 校遍 地 开花 , 教育 资 源 法 但 的合理 配置 和 教育模 式 的 与时俱 进 却没 有 同 步跟 上 。导 致每 年 一方 面有 大量 的法 学 毕业 生 面 临就 业 难 的问题 ,另一方 面 却又 有大 量 的对 实 用 型法 律 人 才 和精 英 型 法 律 人 才 的需 求 缺 口无 法 满足 。 譬如 : 对于 实力 不 足 的小企 业来 说 , 专业 的法律 人
19 0
中较 为 突 出的就 是持 续走 低 的法 学毕 业 生 就业 率
化、 教学 内容 的 固定化 、 学方 法 和教 学手 段 的简 教
与不 断抬 升 的法 学人 才 、尤 其是 实务 型 人 才和 精 英人 才 的需求 量之 间 的矛盾 日益 突 出。 其根 源 , 究
一
单化 等诸 多弊端 , 律实务 教学 严重 不足 。 些年 法 这 来 , 多高 校都 在努 力尝试 加 大法 律实 务 教育 , 众 积
中 图分 类 号 : 9 04 D 1.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8 0 (0 2 0 — 19 0 1 7 — 0 4 2 1 )3 0 0 — 5
为全 面实 施 国家 教育 规划 纲要 . 育部 决 定实 施 “ 教 卓越 法律 人 才教 育培 养
计 划 ” 旨在 培养 适 应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法 治 国家 建 设需 要 的高 素质 法 律人 .
一
、
高 校 法律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现 状 与 问题
改 革 开放 以来 , 过不 断 发 展 , 国 的法 学教 育 取得 了很 大 的成 就 , 论 经 我 无 是法 律人 才培 养 的规模 , 还是 法学 教育 自身 的 内部建设 都取 得 了重 大进展 。 但 是 , 专业 点设 置 和办 学 规模 不 断扩 展 的同 时 , 应 当看 到 , 在 还 由于 法律 职 业 与
M a .2 l y 02 VO . l 13 No 3 .
高校 法律 人才分类培养模式研究
赵 爽 , 郭 敏
( 南政 法大 学 经济 法学 院 , 西 重庆 渝北 4 1 2 ) 0 1 0
能性 的基础上 , 在 尝试对 法律人 才分 类培 养模 式的基 本思路
方面 . 学教 育 已逐渐 走 上 了一条 学科 化 、 院 法 学
极鼓 励学 生 进行 实践 ,但 收效 甚微 。究其 原 因在
于, 高校 扩 招 以及滥 开法 学专 业 , 法律 教 育资 源严 重 短缺 。实 务教 学 对教 师个 人 的专业 经 验要 求很 高 。 师 自身如 果不 具备 丰 富 的法律 实践 经 验 , 教 何
法学 教育 之 间长期 存在 的脱节 , 有法律 人 才培养 方式 的弊端也 日益 明显 。 现 其
收 稿 日期 :0 1 1 — 9 21-20
基 金 项 目 :本 文 系 作 者 主 持 的 教 育 部 青 年 项 目 “ 源 变 革 与 法 律 制 度 创 新 研 究 ” 项 目号 : 能 ( 0 Y C 20 6 的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9 J809 ) 作 者 简 介 : 爽 (9 3 )女 , 族 , 南 鹤 庆 人 , 士 ,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赵 17 一 , 白 云 博 副 硕
才 。 革 法律人 才 培养模 式 是组 织实 施该 计划 的一 个重 要方 面 。 才培 养模 式 改 人
是 指 一定 教育 机构 或教 育 工作 者普 遍认 同和遵从 的关 于人 才培 养活 动 的实践
规 范 和 操作 样 式 , 以教育 目的为导 向 、 它 以教 育 内容 为依 托 、 以教 育方 法 为具 体 实 现形式 , 直接 作用 于受教 育者 身心 的教 育活 动要 素 的总和 [。人才 培养 是
模 式 既不 仅仅 是办 学模 式 , 也不 是单 纯 的教 学模 式 , 它是 “ 一定 的教 育思 想 、 在 教 育理 论指 导 下 ,为实 现培 养 目标 而形 成 的培养 过程 的诸要 素 构成 的系 统结
构 与运 行方 式 ” ] _。而所谓 “ 类 培养模 式 ” 是 指根 据社会 发展 对 不同层 次人 2 分 则 才 的 需要 , 根据 学 生个 体 情 况 的差 异 , 受教 育 者 分为 不 同类 型 , 分别 对 其 将 并 培 养过 程分 为数 个 阶段 ,并 制定 不 同 的培养 目标 和 与之 相适 应 的课程 体 系和 教学 方 法 . 学 生进行 区别教 育 的培养 模式 。 对
与 原 则 进 行 探 索 , 而从 包括 培 养 目标 、 程 体 系、 学 内容 、 学方 法 与 手段 、 资 类 型 、 务 教 学模 式 等在 内 进 课 教 教 师 实 的 多 个视 角探 讨 了实现 高校 法律 人 才 分 类培 养 的途 径 。
【 关键词 】法律人 才; 分类 ; 养模 式 培
21 0 2年 5月
第3 1卷
第 3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 f h n q n n v r i f t a d S in e ( o il ce c s i o ) o r a o g i g U i e s yo s n ce c s c in e t n o C t Ar S aS Ed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