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州三江侗族民族音乐

合集下载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发端于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侗族地区文化生态的影响得到不断完善,于是获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欢迎。

2009年9月30日,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让侗族大歌发扬光大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因此,就侗族大歌的起源、发展和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等进行祥述细论。

标签:大歌起源历程影响挖掘保护传承发展一、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1.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萌生侗族的村寨祖祖辈辈都依山傍水而建。

因此,侗族村寨的就形成如同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在这美丽的村寨中,常常有一些鸟儿蝉儿在树上欢快的啼叫,它们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一和百唱,时而百唱一和。

这里的人们听到这些小生灵的美妙叫声和潺潺的流水声以及风吹林涛习习呼呼声,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也随着大自然这美妙的和声唱了起来。

侗族大歌就从此萌生了。

2.本土文化促使侗族大歌的成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文艺活动的不断丰富,外界的文艺娱乐活动虽然对侗族地区有了深厚的影响,但依然难以融入到侗族地区这文化贫瘠闭塞的村寨,因而侗族人民依然在耕作歇息之余,其乐融融地摹仿山野田园中的鸟啼蝉鸣等大自然的优美乐章,于是这些优美乐章逐渐形成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茶余饭后的文艺娱乐活动。

正是长时间在这纯朴多彩的田园生活,侗族人民自然学会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力求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和声音乐——侗族大歌。

从此,侗家人就有了“饭养身、歌养心”之说,并把歌视为民族瑰宝和精神食粮,用以陶冶心灵情操和抒发内心世界的爱恨苦乐。

由此可见,侗族大歌起源于侗族的本土文化,这是侗族人民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创造,产生了侗族大歌这光荣而神圣的原生态合唱艺术成果。

浅谈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广西的民族音乐是广西本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能够真实的反应本地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是我国音乐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我们广西素有“歌海”之称,聚居有壮、瑶、苗、侗、毛南、回、京、彝、水、仫佬族11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良的文化传统,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全球已经连接在一起,很多人认为西方的东西就是好的,是“进口”的就好、、、、甚至已经包括了音乐文化,觉得西方的音乐就是好音乐。

忘记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一味的崇洋了。

在当今的社会中是无处不见这样的情况,人们都喜唱流行歌曲,听摇滚音乐、布鲁斯、蓝调、乡村等等,这一些使得我们自己民族音乐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面对着当前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认真分析民族音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找出应对措施,对于推进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民族音乐}1、广西民族音乐的特点在广西的各个少数民族中,是以壮族居多的一个多民族地区。

以壮族为主的广西各个民族他们生活中的婚姻嫁娶、生死仪式、宗教信仰、道德文学、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都体现了民族音乐的丰富存在。

广西地处祖国西南,不同的地域缔造了不同的音乐文化,广西的民族音乐不会像江南水乡的娇柔,不像北方的粗犷豪放,不像蒙古草原的音乐宽广悠长,广西民族音乐是非常的朴实酣甜。

广西的山水甲天下闻名于世,广西的歌如山水一样美丽动人。

刘三姐是广西的民族音乐代表性的人物,她是广西壮族民族音乐的代表。

而广西并非只有壮族,还有其他的民族,也就是说还有很多的刘三姐。

各民族生存的地域不同也有着不同音乐特点,如广西的三江是侗族自治县,聚居着广西大多数侗民族百姓,侗族的二声部山歌悦耳动人,侗族音乐具有代表性的是侗族大歌。

侗族的多耶舞、侗族笛子歌、琵琶歌等等。

广西泛北部湾的防城东兴聚居着广西的另一个少数民族京族,他们的音乐娓娓动听,带着淡淡的海风沙滩的气息。

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非遗知识库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语称大歌为“嘎老”(Gal Laox ),“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

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等七种。

它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韦力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是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每年都开展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其中侗族大歌久负盛名,享誉海内外。

梅林乡侗族大歌的赛歌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一支中学生歌队——梅林乡中学侗族大歌队,他们用年轻的声音传承家乡的非遗瑰宝,弘扬传统文化。

从2003年起,梅林乡中学把侗族大歌引进了课堂,每学期要用10个课时的音乐课普及侗族大歌。

教材是该校教师、侗族大歌柳州市非遗传承人石彦辉参与编写的校本教材《侗族音乐》。

在全面普及侗族大歌的同时,学校还利用课外活动课时间开办非遗兴趣班,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传承非遗文化。

“‘饭养身,歌养心’是我们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我们视歌为宝,以‘会唱歌、会歌多’为■本刊记者张竞文荣,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在梅林乡,每年都举办侗族节日展演,孩子们从小跟父母一起参演,对侗族大歌耳濡目染,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学得比较快。

”石彦辉9C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老师介绍道,在他看来,梅林乡的孩子学习大歌有先天的优势。

虽然学生们学歌学得快,但侗族大歌毕竟是多声部合唱,整体性很重要,音准、节奏和声部的协调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所以每次练习他都力求让学生唱对、唱准。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简介侗族大歌(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起源《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合唱形式标准西文译名为 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非常鲜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本文将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

一、音乐形式丰富多彩,表现奇特侗族大歌的音乐形式相当丰富多彩,有“竹筒打击乐”、“板杖团”、“夜郎锣鼓”等多种乐器的伴奏,有长、短、快、慢等多种节奏形式。

同时,在演唱形式上也十分丰富,在侗族大歌演唱中,常常出现腰摇、手舞、鼓捶、跳跃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侗族大歌的表演极为活泼丰富,具有极高的观赏性。

二、歌词闪亮夺目,情感真挚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表达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民族情感,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侗族大歌的歌词常常以环境、人物、情感等为题材,表现出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感受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同时,侗族大歌的歌词也带有悲壮和英雄主义色彩,如《竹子吟》《卡姆祖贡》等,体现了侗族人民存在的困境与奋斗精神。

三、演唱技巧高超,人声巧妙合奏侗族大歌的演唱技巧非常高超,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声韵美。

演唱者常常用特殊的喉音、尖音和低音表现出强烈的情感色彩,同时,也充分展现了侗族人民天赋的音乐才华。

此外,侗族大歌的人声合唱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们协调配合,各自发挥所长,形成完美的音乐效果,使演唱更加具有震撼力。

四、传承不衰,历久弥新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传统代表之一,自古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艺术魅力。

侗族人民把演唱侗族大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民族标识,深深地融入到侗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中,成为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探析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可以看出侗族大歌是一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在侗族人民的传承发展中,侗族大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侗族大歌始终以其独特的演唱和表达方式,诠释了侗族人民深厚的内心情感,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浅析侗族《春蝉之歌》

浅析侗族《春蝉之歌》

浅析侗族《春蝉之歌》摘要:《春蝉之歌》则属于侗族大歌的“嘎所”。

本文将根据艾伦•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体系》从歌词发音及歌词传递信息的能力、装饰音、节奏、旋律、歌声的结合情况、合唱的组合对《春蝉之歌》进行分析。

关键词:歌唱测定体系;春蝉之歌;歌唱风格要素;音乐本体分析;歌唱分析引言笔者在知网、维普、万方等国内学术网站深入的文献检索中发现,众多学者对民歌大多都侧重于对歌曲音乐形态进行分析,或者是声乐界的学者用专业的歌唱方法来进行歌曲演唱做分析。

因此,笔者将音乐形态和歌唱分析两者结合来进行研究与分析。

笔者将从美国民族音乐家艾伦•洛马克斯所撰写的《歌唱测定体系》为出发点对《春蝉之歌》的歌词发音及歌词传递信息的能力、装饰音、节奏、旋律、歌声的结合情况、合唱的组合进行分析。

一、知识简介(一)作者艾伦•洛马克斯( 1915—2002年)民族音乐家。

1915年1月15日出生。

就读于哈佛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30年代初与父亲约翰·洛马克斯前往美国极南部的监狱录制民歌,记录黑人民间歌手H·莱德贝特演唱的近500首布鲁斯歌曲。

1963年起与维克多·格芬尔共同创建的“歌唱制定方案”被列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项目,经过20多年的研究,产生国际影响,《歌唱测定体系》这一书就是这个成果的书面文本,该书在1986年,由章珍芳翻译成中文。

(二)书籍《歌唱测定体系》主要分为三大内容。

1.建立歌唱风格分析法与测定法艾伦•洛马克斯得出九种歌唱风格要素。

风格要素中所涉及到的为两种,一是音乐本体内容的分析。

有歌词、装饰音、节奏、力度和旋律;二是歌唱的分析。

歌唱与乐队的配合、歌声的协调性、歌唱时的音色变化和歌唱的形式。

1.歌唱风格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艾伦•洛马克斯发现它们的关系主要分为五大类。

五大类的区分笔者认为是从现实社会的阶级进行分类。

一是有巨大灌溉系统的农民;二是畜牧者,饲养家畜与料理园地;三是耕田者,分行耕作农田;四是靠采集、捕猎为生者,如采集者、猎人、渔夫;五是用原始方式种地者,没有家畜的农民。

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

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

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金鹃飞;谢晓芳【摘要】In our country, each nation has its own national customs, festivals and unique features. Dong minority’s marriage customs in Sanjiang, Guangxi Province, have their own genres and the marriage songs are similar to exotic flowers in the garden. From the originally traditional singing festival to singing for a night, starting the wedding and getting married, each stage presents ample customs of Dong minority. All the activities are dependent on the songs to express the love and each song is extremely beautiful. Because of different environments and activity forms, the marriage songs have different melodies and ways of singing. This article will do the research on the music of marriage customs in Dong minority including its emergence, genres, and features.%在我国,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风俗节日,举行不同的节日活动,有着不一样的独特风情。

广西三江侗笛制作工艺改良探究

广西三江侗笛制作工艺改良探究

广西三江侗笛制作工艺改良探究侗笛是中国少数民族侗族特有的一种管乐器,它在侗族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广西三江侗族地区的侗笛更是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音色而闻名于世。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三江侗笛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三江侗笛的制作工艺改良,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三江侗笛起源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它是侗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传统的三江侗笛制作工艺主要包括竹料的选材、切割、磨制、焯煮、开孔、装嘴、调音等工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经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和对竹材的精准把握。

制作一个完美的侗笛需要考虑到其音质、音色、音准等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制作工艺的工匠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审美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的三江侗笛制作工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随着竹材资源的减少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传统的竹料选材和加工工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和音乐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侗笛制作工艺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市场的需求。

如何改良三江侗笛的制作工艺,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三江侗笛的制作工艺改良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和尝试。

关于竹料的选材和加工工艺,许多侗笛制作工匠开始尝试使用新型的竹料,或者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以提高竹料的利用率和提高侗笛的品质。

也有一些工匠开始尝试使用其他材料来进行侗笛的制作,如金属、塑料等,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侗笛音色的追求和保护竹材资源的需求。

关于侗笛的音质和音色,一些侗笛制作工匠也开始尝试对侗笛的结构和音孔进行调整和改良,以使侗笛的音色更加柔和、丰富和具有表现力。

也有一些侗笛制作者开始研发新的侗笛演奏技巧和曲目,以使三江侗笛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和有吸引力,符合现代人们的音乐欣赏需求。

《侗家儿童真快乐》教学设计与评析

《侗家儿童真快乐》教学设计与评析

《侗家儿童真快乐》教学设计与评析作者:颜庆平余萍来源:《广西教育·A版》2009年第05期教材:桂教版教学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学习歌曲二声部,指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能体会少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3通过学唱歌曲和了解侗族相关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歌曲重点:学唱歌曲,感受侗族歌曲的风格教学难点:歌曲二声部教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芦笙、钢琴等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音乐律动、感受音乐,了解侗族风土人情。

(设计意图:多媒体播放三江侗族风雨桥画面和歌曲二声部两段不同情绪的旋律,通过齐跳芦笙舞和敬酒舞,让学生感受二声部两段音乐在情绪、节奏上的不同,体验侗族迎宾场面的热烈,激发学生兴趣,为二声部教学做好铺垫。

而后播放多媒体。

让学生从画面中了解侗族风土人情,如多耶舞、侗族大歌、风雨桥、鼓楼等。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一)在活动中无意识渗透二声部教学,学生学唱第二声部歌曲旋律,教师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

1听一听。

(教师有感情演唱第二声部歌曲旋律,让学生按旋律拍节奏)(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教师给学生唱侗族人民过节时最爱唱的拍歌,以此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在范唱中做到以情感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并在无意识中进入歌曲二声部的学习。

)2拍一拍。

通过个别拍、全体拍、师生合作拍的形式,让学生掌握2/4的强弱规律。

(设计意图:第二声部歌曲节奏后十六分音符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节奏,采用模听的方式,变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3唱一唱。

学生跟琴声学唱歌曲第二声部的旋律,并为欢快的音乐配上动作。

(设计意图:学生能体会歌曲第二声部情绪,能用跳跃的声音、欢快的情绪、甜美的歌声去表现歌曲,为后面二声部训练打好了基础。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

民族文化瑰宝——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中国侗族民间歌曲的代表之一,是侗族人民保留并传承了几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韵律美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是侗族文化的瑰宝。

侗族大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

在古代,侗族以山地居住和农耕为主,他们用大歌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执着。

侗族大歌以山歌为基础,搭配鼓、板子、锣等传统乐器,采用互相呼应、刚柔相济的和声方式,创造出独特的音乐效果。

侗族大歌是一种群体性的集体创作和演唱歌曲,通常由一群人共同演唱。

在演唱时,男女相互对答,互动频繁,形成了一种激情四溢的氛围。

歌词主要表达自然美、生活美、爱情美和梦想等主题内容,既富有感染力又具有深刻的意境。

侗族大歌在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仅是一种歌唱形式,更是传递文化、感召情感和凝聚集体力量的媒介。

侗族人民通过大歌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通过大歌来记录传统的价值观和历史记忆。

在农田劳作、重大节日、婚嫁葬礼等场合,侗族大歌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侗族大歌在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呵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侗族大歌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些侗族大歌团队成立,专门致力于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同时,相关的音乐演出、舞台剧等活动也在世界各地举行,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和欣赏了侗族大歌的魅力。

然而,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侗族大歌是口头传承的民间文化艺术,存在着传承渠道不畅、传承人口减少等问题。

其次,大歌创作和演唱人才的培养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相关机构的支持和政策引导,鼓励年轻一代积极参与到侗族文化的传承中来。

要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这一宝贵的文化瑰宝,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学习和传承侗族大歌,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和唱法,感受其中的乐趣和情感。

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侗族大歌演唱风格及语言特征

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侗族大歌演唱风格及语言特征

音乐人类学视角下的侗族大歌演唱风格及语言特征作者:吴浩玮来源:《当代音乐(下旬刊)》2017年第02期\[摘要\]侗族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之一,在演唱风格上具有多声部合唱原生态的特点,与侗族对自然的模仿及对声腔的巧妙运用有不可分割的音樂人类学特征;在演唱语言上,言音一体,韵律自然,得益于本民族语言多声调的优势,也是侗族长期社会文化习俗的天然养成。

本文立足于大歌的演唱风格及语言特征两方面,结合音乐人类学理论研究的方法技巧渗透到侗族大歌,探析其中的价值。

[关键词]侗族大歌;音乐人类学;演唱风格;语言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HTSS]1007-2233(2017)04-0065-02音乐人类学,作为一门年轻学科的兴起与发展,表现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民族音乐的探究和拓延,因此,音乐人类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民族音乐紧密相关,是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互相融合下对民族音乐的形成和特质的深层次分析。

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合唱,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交融的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侗族民间世世代代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下来的本民族文化符号,具有自己独特完整的演唱风格及语言特征,其形成与表现具有鲜明的音乐人类学意义。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风格及语言特征(一)演唱风格侗族大歌的演唱风格总体上是以二声部为主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多声部合唱形式,具有浓烈的原生态文化特征。

与一般的合唱规律不一样,侗族大歌的合唱形式主要是领唱(独唱)与众人唱相结合。

传统合唱的内涵是明确区分人声中的高、低两声部划分,注重声部的旋律走向、节奏协调、和声对位、音律和谐等复杂、精细的复调技术,寻求乐声的规则与平衡。

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

它的高声部是派生的(俗称“加花”),由领唱者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即兴演唱。

这种演唱形式有别于单声部的合唱艺术,它要求众歌手的音色达到协调统一,在专业演唱的过程中,要求歌者都要具备良好的听觉,追求一种和谐的自然美,也揭示了侗家人团结向上,求同存异的精神实质。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

关于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及发展途径的研究三江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非物质遗产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本文将围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途径展开研究,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手工艺、民俗、口述文学等方面。

侗族歌舞以传统的侗族广场舞为主要形式,富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三江侗族的手工艺制作也非常精湛,如侗族织锦、竹编等技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俗文化方面,侗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颇具特色,例如侗族芦笙节、板凳舞等活动。

二、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挑战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减少。

随着现代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去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了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口的减少。

2. 传承环境恶劣。

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的技艺需要长期的传承和练习,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制作环境受到了许多的不利影响,如嘈杂的生活环境和缺乏传统的学习场所等。

3. 传承载体缺失。

由于新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一些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载体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传统乐器的使用和传唱的曲目减少等。

三、三江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策略要想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三江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需要采取多种策略,包括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和传统文化创新等方面。

1. 政府支持。

政府应当注重加强对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对侗族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各种资金和场地支持。

2. 社会参与。

社会各界应积极关注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通过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增强侗族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公众意识,激励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传承活动。

从音乐传播视野探析广西三江“侗族大歌”

从音乐传播视野探析广西三江“侗族大歌”

文/黄腾从音乐传播视野探析广西三江“侗族大歌”内容摘要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被誉为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三宝”之首,主要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溶江一带的侗寨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侗寨。

其演唱内容十分丰富,从开天辟地到人之初,从正史到野史,可谓应有尽有;侗族大歌以其表演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不同,分为“鼓楼大歌”、“礼俗大歌”、“叙事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种类。

其旋律优美动听 ,充分显示出侗族人对声音形式超凡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本文将从音乐传播的视野来探讨广西三江“侗族大歌” 的传承与发展,希望能挖掘一些有用的价值。

关键词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音乐传播;创新发展侗族大歌历史渊源久远,据史料记载起源于春秋战国,发展于南朝时期,直至宋代较为成熟,明朝时期已在部分侗族部落盛行。

现今的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侗族聚居区和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 被誉为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三宝”之首,主要流行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梅林、富禄、洋溪等沿溶江一带的侗寨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侗寨。

笔者曾先后三次深入三江地区进行考察调研,研究视角以音乐本身的研究为主 ,同时涵盖了有关侗族历史、语言风俗、文化功能等方面。

由于侗族没有文字,他们的民族文化主要是靠言语和歌曲的形式传承下来,唱歌在三江侗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以歌会友,唱歌已然成为生活的必需,同时也是当地居民精神文化和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曾先后三次深入三江地区进行考察调研,文章以本人实地考察所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围绕这音乐特点、歌唱内容,音乐价值三方面进行展开。

1 音乐特点长期以来,西方音乐界一直认为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歌曲,直到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的发现,这才彻底否定了西方音乐界对中国民间没有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偏见。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的经济开发价值探析

广西三江侗族大歌的经济开发价值探析
李 子 军
5 50 ) 4 0 1 ( 柳州市 博物馆 , 西 柳州 广

要: 通过 对侗族 大歌 历史渊源的探讨 , 分析 了侗族 大歌 经济开发价值 面临的困难 , 有针对性的提 出了开发 三江
侗族大歌 的经济价值 的建议 , 不仅 对 当今 社会文化环境 中侗族 大歌 的传承和 发展具有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这 而且 对推 动 国家级贫 困县三江 的经济发展也有积极 的作用。
第2 6卷第 5期 21 0 1年 l 0月






V 12 . o . 6 No 5 0 t2 1 c. 0 1
Ju a fLu h uTec esC l g o r lo iz o a h r ol e n e
广 西 三江 侗 族 大歌 的经 济 开发 价 值 探 析
音学 唱 , 学越 起 劲 , 学越有 瘾 。就 这样 年 复一 年 , 越 越
“ 伦郎 ” 侗语 , “ 歌 ” 、 嘎吉 约” 侗 语 , “ 嘎 ( 即 蝉 )“ ( 即 昆
虫 歌 ”) “嘎 国 朵 ”( 语 , “国 鸟 之 歌 ”) “ 夜 ” 、 侗 即 、嘎 ( 语 , “ 蛙歌 ” 等许 多 的多 声 部大 歌 由此 诞 生 , 侗 即 青 ) 声部 组合 及和 音 配置 独 树一 帜 , 誉 为 世 界 “ 有 魅 被 最

侗 族 大 歌 的 历 史 渊 源
史 , 接 表 现 侗 族 文 化 。侗 族 大 歌 作 为 侗 族 文 化 传 递 直 和 保 存 的 生 动 有 效 的 手 段 、 具 和 载 体 , 够 很 好 地 工 能 将 民族 精 神 等 文 化 信 息 传 递 到 每 一 个 人 、 一 代 人 这 每 些 活 生 生 的 载 体 上 , 是 侗 族 民 间 音 乐 水 平 最 高 的 一 它 种 , 种 民间复 调音乐 以其 独特 的 风味 , 斓 的色彩 、 这 斑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广西地处中国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分布于全区,广西少数民族多样性和文化传统丰富。

广西壮族、侗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而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进行探究,以了解其特点、历史渊源及其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广西地处南方,民族众多而种类丰富,不同民族的合唱音乐形式各异。

壮族的合唱音乐多为男女混声合唱,歌词多为赞美大自然、神话传说等;而瑶族的合唱音乐则多为女子清唱,歌谣以歌颂美好生活、赞美爱情为主题。

2. 声腔独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的声腔多为柔和、悠扬,并伴有独特的装饰音和变化。

壮族的合唱音乐中常有吹奏器乐与歌唱相伴,歌声多为高亢激昂,鼓舞人心;而苗族的合唱音乐则以竹笛和芦笙为主要伴奏乐器,歌声多为婉转动听,富有吸引力。

3. 丰富的表现形式: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表现形式多样,有舞蹈伴唱、竞唱、对唱等形式,富有朝气与活力。

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少数民族合唱音乐更是贯穿于各种仪式、节庆活动之中,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历史渊源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偏南,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传统悠久。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地理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历史传承:广西处于丝绸之路的南端,自古以来就是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广西民间音乐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在历史上,广西曾是南海交通要道,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少数民族合唱音乐也受到各种音乐文化的熏陶。

2. 地理环境: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偏西,地理环境多样,有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在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并在合唱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

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及其形式美特征侗族是歌的民族,侗歌是民族的歌。

侗族以前没有文字,歌就是民族的历史。

正因为如此,侗族人民现实生活中,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歌。

歌是恋爱的媒介、婚姻的纽带、节日的装点、劳作的调节,同时也是悲哀的慰籍,总之,歌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特别是侗族大歌的多声音乐,和谐而优美、亲切而自然,犹如一曲人与山水的和音,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多年来,不少专家学者对侗族大歌已有相当深入的研究,而且成绩斐然,但从声乐演唱角度研究的却尚未见到,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由于工作的需要,本人曾对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作过一下思考,现整理成篇发表,权作引玉之砖,敬请同行专家赐教。

一、侗族大歌的演唱特点侗族大歌多为合唱及男女声合唱。

按音色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与童声大歌三类。

后为适应舞台演出,增加了男女混声合唱形式。

高音部一般由两歌手轮流领唱,低音部由众人和唱,均用真声,男声沉着深厚,女声清纯亮丽,童声稚气娇嫩,各具特色。

它是一种一领众和的由高低声部谐和演唱的合唱形式,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范畴。

大歌演唱时,领唱者先领唱一至二句,然后众人随声合唱,当地人称之合声,合声有和声的因素,也有对位的成分,声音谐和明亮、音色多变,十分动听,其演唱独具一格:1、演唱的语言特点民歌的音乐语言是从生活语言音调中提炼出来的。

它对音乐旋律的的构成,尤其对民间音乐的色彩、发声、歌唱都有着巨大影响。

启蒙运动杰出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卢梭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更重要的是模仿人类的语言。

语言是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最有力的手段,模仿语言的旋律比语言本身大一倍的力量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

”侗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一个单独部分,分南北两种方言,侗族大歌分布地即属南部方言区。

侗族的语言优美、内涵丰富、能够细致、准确地表述生活和历史的各个方面。

侗族大歌的歌词是侗族语言的结晶,因而颇富魅力,但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据侗族专家介绍,侗族大歌的歌词不仅押韵,而且每句的最后一个字都要求符合声调。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广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音乐是广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不仅有着较为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更是体现了当地民族群体的生活与情感。

本文将探究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历史渊源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1. 多样性:广西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音乐传统和表现形式。

不同的民族合唱音乐在音乐风格、歌曲内容、表演形式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2. 和谐美感: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以和声和协调为特点,通常以“农歌”、“山歌”、“田歌”为主题,歌曲内容多以民族传统文化、神话传说、生活体验等为题材,表现出一种纯朴、淳厚的美感。

3. 古老传承: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传承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这些歌曲多以口头传唱的方式传承,历经岁月洗礼,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融合创新: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也在不断融合创新。

一些传统音乐在演唱形式、乐器伴奏、编曲上进行了现代化处理,展现出新的艺术风貌。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表现形式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音乐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群体合唱、对唱、领唱等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种:1. 山歌合唱:山歌是广西各族传统的合唱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山歌合唱通常由数人或数十人组成,以轻快的旋律、明快的节奏,表达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歌词多以赞美自然、歌颂劳动、表达情感为主题。

2. 田歌合唱:田歌是广西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在农耕、劳作时所唱的歌曲,代表着这些民族特有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

田歌合唱多以多声部合唱形式表现,歌曲情感深沉、节奏活泼,歌颂了农民的生活、劳动和美好祝愿。

3. 民歌对唱:广西壮族的民歌对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合唱音乐形式,通常由男女二重唱或四重唱组成。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

侗族大歌“非遗”传承现状研究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侗族大歌以其雄浑激越的音乐风格、悠扬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侗族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本文将对侗族大歌的当前传承现状进行研究,探讨非遗传承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侗族大歌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

一、侗族大歌的概况侗族大歌,又称侗歌,是侗族人民长期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它以人声为主要演唱工具,配以简单的打击乐器,如木鼓、扁鼓等。

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多种形式。

旋律优美、激昂热烈,歌词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侗族的民俗、文化、历史、传说等方面的内容。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和湖南省等地方,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侗族大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重要的非遗文化遗产之一。

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侗族大歌传承现状分析侗族大歌的传承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传承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侗族大歌的传承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者数量较少。

很多年轻人因为上学、就业等原因离开家乡,无法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培训,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受到影响。

2. 传承环境恶劣:部分侗族村寨的经济条件较差,文化设施匮乏,传承环境恶劣,缺乏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资源。

传承人缺乏专业的指导与培训,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3. 传承方式陈旧:现今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多为口传心授,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渠道。

侗族大歌的传承工作在无形中变得困难和艰巨。

三、侗族大歌传承问题探讨1. 传承人才储备不足:侗族大歌的传承问题首先源于传承人才储备不足。

年长者逐渐衰老,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心不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导致侗族大歌的传承人才储备不足,长此以往将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

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伍蜜娜摘 要:侗族琵琶歌是将说唱集为一体、以侗琵琶作为伴奏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侗族琵琶歌在侗族地区当中广为流传、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且受到侗族人民的深度喜爱。

侗族琵琶歌以其十分鲜明的音乐特点表现出了独特风采。

本文将从侗族琵琶歌的音乐特征、文化价值、传承保护方面来进行论述及分析。

关键词: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伍蜜娜(1985-),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KY0064)。

侗族民间一项广为流传的传统艺术瑰宝就是琵琶歌,其主要在湖南、贵州及广西等不同省份的侗族地区当中流行。

广西侗族琵琶歌的分布地区主要包括龙胜、融水及三江侗族自治县等[1]。

广西侗族琵琶歌相比湖南及贵州的侗族琵琶歌来说,其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是所有全体广西侗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能够对广西侗族民俗风情、喜好审美、艺术追求、心理性格、伦理道德、民族文化及历史传统进行充分的反映等,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侗族琵琶歌的表演特征、文化价值、传承保护方面来进行论述及分析。

一、侗族琵琶歌的音乐特征(一)音调特征琵琶歌在主要发源及流传地为南侗地区,所以,歌唱琵琶歌是主要使用的为南侗方言。

而广西的所有侗族地区都使用南侗方言,其他使用南侗方言的地区包括湖南通道自治县、贵州榕江、从江及黎平等[2]。

侗语方言主要包括不同调值的声调15个、韵母56个及声母32个,在说话语调时会表现出十分显著的音乐性特点,动听悦耳,而因为其无固定音律及音高,从一定程度的上制约了音调旋律。

琵琶歌不仅在音调方面充分的借鉴参考了侗语音调,其规整节奏方面也跟侗语的节律性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歌校选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侗族大歌学院(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专业:电子商务班级:指导教师:姓名:学号:tel:e-mail:2010年12月3日浅谈侗族大歌时间过得很快,一个学期的音乐欣赏课就要结束了。

在这每周只有一次课的音乐欣赏课里,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也许是因为要学的内容太多,也许是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的东西太少。

中外民歌名曲及歌舞鉴赏,这确实是一门高雅的、富有情趣的课。

据了解,我知道它比其他音乐课内容更加丰富,刘老师不仅自己讲授音乐知识和各方面的鉴赏方法,还请自己艺术学院的学生给我们演唱民族音乐、钢琴表演、笛子和其它等各种乐器的演奏。

身临其境的感觉与看电视、网上视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非常感谢刘老师给我们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刘老师的辛苦指导!身临其境,自己也跟着投入,如果是看视频那么太容易走神了。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下面我将浅谈一下家乡的民族音乐——三江侗族大歌。

三江侗族相对于壮族是小了一些,但是民族音乐文化是丰富的、源远流长的。

目前,三江县侗族大歌、侗族木建筑营造技艺已经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

侗族民族音乐的介绍(一)侗族民族音乐简介侗族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邻地区。

对于以“饭养身,歌养心”是对侗族人最好的描述。

几乎所有的侗族村寨,都有业余的唱歌队。

侗歌历史久长,其音乐大体可分为南部侗族民歌和北侗族民歌。

南部侗族民歌多有乐器伴奏,常见乐器有琵琶、牛腿琴、侗笛、芦笙等。

而北部侗族民歌则多不用乐器伴奏,偶尔用木叶吹奏伴唱。

侗族民歌按形式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广场歌”、“叙事歌”、“酒会歌”和“拦路歌”等六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

侗族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的场合中演唱,是侗人文化交流和情感交流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南侗(黎平、榕江、从江一带)方言区。

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曲目众多,内容很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它是一种多声部合唱,是中国民间支声复调音乐的一种形式,为广大侗族人民所喜爱,在国内外音乐界享有盛名。

(二)广西三江侗族大歌的风俗及其特色广西三江侗族大歌主要流传于三江县梅林、富禄、洋溪乡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和罗城的侗族村寨。

三江大歌通常在节日里由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村里面有歌队,歌队成员一般都由同一宗族或同一村寨的未婚男女青年组成,同一宗族的男歌队和女歌队不能对歌。

大歌是在村与村、寨与寨之间集体做客的庄重场合中演唱。

大歌歌词的句型,一般很长,有几十字、上百字的长句子;也有几十句、上百句一首的长歌。

按音色,三江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

按体裁,则可分为鼓楼大歌(“嘎得楼”)、声音大歌(“嘎所”)、童声大歌(“嘎腊温”)、叙事大歌(“嘎锦”和“嘎尽”)、礼俗大歌、戏曲大歌和混声大歌(“嘎世尼所”)等7种。

主要歌腔有几百种,代表作品有《嘎高胜》(高山歌)、《能闷高京》(高山井水歌)、《嘎伦练》(蝉歌)、《嘎依哟》(知了歌)等。

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一代传一代,世代相传下来。

大歌曲式结构独特,每首歌均由“歌头”、“歌身”和“歌尾”三部分组成。

大歌的声部通常为二声部。

在民间有“雄音”(高声部)、“雌音”(低声部)之称。

三江侗族大歌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旋律优美动听,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的发展现状(一)三江对侗族大歌的保护及传承现状侗族大歌是宝贵的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

为了让侗族大歌这一侗族文化之花常开不谢,三江县通过政府扶持引导,与民间发展传承并举的措施加以发掘、保护与传承。

经过多年的保护和发展,梅林侗族大歌早已唱出了村村寨寨,不仅屡屡在全国大赛上夺魁,梅林乡也因侗族大歌而闻名于世。

2002年,梅林乡荣获广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侗族大歌的继承发展、内容的更新丰富都离不开侗族歌师。

三江县不仅为侗族歌师们颁发了"职称",而且还为评为县级以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的侗族歌师发放政府津贴。

近年来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侗族歌师和大歌作品。

其中,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代表传承人"荣誉称号的梅林乡新民村歌师吴光祖最为突出。

多年来,他不仅走村窜寨,为大家传授侗族歌曲,而且还在村里组建了老人、中青年、少年三个侗族大歌文艺队,逢年过节经常到各个村寨去唱侗族大歌。

这些文艺队多次代表县、市到外地演出,青年文艺队还被评为"自治区先进文艺队"。

除了抓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三江县还通过编辑侗族大歌教材,开展"侗族大歌进校园"行动。

在梅林乡中学及各小学校专门开设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等课程,使这些民间文化精品真正走上了课堂。

让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侗族大歌的音乐魅力,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声,为侗族大歌的传承提供了"土壤"和"养分"。

(二)侗族大歌所面临的危机及原因在这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不断影响下和以强大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冲击下,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正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大歌正在产生着历史性的嬗变和不同程度的价值解体,面临传承断裂,后继无人的窘境。

从现状上看,会唱、能唱侗族大歌的人数呈明显下降的趋势,歌师年龄普遍偏大,而后继传承人较少,侗族大歌开始较大层面上出现断层现象。

目前侗族大歌存在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内部与外部两个层面,具体主要表现如下:(1)经济的发展对侗族大歌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侗族人原有的生存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价值观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变化,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空间迅速萎缩。

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审美价值观的变化,现在我们很多侗乡人到城里打工,在侗乡人与现代文化的接触中,因经济落后而导致文化和各方面的自卑的产生还有流行音乐带来的审美心理的变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侗族人民(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偏好外来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

第二方面是娱乐方式的改变,受现代思想的影响,许多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方面的思维方式都开放了起来。

过去以唱大歌交朋结友这种主要的传统交友方式已在逐渐被多媒体带来的娱乐方式所取代,侗族大歌传统功能的地位正在不断削弱,很多时候会认为用现代化的技术来交友、来交流、沟通才是现代人该做的事。

还有就是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

比如在旅游开发中,为了迁就旅游消费的人,有时会随意改变大歌的特征。

同时,现在的好生活也带来侗族人民关于行歌坐月习俗、民族语言(有的人从小跟随在城里打工的父母生活在城市,根本就不会讲侗族话,那些侗族歌更加听不懂)等方面的变化,进而直接改变侗族大歌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内部结构。

(2)民族交往和互动中的文化变迁多民族交往和互动,相互之间同化,相互吸收,现在侗族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被汉化得很严重,而导致文化变迁,是侗族大歌面临失传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其它少数民族的文化也会对侗族文化产生各种可能的影响,而在经济因素的推动下,主流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更为强大,主要体现在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大于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文化的影响。

这种冲击无论从侗族的外在环境来看,还是从内在的民俗风情来看,都导致发生了许多显著的变化。

侗族现代物质文明越来越优越了,而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却越来越淡化。

主要表现有说侗语的人越来越少,唱侗歌的人越来越少。

而现在侗语受到的冲击是侗族大歌处境艰难的重要因素。

现代的国民教育与现在化接轨,侗族后代进入学校读书,接受的主要是汉文化的教育,侗族母体文化教育由过去的主导地位降为次要地位,侗语过去在侗族社区内作为第一交际工具逐渐被汉语取代。

而侗语历史以来都是演唱侗族大歌的主要表达工具,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依附于侗语之上的民间合唱音乐。

侗语言作为侗族第一交流沟通工具弱化的现象日趋显露出来,久而久之,依附于侗语这个语言表达工具之上的侗族大歌也就会随之衰弱。

侗族大歌的发展与未来基于对侗族大歌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的思考,我认为当前侗族大歌的保护与传承应该同时把内在保护和外在保护相结合。

根据侗族大歌特点,其保护与传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提倡侗族人民“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

我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拥有和继承着一种文化的民族或者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自觉的意识,能理智地看到自己文化的利弊,懂得自己的文化,认识到自己文化的真正价值,并热爱它,同时积极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

如果没有这种文化自觉,认为侗族大歌是落后于其他民族音乐或西方音乐,那么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就面临着非常危险的境地。

文化自觉也就是一种文化心态,它体现了自信,在广采博纳其他音乐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特别是现在,在现代化的潮流之下,各种文化间相互影响、渗入、融合,面对强大的“文化潜移”,侗族人民更需要用“文化自觉”的态度去传承发展自己的民族音乐,也只有这样,侗族大歌才能在世界这个大花园中开得灿烂。

(二)保持好侗族大歌的原生态环境保护侗族大歌,首先应该要保护大歌的文化生态环境。

所说的文化生态环境,包括自然山水风光、侗族语言、侗族风情、侗族风俗、侗族的节日等自然要素和社会生活的要素。

每一种要素相互联系,都会对侗族大歌产生影响。

所以必须要提倡文化生态保护,对已经十分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重新建设和保护,使文化生态环境能恢复到良性状态。

对于侗族大歌这样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保护应包括相关的物质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

而物质实体文化因素,比如民居、鼓楼、风雨桥、花桥、寨门、歌坪等;而非物质文化因素,比如侗语、侗戏、侗款、节日及婚丧习俗等。

保持好侗族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是要在民族音乐相关的物质实体文化元素和非物质文化元素组成的像以前一样的自然环境中实现民族音乐的自然传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