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农本草经》

合集下载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临 床 应 用 :治 产 妇 乳 少 :取 胡 麻 1 5克 , 炒 黄 研 为 细 末 ,入 盐 少 许 食 之 。芝 麻 粳 米粥 : 取 胡 麻 50克 ,加 水 研 磨 取 汁 ,与 粳 米 50克 共 熬 成 粥 食 之 ,每 日 1~2次 ,可 补 五脏 虚 损 ,益 气 力 ,坚 筋 骨 。治肝 肾 阴虚 所 致 老 年 耳 聋 :取 胡 麻 30克 ,入 锅 炒 香 ,趁 热 研 为 细 末 备 用 。将 鲜 牛 奶 200毫升 倒 入 锅 中 ,加 入研 好 的胡 麻 末及 10克 白糖 ,用 小 火 煨 煮 微 沸 , 即 可 1次 随 早 点 服 食 。 治 老 人 腰 膝 疼 痛 :取 黑 芝 麻 60克 (炒 、捣 碎 )、薏 苡 仁 60 克 、干 地 黄 30克 ,上 药 用 高度 白酒 1000毫 升 浸 渍 ,密 封 五 六 日即可 服 用 。 每 次 空 心 温 服 一 两 盅 。注 意 :黑 芝 麻 有润 肠 作 用 ,脾 弱 便 溏 者 勿服 食 。 胡 麻 的 叶 即青 蓑 ,也 称 巨 胜 苗 ,味 甘 ,性 寒 ,能治 风 寒 痹 痛 、血 崩 、吐 血 等 症 ;胡 麻 的花 又 名 乌麻 花 ,可 治 疗 秃 发 、眉 毛 脱 落 , 阴 干 后 研 末 ,用 胡 麻 油 调 涂 ,也 可 浸 洒 擦 涂 治 疗 冻 疮 初 起 。
58 l【2018.03】i
解 读 《神 农 本 草 经》口 钟 耀 欣
胡麻 原 文 :胡 麻 ,味甘 ,平 。主 伤 中虚 赢 。补 五 内 ,益 气 力 ,长 肌 肉 ,填 脑 髓 。 久 服 轻 身 ,不 老 。 一 名 巨 胜 。 叶 ,名 青蓑 (r0 ng)。 青蓑 ,味 甘 ,寒 。 主 五 脏 邪 气 ,风 湿 寒 痹 。益 气 ,补 脑 髓 ,坚 筋 骨 。 久 服 耳 目聪 明 ,不 饥 ,不 老 增 寿 ,巨 胜 苗 也 。 译 文 :胡 麻 ,味甘 ,性 平 。主 治 内脏 劳 伤 , 身 体 虚 弱 消 瘦 而 疲 乏。 能 补 助 五脏 ,使 气 力 增 加 ,肌 肉丰 满 ,填 补脑 髓 。长 期服 用 使 身 体 轻 巧 而 不 衰 老 。 另 一 个 名 字 叫 巨胜 。 胡 麻 的 叶 片 叫 青囊 。 青 蓑 ,味 甘 ,性 寒 。 主 治 五 脏 的风 寒 湿 邪气 ,治 疗 风 寒 湿 痹 。 能 益 气 力 ,填 补 脑 髓 ,使 筋 骨 坚 固 。长 期 服 用 能 使 听 力 灵 敏 ,视 物 清 楚 ,没 有 饥 饿 感 ,不 易衰 老 而 且 能 增 加 寿 命 的 是 巨 胜 苗 。 解 读 :胡 麻 即 黑 芝 麻 ,又 称 黑 脂 麻 、乌 麻 子 等 ,为胡 麻 科植 物 脂 麻 的 黑 色种 子 。《本 草 图经 》日 :“或 云 本 生 云 中 ,形 体 类麻 ,故 名 胡 麻 ,又 ,八 谷 之 中最 为 大 胜 ,故 名 巨胜 。”是 食 药 两 用 的滋 补 佳 品 ,可 炒 熟 直 接 食 用 ,亦 可 作 为 糕 点 食 品 的 辅 料 ,也 是 食 疗 的 上 好 食 材 。胡 麻 味甘 ,性 平 ,含 有 脂肪 油 可 达 60% , 油 中含 油 酸 、亚 油 酸 、棕 榈 酸 、花 生 酸 、廿 四 酸 、甾醇 、芝 麻 素 、芝 麻 酚 、叶 酸 、卵 磷 脂 、戊 聚 糖 、钙 及 维 生 素 E等成 分 ,具 有 ¥1-aT肾、润 五 脏 的功 效 ,用于 治 疗 肝 肾 不 足 、虚 风 眩 晕 、 耳 呜 、头 痛 、血 虚 风 痹 麻 木 、肠 燥 便 秘 、须 发 早 白、病 后 脱 发 、妇 人 乳 少 等 症 。《本 草 经 疏 》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序序原文李濒湖云:神农古本草,凡三卷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种,首有名例数条。

至陶氏作别录,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条(按本经目录,青葙于在下品,非后人拆出也,疑葙当作P D序以今考之本经,而误注别录者四种(萆、葱、薤、杏仁)。

从本经拆出,而误注他书者二种(土蜂、桃蠹虫)。

原无经文,而误注本经者一种(绿青)。

明注本经,而经文混入别录者三种(耳实、鼠妇、石龙子)。

经文混入别录,而误注别录者六种(王不留行、龙眼、肤青、姑活、石下长卿、燕屎)。

别录混入经文,而误注本经者四种(升麻、由跋、赭魁、鹰屎白)。

夫以濒湖之博洽而舛误至此,可见著书难,校书亦复不易。

开宝本草序云: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缺。

则宋本已不能无误,又无论濒湖矣。

今去濒湖二百余载,古书亡佚殆尽,幸而证类本草灵光岿然,又幸而纲目卷二具载本经目录,得以寻其原委,而析其异同。

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之文,章章可考,无阙佚,无羡衍,岂非天之未丧斯文,而留以有待乎?近孙渊如尝辑是书,刊入问经堂中,惜其不考本经目录,故三品种数,显与名例相违。

缪仲淳、张路玉辈,未见证类本草,而徒据纲目以求经文,尤为荒陋。

大率考古者不知医,业医者不知古,遂使赤文绿字埋没于陈编蠹简之中。

不及今而亟为搜辑,恐数百年后证类一书又复亡佚,则经文永无完璧之期矣。

爰于阅之余,重为甄录其先后,则以本经目录定之,仍用韩氏之说,别为序录一卷。

而唐宋类书所引,有出证类外者,亦备录焉。

为考古计,非为业医计也。

而非邃于古,而明于医者,恐其闻之而骇,且惑也。

甲辰九月霜降日顾观光识。

序梁代陶弘景先生的《名医别录》,开始把玉、石、草、木部的三品药分为三卷,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部的三品药分为三卷,又有序录一卷,合为七卷。

所以《别录》序后说:《本草经》卷上,叙述药物性能的根本原因,论列各种疾病的诊断名目,题写药品目录,以备临床运用。

《本草经》卷中,记录玉石草木部三品药物。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眼睛视 物清楚 , 使牙齿 坚硬 , 使 多 种 窍 道 通 利, 能祛除绦虫。 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 , 寿 命 延 长 。小 荆 实 有 同 等 的 功 效 。 解 读 :蔓 荆 实 现 名 蔓 荆 子 又 名 蔓 青 子 , 为 马 鞭 草 科 植 物 单 叶 蔓 荆 或 蔓 荆 的 成 熟 果 实( 2 0 1 5年 版 药 典 ) 。 秋 季 果 实成 熟 时采 收 , 除去杂质 , 晒 干 即可 入 药 。 性微寒 , 味辛、 苦, 入膀胱 、 肝、 胃经 。据 测 定 , 含 挥 发油 , 主 要成 分 为莰烯 和 蒎烯 , 并 含 有紫 花牡 荆素 、 蔓 荆
克; 或浸酒 或入丸 、 散, 亦 可外用 , 捣 烂 敷 于 患 处 。常 用 方 : 治头风 : 蔓荆 子 5 0 0克 , 捣 碎 入 1 0 0 0毫 升 白酒 浸 泡 一 周 , 每 次 温 服 一 小
杯, 日服 三 次 。治 风 寒 侵 目 , 肿痛 出泪 , 涩 胀
羞明: 蔓 荆 实 9克 , 荆芥 、 白蒺 藜 各 6克 , 柴 胡、 防风 各 3克 , 甘草 1 . 5克 , 水 煎服 。 洽 劳 役 饮食不节 , 内 障 眼病 : 黄芪、 人参各 3 0克 ,
之 。” ( 《 本草经疏》 ) 胃 虚 者 慎服 。“ 胃虚 人 不 可服 , 恐生痰。 ” ( 《 医学 启 源》)
小荆 实 即牡 荆 子 , 为 马 鞭 草科 植 物 牡 荆 的果实 , 与 蔓 荆 实功 效 相 似 , 有祛风化痰 , 下
气, 止 痛 的作 用 。
的通 透 性 , 有镇痛 、 抗炎作用 ; 水 煎 浸 膏 对 结 核杆 菌 、 孤儿病 毒 有抑 制作 用 ; 有 明 显 的祛
子碱和 维生 素 A等成 分 , 具有 疏散风 热 、 清 利 头 目的功 效 ,用 于 治 疗 风 热 感 冒 头 痛 、 齿

神农本草经原文及译文

神农本草经原文及译文

神农本草经原文及译文
神农本草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涵盖了古代医药
的各个方面,既有草药学的知识,也有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介绍。

以下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肺之所生,气之所行也。

藏于皮毛之间,以生百草。

所食精微,化而为气,津液并行,经脉内外。

其变化,不可得闻。


悬俯仰,无停时刻。

【译文】
肺部能够发挥出气的作用。

肺部藏在皮肤之间,使各种植物得以生长。

肺部可将食物分解成微小的精华,然后转化为气体。

津液通过经脉在
内外部流动,其变化过程难以察觉。

肺部收缩时上下晃动,不停地作
用着。

这段原文主要介绍了肺部的作用和功能。

肺部是人体呼吸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器官,负责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除此之外,肺部在中医理论中还承担着多种职能。

本篇原文中提到,肺部能够“生百草”,也就是说肺部的作用不仅仅是呼吸,还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

同时,原文中还介绍了肺部的“缩悬俯仰”等形态变化。

这些变化其实是指肺部在呼吸时的展开收缩,此处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

总之,神农本草经中的原文充满了古代医学的智慧和精华,对中医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远流长,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

而《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药领域里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神农本草经》进行浅谈。

一、背景介绍《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草药的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医药领域的圣经。

该书作者是古代传说中伟大的医师神农氏,共记载了365种植物,并按照药用价值和功效进行了分类。

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作用、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二、中草药分类《神农本草经》将中草药按照其药性分为了上品、中品和下品。

其中上品草药多具有温补、益气血、调理脏腑等作用;中品草药则主要用于平衡和调理身体的阴阳;下品草药适用于一些轻微的症状或者辅助治疗。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三、中草药的功效与应用《神农本草经》详细地介绍了每一种草药的功效与应用。

例如,黄芩可用于清热解毒,利咽消肿;黄连有燥湿清热、降火解毒的效果;川芎具有活血止痛、舒筋活络的功效等。

这些具体的功效与应用方便了医生和药师在使用中草药时的指导,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对草药的了解。

四、中草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虽然《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的著作,但其中记载的很多中草药的功效和应用至今仍然被现代医学所采用。

例如,秦皮具有抗菌、抗炎和止痛的作用,广泛用于现代制药工业;当归有调节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也被现代医学广泛运用。

中草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为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遇和可能。

五、对中医药传承的意义作为一部古老而重要的中医药经典,《神农本草经》承载着中医药千百年来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

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和学习,有助于医师和药师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

同时,通过对中医经典的研究,我们也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

六、结语总结来说,《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领域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它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2019.09】81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桑螵蛸原文:桑螵蛸,味咸,平。

主伤中疝瘕,阴痿。

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

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一名蚀胧。

生桑枝上,采蒸之。

译文:桑螵蛸,味咸,性平。

主治内脏损伤,疝瘕,阳痿不举。

能补益肾精,治疗不孕不育使人能生孩子。

可以治疗女子闭经,腰痛。

治疗劳淋、气淋、热淋、石淋、血淋五种淋证。

能利小便以疏导水液。

另一个名字叫蚀胧。

生长在桑枝上,采后要略蒸一下。

解读:桑螵蛸又名螳螂子、尿唧唧、桑蛸,有的地方俗称猴儿包,古籍上记载名为螵蛸的,指的就是产于桑树上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干燥卵鞘。

现代临床上应用的桑螵蛸并非完全采于桑树之上,其原动物也并非一种。

每年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

采得后,要经过炮制。

常规的方法是除去树枝,上笼屉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即可入药。

经蒸制后可消除生品的致泻作用。

还有根据需要,将其炒至棕黄色具有焦斑,或加入盐水或黄酒拌炒以增效。

桑螵蛸性平,味咸甘,入肝、肾经。

据测定,桑螵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及脂肪等,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小便的功效,用于治疗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等症。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曰“主伤中”,即内脏受伤而虚损的病证。

“疝瘕”,指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热搏结,症见小腹郁热疼痛,痛引腰背,小便混浊,排尿不利的病。

“阴痿”今称阳痿,指男子阴茎疲软,不能勃起,无法完成正常性交活动的病。

“益精,生子”言可以补益肾精,治疗不孕不育症,能怀孕生子。

“女子血闭”即闭经。

“五淋”即热淋、石淋、膏淋、劳淋、血淋五者。

“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本经逢原》亦载:“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

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临床上,凡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早泄,腰膝酸痛者,可与五味子、补骨脂、附子配伍;或与鹿茸、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以增温肾止遗之功;凡肾气虚弱,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者,可与龙骨、白茯苓相伍,增益气固精之效;凡肾虚不固,尿多白浊者,可与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黄莲合用,以补肾固精,分清别浊;用于治疗各轩岐纵横橘井一瓢46【2019.09】轩岐纵横橘井一瓢相传,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葛洪,在他的家乡句容茅山上修道养生,采药炼丹。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神农本草经,又称为《本草纲目》或《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载草木药物的巨著。

本文将对《神农本草经》进行白话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一、神农本草经的起源神农本草经是由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创作而成。

神农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农业、医药和草木的创始人。

神农本草经是他们世代传承下来的宝贵智慧,对于研究古代中医和草木药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神农本草经的组织结构神农本草经按照草木的性质和功效进行分类,共分为三十二卷。

每卷都详细描述了草木的名称、产地、形态特征、药用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等内容。

这种系统的分类方法使人们能够快速准确地了解到每种草木的特点和用途。

三、神农本草经对中草药的贡献神农本草经为后世的中医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汇集了古代中医草木药物的智慧和经验,推动了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

许多古代的草木药物如人参、黄芪、当归等在神农本草经中都得到了详细的描述和使用方法,为后世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神农本草经的地位与影响神农本草经被誉为中国古代药学的圣经,对于中草药的研究与应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外国学者都对神农本草经进行翻译和研究,试图从中了解中国古代医药的智慧。

五、神农本草经的现代价值尽管神农本草经是一部古代著作,但它的价值在现代仍然不可忽视。

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关注和研究,神农本草经中的许多草木药物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研究对象。

许多草木的活性成分被提取和研究,为现代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结语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篇章,它记录了中华民族对于草木药物的丰富智慧和经验。

其系统的分类和详细的描述使人们能够充分了解每种草木的特点和用途。

神农本草经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世界医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弘扬神农本草经的精神,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5 5

抑 制 网 状 内皮 系统 的 吞 噬 活 性 , 增 强 免 疫 功 能, 有雌激 素样作 用 , 还具 有抗炎 、 抗癌 、 抗 突 变、 强心、 扩 张 冠状 血 管 、 利尿、 止咳、 缓 泻, 抗菌等作用。 临 床 上 用 女 贞 实 制 成 浸 膏 片 治 疗 冠 心
阴血 功 效 的 中成 药 “ 二至丸 ” 就 是 由女 贞子 、
不吃不 喝 , 寻 死 觅 活 。 最 后 有 个 邻 家 二 姐 劝 慰她 , 说 那 捎 来 的信 也 许 不 真 , 才 使 她 勉 强 挺过来 了 , 但 这 一 打 击 却 让 她 本 来 赢 瘦 的 身
体更加虚 弱 , 这 样 过 了半 年 , 她 最 终 病 倒 了。 临 死前 ,贞 子 睁 开 眼 拉 着 二 姐 的 手 说 :
解读 《 神农本草经 吧 。万 一 他 活着 回 来 , 这树 就 证 明我
永远 不变的心意。” 死 后 二姐 按 她 的 遗 言 做
原文 : 女 贞实 , 味苦, 平。主 补 中 , 安 五 脏, 养精 神 , 除百 疾 。久 服 肥 健 , 轻身 , 不老。 译文 : 女贞实 , 味苦 , 性 平 。 主 要 是 修 补 内脏 , 使 五脏安和 , 使 精 神 得 以 滋养 。 能祛 除 多 种 疾 病 。长 期 服 用 使 身 体 丰 满 健 壮 , 使 身 体 轻 巧 而 不 易衰 老 。 解读 : 女 贞 实又 名 女 贞 子 、 冬青子 , 为 木
早 莲 草 两 味 中药 组 成 。 现 代 药 理 研 究表 明 , 女 贞 实 可 以抑 制 幽 门 螺杆 菌 , 治 疗 胃病 : 具 有 抑 制 嘌 呤 异 常 代 谢, 用于 痛风和 高尿酸 血 症 的治疗 : 明显 降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 《 神农本草经》
口 钟 耀 欣
牡 桂
谐 ,桂 能 导 引 阳气 宣 通血 。主上气 咳逆 , 结
《 局 方》 十 全 大 补 汤 用 四君 子 与 黄芪 补 气 , 四
物汤补血 , 内加 桂 者 , 是 要 其调 和 营 卫 之 气 ,
疗 命 门 火衰 、 肢 冷 脉微 、 亡 阳虚 脱 、 腹 痛 泻
病 患 者 每 天 食 用 1~6克 肉 桂 , 4 0天 后 , 他 们 的空 腹 血糖 、 胆 固醇 和 甘 油 三 酯 都 有 显著
降低 。
临床 上 ,很 多名 方都 有 与 肉桂 配伍 , 如
右 归 丸 就 用 肉桂 与 熟 地 、 山萸 、 山药 、 鹿 角 胶、 枸杞 子 、 菟丝 子、 当归 、 杜仲 、 附子配 伍 ,
气, 喉痹 , 吐吸。利关节 , 补 中益 气 。久 服 通
神, 轻身, 不老。 译文 : 牡桂 , 味辛 , 性 温 。 主 治 气 逆 于 上
之哮 喘咳嗽 , 能治 疗气机 结滞 , 治 疗 严 重 喉 痹 之 只 能 用 口呼 吸 。 能 使 关 节 通 利 , 修 补 内
脏, 以 益添 气 力 。 长 期 服 用 能通 达 仙 境 , 身体
解读 : 牡 桂 又 称 肉桂 、 玉桂 、 官桂 , 为樟 科 植 物 肉桂 的 干 燥 树 皮 , 始 载于《 神 农 本 草
经》 , 被 列 为上 品 , 为 常用 中药 。 《 唐本草》 日:
“ 桂, D - I - , f  ̄ 柿叶, 中有 纵 纹 三 道 , 表 里 无 毛 而
轻巧而不易衰老。
质 性 高 血 压 有 降压 作 用 :桂 皮 油 有 强 大 的 杀菌 作 用 ,对 革 兰 阳性 菌 的 杀菌 效 果 更 佳 ;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序言1、上中下三品药:上品药:属于君药,主养命而应天,没有毒性,多服久服对人体无害,多具有轻便身体、增益气力、延缓衰老、益寿延年的作用中品药:属于臣药,主养性而应人,无毒或有效毒,宜斟酌使用,大多能够遏制病邪、补益虚弱的身体。

下品药:属于佐、使药,主要是治病而对应于地,毒性大不可久服,多用于治疗大寒大热、邪气积聚,形成症结肿块坚硬之类的病症。

2、药物的配伍运用分为君、臣、佐、使,根据实际情况,组方配伍在突出君药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加减臣药和佐使药以辅助药效,达到相互宣、摄、合、和的作用。

药物之间还有阴阳属性的配合关系、子母兄弟的依赖关系,使用植物的根、茎、花、实各种草、石及动物的骨、肉入药,为了发挥药物的作用,必须注意“七情”单行:即用单味药治病相须:即配合应用性质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相使:即配合应用某种共性的药物,一主一辅相畏:即一种药物的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者消除相恶:即所合用的药物功效被抵消相反:即所合用的药物能产生毒副作用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一般来说,使用不同的药物组方,应当选用相须、相使作用的药物,以提高疗效,不要选取有相恶,相反的药物,如果药物有毒性,为了制伏毒性,可以选取有相畏、相杀作用的药物,否则千万不要滥用有毒的药物3、药物的四气五味:酸、咸、甘、苦、辛,四气:寒热温凉,有的药物有毒,有的药物无毒,使用时应加以区别。

4、掌握各类药物出产的土地,辨别药物的真伪,是陈久的还是新鲜的药物,均有一定的方法,而且药物的特性不同,有适宜于做丸药的,有适宜于做散剂的,或水煮,或酒浸,或煎作膏剂,也有一种药物同时可采用不同的剂型,或者只能用作丸散,不可兼入汤酒,在药物制剂时不得违背。

5、治疗疾病必先察其病源,找出病机,若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未至虚竭,血脉不乱,精神也没有散失的现象,再给病人用药必能使其康复;若病势已成,病情深重,此时用药就;不能指望速愈,病人可慢慢康复;倘若病人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虚竭,血脉精神散乱,病势已过,即使用药也难有回天之力,性命将难以保全。

神农本草经—搜狗百科

神农本草经—搜狗百科

神农本草经—搜狗百科著作概述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

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

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

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

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1]。

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

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现知历史上有《本经》辑本16种。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思饮 食 ;与苍 术配伍 制 成丸 剂 , 可治湿 热 虚泄 ;
痢 、 虚劳咳嗽 、 消渴 、 遗精 、 带下 、 小 便 频 数 等 症。 其“ 主伤 中 ” 是主 旨, 言 内脏 有 损 伤 , 脾 主肌
肉 , 睥伤可有虚赢之象 , 脾得补可 “ 长肌 肉” 、
用L L I 药 、 山萸 、 五 味子 、 人 参 等 浸酒 煮 饮 , 能益 精髓 、 壮 脾 胃 汐 用 治乳 癖结 块 ( 乳腺 炎 ) , 可 用
帝 王 或尊 长之 名 , 必 须 有 所 避 讳 。 唐 代 以前 的
医书 中记载 着 “ 薯蓣 ” 这 味药 , 唐朝后期 , 唐 代 宗 李 豫 即位 , 由于“ 蓣” 与“ 豫” 同音 , 遂 改 称 为 “ 薯 药” 。 到 了宋朝 , 宋英 宗赵 曙 即位 , 因“ 薯 ”与 “ 曙” 同音 , 又将 “ 薯药” 改称为“ 山 药 ”, 一 直沿
同明 , 身体轻 巧 , 没有饥 饿 感 , 使 寿命 延 长。另一个 名 字 叫山芋 。
解读 : 薯蓣 又称 l l J 药 、 怀 山药 、 l l I 芋 , 为 薯 蓣 科植 物薯 蓣 的块茎 。关于薯 蓣 改称 I J I 药 , 还 有 一段 传说 故 事 。

香 , 用 之 助脾 , 治脾 虚 腹 泻 , 怠惰嗜卧 , 四 肢 困 倦 。又取 其 甘 则 补 阳 , 以 能补 中益 气 , 温 养 肌 肉, 为肺 脾 二脏要 药 。土 旺生 金 , 金 盛生 水 , 功
鲜 山药 和川 芎 、 白糖 共 捣 烂 为 泥 , 涂 敷于 患处 ,
“ 不饥” 。肺 主 气 , 肺得 补 “ 可 益 气 力 ”、 “ 轻身” 。 。 肾得 补 , 使耳 聪 。 肝 得 补 可 使 日明 。 《 药 品化 义》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2019.10】82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轩岐纵横橘井一瓢解读:牡蛎又称蛎蛤、蛎房,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长牡蛎或大连湾牡蛎等的贝壳,全年均可采集。

采到后取出内肉,留壳,洗净晒干即可药用。

其性凉,味咸涩,入肝、肾经,具有敛阴、潜阳、止汗、涩精、化痰、软坚的功效,用于治疗惊痫、眩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等症。

《本草经疏》载:“牡蛎味咸平,气微寒,无毒,入足少阴、厥阴、少阳经。

其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怒气、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烦满、气结心痛、心胁下痞热等证,皆肝胆二经为病。

二经冬受寒邪,则为伤寒寒热;夏伤于暑,则为温疟洒洒;邪伏不出,则热在关节去来不定;二经邪郁不散,则心胁下痞;热邪热甚,则惊恚怒气,烦满气结心痛。

此药味咸气寒,入二经而除寒热邪气,则营卫通,拘缓和,而诸证无不瘳矣。

少阴有热,则女子为带下赤白,男子为泄精,解少阴之热,而能敛涩精气,故主之也。

”文中“惊、恚、怒气。

除拘缓”,提示其有疏肝、平肝、息风的作用,故《现代实用中药》载用以治疗瘰疬发颈项,无论溃破或未破,“甚效如神”,说明牡蛎既能软坚散结,又能敛湿。

治“鼠瘘”即瘰疬,现代称为淋巴结核。

名医张锡纯有用牡蛎治瘰疬一案例。

有一个贫穷的少年,他的脖子上长了一个大包块,找人医治,有位医生说,这么大的包块,就是吃上百剂汤药,也不能保证治好。

而这位少年为别人当雇工耕田,不要说没有钱买药,就算是买来药甚至连治病煎药的时间都没有。

张锡纯给他出了一个简便的招法:每天三餐的时候,用饭汤送服牡蛎打成的细粉七八钱。

少年连用了一个月,巨大的包块竟然完全消解,牡蛎治瘰疬的功效可见一斑。

“强骨节”言外之意能治筋骨软弱无力,因其含有钙质,对小儿缺钙迟行无力牡蛎原文:牡蛎,味咸平。

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惊恚(hu ì)怒气,除拘缓鼠瘘,女子带下赤白。

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

一名蛎蛤。

译文:牡蛎,味咸,性平。

主治伤寒病的恶寒发热,温疟之恶寒颤栗。

《神农本草经》百科

《神农本草经》百科

《神农本草经》百科神农本草经,又称为《神农草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专著,被誉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下面将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医药学的影响进行介绍。

一、《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草药学的重要著作,共收录365种草药,按照草药的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讲述了这些草药的功效、用法、用量等。

书中对于药物的分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与记录。

《神农本草经》还将这些草药按照五行理论进行了分类,对草药的性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等进行了对应。

二、《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药实践,经过多次整理与补充而成。

在古代,医学十分重视对草药的研究与应用,而《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填补了草药学上的重要空白,为后世医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神农本草经》以其较为完备的记载和系统的分类方法,为我国古代的医药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医药学家根据《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对草药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中医药学体系的雏形。

三、《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药学的影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通过对草药的记录、分类和描述,为后世的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

《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和性味归经等观点,对后世的药物研究与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选择草药的依据,并为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中医药学仍然在基于《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改进。

总结:《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出现填补了草药学上的空白,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365种草药的描述、分类和性味归经等方面的系统整理,它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神 、 定惊 、 解 毒 的功 效 , 主 要 用 于 起 上 消 化 道 出 血 ; 对 肝 脏 损 害 可 丸散 或 拌 染 他 药 入 汤 剂 同 煎 ( 如 朱茯苓 、 朱灯心 、 朱柏子 仁等 ) , 或 作 丸 药 挂 衣 之 用 。据不 完 全统 计 ,
含 丹 砂 的 中成 药 有 6 0种 以 上 , 如 朱砂安 神丸 、 牛 , 微 寒 。主 身 体 五 脏 百病 , 养精 神 , 安魂 魄 , 益 气
明 目, 杀 精 魅 邪 恶 鬼 。久 服 通 神 明 , 不 老 。能 化 为 汞 。 口 钟 耀欣
译文 : 丹砂 , 味甘 , 性 微 寒 。主 春 丸 、 小儿 至 宝丸 、 小 儿 百 寿丹 、
生 ,最 终 导 致 肾 功 能 衰 竭 或 尿 毒
症 而死 亡 。
临 床 资 料 表 明 ,当 人 体 中汞 的 蓄
浮选 法 淘 洗 , 沉底者 为丹砂 , 片 状 积 量 达 到 1 0 0毫 克 时 , 即 可 出 现
者称 为 “ 镜 面砂 ” , 块状 者称 为“ 豆 瓣砂” , 碎末 者称 为“ 朱宝砂 ” 。其 性凉 , 味甘 , 有毒 , 人心经 , 具 有 安
丹 砂 在 汤 剂 中 多 不 与 群 药 同
言语 不 清 、 易怒 、 胆小 、 幻 觉 及行 煎 , 而 是 用 煎 好 的药 液 冲服 。服 用
动怪僻 , 后 期 可 出现 意 识 淡 漠 、 朦
含 丹 砂 的 汤 剂 或 中 成 药 时 ,一 般
不宜 超 i t : - t z 天。
黄丸 、 柏子 养 心 丸 、 再造丸 、 跌 打 胧 以 至 意 识 丧 失 、肌 肉震 颤 等 症
丸 、 天王补 心 丹 、 七厘 散 、 小 儿 回

79 解读《神农本草经》

79 解读《神农本草经》

【2019.07】苑9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雄黄原文:雄黄,味苦,平。

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

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

炼食之,轻身,神仙。

一名黄金石。

译文:雄黄,味苦,性平。

主治寒热病,鼠瘘,恶性疮,疽,痔,有肌肉坏死。

能杀死妖精鬼魅及多种虫毒,其功胜于五种兵器。

服食冶炼的雄黄,能使身体轻巧灵便如神仙。

另一个名字叫黄金石。

解读:雄黄又名石黄、鸡冠石,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并含少量其他重金属盐。

这种矿石在矿中质软如泥,见到空气后即变坚硬,成块状体,一般采挖后用竹刀剔取其熟透部分,除去杂质、泥土即可药用。

其性温,味辛苦,有毒,入心、肝、胃经,具有燥湿、祛风、杀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疥癣、秃疮、痈疽、走马牙疳、缠腰蛇丹、破伤风、蛇虫螫咬、腋臭、臁疮、哮喘、喉痹、惊痫、痔瘘等症。

雄黄有毒,多研成极细粉,外用调敷;内服则多入丸、散等成药中。

《本草经疏》载:“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

其主鼻中息肉者,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

雄黄性热有毒,外用亦见其所长,内服难免其无害,凡在服饵,中病乃已,毋尽剂也。

”文中“主寒热,鼠瘘,……”与“百虫毒”联系,提示其能解毒祛腐,如《外科秘要》载用本品治“箭毒,捣为末傅之,沸汁出愈。

”《抱朴子》亦载:“若蛇中人,以少许末傅之,登时愈。

”其“杀精物恶鬼邪气”及“胜五兵”方面,《千金要方》则用治“卒中鬼击及刀兵所伤,血漏腹中不出,烦满欲绝,雄黄粉酒服一刀圭,日三服,化血为水。

”《药性论》认为,“人佩之,鬼神不能近,入山林,虎狼伏,三步川济毒物不敢伤。

”这里所指“精物恶鬼”伤人的主要表现在神志方面。

关于“炼食之,轻身,神仙”不足为训。

因为雄黄有毒,延年益寿只是古人的臆测或良好愿望而已。

雄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砷,经加热后会转变成有剧毒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如饮用加热的雄黄酒等于服毒。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众多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白话精解。

首先,了解草药的性味。

在《神农本草经》中,每种草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如寒、热、温、凉、苦、甘、辛、酸等。

这些性味决定了草药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例如,苦寒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甘温的草药则具有补益作用,适用于虚弱体质。

通过了解草药的性味,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病情的药物。

其次,掌握草药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中对每种草药的功效都有详细的描述,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等。

这些功效是草药治疗疾病的基础。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通过了解草药的功效,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再次,熟悉草药的主治。

《神农本草经》中列举了每种草药的主治病症,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这些主治病症是草药应用的主要方向。

例如,麻黄主治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生姜主治胃寒呕吐,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

通过熟悉草药的主治病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草药进行治疗。

总之,《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的过程是一个深入了解草药性味、功效、主治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发挥草药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同时,这也是对古代中医药学智慧的传承和发扬。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74轩岐纵横橘井一瓢解读《神农本草经》解读:阿胶又称驴皮胶、盆覆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为滋阴补血的良药,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

据古书记载,此品出自山东“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故名曰“阿胶”。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据测定,阿胶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基本是蛋白质,水解产生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另外,还含有氮、钙、灰分等,具有滋阴润燥、补血益气、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萎无力,心烦不眠,虚劳咳嗽、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等症。

《汤液本草》载:阿胶“养肝气,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

”《本草纲目》亦载:“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症。

”文中所说的“内崩”当为内脏亏虚,可有出血现象,《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阳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

”此处指妇女非月经期间,血热,或心、肝、脾气不足不能摄血而致突然大出血;“劳极”又名劳瘵、传尸、鬼疰,多因过劳伤正,感染痨虫所致,症见长期低热、消瘦、咯血、咳嗽、骨蒸劳热、盗汗等;“洒洒如疟状”,指病人因恶寒怕冷而颤栗,如同疟疾之寒颤状。

这些症状阿胶主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阿胶有加速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治疗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症效果明显;可以治疗因血虚、血瘀和血热引起的月阿胶原文:阿胶,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久服轻身,益气。

一名傅致胶。

译文:阿胶,味甘,性平。

主治心腹脏器亏损之子宫出血证,劳极之证出现的如同疟疾发冷的样子,腰腹痛,四肢发酸而疼。

能治女子非月经期间的阴道出血,能使胎儿安和。

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增加气力。

另一个名字叫傅致胶。

□钟耀欣50【2019.02】轩岐纵横橘井一瓢经不调,益冲任,故可养胎、安胎,调治妊娠病。

阿胶中含有较丰富的钙质,通过甘氨酸的作用,促进钙的吸收和贮存,改善体内钙平衡,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它还有扩张血管作用。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展开全文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1]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2015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译本。

本书的译注者安德烈夫妇是对汉学颇有研究心得的专家,翻译出版过多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

著名花鸟画家刘景曾先生在本书中创作了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物种形象,使传统花鸟画的物种大为增加,对新物种绘画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名《神农本草经》又名《本草经》、《本经》作者汉时期众多医学家东汉时期内容介绍《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方面的用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整理。

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一年365日相合,这倒并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

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黄芪原文:黄芪,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译文:黄芪,味甘,性微温。

主治痈疽长期破损伤烂,能使脓得以排出,疼痛得止。

能治大麻风病,五种痔痛及鼠瘘。

能补虚损以治小儿多种病。

另一个名字叫戴糁。

解读:黄芪义作黄耆,还称箭芪、戴椹,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经》将其列为上品。

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益气同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即因外感六邪,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引起热聚肌肤,腐肉成脓,其疮面大,易成脓,易溃破,脓出易敛口为痈;疮面深而险恶者,不易敛口为疽,,生黄芪主之。

“大风癞疾”古亦称“癞风”,即今所称之麻风病,为麻风邪毒感染,有传染性。

目前,用中西药治疗陔病取得明显效果,黄芪就是一味效药。

黄芪蜜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

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

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本草正》载:“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

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口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日陷者举之。

”《本草逢原》亦载:“黄耆,能补五脏渚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芪
原文:黄芪,味甘,微温。

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补虚,小儿百病。

一名戴糁。

译文:黄芪,味甘,性微温。

主治痈疽长期破损伤烂,能使脓得以排出,疼痛得止。

能治大麻风病,五种痔痛及鼠瘘。

能补虚损以治小儿多种病。

另一个名字叫戴糁。

解读:黄芪义作黄耆,还称箭芪、戴椹,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是常用的中药材,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始见于汉墓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本经》将其列为上品。

明《本草纲目》载:“耆,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者之长,故名。


黄芪性微温,味甘,据测定,含有多糖、单糖、黄酮类、甜菜碱、叶酸、多种氨基酸、黏液质、树胶、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硒、硅等成分,生用:益气同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用于治疗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言其“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即因外感六邪,过食膏粱厚味,外伤感染等引起热聚肌肤,腐肉成脓,其疮面大,易成
脓,易溃破,脓出易敛口为痈;疮面深而险恶者,不易敛口为疽,,生黄芪主之。

“大风癞疾”古亦称“癞风”,即今所称之麻风病,为麻风邪毒感染,有传染性。

目前,用中西药治疗陔病取得明显效果,黄芪就是一味效药。

黄芪蜜炙用:补中益气,用于治疗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脱、崩漏带下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

黄芪又称小人参,它的作用与人参相似,都是补气的。

但人参是大补元气,作用十分迅猛,一般的人不可轻易使用。

而黄芪是补中气,相对温和,效果却不逊色,而且比人参固表的作用更强,所以成为最常用的补气药。

《本草正》载:“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

因其味轻,故专于气分而达表,所以能补元阳,充腠理,治劳伤,长肌肉,气虚而难汗者可发,表疏而多汗者可止。

其所以止血崩血淋者,以气固而血自止也,故口血脱益气。

其所以治泻痢带浊者,以气固而陷自除也,故日陷者举之。

”《本草逢原》亦载:“黄耆,能补五脏渚虚,治脉弦自汗,泻阴火,去肺热,无汗则发,有汗则止,入肺而固表虚自汗,入脾而托已溃痈疡。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改
变心肌供血和心肌代谢,清除氧自由基,能抑制缺血缺氧的脂质过氧化损伤,减少氧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害,保护心肌细胞功能,改善微循环,在降血糖、降血压、镇静、抗病毒、抗衰老、杀菌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

由于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还具有良好的抗癌和预防冠心病的作用。

黄芪补而不腻,可单味使用,也可与其它药物配伍应用,若与人参、党参等补药配伍则补气效果更好;与芍药、甘草、桂枝、良姜、饴糖等药配伍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慢性肠炎、胃炎、腹泻等症;与升麻、甘草、当归、人参、柴胡等药物配伍町治疗内脏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症;与茯苓、菟丝子、白术、当归等配伍是治疗妇科良药;与防风、麻黄根、浮小麦配伍是治疗年老体弱者所患表虚感冒的效药;与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药配伍能治疗急慢性胃炎。

古方“玉屏风散”就是以黄芪为主药,治疗经常性感冒的良方。

又因黄芪具有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疗疗疮及慢性阑尾炎等疾病时也常常被选用。

黄芪还有另一个品种,称为“红芪”,外观与黄芪相似,只是外皮近于棕红色,产于甘肃武威等县.其内在质量更佳,多销往港、澳地区,并出口到日本等国家
黄芪虽为补中益气的常用药,但使用亦有禁忌,凡实证及阴虚阳盛者忌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