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
浅论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功能与保护对策
浅论侗族歌舞“多耶”的文化功能与保护对策摘要】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侗族人民能歌善舞,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和劳动实践中,他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如:作为传承侗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重要纽带的“多耶” 民俗歌舞,具有独具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
本文作者通过社会调查、实地体验,感受到了侗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文章论述了“多耶”舞的文化功能与保护对策,旨在促进民俗歌舞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侗族歌舞“多耶” 文化功能保护对策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人口大约296万,主要分布在湘、黔、桂三省毗邻山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侗族人民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精神,创造了侗族民俗歌舞———“多耶”,是侗族文化艺术中重要的一种歌舞形式,也是侗族财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多耶”是侗族人民主要的集体舞活动。
每逢重大节日,侗寨鼓楼亭台、土皇坡上、风雨桥畔,到处歌声如潮,舞姿如林,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标志着侗寨人民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生活方式。
“多耶”历史渊远,是一种纯朴的原生态或次生态的舞蹈活动,具有独立的民间舞蹈价值,为我国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是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枝独秀之花。
本作者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与掌握的大量资料,试图探究“多耶”的文化功能与保护对策,有助于全民族共同保护和推广“多耶”艺术,从而繁荣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振兴中华。
侗族是一个起源比较早的古老的民族。
侗族民俗歌舞是在古越人、僚人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稳定的民俗舞蹈,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每逢节日,侗寨人就会欢聚一堂,用歌表白,用舞欢娱。
侗家有句俗语:“饭养身,歌养心,蹦蹦跳跳心宽容。
”侗家尤喜“多耶”舞蹈,且代代相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习惯和风俗。
民族旅游节庆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将 节 事 活 动分 为 政 治 类 节事 活 动 、 统 民 俗 节 事 活 传
动、 传统 的 地方 民族 节 事 文化 活 动 、 方 特 色节 事 文 地 化 活 动 以及 专 业性节 事活 动 。李力 、 崔卫 华在 系统 阐 述 了 现代 旅游 形态 的类型及 主要 特 征后 , 总结 出旅游
壮 、 等 民族 , 中侗 族 人 口1 汉 其 9万 , 是全 国5个侗 族 自
治县 中侗族 人 口最 多 的一 个县 。 目前三 江 旅游 仍处 于
民族服 饰 、 乐 、 音 歌舞 、 育 、 教 信仰 、 间工艺 以及 体 宗 民 民俗 为特定 主题 , 过 内容丰 富 、 放性 、 与性 强 的 通 开 参
发 展 民族 旅 游 。但是 , 非所 有 的民族 旅游节 庆都 能 并
通 常 是指 一 些 含有 多种 旅 游项 目的 事 件 , 括 节 日、 包 地 方特 色产 品展销 、 轻体 育 比赛 等具有 旅 游特 色的 活 动 或非 日常 发生 的特殊 事件 [ 。 翔指 出 : 1黄 ] 旅游 节 庆 , 也 称旅 游节 日盛 事活动 , 是指 规模 不等 、 特定 主题 、 有 在 特 定的地 点或 同一 区域 内定期 或不 定期 举 办 , 吸 能
引区域 内、 外大 量游客 , 相异 于人 们常 规 的生 活路 线 、
成 功举 办 , 些 旅 游节 庆 因为 策划 不 到 位 、 一 没有 鲜 明 的 主题 和特 色 、 市场 运作 不灵 而告 终 。 因此 , 在开 发某
一
地方 的 民族 旅游节 庆前 , 其进 行审 时度 势地 分析 对
初级 、 浅层 次 开发 阶段 , 济效 益不 明显 , 经 对其 民族 旅 游节 庆开 发 的分析 如 下 :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三农与综合论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韩璐,胡蒙师(南宁师范大学旅游与文化学院,530001,广西南宁)摘要: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展非遗精神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
综上所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关键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乡村振兴;路径;侗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五位一体”总要求。
有关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民族非遗文化是促进乡村振兴、带动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非遗旅游是结合乡村自然与人文资源最好的产业形态,旅游产业链还会带动地区非遗保护。
侯玉霞、赵映雪从文化自觉视角,着重研究将瑶寨“非遗”产业化,助力乡村地区振兴;肖远平、王伟杰倒从非遗活态传承视角,研究苗寨非遗旅游带动传统工艺复兴的产业振兴模式,创新法律和景区规范管理,协调利益主体;黄永林%3&从国家整体非遗与乡村振兴视角,论述非遗在乡村文化振兴各个方面具有的多重作用和价值,并提出生产性保护、乡村文化游和特色小镇三条非遗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朱玉福、廉潘红旳从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视角,考虑地区非遗文化传播难度大、交通区位不便等因素,提出西藏珞巴族依靠政府引导、村民全员参与发基金课题: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旅游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可持续生计影响研究”(2019KY0422)。
作者简介:韩璐(1997-),女,山东荷泽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研究。
业技术人才的引进离不开政府相关激励政策,要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只有保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的待遇。
利用民族文化身份构建民族凝聚力——以广西“三月三民歌节”为例
利用民族文化身份构建民族凝聚力———以广西“三月三民歌节”为例□杨火凤【内容摘要】民族凝聚力是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力量。
科学合理地利用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交往更加和睦、民族交流更加畅通、民族交融更加和谐,实现更高层次的民族团结,从而铸牢民族凝聚力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文化认同是最高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源,是民族和谐的灵魂。
广西的“三月三民歌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其充实着民族文化的内涵,是提升广西民族地区民族凝聚力的内容支撑。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作者单位】杨火凤,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一、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是民族文化认同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中华民族伟大团结的长远根本途径是增强文化认同感,为各民族建设精神家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的意识。
”[1]文化认同是对一个国家最深刻的认同,是其文化心态的体现。
这是个人或团体对文化系统的归属感[2]。
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内容非常丰富,如经济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
无论民族文化的内容如何,它始终是一种人类文化,体现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民族文化交流是突出民族文化特色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前提。
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感提高,各民族成员之间会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的整体性关系。
在这个系统中,连接和限制的各种族之间存在关系。
人们总希望对于自己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样人们会形成一定的民族凝聚力。
在各民族交流过程中,民族文化交流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它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共享的意义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互动会为这个群体带来稳定的结构。
对民族文化的承认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和信息的传播。
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族群逐渐演变为有机整体体系。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人们理解文化认同,实现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是加强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
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传承保护的文化治理经验——以广西三江侗戏为例
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传承保护的文化治理经验——以广西三江侗戏为例●韦茈伊杨丹妮吴美莲[摘要]侗戏是跨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在离开初创地贵州传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之后获得新的艺术创新和本土化再造,得到整体性的活态传承保护,形成多渠道传承发展格局,群众自觉参与侗戏保护的意识显著增强。
广西三江侗戏的传承保护之路也是侗族地区在戏曲领域进行文化治理的地方经验和剧种贡献,它为新时代如何探索少数民族剧种保护传承方面提供了个案经验和生动例证。
[关键词]侗戏;三江;传承保护;文化治理;区域协同发展一、侗戏在三江:乡土社会璀璨绽放的少数民族戏剧之花侗戏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受汉族戏剧启发,同时根植于本民族的土壤,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
侗戏是侗族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之一,它在桂黔湘三省区交界的侗族地区流传甚广,存续良好,得到集中连片保护,受众人口主要是近300万侗族群众以及周边的苗族、汉族村寨,是跨省区、跨民族共享的文化遗产。
侗戏唱腔简单易学,表演通俗易懂,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浓烈的民俗性,具有群众接受度高、覆盖面广的特点,达到娱乐、教育、交友等目的,是侗族地区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珍品。
2006年5月20日,由贵州省黎平县申报的侗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在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11〕14号),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戏作为扩展项目之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中。
作为跨省区分布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侗戏地理的“源”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流”在湖南、广西。
①从侗戏的分布区域和流传发展情况来看,侗戏初创于贵州,于1875年前后由贵州黎平县水口区传入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高岩村后逐渐在全县流布,20世纪50年代后传入湖南通道自治县的侗族村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变迁的动力机制——基于广西防城港市京族聚居地434份问卷调查分析
民族 学 人 类 学 研 究
·75·
少 数 民族 传 统 节 庆 变 迁 的动 力 机 制
— — 基 于广 西 lsh-城 港 市 京族 聚 居地 434份 问卷 调 查 分 析
佟 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 舜
【摘 要】本文以京族 “哈 节”为个案,以广西防城港 市京族聚居地 434名京族人作为研 究样 本 ,对 少数 民族 传统 节庆 变迁的动 力机 制进 行 分析 。京族 “哈 节” 变迁 呈现功 能 复合性 发展 、节庆 仪 式世 俗化 、物 质 文化 同质化 和传 统技 艺传 承 困难 等特征 ,这 是 由 民族 主体 力量 构成 的原 动 力、 国 家行政 力量 构 成的 外部推 力和 市场 力量构 成的 外部 拉 力共 同作 用的 结果 。促 进 少数 民族传 统节 庆健 康发展 ,需要 建 立 良好 的动 力机制 ,协 调发展 原 动 力 、外部 推 力和 外部拉 力 ,为 少数 民族传 统 节庆 变 迁 提 供 良性 循 环 动 力 。
表 1 问卷调 查样本 分 配表
年 龄 结 构
5— 19 20_一34 35~ 50 50以 上
合 计
巫 头 村
30 28 24 22
104
山心 村
38 34 30 26
128
沥 尾 村
78 74 66 58
276
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
01
侗族人有自己的侗族年,侗 年始于农历十月到十二月之间, 每年都会在这期间举办一场盛 大的“千人舞会”,庆祝他们 的丰收。这个节日叫“多耶 节”,多耶是唱歌跳舞的意思, 而当地最出名的舞蹈叫做“多 耶舞”,从名字看就知道是舞 蹈为主题的节日。
0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多耶节,使侗族传统的习 俗得到较好的沿续,织布技 艺、木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 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柳州三江侗族
多耶节
前言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是全国五个侗族自治县中 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 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
目录/Directory
01
节庆由来
02
节庆活动内容
03
侗族民俗特色
表演
01
节庆由来
01
多耶起源于劳动,此地先民为了生存繁衍,在生产生活中逐 渐形成的舞蹈,多耶舞以抬石头砌墙,挖洞穴,锯木头盖房子, 狩猎等等这些劳作为基础逐渐形成舞蹈。此地侗族人能歌善舞, 从四五岁就开始练歌跳舞,侗族的歌舞就这样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03
《坐妹》表演 时间地点:每晚20:00 侗乡鸟巢 《坐妹》表演大家肯定听说过,演出精美,民族气氛浓郁,能 去现场看肯定很精彩。
03
据说,这可是广西乃至全国 最成功、最有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 民族传统节庆品牌之一 连外国人都喜欢来!
谢谢观看!
Liu Zhou
03
(1)活动主题:多耶传侗情,网红助脱贫。 (2)活动时间:2020年11月6日晚上20:00。 (3)活动地点:三江县多耶广场。 (4)活动内容:15个乡镇网红介绍乡村美 景及旅游扶贫商品,特色才艺展示,旅游 扶贫集市展销。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非物质遗产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围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民俗、口述文学等方面。
侗族歌舞以传统的侗族广场舞为主要形式,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三江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非常精湛,如侗族织锦、竹编等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俗文化方面,侗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颇具特色,例如侗族芦笙节、板凳舞等活动。
二、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挑战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
随着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了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口的减少。
2. 传承环境恶劣。
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技艺需要长期的传承和练习,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制作环境受到了许多的不利影响,如嘈杂的生活环境和缺乏传统的学习场所等。
3. 传承载体缺失。
由于新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一些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载体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传统乐器的使用和传唱的曲目减少等。
三、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传统文化创新等方面。
1. 政府支持。
政府应当注重加强对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侗族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各种资金和场地支持。
2. 社会参与。
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通过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增强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公众意识,激励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传承活动。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迁,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出合适的发展途径。
一、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曲、传统手工艺、民间信仰、口述传统和节庆活动等多个方面。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侗族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侗族的原生态歌舞、木偶戏、侗族芦笙、侗族民居建筑等是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形式。
二、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浪潮中,三江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一些消极影响。
传统音乐和戏曲的演出渐渐减少,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艺逐渐失传,民间信仰和节庆活动的传承也面临困难。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流失和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三、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许多困难。
首先是传承人的流失和老龄化问题,许多精通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艺人年事已高,他们的后人或者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兴趣和机会去学习和传承。
其次是现代社会的冲击,侗族青年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足,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这也导致了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冲击。
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一些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价值逐渐被商业化和虚假化所破坏。
四、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途径针对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困境,有必要探索出合适的发展途径。
首先是加强相关政策的扶持和保护,政府应该制定更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其次是推进相关教育和培训工作,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等途径,加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传授,培养新的传承人。
侗族多耶舞的生态生成
侗族多耶舞的生态生成作者:戚君梓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7期【摘要】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多耶”的产生潜隐着侗乡特有的生态环境的文化基因。
充分了解多耶舞的源与流,有利于更好地弘扬侗族文化。
笔者对多耶舞的起源传说作了一一分析,并探究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多耶;起源;生成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63-01一、多耶舞的生成多耶舞是中国侗族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之一。
“多”是侗语,是唱的意思,“多耶”为“踏歌而舞”之意,它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歌形式之一,也是侗族大型集体舞。
在侗族地区,关于多耶舞起源的传说,各地皆有不同,笔者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种说法:(一)多耶舞起源于生产劳动在古代,侗族先民为了生存繁衍,必然要与自然作斗争,由于劳动需要而产生了语言。
随着劳动的进行,语言与动作的变化逐渐增多,歌舞的基础也就由此而形成。
侗族先民用他们的智慧改变了所处的自然环境,发展出了适合他们生存的生产方式,聚集了集体力量,创造出了反映集体劳动生活的歌舞——多耶。
侗族多耶舞的舞蹈动作都取材于劳动中的象征性动作。
“耶”开始由一人领着大家用同样的动作进行劳动,目的是为了参与劳动的人能保持一样的步伐,使劳动的效果更加突出和明显。
在长年累月的潜移默化之中,劳动动作经历长期的演变逐渐被侗族人融入到民族舞蹈之中。
多耶舞是侗族先民集体劳动的产物,是侗族人联合起来与自然抗争,追求、向往更好的生活而产生的歌舞,是用来组织劳动、鼓励劳动的手段之一。
(二)多耶舞起源于民俗活动“多耶”作为非语言文字的人体动态民俗文化现象,以其歌舞形式成为了维系侗族人民繁衍、生存、发展的纽带。
尽管侗族有很多歌舞,但“多耶”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它是侗族人民不可缺少的艺术文化生活,并和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侗族节庆很多,每逢重大节日,侗寨的小河畔边以及风雨桥和鼓楼坪上,到处都闪动着侗家人曼妙的舞姿,飘扬着侗家人嘹亮的歌声。
三江侗族多耶节策划方案
三江侗族多耶节策划方案1. 背景介绍多耶节是中国侗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江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位于中国贵州省的三江侗族自治县。
为了宣传和传承三江侗族的文化,推动侗族文化的发展,特制定此多耶节策划方案。
2. 目标•传承侗族文化,增强侗族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增进侗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
3. 时间和地点•时间:每年农历六月初八至十四;•地点:三江侗族自治县及周边地区的侗族聚居区。
4. 活动内容4.1. 传统仪式•开幕仪式:由当地侗族群众参与的盛大开幕仪式,包括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祭祀仪式等;•醉龙舞蹈:由侗族舞者表演的特色舞蹈,代表着丰收和欢乐;•火把节游行:侗族群众手持火把,穿过村庄和田野,象征带走灾厄,祈求健康和平安;•芦笙竹乐演奏:传统的侗族乐器表演,展示侗族民间音乐的魅力。
4.2. 传统手工艺展示•侗绣展览:展示侗绣的工艺和技术,吸引观众了解和购买;•壮族银饰展览:展示壮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侗族马鞍展览:展示传统的侗族马鞍制作工艺和样式。
4.3. 文化交流活动•民族服饰展示:侗族、壮族等多个民族的服饰展览,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传统民间游戏:举办侗族的传统民间游戏比赛,增进民众互动和交流;•民族美食品尝:提供侗族传统美食,使游客能够品味侗族的独特风味。
4.4. 主题论坛和讲座•侗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论坛:邀请学者、专家和民间艺术家就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行讨论和分享经验;•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讲座:邀请设计师、手工艺作家等相关专业人士,探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
5. 宣传推广•制作宣传手册和海报,分发到相关旅游机构、旅游景点、酒店等地,以及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推广;•邀请知名旅游博主、摄影师等参与活动,通过他们的推广,增加活动的曝光度;•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资源,进行活动的宣传报道。
6. 组织与保障•设立组委会,负责活动策划、协调和执行;•联系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争取政府的支持和协助;•在活动场地设置安全保障措施,保证参与活动的人员的安全;•安排志愿者,协助活动的流程、引导游客等工作。
木旋技艺下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以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元素为例
011关注思考产品摘要:探索木旋技艺下文创产品的制作形态、语言、手段和技巧。
追溯木旋技艺起源、发展状况与制作工艺,分析木旋技艺下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案例;前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对当地木构建筑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获取木旋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策略。
木旋技艺从古至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通过木旋技艺设计开发木旋文创产品,符合当下开发手工技艺类文创产品的时代潮流,能够为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增添新的动力源。
关键词:木旋技艺 侗族 文创产品 木构建筑 元素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6-0011-03Abstract:Explore the production form ,language ,methods and skills of the following creative products of the wood spinning technique.Tracing the origi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process of wood spinning technology ,analyze wood spinn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cases; go to Guangxi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to conduct in-depth field investigations on local wooden buildings ,and obtain wood spinning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Wood spin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eople ’s daily life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wood sp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rough wood spin technology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nd-crafte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nd can add new ideas to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Power source.Keywords:Wood spin technology Dong nationalit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ooden architecture Elements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李 伟引言木旋技艺是指以“木”为主要原材料,在旋转的车床上围绕中心轴手持车刀进行车削、制作木质工艺品的手工技艺,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之一。
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文旅融合发展中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曾咏[摘要]文旅融合日趋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从量到质转变的一个缩影。
三江侗族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中国侗族在三江”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的灵魂与纽带。
在文旅融合发展新形势下,找准三江侗族大歌与风情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研究破解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因地制宜地推进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就能将三江建设成为粤桂湘黔民族风情旅游集散地、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游的美丽后花园。
[关键词]文旅融合发展;三江;侗族大歌;保护传承作者简介:曾咏,柳州市群众艺术馆文艺部教师。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是衡量地方政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效的有力支撑。
在文旅融合发展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三江侗族大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三江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打造“千年侗寨梦萦三江”“中国侗族在三江”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品牌的灵魂与纽带。
高度重视、认真总结、努力破解三江侗族大歌在文旅全面融合起步中所发挥的作用、取得的成功经验、存在的困难问题,积极探索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新思路、新途径,对于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建立三江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新格局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三江侗族大歌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三江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民族风情浓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快捷。
全县有风雨桥200余座、鼓楼230余座,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4个,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侗族村寨6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国家4A 级景区4个、3A 级景区5个。
贵广高铁、厦蓉高速、三柳高速、焦柳铁路、209国道、321国道贯穿三江境内,构建了西进贵阳、东连广州、南下北海、北接长沙的“三纵三横”交通路网格局。
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佳民族原生态旅游目的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首届广西县(市、区)旅游创新发展十强县”等称号。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莫光辉【摘要】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生活路径写照,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对于挖掘、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区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文中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探讨了侗族多耶节与区域产业的联动效应,并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的可行方向,以期推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侗族多耶节;区域产业;联动机制【作者】莫光辉,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校长办公室秘书。
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F1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3-0161-006Development of Minorities’Traditional Festivals and Constructionof Regional Industrial Linkage Mechanism———Analysis on China’s Most Distinctive National Festival the Yeah Festival in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Mo GuanghuiAbstract:Minorities’traditional festivals are the life path portraiture of minoritie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history,which play important roles on the excavation,protection of national culture,and promo-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area.This paper takes the China’s most distinctive national festival the Yeah Fes-tival in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as an example,discusses the linkage effect between this festival and the regional industry,and puts forward practical direction of the minorities’traditional festivals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linkage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so as to advance the interaction and promotion between our country minorities’traditional festiv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dustry develop-ment.Key words:Minorities traditional festivals;Dong’s Yeah Festival;Regional industry;Linkage sys-tem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传统节庆的研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众多学者从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对民族传统节庆的起源、类型、特点和演变以及民族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或者从民族节日与旅游发展的角度进行概括性分析,或者是对当前民族传统节庆的传承与保护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等。
权力视角下民族节庆空间重构过程研究:以侗族喊天节为例
权力视角下民族节庆空间重构过程研究:以侗族喊天节为例李亚娟;王靓;许阳艳;郭之天【期刊名称】《旅游科学》【年(卷),期】2024(38)2【摘要】以民族节庆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文章以侗族喊天节为研究对象,基于权力视角构建了民族旅游节庆空间建构的理论框架,并通过长时序田野调查全面刻画节庆旅游化过程中节庆空间重构的过程及特征。
研究发现,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诉求和文旅深度融合的趋势下,侗寨喊天节经历了复杂的人-人互动、人-地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
具体而言:(1)节庆空间是节庆权力主体互动关系造就的空间,节庆空间重构的本质是人-人、人-空间在权力场域下对互动秩序不断调适和重构的过程;(2)节庆主体之间通过权力合作→权力支配→权力共有与激励等权力流动方式,形成了传统的单核权力结构→制度与传统互构的双核权力结构→单核多主体权力结构,重构着节庆内容和节庆空间的秩序;(3)以喊天节为代表的民族节庆由此呈现出“封闭神圣的仪式空间→舞台化的展演空间→复合的旅游空间”的空间表征变迁特征,以及由集聚到拓展再到蔓延的空间结构变迁特征。
【总页数】18页(P17-34)【作者】李亚娟;王靓;许阳艳;郭之天【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2.7【相关文献】1.少数民族传统节庆开发与区域产业联动机制建构——以广西三江侗族多耶节为例2.基于文化资本论视角下的民族节庆旅游模式研究——以桂林“红衣节”为例3.生态平衡视野下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适应与重构——以哈尼族矻扎扎节为例4.民族志动画中集体记忆的重构与共享——以黄岗侗族“喊天节”仪式为例5.地域性文化在少数民族节庆品牌中的可视化生态应用——以广西侗族“月也”节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广西“三月三”为例
论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
广西“三月三”为例
陈立鹏;禄嫦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0)5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和“纲”,是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
广西壮族自治区近年来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剖析了广西“三月三”传统节庆活动如何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就如何将广西“三月三”经验推广到其他地区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全国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深入开展。
【总页数】7页(P102-108)
【作者】陈立鹏;禄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5
【相关文献】
1.少数民族传统民俗体育节庆活动民间生存现状r——以广西上林县"三月三"民俗体育活动为例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少数民族体育实践研究——以广西“三月三花炮节”为例
3.繁荣发展民族节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三月三"节为例4.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活动商业推广研究——以武鸣县“三月三”歌圩运动会为例5.铸牢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经验探究——以明清洮州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之二
民族传统节日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之二民族传统节日与民俗旅游的开发——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之二引言:民俗旅游是指以民俗文化为旅游资源,通过旅游活动的举办、观光、参与等形式进行旅游开发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最多民族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特别是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俗旅游的开发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将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有效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与民俗旅游进行广西的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
一、广西民族传统节日的价值与意义广西拥有众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如壮族的壮年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歌灵节等。
这些节日代表了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通过传统节日的开发,可以增加广西的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提升广西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传统节日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开发1. 举办主题民俗旅游节结合广西的民族传统节日特点,举办主题民俗旅游节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
例如,在壮族的壮年节期间,可以举办壮族服饰展览、民族传统舞蹈表演等活动,让游客亲身感受壮族文化的魅力。
通过活动的设计与策划,提高旅游节目的吸引力和娱乐性,并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达到旅游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2. 打造民俗特色村镇选择一些特色鲜明、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镇,通过对其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打造具有民俗特色的旅游景区。
在村镇中开展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例如体验壮族的婚礼仪式、苗族的手工艺制作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广西的民俗文化。
三、广西民俗旅游的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对策1. 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在推动民俗旅游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加强对民族传统节日的研究与整理,制定相关政策与措施,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同时,加强对当地居民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其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
2. 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发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广西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广西三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及对策研究——以
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岳振;梁显飞;韦茈伊;石妮妮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空间》
【年(卷),期】2022(29)3
【摘要】在田野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与代表性传承人、政府非遗保护人员、专家学者、相关从业者等进行深入访谈,对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文化遗产特
征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存在着传承方式封闭、传承活动难以为继、传承人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分别从传承主体、保护主体、传承
活动等角度,提出扩大传承规模、优化传承体系,探索发展新路径、寻找行业新出路,健全保障体系、建立保障机制等对策,以期为广西三江侗族传统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建议和思考。
【总页数】5页(P139-142)
【作者】岳振;梁显飞;韦茈伊;石妮妮
【作者单位】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与艺术设计系;三江侗族自治县文化馆【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3.民
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4.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研究r——以三江侗族剪纸为例5.三江县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a i aj n o gA t o o sC u t a nea l , i uss el k g f c b tenti fsv l i Sni gD n uo m u o n s xmpe ds se n aee et e e s et a v n l a n y a c h t i w h i
开发 对于挖掘 、保护 少数 民族 文化 ,促进 区域社 会发 展具 有 重要 作 用。文 中以广 西三江侗 族 多耶节 为
例 。探讨 了侗族 多耶节与区域产 业的联动 效应 ,并提 出了少数 民族传 统节庆 开发 与 区域产 业联 动机制 建 构的可行 方向 ,以期推进我 国少数民族传 统节庆开发 与 区域产业发展 的 良性互动和相互促 进。
m ent .
Ke r s Mio t st d t n l e t as y wo d : n r i a i o a sil ;Do g S Ye h F s v l R go a n u t i e r i f v n ’ a e t a ; e i n l i d s y;L n a e s s i r ik g y —
【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 ; 族多耶节 ;区域产 业 ; 动机制 侗 联 【 作 者】 莫光辉 ,武汉大学社 会 学系博士研 究生 ,广西大学校 长办公 室秘 书。武汉 , 302 407 【 中图分类号】 F2. 【 171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5X (02 3 06 — 0 04 44 2 1)0 — 11 06
a d t e r go a n u t ,a d p t o w r r ci a i c o f h n rt s r d t n e t as d v l n e in li d s y n u s fr a d p a t l d r t n o e mi o i ’t i o a f s v l e e — h r e ei t i e a i l i o me t n e i n li d sr ll k g c a im o e c n t c in,S s t d a c h n e a t n a d p n d r go a n u t a i a e me h s ft o sr t a i n n h u o O a a v n e t e it r c o n o i p o t n b t e u o nr n r e ’ t dt n l fsia e eo me t a d r go a n u t e eo — r mo i ewe n o r c u t mio t s r i o a e t l d v l p n e in i d sr d v l p o y i i a i v n l y
M o Gu g u a h i n
r d t a e t as ae t i ah p rr i e o n ri si e eo n o i f u i h Absr c : Mi o te ta t n ri s’ta iin lfs v l r he l e p t o tat r fmio te n t e d v lpi g i
.
p o e s o it r r c s fh so y,wh c ly i o n o e n t e e c v to ih p a mp  ̄a tr lso x a ain,p oe to fn t n lc l r ,a d pr mo h r t ci n o a o a ut e i u n o —
广西 民族研 究
21 0 2年第 3期 ( 第 19期 ) 总 0
・6 l l・
少 数 民族 传 统 节 庆开 发 与 区域 产 业 联 动 机 制建 构
— —
以广 西 三江侗 族 多耶 节为 例
莫 光 辉
【 摘
要】 少数 民族传 统节庆是各 少数 民族在历 史发展进 程 中的生活路 径写 照,少数 民族传 统 节庆
De eo m e to i o iis v l p n fM n rte ’Tr d to a e tv l n n t u to a ii n lF si asa d Co sr c in
o g o lI du t i lLi a e M e h n s fRe ina n sra nk g c a im
关于节庆概念的研究学者在研究节庆及相关问题时经常用节日节庆节日活动节庆活动等概念乌丙安赵东玉巴兆祥汪涛等分别阐述节庆的定义概念尽管学者们对节庆的概念未形成完全统一的看法但学者们都认同一种共同的核心概念即强调节庆是一种文化活动事件笔者认为民族传统节庆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在特定时空场域中展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积累展示出了各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生存状态生活态度情感寄托心理认知等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蕴涵了行动者不断创造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国民族传统节庆是中国历代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信仰方式交往形式族群认同情感汇聚理想塑造等思想的集中表达由此形成的中国传统节庆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承载民族情感构成国家或地域性文化认同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t no ca e eo me t r a 卟 i p p rtk steC ia’ s ds n t en t n s v eYe h F s i f o i d v lp n e. o s l a s a e e hn Smo t it ci ai a f t a t a e - a h i v o l ei l h
—Hale Waihona Puke —An ls n C ia SMotDi icieNain et a e ayi o hn ’ s s n t t a F si l h s t v ol v t
Yeh F sia a ja gDo gAuo o u o ny a et l n S ni n tn mo sC u t v i n
tm e
问题 的 提 出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关于中国传统节庆的研究在学术界备受关注 ,众多学者从民俗学、人类 0 O 学、民族学、宗教学、经济学等学科视角对 民族传统节庆的起源、类型、特点和演变以及 民族传统
・
l2・ 6
广西 民族 研究
2 1 第 3期 ( 02年 总第 19期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