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共26页

合集下载

三江县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分析

三江县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分析

012023.02 / Study on Rural Planning 乡村规划研究Key words Sanjiang County; traditional dwellings;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structural featur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域内有榕江、浔江与苗江三条大江,故而得名“三江”。

其始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该县现有230余座鼓楼、200余座风雨桥和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这些建筑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居住舒适性需求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传统民俗文化也逐渐消弭殆尽。

现阶段,各学者对传统民居建筑构造的研究比较少,对三江县传统民居建筑构造进行的系统分析就更为罕见,论文以三江县程阳八寨、丹洲镇的传统民居为例,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考察调研,揭示了三江县传统民居的构造特色,在学术上丰富了传统民居建筑构造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为三江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同时提出将传统民居的构造特色和现代建筑设计有机融合,为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传统民居的延续和发展。

1三江县传统民居建筑构造分析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传统民居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是研究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而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能够直观地反映传统民居的“与众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构造,把握其构造特色,进而抓住传统民居的独特之处,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传统民居保护和传承打下基础。

1.1构造形式三江县传统民居有砖木结构和穿斗式木构架结构。

砖木结构指墙、柱采用砖或砌块砌筑,屋架等采用木结构的建筑。

广西三江民居

广西三江民居

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旅游业、公园等的运用 生态建筑的参考实例
从三江侗族建筑反观我国建筑之路
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经历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飞速 进程,也亲身感受着随之而来的“万人同目,千人同颜”的尴 尬。在发展的激情与变化的兴奋中,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反 观我们的过去,也没有耐心去倾听一切古老 的诉说和挣扎。但随着交通的深入和媒体的普及,“进城”、 “见世面”人口的增加,甚至旅游者的大规模“猎奇”,给三江 侗族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危害。他们的自 然景观和建筑景观都极其脆弱,受到外来主流文化不断的冲 击,这种处于极度弱势的传统木建筑,就有可能被钢筋水泥 结构的现代建筑所侵蚀。 三江侗族村落的建造与地域的完美结合,是侗家人辛勤 劳动的结晶,也是他们宝贵的遗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 们要继承与发扬这种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地域相结合的建筑 风格,使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使每个地 方的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合。
无论是出于一种本能还是无奈,侗族人仍然是一群顽强的 守望者,他们守望着家园,同时守望着他们关于古老的记 忆。他们的坚持让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完全异于“现代文明” 的鲜活而生动的建筑环境。侗族人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 ,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同时受到中国几千年的风水观念 的影响,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强调建筑与环境的相 互影响与映衬,追求虚实互映,是三江侗族建筑的特点。 其选址、布局、形体、结构、色彩风格等呈现出浓郁的区 域特色,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生相融,构成一幅和谐 统一的田园风光画面。 侗族非常崇敬大自然,有“山林环境是主,细脖子阳人是 客”说法,这一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建筑群落顺应环境、 顺应自然,依山就势,依水布陈,成为自然环境的生命整 体。早些年广西文物部门有意把琶团培龙桥搬到南宁民族 文物苑陈设,后没搬成。原因是桥搬得动,巨树古津、溪 流田塘搬不动。没有这些,没有自然环境,没有山水韵味 ,桥便失去了生命。

侗族民居

侗族民居

禾晾
禾晾是侗乡独有的奇景, 一进入侗寨在溪水塘边或 绿树楼旁,有一排排高达 4米的大木架,整齐地围 寨而立。大木架由两根粗 大的杉木柱和两根穿方构 成,穿方中间横穿着一二 十根由圆木组成的可以活 动的桁条,禾晾的顶部由 杉木披人字形盖在两边。
社会经济
1954年,三江侗族自治县采用民主协商改革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接着, 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侗族地区发生了变化。这些地方 纷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林、牧、副、渔也得 到了全面发展。地方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已建立机械、 化肥、水泥、造纸等中小型地方工业。三江侗族自治县大部分村寨用上了电。 水电事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仅 有不到500公里的公路;现在,湘黔铁路横贯黔东南,并且县县有了公路, 乡乡通了汽车。解放前,每县仅有中学l所,小学最多不过3所;现在,中学 已普及到区,小学已普及到在队,已有大批青年进入中等学校以至大学深造。 各级各类学校已培养造就出大批侗族出身的国家干部、教员、技术员、工程 师,专家和学者。有的侗寨,还自己动手,办起了业余夜中学。过去,侗族 人民生病求巫信鬼,而今已延医治疗。天花、疟疾、霍乱、痢疾等恶性传染 病已基本消失,有效地保证了人民的健康,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蒸 蒸日上,不少人家有了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
谢谢!
侗族民居 - 特点
侗族民居在湘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区的建筑 形式差别很大,通道地区的民居为干栏式, 平面接近方形,三层楼,下为贮藏或牲口 厩,二层为主要生活起居的用房,三层多 作为贮存粮食的仓庠或凉晒农作物,人口 多的农户,也作卧室用。在侗族人居住的 地方,那些鼓楼、花桥、禾晾最引人注目。

三江侗族

三江侗族

侗族自古以来是一个热情、善良、勤劳、节俭、谦和智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快乐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喜欢节庆,被喻为百节之乡。

三江人民在这样的一个传统文化氛围里繁衍生息,社会和睦,安居乐业。

三江经济随着历史发展的车轮不断向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江大地改革春潮涌动,经济发展快马加鞭。

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高瞻远瞩,提出了“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活县、文化名县”的经济方略。

农业方面重点抓“五个一”,即一片茶、一壶油、一头牛、一根竹、一个果;工业方面抓“四个一”,即矿产业、铝业、农产品精加工业、水利电力业;旅游方面主打三大产品、建设十大景区,提升程阳桥景区的旅游品味,新建石门冲、岜团桥等景区;文化方面着力打造“风情三江”、“廊桥之都”、“侗族生态博物馆”等品牌。

目前,全县人民正朝着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足干劲,奋力向前。

侗族婚庆---------------------------------------------------------------------------------------------------------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婚礼非常奇特,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如程阳旅游景区的八个寨子便是在正月初二举行婚宴,正月初三送新娘“回门”。

侗族婚礼最奇特、最隆重的是送新娘“回门”。

“回门”即送新娘回娘家,送新娘回娘家时新郎不得随行,而由新郎家的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挑着彩礼,组成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送亲的队伍越长,表示新郎家的家业越兴旺。

彩礼有猪、米以及侗族特有的酸鱼、酸肉、酸鸭等。

伴娘是新郎寨上的年轻姑娘,在长长的送亲队伍中,新娘走在最后面,手里抓着一块布,或者穿前角上翘的红鞋,以让外人辨认。

送亲途中,为了显示新郎家的家业,送亲队伍往往故意绕道而行,沿途每经过一个寨,都要燃放炮竹,专找人群密集的地方通过,炮手还会向人群中抛掷糖果,也即喜糖。

新娘被送到娘家后,伴娘不得进新娘家门,要立即返回新郎家。

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研究

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研究

2017·01一、引言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是全国侗族景观公共空间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侗族聚落的形成过程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协调关系,其和谐的公共空间,不仅具备休闲放松、信息交流、社会交往、发布款约、商讨议事等功能,还融合了民族文化、地域特点、民风民俗,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公共空间景观,使其成为聚落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研究广西侗族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侗族文化,发掘侗族公共空间元素,充分发挥传统聚落文化的优势,扩大人们的交流空间,更好满足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

二、概念阐释(一)古民居聚落目前学术界对古民居聚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概念,许多学者对古民居聚落从不同概念、内涵、选择标准等方面进行阐释,大致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从人文历史角度来看古民居聚落发展历史应该较为久远,大多以一个或几个家族组成有自己的家规族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家族文化。

第二,从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来看古民居聚落除了沿革历史未有太大变动以外还应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同时以自然山河为天然屏障便于自己生存发展符合“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第三,从生产生活方式来看,古民居聚落应保有自身形成的最初生活生产方式并且在不断发展当中。

综上所述古民居聚落是历史发展久远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科学性、独特性、民族性的人类聚集地。

(二)景观公共空间景观公共空间设计营造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在不同学科当中又有其不同的含义,而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释义,本文所说的景观公共空间是基于广西侗族民居聚落长期以来自身发展形成的,具有艺术审美,利用相关材料和工具,结合公共空间特性和具体功能需求的景观公共空间,它不仅是侗族人民日常休憩、娱乐、交流的场所,更是侗族人民的情感寄托和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本文研究主要集中在广西侗族特有的古民居聚落景观公共空间,涵盖了鼓楼、戏台、风雨桥、凉亭等景观公共空间要素,全面分析提升当地景观公共空间环境为以后的设计营造提出合理建议。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资料讲解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资料讲解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
和鼓楼
广西三江侗族风雨桥和鼓楼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5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7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8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9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0
侗族有三大国宝——鼓楼、花桥和大歌,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为侗族建筑“三宝”之一。

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筑物。

由桥、塔、亭组成。

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栏干、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

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多层,檐角飞翘,顶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

其中三江风雨桥为世界上最长风雨桥,该桥不论高度、长度,还是外形设计,都堪称世界之最。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

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

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 来自摄影师“左眼睛”的的作品。

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侗寨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侗寨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广西柳州三江程阳桥侗寨特色民居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李升安1,汤桂芳2,陈艳霞3【摘要】[摘要]该文就广西三江程阳桥侗寨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问答式访谈和选择式访谈调查,分析了广西三江程阳桥侗寨传统民居保护与传承的一些老问题和存在原因,并结合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提出通过全球化视野和利用信息化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一些新举措。

【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8)006【总页数】5【关键词】[关键词]三江;特色民居;保护与传承[基金项目]2015年梧州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2015B011)阶段性成果1 调查的缘由及问题的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代表现代文明的都市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影响和同化现象越来越大,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最有机会接近都市文化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习惯与汉族越来越相似,不少少数民族直接摒弃本民族的一贯传统,学习模仿汉族人的生活。

虽然先进文明能带动落后地区人们的革新与变化,但少数民族中的许多风俗习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若是不注意守护传统文化,而是一味地追求革新与变化,我们付出的将是深厚传统民族文化的消失和绝迹。

鉴于此,深入了解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认真发掘其文化内涵并加以保护,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民居文化遗产。

为了向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出台保护措施提供现实数据和决策依据,使广西少数民族民居文化能进一步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本文对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侗族特色民居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的黄姚古镇特色民居为代表的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生态传承发展的现状分别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

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及调查结果的分析1.1 调查方法、内容与对象进行现场参与观察和田野调查,采用问答式结构型访谈与选择式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笔者于2017年11月开始对广西三江侗族侗乡的三江县程阳桥景区管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当地居民、外来游客等进行了访谈调研,共发放了问卷调查250份,问卷调查的年龄层次由青少年至老年。

三江侗族文化

三江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重要的一员,据历史考证,形成于唐宋时期。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侗族在这一千多年的发展中,通过民族自身的实践、创造和提高和来自汉等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感染、融合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文化。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铜仁、江口等县(市)和玉屏侗族自治县,湖南省的通道、新晃、芷江、靖州等侗族自治县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罗城、环江等自治县。

此外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市)还有数万人。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

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历史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

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一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

12-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

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以后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习俗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浅析三江侗族传统民居文化及创新传承

浅析三江侗族传统民居文化及创新传承

文化景观wen hua jing guan59浅析三江侗族传统民居文化及创新传承◎钟方婕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类型多样,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魅力的传统民居文化便是其中璀璨的瑰宝。

通常,人们会将地域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当地的建筑样式之中,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特色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就是代表之一。

本文透过生态、人文视野解读三江侗族传统民居文化,并基于对三江干栏式民居的建筑演变的观察,探讨如何创新传承三江侗族民居文化。

关键词:三江侗族;干栏式建筑;民居文化;建筑演变;创新传承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属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

中国历代统治者曾多次派军征讨南方,侗族先祖被迫迁至偏僻荒芜的西南,栖居在清水江、都柳江和柳江流域等。

侗族先祖为抵御外来侵犯,选择依山傍水、聚族群而居,以生产水稻为主,兼营林木。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有七十四条之多,其中主要的三条为榕江、浔江和苗江,“三江”得名于此。

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传统建筑形式繁多,蕴含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

其中,位于三江月亮街的三江鼓楼被誉为“侗乡第一鼓楼”,三江风雨桥则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这些极具文化内涵的建筑与三江传统干栏式民居相映成辉,不仅为国家建筑史保留了地域建筑的历史发展样貌,而且为现时侗族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依据。

此外,这些富有特色的建筑形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观赏,从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发展。

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新式建筑材料的出现及建筑工艺的发展,三江侗族干栏式民居的建筑形式也在产生变化。

因此,研究如何在发展中创新传承侗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透过生态、人文视野,阐述三江侗族的地域特点及民居建筑特色,挖掘三江侗族民居建筑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再发现丰富的侗族智慧,并分析三江民居演变带来的挑战,为三江民居文化的创新传承提供借鉴。

一、三江侗族的地域特点及传统民居建筑特色(1)三江侗族的地域特点。

广西的特色建筑--看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建筑

广西的特色建筑--看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建筑

广西的特色建筑--看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建筑作者:黄慧玲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1期摘要广西因为自己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自古以来,山民就根据这些特殊情况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适应这儿地理和气候的建筑,其中,又以三江侗族的建筑尤为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广西地理;气候;三江;侗族;建筑广西因为自己特有的地理和气候环境,自古以来,山民就根据这些特殊情况建立了自己特有的,适应这儿地理和气候的建筑,其中,又以三江侗族的建筑尤为具有代表性。

1.建筑与地域的完美结合(1)巧妙而科学的木质框架结构。

三江侗族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木质框架,即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柱子起到承重的作用。

墙在房屋的构架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有起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只有“墙倒屋不塌”、“撤东墙补西墙”之说。

住宅采用二层干栏式楼房,“干栏”,房屋分上下两层,底层架空,圈养猪、牛、羊等家禽;楼层主人,设梯而上。

这类干栏式住宅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巢居”或“依树积木而居”的寮棚,是壮族先民为适应当地潮湿瘴气及虎豹横行的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具有显著地方风格的建筑形式,而后被侗族所接受和仿造,并对住宅结构及空间布局不断加以改进,从而发展成为侗族自己本民族的建筑风格。

在三江考察的几天里,我们走访了几家侗族的乡亲们,在和他们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这类木结构吊脚楼,坚固、平稳、耐用,使用年限可达四、五十年,而且也没有出现过房子倒塌的事件。

(2)合理利用地形—依山而建。

这类建筑为了少占耕地,住宅多建在山坡上。

这使得建筑能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和空间,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地侗族人长期的山区生活,使他们全面认识和研究自然景观形成的自然条件和构成因素,从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周围的地形,设计和营造出了与三江地区自然景观相结合的干栏式建筑,显示其独特性。

(3)合理地利用资源—就地取材。

随着人类生产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也在不断改进,而侗族人依然保持着几百、几千年前的传统古老民族木建筑,他们按照特定的观念模式、生活习俗和居住的生活需要进行营造,使之形成一个布局合理、构造别致、具有自给自足功能的村落体系,并且与周围秀美的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广西三江侗族程阳八寨

广西三江侗族程阳八寨

科目:民族村寨旅游论述学号:201631703029班级:旅管1601姓名:刘思博广西三江侗族程阳八寨一、村寨基本概况程阳八寨是广西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是以林溪——八江风景名胜区的核心组成部分,由八个侗寨组成,俗称“程阳八寨”。

包括林溪乡的马安寨、平寨、岩寨、东寨、平埔、吉昌、平坦、程阳大寨等八个侗寨,因独特的风雨桥、鼓楼、吊脚木楼及浓郁的民风民俗闻名遐迩。

依托三江优秀的自然环境资源,近年来对程阳八寨的旅游开发逐渐扩大发展。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毗邻湘黔两省。

因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山区,三江县境内形成了以山地为主,辅以部分丘陵、河谷盆地的地形特征。

并有得名而来的“三江”:榕江、浔江、苗江,以及境内其他七十余条大小河流纵横密布的河网。

以山地气候为主,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四季分明。

森林覆盖率为 77.44% 。

而程阳八寨的独特民族资源成为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的又一优势。

二、程阳八寨旅游资源概况和主要发展模式(一)旅游资源优势不断开发深化旅游资源优势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原则,也是旅游地存在的基本要素。

程阳八寨无可辩驳地具备了旅游胜地的多重资源优势。

1、独特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程阳八寨是侗族人民长期以来的主要聚居地。

特有的民风民俗古老而有趣生动,是吸引游客前来观风赏奇的重要因素。

侗族人民具有独特的生活习俗,包括饮食、起居、服饰文化、民族工艺品等的。

2、依托程阳风雨桥景区程阳八寨属于依托景区的旅游地,所依托的就是驰名中外的程阳风雨桥。

八寨核心景点程阳风雨桥位于马安寨内,1982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桥“永济桥”近年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最壮观桥梁之一”“世界四大历史名桥”等。

3、优质的乡村环境、特色农业景观程阳八寨拥有丰富的侗族原生态自然环境:美丽的梯田群、水车灌溉、石板巷道、巷道周围古木参天、林荫翳翳,鸟语花香的侗寨乡村环境。

【古建文化】没有一钉一铆侗族鲁班打造千年不朽的木构建筑

【古建文化】没有一钉一铆侗族鲁班打造千年不朽的木构建筑

【古建文化】没有一钉一铆侗族鲁班打造千年不朽的木构建筑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是广西三江县最出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三江侗族木质建筑以风雨桥、鼓楼为代表,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工艺堪称一绝。

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侗族鼓楼三国时期,侗族先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逐渐形成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侗族村寨的建筑时,有一些最基本的构件:鼓楼、萨堂(祖母祠)、戏台、民居、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鼓楼前的歌坪。

这十大件实际上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侗族村寨聚落于社区中的一个建筑群,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鼓楼、民居、萨堂、风雨桥了。

二、建筑特点鼓楼是一个寨子的中心,鼓楼附近是歌坪、戏台、萨堂,这四部分构成了侗寨的核心圈。

紧紧地周绕着鼓楼的是民居住房圈,再外一圈是禾晾和禾仓,接着是寨门、凉亭、风雨桥。

侗族的建筑匠师皆为当地的侗族民间工匠,侗族称为“梓匠”。

在设计鼓楼、风雨桥以及民居等时,他们凭借的工具只是一杆传统的度量尺,称为“匠杆”。

“匠杆”用一片竹子临时制成,长度相当于房屋中柱的长度,刮去青皮,用曲尺、竹笔和凿刀把一座楼房的柱、瓜、梁、檩、枋等部件的长度和尺码绘刻在上面,使用起来,横比竖量,无不得心应手。

传统的侗族匠师还使用一套世代相传的建筑符号,一般有26个符号,但常用的只有13个。

这些像汉字又不是汉字的符号只有侗族的匠师才看得懂,它们被刻在“匠杆”上和建筑构件上,这种侗族乡土的建筑学工具不愧为一种简便易用的工具,虽然简易但却有神机妙用。

寨门1、寨门侗族的寨门为“井干式”木构建筑,侗族称之为“现”。

一般几十到百来户的侗寨,其寨门都修建得比较朴素,也不高大,大约宽1.6米左右,高3米左右。

比较大的寨子就要把寨门修建得大一些,装饰也要讲究一些。

侗乡的寨门形式大同小异,风格有别。

寨门分前、左、右三门或前、后、左、右四个寨门。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

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
中间部分
3.吊脚楼
吊脚楼与栅墙、挑廊、 窗廊、寨门楼等构成的序列, 也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吊脚楼的构架形式及组成
吊脚楼的构架形式及组成,既简 约又包含着深厚的内容。吊脚楼一般 由立贴式木排架第二、三层横梁挑出 悬臂,上下悬端部贯以悬空木柱。这 种结构方式,使边立柱免于承弯,以 减小排架的跨中弯距,使支座处横纹 承压力均衡并转换为中部承压,以提 高整体的承载能力;悬臂分上下多层, 贯出卯眼断面荷载上下承压,以增强 整体构架的稳定。 其特点是力学性能优越,艺术效 果显著,显示了力的协调美与和谐美
四.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广西柳州龙潭公园
侗寨鼓楼
从三江侗族建筑反观我国建筑之路
三江侗族村落的建造与地域的完美结合,是侗家人辛勤劳动的结晶, 也是他们宝贵的遗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继承与发扬这种建筑 与环境、建筑与地域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使每个地方的建筑都具有浓郁 的地方特色,使每个地方的建筑与环境很好的融合。在很短的时间内, 我们经历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飞速进程,也亲身感受着随之而来的 “万人同目,千人同颜”的尴尬。在发展的激情与变化的兴奋中,我们 几乎没有时间去反观我们的过去,也没有耐心去倾听一切古老的诉说和 挣扎。但随着交通的深入和媒体的普及,“进城”、见世面”人口的增 加,甚至旅游者的大规模“猎奇”,给三江侗族自给自足的生态平衡带 来很大的压力和危害。他们的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都极其脆弱,受到外 来主流文化不断的冲击,这种处于极度弱势的传统木建筑,就有可能被 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建筑所侵蚀。
一.背景
• 1.气候 • 三江侗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
自治区北部,地处东经108°53′~109°52′,北纬25°22′~26°2′, 是湘、桂、黔三省(区)交界地,属于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山 地谷地气候区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四季宜耕;一年四 季,春多寒潮阴雨,夏有暴雨高温,伏秋易旱,冬有寒霜。

三江简介

三江简介

三江简介申遗以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为内容的传承展示中心。

选定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家中作为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

项目传承人杨似玉、吴祖光等现场演示的木构建筑制作、侗族大歌、捶布、纺纱、织布、织锦等,全面展示了侗族民间原生态的生活习俗、侗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独峒农民画为项目建设传承基地。

该县投入10万元,2011年在独峒乡农民画传承人吴述更家中建设三江侗族农民画传承基地。

它去年6月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人前来参观并购画收藏,农民画已成为学员增收的主要途径。

2011年,传承基地农民画销售1000余幅,经济收入20余万元。

以建设“百家宴”传承基地全民参与。

侗族“百家宴”于2008年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冠小屯“侗族百家宴传承基地”自2005年对外开放以来,“百家宴”品牌受到游客的青睐,该村的文化旅游业已实现了全民化。

仅2011年就接待游客达20000多人次,年收入36万多元。

“百家宴”已成为三江侗族的一个饮食文化品牌。

以侗族刺绣传承人示范户带面发展。

2009年,侗族刺绣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名录。

三江在获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传承人杨甜家中建立一个集传承、展示、销售为一体的“侗族刺绣”传承人示范基地。

侗族刺绣多次走出侗乡,走出广西,走向世界,并培养学员500余人。

据统计,2011年全村由此收入80万元。

(通讯员俞昌春)油茶乐园油茶店、聚缘油茶店、侗家油茶店、情缘油茶店、好美丽油茶店……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雅新路上,油茶店一间挨着一间,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民族风情景观。

三江侗家人喜欢喝油茶,这一风俗习惯已有上千年历史。

记者在三江县采访了解到,侗族油茶作为当地旅游特色餐饮经营,大概始于2000年初。

随着该县旅游业发展,旅游接待人数快速增长,油茶店越办越多,渐渐兴旺火热起来。

三江县城内雅新路,宽不过10米,长不过100米,但在其两旁和左巷右道中,聚集了30多家侗族油茶店。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夏季室内风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夏季室内风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

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夏季室内风环境评价及改善策略邹红娟;马黎进【摘要】Together with status, this paper propose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or indoor wind environment of Dong minority’s folk houses in Sanjiang Dong Autonomous County of Guangxi during summertime.% 通过对广西三江地区侗族民居的实地调研及建筑室内功能分析,运用风环境分析方法,对室内现状布局下的通风做了深入分析,结合调研资料,得出该建筑现状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三江地区气候环境特征提出改善措施,由此构建民居建筑室内适宜的风环境,进而提高室内微气候舒适度。

【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3(000)007【总页数】5页(P97-101)【关键词】广西三江;侗族民居;室内风环境;评价;策略【作者】邹红娟;马黎进【作者单位】广西工学院艺术设计系;广西工学院土建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113.1在传统建筑营造过程中,人们就很重视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并以此得到一个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影响室内环境舒适性的关键因子有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笔者结合研究地所处气候环境的特点,以室内的风环境来展开研究。

人的一生有80%左右的时间在室内度过,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舒适度的迫切需求,该如何有效地改善室内环境质量,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求?只有通过相关建筑技术的手段,为更好地给人们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因此有必要对室内风环境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

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在室内环境因子中,风环境对夏季室内环境质量、舒适度的改善较为明显和直接:一是风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排除污染、灰尘;二是风环境调节室内温湿度,带走多余的热量和湿气;三是风环境的有效组织能带走人体多余热量,合理的风速给人安逸自在的感受。

三江侗族

三江侗族

接,使整个大桥从上到下浑然一体,重瓴联阁,雄伟壮观。

鼓楼
鼓楼,是侗族的"族徽",是侗寨的"心脏";在侗民中则素有"未建寨先建楼"之说。民国版《三江县志》 记载:"村中皆建鼓楼,楼式如塔,有支以合围大柱,高达四、五丈者,中悬大鼓,四围设长凳,有事 鸣鼓集众,以此为召集开会之场所。楼外有旷坪,工余及令节娱乐咸集于此。"三江境内至今耸立鼓楼 159座,有宝塔式、亭阁式、宫殿式、干栏式等几种。马胖鼓楼则是这些鼓楼群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三江侗族自治县现有风雨桥108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林溪乡的程阳风雨桥。这座闻 名国内外的风雨桥,始建于1916年,是由侗族工匠石含章、吴金千等人设计建造而成的。 这是一座六角青石墩木面桥,长64.4米,高16米,有5墩4孔。全桥不用一钉一铆。桥共分 两层。有楼阁5个,阁高2丈,其中两座为5层4角塔形楼亭,两座是5层殿形楼亭,分布在 桥的两端,互相对衬,中间一座是6角塔形楼阁。在5个楼阁之间的跨桥上面,盖有青瓦衔
鼓楼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更令人叹绝。鼓楼居中,"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踞其中以望,凡山之 高,云之浮,溪之流,鸟之语,花之香,兽之走,鱼之游,以极万类,举熙熙然回巧献技,无不目悦耳 娱,心旷神怡。每盛夏高秋,无少长,辄科目赤脚,咸集于斯,或手挥丝桐,或口吹芦管,歌者歌,浴
者浴,风者风, 乎如无怀葛天之民。"(民国版《三江县志》)大千世界,"天人合一",其乐融融,令
长廊通道,两旁竖干栏,设长凳,上盖青瓦,亭阁有瓦檐3-5层,顶端置葫芦或千年鹤的 造型。瓦青檐白,颜色分明而又柔和。檐角翘起,穿枋描龙绘凤、山水景致、故事人物, 故又名花桥。桥梁利用杠杆原理,用数十根二三十米长的原木叠两三层,使距离10多米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