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与模式教学内容核心经验及目标要求.doc

合集下载

集合与模式教学内容核心经验及目标要求

集合与模式教学内容核心经验及目标要求
6、能对同一类物体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逐级分类(两层分类)
1、用模式块创建、描述、扩展、复制模式
2、根据规律分辨模式中缺失的元素
3、注意并描述环境中的模式
大班
(5--6岁)
1、集合有进一步的感知,能对在不同集合中的物体进行辨别
2、初步感知集合的类与子类包含、交集、并集关系
3、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多角度分类(几种属性或多维分类)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核心经验、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一览表(集合与模式)
年龄段教目标及内容要求
儿童发展


核心经验
集合与分类
模式
1、物体的属性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2、同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3、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感知其关系
1、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拍成的序列(可以是从重复或发展的),他不仅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4、区分“1”和“许多”,从周围环境中找出“1个”和“许多个”物体,初步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学会运用词语“1个”和“许多个”
5、学习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一样多与不相等---多或少<无需计数>)并能正确运用词语表述
复制(再现)、扩展、创编动作模式,视觉模式(颜色、形状、大小)
4、能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层级分类9三层分类)
5、看统计图进行分类统计
1、强化视觉、动作模式
2、分辨模式的规则,根据规则创编模式
3、用符号记录模式
中班
(4--5岁)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如:给小动物喂食、分发餐具
2、能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
3、学习按照某一特征的肯定和否定进行分类

幼儿园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幼儿园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3、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3、比较与测量
量的比较测量
5~6岁幼儿
量的认识
1.初步感受当物体的形状等外在形式发生改变时,其原有的长度不变
当图形的摆放位置、形状等改变时,其原有的面积不变
2.感受物体轻重的不同,能按物体轻重的不同进行排序
3.认识人民币,能说出它们的单位名称,并能按要求取相应的币值
4~5岁
1、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厚薄,能按从粗到细或从厚到薄的规律
排列物体(5
空间方位
5~6岁幼儿
空间与时间
1.认识球体、正方形,能正确说出其名称,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出类似
的物体,能区别圆形与球体、正方形与正方体
2.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3.认识整点,能把时间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会看日历,知道一年
数学核心经验
1、集合与模式
集合与分类模式
5~6岁幼儿
集合概念
1.学习根据事物的不同特征进行层级分类,并用符号进行记录
4~5岁幼儿
1、感知数量与数量、形状与形状的对应关系
3~4岁幼儿
2、数概念与运算
计数
数符号
数运算
5~6幼儿
数的概念
1.能对10以内的数进行分解组合
2.能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3.能口头创编加法和减法应用题,能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12个月,感知每个朋的天数不同
4~5岁
1、认识长方形,能在生活中找出含有长方形的物体;认识椭圆形
能在生活中找出 含有椭圆形的物体
3、进一步复习各种图形的外形特征,能用几何图形进行拼搭创造
学习区分和说出以客体为中心的前后、上下、里外的位置关系
3~4岁幼儿

高中数学教学集合的目标和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集合的目标和要求

高中数学教学集合的目标和要求篇一:高中数学集合的基本运算学习目标分析高中数学集合的基本运算学习目标分析课程标准: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 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集合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集合的补集。

3. 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与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我们分解第一条: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选自:《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第14页教材:内容主题“1.1.3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指导意见》: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和关键词从句型结构来看,这是一条“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理解,会求”核心概念:“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第二步:扩展或剖析核心概念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与并集的区别和联系,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能正确运用交集并集的定义和Venn图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1. 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掌握交集和并集的区别和联系2. 会准确求出两个已知集合的交集和并集3. 掌握交集并集的符号和性质,能用交集并集概念性质和Venn图解决一些简单问题4.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强化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篇二: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课题:1.1集合-集合的概念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核心经验

•物品分类这一活动包括什么数学核心概念? •如果教师不理解这些核心概念,在教学过程中 可能会出什么问题?
•属性:物体的属性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
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分类的多样性:同样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 的方式进行分类。 •集合比较: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
幼儿集合与分类概念发展趋势
活动类型 匹配 二元分类 幼儿生活中可选用的材料
幼儿模式概念发展趋势
活动类型 识别 复制 填空 扩展 命名 转换 幼儿行为 教师用语 注意到模式规律,理解 •你注意到什么东西在重复吗? 简单的重复性模式 •我们把这种重复现象叫模式 按照样例复制简单的模 •请你排一个和这个一样的模式 式 •你用了同样的规则了吗? 将模式中空缺的部分填 •你能把这个模式中空缺的部分填补 补起来 起来吗? •你知不知道什么空缺了呢? 把一个模式继续扩展下 •下一步是什么? 去 •这个模式应该如何往下进行? 鉴别模式规则并说出来 •这个模式的规则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描述这个模式?
示例 属性:颜色、大小、形 状,物体的种类等都可 以作为物体的属性来匹 配分类。 分类的多样性:这些球 可以按照颜色分类(红 黄蓝)也可以按大小分 类(小中大)。 集合比较:红球比篮球 多(比较);较少,较 多(排序)。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关集合与分类的活动
——物品分类 大家一起将物品分为 2类 3类 多类
要点提示
1、注重数学核心经验是有效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关键。 •幼儿学习是建立在儿童对核心经验理解上的学习。 核心经验对儿童的未来学业和认知能力发展至关重要。 •核心经验帮助老师确立教学目标和重点,指导教什
么及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理解核心经验使老师的教学更灵活,对儿童学习行 为更敏感,对儿童学习的支持更有力。

大班数学集合与模式教案

大班数学集合与模式教案

大班数学集合与模式教案设计意图集合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符合幼儿掌握初步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由小班对集合的笼统知觉到中班的感知集合及元素,发展到大班对集合的理解,都说明我们要将集合的教育渗透在整个幼儿数学教育中。

但是交集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因此在此次的活动中,我们不教给孩子交集的术语,而是要让幼儿理解在两个集合重叠部分的物品同时具有两种特性,既符合一个集合中的要求也符合另外一个集合中的要求。

经过精心设计教案,准备丰富的操作材料,幼儿是可以初步理解交集的。

活动目标(一)初步理解交集的概念,运用对比的方式寻找两个集合的交集。

(二)仔细观察和比较,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三角形纸上有数字1到6;长方形纸上有数字4到9;1到10数字卡片两套;圆形空白卡纸;幼儿数学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一)生日到了(情境导入;创设生日的情境,引出生日礼物。

)1、小猪和小熊同一天生日,它俩一起开生日会。

2、朋友们送来了小猪和小熊喜欢的礼物,让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礼物。

(二)礼物大集合(观察操作;引导幼儿找出小猪与小熊的礼物,并找出小猪和小熊都喜欢的礼物。

)3、幼儿翻开活动材料数学第29页礼物大集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4、小猪的礼物放在绿色圈里,小熊的礼物放在蓝色的圈里。

请说说小猪和小熊分别收到了什么礼物。

数一数,比一比,谁收到的礼物多。

5、幼儿找出左右两边画面中相同的物品,看看小猪和小熊收到了哪些相同的礼物。

6、幼儿说说快速找出相同礼物的方法。

找到小猪和小熊都喜欢的礼物粘纸,贴在红圈里。

(三)快乐游戏(数字游戏;引导幼儿将小猪和小熊喜欢的数字进行排序,并找出相同的数字,初步理解交集的概念。

)1、小猪和小熊邀请朋友们一起玩数字游戏。

2、教师出示一张三角形卡纸,这是小猪喜欢的数字:1、2、3、4、5、6;再出示一张长方形的卡纸,这是小熊喜欢的数字:4、5、6、7、8、9、3、请幼儿说说小猪和小熊都喜欢的数字是哪几个?4、请幼儿在1一10的两套数字卡片中找出小猪喜欢的数字,按顺序排成一排;再找出小熊喜欢的数字,按顺序排成一排。

集合与模式小班数学教案

集合与模式小班数学教案

集合与模式小班数学教案一、引言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趣味性的教案。

本文将介绍一种名为“集合与模式”的小班数学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数学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案设计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属性;2. 培养学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3. 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模式的特点和规律;4.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1. 集合的概念a. 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集合概念,如衣柜中的衣服、课桌上的文具等;b. 通过实物示范和图示,引入集合的概念,解释集合的含义、符号以及集合的元素;c. 给学生展示一些具体的集合,如几何图形的集合、水果的集合等,通过观察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特点。

2. 集合的属性a.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包含关系和互斥关系,通过示例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子集、空集和全集的概念;b.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集合之间的关系,如相等集合、相交集合等;c. 给学生提供一些集合的运算问题,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集合的运算规则。

3. 模式的概念与分类a. 引导学生回顾常见的数列和图形模式,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以及几何图形的排列等;b. 解释模式的定义和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模式的规律;c. 给学生提供一些模式的问题和图形,帮助学生归纳和分类各种模式。

4. 模式的规律与应用a. 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不同模式的规律,通过找规律、填空等练习,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b. 给学生提供一些模式的延伸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c. 引导学生将数学中的模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时间的模式、成绩的模式等,增强学生对模式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和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集合和模式的相关知识;2. 讨论与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3. 演示与实践: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集合和模式的理解;4. 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使用多媒体工具展示图形、动画和实例,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与价值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与价值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法与技能情感与价值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掌握集合表示方法和集合运算- 理解集合的分类和关系- 掌握集合的应用领域和实际问题解决2. 方法与技能- 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分析集合的特点和关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集合运算的运用-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发展数学思维和表达能力3. 情感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二、知识与能力集合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数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集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集合的概念与基本性质,包括集合的元素、基本关系和集合的分类。

在能力方面,学生将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集合运算,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知识方面,学生将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例如用特征法和列举法表示集合,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例如并集、交集和差集等集合运算规则。

在能力方面,学生将通过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分析集合的特点和关系,掌握集合运算的运用,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三、方法与技能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技能来进行教学。

例如,可以采用讲授、示范、练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实践。

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建模能力。

在技能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观察和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集合问题上有所建树,更能得到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

四、情感与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

例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实际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共同创造,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必备收藏】 中班幼儿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必备收藏】 中班幼儿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幼儿能用计数的方法比较10 以内数量的多少
连续量的比较与排序
幼儿能够按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差异对7个以内的物体进行排序。
数量的分合
幼儿能进行5以内数量的分解与组合,体验一个量可以分成两个部分量、两个部分量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总量。
图形与
时间、
空间。
几何图形的特征、分解与组合
幼儿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进行分类;认识并命名立体图形上的平面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等:认识平面图形(如三角形)的各种变化;不用借助分割线的提示,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和分解。
时间
幼儿认识和区分今天、昨天和明天的概念
空间方位
与空间测量
幼儿能用首尾相接摆放单位量的方式,进行自然测量;通过用单位面积(方块)覆盖的方式,体验面积和面积测量的意义。
- 全文完 -
中班数学领域核心经验(全文633字)
维度
核心经验
内容
集合与模式。
集合的
分类与对应
幼儿可以按物体的内部特征(性质、功提用途等)进行分类;按物体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类;初步学习对物体进行多重角度分类。
了解简单重复性模式
幼儿能在已知的符号,图形的基础上,创造出独特的简单重复模式如给小动物做项链,以红黄蓝三色反复。



感知数和计数以及数的表征
幼儿可以进行50以内的唱数;用点数的方法对10以内数量的物体进行准确计数;将数字与相应数量的集合匹配:认识10以内的数字,并理解数字的以内的数量,发现物体的数量不会因其排列方式的改变而变化;根据数量属性将数量为10以内的集合分类。
数量的“大小”与“多少”比较

高中集合体数学教案模板

高中集合体数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发现集合的性质。

(3)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集合的运算及性质。

2. 教学难点:(1)集合运算的灵活运用。

(2)集合性质的归纳和证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引出集合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讲解集合的概念,强调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3)讲解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和差集等。

(4)介绍集合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

3. 小组合作与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集合?(2)如何进行集合的运算?(3)如何证明集合的性质?4. 学生展示与讲解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练习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表达。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 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大班数学优质教案《集合》【精品】

大班数学优质教案《集合》【精品】

大班数学优质教案《集合》【精品】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集合与分类》,主要详细内容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分类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通过学习,使幼儿能够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基本的集合分类方法,并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示集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掌握集合的概念,了解集合的分类方法,能够用具体的事物表示集合。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集合的概念和分类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用具体的事物表示集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水果卡片、动物卡片、交通工具卡片、集合表示图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准备一个水果盘,里面装有各种水果,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盘中的水果种类。

提问:“这些水果可以放在一起叫做什么?”引导幼儿说出“集合”。

2.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水果卡片、动物卡片、交通工具卡片,分别讲解它们是如何成为一个集合的。

引导幼儿观察这些集合有什么特点,如何分类。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让幼儿自己找出教室里的集合,例如文具、玩具、图书等。

每组选出一个集合,用画纸、彩笔等学具表示出来。

引导幼儿思考:集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六、板书设计1. 板书集合的概念、分类方法和表示方法。

2. 在黑板上展示各种集合的实物图片,让幼儿直观地了解集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找一找家里的集合,用画纸、彩笔等学具表示出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幼儿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分类方法和表示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更多的集合现象,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集合教案_精品文档

集合教案_精品文档

集合教案【标题】集合教案【引言】集合是数学中的基础概念之一,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集合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本文将以集合教学为主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集合的教学。

【1. 教学目标】集合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通过集合运算、集合的关系和集合的应用等内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集合的基本概念,如元素、空集、全集和子集等。

2.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

3. 学生能够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关系图解进行思考和分析。

4. 学生能够将集合概念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如调查统计、概率计算等。

【2. 教学内容】2.1 集合的基本概念2.1.1 元素和集合2.1.2 空集和全集2.1.3 子集和真子集2.2 集合的运算法则2.2.1 并集2.2.2 交集2.2.3 差集2.2.4 补集2.3 集合的关系2.3.1 包含关系2.3.2 相等关系2.3.3 互斥关系2.3.4 不相交关系2.4 集合的应用2.4.1 调查统计中的集合2.4.2 概率计算中的集合【3. 教学策略】3.1 情境导入法通过引入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和感知集合的概念,如在调查统计中引入某个班级的学生名单,让学生思考如何把这些学生分成几个集合。

3.2 讨论交流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运算法则和关系,如通过讨论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3.3 案例分析法选取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问题,如在概率计算中利用集合求解概率,让学生明确集合的应用场景和作用。

3.4 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集合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集合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集合教学设计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明确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 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概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图理解集合,并学会用语言描述集合。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 通过实际问题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 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

2. 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如小卡片、小瓶子等)、黑板、粉笔。

2. 学生:提前预习集合的相关知识,准备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片或实物有什么共同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或实物属于同一类别,可以组成一个整体。

(二)新课讲授1. 集合的概念:-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集合的定义:集合是指一些确定的、互不相同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2. 集合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对象属于哪个集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一个对象可以属于一个或多个集合。

3.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师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 学生练习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三)课堂活动1. 小组合作:-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集合,并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来。

- 小组之间互相展示,并互相评价。

2. 实际问题解决:-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如:一个班级有30名学生,其中有10名女生,20名男生,请用集合表示女生和男生。

-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关于大班集合与模式的目标

关于大班集合与模式的目标

关于大班集合与模式的目标说起“大班集合”,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抽象,不知道这个东西跟我们平时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大班集合就是指大班级里的小伙伴们,在一起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我们每个人都在这群体里扮演着一个不同的角色,大家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最终完成一些任务。

你想啊,一群小伙伴像鱼儿一样游在一起,大家的动作是有规律的,有默契的。

你不动我不动,我一动,你也要动。

对吧,这就是集合,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都是为这个目标出一份力的。

所以说大班集合,最重要的就是目标。

大家一定要明白,集合的核心是大家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在一个大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习惯,个性上也是五花八门的。

但是,正因为有了集合这个概念,大家就可以把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拿出来,融合在一起,达成一个集体的目标。

要是没有这个目标,每个人可能都各自为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效果肯定就不一样。

就像做团体项目一样,如果大家都不配合,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任务,更别提什么优秀的结果了。

所以,集合不仅仅是“聚在一起”这么简单,它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能够调动自己最好的状态,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模式的重要性。

什么是模式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条路,一条大家都在走的路。

这条路上有固定的步骤,有既定的规则,大家按照这些规则走,才能顺利到达目标。

就像排队吃饭,大家得一个接一个地走,不能拥挤,不然大家都没饭吃。

如果你乱了套,大家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所以,模式就像是一种行为的标准,帮助大家明确自己的角色、位置,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避免混乱。

这个模式的好处,大家应该都能体会到。

你想啊,要是每个小朋友都不按照模式来,可能有的小朋友会跳得特别快,其他人就跟不上;有的孩子特别慢,整个团队都得拖后腿。

这样一来,任务肯定完成得慢,结果也不会好。

在大班集合里,模式和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没有目标的模式,最终只能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模式的目标,则可能会成为“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实现。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集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学生能够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运算。

(3)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操作。

(3)通过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

(3)集合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

(2)集合之间的关系和运算的掌握。

(3)集合的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 讲解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关系和运算,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集合的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练习法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集合的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实例法 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如学校的班级、图书馆的书籍等。

(2)让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和作用。

讲解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定义:由一些确定的元素组成的整体。

(2)集合的元素:组成集合的个体。

(3)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法。

讲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1)子集:如果集合 A 的所有元素都属于集合 B ,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子集。

(2)真子集:如果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且集合 B 中至1. 2. 3. 1. 2. 1. 2. 3. 4. 1. 2. 3.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 A ,则称集合 A 是集合 B 的真子集。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集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 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掌握集合的运算。

- 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通过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 通过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通过集合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通过集合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 通过集合的运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难点:集合的概念、集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

2. 教学难点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通过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如:“我们班的所有同学”、“所有的自然数”等。

- 让学生观察这些实例,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引导学生概括出集合的概念: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2. 讲授新课 - 集合的表示方法 -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

- 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

- 图示法:用韦恩图表示集合的方法。

-集合之间的关系 - 子集:如果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中的元素,那么集合 A 叫做集合 B 的子集,记作 A⊆B。

-真子集:如果集合 A 是集合 B 的子集,并且集合 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集合 A,那么集合 A 叫做集合 B 的真子集,记作A⊂B。

- 相等:如果集合 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中的元素,并且集合 B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A 中的元素,那么集合 A 与集合 B 相等,记作 A=B。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了解集合间的运算和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

2. 难点:集合的运算和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3 集合的基本运算2. 集合的运算2.1 并集、交集、补集2.2 集合的运算规则3. 集合的关系3.1 子集、真子集3.2 相等集合3.3 空集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知识点。

2.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运算和关系。

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集合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产生对集合的认识和需求。

2. 教学内容展示: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基本运算规则。

3.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跟踪学生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掌握集合的运算和关系。

4. 集合运算练习:设计集合运算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集合运算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集合相关问题,并展示成果。

6. 总结课堂:总结集合的重要概念和运算规则,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听课评价:通过观察和听课记录,评价学生对集合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检测学生对集合运算的掌握情况。

3. 期中考试:组织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集合的运算和关系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掌握情况不同,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适时增加拓展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3. 教学评价:及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扬优点,改正不足,持续提高教学质量。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

集合教学设计《集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会进行集合的运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1)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集合的例子,如班级、家庭、学校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集合的特点。

(2)提问学生:你们还能举出其他集合的例子吗?集合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集合。

讲授新课 (1)集合的概念 ①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如一群羊、一堆苹果等,引导学生用集合来描述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

②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集合的概念。

③ 教师总结集合的概念: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2)集合的表示方法 ①教师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② 让学生练习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如{1,2,3,4,5}、{x|x 是小于 10 的正整数}等。

(3)集合的运算 ① 教师讲解集合的运算,如交集、并集、补集等。

② 让学生练习进行集合的运算,如{1,2,3}∩{2,3,4}、{1,2,3}∪{2,3,4}、{1,2,3}的补集等。

(4)集合的应用 ① 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如学校的课程安排、班级的座位安排等,引导学生用集合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②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集合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实际问题。

③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巩固练习 (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

(2)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生活中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如班级的人数统计、学校的社团活动安排等。

《集合》精品教案

《集合》精品教案

《集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集合的概念,能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会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能
力。

2.体会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会用韦恩图表示集合。

2.教学难点: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1.出示一些物品,如苹果、香蕉、橘子等,让学生分类。

2.引出集合的概念:把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集
合。

2.新授
1.出示例题:三(1)班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15人,参加数学兴
趣小组的有20人,其中有8人既参加了语文兴趣小组又参加了
数学兴趣小组。

问三(1)班参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
2.引导学生用集合的思想分析问题:用韦恩图表示参加语文和数学兴
趣小组的人数,然后求出总人数。

3.讲解韦恩图的画法和用法。

3.巩固
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用韦恩图表示集合并解决实际问题。

2.小组合作设计集合问题并解答。

4.总结
1.提问:今天学到了什么?
2.总结集合的概念和韦恩图的用法。

5.作业
1.找一找生活中的集合问题,并尝试用韦恩图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核心经验、教学目标与内容要求一览表(集合与模式)
年龄段教目标及内容要求
儿童发展


核心经验
集合与分类
模式
1、物体的属性可以用来对物体进行匹配、分类,组成不同的集合
2、同一组物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3、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感知其关系
1、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拍成的序列(可以是从重复或发展的),他不仅存在于数学中,也存在于这个世界中
4、能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进行层级分类9三层分类)
5、看统计图进行分类统计
1、强化视觉、动作模式
2、分辨模式的规则,根据规则创编模式
3、用符号记录模式
科教兴国
2、识别模式可以有助于进行预测和归纳概括
3、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
幼儿集合发展轨迹:
1、泛化笼统知觉阶段
2、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3、感知集合元素数量Hale Waihona Puke 段4、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幼儿分类能力发展轨迹:
1、据表面、具体、简单的特征进行分类
2、根据内壁特征来对食物进行抽象概括,但脱离不了具体的情景和效用
3、据本质属性进行分类,能抽象事物的多种属性和特征
1、模式能力结构上的渐进性发展:
识别--复制--扩展、填充---创造---比较、转换
2、模式类型认识上的渐进性发展:
重复性模式---发展型模式
实物材料模式---符号材料模式
小班
(3--4岁)
1、几个物体中,根据范例和口头知识把相同或不相同的物体找出来(感知集合)
6、能对同一类物体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逐级分类(两层分类)
1、用模式块创建、描述、扩展、复制模式
2、根据规律分辨模式中缺失的元素
3、注意并描述环境中的模式
大班
(5--6岁)
1、集合有进一步的感知,能对在不同集合中的物体进行辨别
2、初步感知集合的类与子类包含、交集、并集关系
3、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多角度分类(几种属性或多维分类)
4、区分“1”和“许多”,从周围环境中找出“1个”和“许多个”物体,初步认识“1”和“许多”的关系,学会运用词语“1个”和“许多个”
5、学习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相等--一样多与不相等---多或少<无需计数>)并能正确运用词语表述
复制(再现)、扩展、创编动作模式,视觉模式(颜色、形状、大小)
2、按照物体的名称或物体的某一特征归类(匹配)
包括:
(1)物品与名称匹配(2)物品与物品、物品与照片匹配
(3)大小匹配(4)图案匹配
(5)事物关系匹配(身体部位、食物、部分与整体等)
(6)找相同(7)找异同
3、学习按照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用途)进行分类
包括:
(1)颜色分类(2)大小分类(3)形状分类(4)用途分类(5)特征分类(6)习性分类
中班
(4--5岁)
1、能按类的观念做等价集合 如:给小动物喂食、分发餐具
2、能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并能按两个特征做集合
3、学习按照某一特征的肯定和否定进行分类
4、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进行一级类概念分类和简单的多角度分类,并能说出分类理由(发现并运用分类的规则)
5、能按照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