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常识

合集下载

中药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效和治疗作用。

但是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药量要准确
中药的药效与药量密切相关,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准确掌握用药量。

过高的药量可能导致药物中毒,而过低的药量则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2.药物鉴别要准确
中药品种繁多,不同品种的药材有时外形相似。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进行药物鉴别,避免使用错误的药材。

3.药材质量要有保障
中药的药效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在购买中药时需要选择有良好信誉度的正规渠道。

对于自采药材,应遵守采摘规范,避免采摘有毒植物或已过期的药材。

4.药物相互作用要注意
中药与西药、其他中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或交替使用。

5.禁忌症要注意
不同的中药在不同的疾病情况下有不同的治疗效果,但也存在禁忌症。

在使用中药前需要了解该药材的禁忌症,避免因误用而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才能发
挥其丰富的药效和治疗作用。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的使用原则
中药的使用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个体化原则:中药使用必须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剂。

不同人体质、不同病情、不同病因,需要采取不同的中药组方和用药方法。

2. 证候相应原则:中药治疗必须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脉象等进行辨证施治,并使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3. 大处方小用药原则:中药组方应尽量精确选择,遵循“大处方,小用药”的原则。

“大处方”是指根据患者疾病特点和辨证
施治原则,选用数量适当的中药组方;“小用药”是指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和长期用药。

4. 适度用药原则:中药使用应遵循适度用药原则,即用药剂量适中,避免过量或过少用药。

剂量过大可能导致副作用,剂量过小可能无法达到治疗效果。

5. 联合应用原则:中药可以与其他中药或西药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或减少剂量,但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6. 药物安全原则:中药使用应注重药物安全,选择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典质量规范的中药材和中药制剂,避免使用有毒或有害物质,合理掌握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

7. 病程掌握原则:中药治疗应根据疾病的发展过程进行调整,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增减药物、调整用量或改变用药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原则需由有执业资格的中医师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和操作。

中医中对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对药知识大全

中医中对药知识大全
1.麻黄与桂枝:麻黄与桂枝配伍,具有辛温解表、宣肺平喘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病症。

2.黄连与黄芩:黄连与黄芩配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湿热证、热毒证等病症。

3.当归与川芎:当归与川芎配伍,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病症。

4.石膏与知母:石膏与知母配伍,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肺胃热盛证、热邪伤津证等病症。

5.附子与干姜:附子与干姜配伍,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凝证、阳气暴脱证等病症。

6.半夏与陈皮:半夏与陈皮配伍,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湿痰证、脾胃不和证等病症。

7.茯苓与白术:茯苓与白术配伍,具有健脾利湿、益气固表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脾虚湿困证、脾虚气弱证等病症。

8.甘草与大枣:甘草与大枣配伍,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药性的功
效,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证、气血不足证等病症。

9.柴胡与黄芩:柴胡与黄芩配伍,具有和解少阳、清泻湿热功效,
常用于治疗少阳证、湿热证等病症。

10.生姜与大枣:生姜与大枣配伍,具有调和营卫、益气和中的作
用,常用于治疗营卫不和证、气血虚弱证等病症。

中草药的用药注意事项

中草药的用药注意事项

中草药的用药注意事项
一、正确选药
在选择中草药时,应根据病情、体质和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不同的草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因此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草药。

同时,应注意草药的质量,选购时应选择正规的药店或医疗机构购买,以确保草药的质量和安全。

二、合理配伍
中草药的配伍十分重要,配伍不当可能会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在配伍草药时,应根据草药的药性和功效进行合理搭配,避免出现配伍禁忌。

同时,应注意草药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三、适量用药
中草药的用量和用法应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适当调整。

过量使用草药可能导致不良反应,而用量不足则可能影响药效。

因此,在用药时,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指导,合理控制用药的剂量和次数。

四、注意药物保存
中草药的保存需要注意干燥、通风和防潮等条件。

在保存草药时,应将其放置在阴凉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

同时,应注意草药的有效期,过期的草药不应使用。

五、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在使用中草药时,应注意避免使用禁忌药物。

一些草药可能对某些人群或特定病情有禁忌,因此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此外,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谨慎使用中草药。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中药用药注意事项
1. 必须严格按照医师处方用药,不能自行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

2. 对于可能出现药物过敏反应的患者,应事先告知医师。

3. 根据病情需求,饮食相应调整。

4. 饭前、饭后用药时间应按医师的要求履行。

5. 在服用中药过程中,应避免同时服用其它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6. 不宜在饮食方面忽视,避免或减少高脂肪、高蛋白等不良饮食习惯。

7. 在服用中药的同时,应避免过度疲劳、大量饮酒,以及过度用眼等行为。

8. 中药自煎的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师指示煎制,不得超时、不得减量、不得加水、不得冷却后再煎。

9. 在服用中药的同时,应注意监测身体运动情况,避免长期卧床或久坐不动。

10. 如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医师。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

中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

中药合理使用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体化用药:中医药强调因人而异,合理使用中药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年龄、性别等个体特征进行个体化用药,以达到最佳疗效。

2. 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与西医可以结合使用,遵循“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的原则,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优势,实现综合治疗。

3. 注重安全性:中药使用过程中需注重毒副作用,严格掌握中药的禁忌症、剂量、不
良反应等信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4. 合理用药原则:中医用药重视整体调理,强调“以药为辅、以食为主”,在用药过程
中应坚持适量用药,避免滥用或过量使用中药。

5. 质量控制:对于采用传统制法的中药饮片,需要严格控制其质量,确保药材来源、
加工工艺和贮存条件等符合规范要求。

6. 强调病因病机:中医治疗注重辨证施治,合理使用中药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进
行辨证施治,不同病证选用不同的中药治疗。

总的来说,合理使用中药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病情特点、中西医结合等因素,注重安全有效、病因病机、质量控制等方面,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科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以下是中药学的一些知识点。

1. 药用植物:中药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部分。

药用植物通过其内含的活性成分起药物作用。

2. 药性分类:中药学中,药物根据其功效、性能和用途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例如,药物可以根据其味道分为五味(辛、酸、甘、苦、咸);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性;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清热解毒药、滋补药、化湿药等。

3.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药用植物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处理和配制后得到的成品。

中药制剂可以是药片、丸剂、汤剂、调剂、外用药膏等。

制剂的制备过程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4. 药用价值:中药学通过研究和实践,对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以及适应症进行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可以提供给临床医生和药剂师,用于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同时,药用植物还可以通过提取纯化活性成分,用于新药研发。

5. 中药毒理学:中药学也关注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问题。

中药有时会出现不良反应和中毒现象,毒理学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中药的安全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此外,毒理学研究还可以为中药的质量评估提供一些指标和方法。

6.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对药材进行热处理和加工,以改变其性质、增加药效或改善药味。

炮制过程可以包括炒、煮、烘、蒸、晒等方法。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对药材的活性成分进行改变,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

7. 中药鉴定:中药学通过对药材的鉴定,确定其品种、质量和真伪。

鉴定方法包括外观鉴定(如色泽、气味、质地等)、显微鉴定(如细胞结构、组织构造等)和化学鉴定(如含量分析、指纹图谱等)。

中药的鉴定能够保证中药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学是一门关于中药的科学,它研究中药的药用植物、药性分类、中药制剂、药用价值、中药毒理学、中药炮制和中药鉴定等方面的知识。

深入了解中药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提高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用药小常识

中药用药小常识

中药用药小常识一、用药方法:㈠、中草药:在中草药的应用中,最常用的就是煎成汤剂后服用。

煎煮用具一般选择砂锅,也可用不锈钢器皿。

煎药时忌用铜、铁、铝制品。

方法如下:1、常规煎药方法:在煎煮前先加冷水将饮片浸泡20~30分钟,加水量一般以高出药面3~5厘米为宜,第二煎则用水量应当酌减。

但浸泡时应注意不宜用60℃以上的热水浸泡,在煎煮过程中不要随意加水或抛弃药液。

煎煮用火在沸前宜用武火,沸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

煎煮一般分为一煎、二煎。

一般药一煎沸后煎20分钟为宜,二煎药沸后煎15分钟为宜;感冒类药一般沸后用武火煎15分钟为宜,二煎沸后5~10分钟为宜;而滋补药一般沸后煎30分钟,二煎沸后20分钟为宜。

每剂药煎好后,应趁热及时滤出煎液,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后分两次服用。

煎液量一般200~300ml,分两次或遵医嘱服用。

2、特殊煎药方法:①先煎:有些药物需要适当延长煎煮时间,煎煮时需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10~20分钟再与用水浸泡过的其他药物合并煎煮,如:矿物类朱砂、动物骨甲类龟甲、龙骨等。

有毒饮片生川乌、生草乌或制附子等需先煎1~2小时除去毒性。

②后下:有些药物需在其他药文火煎煮15~20分钟后再放入煎煮5~10分钟。

如:气味芳香的饮片降香、沉香、薄荷、砂仁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等。

③包煎:包煎即是把饮片装在纱布袋中,扎紧袋口后与其它药共同煎煮。

需要包煎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1〉湿后有粘性的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

〈2〉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覆花、枇杷叶等。

〈3〉花粉等粉末样饮片,如蒲黄、海金沙等。

④烊化:一些胶类、蜜膏类中药不宜与其它药同煎,可将此类药置于已煎好的药液中加热溶化后一起服用。

如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等。

⑤另煎:一些贵重中药,为减少损失需单独煎煮取汁,然后与其它药液混匀后分服。

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等。

⑥对服:对于液体中药,应直接对入其它药物煎汁中服用,如黄酒、蜂蜜、姜汁等。

合理用药中药饮片总结

合理用药中药饮片总结

合理用药中药饮片总结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特点,合理选择药物,正确使用药物,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中药饮片是中药的一种剂型,具有方便服用、剂量准确、吸收迅速等优点,因此在合理用药中应用广泛。

以下是中药饮片的合理用药总结:
1. 临床应用:中药饮片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如感冒、风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在临床应用时,应选择与患者病情相符合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

2. 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具有疏风、清热、散寒、解毒等特效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

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个体化地选择中药饮片,以提高疗效。

3. 药量控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控制中药饮片的用药剂量,以避免药物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

4. 用药时间:中药饮片的使用时间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服用,遵循用药时间和服药间隔时间的规定。

5. 不良反应监测:在使用中药饮片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呕吐、腹泻、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
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

6. 孕妇和儿童用药:对于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慎重选择中药饮片,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孕妇应避免使用有毒副作用的中药饮片,儿童要按照年龄、体重等因素合理控制药物剂量。

总之,合理用药中药饮片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中药饮片进行治疗,并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做好不良反应监测,以确保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饮片的使用。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
中药一必背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药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

2.诊断学: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等。

3.药物性能: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用量、禁忌等。

4.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功效、性质、来源等进行分类,如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补虚药、祛风湿药等。

5.方剂学:方剂的组成、剂型、煎煮、服用方法等。

6.中药鉴定:药材的性状、显微特征、成分分析等。

7.中药炮制:炮制方法、作用及目的。

8.中药制剂:制剂工艺、质量控制、制剂原理等。

9.临床应用:药物在不同疾病、证候、个体中的应用原则。

10.中医药护理:护理原则、方法、注意事项等。

11.中医药预防保健:养生、调护、预防等。

12.中医药法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行业标准等。

13.中医药学术流派:各学术流派的特点、代表人物、经典著作等。

14.中医药发展历程:中药发展史、重要事件、人物等。

15.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内涵、传播、价值观等。

以上为中药一必背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学习时需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与应用并重。

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整理归纳、制作思维导图、梳理重点知识点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做题巩固、参加模拟考试等,有助于检验学习成果,查漏补缺。

科普中药小知识

科普中药小知识

科普中药小知识
中药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几千年来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几个科普中药的小知识:
1. 中药的分类:中药可以根据来源、性味、功效、化学成分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药性分类、品质分类、化学分类、药形分类等。

2. 中草药与中药质量:中草药的质量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药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外观、质量控制、成分含量等方面。

3. 中药饮品:中药还可以用于制作饮品,如泡茶、冲剂等。

中药饮品可以起到养生保健、调节身体等作用。

4. 中医药针灸:针灸是中医药中的一种疗法,通过插入针头刺激特定的经络或穴位,调整人体气血、阴阳平衡以治疗疾病。

5. 中药煎煮:中药的煎煮是一种制剂工艺,可以将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

煎煮的方法有水煎法、醋煎法、酒煎法等。

煎煮需要注意中药的种类、用量、时间等因素。

总之,中药是一门古老而又广泛应用的医学体系,了解中药的分类、质量、应用等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值得收藏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值得收藏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药有一定的用药规律和原则,不合理使用,可能会降低疗效,甚至引起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因此,了解中药的合理用药知识,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中药合理用药中药合理用药,是指运用中医药学综合知识及管理学知识指导临床用药,就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辨析疾病和掌握中药性能特点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疗效和社会效益。

中药合理用药的意义和目的1.保障中药的安全性中药虽然是天然的药物,但并不是没有毒性和副作用。

中药的毒性和副作用与药物的性质、剂量、配伍、炮制、用法、用量、用时、用者等因素都有关系。

如果使用中药不合理,可能会导致中药副作用,甚至引起药物中毒或药源性疾病。

2.提高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有效性与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的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所致。

因此,治疗疾病要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因素,综合分析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用适宜的药物,调整正气,祛除邪气,恢复人体的平衡和协调。

如果不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盲目使用中药,可能会导致疗效降低,甚至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3.节约中药的资源中药是我国的宝贵资源,也是我国的特色优势。

但是,有些中药资源有限,不可无限开采和消耗,如果不合理地使用、浪费和滥用,可能会造成中药资源紧缺,甚至引起某种中药的濒危和灭绝。

4.促进中药的创新发展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药科技的重要领域。

中药的创新发展,需要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药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制品。

如果不合理地使用中药,就有可能导致中药使用的固化和僵化,阻碍中药的创新发展。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值得收藏■胡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药剂科)健康域用药106中药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1.遵循中医药的理论和规律中医药是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有着自己的理论和规律。

中药 常识

中药 常识

中药常识
1. 中药的来源: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质。

植物类中药如当归、黄芪、枸杞等;动物类中药如鹿茸、蜈蚣、蝎子等;矿物质类中药如朱砂、石膏、龙骨等。

2. 四气五味:四气指中药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五味指中药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不同的四气五味具有不同的功效。

3. 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通常需要进行炮制,以增强药效、降低毒性或改变药性。

炮制方法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

4. 配伍禁忌:中药的配伍是指根据病情和药性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使用。

配伍得当可以增强疗效,配伍不当则可能降低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禁忌,不宜同时使用。

5. 中药的煎煮:煎煮中药时,一般先将药材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加水煎煮。

煎煮的时间、火候和用水量会影响药效。

6. 中药的应用:中药在中医临床中广泛应用,包括内治法(如汤剂、丸剂、散剂等)和外治法(如膏药、艾灸、拔罐等)。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药时应遵循中医理论,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药用药法程

中药用药法程

中药用药法程
近年来,中药已经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疗效出众的药物,广泛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和保健领域。

而因其特殊性质,中药用药需要遵循一定的法程。

一、药物选择原则
在中药应用过程中,有不同类型的药物需要选择,以治疗不同的病症。

首先是确诊,必须先确诊病因。

其次是辨证施治,以中药四诊归类的方法辨证分类,施以相应的中药。

二、剂量使用原则
中药剂量的用法和用量都应该遵循一定的方法。

首先是量要准确,不可过量或不足。

其次是应该根据不同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灵活调整药量,进行综合治疗。

三、遵从用药途径原则
中药的用药途径多种多样,如口服、外用、吸入等,而每种途径都有着其特殊的适应病症。

因此在应用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用药途径,避免误用。

四、保证质量安全原则
中药的质量及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应选择正规的中药制品及处方,避免使用假冒劣质药品。

五、连续治疗原则
中药的治疗效果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持续的用药,一般不少于一个疗程,以及在治疗期间应遵从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在服用期间切勿中断或随意改变用药方法,以免影响疗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中药的应用主要是遵循准确的病因诊断、辨证施治、剂量使用、用药途径选择、质量安全保证、以及连续治疗等严格的法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独特的治疗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康复效果。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
中药药学科普知识涵盖了许多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 中药药性:每种中药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包括寒、热、温、凉等性质,以及酸、苦、甘、辛、咸等味道。

这些药性和味道决定了中药的作用和功效。

2. 中药配伍:中药常常需要配伍使用,即将几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配伍的规则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这些规则说明了哪些中药不能一起使用。

3. 中药煎煮:中药的煎煮方法对其疗效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中药需要先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煎煮。

煎煮的时间、火候和次数都有讲究,以保证药效的充分发挥。

4. 中药服用:中药的服用方法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中药需要饭后服用,以避免对胃产生刺激。

此外,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服用时间和频率,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5. 中药禁忌:服用中药时需要注意一些禁忌,例如孕妇不宜服用某些中药,同时也要避免食用某些食物,以免影响中药的药效。

6. 中药材的产地和采集:中药材的产地和采集对中药的药效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道地药材是指特定产地的优质药材,其药效较好。

因此,选择道地药材是保证中药疗效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中药药学科普知识包括中药的药性、配伍、煎煮、服用、禁忌和药材的产地和采集等方面。

了解这些知识有助于更好地使用中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五大常识

中药的五大常识

中药的五大常识
1.中药与西药不同,中药是由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材料制成的,因此其疗效较温和,适合长期服用。

2. 中药不仅可以治疗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例如,常喝蜂蜜水可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感冒。

3. 中药的用量应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不同的人需要的剂量也不同。

同时,中药的剂量也要遵循医生的建议。

4. 中药的存放应该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的地方,以免受潮、霉变。

5. 中药不应该与西药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在使用中药时也应该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

- 1 -。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人们常说“对症下药”,说明无论是服用哪种药物都必须有明确的预防或治疗目的,中医作为中国的国粹,在几千年流传过程被人们认可,但是由于中药大多数为中草药,人们平时接触得比较少,治什么病用什么药,如何熬煮、如何按量服用,都应在专业的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最好不要自行用药。

一、中药用量的把握1.传统中医治病最显著的特点是会按照病人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现代中医大多还是沿用药典、指南、说明书规定的用量服用。

患者应遵医嘱按量服用,避免用量不足造成药效不佳,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甚至延误病情;或者用药过量后出现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2.中药用量一般遵循按年龄区分,青壮年用药剂量可稍大,老年人剂量应减少,婴幼儿按年龄体重换算使用。

女性在一些特殊时期需特别注意掌握用药剂量,例如月经、怀孕和哺乳期等。

3.患者服药时处于急重症状态,可适量加大用药剂量,保守治疗期应控制用药剂量。

根据患者发病时间和个人体质调整用药量,疾病初起或体质较强者用药剂量可稍大,久病体弱者用药剂量宜适当减少。

4.中药药材中有一些毒性比较大的药物,例如乌头类、马钱子、巴豆等,开始用药时应酌情减量,待患者适应后根据病情变化增减药量。

二、中药服用的最佳时间中药的服用时间需根据药物性质、不同病情和人体饮食起居规律等具体情况判断。

正确的服药时间可以保证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和尽量减少毒副反应。

1.常见的中药分为一天2—3次服用,一般汤剂头煎、二煎需合并分2次服,中成药每日需按医嘱服用2—4次。

大部分的药物如补益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等应在饭前服用,保证充分吸收;一些治疗胃病、制酸止痛的药物必须在饭前服用才能起到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例如乌贝散、胃病散等。

一些恶心性祛痰药也应在饭前服用,起到有效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呈祛痰作用,例如桔梗、远志、紫菀等含植物皂苷。

饭后服用的药物包括消食导滞的健胃剂,例如健脾丸、保和丸、香砂枳实丸、神曲等,或者是一些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包括黄连素片、黄连羊肝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责任编辑:Tourmaline | 栏目出处:医药常识|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4日
我国中药历史悠久,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成分,中药汤剂是中医应用于临床较为广泛的一种常用剂型。

其特点是应用范围广,吸收快,药味加减灵活,服用方便。

临床治疗效果如何除辩证施治,配方用药外,汤剂的煎煮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何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注意中药的煎煮方法。

水的用量及浸泡时间
容器的选择
火候及煎药时间的选择
药物的特殊煎法
中药的毒性
用药中的错误
长期实践和现代科学分析结果证明煎煮中药的容器选用砂锅为最好,因砂锅受热均匀,不与中药所含化学成份发生反应,如若无砂锅,亦可用搪瓷缸或锅代替,忌用铁锅、铜锅和铅锅等金属器皿煎煮,否则可使中药里羧酸与金属离子结合,从而使生物碱的利用率减低,有效成份煎出减少,药物的治疗效果也就随之而降低。

如铜锅煎五味子时可煎出铜离子。

铁易与药中甙类、鞣质等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铁成分,使药液颜色变为深紫色,墨绿色或紫黑色,味色气腥,有令人恶心的铁锈味。

因为药材中所含生物碱多数须与鞣质、有机酸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铁与鞣质等发生化学反应,造成鞣质损失,就必然影响生物碱浸出,使疗效降低。

《本草纲目.卷六》提出煎药的正确方法是用“深罐密封“,密封就是加盖,这样可减少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深罐可使药液煮沸后不容易外溢。

水的用量及浸泡时间
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是人民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以煎药。

而一些含重金属量过高,被工业废水、农药、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水,则不宜用来煎药。

煎中药前应先用冷水浸泡5~20分,(苦杏仁用开水泡)。

这样既可缩短煎药时间,还有利于有效成份煎出。

一般情况下,水为药物总量的3~5倍。

水浸没过药3~5厘米左右,加水少,不利于有效成分煎出;加水过多,一则煎煮费时,二则过久煎煮会破坏其中某些有效成份。

第二、三遍煎煮时,加水只高出药面约1厘米即可,不同的药物,因其治疗作用不同.也可使为加水量的依据。

如治感冒的解表药,加水量可适当多些。

煎煮中药使用的火候和时间,对药影响极大,煎药一般都采用直火加热的方法,并进行不断翻动,一般认为,治疗感冒的解表药,通利大便的泻下药,芳香开窍药,醒脾药,含挥发油的药,煎煮时火力宜大,迅速煎煮后,再煮l0~15分钟即可,不宜久煎,否则有效成份挥发而失去解表,开窍、醒脾等作用,泻下药煎煮时间过久而失去攻下效能。

治疗虚弱病症的滋补药和其他治疗慢性病的药物宜煮沸后改用文火,时间要长些,煮沸后再煮30-40分钟即可,草药第二煎,第三煎一般用小火微大缓缓煎煮30分钟左右。

滋补药可煎到40分钟左右,这样煎出的汤剂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某些药物的特殊煎法
按药性确定煎煮方法:中药品种众多.药性各不相同。

除上述几点注意外.还要注意药物的性质.而确定一些特殊的煎煮方法。

先煎
矿物贝壳动物类,如磁石、牡蛎、珍珠母等,这些药物大部分质地坚硬致密,与其它同煎煮很难将其有效成分煎出,若延长煎煮时间,其他药物的有效成分亦可被破坏,因此,将这些药物先煎半小时左右,然后再与其它药物同煎。

后下
主要含芳香性、挥发性、维生素、花叶类药物、薄荷、细辛、白蔻仁等,如煎煮时间过长,其有效成份会大量丧失,因此,必须后下,煎煮l0分钟即可。

炀化
胶类、糖、无机盐类如鹿角胶、阿胶饴糖等,不与其他药物同煎,其有效成份可粘附于药渣上,而丧失其应有的作用。

此类药物其汤剂煎好后,将其例入药液中,加热使其溶化,混匀后服用。

煲煎
主要为颗粒子药、有粘性、毛茸和粉末类药材如车前子、亭苈子、蒲黄、海金沙等,用小布包好,与其他药物同煎。

另煎
对于贵重的药品,如人参、羚羊角片等,应采取另煎的方法,这些药质量好,价格贵,如与其他同煎,可被其他粘渣吸附,因此,这些药须单独久煎,或放入器皿中加水另炖,使其有效成分煎出。

总之,为了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关于中药的煎煮方法必须予以重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药与“毒”是对立统一的,毒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的有毒物质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有毒成分为非有效成分,如半夏、白果、苍耳子等都含有无治疗作用的有毒成分,把它们去掉可以防止中毒。

二是有毒成分便是有效成分,即以其毒性来治疗疾病,如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等乌头类药物,其乌头类生物碱有剧毒;马钱子的番木鳖碱,巴豆中的巴豆油等既是有毒成分,也是有效成分,如将其去掉则药效丧失,若使用生药又会引起中毒,只有降低其有毒物质的含量来减少毒性,保持一定的药效。

因此有毒的药物用之得当可以防治疾病,用之不当则会中毒。

中药的治疗作用与毒性作用是相对的,也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有些认为无毒的药物如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滋补身体的上品,但若长期连续服用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心烦意乱、头痛、眩晕、失眠、心律不齐、血压升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毒副反应。

鹿茸是补精填髓的良药,如若服用不当,往往出现吐血、衄血、尿血、目赤头晕、中风晕厥等症状。

蛤蚧有补肺益肾定喘之效,但儿童服用可引起性早熟。

中药用药中的种种错误
错误一:藏入冰箱。

有些人认为中药藏在冰箱内可以长期保存,于是常把一些贵重的药材,如人参、天麻、鹿茸等放入冰箱保存。

其实这一做法并不科学。

由于中药存放在冰箱内与其他食物混放,时间一久,不但各种细菌容易侵入药材内,而且容易受湖,破坏药性。

错误二:煎药前用水洗。

有些人认为中药材脏,常在煎煮之前用水洗一下,其实此举得不偿失。

因为不少中药成分中含有的糖和苷类等物质能溶于水。

如果煎药前用水洗,会失去中药的一部分有效成分。

再者,有不少中药是经过加工炮炙的,常添加蜜、酒、醋等辅助材料,用水洗后会影响炮制的作用,降低药力。

错误三:用开水煎药。

有些人为了节省时间,喜欢用开水煎煮中药,其实用此法煎药速度虽快但质量差。

因为用开水煎煮干燥的植物饮片时,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骤然受高热冲击会立刻凝固、紧缩,尤其是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了一层不可逆性的变性层,阻止水分的渗入,致使组织内部溶解的成分难以析出,这样药物成分的释放受限,严重地影响了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药效势必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错误四:煎药过夜。

有些人在煎煮中药汤剂时,不现煎现服,常把煎过的汤药留到第2天服用,即煎药过夜。

研究发现沉淀反应会影响中药汤剂中的有效成分。

因为中药汤剂中大多由多味中药配伍组合而成。

在此过程中,各种化学成分之间可发生各种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物,如鞣质和生物碱,蛋白质、生物碱和苷类。

这些物质与有机酸相遇后均可发生沉淀反应,生成新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从溶液中析出。

药液放置时间一长,便为产生沉淀反应创造了条件。

沉淀物越多,相应的有效成分就减少。

错误五:冷服与热服不分。

中药煎好后,药汁不冷不热时服叫温服,一般病人多采用此种方法服药。

但也有一些病人需要冷服或热服。

如胃、十二指肠溃疡属寒症者,及外感风寒感冒时就需要热服,热服可助出汗,疏解风寒。

患扁桃腺炎、支气管炎、肺炎、胆囊炎、尿路感染而高热的病人,中医往往使用清热解毒、泻下通便的凉性中药,而且须冷一冷再服。

这种温药热服、寒药凉服,是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而定的,也是中医治病用药的一个原则。

注意中药的冷服与热服,不但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