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教育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管理对策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管理对策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作用与管理对策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利用集体教育个人,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学生非正式群体作用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彼得罗夫斯基说:“在任何群体中,各种人际关系形成着一种复杂的人际结构。
了解这种结构,对于一个集体的教育者和领导者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并掌握其管理策略。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一) 非正式群体的内涵“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共同的兴趣、感情、共同的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
它不像正式群体那样处于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而是处于不断适应,不断重新组合当中。
”①(二)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根据凝聚力的强弱将学生非正式群体划分为松散型和紧密型;根据其作用的性质将学生非正式群体划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并借鉴领导行为四分图,绘制学生非正式群体五分图,其中横坐标为紧密程度,纵坐标为作用性质。
1. 紧密积极型 (A 型)。
紧密而积极型 (A 型) 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有较强的凝聚力,一旦形成,不易瓦解;有固定的成员,有公认的核心人物,有成员认可并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有固定的活动形式;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积极的作用。
2. 松散积极型 (B 型)。
松散而积极型 (B 型) 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凝聚力不强,易瓦解;没有固定的成员,没有公认的核心人物,没有成员认可并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通常是根据成员的需要组织活动,有较大的随机性;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一定积极的作用。
3. 松散消极型 (C 型)。
松散而消极型 (C 型) 的群体,在凝聚力方面:凝聚力不强,易瓦解;成员界限模糊,没有公认的核心人物或核心人物在群体中影响力不强,没有成员认可并能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成员聚在一起以发泄对班主任、班干部的`不满、散布小道消息等为主;在产生作用的性质方面:成员消极对待班级活动,对班级产生不良的影响。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
浅谈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非正式管理论文摘要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活跃于大学生群体中的一种不可消除客观存在的群体,加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对改进和创新大学生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的探析,提出了几条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希望能够改善大学生管理工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
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也会因各种需要和心理倾向而结成规模大小不等的非正式群体。
这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除团学组织外,大学生中实际存在的,纯粹由大学生自发形成的集合体,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而形成的群体。
1形成原因虽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有自发性,但是其形成和产生不是盲目随意的,他是大学生主观心理因素的诱发和外界的社会客观条件催化而形成的产物。
具体原因总结如下:1.1大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1)孤独和寂寞是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心理基础。
在知识经济充斥的社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口号唱响的时代,大多数学生已远离家乡,踏上大学求学之路,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已经习惯了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小公主”、“小太阳”们不得不独立生活和学习,这样他们自然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
而大学的班委、团委等这种正式群体管理相对严格和规范并且有较大的约束力,无法满足大学生释放孤独和寂寞的需要,他们为了寻求感情寄托便会自发形成非正式群。
(2)兴趣与爱好的需要。
现代大学生面对激烈残酷的社会竞争,已不仅仅满足于专门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他们积极拓宽视野,主动寻求兴趣点并极力想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因此,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就会自发组织一些小团体活动,即所谓的兴趣学习小组,如舞蹈协会,书法协会等。
这种以兴趣爱好为中心的非正式群体便会油然而生。
(3)自尊与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而且大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较高,因此他们会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和渴望自尊,仅仅依靠大学中存在的正式群体是无法满足他们渴望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管理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管理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1.自发趋群性人是群居动物,求同存异只是一种更好更成熟的生活态度,而在大学时代大学生们更趋向于趋同排异,进而趋同方与被排斥方均会主动结成非正式群体以与对方保持对抗而非单人与群体间对抗。
而在组成群体的过程中又会在群体成员交往中主动互相了解,结成新的非正式群体。
2.社会助长只要其他人在场,即使个体之间互不相识或无竞争存在,也可以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助长影响。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观察力上升以及自尊心等的提升导致了对自身及他人的关注程度达到从所未有的高度。
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后通过对他人他事的观察及模仿,进而升华自我价值观体系。
而在非正式群体中成员间类似的社会生活经历等亲和力更促使了这一过程。
比起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成员更容易交换各自的想法,感受等以用来互相激励、激发。
3.从众行为大学生处在朝气蓬勃的年龄段,而未经世事也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存在过多幻想,对自身认识不完善,这个时期,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较差,自我维护的欲望强烈,对于他人的评价非常注重,自我维护意识强烈,对他人的看法、暗示等往往全盘接受。
通常为了维护自己或提升自己而保持与群体的同调性。
因此大学生对群体的依赖性更强,从众行为倾向也更加明显。
可分为表面从众内心抗拒及表面内心都从众两种。
4.情感约束力相比于正式群体建立在完整的组织与纪律上,非正式组织更多的建立在群员间的感情基础上。
密切积极的交往、相互信任、相互依赖被默认为群体接纳的信号。
相反的,则会渐渐被排除在组织之外。
情感约束力强时则非正式群体稳定性较高。
而当成员间发生矛盾时这种联系往往会被削弱甚至导致非正式群体的解散。
5.有自然形成的领袖。
每一个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领袖人物”,他不是由选举产生,而是靠威信自然形成,即所谓的“自然领袖”。
“自然领袖”或许既不是班干部,学习成绩也一般,但必定具有果断、讲义气、重交情等个性品质,从而得到有些同学的钦佩,并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受到成员们心理上的拥戴。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一: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1)正视学生非正式群的存在,不能只看到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就无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活动,因此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也要像正式群体一样纳入正常轨道。
2)既然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就要细心观察,深入调查,认真分析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活动、特征及其利弊,为全面有效的教育引导打好基础。
二: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1)对于积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如学习兴趣小组、各种课外娱乐小组等要加以大胆使用,使之发挥特长优势,给予支持、保护、促进发展;2)对于中间型的,也就是非正式群体的性质既不是积极的,也不是消极的,应坚持积极引导,注意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消极影响,努力使之向积极型转化;3)对于消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要密切注视,及时防范,避免进一步恶化,可采用教育、引导、争取和改造的原则;4)对于少数破坏型的,如一些流氓犯罪盗窃团伙,要通过法律途径,严打首犯、要犯,对有悔过之意、能检举揭发交代罪行的胁从分子应坚持教育从严、处理宽大的原则,帮助他们重新做人。
5)对破坏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重在加强预防,防患于未然。
三: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教育者首先要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目标进行改造,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和环境,使之一步一步缩小鱼班集体目标的差距,形成最大合力,这样班集体等正式群体的效益和功能就可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目标都引导和改造,是转化非正式群体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根木。
四:发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级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求青少年学生有各种各样的需要,这些需要如果在班集体等正式群体活动中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另谋出路,而非正式群体正是这种需要满足的辅助渠道。
当然任何高明优秀的正式群体也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纷繁复杂的需要,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努力做到,就是尽量最大限度地去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最大可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正式群体里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全面发挥。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管理论文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探讨摘要:高校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一个客观存在和不可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的发展。
弄清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定义、特点、形成的原因及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管理与教育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策略和措施,将对统合校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育人环境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大学生;管理高校中的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他们是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根据自愿原则自发形成的非权威性的群体,是大学校园中不容忽视的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对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含义、形成原因及特点“非正式群体”这一概念,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的先驱者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相对于正式群体第一次提出的。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高校里面相对同步的学习和休息、集中的居住这些特殊的环境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提供了方便,从客观方面来看,大学生存在年龄相近、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经历相似、处境相同的特点,这些都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持久存在成为可能。
从主观方面来看,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出现弥补了正式群体的不足,适合大学生的特点,满足了大学生满足友谊、追求认同、取得保护、谋求发展的个性发展需要。
大学生在以共同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为基础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独立开展活动,从而获得从正式群体里得不到的心理满足。
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包括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学习小组、兴趣小组,以及其他三五成群的小集团、小圈子等,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规模较小,人数少。
通常在5人左右,或更少。
二是有较强的凝聚力。
非正式群体成员间的情趣利益一致,爱好、志向、个性相同。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95后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群体,高校对于这一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95后作为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他们在认知、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与以往的学生群体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难以契合他们的需求。
高校如何对95后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管理,是当前高校管理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我们应该了解95后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
95后作为网络时代的新一代,他们成长的环境与上一代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接触到的事物更多样化。
95后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他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示。
他们对权威和规则的态度较为随意,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更加强烈。
由于成长环境的变化,95后的生活快节奏、多样性和碎片化特征更为明显。
在面对这一群体的管理时,高校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
高校需要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95后这一群体。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注重纪律和秩序,而95后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示,这就要求高校在管理95后时更多的采用包容的心态。
高校应该鼓励95后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和资源。
高校也应该建立更加开放的沟通机制,鼓励学生们进行自由、平等、直接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高校应该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制度,满足95后的多样化需求。
95后是一个成长在多样性环境中的群体,他们对规则和权威的态度也更为随意。
高校的管理制度也需要更加灵活,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更加灵活多样的管理政策,适当减少不必要的规定和束缚,增加更多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体验。
在管理上也应当更加注重个案处理,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也需要更加注重对95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管理。
95后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需要更加细致和全面的关注和管理。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教育管理
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教育管理近年来,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学生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之外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组织性的学生社团或团体。
这些群体在学生的个人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挑战。
本文将探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在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的重要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交交往的产物。
这些群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学生可以在其中互相交流、分享兴趣和经验。
非正式群体不受课程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
这种参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管理挑战。
首先,这些群体的组织和活动一般不受学校官方管理,缺乏监管与指导。
其次,学生非正式群体往往存在成员的不稳定性和不规范行为的可能。
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学生非正式群体可能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妨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个人发展。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策略针对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和管理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管理策略来引导和监督这些群体的活动。
1. 建立学校官方指导机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指导机构,负责管理和指导学生非正式群体。
这个机构可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指导,帮助学生群体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
2. 加强学校与非正式群体的沟通与合作学校要与非正式群体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了解和关注群体的发展情况。
定期举办座谈会、专题讲座等活动,与学生群体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倾听群体的需求与建议。
3. 营造积极的社交环境学校应该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交环境,鼓励学生参与非正式群体活动。
通过提供相关资源和支持,予以鼓励和肯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4. 引导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发展学校要注重对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引导与管理。
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群体的组织结构和活动范围,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监督机制。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95后”一代逐渐步入大学校园,其在大学期间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开始受到高校管理者的关注。
这些非正式群体通常是由志同道合、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的,其特征包括自由、开放、随性、创新等。
高校对这些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既要关注其发展与壮大,又要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学生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通过三个层面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首先,高校需要加强管理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管理方式往往呈现出“一刀切”的倾向,难以满足“95后”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这些群体更加注重自由、开放、创新、互动等特征,需要高校以开放视野、宽容心态来管理。
高校可以通过赋予这些群体更大的自治权和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其良性发展,同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学校公共事务中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引导服务,帮助其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其次,高校需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不同于传统学生群体,“95后”更多的是独生子女,经历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些特殊的影响。
因此,高校在管理非正式群体时需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对于身心较为脆弱的学生则需要给予更多关怀和关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校园生活,营造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最后,高校需要强化安全管理。
非正式群体的发展往往伴随着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增加,高校需要加强对这些群体的监管。
在活动组织和实施中加强风险评估,规范活动流程,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及时处理安全事件,树立权威形象,维护校园秩序。
同时,还需对社团领导人进行安全知识和紧急处理能力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总之,高校对于“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以开放、多元、创新的管理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文化建设,同时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和安全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加和谐、安全、高效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由于成长环境的巨大变化,95后具有更加自主、个性化的特点。
高校在管理中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适应高校生活中的压力和困惑。
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促进“95后”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
作为高校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成长。
高校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高校可以建设先进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购置最新的学习工具和设备,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资料。
高校还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需求。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和培养。
高校应该提供职业规划和指导服务,帮助他们了解不同行业的就业前景和要求。
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就业推介会和实习招聘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和职业导师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关注他们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作为社会的一员,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担负起社会责任。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公共课程和社会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公益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志愿服务,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担当。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学习需求、职业发展需求和价值观、社会责任感。
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组织职业指导和推介活动,以及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全面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更好地满足“95后”非正式群体的需求,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自“95后”一代步入大学校门以来,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就被不少高校所认识到。
广义上讲,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通过官方机构和程序依法组建的、由学生自行组织起来的群体,比如兴趣爱好群体、师生交流群体等。
这类群体活跃性强,对维护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自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然而,作为管理者的高校也需要对非正式群体实施管理,保持对校园秩序的维护和学生安全的保障。
一、加强沟通与引导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不能单纯采取“重罚重处”的方式,而是应该采取“引导加调查”的策略。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与非正式群体代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非正式群体的动态和特点,把握非正式群体的动向,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体存在的问题。
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策划性活动,满足学生课余兴趣爱好的需求,以减少学生聚众闹事等情况的产生。
二、注重身心健康教育非正式群体由于自身群体特点,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吸烟、酗酒、打架等不良行为。
高校应该注重非正式群体的身心健康教育,加大健康素养教育的力度,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确保学生安全、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三、提高安全保障由于非正式群体的特殊性以及非正式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不规范等原因,常常会引发一些安全问题。
高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保障教学环境安全。
同时,也要采取过程监管措施,对非正式群体内部行为加强监管,防止其发展成为不稳定因素,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四、合理规划总体格局高校应该在合理规划非正式群体总体格局的前提下,赋予非正式群体自主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合法权益,并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引导非正式群体向着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
不仅如此,高校还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这个平台,推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五、提高师生互动力度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
高校应该借助非正式群体这个桥梁,实现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互动。
高校可以利用非正式群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发挥自身才华和优秀个性提供更加活跃、积极向上的生态环境。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近年来,“95后”已经成为高校中的一支重要群体。
与之前的学生群体相比,他们具有更加独立和自主的个性特点,对于大学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追求。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找到适合他们的管理方式。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注重个性化。
相较于之前的一些年轻群体,95后更加崇尚个性,更加强调自己的独特性。
高校应该尊重他们的个人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组织各类社团和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还可以通过开展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由于95后面临种种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之前的学生群体更加突出。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学生面临困难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怀。
高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户外拓展、文化沙龙等,让学生有机会放松身心,释放压力。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
相比之前的学生群体,95后更加开放、激进,对于创新和创业有着更大的热情。
高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创新和创业的平台和资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举办讲座和讨论会等方式来鼓励学生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项目的支持和帮助。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95后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程度较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程度的关注与参与。
高校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问题,并与家长一起探讨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合作等方式加强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与时俱进,注重个性化、关注心理健康、鼓励创新和创业精神,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中的一个非正式群体。
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95后”已经不再只是一个年龄段的代名词,而是具有独特的群体特征和行为习惯。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疏导他们的需求和特点,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空间。
在“95后”这一非正式群体中,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和行为习惯,而这些特点和习惯必然对高校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关注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与上一代学生相比,“95后”具有更加独立自由的个性,他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和服务,为他们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还要关注他们的网络化特点。
与上一代学生相比,“95后”更加依赖网络和社交媒体,他们通常会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和引导,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资源,提高网络信息素养,避免沉迷网络对学业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关注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上一代学生相比,“95后”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更加追求实践性的学习和活动,更加注重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压力。
与上一代学生相比,“95后”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生活困扰,他们更加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高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为他们提供更加全面的心理健康服务和关爱,帮助他们应对心理困扰和生活压力。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主力群体。
与此同时,作为“90后”之后的一代,他们的社会认知、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前辈存在不小的差异,这为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加强信息披露与宣传“95后”非正式群体信息获取的途径广泛,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进行的。
因此,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披露与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和各项政策,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责任,同时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二、减少管控,多给予自主空间“95后”非正式群体在生活与学习中更加注重自身兴趣爱好的追求,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和挑战自我,这也意味着对一些传统的管理规定和“束缚”比较敏感。
高校应该为“95后”群体的自主性提供更多的空间,通过鼓励创新和自由探索来锻炼他们的领导力和个性魅力。
三、注重特色培育,打造品牌优势“95后”非正式群体比较热爱所属的圈子和群体,也注重集体荣誉和影响力。
高校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特色文化和品牌活动,吸引他们参与其中,并在群体中树立榜样和领袖,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社交环境。
四、加强服务意识,关注个体差异“95后”非正式群体注重个性独立与自我表达,相对而言,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可能需要更多细致的服务和指导。
高校应该加强服务意识,为他们提供一系列的咨询、辅导和活动支持,关注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让每个人都能在校园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发展。
总之,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顺应时代发展和群体变化,注重引导和支持,减少管控和限制,在有限的监督下实现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平衡,为这个群体的成长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95后”这一群体,作为21世纪生活中的重要一把手,已经逐渐成为大学校园中的非正式群体。
他们在校园中的管理,对于大学的运营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正规的高校管理方法对这一族群的管理却存在一系列难题。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讨论如何对“95后”非正式群体进行适当管理。
首先,高校管理者需要了解到,”95后”是一大特殊群体,他们生长于一个充满竞争与变化的时代,背负着诸多日益增多的社会压力。
因此,管理者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更多地去考虑这群年轻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征,并相应地应用情境指导,握住他们的心理底线,来帮助他们转变为更加优良的学生。
其次,校园中的非正式群体,不仅包括“95后”这一新生代,还包括许多在校园生活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社交游戏者。
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在推广文化建设中,为这一不同的群体开设更多的活动场所。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这一场所的建设与维护所需的资源。
)例如,高校可以推出各种兴趣社团,聚集志趣相投的同学,实现“同好聚集”的效应,提高校园文化的浓度,并号召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其中。
其次,高校管理者需要从学生自身的需求和需求引导的角度出发,制定辅导计划。
因为“95后”这一群体的教育方式与之前的不同,他们需要更多的个体化教育和关怀,而不是机械地进行大规模的教学。
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确定学生的具体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各种适当的辅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除此之外,高校管理者还需要更多的走进非正式群体,理解他们对于学校的看法,让他们能够在校园中找到归属感,融入一个有机的社会群体当中。
同时,管理者还需要设定一些具体的制度,同时为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以便它们能够获得更良好的奖励。
最后,破除对于非正式群体的敌视心理。
这种心态很容易让校园管理者变得僵硬、将目光注重在正式群体之上,而忽视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及其价值。
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采取开设人文课程、推广公用以及各种社会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非正式群体所奉行的价值观,并重新审视他们在校园中的地位和意义。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95后是指1995年后出生的一代年轻人。
他们是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的成长环境与前几代年轻人相比有天壤之别。
与上一代相比,95后更加开放自由,更注重个性与自由,对权威和传统的观念更加挑战与怀疑。
这一群体的特点使得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面临一定的挑战,管理者需要更加灵活和理解,以更好地满足95后的需求。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首先需要关注他们更加开放自由的特点。
95后成长于信息时代,对网络社交活动的热爱和参与度更高,他们更乐于通过社交网络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看法。
高校需要在对待95后非正式群体时,更加重视网络社交的管理,创造更具活力和开放性的网络社交平台,鼓励95后积极参与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社交行为的监督和引导,着力培养95后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关注他们更注重个性与自由的特点。
95后更倾向于表达自我,崇尚个性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的规范和束缚更加抵触和排斥。
高校在管理95后非正式群体时,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权利,允许他们在校园中展现自我,参与各种兴趣社团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个性化服务和关怀,以满足95后的个性化需求。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还需要关注他们对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挑战与怀疑。
95后成长于信息繁荣的时代,接受的信息更加多元,对传统的权威和观念更持怀疑态度。
高校在管理95后非正式群体时,需要更加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与其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关心他们的内心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传统文化和权威的尊重与认同,同时也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关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在对95后非正式群体进行管理时,要灵活应对,采取差异化管理策略。
要有较高的敏感度,对95后群体的活动与动态保持关注,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近年来,“95后”非正式群体逐渐成为高校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他们具有接受信息快速、表达自我意识强烈、抵制形式主义等特点,对高校的经营管理自然带来一定的挑战。
如何做好对这一群体的管理,已成为高校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首先,高校管理者可以尝试通过沟通交流,拉近与“95后”非正式群体的距离。
这一群体成长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比前辈更为丰富,需要更加自由的平台体现个性和创造力。
高校管理者可以举办学生代表会议等参与性强的活动,邀请代表参与学校决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听”,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增强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其次,高校管理者应该注重利用新技术手段与“95后”非正式群体建立联系。
这一代人较为重视网络世界,因此,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向他们传达校园动态、安排活动、展示成果、互动交流等信息,更容易获得他们的关注和参与。
高校管理者还可以维护好校内论坛和新媒体平台,激发学生的校园社交热情和人际关系,并尝试采纳他们的建议,为平台改进提供思路,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最后,高校管理者可以在规范管理上做出努力,塑造学校良好的管理形象。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为了维护校园的学术氛围和良好形象,校园管理必须要有规矩。
针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高校管理者应该紧密关注学生生活环境卫生、校园安全等问题,及时处理学生反映的问题和诉求,同时也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诉求和创新思维,让社会青年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依托时代的新特点,更好地沟通交流,利用新技术平台,进行规范管理。
通过这方面的努力,可以在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管理者的信任,同时也诠释了高校以人为本、充满活力的精神特质。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已逐渐步入大学校园,成为高校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成长于信息化时代,具有更开放、自主、独立的个性特点。
在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沟通和互动。
作为与“95后”直接接触的高校工作人员和管理者,应该注重与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
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提高管理的效果。
在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与“95后”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真正关心他们、理解他们,从而有效地引导和管理他们。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
由于“95后”具有更加独立、自主的个性特点,对于他们的管理也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
在进行管理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特点和个性需求,不要一刀切,而是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管理。
也要善于发现和培养他们的优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更好地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教育。
作为在校学生,他们还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对于一些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可能不够清晰,因此在管理时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和教育。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讲座,加强对“95后”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作为大学生群体,95后是社会的蓄水池和未来的希望,因此高校对他们的管理也应该更多地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除了在学术上加强指导,还应该在思想政治、文化艺术、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更好地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沟通和互动、个性化和人性化、引导和教育、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已经逐渐成为高校中的主力军。
他们成长于互联网时代,与其他人群相比,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接受教育的方式也与以往不同。
这就给高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高校应该尊重和理解“95后”的特点。
他们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决定了他们在思维、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上的不同。
与之相应的,高校在管理中需要更多地考虑“95后”的需求与意见。
他们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善于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校可以通过建立线上平台或者开展座谈会等方式,通过与他们的互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管理方式。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95后”自主学习能力。
他们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知识传授,而现在的“95后”更倾向于自主学习。
高校可以通过设置自主学习空间或者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鼓励他们独自探索、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高校应该积极引导“95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他们成长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对社会问题有着更加强烈的关注和意识。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提供相关的资源,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成长,还可以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高校应该为“95后”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他们成长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对自我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有着高度的追求。
高校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如丰富多样的课程设置、创新创业的机会等。
高校还应该注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和支持,如心理咨询服务、社区活动等,帮助他们调适心态,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尊重和理解他们的特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浅谈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95后”逐渐成为高校校园中的一支主力军,他们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独立的思想意识,对于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发展。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关注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态。
高校可以组织一些座谈会、交流活动,邀请“95后”代表参与,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更好地了解“95后”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
高校应该加强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思想教育和成长引导。
作为成年人,他们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阶段,需要得到指导和帮助。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特色培训课程、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和职业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成功的“95后”代表来校进行分享和交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高校还可以积极为“95后”非正式群体提供就业创业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就业环境的变化,“95后”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选择。
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一些实践教育项目,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增加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创业导向的课程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他们提供创业的支持和指导。
高校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95后”非正式群体提供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高校可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管理,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丰富“95后”的校园生活。
高校还可以加强对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引导“95后”正确使用网络,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和道德意识。
高校对“95后”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需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法。
只有做好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引导和培养“95后”,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22卷 专辑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2001年4月Journal of Southw est University for N at ionalit 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Apr.2001论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教育黄文千(四川教育学院政教系,四川成都610041)收稿日期:2000-03-02作者简介:黄文千,四川教育学院政系教教师。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不同类型、形成原因的探讨,提出新形势新情况下不可忽视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教育。
我们应加强对它的研究,掌握其活动规律,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管理;教育;因势利导中图分类号:G455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3926(2001)ZK1 0195 03江泽民同志在今年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经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适应新形势大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面临着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教育。
学生班集体是学生群体发展的高级组织形态,也是正式群体。
在正式群体中,常常有一些自发地产生的非正式群体。
由于学生班集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正式群体,对学生班集体的建设、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对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加强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教育,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消极影响,探索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规律和办法,形成新的认识,开辟新的境界,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常常是为了满足正式集体之外的某种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对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有着极大的影响需要是人的个性倾向。
根据心理学和社会学所揭示的道理,欲望和需要 是人的能动性的源泉和动力 。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需要成为人们的行动的出发点。
在高校,大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多方面的,因而组成了不同的非正式群体。
一般说来,大学生中常见的非正式群体有求知型、知心型、爱好型、亲缘型、邻近型、利益型、反抗型等。
求知型的学生群体往往由班上一些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知识面广,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所组成。
这类群体一般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对自己要求较严格,上课学习认真,业余时间也多用于学习钻研,他们在互相学习、互相探讨问题、互相钦慕中建立了友谊。
求知型的学生群体在正常情况下,能积极参加学校、系、班上组织的各种活动,对班集体的正确舆论、良好风气起着重要作用。
知心型的学生群体在认识问题上较为一致,感情较深,相互间比较信任,但对其他同学易产生不信任感。
爱好型的学生群体由于受兴趣爱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易受社会上某种潮流的影响。
邻近型的学生群体一般为居住在同一寝室或相邻寝室,或是座位相邻,或是同乡等,使一些同学接触机会增多,对彼此的个性倾向有所了解而形成。
而亲缘型、利益型的学生群体则容易为小团体的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
在大学里,一般是老乡、或原同校校友易结成非正式群体。
而一些在学习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而苦恼,或因个人与一些同学关系处理不当,或不被老师所理解自感委屈,他们希望能找到与自己有同感的同学互诉衷肠,或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环境,或因考试失败、恋爱受挫、求职不顺等都易形成不同心理基础的小群体。
这种群体人数不多,但感情色彩较浓,排他性也较强,易受同情者的拉拢,如不加以引导,容易使这部分学生陷入个人感情的狭小圈子而不能自拔。
尤其是反抗型的学生群体,他们中有的是违反校纪校规受到教师批评或学校处罚的学生;有的是想当班上、系上或学校的学生干部而未能如愿的学生;有的是读上了自己不理想的大学或专业;有的甚至是与校外有违法行为的青年有接触的学生,形成了一种以反抗教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为目的的小群体。
这种群体有时凝聚力很强,有时甚至有较严的不成文的规范,如同时迟到,同时逃课,同时不参加集体活动等等。
其成员在学校教师批评时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爱说风凉话,自己不参加学校集体活动还要阻止别人去参加,对学校的校纪校规等要求采取漠视的态度,对班集体建设危害极大,甚至构成对社会的危害。
他们对班级建设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腐蚀性。
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了解不同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以便加以引导和管理。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与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承认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的;然后要加强对它的研究、掌握其活动规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还应重视用正确的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管理和教育非正式群体及其成员。
1 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不能简单化。
在实际工作中,一提到学生非正式群体就容易被视为取缔之列,要不就对非正式群体视而不见,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
对待有益型非正式群体,我们应保护和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
如他们能互相关心、互相探讨学习、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减轻心理压力等,都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自我个性的发展,能成为一种教育工作的辅助力量。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利用成员间感情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可利用成员间凝聚力强的特点,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他们成为班集体的骨干力量,吸引其群体在活动中巩固和发展其良好思想和行为。
对待反抗型非正式群体亦要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管理与教育,应根据其思想实际认真研究其对策。
主要应抓苗头,防患于未然,坚持疏导的方针。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弱点,指明危害性,进行说服教育,加强思想教育促其转化,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着手。
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如春风化雨,点滴入土。
成功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拨开人们心灵的窗户,浇灌人间真情的幼芽,抚平种种不幸的伤痕,给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不断出现的各种矛盾,使学生不同的群体向着有益型群体发展。
除此之处,教育工作者还要注意积极引导中间型的非正式群体,对他们应不禁不纵,因势利导,鼓励和肯定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积极的活动等。
对这类群体有些不正确的思想言行,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2 紧密结合非正式群体的新发展情况,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在2000年6月28日举行的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正在进行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变革。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了。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决不是可有可无、无所作为,而是必不可少、大有可为的。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
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很多来自于独生子女的家庭,他们接受和掌握新事物能力极快,但有的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会为了方便自己做一些损害集体或他人利益的事情;有的还会为一些小事打架斗殴;还有的不能将一些基本生活礼貌常识运用自如,等等。
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在大学中,也出现了穿名牌、开跑车的 大款 学生。
或者以过生日、招待老乡、收到汇款单、领奖学金、请女朋友吃饭、考试过关等各种借口请人上馆子吃饭。
一些靠家里经济资助的学生也感染了社会风潮,上馆子大吃大喝,穿名牌服装,用高档化妆品等。
有的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部分学生还在校外兼职挣钱,考试时拉关系走后门,甚至考试作弊,蒙混过关。
尤其是有的学生沉溺于上网,玩电子游戏,看色情光盘,无心学习,满足于 今朝有酒今朝醉 的享乐生活。
不少大学生在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不同的思想品质、心理基础等构成了不同的非正式群体,给我们的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新的难度。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紧密结合非正式群体的新196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2卷发展情况,努力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学生时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学校教育应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取受用一生的东西,这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是一种信念,一种做人的准则,一种支持你足以走完以后奋斗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加强公德心、社会责任感、职业伦理、职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对于群体中成员间良好的相互关系要鼓励,尽量发挥其积极的正向作用;对不好的思想言行要引导,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以减少其消极的逆向作用。
3 抓好大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的管理和引导,促使形成有益型非正式群体。
科学技术的变革,市场经济的繁荣,大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人们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和他们的身心发展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增加难度。
目前大学生课余时间充裕,有的学生争分夺秒,刻苦学习;有的则迷恋网吧、舞厅、歌厅、录像厅;有的则忙着课余挣钱;有的还忙着谈恋爱、耍朋友,一些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尤其是社会上的黄、赌、毒及腐败现象和社会治安问题,对大学生的思想危害最大,影响最严重,因此,必须抓好大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的管理和引导,因势利导,促使其形成有益型非正式群体。
首先,要抓好大学生校内学习、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管理。
除了校园的图书馆、教室等为大学生们提供必要的学习场所外,还应加强对校园内的舞厅、电影院、录像厅等的管理,以及加强组织和安排好大学生的校外活动。
第二,应根据大学生有强烈的集体活动需要,多组织一些丰富的、新颖的集体活动,促使大学生关心和热爱集体,让大学生在参加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感受集体舆论,形成一种正确、健康的集体压力,使集体中的学生形成一致的正确认识,引起一致的活动。
第三,在大学生群体管理与教育工作中,要提倡开展群体之间的竞争,而不主张群体内成员之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四,应对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鼓励他们只有自强不息,顽强拼博,才会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第五,在学生群体管理工作中尤应经常运用英模事迹,先进榜样,来启发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
教育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东西,更要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