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性思考[论文]

合集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
须在 这 四方 面 下 足工 夫 。
务的高等学校 ,到底应该 培养什 么样 的人才?怎么样
去培养人 才?如何 从教 育观 念、教学 方法 、教 学 内
容 、教 学 的质 量评 价 体 系 等方 面 对 整 个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进行改革 ,从 而培养 出社会共 同期 盼的创新 型人才? 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 育的重要使命 .研 究这些 问
是利益导 向模 式 ,应 是学术导 向 ,要 高度关 注学人 ,
其二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 的教育理念 、教育 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 目标 和人才规格 ,以相 对稳定 的教学 内容和课程 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 育 的过程 的总 和 ,由培 养 目标 、培养 制 度 、培养过程 、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 。 其三 ,新型 的人 才培 养模式 应是基 于 知识、素 质 、能力结构构建的模 式 。原来 的教育观念 、教 育 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 、考试 制度等都 要作相应的改变 。新时期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围绕 培养什么样 的人 、怎么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 ,以知识 为基础 ,以能力为本位 ,以素质为核心 ,以科学的体 制机制为依托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创新教 育教学 内 容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也就是 说 ,要在人才培养 目标 、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教学 方法 、教学手段、培养途径、教学评价体制、教学环 境、管理机制等几个方面着力加强 。 综上所述 ,人才培 养模式 的核 心要 素主要 有 四 个 .即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学培养过程、培养制 度和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就 必
大 学 教 育 科 学
21 00年第 2 ( 期 总第 10期) 2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的理性思பைடு நூலகம்

职业学校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

职业学校推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

R 改革EFORMATIONOCCUPATION832012 12往能受到面试主考官的赞赏;一句“谢谢”“对不起”道出了讲话者的基本素质,有时甚至可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一句“老师好”让老师感到受到尊重,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笔者所在学校每个教室均有学生仪容仪表和文明用语方面的文字、图表,以便于学生对照、学习。

7.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人性教育、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通过感恩主题班会、感恩征文等活动,借助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等宣传阵地,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感恩文化氛围,大力宣传感恩的重要性与发生在身边的感恩先进人物的事迹。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一个不懂感恩的人是一个没有责任心、没有爱心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品位的人。

一个优秀的学生理应具备有爱心、懂感恩、有道德、有责任感等基本素质。

学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表达感恩之情,可以感激祖国、感激父母、感激老师、感激同学,也可以感恩大自然的赐予。

感恩教育就是美德教育。

8.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组织机械专业学生上街为老百姓修自行车,学生一方面可以展示自己的操作技能,另一方面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产生专业的自豪感与奉献社会的价值感。

也可以组织学生去敬老院慰问老人,打扫卫生、自制礼品、自编(演)节目、与老人互动等活动俨然成了敬老院一道靓丽的风景,而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体验、感悟,既陶冶了情操,也培养了品德,从老人的欢颜中能够感受到创造美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价值。

9.对学生进行大爱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遵循“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的原则,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帮助,要让学生感受到爱的温暖与爱的阳光普照。

同时要求学生要有爱心与善心,做到知行统一,注重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

10.倡导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责任。

清代著名教育家朱柏庐在《朱子家训》中告诫世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教育模式与培养质量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当前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高校教育的目标与任务高等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系统性工程,其目标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及各领域的高端人才。

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还肩负着传承与发展文化、推动科学研究、推进社会进步等多重责任。

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教育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掘与培养其个性化特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同时,在传统学科与新兴领域的教学研究中,也需要加强国际化、综合化形势下的交叉融合,努力打造开放、创新的高端教育平台。

二、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分为“全能培养”模式和“专业培养”模式。

“全能培养”模式是传统高校教育的代表,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这种模式适用于各类学科,尤其适用于教育、管理等学科。

“专业培养”模式则注重对学生的具体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与培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适用于紧密联系于工业、信息化、创新等领域的学科,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等。

除此之外,还有“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实践型人才培养”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突出创新精神与实战能力的培养,倡导学习与思考的自由与创造力,实现教育与就业质量高度对接。

三、高校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实践高校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改革是一项漫长而必要的过程。

要想创新教育模式,首先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师培训。

高校需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计划,提倡有针对性的讲授模式,并为教师提供学科交流、教学心态等方面的培训。

其次是积极倡导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借助新媒体优势,高校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平台、在线学习等途径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学习指导等服务,尤其对于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教学模式的探索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摘要】本文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培养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大学教育要做好教育观念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独立个性,最终帮助学生树立独立人格和创新个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教育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继2005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后,我们党在党代会报告中再次强调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

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的一种模式。

世界上国家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资源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来增加国家财富。

第二种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促进国家发展。

第三种是创新型发展模式,即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不断提高科技的实力和竞争力。

创新型国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创新的投入高,二是创新的产出高,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强。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非常少、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唯一的发展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到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了9%。

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并没有完全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创新驱动型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我国的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很小。

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很低,环境污染相当严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特别是在当前,自然环境问题正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

我国政府已经承诺,中国2020年相比2005年单位CDP碳排放将下降40%-45%。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变规模增长为质量增长,从产业的底端向产业的高端转移,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不断的创新能力。

我国正处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人才不断做出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抢占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制高点。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扮演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科交叉等等,以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合理的课程设置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在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教师授课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学生们更需要通过实践和参与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因此,高校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课、小组合作学习、实验和实际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学科交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

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科交叉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引入跨学科的课程和项目,学生可以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工科专业中引入一些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和社会机构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给学生,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当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

培养具有一流教学水平的教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同时,高校还应该鼓励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总结了以上几个方面后,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跨学科教学等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

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
第3 3卷
第 l 2期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报
J o u r n  ̄o f Hu Be i T V Un i ve r s i t y
Vo 1 . 3 3 , No . 1 2 De c e mb e r . 2 0 1 3 , 1 0 7  ̄ 1 0 8
2 0 1 3年 1 2月
一 一
果பைடு நூலகம்
2 .高层 次人才流动频 繁,队伍不稳 定 高层次人才 是高校实力和竞争 力的标志 。 各 高校为 了 自 身的发展 , 都在 想方设法 的争夺 高层次人才 。 而 一些 高校 由 于各种原 因,导致高层次人才流 动频繁 , 人才 队伍建 设及其 不 稳定 。 如高层 次人才对科研工作 非常重视 , 将其视 为发展 的基 础 , 而一些 高校 在科研方面 比较 薄弱,不具 备相 应的科 研硬件 ,无法完成相 应的科研 ,导致 高层 次人才严重流 失。 还有一 些高校对 高层 次人才的重视只是体现在 口头上 , 却 没 有落 实到具体 的措施 上,没有为其 营造 良好 的成长环境 ,这 定程度 上打击 了高层 次人才 坚守 岗位 ,爱校如 家 的积 极 性 ,从而造成 留不住 高层次人才 的现象 。
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
魏 明
进 云港 2 2 2 0 0 6 )
( 连 云港 职 业技 术 学 院 ,江苏
[ 内容 提要] 高校对人才尤其是 高层次人才的拥有成为衡量其 自身实力与竞争力的标志 。近 些年 来,各高校 不 断推 出各项 引进 高层 次人才 的政策 ,积 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在 短期 内产 生了很大反响 ,取得 了不俗成绩 , 使 我国的高校高层 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现 了跨 越式的增长 。然而各 高校在 高层 次人才队伍建设表面 的 “ 繁荣 ”下 , 也存在着 诸多 问题 。 [ 关键 词] 高校 :高层次人才 ;引进 ;队伍建设 [ 中图分 类号] G6 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7 4 2 7( 2 0 1 3 )1 2 , 0 1 0 7 . 0 2 当今世 界, 国与 国之 间的竞争 , 说到底就是人才 的竞争 。 个 国家 的人才质量和数量 决定着其前途和命运 。 人才 问题 已经成为关 系到党和 国家事业发 展的关键 问题 , 人才资源是 第一 资源 ,是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最宝贵 的财 富,是实现 中华 民族 的复兴和成就伟大 “ 中国梦 ”的重 要保障 。高等学 校是 国家培养人才 和输送人才 的基地 , 人才培养质 量是衡量 高等学校办学水平 的最重要标准 。 高校对人才尤其 是高层次 人才 的拥 有成 为衡 量其 自身实力与 竞争 力的标 志 。近些 年 来,各高校 不断推出各项 引进 高层 次人才 的政策 , 积 极引进 各类 高层次人才 , 在 短期 内产 生了很大反响 , 取得 了不俗成 绩 ,使 我 国的高校 高层次人 才 队伍 建设 实现 了跨 越式 的增 长 。然而各高校在 高层 次人才 队伍建 设表 面的 “ 繁荣 ”下 , 也存在着诸多 问题 。这些 问题 的存 在,将严重影 响人 才队伍 建 设的可持续发展 。 高校高层 次人 才队伍建设过程 中面临的问题 1 .高层 次人才队伍结构 失衡 ,利用不合理 近 年来,各 高校 高度 重视高层次人才 的引进工作 , 积 极 采取各 种形式引进高层 次人才,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 。 但某 些 高校在 引进 高层次人才 时可能缺 少合理 的规划 , 致使 高层 次 人才 队伍 结构失衡 : 传 统的建筑 、 冶金 和机 械行业高层 次人 才 比例偏 高,而新兴 的新 能源 、新信息 、新 材料 、新 医药等 行业高层 次人才 比例较少 ;高学历、高职称人才 多,高技 能 人才 比例少 ;年龄大 的高层 次人才多 , 青年 高层次人才 比例 低 ;继承 型人才多 ,创新型 人才 偏少 。 还有一 些高校在千方百计 引进 高层次人才后 , 对高层次 人才利 用不合 理 。有的 高层次人才 过 多的从 事行政 管理工 作, 有 的高层 次人才未得 到充 分利用 , 甚至造 成人才资源 闲 置, 使得 高层 次人才未发挥其 专业 才能 , 没有 收到应 有的效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等教育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在此,我将结合我对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同时,还应该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组织创新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是一个集体的事业,需要团队合作和信息共享。

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团队项目,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此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创新创业的课程和拓展实践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

再次,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普通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可以通过组织实践课程、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际工作,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利用校外资源和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最后,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普通高校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发展和多元化发展。

可以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志愿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开展跨学科的教育和研究,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总之,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共同努力。

当代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思考

当代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思考

当代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思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愈发迫切。

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教育面临重大挑战和变革。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挖掘人才潜质,注重知识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快地适应职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市场驱动下的人才培养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要更多地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才能满足人才和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为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停留在传统模式,而需要更多地注重市场需求,结合社会一线企业提供科研、实践和就业创业的服务,注重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

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不仅是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责任,也是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必须品。

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等教育的特点是知识的传授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越来越注重,从而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培养质量。

实践性教学包含实验、实习、科研等多种模式,是一种“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在社会现实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论学习知识所需,还能在实践中更快乐地学习,增加自信心和工作能力。

同时,实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我们应该倡导贯彻实践教学,注重实用性和创新精神,努力为未来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三、创新教育方式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教育方式也应当不断创新变换。

由于现代科技在各个方面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高等教育教育教育方式不再满足现代学生对知识、思维、观念的需求。

因此,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及时跟进新技术的发展,设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学习方式等,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未来能胜任现代职业要求的知识精英。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分析

第3 期
高等 职业教 育
2 1 年 02
研 究 和 改革 实践 的深入 开 展 。 ”因此 , 高等 教 育 的实践 中不 断调整 和发 展 。 在 领 域进 行 了人 才 培 养模 式 改 革 与创 新 的广 泛 实 践 因此 , 笔者 认 为人 才培 养模 式 是指 在 一定 的教 的基 础 上 , 强 理论研 究 , 加 准确 、 学 定义 人 才培 养 育 理念 指 导下 , 实现一 定 的人 才 培养 目标 而 形 成 科 为 的教 育 活 动 样 式 , 是 一个 有 机 的系 统 , 括 先 导 它 包 模式 , 对于 总结 人才 培养 模式 改 革与 创新 中共性 经 验 , 炼 并 形 成具 有 一 般 指 导 意 义 的理 论 , 而科 性 要 素人 才培 养理 念 , 提 进 目标 性要 素 人才 培 养 目标 和 学 指导 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改革 与创 新 的 实践 , 进人 规 格 , 障性 要 素 专 业 设 置 、 程体 系 、 师 队伍 、 促 保 课 教 才 培养 模 式改 革与 创新 的深 入 开展 , 成 负富 有 实 教 学形 式 、 学方 法 , 行机 制 要 素 教 学 与非 教 学 形 教 运 效 、 合社 会人 才 需求 、 有一 定范 式 、 够广 泛 推 管 理等 符 具 能 行 的人 才培 养模 式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义 。 笔者 认 为 , 准确 、 学定 义人 才 培养 模 式 , 要 科 需 二、 高等 职 业教育 人 才培养模 式 改革 与实践 要 从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功 能 、 性 、 属 内涵 和构 成 要 素 等几个 方 面进行 分析 和把 握 。 高等 职 业 教 育 是我 国高 等 教 育 的 一个 独 立类 就 人才 培养模 式 的功 能 而言 , 论是 人 才培 养 型 , 无 兴起 于 上世纪 8 0年代 。高等 职业教 育在 教育 层 模 式 的改革 与创 新 的实 践 , 还是 人才 培 养模 式 的理 次上属于高等教育 , 在完成 中等教育 的基础上 即“ 论探索和研究 ,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进行 的专 业教 育 ”在 性质 上属 于 职业 教 育 , 以就 , 即 因此 , 人才 培养 模式 归根 结 底是 要 回答 和解 决 培养 业为导向的 , 具有较强职业性和应用性的教育。根 什 么人 以及 怎 样培 养人 的 问题 。 回答 和解 决 “ 培养 据国务院、 教育部相关文件的精神 , 高等职业教育 肩负 着培 养高 素质技 能 型人才 的使命 。 什 么 人 ” 问题 , 要 根 据 社 会需 要 确 立 人 才 培养 的 需 的理念 、 计人 才 培养 的 目标 、 格 ; 怎样 培养 人 ” 设 规 “ 高 等 职 业 教育 人 才 培 养 模式 改革 与创 新 被 视 则 需要 落 实人 才培 养理 念 、实 现人 才 培养 目标 、 达 为 我 国当前 高等 职业 院校 深化 教 学改 革 的 关键 , 也 到培 养规格 的路 径 。 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学 就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属性 而言 , 属 于教育 的范 改 革实践 的热点领 域 。 它 畴 。在 当代 社会 , 才培 养 主要 由专 门的教 育机 构 人 人 才培 养模 式 改革 与创 新 ,是 针 对原 有 的 、 传 承担 , 人才培养的过程实际上是专 门的教育机构按 统 的人 才 培养 模 式 , 根据 社 会 人 才需 求 , 过 更 新 通 照一 定 的教 育教 学理 念 和预 先设 定 的 目标 、 规格 以 人 才 培养 理念 , 进行 专 业调 整 、 革课 程体 系 、 学 改 教 及路 径施 加 积极 影 响 的过 程 , 这个 过 程 就是 教育 的 形 式 、 教学 方法 , 善 和提 高教 师 队伍 能力 , 改 改变 教 过程 , 因此 , 才培 养 模 式 是 经过 一 定 的人才 培 养 学 与 非教 学管 理运 行方 式 等 , 建 新 型 的人 才培 养 人 创 实 践在 对 具 体 的人 才培 养 过 程 抽象 总结 的基 础 上 模式。“ 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是 由教育主管部 门下 形 成 的具 有 一定范 式 的教育 活动样 式 。 达 指令 性 培 养 计 划 ,由教 育 机构 完成 人 才 培养 过 按 照 现代汉 语词 典 的解 释 , 模式 是 某种 事 物 的 程 , 通 过 劳动 力 市 场 的选 拔 , 终 将所 需 人 才 输 再 最 标准形式或使人可 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就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正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而高校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探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高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社会需求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及时调整和变化,不断创新课程内容。

例如,应该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新理念的讲解和教学,并融入到基础学科和专业课程中,以培养出具有前沿视野的人才。

同时,高校应该注重人文素质、职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讲授效率低下,而且学生在课堂上无法发挥自己的讨论和思考能力。

因此,高校应该引入现代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例如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性学习等。

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评价体系的改革高校的评价体系应该符合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应该采用多元化、个性化的评价体系,例如成绩评价制度、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和学术道德评价制度等,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并在评价中反映学生的能力、素质以及思想品质等方面的情况,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实践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接近实际工作的体验和训练机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适应未来的职业。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例如加强校企合作、创办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实验等,鼓励学生参加实际项目,并通过学生的实践经验,促进教学和科研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创新。

总之,高校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但是,高校的创新和改革需要理性的引导和有效的实施,需要高校、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合作,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共同努力。

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本理念思考

让学生自己成为自己——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人本理念思考

影 整 等 办学 理 念 还 未 真 正 形 成 气 候 , 为 学 术 而 学 术 ” “ 知 识 而 知 识 ” 求 降 低 了学 生 的 学 习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 响 了教 学 效 果 , 体 上 的结 果 是 使 “ 、为 的 知、 求真 氛 围难 以 形 成 。 三 是 创 造 性 培 养 目标 缺 失 。 受 “ 试 教 育 ” 影 得我国培养的人才质量不 高。 因此 , 以学生 为本 , 持人 才培养 的基本 应 的 应 坚

直以来缺乏诺贝尔奖获得者?值得深思 。
提高受教育者 的主体 意识 , 并能 成 为进行 自我教 育和 自求 发展 的社会 主
国 外 大 学 一 直 以来 非 常 重 视 人 才 培 养 的 思 想 和 方 法 。 世 界 上 第 一 所
“ 自己培养成 为自己” 这是我 国校人才培养具有重 要意义 。 把 , ”
分析 了我 国人 才培 养 中的现 实困境 , 出了人本理念 的理论依据 , 指 并进行 了理性思考。 【 键 词 】人 才 培 养 人 本 理 念 适 用 超 越 关
近年来 , 国的高等教 育取 得 了一定成 效 , 育 了一大批 人 才。有资 限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具备 了发展成 为人才的先决 条件。 因此, 我 培 做 人 就 人 料显示 ,07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4 5万 ,0 8年增长到 5 9万 ,0 9年 我 们 要 以人 为本 。 不 能 只 认 为 现 有 成 绩 、 出 了贡 献 的 “ 材 ” 是 “ 才 ” 20 9 20 5 20 超过 6 0万 ,0 0年达 到 60万 。应该说 我 国人 才资源 的总量 是充 足的 。 ( 0 21 3 即显性人 才) 还应该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 隐性人才 ” “ 和 准人才 ” 高校 ; 然而在这种总量充足 的形势 下。 多用人单位 反而倍感 人才缺 乏。他 们认 学 生就是 这种可以造就的“ 许 隐性人才” 准 人才” 和“ 。 为, 当前许 多高校毕业生在认知能力 、 辨能力 、 思 动手能力 、 合作能 力、 交际

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创新是驱动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培养也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
一。

如何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创新理念的传播。

培养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他们发展创新能力。

高校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创育体系,加强创新理念的传播和普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善于思考,善于探索,善于创新。

其次,高校要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时,要给予实践教学更多的重视,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研究实践的知识,加深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高校要注重科学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高校的研究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高校要在研究层面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在学术研究和科技研发方面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最后,高校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实践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方式。

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高校做出积极的努力,加强创新理念的传播,注重实践教学,注重科学研究,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04
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建立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应具备创新教育理念,关注学科前沿动态,掌握 创新教育方法。
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通过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人才培养,对 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培养
完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注重 课程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增加实 践性和创新性课程。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课程设计、科研项目、学科 竞赛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和创新能力。
推进课程改革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入 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 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实践环节与创新能力培养
实践环节
普通高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 解行业,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
普通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学术竞赛、创新创业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 创新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03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助于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和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普通高校如何构建创 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对构建普通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然科学在 内的宽泛 的课程 ,这一点无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 借 知识 为主的“ 注入式 ” 教学拓宽 为增 加启 发式教学 、 讨 论式教 学
性, 难以对 专业课教 学形成支持 , 且与社会 的需 求相脱离 。因此 独立学习 、 提出问题 的能力 , 而解 决问题的过程则的教材 虽经过 多次改版 , 但有 些在
模式 中, 老师往 往 比较重视对知识 内容 的传 达 , 往往要 学生关注 内容 的细节 , 而不强调当 中所蕴含 的方法 、 精神 。这种传统 的注 入式 的方法具有教学效率 高的优点 ,能充分发挥教师 的主导作 用, 但 问题是我们 的教学方式太过单一 , 注入式教学几乎是 所有 参与 的机会 。 教 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得到 了充分发挥 , 但 对于学生 的学 习积极性 、 主动性 的促动不够 。 这种传统的注人式的教学方
能否得 到切实落实 的关键 。 普通 高等院校要构建创新人才培养 对学生思路 的拓宽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
有利于创新精神培养 的课 程体 系的设置和教学 内容 的

我们传统 的课 堂教 学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 的、注入式的教 学方式 , 其特点是老师在课堂教学 中从头讲到尾 。 在这样的教学
教 育理论指导下 , 为学 生构建 的知识 、 能力 、 素质结 构 , 以及实 有助 于开 阔学生 的思路 , 因为理论 的论证 、 表述往往 只呈现正面 现这种结构 的方式 。 高等院校的人才 培养模式深刻体现 了其人 才观 和教育理念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的构建是一个涉及教 学 、
方式、 考试 方式等 与课 堂教学直 接相关 的环节 , 以及 学生实践 和对教师与学生 的评 价机制等配套环节 , 是创新人才培养方针 模式 , 就必须在这些 方面做大量 、 细致的工作。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近年来,高等教育正在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的挑战。

在各种竞争中,高校必须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和能力。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方向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需求。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将创新教育贯穿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落实创新教育的关键,如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培养是当前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

高校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型活动,设立专项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攀高峰。

同时,高校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实习、实训、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二、实现教育国际化,校际合作共同提升面对国际化的潮流,高校应该不断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校际交流合作,扩大教育资源和知识传播的范围,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

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国际课程,教授国际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加强与海外大学的交流和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跨国合作和竞争力。

同时,建立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校际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和探讨教育改革和创新路线,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高校应该鼓励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以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深化学科的创新和互补,提升高校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助于破除学科壁垒,实现学科间的共建共享。

在交叉研究中,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方法,有利于深化研究,形成多元化思维,创造更多的研究新领域。

同时,跨学科研究则更为注重发掘学科间同一研究领域的不同侧面,突破学科界限,探究问题,减少重复劳动,从而提高思维创新和研究效率。

四、深化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发挥高校人力资源、科技和管理优势,与企业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备受关注。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水平以及未来发展。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综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课程设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是关键的一步。

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素养。

针对专业课程,保证基础课程的扎实性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是很重要的。

基础课程能够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而实践性课程和实习机会则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此外,跨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方法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培养。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采用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实践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该充当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

三、综合能力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综合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综合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通过科研活动,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方法。

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项目制学习和合作实验等途径来实现。

此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关注社会问题,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设置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不断改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性思考
随着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教育改革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特别是教育数量的递增与教育质量的递减的矛盾日益凸显。

构建科学合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难以回避的时代命题。

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一、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背景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我国提出了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任务,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由“精英化”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的历史进程。

但是,随着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一些教育改革的弊端也日益显现,特别是教育数量的递增与教育质量的递减的矛盾日益凸显。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阵地,面对“大众化”教育模式,可以说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学生就业的巨大压力。

普通本科大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在大学四年中,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

但高校往往疏忽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不能适应和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使学生在无形中降低自身的竞争力,所以提高普通本科生就业竞争力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另一方面,来自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深刻变化。

伴随着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科技技术发展速度日益加快,科技转化为产品商品周期日益缩短:使得“创新”成为社会竞争的
基本活动,个性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核心任务,要求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具有更强的应用技能、具有更好的综合技能、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

可见,社会需求的变化向普通高校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课题,推动着高校进行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改革。

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教育体制改革篇章中,提出了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把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强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和因材施教。

可见,构建科学合理、与本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难以回避的时代命题。

二、构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方向以及质量标准而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

可见,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更应凸显质量化、民族化、时代化、人文化、与经济社会高度一体化等趋势。

1.以教学课程体系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
各高等院校应立足于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结合世界和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围绕各院校的特色,制定出体现本校特色、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课程体系。

(1)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各自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突出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灌输。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构建相同学科基础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按专业方向形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等模块课群组,使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相互贯穿、相互结合,为学生打造良好的知识底蕴。

(2)完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高校的教师要打破固有的课堂灌输的模式,教师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要改进创新,避免照本宣科式的空洞说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

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开辟网上教学与答疑系统,将授课内容、重点难点、习题解答等课件上传网上,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访问课程教学资源,同时通过网上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解答,避免了时间、地点等方面的限制。

在教学方法上,应结合课程特点采用参与式、案例式等形式,针对学生在现实中的问题逐一进行解答,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3)充实课程体系
各高等院校在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时,在保证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或扩大素质教育课程以及实践实验教学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

2.以深化实践教学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各高等院校应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深化实践教学为依托,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各高等院校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改进了培养方案架构,增加了实践教学体系模块,使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与理论教学体系的结构同样完整化。

(1)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实验教学建设方面,加强实验室软硬件环境的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和氛围。

门类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可以较好地满足教学实验的要求。

通过压缩验证性、演示性实验课时,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可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开展应用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强化双语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国际性竞赛
随着我国国际化办学层次的提高,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提高双语授课比重,制定规范的双语课程教学大纲,教师要在课堂上对国外有知名度的期刊的内容进行传授,使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3)开展科技创新,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有专业特色的大学生科技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实践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

鼓励和资助青
年教师和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立项和评审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不断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4)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环节。

利用教育资源与行业资源,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原则,联合办学,建成实习基地。

作为高校,学生到基地实习可以使用最新的仪器设备,学习最先进的技术。

作为实习基地的企业,用人时可招收曾在企业实习过的学生,不必因盲目招工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

这既解决了企业用人问题,也解决了学生就业问题。

3.以注重学生素质拓展为契机,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高校在制定教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品德修养、文明礼仪教育、社会实践与活动、学术与科技创新活动、体育文化活动等模块构成,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三者有效结合,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通过第一课堂的“两课”教学,发挥高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因为大学生正值人生成长的转型期,价值观还未形成,对于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如果抓住大学生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对其实施有效地教育形式,那么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高校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高校思想理论阵地,切实做到用先进理论武装人。

(2)积极开展内容健康、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如高校必须针对大学生本身的特点,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实际效用,全方位多层次的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既要不断丰富“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增加对“第二课堂”的资源投入,同时,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建设和发展,改善在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各项条件,支持学生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3)积极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到各地进行调研和实践活动,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大型企业参观学习。

寓学习于活动之中,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创建优良的学风,而且还可以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文卉,闫雪琴.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j].山东省团校学报,2007,(4).
[2]初建玮.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5).
[3]刘亚敏,谭少波,韩怡.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对策浅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4).
[4]卢宁,陈雪梅,丁小明.普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