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
比较阅读
学习北京《比较阅读》提升自身素养通过认真阅读学习拓展模块中,北京地区的“比较阅读”,我觉得该地区的课改经验,让我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有了方法上的借鉴,增长了知识。
尤其是北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比较阅读经验材料,为我今后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新方向。
探索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文本”获取更多的“人文资源”。
然而我习惯了语文课采用抓住重点词、句、段讲读、分析各段段意,中心思想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得不到提高。
看了北京的“比较阅读”的教学经验材料后,我对阅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到:“比较阅读”是把大量阅读实践放到了课堂上,它不再是教师就文本讲文本,而是把相关的语文知识、能力、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当中提高语文素养,的确有实效、能效仿、只要精心操作,便是能实施的新型阅读体验课。
我从学习资料中看到,“比较阅读”适合我们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每篇课文都有它内在的联系。
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重视它们情感价值观上的联系,而忽略了它们在题材、表现手法、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联系,让学生失去了难得的阅读学习机会,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阅读分析不过关、作文没有生活体验、没有丰富的想象,严重失分的原因所在。
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一直困扰着我。
通过这次网络学习,我总算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觉得比较阅读总结出了学法、读法、写法等方面的教学技能知识,能使学生的认知更系统、更深刻、思维更多元化,语文能力也一定能得到提升。
“比较阅读”的三种课型专题总结课、拓展提升课、学法迁移课中的专题总结课,方法简单,易操作,在每个主题单元课文学完之后,增加一节专题总结课的教学,融合在一起,把主题单元中的课文穿在一起,成为新的组合,让学生再次阅读后生成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新的收获。
“比较阅读”的经验材料中,不仅让我们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更直观的介绍了相关的教学设计。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路作者:刘金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6期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阅读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从现行人教社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的编排体例来说,这里的比较阅读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将同一题材或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加强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积累创作方法的一种阅读体验。
现行人教社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专题编组。
比如小学四年级上册,八个专题依次是:自然奇观、观察与发现、中外童话、作家笔下的动物、我国的世界遗产、人间真情、成长的故事、科技成就。
这每一组课文侧重点不同,但每一单元题材相同。
如:第五单元世界遗产,分别由《长城》《颐和园》和《秦兵马俑》构成,都是有关我国文化遗产方面的。
如何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拓宽学生视野,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积累语文素养呢?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比较阅读能力很有必要。
我在教学中大致按以下几个思路操作,收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懂课文,反复斟酌比较阅读的前提是弄清楚每一篇课文内容,读通读懂,这是比较阅读的前提,倘若课文还不熟练,无法对比阅读。
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只有读懂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和《鸟的天堂》,我们才能在对比阅读中,了解同是自然奇观,由于成因不同,留给我们的价值也不同等。
所以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扎扎实实学好每一篇课文才能为后来的比较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品味语言,推敲词语在学好每一篇课文后或者学完前一篇课文后,接下来才可以从词语上着手比较阅读。
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白鹅》与《白公鹅》的比较阅读,两位作家对白鹅的描写,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行文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具体描写,《白鹅》从叫声、步态和吃相上叙述鹅的特点,而《白公鹅》则描写道:”走起路来慢条斯理,总是从从容容,不紧不慢。
”表现出白公鹅雍容大度,安闲自在的气场。
小学语文_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对比阅读【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凡卡》是六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课文,两篇课文都是传统经典篇目。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学生从小就熟悉的童话故事。
《凡卡》人物的命运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类似,理解起来也没有太大困难。
本节课不但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且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两篇课文的相似之处,探索为什么课文能写得这么感人。
应该说这一要求是高于一般阅读教学的目标。
此外,这两篇课文的文本特征特别适合作对比阅读。
第一,背景相似,这两篇文章都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讲述了孩子的悲惨命运。
第二,人物相似。
第三,故事发生的时间相似。
第四写法相似,同样的对比手法。
《凡卡》一文,将凡卡在城里的生活和美好的乡下生活作对比,从而反衬出凡卡在城里的生活更加悲惨。
而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美好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五,同样的悲惨结局。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阅读能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不成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基于文本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比阅读的能力,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表达的方式方法,如何通过表达提升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作品的精妙之处。
【课标表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有一定速度。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学习目标】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
2.品读课文的重点语句、段落,并结合资料以及相关内容,深入研读相似之处。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以及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教学研究作业课堂教学时如何运用比较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应用广泛且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或非同类但在某些方面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放在一起,通过阅读比较,然后分析它们的共性和个性,以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
比较的目的在于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同中求异是为了明确其差别,以防混淆;异中求同是为了探寻其规律,以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
一般来说,第二课时要求学生要进行深入得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向科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可见,抓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是一种很重要也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进行第二课时教学的过程中我就结合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目睹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形,以及作者的感受。
文章以平凡的生活小事,朴素无华的语言文字表现了伟人的高尚的品质。
它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周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文章记叙的具体事例,一读就懂。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文章哪些语句表现了周总理的工作劳苦及生活简朴。
并且使学生有一个较完整和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分寸掌握得当,比较对应事例自然,才能既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陈旧教学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从而为他们将来在工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可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效率,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品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此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怎能不美丽呢?。
巧用比较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巧用比较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 汤碧凝【摘 要】 新课改的要求下,阅读教学压力变大,越来越多的人倡议有效阅读教学。
比较阅读是有效阅读的手段之一,这些年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阅读教学中。
本文探究的就是比较阅读在语文课堂上运用,实现精彩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比较阅读;小学语文;精彩课堂小学语文比较阅读的实质就是将两篇或者是两篇以上的文章、片段甚至是句子进行比较和对照,从中了解其相似和差异之处,进而能够有效识别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教学呢?一、注重步骤及侧重点,明确阅读方向比较阅读一般分为三步,其一是对比阅读,整体阅读和感知要比较的文本,其二是提出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异同,其三是回归文本,求同存异进行整合归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文本的作者、内容等,选择同类文章或者是文章的段落,找到可比的部分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探究的好习惯,活跃学生的思维。
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的学习,教师选择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周敦颐的《爱莲说》进行比较阅读。
从三篇文本的思想情感进行比较:《荷花》写的是对荷花和大自然的热爱,是一篇单纯的写景抒情的文章;而《荷塘月色》则是作者的一篇抒情散文,写的是荷塘月色的美景,抒发的是对现实的不满、渴望自由,但是挣脱不了现实的复杂情感;《爱莲说》则是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作者自爱的高洁品格和洒脱的胸襟。
这样比较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比较方向,需要学生深入阅读感悟,让学生在其中充分调动思维进行分析和归纳。
比较阅读的步骤和侧重点明确,能够为学生指明方向,同时让学生独立分析和比较,比较的方向并不局限于思想感情部分,也可以是写作手法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施内部阅读比较,深化文本理解提升学生阅读思维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对于同一篇文章的内部可比的地方进行比较,能够帮助学生集中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技巧运用能力。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课堂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严秀花摘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教学方式,它能帮助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实现更加全面的阅读和理解,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文章之间的共性特征和不同特征,得到更加强烈的阅读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若能将比较阅读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能够很好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因此,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很好的把比较阅读运用到其中,深入教学,探索比较阅读在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方式,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关键词:比较阅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有效运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很好的让小学生在不同文章之中的比较中活跃自己的大脑,深入了解和分析阅读内容,而且在进行比较阅读教学时,比较的文章完全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对于推进教学目标有着很大的价值。
小学生在进行语文比较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认识,分析文章的不同表达情绪和表达目的,完善小学生的文章分析和总结能力。
目前,在进行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时,比较阅读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教学方式。
一、比较阅读的特点(一)创新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锻炼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小学生的心智更加完善。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阅读知识,要将阅读内容延申到课外,让学生除了在课堂上的被动学习,还要主动在课下进行课外阅读探索,让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掌握时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刻的学习文章。
只有在阅读教学时为学生提出一些文章之间的对比,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比较之中进行阅读学习,再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去体验不同的写作风格,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方式,更好的感悟文章中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感悟文章特色,才能更好的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文章内涵。
随着教师对学生不停的进行比较阅读的训练,小学生会逐渐提高阅读的学习能力,并且对阅读的兴趣也不断增加。
论新课程下的比较阅读教学
论新课程下的比较阅读教学作者:王思斯武琳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06期内容摘要:比较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语段)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让其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教学。
有关语文的比较阅读教学的研究由久以来,但更多是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和实践的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语文的比较阅读教学应该贴近时代的脉搏,紧扣课程改革的精髓,契合学生的特征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学习个性;教学效率;人文关怀比较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两种或多种文章(或语段)对照着阅读,通过辨析其异同,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特征,让其加深认识和理解的阅读教学。
有关语文的比较阅读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更多是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和实践的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语文的比较阅读教学应该贴近时代的脉搏,紧扣课程改革的精髓,契合学生的特征进行新的解读。
(一)研究背景的解读梁启超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了“分组比较”教学法,主张“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的讲”。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这个世纪30多年时间里,我们的前辈们在语文比较阅读教学这一领域继续做了很多的研究,但都是围绕怎样进行比较阅读训练来展开讨论,重在讲述教学实践。
这些的研究实践性比较充分,但时代性和理论性缺乏。
我们不仅要在前辈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这些研究的内容,而且更要站在这个时代特征的高度,把握整个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也就是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中深入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提出了高层次的挑战。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我们思考应该培养怎样的下一代,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提出了高瞻远瞩的目标: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价值观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仍能保持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知识更新速度如此快的时代能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
1.新课程改革的整体理念的解读: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功能的转变:改革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知识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思考作者:杨燕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06期摘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需要学习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比较阅读是提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归纳了几种较易把握的比较阅读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阅读思考一、沉入语言,细细推敲词语1.替换比较中领略词语运用的适切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
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比较“一根”与“一把”的表达效果。
学生经过讨论很快明白作者的用意: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极度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她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表现绝望的绝佳描写。
2.增减比较中知晓词语运用的准确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和去掉某一词语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如有学生在读《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读成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教师可让学生讨论去掉“似乎”一词后意思有什么区别,让学生明白这只是作者的错觉,如果去掉这个词语,就变成真的了。
3.褒贬比较中品味词语运用的独创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语言运用中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例如课文《珍珠鸟》中,“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神气十足”本身是个贬义词,但用在这里却刚好表现出小鸟的生气勃勃。
让“比较阅读”绽放异彩
让“比较阅读”绽放异彩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成为教学的难点。
尽管我努力引导学生多样朗读、读中体会感悟、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品味重点语句、积累优美语句等。
可是,我感觉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总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无法真正投入文字。
学生在朗读几遍后,往往便没有了兴趣。
这次,很幸运参加了国培,能够聆听专家们的讲座、拜读各地区先进的课改经验、教育科学理论,让我饱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在忙碌中收获着经验、收获着快乐。
特别是在阅读北京地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比较阅读经验材料时,更是受益匪浅,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提高阅读教学的良方。
现将学习“比较阅读“教学经验的体会总结如下:首先,海量阅读理念和模式,启迪了思想。
新课改下,我们积极地探索着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模式,想让学生通过“文本”收获更大的“效益”。
但是还存在提问过多,学生自主阅读浅尝辄止等现象。
学习“比较阅读”的教学经验材料后,思想得到了启迪。
我知道了“对比阅读”是以文本材料为资源,引入相关资料,对其思想与方法进行“比较”的阅读活动。
不再是教师就文本讲文本,而是把海量阅读实践放到了课堂上,一方面能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两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欣赏、概括等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比较当中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学习新课文时,把它与同类课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有许多新的发现。
同一个字搁在不同地方,意思不同。
一句话换一个关键词,表达效果截然不同。
用比较的方法学古诗,体会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比较阅读的力量无处不在。
其次,研读“比较阅读”原则,习得了方法。
“比较阅读”适用于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因为它们有内在的联系。
可惜过去只重视题材上、情感价值观上的联系,而忽略了表现手法上、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联系与不同。
比较阅读这一理念,强调在比较中学会新知,通过求同、比异,习得学法、读法、写法等方面知识。
“跟谁比?为什么比?怎么比?”这三个问题是运用比较阅读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小学语文第三学段“比较式”阅读策略研究
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后精心编排的。因而,我们在学习时就可以把同单元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整体把握,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相似类型的文本,甚至还能拓展到写作等其他实践能力上。
策略二:异中求同,人物视角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人物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是学生阅读小说时需要体会把握的重点。从人物角度对文本进行比较,能够使学生对文本更加熟悉,也便于归纳总结某一类人物的特点。
2.范围的确立:高段比较阅读,应本着不脱离教材,打破“视教材为唯一读本”的前提下进行;应在拓宽学生语文学习与运用的领域下实行,所以,本文依据这两点思考,以教材系统性编排为依据,确定了课内比较;以编者在“资料袋”、“课堂作业本”、“教师用书”中的同主题阅读为依据,设定课外。
3.比较点的确立
(1)按思维方向分:①横向思维:选取具体的一个时空点,将同一时期的两篇或多篇文本比较探究,可以是对同一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是对同一作家同一时期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②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反,纵向思维中的时间是运动着的,即对同一位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或者对不同时期的同一题材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是以某一人物为主线,进行文本内部前后变化的比较。
2.“比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指的是教师或者学生皆以统一的标准把有联系的两个或者多个内容交互着来对比、辨析并明确其异同。以此来刺激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让他们更新、强化记忆,更好地体会文章的遣词用句,去鉴别、去欣赏,感知所表达的情感,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
三、研究指向、内容与过程
(一)研究的指向
(2)按文本形式分:①文章时代背景比较: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有助于把握思想。②同题材比较:帮助学生识别写作方法,掌握文章表达,领略作者的独创性。③文章结构比较:比较文章结构,既能摸清文章的框架脉络,又能加深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一举两得。④写作手法比较:以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为切入点进行比较,将更有利于体会文章的精妙。⑤人物形象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分析同篇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对理解文章主题内涵和思想也有着促进作用。
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田革英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8年第5期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从总体上来说效率相对较低。
基于此种情况,将比较阅读法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在此文中笔者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比较阅读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分析比较阅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应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能够进一步学生的阅读面。
当前阶段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在学校不仅需要学习语文、数学,还需要学习英语,在课后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也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学习班与兴趣班,学生的课后时间也相对较为紧张,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并不具备充足的阅读时间,阅读面相对较为狭窄。
所谓比较阅读是指在进行课文阅读的过程当中,为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对比阅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阅读面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扩大。
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必要的锻炼,同时也为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的基础;(2)能够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阅读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阅读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面,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
大部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都存在着一定的反感心理,但是对于课外阅读材料往往兴趣较高,在比较阅读法中教师需要选择与课文内容类似的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补充,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一)对题材类似的课文进行阅读比较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也有部分课文的题材存在着明显的相似性,对于这部分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增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兔运南瓜》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小松鼠找花生》一文进行对比阅读,这两篇文章的题材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均采用了叙事的方式进行描述,在进行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两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以及事情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使得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两篇文章。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共172页文档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有效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的有效应用摘要:比较阅读是现阶段在语文阅读中,一种新颖的阅读形式,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阅读是语文课中对学生成长影响十分深远的教学环节,若是可以组织有效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不错的学习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现阶段教改持续推进,很多教师为了强化学生阅读方面的素质,将比较阅读作为语文阅读的主要形式。
本文分析小学语文课中比较阅读的开展策略,希望对比较阅读在语文课中的合理应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阅读应用国内的教改开展,教师开始对学生的语文阅读不断加强重视,在实际的阅读授课中,教师不断引入新的教法和模式,改变以往语文阅读的模式以及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手段,借助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的阅读面得到拓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也是一种锻炼。
一、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优势1.突破传统阅读教学的局限性。
教师将比较阅读运用到小学语文课中,是因为比较阅读对强化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着一定促进作用的,借助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经过不断阅读,提升自身对新知识的接收以及理解能力,这样学生的心智会得到更好地开发。
借助比较阅读,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系统以及深刻地理解,把握作者在实际的写作中,要表达的真正想法,从而将以往语文阅读的局限性顺利突破。
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帮助学生实现不断进步和发展。
2.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现阶段国内的教育改革在不断持续,但是在实际的授课中,小学生开始承受着一定的压力和复杂,课业压力让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导致学生基本上难以找到时间开展课外阅读,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时间不断推移,学生就会面临着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对日后长远发展是非常深远的影响。
对比较阅读展开应用之后,教师可以将不同观点的文本交给学生,学生对这些文本展开比较阅读。
这样学生阅读量就会得到拓展,在阅读方面的能力也会更加全面。
二、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式1.将题材相近的文章展开比较阅读。
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
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比较阅读超越了单篇“教课文”的局限,不再仅仅是学“这一课”,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分析归纳,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语文”“用课文学语文”的课改理念。
目录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1)以比较阅读为“桥”,提升读写结合的实效 (10)改革课堂结构,发掘新的课型——以篇章比较阅读为龙头的新课型实践研究 (13)《珍珠泉》第二课时——走进珍珠泉走进儿童的世界 (21)三篇长征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 (33)探索篇章比较提升阅读能力 (4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46)《十个朋友》教学设计 (54)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60)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宋燕晖齐静一、什么是比较阅读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通过对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
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
刘勰的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分析、比较得出来的。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所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是人们辨别、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才有创造。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三册共172页文档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
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方法作者:方玉娜黄金甜来源:《教育界·A》2020年第04期【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比较阅读”教学方法的使用,合理地设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比较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习技巧,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策略,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比较阅读”已被广泛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它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指教师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带领学生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的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需充分发挥出比较阅读的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合理的文章阅读,积极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使学生感受到比较阅读的魅力,从而加速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一、比较阅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现状1.教育观念尚未更新新课程的深入改革虽然推动了小学语文比较阅读法的发展,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没有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难以掌握比较阅读法的技巧与关键,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高,感受不到比较阅读的乐趣[1]。
2.阅读效果不够突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比较阅读时,过于重视讲解文章中的重点与难点,未能给学生自主发挥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探究意识得不到发展。
同时,少数教师没有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选择的比较阅读文章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发展特点,导致学生不能较好地把控阅读时间,理解不了文章的具体内涵,从而完成不了课堂教学目标,显现不出阅读成果。
3.比较阅读缺少关联部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时,没有根据作者、主题、类型等合理选择文章,多数时间都是随意挑选类似的教材让学生进行阅读,但是文章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使得后期总结过程中找不到相似点,达不到环环相扣的阅读效果,从而让学生对于比较阅读缺少正确认知,呈现不出比较阅读的真正价值,最终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发展,降低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2]。
对比异同整体提升——“对比阅读”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对比异同整体提升——“对比阅读”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
中的运用策略
对比阅读是指通过对文本中不同事物、观点、情节、人物等之间相互比较,突出它们的特点,以达到理解和分析文本的目的。
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对比阅读可以被运用为提升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有效策略。
下面是对比阅读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学生可以通过对比同类事物的异同来深入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中的细节,并形成更丰富、更准确的思维联想。
比如,学生可以将两个人物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性格、行为习惯、思考模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在文本中的角色与意义。
2. 对比不同类事物的共性:在文本中,有时候不同类别的事物也有相似之处,这时候对比不同类事物的共性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例如,在阅读一篇自然科普文章时,学生可以将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比较,探究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区别,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生态环境和演化规律。
3. 对比不同观点和立场:在文本中,不同的观点和立场往往也是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关键内容。
通过对比不同观点和立场的异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每一方的立场和思考方式,较好地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和目的。
例如,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可以对比它与其他不同来源的文章的观点和态度,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主题和立意。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题和内容,从而提升整体阅读能力。
同时,对比阅读也是一个针对不同文体和不同内容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策略,对于学生在日常阅读中的素养和能力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比异同整体提升——“对比阅读”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论文]
对比异同整体提升——“对比阅读”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对比异同整体提升——“对比阅读”在第三学段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章婷《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三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这里重点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这也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要突破的重难点。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这一点是否引起一线教师应有的重视呢?我们在对三所学校五、六年级35位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只有23%的教师明确第三学段的阅读重点是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和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近7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缺乏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尝试着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中进行“对比阅读”,即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帮助学生看到差异和共同点,把握文本的特征。
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比较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发展到两篇文本,打破了“教课文”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对比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怎么写”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在第三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对比阅读”呢?一、相似题材的对比阅读——同中求异人教版的课文多以专题的形式出现。
不少课文之间都既有相同的“共性”,又具有相对的“个性”。
通过比较来了解它们的异同,对于整体把握教材、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以儿童的视角,充满童趣的笔触,用几件具体事例表达了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
与此相对应的,五年级上册中的《松鼠》一文,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
课堂上,我们把这两篇课文作为对比阅读的教材。
师:《跑进家来的松鼠》向我们描述了一只可爱的、灵活的松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进行时:比较阅读(北京小学语文)比较阅读超越了单篇“教课文”的局限,不再仅仅是学“这一课”,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分析归纳,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语文”“用课文学语文”的课改理念。
目录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1)以比较阅读为“桥”,提升读写结合的实效 (10)改革课堂结构,发掘新的课型——以篇章比较阅读为龙头的新课型实践研究 (13)《珍珠泉》第二课时——走进珍珠泉走进儿童的世界 (21)三篇长征题材文章的比较阅读 (33)探索篇章比较提升阅读能力 (4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46)《十个朋友》教学设计 (54)比较阅读:让学生经历“言意兼得”的过程 (60)比较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宋燕晖齐静一、什么是比较阅读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篇教学论专著《学记》就曾对比较法有过专门论述:“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这一连串类比,深入浅出,充分说明了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运用类比法,发展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使之触类旁通。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一部文学理论名著,作者正是通过对许多作家作品的比较,总结出一系列创作理论的。
例如在《体性》一章中,刘勰就列举了十二位作家的不同风格:贾谊清新、司马相如夸张、杨雄含蓄、刘向明晰、班固绵密、张衡周详、王粲明快、刘桢激昂、阮籍高雅、嵇康壮烈、潘岳泼辣、陆机庄重。
刘勰的这种评价,就是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分析、比较得出来的。
正如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所说,比较是人最珍贵的智力因素,是人们辨别、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和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有认识、才有创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这样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可见,比较既是一个过程、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意识、一种思想。
通过比较,可以凸显事物的共性或个性,深化理解,获得新的思维视角,拓展、提高自己的认识。
运用“比较”这种思想与方法进行的阅读活动,我们称之为“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针对某个文本材料(或是字词、句段,或是内容、形式,或是作家、风格等),联系与之相关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新优化信息群的思维过程。
由概念可以看出,比较阅读是一种层次较高的研究型阅读。
“比较阅读法”始见于朱熹著作中,《朱子语类》卷十九有“先看一段,次看二段,将两段比较,孰得孰失,孰是孰非。
”等。
朱熹在阅读中,曾通过比较唐代两大散文家韩愈和柳宗元的文章后,这样评价他们的散文特点:“韩退之议论正,规模阔大,然不如柳子厚较精密。
”这就是从结构和气势上比较的。
清代学者比较了《水浒》中的鲁智深、史进、李逵、武松、阮小七、焦挺后,这样写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物粗鲁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鲁是性急,史进粗鲁是少年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阮小七粗鲁是悲忿无说处,焦挺粗鲁是气质不好。
”且不论这些分析正确与否,但从性格特点相近的人物中找出差异却是事实。
这种分析体现了作者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以上两位学者均是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抓住了人或物的本质特征,其理解之透彻,凸现出比较阅读的优势。
在日常科学研究、品味鉴赏文学作品时,作为一种研究性阅读,比较阅读同样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认识、区分事物,发现新的事物,它在学术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并显示出了独特的功能。
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耶夫,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在阅读元素中比较排列元素,从而发现了元素周期表。
他总结自己阅读体会时说:“要全部把握住,需要比较方法。
如果你读上十本同主题的书并比较,你会理解这个含义。
”这清楚说明比较阅读法的重要性。
鲁迅先生曾说过:“教师愈会比较,就会愈有益处。
”他在《准风月谈·喝茶》中就作过比较“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
”叶圣陶先生把“比较”作为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他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体会,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台湾著名学者李敖把“同步通读”视为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他说:“同个主题串起来读……在跳读过程中,对重点的有兴趣的内容,会找来其他相关的书同步钻研。
这时候,不是每次只看一本书了,而是触类旁通,互相印证与补充。
这样子折腾下来,书才真正为我所用。
”“这个层次的读书已经不是单纯读书,而是在做研究了。
不过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加强读书的深度与兴趣。
”这个对李敖的博览群书、著书立说起了很大作用的“同步通读”,就是比较阅读的一种。
语文教学专家张寿康教授也认为:“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比较阅读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它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比较阅读的突出特点1、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比较阅读的过程,是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的过程。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局限于“这一篇课文”,通常是以“这一篇”为中心来学习它,反映的是“以文为本”“教课文”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更多地体现“教师怎样教”。
而比较阅读则超越了“这一篇”的局限,打破了“教课文”的现状,不再仅仅学“这一课、这一段、这一句、这一词”,而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与课内、课外它们的同类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引导学生在自主体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由表及里地准确把握住它们的本质特征,加速对知识的消化、迁移、运用,由点到线、由浅入深地构建知识、方法体系,达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将薄书读厚的效果,真正体现“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
2、是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在强调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比较阅读对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灵活性和变通性、新颖性和独创性、深刻性和批判性都极具优势,尤其值得大力提倡。
三、比较阅读的范围、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的范围极为广阔,凡教材所涉及内容均在可比之列。
从文章的立意、标题、结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到记叙的线索、说明的方法、抒情的色彩、议论的作用,乃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等,均可进行比较。
进行“比较阅读”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效性原则这是比较阅读的首要原则。
设计比较之前,教师一定要明确:“这样比,目的是什么?能使学生在哪方面有提升?”实施比较之后,教师一定要反思:“学生理解没有?比得有效吗?”实现该原则的关键在于:1.精选材料——找出最佳配对;2.去繁取精——筛出最佳比较点。
例如,北京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了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春夜喜雨》《江南逢李龟年》《江畔独步寻花》《前出塞》《春望》,如果希望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有更多的了解,这些诗中,哪一首是《春望》的最佳配对呢?我们最终从人教版语文教材第12册选择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一个大悲,一个大喜,诗人悲、喜都与国事休戚相关,是最能体现诗人情操的材料。
再如,《狼牙山五壮士》与《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两篇课文都是写壮烈牺牲的英雄,可比较的点至少有三处:开头、结尾、用一件典型事例写人。
实践证明:三个比较点中,通过结尾的比较,了解“豹尾”的好处,是学生真正能有收获的。
(二)发展性原则教师在运用比较阅读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也逐步树立“比较”的意识,逐步学会比较的方法、技巧,能自己进行比较阅读,独立分析、得出结论,形成“比较”的能力。
这样,不仅课堂上师生间可良性互动、教学相长,更重要的,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发展性原则可以用这样一个情景来描述:《一个这样的老师》(即《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中,具备了新怀疑主义精神的学生“正视着”老师和邻居的眼睛说“你错了”。
如果某一天、某一节课,你的学生也看着你的眼睛说:“老师,通过比较我发现……”,那么,我们的比较阅读就真正成功了。
四、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略)(一)异中求同指通过甄别、筛选、提炼,揭开不同阅读材料的表面现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求同之妙,在于使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二)同中求异指通过分析、探寻同类阅读材料的相异之处,从而找出阅读材料的个性特征。
求异之妙,在于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阅读材料的个性魅力,从而汲众家之长,补己之短。
五、比较阅读的内容比较阅读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
由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将比较阅读的研究重点也放在了教材解读、课堂教学上。
以下主要谈如何将比较阅读运用于教师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方面参见《言义兼得》等文)。
笔者认为: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而且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精彩的“例子”。
一方面,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只有对教材理解得准确、深刻、全面,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可能超越“这一篇”的局限,把课内、课外相关的内容(或字词或句段或篇章)组织起来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
具体而言,教师备课时,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比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名家名作。
教师不一定读过名家大部头的代表作,但通过比较阅读教材中该作家的不同作品,教师可以异中求同、管中窥豹,了解一些该作家的创作风格、思想特点,感受他们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从而在更高层次上理解教材。
例如,在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本来安排了对石钟乳的想象及描写环节,因为文中写石钟乳很笼统:“大都是根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或宫室、器用。
”比较阅读了叶圣陶先生的《瀑布》《爬山虎的脚》《小小的船》及本文创作背景后,教师认识到:导游虽然对石钟乳介绍得很详细,但叶老记不住且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孔隙,对空隙的具体描写正体现了他“朴素凝练、一语传神”的语言风格。
于是,我们放弃了想象环节,设计了如下一处语言的比较:①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