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樊继轩,张锡侯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和改革重点: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改革要有特色,三是改革要有针对性。完善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应采取的措施包括:一是优化培养方案和改革课程体系,二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品德培育,三是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加强师德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120(2010)04-0053-03
<收稿日期>2009-12-15
*基金项目: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科重点规划课题“民办本科高校培养目标定位与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06AJG0260076)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樊继轩(1950)),男,5黄河科技大学学报6副主编,副编审,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锡侯(1935)),男,黄河科技学院,教授。
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高校定位为培养应用性人才,应用型本科教育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类型。但是,由于受传统的精英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学校资源条件的制约,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和民办本科高校仍沿用传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改革完善适应时代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本科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国外概况
(一)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
何谓模式?《说文解字》称:“模,法也。”[1](P120)“法”即方法。“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按《现代汉语词典》对“模式”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摹本、变本的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模式”是描绘现实、再现现实的一
种观念形态或理论方法,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提取与概括。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定的具有系统性的培养方式、方法和途径,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性并集中体现了人才目标定位和教育的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机构或教育工作者群体普遍认同和遵从的关于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操作样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2](P24)还有学者认为: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从以上几种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解释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方法,是教育理念与育人过程的统一,是培养目标和操作程序的统一。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
1.教育目的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素。高校的教育目标集中表现为培养什么人,主要涉及价值层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当前,除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承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这类学校也有应用性人才培养)之外,大部分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学术性人才培养应采用精英化教育模式,而应用性人才培养应采用大众化教育模式。前者应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知识的能力;后者应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高解决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但应用性人才的创新,是把新发明、新知识、新技术加以应用或推广,转化为生产力,造福社会的实用性创新。
2.教育内容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二个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特点,将中等及中等以上教育的内容分为学术定向和职业定向两大类。学术定向模式的教育内容要求学习者对一个科目或一组科目有更深刻的理解,让他可以为进一步学习或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作准备;职业定向模式的教育内容要求学习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某一类职业所需要的实用技术、专业技能、态度和认识。例如,培养法律学术研究人员的计划就有别于培养法官的计划。
3.教育方法是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三个要素。重点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明确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培养人才。高校是为培养学生而开办的,一切教学活动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求学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向
导和领路人,引导学生学知识、学做人、学做事,从而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使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张扬、优势得到发挥、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高。
(三)国外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国外高校人才培养近年来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例如,欧美发达国家的学术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有文凭有学位的职业性人才、不拿文凭的职业培训等,都有不同的培养模式,由不同的高等院校承担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而在本科高等教育中,其人才培养模式大致上按两种标准来划分。
一是按课程计划(教学内容)为分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通识为本”与“专识为本”两类。“通识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博”是“专”的基础,“专”是“博”的提升,主张本科教育要重视“博”。“专识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人才必“专”0,“博”而不“专”,无以成才,主张本科教育要重视“专”,应构建“专才”培养模式。
二是按教学管理制度为分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自由发展”与“规范指导”两类。“自由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实行与选课制相适应的学分制,以学分计算学生取得学位所必须完成的学习量,不以学期、学年计算学习量。美国大学实行全方位、开放性学分制,学生可以自由选课(包括选择授课教师),实力雄厚的大学往往开设上千种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允许学生随时改变专业方向,也允许学生中断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回校继续完成学业。美国之外的欧洲发达国家,只在拥有很强实力的综合型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一般水平的本科高校只实行学年学分制(与学年制结合的不完全学分制)。“规范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要求本科四年(个别难度大的专业如医学为五年)完成学业,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各课程有教学大纲、教材,有整套的教学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教学秩序和质量达到一定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前苏联和多数亚洲国家广为实行。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等都推行用人与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为参照系搞“院系调整”。此后,又新建了一批单科性院校和为地区服务的地方院校,逐步形成了以单科院校为主的总体格局。由于长期控制发展规模,毕业生供不应求,包分配,包当干部,人才培养模式属“规范指导”型。许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就被划定到某个专业方向的狭窄框子里。高校的教学管理主要实行学年制,按统一课程表安排学习内容,用统一标准考核教学质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长处,是部门、地区、行业针对性比较强,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