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当代中国经济课三元悖论1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经济课程三角悖论
• 易纲的X+Y+M=2扩展三角理论放松了这种选择, 我们不必要对三个变量取整数解,每个变量在0到 1之间还有大量的解存在,我们将这些政策组合称 之为中间汇率制。这些中间汇率制对不但在理论 上是成立的,在现实中也是先于理论而造就存在 的。如固定盯住制、、汇率目标区、有管理的浮 动汇率制等。
小组观点
主要著作:
《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 归》 《流行国际主义》 《国际经济学》《一个自由主义 者的良知》
C
2 3
三角悖论
货币政策独立
汇率固定
资本自由流动
几个概念
货币政策 汇率稳定
国际资本流动 直接投资 间接投资:证券投资QFII
手段:调节货币总需求 目的:保证国家内部经济均衡发展
理由
1. 货币政策独立性涉及主权和经济稳定(Y→1) 2. 将来,中国的经济实力能够抵御一般的资本流动 不平衡的冲击 3. 汇率的稳定是经济稳定的保障(X → 0 但≠ 0, 80s日本汇率巨变的教训),有管理的浮动 4. 不会放任资本的肆意流动(由X+M→1知M→1-X, 所以M → 1且≠ 1 )
主要成就:
• 创建了新国际贸易理论 • 1991年获得被视为诺贝尔奖重要指针的美国经济学会约 翰· 贝茨· 克拉克奖 (John Bates Clark medal) • 1996年出版《流行国际主义》,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 • 1999年,提出不可能的三角,即三角悖论 • 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各个角的意义
• 如果实现了货币政策自主,意味着货币政策独立 于外部因素,可以有效地针对国内产出和价格水 平的波动进行调节 • 如果实现了汇率稳定,可以有助于国内外价格的 相对固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 如果实现了自由的资本流动,可以实现国际金融 一体化,提高资本国际配置的效率
论三元悖论与中国经济
论三元悖论与中国经济三元悖论也称“不可能三角形”,是指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不可能同时实现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经济目标,而只能实现其中的两种组合。
本文将结合中国的经济状况和政策来进一步对三元悖论进行分析探讨。
标签:三元悖论;米德冲突;中国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米尔顿·弗里德曼(mihonfriedman)首次对固定汇率制提出异议。
1950年他在《浮动汇率论》中指出了固定汇率制的局限性,并提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更好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随后,1951年詹姆斯·米德在《国际政策理论》第一卷《国际收支》中讲到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是矛盾的。
他认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单独使用支出调整政策或支出转化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是冲突的,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米德冲突”。
这为之后提出的“三元悖论”奠定了基础。
克鲁格曼指出只有实行浮动汇率制才能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以及资本的自由流动,这是因为当资本完全流动时国际收支状况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货币当局不干预,那么汇率就会出现波动;而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就必须实行资本管制,无法让资本完全流动;当资本自由流动时,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就无法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任何一个开放的经济体都会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自由流动着三个目标同时实现的难题,,而“三元悖论”理论的研究并不是说只要牺牲其中一个目标就能使另外两个目标得以完美实现,它只是为此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和借鉴。
在中国,为实现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两大目标,放弃了资本完全流动而实行了资本管制;在英国和美国,为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在中国香港,为实现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与此同时,资本项目的逐渐开放也是大势所趋,因此,发展中国家就要对钉住汇率制加以调整,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
基于“三元悖论”视角的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探析
基于“三元悖论”视角的我国经济金融发展探析摘要:亚洲金融危机后,“三元悖论”被明确提出,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经济学中一个著名的论断。
本文从“三元悖论”视角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汇率稳定及资本管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控制资本项目开放的节奏等建议。
关键词:三元悖论,经济金融发展,探析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内部流动性过剩的特征较明显。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即使在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也达1960.7亿美元。
2009年1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 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
开放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体都面临着货币政策、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3个经济目标的选择。
“三元悖论”原则,即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只能取其二。
这一原则明确简单,但却得到许多经济学家的认同:该原则不仅反映了开放经济下经济体系内部所蕴含的矛盾,即开放经济下宏观调控当局面临多重相互交织的目标时必须有所取舍,也为资本流动情况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且易于操作的分析框架。
奥布斯特费尔德等甚至提出,“三元悖论”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可认为是从历史中抽象出的经验总结和对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程的理论归纳,从金本位时期到牙买加体系时期,这一高度提炼的原则都在显示着其有效性。
本文认为,在当前内外失衡的经济背景下,研究本外币政策协调,并提出加强和改善本外币政策协调的途径和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理论分析及相关文献回顾(一)“三元悖论”的提出“三元悖论”理论最早可以溯源至英国经济学家米德(1953),他分析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部均衡目标和外部均衡目标发生冲突,即“米德冲突”。
其中,在保证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支出增减政策有效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是不能共存的,这与后来提出的“三元悖论”理论之间有着理论传承关系。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一、三元悖论概念在上世纪中期,米德在研究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的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时就已经发现国际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之间也存在着冲突现象,他认为如果要实现固定汇率制,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国家要实行资本管制。
如果国家允许资本能够自由流动,就会影响该国的固定汇率制度,资本追求更高利益的行为将会使得固定汇率制度难以持续。
[1]三元悖论,也叫不可能三角,是由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引入货币政策因素后,由二元冲突演化来的。
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势必会参与国际经济金融贸易活动,同时也会面临着选择固定汇率制度还是浮动汇率制度、允许资本自由流动还是对资本流动进行严格管制以及实现国内宏观经济目标的货币政策是保持独立性还是跟随他国货币政策方向的选择困境。
一个国家只能在上述三者中选两个,即政府只能选择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吸引外资、实现固定汇率的稳定效益以及货币政策保持独立性来保证内部经济稳定的其中两者。
[5]图1 三元悖论示意图三元悖论的具体含义可以由上图来解释。
在图1中,三角形的三条边表示三个宏观经济目标,三个角表示实现相邻两边的目标,政府需要做出的制度安排。
比如说,如果要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就必须在要采取浮动汇率的形式,但必须要放弃固定汇率制,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代表是美国;若要同时实现资本自由流动以及固定汇率制度,就必须采取货币联盟或者货币局制度安排,但这会导致货币政策失去独立性,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欧元区的各个国家;再比如,如果要想实现汇率稳定以及使货币政策具备独立性,政府就需要对资本流动加以限制,这种模式的典型国家代表是中国。
二、811汇改后中国的三元悖论状况2015年8月11日,中国央行宣布,当日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中间价将参考之前一个交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收盘的汇率。
在宣布汇改当日,人民币中间价就大幅下降了1000多基点,创有史以来最大的降幅。
在岸人民币兑美元(CNY)收盘也下跌1.87%,创下1994年人民币官方与市场汇率并轨以来的最大降幅。
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汇率改革
用三元悖论论述人民币的汇率改革马吉元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人民币汇率的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1993年。
这一阶段内,国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了两次重大的调整,第一次是1979年至1984年,开始实施人民币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的并存;第二阶段是1994年至2007年7月年底,此次改革决定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第三阶段是20057月至今年,此次改革提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纵观人民币的改革历史,可以发现,每次改革的内容和侧重都有所不同,这是由中国当时所处的国内社会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中国将继续推进人民币的汇率改革。
但是,要强调的是的是中国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只会根据自身经济发展需要而进行,不会屈服于外部压力。
我国今后汇率改革的原则主要坚持主动性、渐近性、可控性。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
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
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元悖论困境
引言随着资本账户自由化持续推进,中国经济开始面临三元悖论的挑战。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当局无法同时实现汇率稳定、金融市场(或资本账户)开放和货币政策独立。
因此,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不断开放,为保持货币政策较高的独立性,中国央行必须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中国一直在致力于推动金融市场的渐进开放。
19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放松对内直接投资、继而是对外直接投资。
尽管对证券投资涉及的资本流动管制较严格,近年来相关的管制措施开始放松,投资者范围和可跨境交易的金融资产品种在增加。
中国政府已经建立了Q F I I 制度以便外资能够投资内地证券市场,也建立了Q D I I 制度使国内资金可以对外进行证券投资。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这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中国政府已经允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允许非居民持有离岸人民币存款,允许居民和非居民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和股票。
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曾经严格盯住美元,2005年7月开始放弃这一制度,转向爬行盯住的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开始有一定弹性,相对美元开始升值。
2008年8月-2010年5月期间,中国央行暂时性地回归盯住美元制度,但2010年6月起又重新采取了爬行盯住制度。
总体上看,人民币汇率弹性在逐渐增加,但较为有限。
本文分析认为,尽管中国金融市场与外部市场特别是与中国香港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在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的速度远不及此,金融市场加快开放以及汇率弹性不足两者已经限制了中国央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能力。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元悖论困境河合正弘 刘利刚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中国近期在汇率体制改革、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制定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文章发现随着资本管制效力的下降,人民币汇率仍然以盯住美元为主,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受到削弱。
为重新获得货币政策自主性,同时致力于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央行必须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关键词:中国货币政策 人民币汇率 三元悖论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5)06-013-07一、国际金融中的三元悖论假设获得无通胀、稳定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货币当局尤其是央行最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摘要】在三元悖论下,中国面临着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困境。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中国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选择。
中国需要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应对全球化中的三元悖论,制定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面对挑战,中国政策选择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也有着巨大机遇。
展望未来,中国应积极应对三元悖论,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
这不仅是中国的责任,也是全球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三元悖论、政策选择、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经济效率、全球化、挑战、可持续发展、未来政策路径。
1. 引言1.1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在三元悖论的困境中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
在政策选择上,中国可以尝试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以及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三元悖论挑战。
这些政策选择不仅对中国的发展道路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三元悖论下中国的政策选择,将是中国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考验。
2. 正文2.1 三元悖论的概念及含义三元悖论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关系。
这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往往难以完美兼顾。
经济增长通常需要牺牲环境保护,而实现社会公平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造成负面影响。
三元悖论的出现使得决策者面临极大挑战,需要在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元悖论的概念提醒我们,在经济、社会和环境多元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利益,而是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和平衡。
只有在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元悖论的出现也反映了发展中的中国面临的挑战,需要更加注重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理解和应对三元悖论对于中国的政策选择至关重要。
三元悖论解读
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 1991 年年青的克鲁格曼获得被视为诺贝尔奖重要指针的美国经济学会克拉克奖; 2000 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学院经济学教授。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钱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主要代表作有:《希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景之谜》、《冷清经济学的回归》、《流行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由于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
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经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尔后成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短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今后者的进一步研究。
他被誉为现在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 1994 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知,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旭日东升。
他目前担当着好多国家和地域的经济政策咨询顾问。
1991 年,他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第五人。
人们宽泛认为,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一个时间问题。
克鲁格曼是主流经济学派的衣钵传人和保卫者,是萨缪尔森和索罗的爱将(他们三人同处一个办公套间)。
但同时克鲁格曼又是一位急先锋,敢于向任何传统理论开战。
在过去十余年间,他初版了近二十本著作,公布文章几百篇。
他的文笔清楚流畅,深入浅出,不但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物,更是一般大众的良师良友。
在民众的眼中,他是一位寥寥可数的大众经济学家。
骂布什说政府那点钱狼多肉少对世界结合应付危机感觉快乐中国只能作到:钱币政策独立、汇率牢固,但资本不能够自由流动。
中国香港只能作到:汇率牢固、资本自由流动,但钱币政策不独立。
美国只能作到:钱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但汇率不牢固。
(1)保持本国钱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满流动性,必定牺牲汇率的牢固性,推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满流动条件下,频频出入的国内外资本带来了国际出入情况的不牢固,若是本国的钱币当局部进行干涉,亦即保持钱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本供求的变化而频频的颠簸。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金融安全金融安全作为国家层面的概念,强调的是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其主要涉及两大方面:金融体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外汇市场)稳定性和国家金融主权。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当下,国际游资的频繁出入和一国汇率的剧烈波动都会对一国的金融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更有甚者,会危害波及到实体经济,爆发经济金融危机。
因此,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今世界,金融安全也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关注。
开放经济下一国的金融安全需要“三元悖论”的分析工具。
有关“三元悖论”的分析由来已久。
早在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就发现,一国若要维持货币政策有效,就无法同时实现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目标,这种矛盾被称为“二元冲突”。
此后经济学家蒙代尔和弗莱明提出了著名的M-F模型,指出在资本完全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无法在采用固定汇率制的国家有效实行,提出了另一种二元冲突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克鲁格曼首次明确提出了“三元悖论”的理论,认为在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三者中,一国政府只能顾及其中两项。
图1显示了“三元悖论”条件下的政策选择对于金融安全的影响。
如图1所示,在由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构成的三角形中,三个要素两两组合成了三种的政策选择,同时也对金融安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以三角形的左侧为例,在该边界上,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构成了该国的政策选择,但由于“三元悖论”的制约,该国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从而选择了汇率浮动,这也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情况。
在该种情况下,该国的金融安全主要来自于资本自由流动造成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冲击以及汇率波动造成的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影响。
与之相对应,在该三角形的右侧,在资本的自由流动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货币政策不能独立操作,这反映了以香港为代表的货币局制度和以欧元区为代表的货币联盟的特征。
在这种情况下,一国的金融安全主要体现在货币政策的被动操作带来宏观经济不稳定和国际资本的冲击方面。
三元悖论蒙代尔三角
三元悖论【概述】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
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
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由“三元悖论”探讨我国的外汇占款(一)
由“三元悖论”探讨我国的外汇占款(一)摘要:“三元悖论”理论揭示了开放条件下经济体系内部制度选择之间的矛盾,即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三者的不可兼得。
这说明宏观调控当局面临多重相互交织、相互矛盾的目标时必须有所取舍,这种取舍需要针对本国的现实状况。
以三元悖论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货币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宏观调控方如何通过使用和调整外汇占款这一环节与对策,来实现对中国当前货币政策的改革和优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外汇占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的“三元悖论”理论表明:一个国家在经济金融开放中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选择资本的自由流动,则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这一政策虽然能很好地保持汇率的稳定,但是货币当局失去了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国内总需求以及取得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
并且容易受到汇率投机的冲击进而引发货币危机。
如果选择资本的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放弃汇率的稳定。
我国1994年对汇率制度进行了重要改革,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事实上还是在努力维持汇率的稳定;同时,我国一直强调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调整。
可以说,在理论上我国选择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
对资本流动严格控制。
这样可以避免国际资本市场对国内利率的影响,降低汇率风险。
但在现实中我国的结售汇制度使资本流动呈现单向自由化,即人民银行的外汇储备增长是以人民币等值投放为代价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实施这一政策组合的成本越来越大,外汇储备增长成为本币投放的主要闸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已经严重削弱。
也就是说,我国当前事实上被迫实行了汇率稳定和资本单向自由流动(流人)的政策组合。
这一组合造成了基础货币通过外汇占款大量被动投放。
在开放型经济中,外汇市场运行与整个经济运行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一方面,外汇市场的波动能够影响到经济运行状况和趋势;另一方面,经济的总体运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波动趋势。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三元悖论(Mundellian Trilemma),也称三难选择(The Impossible Trinity),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一说蒙代尔)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onetary policy),固定汇率(Exchange rate),资本的自由进出(Capital mobility)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
简介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
但是,该理论是高度抽象的,只考虑了极端的情况,即完全的货币政策独立、完全的固定汇率和完全的资本自由流动,并没有论及中间情况。
正如弗兰克尔指出的,“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为什么不可以在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两个目标的抉择中各放弃一半,从而实现一半的汇率稳定和一半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这不能不说是“三元悖论”理论在具体目标选择问题分析方面的局限。
但是目前的实证分析均指出存在三元悖论。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根据“三元悖论”原则,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的组合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是这一组合在现实中有效的前提是在假设一国外汇储备无上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实际上,现实中一国的外汇储备不可能无上限,一国的外汇储备总量再巨大,与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相比也是力量薄弱的,一旦中央银行耗尽外汇储备仍无力扭转国际投资者的贬值预期,则其在外汇市场上将无法继续托市,固定汇率制也将彻底崩溃。
三元悖论
常熟理工学院外汇交易与管理作业姓名:***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班级:经济与金融13学号:*********“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随着人民币下行压力的增大,中国加大了维持人民币强势的力度,通常来说,如果推出像中国这种刺激计划的大力度货币宽松措施,通常会导致本币大幅下跌,但中国正努力推广人民币在海外贸易中的使用,并力图使人民币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储备货币地位。
如果人民币严重贬值或显露出不稳定性,将加大中国实现这些目标的难度。
但很多人士对中国能否实现所有目标表示质疑。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同时实现固定汇率、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项目开放,也就是所谓的“三元悖论”。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蒙代尔和J·马库斯·弗莱明创立了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他综合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米德的政策搭配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的实现问题。
其所得出的结论是: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在调控宏观经济,即改变实际产出水平上是极其有力的;而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则显得无能为力。
这就意味着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从而为三元悖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三元悖论”原则的首次明确提出是由克鲁格曼完成的。
克鲁格曼在其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详细阐明了该原则。
资本的自由流动性意味着资本要素可以在一国内外自由流动,这不仅是已过宏观经济开放程度的表现和标志,也意味着资本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
固定汇率的稳定性,在保证贸易和投资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增强人们对前景可预期性的信心。
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一般均认为它对国家内部宏观经济稳定运行是极其重要的。
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保证了,国家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经济在冷热失调时,政府可以充分运用货币、财政政策确保一国内部经济的均衡发展。
中国应对三元悖论的措施
中国应对三元悖论的措施
三元悖论是指三个不同的论断或理论之间的矛盾或矛盾的可能性。
在中国应对三元悖论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深化改革: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解决不同领域不同理论的矛盾。
同时,开展综合性改革试验,促进不同理论的交流与融合,寻求统一的解决方案。
2. 提升科技创新:通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将有助于解决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3. 强化平衡发展观念:中国应着眼于平衡发展,即在不同领域或不同理论之间寻求平衡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
4. 加强政策协调: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充分识别和考虑不同领域或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
通过加强政策协调,避免不同政策之间的冲突,减少矛盾的发生。
5. 增强社会智能:教育和宣传等渠道可以加强培养人们的社会智能,提高对不同理论之间矛盾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加理性地应对三元悖论。
综上所述,中国应对三元悖论的措施可以从深化改革、提升科技创新、强化平衡发展观念、加强政策协调和增强社会智能等方面入手,以实现不同领域或不同理论的协同发展。
三元悖论
三元悖论
大多数国家间的跨国贸易,对参与各方都有好处,这也同时意味着各国更难控制本国的财政和汇率。
各国政府热衷于三个目标。
首先,各国希望保持汇率稳定,这样进出口价格就不会忽升忽降;
第二,政府希望能稳定利率,这样能保证企业更乐于借贷,而不是储蓄;
第三,各国都希望资本的进入和流出不会有太多障碍。
但是当你试图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时,问题就来了。
举例说明,欧元区国家试图降低利率来加速投资,减少失业。
这样资本就会向其他利率更高的国家流出,于是汇率就会下降,导致通货膨胀。
最终欧元利率又被迫上升到原来的水平。
你要么只能稳定汇率,保证资本自由跨国流动,但同时也会失去对利率的控制,后者同时保证汇率和利率的稳定,但这样你就无法阻止资本的流入和流出。
就像参与铁人三项的运动员一样,你无法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
三元悖论和亚洲金融危机课件
205
34
菲律宾(比索)
26.3
42
75
47
马来西亚(林吉特)
2.5
4.1
90
55
韩国(元)
850
1290
430
283
三、问题与思索
• 请将次贷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作一 比较,中国旳金融发展应该怎样从 中吸收教训?
二、“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此前,东南亚国家旳经 济已经连续23年高速增长。伴伴随经济旳高速 增长,这些国家旳银行信贷额以更快旳速度增 长,短期外债也到达前所未有旳水平。其中相 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旳增长造成资产价格 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另外,汇率制 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 。这些都为危机旳发生埋下了伏笔。
“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 机
“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 机
1 “三元悖论”理论简介
2 “三元悖论”与亚洲金融危机
3
问题与思索
一、“三元悖论”理论简 介
• 本国货币政策旳独立性,资本旳完 全流动性,汇率旳稳定性不能同步 实现,最多只能同步满足两个目旳, 而放弃另外一种目旳。
一、“三元悖论”理论简 介
• 10月28日,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统计。香港恒生指数下跌 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 10000点。 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告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 业银行,对其他银行旳存款实施有限担保。 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告,国际社会将向印 尼提供280亿美元旳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 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 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告,央行经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 证券企业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解资金短缺情况。
三元悖论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
小结:
在所有政策组合的选择中,可能最优解并非角点解,而是 中间解。我国今后的金融发展模式,必然会是在保证货币 政策相对独立的前提下,汇率波动幅度的逐渐增大和资本 管制的逐渐放松相结合的模式。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改 革必须是稳步渐进的,而渐进的速度则取决于人民币资本 项目开放的进度,即资本项目以多大的速度开放,汇率制 度就同样以多大的弹性浮动。
二、从“三元悖论”看我国汇率政策与 三元悖论” 货币政策的选择
(一)说明
在图1中,三个顶点表示三个政策目标,三条边代表三种政策搭配。 根据等边三角形的重要性质(其内任何一点到三条边的垂直距离之和 等于高)可以在这个三角形内进行政策搭配的选择。设在该等边三角 形内(含端点或边)任取一点C,C点到三条边的距离分别为:Cm、Ck、 Ce,它们分别表示货币政策相互依附的程度,资本管制的程度和汇率 浮动的程度。若假设等边三角形的高为1,有Cm+Ck+Ce=1,且有 0≤Cm,Ck,Ce≤1。其中Cm=0表示货币政策完全独立,Cm=1表示 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Ck=0表示资本自由流动,Ck=1表示资本管制; Ce=0表示实行固定汇率制, Ce=1表示实行浮动汇率制。
我国应该使Cm尽量一直靠近0,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 立。 在近期,应使Ck尽量靠近1,对资本帐户的开放切不可急 于求成;Ce靠近0,在保证汇率稳定的条件下,逐步扩大 现行汇率制度的弹性和波动区间,并使三者之和等于1。 在远期,应使Ck尽量靠近0,使资本可以在几乎不存在资 本管制的条件下自由流动;Ce尽量靠近1,使汇率制度具 有较大弹性和灵活性,几乎达到完全自由浮动,并三者之 和等于1。
(2)从资本流动方面来看,阿根廷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 从资本流动方面来看,阿根廷的金融自由化进程过快 从资本流动方面来看 20世纪90年代,为了吸引外资以解决债务危机,阿根廷政 府开始放松利率管制和资本流入流出的限制。虽然这些金 融自由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债务危机,使资本流入 量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此时阿根廷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条件 还不成熟,政府监管滞后于金融开放,特别是对资本流动 的预测监管不利,使其在遭受大量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的 冲击下,加重了阿根廷政府的债务负担,最终导致了金融 危机的爆发。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
“三元悖论”视角下的中国汇率制度选择[摘要]“三元悖论”作为经典的金融理论之一,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兼得的矛盾。
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国汇率制度的改革是货币政策得到独立性的必由之路。
本文基于“三元悖论”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汇率制度情况及金融整体发展状况,并且对未来我国汇率制度的调整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三元悖论汇率制度政策选择困难建议[正文]一.“三元悖论”理论(一)理论简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深入探讨了固定汇率或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问题,以此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三元悖论”,他认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构成了三极,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好的兼顾到三方目标[1](图1)。
(图1)如图1所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条边分别代表三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即三个顶点)的对立面,依据该理论,一国只能实现三角形中其中一条边上的三个目标:如一国若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和资本自由流动,则必然要放弃汇率的稳定;同理,当一国选择了货币政策独立和汇率稳定目标,必然要实行资本管制。
“三元悖论”最大的意义在于为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但是该理论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中最突出的缺陷在于角点解假设过于严格。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该理论只给人们展示了三个宏观经济目标完全实现的情况,如货币政策完全独立,汇率完全固定或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却没有告诉人们如果各个政策目标实现不完全会是怎样的情况;其二,该理论假定“三元”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完全的且无溢出效应,忽略了其它因素对“三元”的作用,如影响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因素很多,不仅仅是资本自由流动。
(二)理论研究发展历程及现实政策含义早在1930年,凯恩斯就指出,固定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会限制一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发挥[2]。
而米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二元冲突”揭示了在货币政策有效前提下固定汇率制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的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悖论的提出
Robert Mundell和J.M.Flemng以各自的论文“The appropriate use of monetary and fiscal policy under fixed exchange rates”,“Domestic financial policies under fixed an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在1962年给出了IS-LM-BP(M-F)模型。
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无效;在固定汇率制和资本有限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也只是短期内有效,在长期内则无效。
因此,模型已经隐含的认为,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自主的货币政策是难以同时兼容的。
97年金融危机中,泰国,印尼等原先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被迫放弃固定汇率。
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aul Krugman在M-F模型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亚洲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明确提出---------开放经济体不可能同时追求“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三个目标。
至少只能同时追求其中的两个目标。
即开放经济体所面临的政策选择的“不可能”三角。
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央行几乎不可能有非常巨额的外汇储备来抗衡近乎天文数字的国际资本的冲击,以维持固定汇率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这正是许多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放弃固定汇率制的直接原因。
概述
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
•如果实现了货币政策自主,意味着货币政策独立于外部因素,可以有效地针对国内产出和价格水平的波动进行调节
•如果实现了汇率稳定,可以有助于国内外价格的相对固定,有利于国际贸易和投资。
•如果实现了自由的资本流动,可以实现国际金融一体化,提高资本国际配置的效率
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
“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
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
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
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
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
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
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
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
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