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卷401:列传第一百六十○柴中行
宋史刘随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刘随传文言文翻译1. 宋史刘随传译文远达,原名守旻是洺州鸡泽人氏。
身高八尺,力气很大,善于射箭。
在家里干农活,嫌太辛苦,把农具一丢,就大大咧咧的走了。
做事情任性而为,好打不平,有侠义之风,很喜欢喝酒。
有一次喝醉了,见路边有一棵槐树,拔出佩剑,一剑就把树砍倒了。
远达私下里高兴地说:“我听说汉朝时候的李广将军,射石虎可以将弓箭射入石头中一直到箭尾的羽毛,今天这么大一棵树被我砍断了,难道是有神仙在帮我么?”曾经想招揽一些青年壮士去上山做强盗,家乡的长辈父老们一直劝诫他,于是没有成行。
当时,各个州郡按照户口要求将成年人调派在一起服苦役,远达负责送这些人到官府去服苦役,走不到几十里,就全把这些人放走了,对他们说:“我看你们这些人,都是些青壮年人,怎么会愿意去做这些苦役呢?你们自己想办法逃命去吧,我也从此销声匿迹了。
”后来郡里派人来抓远达,远达就把弓箭拉满,准备射来抓他的人,抓他的人不敢靠近他,于是他就躲到了山里,家乡里的人都很怕他。
宋太宗还是晋王的时候,远达来求见他,他就把远达留下当手下人。
一次他陪太宗在后院里射箭。
太宗让他射,他一开始四次射都没有射中,后来每发必中,太宗很高兴,就改他的名字叫元达。
后来宋太宗当了皇帝,就让他当了禁卫军的队长。
雍熙年间,他升为妫州刺史,兼任本州团练使。
各州郡把那些抓到的亡命之徒都送到京城处理,皇帝的左右都进言要把这些亡命之徒杀了,但是元达却对皇帝说:"这些逃窜作强盗的人很多,杀是杀不完的,不如赦免了他们,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也可以显示皇上有好生之德。
"皇上很高兴,就按他说得办。
端拱二年,他以擢侍卫步军都虞候的身份,兼任幽州刺史。
后来又担任北面行营都部署,并由常山镇入为京城巡检。
淳化四年病逝,死时四十二岁,追赠昭化军节度的官职。
元达虽然是草莽出身,但是却担任了很多重要的官职,和士大夫都有结交,很讲求礼节,被当时的人称颂。
作者评论:宋朝初期的将领,许多都是从草莽,士兵出身的,即使是强盗和无赖,也经常和他们结交,这样和那些屠夫或做买卖的生意人有什么区别呢?当他们被皇帝所用的时候,往往能有建树,这其实是皇帝能够驾驭这些人的原因。
《列传-卷四十一》(宋史)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宋史》列传·卷四十一关于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卷四十一原文李沆(弟维)王旦向敏中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
曾祖丰,泰陵令。
祖滔,洺州团练判官。
父炳,从邢帅薛怀让辟,为观察支使。
怀让徙同州,又为掌书记,历邠州、凤翔判官,拜殿中侍御史、知舒州。
太祖征金陵,缘淮供亿,惟舒尤甚,以劳加侍御史,卒。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炳尝语人曰:"此儿异日必至公辅。
"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潭州,迁右赞善大夫,转著作郎。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
雍熙三年,右拾遗王化基上书自荐,太宗谓宰相曰:"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书并化基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各赐钱百万。
又以沆素贫,多负人钱,别赐三十万偿之。
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
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迁职方员外郎,召入翰林为学士。
淳化二年,判吏部铨。
尝侍曲宴,太宗目送之曰:"李沆风度端凝,真贵人也。
"三年,拜给事中、参知政事。
四年,以本官罢,奉朝请。
未几,丁内艰,起复,遂出知升州。
未行,改知河南府。
真宗升储,迁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诏东宫待以师傅礼。
真宗即位,迁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初,以本官平章事,监修国史,改中书侍郎。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累加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
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曰:"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
"后致尧副温仲舒安抚陕西,于阁门疏言仲舒不足与共事。
古诗宋史翻译赏析
古诗宋史翻译赏析《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
《宋史》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宋史》由丞相脱脱挂名任都总裁,帖睦尔达世、贺惟一、张起岩、欧阳玄、李好文、王沂和杨宗瑞等七人任总裁,史官有斡玉伦徒、泰不华、杜秉彝、赵普、宋褧、王思诚、干文传、汪泽民、张瑾、麦文贵、贡师道、李齐、余阙、刘闻、贾鲁、冯福可、赵中、陈祖仁、王仪、余贞、谭慥、张翥、吴当和危素等二十三人,绝大多数为汉族文人。
《宋史》即是由总裁与史官三十人集体编撰,而总裁的作用尤为重要,如欧阳玄、张起岩、李好文等,都颇有名望。
历代有重修宋史者。
《宋史》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学术活跃,雕版印刷盛行,编写的史书,便于刊布流传。
科举制的发展,形成庞大的文官群,他们的俸禄优厚/b/onghi,有很好的条件著述。
加之统治者重视修撰本朝史,更促成宋代史学的发达。
修撰本朝史的工作,在北宋前期由崇文院承担;王安石变法改革官制后,主要由秘书省负责。
官修的当代史有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记载宰相、执政议事及与皇帝问对的时政记,根据起居注、时政记等按月日编的日历,详细记载典章制度的会要,还有编年体的“实录”和纪传体的“国史”。
元末修撰的这部宋史,是元人利用旧有宋朝国史编撰而成,基本上保存了宋朝国史的原貌。
吴曦传李全传张邦昌传刘豫传贾似道传韩芃胄传丁大全传万俟禼传汪伯彦传秦桧传郭药师传黄潜善传张觉传蔡攸传赵良嗣传蔡京传蔡卞传曾布传吕惠卿传章惇传吴处厚传朱面力传蔡确传王黼传关礼传董宋臣传蓝王圭传(附康履传) 梁师成传杨戬传王中正传童贯传(附方腊传) 李宪传窦神宝传蓝继宗传高遵裕传吴益传李遵勖传张尧佐传王贻永传王继勋传王老志传王仔昔传魏汉津传庞安时传钱乙传刘翰传柴通玄传韩显符传刘勉之传郭雍传林逋传谯定传种放传戚同文传陈抟传华岳传李艸传吕祖泰传马伸传吕祖俭传欧阳澈传姚兴传陈东传林空斋传薛庆传翟进传陆秀夫传张珏传姜才传张世杰传尹艳传范天顺传李芾传张贵传滕茂实传张顺传崔纵传吴安国传王忠植传李彦仙传赵立传杨邦艰传曾艵传向子韶传杨震传李涓传康保裔传李若水传熊克传陈与义传汪藻传米芾传周邦彦传李格非传陈师道传刘恕传张耒传秦观传晁补之传文同传黄庭坚传苏洵传苏舜钦传梅尧臣传穆修传石延年传柳开传宋白传梁周翰传王应麟传黄震传李心传传魏了翁传徐梦莘传真德秀传陈亮传郑樵传朱震传胡安国传陈傅良传蔡元定传陆九渊传吕祖谦传洪兴祖传杨万里传胡瑗传邵伯温传孙复传王昭素传李之才传陈淳传邢橹传黄干传朱熹传张木式传李侗传尹火享传杨时传邵雍传谢良佐传张载传程颢传程颐传周敦颐传程师孟传吴遵路传谢枋得传陈靖传洪天锡传李知孝传徐鹿卿传陈仲微传梁成大传李庭芝传文天祥传姚希得传陈宜中传赵葵传谢方叔传乔行简传危稹传余玠传郑清之传赵必愿传史弥远传孟珙传赵汝谈传欧阳守道传高斯得传曹彦约传汪纲传杨简传吴昌裔传杜范传许奕传陈居仁传洪咨夔传李宗勉传刘黻传赵方传安丙传杨巨源传毕再遇传柴中行传李孟传传刘火龠传辛弃疾传刘宰传汪大猷传高登传王信传李蘩传仇胒传李壁传项安世传刘光祖传赵雄传吴猎传王淮传陆游传方信孺传楼钥传林栗传京镗传彭龟年传詹体仁传赵汝愚传周必大传留正传张孝祥传袁枢传李椿传李焘传王十朋传杜莘老传范成大传汪应辰传王刚中传施师点传刘珙传叶颙传周葵传汪澈传陈俊卿传虞允文传李弥逊传张阐传赵逵传范如圭传胡松年传何铸传陈桷传刘一止传陈规传张致远传吕本中传赵开传李邴传胡铨传洪遵传洪迈传洪适传王庶传洪皓传汤思退传王之望传王伦传刘子羽传吕祉传曲端传张俊传刘光世传杨再兴传牛皋传张宪传吴芉传杨存中传吴玠传刘钅奇传韩世忠传岳飞传张所传陈禾传许景衡传李光传许翰传吕颐浩传张浚传朱胜非传赵鼎传李纲传宗泽传任谅传周常传张根传张叔夜传聂昌传孙傅传耿南仲传何栗传李邦彦传王安中传侯蒙传赵挺之传郑居中传孙谔传彭汝砺传吕陶传王觌传刘安世传鲜于亻先传李常传孔文仲传王岩叟传孙觉传梁焘传王存传孙固传刘挚传苏轼传吕大防传范祖禹传吕公着传范镇传司马光传种谔传种师道传李稷传种世衡传徐禧传李师中传陆诜传沈括传李定传王广渊传王厚传薛向传王韶传蒲宗孟传蔡挺传王安国传王安石传王安礼传李允则传吕诲传郑侠传郑獬传蔡襄传余靖传曾肇传刘奉世传曾巩传欧阳修传刘分攵传胡宿传张方平传王拱辰传钱惟演传钱易传邵亢传赵扌卞传唐介传吴奎传包拯传韩缜传韩绛传韩维传韩亿传范仲淹传范纯仁传文彦博传王硄传富弼传吴充传曾公亮传陈升之传韩琦传庞籍传章得象传杜衍传王曾传张知白传杨允恭传李迪传卢斌传戚纶传张去华传孙何传晁迥传刘筠传杨亿传梁鼎传王济传范祥传田京传陈贯传李防传贾黯传滕宗谅传陈从易传陈希亮传姚仲孙传彭乘传司马池传梁颢传孙甫传谢绛传尹洙传掌禹锡传王洙传王禹翱传张咏传孙扌卞传田锡传王尧臣传明镐传王则传丁度传宋敏求传王博文传郭逵传宋绶传狄青传曹利用传杨崇勋传高琼传王益柔传陈彭年传陈执中传贾昌朝传宋祁传陈尧佐传宋庠传夏竦传王钦若传丁谓传王旦传向敏中传寇准传李沆传呼延赞传雷德骧传王继忠传何蒙传马知节传索湘传翟守素传樊知古传姚内斌传王继勋传郭进传杨延昭传李汉超传杨业传陶谷传扈蒙传李惟清传柴禹锡传赵昌言传王沔传温仲舒传苏易简传辛仲甫传钱若水传吕蒙正传张齐贤传李日方传沈伦传卢多逊传李穆传薛居正传石熙载传吕余庆传刘熙古传窦仪传田重进传刘温叟传米信传党进传李汉琼传崔彦进传曹翰传袁继忠传张美传郭守文传潘美传曹彬传王仁赡传李处耘传李崇矩传王全斌传赵普传李继勋传王审琦传慕容延钊传王溥传石守信传范质传子崧传士砫传镇王传益王君页传庄文太子砱传汉王元佐传昭成太子元僖传度宗全皇后传燕王德昭传理宗谢皇后传光宗慈懿李皇后传恭圣仁烈杨皇后传宪圣慈烈吴皇后传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慈圣光献曹皇后传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仁宗郭皇后传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章献明肃刘皇后传瀛国公纪(附二王纪) 度宗纪宁宗纪理宗纪光宗纪孝宗纪钦宗纪高宗纪徽宗纪哲宗纪英宗纪神宗纪仁宗纪真宗纪太宗纪《宋史》简介---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宋史·徐中行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宋史·徐中行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宋史·徐中行传》|附译文翻译_文言文阅读题徐中行,台州临海人。
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
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人神清气和,可与进道。
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
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
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
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
其友罗适持节本路,举以自代,又率部使者以遗逸荐。
崇宁中,郡守李谔又以八行荐。
时章、蔡窃国柄,窜逐善类且尽,中行每一闻命辄泪下。
一日,去之黄岩,会亲友,尽毁其所为文,幅巾藜杖,往来委羽山中。
客有诘以避举要名者,中行曰:“人而无行,与禽兽等。
使吾得以八行应科目,则彼之不被举者非人类与?吾正欲避此名,非要名也。
”客惭而退。
陈瑾谪台州,闻名纳交,暨其没,录其行事,谓与山阳徐积齐名,呼为“八行先生”。
子三人,庭筠其季也,童草有志行,事父兄孝友天至。
居丧毁甚,既免丧,犹不忍娶者十余年。
秦桧当国,科场尚谀佞,试题问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其未足为中兴者五,见者尤之,庭筠曰:“吾欲不妄语,而敢欺君乎?”黄岩尉郑伯熊代去,请益,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
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
”伯熊受其言,迄为名臣。
有诏举人尝五上春官者予岳祠。
庭筠适应格,所亲成劝之,庭筠辞曰:“吾尝草封事,谓岳庙冗禄无用。
既心非之,可躬蹈耶?”英学以诚敬为主,夜必就榻而后脱巾,旦必巾而后起。
居无情容,喜无戏言,不事缘饰,不苟臧否。
闻人片善,记其姓名。
遇饥冻者,推食解衣不靳。
僦屋以居,未尝戚戚。
尤袤为守,闻其名,遣书礼之。
一日,巾车历访旧游,徜徉几月。
归感微疾,端坐瞑目而逝,年八十有五。
乡人崇敬之,以其父子俱隐遁,称之曰二徐先生。
宋史目录1
列传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上卷二百四十三列传第二后妃下卷二百四十四列传第三宗室一卷二百四十五列传第四宗室二卷二百四十六列传第五宗室三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卷二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公主卷二百四十九列传第八范质王溥魏仁浦孙昭亮卷二百五十列传第九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韩重斌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十韩令坤慕容延钊符彦卿卷二百五十二列传第十一王景王晏郭从义李洪信义(弟洪义)武行德杨承信侯章卷二百五十三列传第十二折德扆冯继业王承美李继周孙行友卷二百五十四列传第十三侯益孙延广张从恩扈彦珂薛怀让赵赞李继勋药元福赵晁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郭崇杨廷璋宋偓向拱王彦超张永德王全斌康延泽王继涛卷二百五十六列传第十五赵普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十六吴廷祚李崇矩王仁赡楚昭辅李处耘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曹彬潘美李超卷二百五十九列传第十八张美郭守文尹崇珂刘廷让袁继忠崔彦进张廷翰皇甫继明张琼卷二百六十列传第十九曹翰杨信党进李汉琼刘遇李怀忠米信田重进刘廷翰崔翰卷二百六十一列传第二十李琼郭琼陈承昭李万超白重赞王仁镐陈思让孙若拙焦继勋刘重进袁彦祁廷训张铎李万全田景咸卷二百六十二列传第二十一李谷昝居润窦贞固李涛孙仲容王易简赵上交张锡张铸边归谠刘温叟刘涛边光范刘载程羽卷二百六十三列传第二十二张昭窦仪吕余庆刘熙古石熙载李穆卷二百六十四列传第二十三薛居正沈伦卢多逊宋琪宋雄卷二百六十五列传第二十四李昉宗谔孙昭述等吕蒙正张齐贤贾黄中卷二百六十六列传第二十五钱若水苏易简郭贽李至辛仲甫王沔温仲舒王化基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张宏赵昌言陈恕魏羽卷二百六十八列传第二十七柴禹锡张逊杨守一赵镕周莹王继英王显卷二百六十九列传第二十八陶谷扈蒙王著王祐子旭孙质杨昭俭鱼崇谅张澹高锡从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二十九颜衎剧可久赵逢苏晓高防冯瓒边珝王明许仲宣杨克让段思恭卷二百七十一列传第三十马令琮杜汉徽张廷翰吴虔裕蔡审廷周广张勋石曦张藏英陆万友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杨业王贵荆罕儒曹光实张晖司超卷二百七十三列传第三十二李进卿子延渥杨美何继筠李汉超子守恩郭进牛思进卷二百七十四列传第三十三王赞张保续赵玭卢怀忠王继勋丁德裕张延通梁迥史珪田钦祚卷二百七十五列传第三十四刘福安守忠孔守正谭延美元达常思德尹继伦薛超丁罕赵瑫卷二百七十六列传第三十五刘保勋滕中正刘蟠孔承恭宋珰袁廓樊知古郭载卷二百七十七列传第三十六张鉴姚坦索湘宋太初卢之翰郑文宝王子舆刘综卞衮许骧裴庄卷二百七十八列传第三十七马全义雷德骧王超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王继忠傅潜张昭允附戴兴王汉忠王能张凝魏能陈兴许均张进李重贵呼延赞刘用耿全斌周仁美卷二百八十列传第三十九田绍斌王荣杨琼钱守俊徐兴王杲李重诲白守素张思钧李琪王延范卷二百八十一列传第四十吕端毕士安寇准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四十一李沆王旦向敏中卷二百八十三列传第四十二王钦若林特附丁谓夏竦卷二百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三陈尧佐宋庠卷二百八十五列传第四十四陈执中刘沆冯拯贾昌朝梁适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鲁宗道薛奎王曙蔡齐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四十六杨砺宋湜王嗣宗李昌龄赵安仁陈彭年卷二百八十八传第四十七任中正周起程琳姜遵范雍赵稹任布高若讷卷二百八十九列传第四十八高琼范廷召葛霸卷二百九十列传第四十九曹利用张耆杨崇勋夏守恩狄青张玉卷二百九十一列传第五十吴育宋绶李若谷王博文王鬷卷二百九十二列传第五十一李谘程戡夏侯峤盛度丁度张观郑戬明镐王尧臣孙抃田况卷二百九十三列传第五十二田锡王禹偁张咏卷二百九十四列传第五十三掌禹锡苏绅王洙柳植聂冠卿冯元赵师民张锡张揆杨安国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尹洙孙甫谢绛子景温叶清臣杨察卷二百九十六列传第五十五韩丕师颃张茂直梁颢杨徽之杨澈吕文仲王著吕祐之卷二百九十七列传第五十六孔道辅鞠咏刘随曹修古郭劝段少连卷二百九十八列传第五十七彭乘嵇颖梅挚司马池李及燕肃蒋堂刘夔马亮陈希亮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五十八狄棐子遵度郎简孙祖德张若谷石扬休祖士衡李垂张洞李仕衡卷三百列传第五十九杨偕王沿杜杞杨畋周湛徐的姚仲孙陈太素马寻杜曾卷三百零一列传第六十边肃梅询马元方薛田寇瑊杨日严李行简章频陈琰李宥卷三百零二列传第六十一王臻鱼周询贾黯李京吴鼎臣附吕景初马遵附吴及范师道卷三百零三列传第六十二张昷之魏瓘滕宗谅刘越附李防赵湘唐肃卷三百零四列传第六十三周渭梁鼎范正辞子讽刘师道王济方偕曹颖叔刘元瑜杨告赵及卷三百零五列传第六十四杨亿晁迥刘筠薛映卷三百零六列传第六十五谢泌朱台符戚纶张去华乐黄目柴成务卷三百零七列传第六十六乔维岳王陟附张雍董俨魏廷式卢琰宋抟凌策杨覃陈世卿卷三百零八列传第六十七上官正卢斌周审玉裴济李继宣张旦张煦张佶卷三百零九列传第六十八王延德常延信程德玄王延德魏震张质杨允恭秦羲谢德权阎日新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李迪王曾弟张知白杜衍卷三百一十一列传第七十晏殊庞籍孙恭孙王随章得象吕夷简张士逊卷三百一十二列传第七十一韩琦曾公亮陈升之吴充王珪卷三百一十三列传第七十二富弼文彦博卷三百一十四列传第七十三范仲淹范纯仁卷三百一十五列传第七十四韩亿韩绛韩维韩缜卷三百一十六列传第七十五包拯吴奎赵抃卷三百一十七列传第七十六邵亢冯京钱惟演卷三百一十八列传第七十七张方平王拱辰卷三百一十九列传第七十八欧阳修刘敞曾巩卷三百二十列传第七十九蔡襄吕溱王素余靖彭思永张存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郑獬陈襄钱公辅孙洙丰稷吕诲刘述刘琦钱顗郑侠卷三百二十二列传第八十一何郯吴中复从孙择仁陈荐王猎孙思恭周孟阳齐恢杨绘刘庠朱京卷三百二十三列传第八十二蔚昭敏高化周美阎守恭孟元刘谦赵振张忠范恪马怀德安俊卷三百二十四列传第八十三石普张孜许怀德李允则张亢刘文质赵滋卷三百二十五列传第八十四刘平郭遵任福王珪武英桑怿耿傅王仲宝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八十五景泰王信蒋偕张忠郭恩张岊张君平史方卢鉴李渭王果郭谘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王安石唐坰附王安礼王安国卷三百二十八列卷第八十七李清臣安焘张璪蒲宗孟黄履蔡挺王韶薛向章楶卷三百二十九列传第八十八常秩邓绾李定蹇周辅徐铎王广渊王子韶何正臣陈绎卷三百三十列传第八十九任颛李参郭申锡傅求张景宪窦卞张瑰孙瑜许遵卷三百三十一列传第九十孙长卿周沆李中师罗拯马仲甫王居卿孙构张诜苏寀马从先卷三百三十二列传第九十一滕元发李师中陆诜赵禼孙路游师雄穆衍卷三百三十三列传第九十二杨佐李兑沈立张掞张焘俞充刘瑾阎询葛宫卷三百三十四列传第九十三徐禧李稷附高永能沈起刘彝熊本萧注陶弼林广卷三百三十五列传第九十四种世衡师道师中卷三百三十六列传第九十五司马光吕公著卷三百三十七列传第九十六范镇卷三百三十八列传第九十七苏轼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苏辙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吕大防刘挚苏颂卷三百四十一列传第一百王存孙固赵瞻傅尧俞卷三百四十二列传第一百一梁焘王岩叟郑雍孙永卷三百四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元绛许将邓润甫林希蒋之奇陆佃吴居厚温益卷三百四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孙觉弟览李常孔文仲弟武仲平仲李周鲜于侁顾临李之纯卷三百四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刘安世邹浩田昼王回曾诞附陈瓘任伯雨卷三百四十六列传第一百五陈次升陈师锡彭汝砺吕陶张庭坚龚夬孙谔卷三百四十七列传第一百六孙鼛吴时李昭鑫馐礼王汉之黄廉朱服张舜民盛陶章衡卷三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傅楫沈畸萧服附徐勣张汝明黄葆光石公弼张克公附毛注洪彦升卷三百四十九列传第一百八郝质贾逵窦舜卿刘昌祚卢政燕达姚兕杨燧刘舜卿卷三百五十列传第一百九苗授王君万卷三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一十赵挺之张商英刘正夫何执中郑居中张康国朱谔刘逵林摅卷三百五十二列传第一百一十一唐恪李邦彦余深薛昂吴敏王安中王襄赵野曹辅耿南仲卷三百五十三列传第一百一十二何栗孙傅陈过庭张叔夜聂昌张阁张近郑仅宇文昌龄卷三百五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沈铢路昌衡谢文瓘陆蕴黄寔姚祐楼异沈积中李伯宗汪澥卷三百五十五列传第一百一十四贾易董敦逸上官均来之邵叶涛杨畏崔台符杨汲吕嘉问卷三百五十六列传第一百一十五刘拯钱遹石豫左肤附许敦仁吴执中吴材刘昺宋乔年卷三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一十六何灌李熙靖王云谭世勣梅执礼程振刘延庆卷三百五十八列传第一百一十七李纲上卷三百五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八李纲下卷三百六十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宗泽赵鼎卷三百六十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张浚卷三百六十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一朱胜非吕颐浩范宗尹范致虚吕好问卷三百六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李光许翰许景衡张悫张所陈禾蒋猷卷三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二十三韩世忠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卷三百六十六列传第一百二十五刘锜吴玠吴璘卷三百六十七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李显忠杨存中郭浩杨政卷三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七王德王彦魏胜张宪杨再兴牛皋胡闳休卷三百六十九列传第一百二十八张俊张宗颜刘光世王渊解元曲端卷三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二十九王友直李宝成闵赵密刘子羽吕祉胡世将郑刚中卷三百七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白时中徐处仁冯澥王伦宇文虚中汤思退卷三百七十二列传第一百三十一朱倬王纶尹穑王之望徐俯沈与求翟汝文王庶辛炳卷三百七十三列传第一百三十二朱弁郑望之张邵洪皓卷三百七十四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张九成胡铨廖刚李迨赵开卷三百七十五列传第一百三十四邓肃李邴滕康张守富直柔冯康国卷三百七十六列传第一百三十五常同张致远薛徽言陈渊魏矼潘良贵吕本中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向子諲陈规季陵卢知原陈桷李璆李朴王庠王衣卷三百七十八列传第一百三十七卫肤敏刘珏胡舜陟沈晦刘一止胡交修綦崇礼卷三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八章谊韩肖胄陈公辅胡松年曹勋李稙韩公裔卷三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九何铸王次翁范同杨愿楼炤勾龙如渊薛弼罗汝楫卷三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四十范如圭吴表臣王居正晏敦复黄龟年程瑀张阐洪拟赵逵卷三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四十一张焘黄中孙道夫曾几李弥逊卷三百八十三列传第一百四十二陈俊卿虞允文辛次膺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陈康伯梁克家汪澈叶义问蒋芾叶颙叶衡卷三百八十五列传第一百四十四葛邲钱端礼魏杞周葵施师点萧燧龚茂良卷三百八十六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刘珙王兰黄祖舜王大宝金安节王刚中李彦颖范成大卷三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六黄洽汪应辰王十朋吴芾陈良翰杜莘老卷三百八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周执羔王希吕陈良祐李浩陈橐胡沂唐文若李焘卷三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八尤袤谢谔颜师鲁袁枢李椿刘仪凤张孝祥卷三百九十列传第一百四十九李衡王自中家愿张纲张大经蔡洸莫蒙周淙刘章沈作宾卷三百九十一列传第一百五十周必大留正胡晋臣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卷三百九十三列传第一百五十二彭龟年黄裳罗点黄度周南附林大中陈骙黄黼詹体仁卷三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五十三胡纮何澹林栗高文虎陈自强郑丙京镗谢深甫许及之梁汝嘉卷三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十四楼钥李大性任希夷徐应龙庄夏王阮王质陆游方信孺卷三百九十六列传第一百五十五史浩王淮赵雄权邦彦程松陈谦张岩卷三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五十六徐谊吴猎项安世薛叔似刘甲杨辅刘光祖卷三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五十七余端礼李璧丘倪思宇文绍节李蘩卷三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五十八郑王庭秀附仇悆高登娄寅亮宋汝为卷四百列传第一百五十九王信汪大猷袁燮吴柔胜游仲鸿李祥王介宋德之杨大全卷四百零一列传第一百六十辛弃疾何异刘宰刘龠柴中行李孟传卷四百零二列传第一百六十一陈敏张诏毕再遇安丙杨巨源李好义卷四百零三列传第一百六十二赵方贾涉扈再兴孟宗政张威卷四百零四列传第一百六十三汪若海张运柳约李舜臣孙逢吉章颖商飞卿刘颖徐邦宪卷四百零五列传第一百六十四李宗勉袁甫刘黻王居安卷四百零六列传第一百六十五崔与之洪咨夔许奕陈居仁刘汉弼卷四百零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杜范杨简钱时附张虙吕午卷四百零八列传第一百六十七吴昌裔汪纲陈宓王霆卷四百零九列传第一百六十八高定张忠恕唐璘卷四百一十列传第一百六十九娄机沈焕舒璘附曹彦约范应铃徐经孙卷四百一十一列传第一百七十汤璹蒋重珍牟子才朱貔孙欧阳守道卷四百一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一孟珙杜杲子庶王登杨掞张惟孝陈咸卷四百一十三列传第一百七十二赵汝谈赵汝谠赵希赵彦呐赵善湘赵与欢赵必愿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史弥远郑清之史嵩之董槐叶梦鼎马廷鸾卷四百一十五列传第一百七十四傅伯成葛洪曾三复黄畴若袁韶危稹程公许罗必元王遂卷四百一十六列传第一百七十五吴渊余玠汪立信向士璧胡颖冷应澄曹叔远王万马光祖卷四百一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六乔行简范钟游似赵葵谢方叔卷四百一十八列传第一百七十七吴潜程元凤江万里王龠章鉴陈宜中文天祥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宣缯薛极陈贵谊曾从龙郑性之李鸣复邹应龙余天锡卷四百二十列传第一百七十九王伯大郑寀应亻繇徐清叟李曾伯王野蔡抗张磻卷四百二十一列传第一百八十杨栋姚希得包恢常挺陈宗礼常家铉翁李庭芝卷四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八十一林勋刘才邵许忻应孟明曾三聘徐侨度正程珌卷四百二十三列传第一百八十二吴泳徐范李韶王迈史弥巩陈埙卷四百二十四列传第一百八十三陆持之徐鹿卿赵逢龙赵汝腾孙梦观洪天锡黄师雍徐元杰卷四百二十五列传第一百八十四刘应龙潘牥洪芹赵景纬冯去非徐霖徐宗仁危昭德卷四百二十六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道学一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卷四百二十八列传第一百八十七道学二程氏门人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朱熹张栻卷四百三十列传第一百八十九道学四朱氏门人卷四百三十一列传第一百九十儒林一卷四百三十二列传第一百九十一儒林二卷四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儒林三卷四百三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三儒林四卷四百三十五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儒林五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百九十五儒林六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儒林七卷四百三十八列传第一百九十七儒林八卷四百三十九列传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卷四百四十列传第一百九十九文苑二卷四百四十一列传第二百文苑三卷四百四十二列传第二百一文苑四卷四百四十三列传第二百二文苑五卷四百四十四列传第二百三文苑六卷四百四十五列传第二百四文苑七卷四百四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忠义一卷四百四十七列传第二百六忠义二卷四百四十八列传第二百七忠义三卷四百四十九列传第二百八忠义四卷四百五十列传第二百九忠义五卷四百五十一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卷四百五十二列传第二百一十一忠义七卷四百五十三列传第二百一十二忠义八卷四百五十四列传第二百一十三忠义九卷四百五十五列传第二百一十四忠义十卷四百五十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五孝义卷四百五十七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卷四百五十八列传第二百一十七隐逸中卷四百五十九列传第二百一十八隐逸下卷四百六十列传第二百一十九列女卷四百六十一列传第二百二十方技上卷四百六十二列传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卷四百六十三列传第二百二十二外戚上卷四百六十四列传第二百二十三外戚中卷四百六十五列传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卷四百六十六列传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卷四百六十七列传第二百二十六宦者二卷四百六十八列传第二百二十七宦者三卷四百六十九列传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卷四百七十一列传第二百三十奸臣一蔡确邢恕吕惠卿章惇曾布安惇卷四百七十二列传第二百三十一奸臣二蔡京赵良嗣卷四百七十三列传第二百三十二奸臣三黄潜善汪伯彦秦桧卷四百七十四列传第二百三十三奸臣四万俟禼韩侂胄丁大全贾似道卷四百七十五列传第二百三十四叛臣上张邦昌刘豫苗傅杜充吴曦卷四百七十六列传第二百三十五叛臣中李全上卷四百七十七列传第二百三十六叛臣下李全下卷四百七十八列传第二百三十七世家一南唐李氏卷四百七十九列传第二百三十八世家二西蜀孟氏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吴越钱氏卷四百八十一列传第二百四十世家四南汉刘氏卷四百八十二列传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北汉刘氏卷四百八十三列传第二百四十二世家六湖南周氏荆南高氏卷四百八十四列传第二百四十三周三臣韩通李筠李重进卷四百八十五列传第二百四十四外国一夏国上卷四百八十六列传第二百四十五外国二夏国下卷四百八十七列传第二百四十六外国三高丽卷四百八十八列传第二百四十七外国四交阯大理卷四百八十九列传第二百四十八外国五占城真腊蒲甘邈黎三佛齐阇婆勃泥注辇丹眉卷四百九十列传第二百四十九外国六天竺于阗高昌回鹘大食层檀龟兹沙州拂菻卷四百九十一列传第二百五十外国七流求国定安国渤海国日本国党项卷四百九十二列传第二百五十一外国八吐蕃卷四百九十三列传第二百五十二蛮夷一卷四百九十四列传第二百五十三蛮夷二卷四百九十五列传第二百五十四蛮夷三卷四百九十六列传第二百五十五蛮夷四。
宋史原文及翻译
宋史原文及翻译《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
下面是关于宋史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原文:周淙,字彦甚广,湖州长兴人。
父需,以进士起家,官至左中遣大夫。
淙幼警敏,力学,政和间以父任为郎,历官至通判建康府。
绍兴三十年,金渝盟,边事阳光城,帅守难其挑选,士夫亦惮行。
首命淙守滁阳,未前往,安远楚州,又徙濠梁。
淮、楚旧有并山水复置寨威吓者,淙为公约束,结保伍。
金主亮倾国犯下边,民有赖全活者不可胜计。
除直秘阁,再出任。
孝宗受到禅,王师坚忍虹县,中原之民饮光去归属于,扶老携幼二者属道。
淙一千口给甲壳类,行者犒以牛酒,至者判处室庐,人人感悦。
张浚视师,驻扎都梁,见到淙谋,辄经释,且曰:“陆机,公当与我俱死去。
”淙亦敬佩,至曰“头从今以后,身不容箭”。
浚入朝,悉陈其状,上嘉叹不已,进直徽猷阁,帅维扬。
会钱端礼以尚书宣谕淮东,复以淙荐,进直显谟阁。
时两淮经践蹂,民多流亡,淙极力招辑,按堵①如故。
劝民植桑柘,开屯田,上亦专以属淙,屡赐亲札。
淙奉行益力,进直龙图阁,除两浙转运副使。
未几,知临安府,上言:“自古风化必自近始。
陛下躬履节俭,以示四方,而贵近奢靡,殊不知革。
”乃条上禁止十五事,上嘉纳之,降诏奖谕,赐金带。
临安驻跸②岁久,居民日增,河流湫隘③,舟楫病之,淙请疏浚。
工毕,除秘阁修撰,进右文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以归。
上念淙不忘除敷文阁待制起知宁国府趣入奏上慰抚愈渥明年春复奉祠亟告老。
十月卒,年六十。
(Lizier《宋史周淙传》,存有删减)【注】①按堵:安居。
②驻跸(bì):皇帝出行,途中停留暂住。
③湫(jiǎo)隘:低洼狭窄。
译文:周淙,字彦广,湖州长兴人。
父亲周需,凭着考中进士开始做官,做官做到左中奉大夫。
周淙从小机警聪明,努力学习,宣和年间,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做了皇帝的侍从官,历任官职做到通判建康府。
绍兴三十年,金国背叛盟约,边疆战事正兴起,(朝廷)选择守帅官员很困难,士大夫也害怕前往(任职)。
关于姓柴的研究报告作文
关于姓柴的研究报告作文关于自己姓氏起源的调查报告前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它们世代相传,而我们是否了解它们的起源呢?假期里,我调查了我的姓氏——柴姓的起源,以次了解自己的姓氏。
调查主题:柴姓的起源。
调查目的: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自己的姓氏文化和历史名人。
调查人员:柴春贺调查方法:上网查询或询问祖辈、父辈的柴姓人士。
查阅《通志》《姓考》《千家姓》《元和姓纂》《急就章》《百家姓》等有关书籍。
调查资料整理:柴(Chái)姓源流纯正,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文公的儿子公子高之孙以高为氏,其17世孙高柴为孔门弟子。
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
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调查结果:柴姓,出自姜姓,以祖名为氏。
得姓始祖为高柴,一世祖为姜太公的十八世孙柴举。
柴姓因此得来,世代相传。
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较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万多人,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发祥地: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
望族居安阳郡(今河南省息西县)。
历史名人:柴武(公元?-前163)西汉时期高祖之大将军,封棘浦侯,文帝14年冬(公元前168年)柴武因迎击十四万匈奴骑兵战功卓著,又加封为高唐侯。
柴文进(生卒年不详)西汉末年丞相,后封思善侯国国君。
西汉末年,王莽阴谋篡位,柴文进不顾性命偷偷将光武帝刘秀藏在家中。
后刘秀起兵败王莽,柴文进被封为思善侯。
柴绍(公元571年-638年)唐朝开国元勋,山西平阳(既临汾市)人。
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以任侠名于乡里。
唐高祖李渊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成为李渊的乘龙快婿。
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授大将军,被封霍国公。
后又加封谯国公,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柴荣(公元921年~959年)后周世宗皇帝,史书记载柴荣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英明帝王。
被史学家誉为"五代第一明君"!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柴成务(公元934年-1004年)字宝臣,《宋史》作曹州济阴(今山东省定陶县)人,明天启《衢州府志》作衢州江山(今浙江江山)人。
《宋史》卷三百一十 列传第六十九.doc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后徙幽州。
曾祖在钦,避五代乱,又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材也。
"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历通判徐、兖州。
改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为三司盐铁判官。
东封泰山,复通判兖州,坐尝解开封府进士失当,谪监海州税。
改右司谏,起知郓州,诏纠察在京刑狱,迁起居舍人,安抚江、淮,以尚书吏部员外郎为三司盐铁副使,擢知制诰。
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
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代归,会唃厮啰叛,帝忧关中,召对长春殿,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
城中多无赖子弟,喜犯法,迪奏取其甚者,部送阙下。
徙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那么赋敛宽,民不劳矣。
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
"帝悦。
又言:"陛下东封时,敕所过毋伐木除道,即驿舍或州治为行宫,裁令加涂塈而已。
及幸汾、亳,土木之役,过往时几百倍。
今蝗旱之灾,殆天意所以儆陛下也。
"帝深然之。
他日,又召对龙图阁,命迪草诏,徐谓迪曰:"曹玮在秦州,屡请益兵,未及遣,遽辞州事,第怯耳。
谁可代玮者?"迪对曰:"玮知唃厮啰欲入寇,且窥关中,故请益兵为备,非怯也。
且玮有谋略,诸将皆非其比,何可代?陛下重发兵,岂非将上玉皇圣号,恶兵出宜秋门邪?今关右兵多,可分兵赴玮。
"帝因问关右兵几何,对曰:"臣向在陕西,以方寸小册书兵粮数备调发,今犹置佩囊中。
"帝令自探取,目黄门取纸笔,具疏某处当留兵假设干,余悉赴塞下。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原文: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
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
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
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他日复问,亦如之。
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注]解:解州,地名。
《宋史·沈作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宋史·沈作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宋史·沈作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宋史·沈作宾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沈作宾,字宾王,世为吴兴归安人。
以父任入仕,监饶州永平监,冶铸坚致,又承诏造雁翎刀,称上意,连进两资。
中刑法科,历江西提刑司检法官,入为大理评事。
改秩,通判绍兴府。
帅守丘崇遇僚吏刚严,作宾从容裨赞,每济以宽。
秩满,知台州,首访民疾苦,弛盐禁,宽租期,均徭役,更酒政,决滞狱,五十日间尽除前政之不便民者,邦人胥悦;而前守嫉其胜己,巧媒蘖之,罢去。
民请于朝,借留不遂,为立“留贤碑”。
庆元初,历官至淮南转运判官,以治办闻。
直华文阁,因其任。
擢太府少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继升为卿。
寻除直龙图阁,帅浙东,知绍兴府。
入对,奏:“徽州、南康军月桩不如期,朝廷科降额,比年曰‘权免一次’,来年督促如初,适足启吏奸、重民害,乞明诏示。
又楚州武锋一军已招三千五百余人,朝廷初欲减戍,数年未就纪律:一,主将望轻;二,郡守节制不为礼;三,训练不尽其能。
愿令本州少假借,责之练习,期以岁月,考绩用成否,上于朝而黜陟之。
”上嘉纳。
韩侂胄方用事,族有居越者,私酿公行,作宾逮捕置于狱,而窜其奴。
未几,除龙图阁待制,知平江府,请得节制许浦水军,诏可。
郡有使臣,故海盗也,作宾使招诱其党既至慰勉之锡衣物又得强勇者几千人置将以统之号曰义士复募郡城内外恶少亦几千人,号曰“壮士”。
衣粮器械皆视官军,而轻捷善斗过之,于是海道不警,市井无哗。
寻命参督府,兼权镇江府。
请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闵新军二千人易旧军千人,备不虞。
朝廷难之,遂请祠。
言者继及之,复召为户部侍郎。
军兴之余,国力殚耗,见存金谷,仅支旬日。
作宾考逋负,柅吏奸,阅三月即有半年之储。
(节选自《宋史·沈作宾传》)译文:沈作宾,字宾王,世代为吴兴归安人。
凭借父亲的军功入朝做官,监管饶州永平监,冶炼铸造坚固精密的东西,又奉命锻造雁铜刀,符合皇上的心意。
文言文《宋史柴中行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柴中行,字与之,余干人。
绍熙元年进士,授抚州军事推官。
权臣韩侂胄禁道学,校文,转运司移檄,令自言非伪学,中行奋笔曰:“自幼读程颐书以收科第,如以为伪,不愿考校。
”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
嘉定初,差主管尚书吏部架阁文字,迁太学正,升博士。
转对,首论主威夺而国势轻;次论士大夫寡廉隅、乏骨鲠,宜养天下刚毅果敢之气;末论权臣用事,包苴成风,今旧习犹在,宜举行先朝痛绳赃吏之法。
出知光州,严保伍,精阅习,增辟屯田,城壕营砦、器械糗粮,百尔具备,治行为淮右最。
又条画极边、次边缓急事宜上之朝廷,大概谓:“边兵宜如蛇势,首尾相应。
草寇合兵大入,则邻道援之;分兵轻袭,迁西京转运使兼提点刑狱。
中行谓襄阳乃自古必争之地,备御尤宜周密。
时任边寄者政令烦苛,日夜与民争利,中行讽之,不听。
天方旱,尽捐酒税,斥征官,黥务吏,甘澍随至。
官取盐钞赢过重,课日增,入中日寡,钞日壅。
中行揭示通衢,一钱不增,商贾大集。
迁江东转运司判官,旋改湖南提点刑狱。
豪家习杀人,或收养亡命,入为吏部郎官。
进秘阁修撰、知赣州。
治盗有方,境内清肃。
丐祠得请,以言罢。
理宗即位,赐金带。
卒。
(节选自《宋史•柴中行传》有删节)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B. 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C. 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D. 摄昭州郡事/蠲丁钱/减苗斛/赈饥羸/转运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属邑入/邕管问民疾苦/先行而后闻捐盐息/以惠远民/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丁钱,亦称“丁口钱”,意思是人口税,是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
宋史·柴成务传(2)原文
宋史·柴成务传(2)原文不久奉命出使高丽,高丽习俗讲究拘忌,以月日不利接待为由,稽留使者。
柴成务派人送信给他们,反复开导,他们信服了,此事记在《高丽传》中。
淳化二年,任京东转运使。
恰逢宋州决口,柴成务上书说:河水冲过的土地比较肥沃,希望免掉租税,劝民耕种。
朝廷采纳。
召入京中任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
当时吕蒙正任宰相,曾和他结为姻亲,因此柴成务避嫌辞职,皇帝没有批准。
不久与魏庠共同负责任京朝官的政务考核。
淳化四年,柴成务又与魏庠共同主管给事中事,凡是皇帝的诏令中有不妥当之处,可以封还驳正上报。
蜀地强盗被讨平,柴成务出使峡路安抚,改任左谏议大夫、河中府知府。
常时银、夏还不安宁,蒲津是运送给养到西部前线的咽喉要道,柴成务将所有的工作都筹办好,还招募了八百家民户来此落户。
府城中街道相当狭窄,柴成务说:国家太平已久,如果皇帝来到,怎么能驻扎下干车万马呢? 就上奏拆除民房拓宽道路。
后来皇帝在汾阴祭祀,果然驻留河中,街道宽敞,都认为十分方便。
真宗即位后,升任给事中、梓州知州。
不久任满回朝,又派他担任青州知州,他上表请求等永熙陵完工后再赴任。
不久接受诏命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编成后,任扬州知州。
入朝判尚书刑部,本司低层官员傲慢无礼,柴成务恼怒命人笞之,这名官员击登闻鼓诉冤,皇帝下诏查问。
柴成务叹道:作为一个长官,杖责一名小吏也要查问.有什么脸面在大堂上处理事务!就请求辞职。
景德初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柴成务有文学才能,博闻考古,善于谈论,爱开玩笑,士人推重他的文雅。
但在任地方官时缺少廉洁的美誉,人们感到惋惜。
有文集二十卷。
柴成务六十六岁才有儿子,他死的时候,儿子才六岁,朝廷任命为奉礼郎,取名贻范,后来成为国子博士。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沈括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县依沐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
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
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
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
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
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
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
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
加史馆检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
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
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扌延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
"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
"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
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
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
然患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
"帝颔之。
明日,二事俱寝。
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为河北西路察访使。
先是,银冶,转运司置官收其利,括言:"近宝则国贫,其势必然;人众则囊橐奸伪何以检颐?朝廷岁遗契丹银数千万,以其非北方所有,故重而利之。
宋史列传原文
宋史列传原文宋史列传原文子淔字正之,燕王五世孙。
父令铄,官至宝文阁待制。
子淔以荫补承务郎,累迁少府监主簿,改河南少尹。
时治西内,子淔有干才,漕使宋昪器之。
或事有未便,子淔辄力争,昪每改容谢之。
除蔡河拨发纲运官。
会夏旱,河水涸,转饷后期,贬秩一级。
提举三门、白波辇运事,除直秘阁。
丁内艰,起复。
累进龙图阁、秘阁修撰,除陕西转运副使。
初,蔡京铸夹锡钱,民病壅滞,子淔请铸小铁钱以权之,因范格以进。
徽宗大说,御书“宣和通宝“四字为钱文。
既成,子淔奏令民以旧铜钱入官,易新铁钱。
旬日,易得百余万缗。
帝手札以新钱百万缗付五路,均籴细麦,命子淔领其事。
民苦限迫,诣子淔诉者日数百人,子淔奏请宽其期,民便之。
会蔡京再相,言者希京意,论子淔乱钱法,落职奉祠。
靖康初,复秘阁修撰。
金人侵洛,子淔奔荆南。
溃兵祝靖、盛德破荆南城,子淔匿民家,靖等知之,来谒,言京城已破。
子淔泣,说之曰“君辈宜亟还都城,护社稷,取功名,无贪财扰州县也。
“皆应曰:“诺。
“子淔因草檄趣之。
翌日,靖等遂北行。
绍兴元年,召见,复徽猷阁直学士、知西外宗正司,改江西都转运使。
时建督府,军须浩繁,子淔运饷不绝,以功进宝文阁直学士,再知西外宗正司。
三京新复,除京畿都转运使,以疾辞。
卒于家,年六十七。
子淔幼警悟,苏轼过其家,抱置膝上,谓其父曰:“此公家千里驹也。
“及长,善谈论,工诗。
然崇宁、大观间土木繁兴,子淔每董其役,识者鄙之。
子崧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
登崇宁五年进士第。
宣和间,官至宗正少卿,除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道阻未得进。
闻张邦昌僣位,以书白康王:宜遣师邀金人河上,迎请两宫,问罪僣逆,若议渡江,恐误大计。
遂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盟,传檄中外。
已而闻金人退,引兵襄邑,遣范埙、徐文中诣济州,请王进兵南京,且言:“国家之制,无视王在外者,主上特付大王以元帅之权,此殆天意。
亟宜承制号召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传檄而定。
“王命子崧充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
《宋史·薛居正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薛居正传》原文及译文《宋史·薛居正传》原文及翻译宋史原文: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
父仁谦,周太子宾客。
居正少好学,有大志。
清泰初,举进士不第,为《遣愁文》以自解,寓意倜傥,识者以为有公辅之量。
逾年,登第。
汉乾祐初,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威权震主,残忍自恣,无敢忤其意者。
其部下吏告民犯盐禁,法当死。
狱将决,居正疑其不实,召诘之,乃吏与民有私憾,因诬之,逮吏鞫①之,具伏抵法。
弘肇虽怒甚,亦无以屈。
周广顺初迁比部员外郎领三司推官旋知制诰周祖征兖州诏居正从行以劳加都官郎中。
显德三年,迁左谏议大夫,擢任判馆事。
六年,使沧州定民租。
未几,以材干闻于朝,擢刑部侍郎。
宋初,迁户部侍郎。
建隆三年,入为枢密直学士,权知贡举。
初平湖湘,以居正知朗州。
会亡卒数千人聚山泽为盗,监军使疑城中僧千余人皆其党,议欲尽捕诛之。
居正以计缓其事,因率众剪灭群寇,擒贼帅汪端,诘之,僧皆不预,赖以全活。
乾德初,加兵部侍郎。
车驾将亲征太原,大发民馈运。
时河南府饥,逃亡者四万家,上忧之,命居正驰传招集,旬间民尽复业。
开宝八年二月,上谓居正等曰:“年谷方登,庶物丰盛,若非上天垂祐,何以及斯。
所宜共思济物,或有阙政,当与振举,以成朕志。
”居正等益修政事,以副上意焉。
太平兴国六年,因服丹砂遇毒,方奏事,觉疾作,遽出。
至殿门外,饮水升余,堂吏掖归中书,已不能言,但指庑间储水器。
左右取水至,不能饮,舆归私第卒,年七十。
居正气貌瑰伟,饮酒至数斗不乱。
性孝行纯,居家俭约。
为相任宽简,不好苛察,士君子以此多之。
自参政至为相,凡十八年,恩遇始终不替。
(选自《宋史·薛居正传》,有删改)【注】①鞫:审问。
译文:薛居正,字子平,开封浚仪人。
他的父亲薛仁谦任后周太子宾客。
居正年轻时好学,有远大志向。
清泰初年,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写了一篇《遣愁文》来自我解嘲,文章寓意不同寻常,了解的人认为他有公辅大臣的器量。
一年后,登进士第。
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统率侍卫亲军,威权震动皇上,为人,残忍放纵自傲,没有人敢忤逆他的意愿。
宋史·柴成务传原文
宋史·柴成务传原文柴成务传原文及原文: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也。
父自牧,举进士,能,至兵部员外郎。
成务乾德中京府拔解,太宗素知其名,首荐之,遂中进士甲科,解褐陕州军事推官。
改曹、单观察推官,迁大理寺丞。
太平兴国五年,转太常丞,充陕西转运副使,赐绯,再迁殿中侍御史。
八年,与供奉官葛彦恭使河南,案行遥堤。
历知果、苏二州,就为两浙转运使,改户部员外郎、直史馆,赐金紫。
入为户部判官、迁本曹郎中。
太宗选郎官为少卿监,以成务为光禄少卿。
俄奉使高丽,远俗尚拘忌,以月日未利拜恩,稽留朝使。
成务贻书,往反开谕大体,国人信服,事具《高丽传》。
淳化二年,为京东转运使。
会宋州河决,成务上言:河水所经地肥淀,愿免其租税,劝民种艺。
从之。
召拜司封郎中、知制诰,赐钱三十万。
时吕蒙正为宰相,尝与之联外姻,避嫌辞职,不许。
俄与魏庠同知京朝官考课。
四年,又与庠同知给事中事,凡制敕有所不便者,许封驳以闻。
蜀寇平,使峡路安抚,改左谏议大夫、知河中府。
时银、夏未宁,蒲津当馈挽之冲,事皆办集,得脱户八百家以附籍。
府城街陌颇隘狭,成务曰:国家承平已久,如车驾临幸,何以驻千乘万骑邪? 乃奏撤民庐以广之。
其后祀汾阴,果留跸河中,衢路显敞,咸以为便。
真宗即位,迁给事中、知梓州。
未几代还,又遣知青州,表求俟永熙陵复土毕之任。
旋受诏与钱若水等同修《太宗实录》,书成,知扬州。
入判刑部,本司小吏倨慢,成务怒而笞之,吏击登闻鼓诉冤,有诏问状。
成务叹曰:忝为长官,杖一胥而被劾,何面目据堂决事邪! 乃求解职。
德初,卒,年七十一。
成务有词学博闻稽古善谈论好谐笑士人重其文雅然为郡乏廉称时论惜之文集二十卷。
成务年六十六始有子,比卒,裁六岁,授奉礼郎,名贻范,后为国子博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五)译文:柴成务字宝臣,曹州济阴人。
父亲柴自牧,考中进士,擅长作诗,宫做到兵部员外郎。
柴成务在乾德年间被京府直接选送参加科举,太宗向来知晓他的名声,首先推荐他,结果考中进士甲科,初次任职为峡州军事推宫。
宋史全文卷一
宋史全文卷一宋太祖一庚申建隆元年春正月辛丑朔,镇、定二州言契丹入寇,北汉兵自土门东下,与契丹合。
周帝命太祖领宿卫诸将御之。
太祖自殿前都虞候再迁都点检,掌军政凡六年,士卒服其恩威,数从征伐,荐立大功,人望固已归之,于是主少国疑,中外始有推戴之议。
壬寅,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将前军先发。
时都下欢言:将以出军之日策点检为天子。
士民恐怖,争为逃匿之计,惟内庭晏然不知。
癸卯,大军出爱景门,纪律严甚,众心稍安。
军校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荡,指谓太祖亲吏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是夕,次陈桥驿。
将士相与聚议曰:『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贼,谁则知之?不如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都押衙李处耘具以事白太祖弟匡义及掌书记赵普,因共以事理晓譬之曰:『太尉忠赤,必不汝赦。
』诸将相顾,亦有稍稍引去者。
已而复集,露刃大言曰:『军中偶语则族。
今已定议,太尉若不从,则我辈亦安敢退而受祸?』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审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
普复谓曰:『外寇压境,将莫谁何,盍先攘却,归始议此?』诸将不可,曰:『方今政出多门,若俟寇退师还,则事变未可知也。
但当亟入京城,策立太尉,徐引而北,破贼不难。
苟不受策,六軍决亦难使向前矣!』普谓匡义曰:『事既无可奈何,政须早与约束。
』因语诸将曰:『兴王易姓,虽云天命,实系人心。
前军昨已过河,节度使各据方面。
京师若乱,不惟外寇愈深,四方必转生变。
若能严敕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
』皆许诺。
乃共部分。
夜,遣衙队军使郭延赟弛告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二人皆素归心太祖者也。
将士环列待旦。
太祖醉卧,初不省。
甲辰黎明,军士擐甲执兵,直叩寝门,曰:『诸将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太祖惊起披衣,未及酬应,则相与扶出听事,或以黄袍加太祖身,且罗拜庭下称万岁。
太祖固拒之,众不可,遂相与扶太祖上马,拥逼南行。
宋史纪事本末 卷61
宋史纪事本末卷61卷61○宗泽守汴高宗建炎元年五月庚戌,以宗泽知襄阳府。
泽见帝应天,陈兴复大计,帝欲留泽,黄潜善等沮之,故出。
六月乙酉,以宗泽为东京留守。
泽在襄阳,闻黄潜善复倡和议,上疏曰:“自金人再至,朝廷未尝命一将,出一师,但闻奸邪之臣,朝进一言以告和,暮入一说以乞盟,终至二圣北迁,宗社蒙耻。
臣意陛下赫然震怒,大眀黜陟,以再造王室。
今即位四十日矣,未闻有大号令,但见刑部指挥云,不得誊播赦文于河之东、西,陕之蒲、解,是褫天下忠义之气,而自绝其民也。
臣虽驽怯,当躬冒矢石,为诸将先,得捐躯报国恩,足矣。
”帝览其言而壮之。
及开封尹阙,李纲言:“绥复旧都,非泽不可。
”乃以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
时敌骑留屯河上,金鼓之声日夕相闻,而京城楼橹尽废,兵民杂居,盗贼纵横,人情汹汹。
泽威望素着,既至,首捕诛舍贼者数人,下令曰:“为盗者,赃无轻重,悉从军法。
”由是盗贼屏息。
因抚循军民,修治楼橹,屡出师以挫敌,上疏请帝还京师。
俄有诏,荆、襄、江、淮悉备巡幸,泽又疏言:“开封物价市肆渐同平时,将士、农民、商旅、士大夫之怀忠义者,莫不愿陛下亟归京师,以慰人心。
其倡为异议者,不过如张邦昌辈,阴与金人为地尔。
”既而金人遣使以使伪楚为名至开封,泽拘其人,乞斩之。
有诏延置别馆,泽奏曰:“金人假使伪楚来觇虚实,臣愚乞斩之以破其奸,而陛下惑于人言,优加礼遇,愚不敢奉诏,以彰国弱。
”帝乃手札谕泽,竟纵遣之。
真定、怀、卫间,敌兵甚盛,方密修战具,为入攻之计。
宗泽以为忧,乃渡河,约诸将共议事宜,以图收复。
而于京城四壁各置使,以领招集之兵。
造战车千二百乘。
又据形胜,立坚壁二十四所于城外,沿河鳞次为连珠砦,连结河东、河北山水砦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咸愿听泽节制。
泽又开五丈河以通西北商旅。
守御之具既备,累表请帝还京,而帝用黄潜善计,决意幸东南,不报。
秉义郎岳飞犯法将刑,宗泽一见奇之,曰:“将材也。
”会金人攻汜水,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
【诗歌鉴赏】宋史柴通玄传原文翻译
【诗歌鉴赏】宋史?柴通玄传原文翻译宋史?柴通玄传原文紫通玄,字又玄,陕州阌乡人。
为道士于承天观。
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唯饮酒。
言唐末事,历历可听。
太宗召至阙下,恳求归本观。
真宗即位,屡来京师。
召对,语无文饰,多以修身慎行为说。
祀汾阴,召至行在,命坐,问以无为之要。
所居观即唐轩游宫,有明皇诗石及所书《道德经》二碑。
上作二韵诗赐之,并赉以茶、药、束帛。
诏为修道院,蠲其田租,度弟子二人。
明年春,通玄作遗表,自称罗山太一洞主,遣弟子张守元、李守一诣阙,以龟鹤为献;又召官僚士庶言生死之要。
夜分,盥濯,然香庭中,望阙而坐,迟明卒。
时又召河中草泽刘巽、华山隐士郑隐、敷水隐士李宁。
巽年七十余,以经传讲授,躬耕自给。
授大理评事致仕,赐绿袍、笏、银带。
隐以经术为业,遇道士传辟谷炼气之法,修习颇验,居华山王刁岩逾二十年,冬夏裳衣皮裘。
宁精于药术,老而不衰,常以药施人,人以金帛为报,辄拒之。
景德中,万安太后不豫,驿召宁赴阙,未至而后崩。
大中祥符四年,赐号正晦先生。
上并作诗为赐,加以茶、药、缯帛。
独隐辞赐物不受。
宋史?柴通玄传翻译柴通玄,字又玄,陕州阌乡人。
在承天观做道士。
年纪有一百多岁,善长辟谷长啸的修养功夫,只饮酒。
说唐末的事,历历可听。
太宗召他入朝,他恳求回到承天观。
真宗即位后,他多次到京城。
召他去奏对,他所说的话没有修饰,很多是修身慎行的道理。
真宗到汾阴祭祀,召他到行宫,让他坐着,问他无为之治的要领。
他所住的道观是唐的轩游宫,有唐明皇的诗石和所写的《道德经》二座碑。
真宗做两首韵诗赐给他,并赏给他茶、药、束帛。
下诏为他修道院,免去他的田租,给他的两个弟子度牒。
第二年春,柴通玄写遗表,自称是罗山太一洞主,派弟子张守元、李守一到朝中,献上龟、鹤;又召来官僚、士大夫、百姓谈生死的关键。
半夜,他洗漱完毕,在庭院中点上香,望着皇宫的方向坐着,将近天亮时去世。
当时真宗又召河中平民刘异、华山隐士郑隐、敷水隐士李宁。
刘异七十多岁,讲授经传,亲自耕田以自给自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史/捲401:列傳第一百六十○柴中行
柴中行
柴中行,字與之,餘幹人。
紹熙元年進士,授撫州軍事推官。
權臣韓侂胄禁道學,校文,轉運司移檄,令自言非偽學,中行奮筆曰:「自幼讀程頤書以收科第,如以為偽,不願考校。
」
調江州學教授,母喪,免,廣西轉運司闢為幹官,帥將薦之,使其客嘗中行,中行正色曰:「身為大帥,而稱人為恩王、恩相,心竊恥之。
毋汙我!」攝昭州郡事,蠲丁錢,減苗斛,賑饑羸。
轉運司委中行代行部,由桂林屬邑曆柳、象、賓入邕管,問民疾苦,先行而後聞,捐鹽息以惠遠民。
嘉定初,差主管尚書吏部架閣文字,遷太學正,升博士。
轉對,首論主威奪而國勢輕;次論士大夫寡廉隅、乏骨鯁,宜養天下剛毅果敢之氣;末論權臣用事,包苴成風,今舊習猶在,宜舉行先朝痛繩贓吏之法。
謂太學風化首,童子科覆試胄子舍選,有挾勢者,中行力言於長,守法無秋豪私。
遷太常主簿,轉軍器監丞。
出知光州,嚴保伍,精閱習,增闢屯田,城壕營砦、器械糗糧,百爾具備,治行為淮右最。
又條畫極邊、次邊緩急事宜上之朝廷,大概謂:「邊兵宜如蛇勢,首尾相應。
草寇合兵大入,則鄰道援之;分兵輕襲,則鄰郡援之。
援兵既多,雖危不敗。
」又言:「淮、襄土豪丁壯,往者用兵,傾貲效力者,朝廷吝賞失信,宜亟加收拾,亦可激昂得其死力。
」
遷西京轉運使兼提點刑獄。
中行謂襄陽乃自古必爭之地,備禦尤宜周密。
時任邊寄者政令煩苛,日夜與民爭利,中行諷之,不聽。
天方旱,盡捐酒稅,斥徵官,黥務吏,甘澍隨至。
官取鹽鈔贏過重,課日增,入中日寡,鈔日壅。
中行揭示通衢,一錢不增,商賈大集。
改直秘閣、知襄陽兼京西帥,仍領漕事。
江陵戎司移屯襄州,兵政久馳。
中行白於朝,考核軍實,舊額二萬二千人,存者才半,亟招補虛籍。
自是朝廷以節制之權歸帥司。
重劾李珙不法以懲貪守,時扈再興有功以厲宿將,上關朝廷,下關制閫。
遷江東轉運司判官,旋改湖南提點刑獄。
豪家習殺人,或收養亡命,橫行江湖,一繩以法。
華亭令貪虐,法從交疏薦之,中行笑曰:「此欲斷吾按章也。
」卒發其辜。
入為吏部郎官。
以立志啟迪君心,言好進、好同、好欺,士大夫風俗三敝。
選曹法大壞,吏緣為姦,中行遇事持正,不為勢屈,由是銓綜平允。
擢宗正少卿。
上疏謂:「陛下初政則以剛德立治本,更化則以剛德除權姦,今者顧乃垂拱仰成,安於無為。
夫剛德實人主之大權,不可以久出而不收,覆轍在前,良可鑒也。
」又曰:「朝廷用人,外示涵洪而陰掩其跡,內用牢籠而微見其機,觀聽雖美,實無以大服天下之心。
曩者更化,元氣複輓回矣。
比年欲求安靜,頗厭人言,於是臣下納說,非觀望則希合,非回緩則畏避,而面折廷諍之風未之多見,此任事大臣之責也。
」
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
孟春,大雨震電,雷雹交作,邊烽告急,至失地喪師,淮甸震洶。
中行亟奏內外二失,朝廷十憂,大要言:「今日之事,人主盡委天下以任一相,一相盡以天下謀之三數腹心,而舉朝之士相視以目,噤不敢言。
甚至邊庭申請,久不即報,脫有闕誤,咎當誰執?」
調秘書監、崇政殿說書。
極論「往年以道學為偽學者,欲加遠竄,杜絕言語,使忠義士箝口結舌,天下之氣豈堪再沮壞如此耶?」又謂:「欲結人心,莫若去貪吏;欲去貪吏,莫若清朝廷。
大臣法則小臣廉,在高位者以身率下,則州縣小吏何恃而敢為?」又論內治外患,辨君子小人,大略謂:「執政、侍從、台諫、給舍之選,與三衙、京尹之除,皆朝廷大綱所在,故其人必出人主之親擢,則權不下移。
今或私謁,或請見,或數月之前先定,或舉朝之人不識。
附會者進,爭為妾婦之道,則天下國家之利害安危,非惟己不敢言,亦且並絕人言矣。
大臣為附會之說所誤,邊境之臣實遁者掩以為誣,真怯者譽以為勇,金帛滿前,是非交亂,以欺廟堂,以欺陛下。
願明詔大臣,絕私意,布公道。
」
進秘閣修撰、知贛州。
漢盜有方,境內清肅。
丐祠得請,以言罷。
理宗即位,以右文殿修撰主管南京鴻慶宮,賜金帶。
卒。
所著有《易系集傳》、《書集傳》、《詩講義》、《論語童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