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神农本草经》(2)

合集下载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临 床 应 用 :治 产 妇 乳 少 :取 胡 麻 1 5克 , 炒 黄 研 为 细 末 ,入 盐 少 许 食 之 。芝 麻 粳 米粥 : 取 胡 麻 50克 ,加 水 研 磨 取 汁 ,与 粳 米 50克 共 熬 成 粥 食 之 ,每 日 1~2次 ,可 补 五脏 虚 损 ,益 气 力 ,坚 筋 骨 。治肝 肾 阴虚 所 致 老 年 耳 聋 :取 胡 麻 30克 ,入 锅 炒 香 ,趁 热 研 为 细 末 备 用 。将 鲜 牛 奶 200毫升 倒 入 锅 中 ,加 入研 好 的胡 麻 末及 10克 白糖 ,用 小 火 煨 煮 微 沸 , 即 可 1次 随 早 点 服 食 。 治 老 人 腰 膝 疼 痛 :取 黑 芝 麻 60克 (炒 、捣 碎 )、薏 苡 仁 60 克 、干 地 黄 30克 ,上 药 用 高度 白酒 1000毫 升 浸 渍 ,密 封 五 六 日即可 服 用 。 每 次 空 心 温 服 一 两 盅 。注 意 :黑 芝 麻 有润 肠 作 用 ,脾 弱 便 溏 者 勿服 食 。 胡 麻 的 叶 即青 蓑 ,也 称 巨 胜 苗 ,味 甘 ,性 寒 ,能治 风 寒 痹 痛 、血 崩 、吐 血 等 症 ;胡 麻 的花 又 名 乌麻 花 ,可 治 疗 秃 发 、眉 毛 脱 落 , 阴 干 后 研 末 ,用 胡 麻 油 调 涂 ,也 可 浸 洒 擦 涂 治 疗 冻 疮 初 起 。
58 l【2018.03】i
解 读 《神 农 本 草 经》口 钟 耀 欣
胡麻 原 文 :胡 麻 ,味甘 ,平 。主 伤 中虚 赢 。补 五 内 ,益 气 力 ,长 肌 肉 ,填 脑 髓 。 久 服 轻 身 ,不 老 。 一 名 巨 胜 。 叶 ,名 青蓑 (r0 ng)。 青蓑 ,味 甘 ,寒 。 主 五 脏 邪 气 ,风 湿 寒 痹 。益 气 ,补 脑 髓 ,坚 筋 骨 。 久 服 耳 目聪 明 ,不 饥 ,不 老 增 寿 ,巨 胜 苗 也 。 译 文 :胡 麻 ,味甘 ,性 平 。主 治 内脏 劳 伤 , 身 体 虚 弱 消 瘦 而 疲 乏。 能 补 助 五脏 ,使 气 力 增 加 ,肌 肉丰 满 ,填 补脑 髓 。长 期服 用 使 身 体 轻 巧 而 不 衰 老 。 另 一 个 名 字 叫 巨胜 。 胡 麻 的 叶 片 叫 青囊 。 青 蓑 ,味 甘 ,性 寒 。 主 治 五 脏 的风 寒 湿 邪气 ,治 疗 风 寒 湿 痹 。 能 益 气 力 ,填 补 脑 髓 ,使 筋 骨 坚 固 。长 期 服 用 能 使 听 力 灵 敏 ,视 物 清 楚 ,没 有 饥 饿 感 ,不 易衰 老 而 且 能 增 加 寿 命 的 是 巨 胜 苗 。 解 读 :胡 麻 即 黑 芝 麻 ,又 称 黑 脂 麻 、乌 麻 子 等 ,为胡 麻 科植 物 脂 麻 的 黑 色种 子 。《本 草 图经 》日 :“或 云 本 生 云 中 ,形 体 类麻 ,故 名 胡 麻 ,又 ,八 谷 之 中最 为 大 胜 ,故 名 巨胜 。”是 食 药 两 用 的滋 补 佳 品 ,可 炒 熟 直 接 食 用 ,亦 可 作 为 糕 点 食 品 的 辅 料 ,也 是 食 疗 的 上 好 食 材 。胡 麻 味甘 ,性 平 ,含 有 脂肪 油 可 达 60% , 油 中含 油 酸 、亚 油 酸 、棕 榈 酸 、花 生 酸 、廿 四 酸 、甾醇 、芝 麻 素 、芝 麻 酚 、叶 酸 、卵 磷 脂 、戊 聚 糖 、钙 及 维 生 素 E等成 分 ,具 有 ¥1-aT肾、润 五 脏 的功 效 ,用于 治 疗 肝 肾 不 足 、虚 风 眩 晕 、 耳 呜 、头 痛 、血 虚 风 痹 麻 木 、肠 燥 便 秘 、须 发 早 白、病 后 脱 发 、妇 人 乳 少 等 症 。《本 草 经 疏 》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三三)鹿茸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三三)鹿茸

倪海厦——神农本草经笔记(二三三)鹿茸鹿茸《神农本草经》原文:味甘,温,无毒。

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生齿,不老。

角,温,无毒。

治恶疮,痈肿,逐邪恶气,留血在阴中。

倪师解读:鹿茸跟我们前面讲的白胶也就是鹿角胶差不多。

这里讲鹿茸,性味差不多,鹿茸是大补真阳的药,能够生精充髓,味甘咸。

【唐容川】认为鹿睡觉是头尾相连的,所以通督脉。

不管怎么样这个鹿角是补督脉的药,我们真正补督脉最强动物性的药就是鹿角,鹿角是补得最强的,补精。

如果以任脉来说的话是败龟板,败龟板最好,督脉来说的话是鹿茸。

老人精衰腰膝无力,我们用延年益寿,滋补的药,这种鹿茸都很好。

中医是以物像来补,比如你吃骨髓补骨髓,吃肝补肝,以物像来补绝对是有他的道理存在。

吃下去同类,同气相求,所以能滋补到你的身体里面。

常常治疗脑瘤治疗督脉督阳不够,用鹿角,鹿茸,斑龙丸。

我们下去把督脉补起来的时候,新的东西会进入脑部,脑部会把陈旧的东西推出来,加快新陈代谢,所以,阳不足,需要补阳益血的时候,比如脑瘤,血癌,督脉有问题的时候都可以使用到鹿茸。

像脊椎骨扭伤受伤,脊椎骨变得S 型,就是脊椎骨不直,督脉本来是直的,现在扭曲变成 S 形,就是打 B 肝疫苗造成的。

【产地】鹿产山林中,处处有之,我国西北及东三省为多,其茸及角入药。

【性味】味甘咸,性温,无毒。

【主治】鹿茸为大补真阳要药,主养血益阳,强筋健骨,生精充髓,治男子虚劳,老人精衰,腰膝无力,滑精,眩晕,妇人崩瘘带下。

【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痛,腰脊痛,小便数利,泄经溺血,破瘀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举疽痒,安胎下气,杀鬼精物,久服耐老,不可近丈夫阴令萎。

【日华】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夜梦鬼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瘘血,赤白带下,炙末空心酒服方寸匕,壮筋骨。

【容川】其宿以头顾尾,能通督脉,督者肾脉,坎中一阳之主脉也,鹿生北方,得坎中一阳之气也,故其督脉极旺,而脊与脑髓极足,因而上发而生角,每年一换,初生为鹿茸,茸之精气极足,为补髓强精壮阳益血之圣药。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眼睛视 物清楚 , 使牙齿 坚硬 , 使 多 种 窍 道 通 利, 能祛除绦虫。 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 , 寿 命 延 长 。小 荆 实 有 同 等 的 功 效 。 解 读 :蔓 荆 实 现 名 蔓 荆 子 又 名 蔓 青 子 , 为 马 鞭 草 科 植 物 单 叶 蔓 荆 或 蔓 荆 的 成 熟 果 实( 2 0 1 5年 版 药 典 ) 。 秋 季 果 实成 熟 时采 收 , 除去杂质 , 晒 干 即可 入 药 。 性微寒 , 味辛、 苦, 入膀胱 、 肝、 胃经 。据 测 定 , 含 挥 发油 , 主 要成 分 为莰烯 和 蒎烯 , 并 含 有紫 花牡 荆素 、 蔓 荆
克; 或浸酒 或入丸 、 散, 亦 可外用 , 捣 烂 敷 于 患 处 。常 用 方 : 治头风 : 蔓荆 子 5 0 0克 , 捣 碎 入 1 0 0 0毫 升 白酒 浸 泡 一 周 , 每 次 温 服 一 小
杯, 日服 三 次 。治 风 寒 侵 目 , 肿痛 出泪 , 涩 胀
羞明: 蔓 荆 实 9克 , 荆芥 、 白蒺 藜 各 6克 , 柴 胡、 防风 各 3克 , 甘草 1 . 5克 , 水 煎服 。 洽 劳 役 饮食不节 , 内 障 眼病 : 黄芪、 人参各 3 0克 ,
之 。” ( 《 本草经疏》 ) 胃 虚 者 慎服 。“ 胃虚 人 不 可服 , 恐生痰。 ” ( 《 医学 启 源》)
小荆 实 即牡 荆 子 , 为 马 鞭 草科 植 物 牡 荆 的果实 , 与 蔓 荆 实功 效 相 似 , 有祛风化痰 , 下
气, 止 痛 的作 用 。
的通 透 性 , 有镇痛 、 抗炎作用 ; 水 煎 浸 膏 对 结 核杆 菌 、 孤儿病 毒 有抑 制作 用 ; 有 明 显 的祛
子碱和 维生 素 A等成 分 , 具有 疏散风 热 、 清 利 头 目的功 效 ,用 于 治 疗 风 热 感 冒 头 痛 、 齿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

浅谈中医经典《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经典著作之⼀,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今仍是临床常⽤药;它提出了辨证⽤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

[1]相传起源于神农⽒,代代⼝⽿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时,作者亦⾮⼀⼈,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千年的⽤药实践中发挥了巨⼤作⽤,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2015年8⽉,由外⽂出版社出版了《全图神农本草经》英法译本。

本书的译注者安德烈夫妇是对汉学颇有研究⼼得的专家,翻译出版过多部有关中国传统⽂化的书籍。

著名花鸟画家刘景曾先⽣在本书中创作了许多前⼈未曾涉⾜的物种形象,使传统花鸟画的物种⼤为增加,对新物种绘画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名《神农本草经》⼜名《本草经》、《本经》作者汉时期众多医学家东汉时期内容介绍《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家等各⽅⾯的⽤药经验,对已经掌握的药物知识进⾏了⼀次全⾯⽽系统的整理。

全书共计收录了365种药物,正好与⼀年365⽇相合,这倒并⾮巧合,⽽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事实上,当时掌握的药物数量已经远超此数,但由于受到术数思想的影响,所以从中选取了365种药物,“法三百六⼗五度,⼀度应⼀⽇,以成⼀岁”。

《神农本草经》不⽌进⾏了药物的搜集⼯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了分门别类⼯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

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本经·序录》中即⾔:“上药⼀百⼆⼗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毒,久服不伤⼈,”如⼈参、⽢草、地黄、黄连、⼤枣等;“中药⼀百⼆⼗种为⾂,主养性以应⼈,⽆毒有毒,斟酌其宜。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取细 辛 1 0克 用 沸 水 冲 泡 后 沥 去 水 分 , 趁 热 敷 于神 阙穴 ( 肚脐 ) 上 , 注 意不可 太热 , 以防烫伤 。
于 治疗 风冷 头痛 、 鼻渊 、 痰 饮 咳逆 、 风湿 痹 痛等 症 , 煎水 含 漱 可 治牙 痛 , 研 末 调 敷 脐 部 可 治 口
阴干, 不 宜水 洗 , 亦不 宜 晒干 , 否 则 会 使 香 气 降 低 , 叶变 黄 , 根变 黑而 影 响质 。 其 性温 , 味辛 , 讯 善量 n ;
* 敖, 挥发 油 、 . 二 = ’ ≯ 入肺 、 。 肾经 。 据 测 定 含、 有 , 主 要 为 甲基
译文 : 细辛 , 味辛 , 性温。 主 治 咳嗽气 逆 , 头
痛头 颅摇 动 , 多 个 关 节 拘 急 挛 缩 。可 治 风 湿 痹
痛 , 麻 木 不 仁 如 同死 肉 。长 期 服 用 能 使 眼 目视 物清 楚 , 通 利 多个 窍道 。 可使 身 体轻 巧 , 寿命增 加 。另一 个 名- 7- 叫小 辛 。 解读 : 细 辛 又名 细 草 、 少辛 , 又 一 名 为 小 辛 , 为 马 兜 铃 科 植 物 辽 细 辛 或 华 细 辛 的 带 根 全
柏 各 3克 , 煎水嗽 口, 温 嗽冷 吐 , 不 可 咽下 , 可
病用之者 , 取 其 能 散 浮热 , 亦 火都 则 发 之 之义 也 。 辛 能泄 肺 , 故风 寒 咳嗽上 气 者宜用 之 。 辛 能
补肝 , 故胆 气 不足 , 惊痫 、 眼 目诸 病 宜 用 之 。 辛
能润 燥 , 故 通 少 阴及 耳 窍 , 便 涩 者宜 用之 。 ” 《 本
草 。每 年 5 ~ 7月 间 连 根 挖 取 , 除净 泥 土 , 及 ̄ - , j -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轩岐纵横橘井一瓢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68冬葵子原文:冬葵子,味甘,寒。

主五脏六腑寒热,羸瘦,五癃,利小便。

久服坚骨,长肌肉,轻身,延年。

译文:冬葵子,味甘,性寒。

主治五脏六腑寒热之邪及所致的病证,身体虚弱而消瘦。

能治五种淋证,使小便通利。

长期服用使骨骼坚固,肌肉增长丰满,身体轻巧,寿命延长。

解读:冬葵子又名葵子、葵菜子,为锦葵科植物冬葵的成熟种子,夏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晒干捣碎即可入药。

本品味甘,性寒,入大小肠、膀胱经。

据测定,含有脂肪、蛋白质、淀粉、亚油酸等成分,具有行水滑肠、润肠通乳、清热排脓的功效,用于治疗二便不通、热淋、石淋、血淋、劳淋、膏淋等淋病、水肿、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肿胀疼痛等症。

冬葵子可煎汤内服,常用量为6~15克;或入散剂。

临床药物配伍应用:用于治疗热淋,与石韦、瞿麦、滑石等同用;用于石淋,与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配伍;用于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配猪苓、泽泻、茯苓等;治产后乳汁不通,乳房胀痛,可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用;用于肠燥便秘,可与郁李仁、火麻仁等配伍;利湿止痛,滑利排脓,配冬瓜子以增效。

常用方:治血淋及虚劳尿血:冬葵子30克,水煎服,日分三次服。

妊娠有水气,身重,恶寒头眩,小便不利:葵子500克,茯苓150克,共为细末,每服6克,日服三次,白开水送服。

治妊娠,大便不通:冬葵子6克,大黄3克,水煎分2次服。

治产妇乳房胀痛,乳汁不通:冬葵子(炒香)、缩砂仁各等分,共为细末,每服6克,用热黄酒送服。

治盗汗:冬葵子15克,水煎兑白糖服。

治面上疱疮:冬葵子、柏子仁、茯苓、冬瓜子各50克,共为细末,日服三次,饭后温黄酒送服。

注意:脾虚肠滑者忌服,孕妇慎服。

《本草崇原集说》:“葵性寒滑,似非孕妇所宜,何以《金匮》治妊娠水气,用葵子茯苓散。

修园曰,有病则病当之也。

《千金》以参、术等味驾驭其间,愈觉平妥。

”冬葵子的根、叶亦可入药。

《本草纲目》载:“葵,气味俱薄,淡滑为阳,故能利窍通乳,消肿滑胎也,其根叶与子,功用相同。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2019.09】81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桑螵蛸原文:桑螵蛸,味咸,平。

主伤中疝瘕,阴痿。

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

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一名蚀胧。

生桑枝上,采蒸之。

译文:桑螵蛸,味咸,性平。

主治内脏损伤,疝瘕,阳痿不举。

能补益肾精,治疗不孕不育使人能生孩子。

可以治疗女子闭经,腰痛。

治疗劳淋、气淋、热淋、石淋、血淋五种淋证。

能利小便以疏导水液。

另一个名字叫蚀胧。

生长在桑枝上,采后要略蒸一下。

解读:桑螵蛸又名螳螂子、尿唧唧、桑蛸,有的地方俗称猴儿包,古籍上记载名为螵蛸的,指的就是产于桑树上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等的干燥卵鞘。

现代临床上应用的桑螵蛸并非完全采于桑树之上,其原动物也并非一种。

每年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采收。

采得后,要经过炮制。

常规的方法是除去树枝,上笼屉蒸30~40分钟,杀死虫卵,晒干即可入药。

经蒸制后可消除生品的致泻作用。

还有根据需要,将其炒至棕黄色具有焦斑,或加入盐水或黄酒拌炒以增效。

桑螵蛸性平,味咸甘,入肝、肾经。

据测定,桑螵蛸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及脂肪等,卵囊附着的蛋白质膜上含柠檬酸钙的结晶,卵黄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小便的功效,用于治疗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等症。

《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曰“主伤中”,即内脏受伤而虚损的病证。

“疝瘕”,指因风邪化热,传于下焦,与湿热搏结,症见小腹郁热疼痛,痛引腰背,小便混浊,排尿不利的病。

“阴痿”今称阳痿,指男子阴茎疲软,不能勃起,无法完成正常性交活动的病。

“益精,生子”言可以补益肾精,治疗不孕不育症,能怀孕生子。

“女子血闭”即闭经。

“五淋”即热淋、石淋、膏淋、劳淋、血淋五者。

“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本经逢原》亦载:“桑螵蛸,肝肾命门药也。

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

”临床上,凡肾阳不足,下元虚冷,阳痿早泄,腰膝酸痛者,可与五味子、补骨脂、附子配伍;或与鹿茸、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以增温肾止遗之功;凡肾气虚弱,精关不固,遗精滑泄者,可与龙骨、白茯苓相伍,增益气固精之效;凡肾虚不固,尿多白浊者,可与山茱萸、熟地黄、菟丝子、黄莲合用,以补肾固精,分清别浊;用于治疗各轩岐纵横橘井一瓢46【2019.09】轩岐纵横橘井一瓢相传,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道教学者、医学家、炼丹家、养生家葛洪,在他的家乡句容茅山上修道养生,采药炼丹。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季花将 开 放时 采收 蒲棒 上部 的黄 色雄性 花穗 , 晒 干 后 碾 轧 ,筛 取 细 粉 即可 人 药 。其 性 平 , 味
核 菌 的生 长 , 有一 定 的 抗结 核 作 用 ; 可 降低 血 液 中 的 高 胆 固醇 , 抑 制动脉 粥样 硬化 斑块 的形 成 , 有较 好 的降脂 作用 ; 蒲 黄水 煎剂浓 缩外 敷 , 能改善 局部 循环 , 促进 重 吸收 和降低 毛 细血管 的通透 性 , 对烫 伤; i f - 明显 的消 肿作用 。
译文 : 蒲黄 , 味甘 , 性平 。主治心 、 腹 、 膀胱
腹 、 膀胱 所 致 之证 。如 邪 在膀 胱 之 血 淋 , 邪 在 肺 、 胃之 咯 血 、 吐 血 等 。正 如 《 本草逢原》 所说 的 , 寒 热形 成 的原 因是 “ 良由血结其 处 , 营 卫 不 和故 也 ” 。现代 药 理研究 证实 , 蒲 黄煎 剂 、 酊 剂 均 有 兴 奋 子 宫 的 作 用 ,使 产 后 子 宫 收 缩 力 增 强 ; 对 血管 稍 有 扩 张作 用 而 降低 血 压 ; 其 提 取 物 可增 强 肠 蠕 动 , 有解 痉 作 用 ; 能 缩 短凝 血 时
l [ 2 0 1 5 . 1 0 】 l
4 9
治重舌 、 口疮 、 耳 亭耳 流 脓 、 耳 中 出血 、 阴 下 湿 痒
临床 上 , 蒲 黄 配 白茅 根 、 小 蓟有 清热 利湿 、
凉 n l i 止血 之功效 , 用 于 治 疗 湿 热 之 邪 所 致 之 血
淋 、 尿血 等 症 ; 配 伍 青黛 、 栀 子有 清 肝 泻 热 、 凉
血止 血之 功效 , 用 于治疗 肝火 上攻 或肝 火犯 肺 之 衄l I I t 、 咯血 、 吐血 之 症 ; 配 伍 乌贼 骨 , 其收 敛 止 血 之 功 效 更 著 ,用 于 治 疗 外 伤 出 血 ;配 元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5 5

抑 制 网 状 内皮 系统 的 吞 噬 活 性 , 增 强 免 疫 功 能, 有雌激 素样作 用 , 还具 有抗炎 、 抗癌 、 抗 突 变、 强心、 扩 张 冠状 血 管 、 利尿、 止咳、 缓 泻, 抗菌等作用。 临 床 上 用 女 贞 实 制 成 浸 膏 片 治 疗 冠 心
阴血 功 效 的 中成 药 “ 二至丸 ” 就 是 由女 贞子 、
不吃不 喝 , 寻 死 觅 活 。 最 后 有 个 邻 家 二 姐 劝 慰她 , 说 那 捎 来 的信 也 许 不 真 , 才 使 她 勉 强 挺过来 了 , 但 这 一 打 击 却 让 她 本 来 赢 瘦 的 身
体更加虚 弱 , 这 样 过 了半 年 , 她 最 终 病 倒 了。 临 死前 ,贞 子 睁 开 眼 拉 着 二 姐 的 手 说 :
解读 《 神农本草经 吧 。万 一 他 活着 回 来 , 这树 就 证 明我
永远 不变的心意。” 死 后 二姐 按 她 的 遗 言 做
原文 : 女 贞实 , 味苦, 平。主 补 中 , 安 五 脏, 养精 神 , 除百 疾 。久 服 肥 健 , 轻身 , 不老。 译文 : 女贞实 , 味苦 , 性 平 。 主 要 是 修 补 内脏 , 使 五脏安和 , 使 精 神 得 以 滋养 。 能祛 除 多 种 疾 病 。长 期 服 用 使 身 体 丰 满 健 壮 , 使 身 体 轻 巧 而 不 易衰 老 。 解读 : 女 贞 实又 名 女 贞 子 、 冬青子 , 为 木
早 莲 草 两 味 中药 组 成 。 现 代 药 理 研 究表 明 , 女 贞 实 可 以抑 制 幽 门 螺杆 菌 , 治 疗 胃病 : 具 有 抑 制 嘌 呤 异 常 代 谢, 用于 痛风和 高尿酸 血 症 的治疗 : 明显 降

神农本草经读-第2章

神农本草经读-第2章

第2章卷一上品人参内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陈修园曰∶本经止此三十七字.其提纲云∶主补五脏,以五脏属阴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惊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阴虚为阳亢所扰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为定之、安之、止之、明之、开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气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阴虚而壮火食气,火即邪气也.今五脏得甘寒之助,则邪气除矣.余细味经文,无一字言及温补回阳.故仲景于汗、吐、下阴伤之证,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阳方中,绝不加此阴柔之品,反缓姜、附之功.故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为回阳第一方,皆不用人参.而四逆加人参汤,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汤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后也.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此说倡自宋、元以后,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沓.学人必于此等书焚去,方可与言医道.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半夏泻心汤、黄连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石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人参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吴茱萸汤、理中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是因汗、吐、下之后,亡其阴津,取其救阴.如理中、吴茱萸汤以刚燥剂中阳药太过,取人参甘寒之性,养阴配阳,以臻于中和之妙也.又曰∶自时珍之《纲目》盛行,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即如人参,《本经》明说微寒,时珍说生则寒,熟则温,附会之甚.盖药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捣取汁冷服,与蒸晒八、九次,色味俱变者,颇有生熟之辨.若入煎剂,则生者亦熟矣.况寒热本属冰炭,岂一物蒸熟不蒸熟间,遂如许分别乎?尝考古圣用参之旨,原为扶生气安五脏起见.而为五脏之长,百脉之宗,司清浊之运化,为一身之橐龠者,肺也.人参惟微寒清肺,肺清则气旺,气旺则阴长而五脏安.古人所谓补阳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壮火以食气而言,非谓其性温补火也陶弘景谓∶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温补泻之剂,皆可共济成功.然甘草功兼阴阳,故《本经》云∶"主五脏六腑".人参功专补阴,故《本经》云∶"主五脏".仲景于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饮冷之伤,非此阴寒之品所宜也.内容:气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 ,补虚,小儿百病.生用、盐水炒、酒炒、醋炒、蜜炙、白水炒.陈修园曰∶黄气微温,禀少阳之气入胆与三焦;味甘无毒,禀太阴之味入肺与脾.其主痈疽者,甘能解毒也.久败之疮,肌肉皮毛溃烂,必脓多而痛甚,黄入脾而主肌肉,入肺而主皮毛也.大风者,杀人之邪风也.黄入胆而助中正之气,俾神明不为风邪乱;入三焦而助决渎之用,俾窍道不为风所壅;入脾而救受克之伤;入肺而制风木之动,所以主之.癞疾,又名大麻风,即风毒之甚也.五痔者,五种之痔疮,乃少阳与太阴之火陷于下,而此能举其陷.鼠者,瘰之别名,乃胆经与三焦之火郁于上,而此能散其郁也.其曰补虚者,是总结上文诸证,久而致虚,此能补之.非泛言补益之品也.叶天士云∶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则不病,所以概主小儿百疾也.余细味经文汗止;玉屏风散之散以驱风,风平则汗止.诸方皆借黄走表之力,领诸药而速达于表而止汗,非黄自能止汗也.诸家固表及生用发汗、炒用止汗等说,贻误千古,兹特正之.白术内容: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仲景有赤术,即苍术也.功用略同,偏长于消导.汗多者大忌之.)陈修园曰∶此为脾之正药.其曰∶风寒湿痹者,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以湿气为主.死肌者,湿浸肌肉也;痉者,湿流关节也;疸者,湿郁而为热,热则发黄也;湿与热交蒸,则自汗而发热也;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术功在除湿,所以主之."作药饵"三字另提.先圣大费苦心,以白术之功用在燥,而所以妙处,在于多脂.(张隐庵云∶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今以生术削去皮,急火炙令熟,则味甘温而质滋润,久服有延年不饥之效.可见今人炒燥、炒黑、土蒸、水漂等制,大失经旨.<篇名>甘草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陈修园曰∶物之味甘者,至甘草为极.甘主脾,脾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脏腑之本气,则为正气;外来寒热之气,则为邪气;正气旺则邪气自退也.筋者,肝所主也;骨者,肾所主也;肌肉者,脾所主也;气者,肺所主也;力者,心所主也;但使脾气一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而皆得其坚之、长之、倍之之效矣.金疮者,为刀斧所伤而成疮,疮甚而肿.脾得补而肉自满也.能解毒者,如毒物入土,则毒化也.土为万物之母,土健则轻身延年也.<篇名>薯蓣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陈修园曰∶此药因唐代宗名蓣,避讳改为山药.山药气平入肺,味甘无毒入脾.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唯能益血,故主伤中.伤中愈,则肌肉丰,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主气,肺气充则气力倍也.且此物生捣,最多津液而稠粘,又能补肾而填精,精足则强阴.目明、耳聪、不饥,是脾血之旺;轻身是肺气之充;延年是夸其补益之效也.凡上品,俱是寻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药,故神农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见今人每服上品之药,如此物及人参、熟地、葳蕤、阿胶、菟丝子、沙苑蒺藜之类,合为一方,以治大病,误人无算.盖病不速去,元气日伤,伤及则死.凡上品之药,法宜久服,多则终身,少则数年,与五谷之养人相佐,以臻寿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药,如五谷为养脾第一品.脾虚之人,强令食谷,即可毕补脾之能事,有是理乎?然操此技者,未有不得盛名.薛立斋、张景岳、冯楚瞻辈,倡之于前.而近日之东延西请、日诊百人者,无非是术,诚可慨也!<篇名>肉苁蓉内容:气味甘、微温,无毒.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症瘕.久服轻身.陈修园曰∶肉苁蓉是马精落地所生,取治精虚者,同气相求之义也.凡五劳七伤,久而不愈,未有不伤其阴者.苁蓉补五脏之精,精足则阴足矣.茎中者,精之道路,精虚则寒热而痛,精足则痛已矣.(又滑以去着).精生于五脏,而藏之于肾,精足则阳举,精坚令人多子矣.妇人症瘕,皆由血淤,精足则气充,气充则淤行也.叶天士注∶症瘕之谓其咸以坚,滑以去着,温以散结,犹浅之乎测苁蓉也.张隐庵曰∶马为火畜,精属水阴.苁蓉感马精而生,其形似肉,气味甘温,盖禀少阴水火之气,而归于太阴坤土之药也.土性柔和,故有苁蓉之名.<篇名>地黄内容:气味甘、寒,无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参叶天士) 地黄气寒,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重浊,阴也;阴者,中之守也;伤中者,守中真阴伤也.地黄甘寒,补中焦之精汁,所以主之.血痹者,血虚闭而不运也.地黄味甘以滋脾血,气寒以益肾气,气血行而闭者开矣.肾主骨,益肾则水足而润脾则土滋而肌肉丰也.作汤除寒热积聚者,汤者荡也,或寒或热之积聚,汤能荡之也.盖味甘可以缓急,性滑可以去着也.又曰∶除痹者,言不但逐血痹,更除皮肌筋骨之痹也.除皮肉筋骨之痹,则折跌绝筋亦可疗矣.久服轻身不老,以先后二天交换,元气与谷气俱纳也.生者尤良,谓其本性俱在也.陈修园曰∶地黄,《本经》名地髓,《尔雅》名 ,又名芑.唐以后几蒸几晒为熟地黄,苦味尽除,入于温补肾经丸剂,颇为相宜;若入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甚属不合.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熟则腻滞不凉,全失其本性矣.徐灵胎辨之甚详,无如若辈竟执迷不悟也.又曰∶百病之极,穷必及肾.及肾,危证也.有大承气汤之急下法,有桃花汤之温固法,有四逆汤、白通汤之回阳法,有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之救阴法,有真武汤之行水法,有附子汤之温补法,皆所以救其危也.张景岳自创邪说,以百病之生,俱从肾治.误以《神农本经》上品服食之地黄,认为治病之药.(《内经》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毒药攻邪.神农所列上品,多服食之品,即五谷、五果、五菜之类也,玩"久服"二字可见.圣人药到病瘳,何以云久服?凡攻邪以去病,多取毒药.)滋润胶粘,反引邪气敛存于少阴而无出路,以后虽服姜、附不热,服芩、连不寒,服参、术不补,服硝、黄不下,其故何哉?盖以熟地黄之胶粘善着.女人有孕服四物汤为主,随证加入攻破之药而不伤,以四物汤中之熟地黄能护胎也.知其护胎之功,便可悟其护邪之害.胶粘之性最善着物,如油入面,一着遂不能去也.凡遇有邪而误用此药者,百药不效.病家不咎其用熟地黄之害,反以为曾用熟地黄而犹不效者,定为败症,岂非景岳之造其孽哉?<篇名>天门冬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不饥.【参】天门冬禀寒水之气,而上通于天,故有天冬之名.主治诸暴风湿偏痹者,言风湿之邪暴中于人身,而成半身不遂之偏痹.天冬禀水天之气,环转营运,故可治也.强骨髓者,得寒水之精也.三虫伏尸皆湿热所化,天冬味苦可以祛湿,气平可以清热,湿热下逐,三尸伏虫皆去也.太阳为诸阳主气,故久服轻身,益气.天气通贯于地中,故延年不饥.张隐庵曰∶天、麦门冬,皆禀少阴水精之气.麦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阳明;天门冬,禀水精而上通于太阳.夫冬主闭藏,门主开转,咸名门冬者,咸能开转闭藏而上达也.后人有天门冬补中有泻,麦门冬泻中有补之说,不知何处引来,良可叹也.<篇名>麦门冬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饥,胃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张隐庵曰∶麦冬,本横生,根颗联系.有十二枚者,有十四枚者,有十五、六枚者,盖合于人身十二络.加任之屏翳,督之长强,为十四络;又加脾之大络名大包,共十五络;又加胃之大络名虚里,共十六络.唯圣人能体察之,用之以通脉络,并无"去心"二字.后人不详经义,不穷物理,相沿去心久矣,今特表正之.《经》云∶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饥,胃络脉绝者,以麦冬根颗联系不断,能通达上下四旁,令结者解,伤者复,绝者续,皆借中心之贯通也.又主羸瘦短气者,补胃自能生肌,补肾自能纳气也.久服轻身不老、不饥者,先天与后天俱足,斯体健而耐饥矣.(《崇原》曰∶"麦冬气味甘平,质性柔润,凌冬青翠,盖禀少阴冬水之精,与阳明胃土相合.)"又曰∶凡物之凉者,其心必热,热者阴中之阳也.人但知去热,而不知用阳,得其阳而后能通阴中之气.<篇名>细辛内容: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张隐庵曰∶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通行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 ,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又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人不详察而遵信之,伊芳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篇名>柴胡内容:气味苦、平,无毒.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按∶经文不言发汗,仲圣用至八两之多,可知性纯,不妨多服,功缓必须重用也.)叶天士曰∶柴胡气平,禀天中正之气.味苦无毒,得地炎上之火味.胆者,中正之官,相火之府;所以独入足少阳胆经,气味轻升,阴中之阳,乃少阳也.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脏六腑也.脏腑共十二经,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春气一至,万物俱新.柴胡得天地春升之性,入少阳以生气血,故主推陈致新也.久服清气上行,则阳气日强,所以轻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奉,所以明目.清气上行,则阴气下降,所以益精.精者,阴气之英华也.<篇名>黄连内容:气味苦、寒,无毒.主热气目痛、伤泪出,明目,肠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陈修园曰∶黄连气寒,禀天冬寒水之气,入足少阴肾;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气水而味火,一物同具,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其云主热气者,除一切气分之热也.目痛、伤、泪出、不明,皆湿热在上之病;肠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补心以其味之苦而补之;而寒能胜火,即以其气之寒而泻之.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满者,取之以泻心;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下利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圣人也.<篇名>防风内容:气味甘、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身重.久服轻身.陈修园曰∶防风气温,禀天春术之气而入肝;味甘无毒,得地中土之味而入脾.主大风三字提纲,详于巴戟天注,不赘.风伤阳位,则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者,经络之风也;骨节疼痛者,关节之风也;身重者,病风而不能捷也.防风之甘温发散,可以统主之.然温属春和之气,入肝而治风;尤妙在甘以入脾,培土以和水气,其用独神.此理证之易象,于剥复二卦而可悟焉.两土同崩则剥,故大败必顾脾胃;土木无忤则复,故病转必和肝脾.防风驱风之中,大有回生之力;李东垣竟目为卒伍卑贱之品,真门外汉也.<篇名>续断内容:气味苦、微温,无毒.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参】此以形为治.续断有肉有筋,如人筋在肉中之象;而色带紫、带黑,为肝肾之象.气味苦温,为少阴、阳明火土之气化;故寒伤于经络而能散之,痈疡络于经络而能疗之,折跌筋骨有伤,而能补不足、续其断绝;以及妇人乳难,而能通其滞而为乳.益气力者,亦能强筋骨之功也.<篇名>牛膝内容: 气味苦酸、平,无毒.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陈修园曰∶牛膝气平,禀金气而入肺;味苦,得火味而入心包;味酸,得木味而入肝.唯其入肺,则能通调水道而寒湿行,胃热清而痿愈矣.唯其入肝,肝藏血而养筋,则拘挛可愈,膝亦不痛而能屈伸矣.唯其入心包,苦能泄实,则血因气凝之病可逐也.苦能泻火,则热汤之伤与火伤之烂可完也.苦味本伐生生之气,而又合以酸味,而遂大申其涌泄之权,则胎无不堕矣.久服轻身耐老者,又统言其流通血脉之功也.<篇名>巴戟天内容:气味甘、微温,无毒.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酒焙.)陈修园曰∶巴戟天气微温,禀天春升之木气而入足厥阴肝;味辛甘无毒,得地金土二味入足阳明燥金胃.虽气味有木土之分,而其用则统归于温肝之内.《佛经》以风轮主持大地,即是此义.《本经》以"主大风"三字提纲两见∶一见于巴戟天,一见于防风.阴阳造化之机,一言逗出.《金匮》云∶"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防风主除风之害,巴戟天主得风之益,不得滑口读去.盖人居大块之中,乘气以行,鼻息呼吸不能顷刻去风.风即是气,风气通于肝,和风生人,疾风杀人.其主大风者,谓其能化疾风为和风也.邪气者,五行正气不得风而失其和.木无风则无以遂其条达之情,火无风则无以遂炎上之性,金无风则无以成其坚劲之体,水无风则潮不上,土无风则植不蕃.一得巴戟天之用,则到处皆春而邪气去矣.邪气去而五脏安,自不待言也.况肝之为言敢也,肝阳之气,行于宗筋而阴痿起;行于肾脏,肾存志而志增,肾主骨而骨强;行于脾脏,则震坤合德,土木不害而中可补.益气二即风也,逐而散之;风散则为气散,生而亦死;益而和之,气和即为风和,死可回生.非明于生杀消长之道者,不可以语此也.叶天士云∶淫羊藿治阴虚阴痿,巴戟天治阳虚阴痿.<篇名>石斛内容:气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久服浓肠胃.叶天士曰∶石斛气平入肺,味甘无毒入脾.甘平为金土之气味,入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阴者,中之守也;阴虚则伤中,甘平益阴,故主伤中.痹者,脾病也;风、寒、湿三气而脾先受之,石斛甘能补脾,故能除痹.上气,肺病也;火气上逆则为气喘,石斛平能清肺,故能下气.五脏皆属于阴,而脾名至阴,为五脏之主.石斛补脾而荫及五脏,则五脏之虚劳自复,而肌肉之消瘦自生矣.阴者宗筋也;精足则阴自强.精者,阴气之精华也;纳谷多而精自储.肠者,手阳明大肠也;胃者,足阳明胃也;阳明属燥金,久服甘平清润,则阳明不燥,而肠胃浓矣.(《新订》.)张隐庵曰∶石斛生于石上,得水长生,是禀水面之专精而补肾.味甘色黄,不假土力,是夺中土之气化而补脾.斛乃量名,主出主入,能营运中土之气而愈诸病也.<篇名>泽泻内容:气味甘、寒,无毒.主风寒湿痹,乳难,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消水.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陈修园曰∶泽泻气寒,水之气也;味甘无毒,土之味也.生于水而上升,能启水阴之气上滋中土也.其主风、寒、湿痹者,三气以湿为主,此能启水气上行而复下,其痹即从水气而化矣.其主乳难者,能滋水精于中土而为汁也.其主"养五脏,益气力,肥健"等句,以五脏主藏阴,而脾为五脏之原,一得水精之气则能灌溉四旁,俾五脏循环而受益,不特肥健消水不饥,见本脏之功;而肺得水精之气而气益,肾得水精之气而耳聪,且形得水精之气而全体轻,色得水精之气而面生光辉,一生得水精之气而延年,所以然者,久服之功.能行在下之水而使之园,一茎直上,无下行之性,故其功效如此.今人以盐水拌炒,则反掣其肘矣<目录>卷之一\上品<篇名>五味子内容:气味酸,温,无毒.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陈修园曰∶五味子气温味酸,得东方生长之气而主风.人在风中而不见风,犹鱼在水中而不见水.人之鼻息出入,顷刻离风则死,可知人之所以生者,风也.风气通于肝,即人身之木气.庄子云∶"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息"字有二义∶一曰"生息",二曰"休息".五味子温以遂木气之发荣,酸以敛木气之归根.生息休息,皆所以益其生生不穷之气.倘其气不治,(治,安也.)咳逆上气者,风木挟火气而乘金也.为劳伤、为羸瘦、为阴痿、为精虚者,则《金匮》所谓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是也.风气通于肝,先圣提出虚劳大眼目,惜后人不能申明其义.五味子益气中,大具开阖升降之妙,所以概主之唐、宋以也.下,诸家有谓其具五味而兼治五脏者;有谓其酸以敛肺,色黑入肾,核似肾而补肾者.想当然之说,究非定论也.然肝治五脏,得其生气而安,为《本经》言外之正旨.仲景佐以干姜,助其温气,俾气与味相得而益彰是,补天手段.<篇名>薏苡仁内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陈修园曰∶薏苡仁夏长秋成,味甘色白,禀阳明金土之精.金能制风,土能胜湿,故治以上诸证.久服轻身益气者,以湿行则脾健而身轻,金清则肺治而气益也.。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也。”本品药用始载于《海药本草》一书。该 细辛3克,当归9克。煎水服,每日1剂。
气养血安神;治心气不足所致心悸怔忡、梦 寐不宁者,配人参、石菖蒲、朱砂等;若伤寒 阳痉,通体大热,心神烦悸者,可与水牛角、 牛黄同用;若惊痫兼痰实壮热者,可与大黄、 枳壳、朴硝等导热化痰之品同用;治神经衰 弱之失眠惊悸、梦遗等,可与麦冬、地黄、酸
入肾经,具有补肾壮阳、强健筋骨、散寒除
2.治老年遗尿、尿频 仙茅 30 克,白
湿之功效,可用于阳痿精寒、小便失禁、遗 酒 500毫升,泡7天后饮用,每次10~20毫
尿、腰膝酸软、寒湿痹痛、心腹冷痛等症。近 升,早晚各一次。亦可用仙茅30克,益智仁
年来,还用于更年期高血压、更年期综合 20克,淮山药30克,酒1000克。制成仙茅益
轩岐纵横 橘井一瓢
苑员
解读 《神农本草经》 □ 钟耀欣
龙骨 原文:龙骨,味甘,平。主心腹鬼疰 (zhù),精物老魅,咳逆,泄痢浓血,女子漏 下,癃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 龙齿,主小儿、大人惊痫,癫疾,狂走,心 下结气,不能喘息,诸痉。杀精物。久服轻身, 通神明,延年。 译文:龙骨,味甘,性平。主心腹患鬼疰, 以及妖精鬼魅所致病症。可治咳嗽气逆,痢 疾便下浓血,治疗女子阴道出血之漏证,治 疗 瘕坚硬结聚。治疗小儿被热邪所伤而有 惊风、癫痫等。 龙齿,主治小孩、大人惊痫、癫病及疯狂 奔跑,胃脘部邪气结聚,使人不能喘息。治疗 各种痉挛、抽搐,可以杀死妖精。长期服用能 使身体轻巧,使神志通达而明晓,可使寿命 延长。 解读:龙骨又名五花龙骨、青花龙骨,为 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 将其列为上品, 为古代巨型乳哺动物如象类、犀、鹿等多种 动物的骨骼化石,性平,味甘涩,入心、肝、肾 经,含碳酸钙、磷酸钙等成分,具有镇惊安 神、收敛固脱的功效,主治惊狂烦躁、心悸、 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崩带、泻痢不止等 症。外用可收敛止血、生肌敛疮,用于外伤出 血、疮溃不敛等。文中所说的“鬼疰”即劳瘵 (zhài),因过劳正虚,感染痨虫,症见胸痛、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骨蒸劳热、消瘦等。文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思饮 食 ;与苍 术配伍 制 成丸 剂 , 可治湿 热 虚泄 ;
痢 、 虚劳咳嗽 、 消渴 、 遗精 、 带下 、 小 便 频 数 等 症。 其“ 主伤 中 ” 是主 旨, 言 内脏 有 损 伤 , 脾 主肌
肉 , 睥伤可有虚赢之象 , 脾得补可 “ 长肌 肉” 、
用L L I 药 、 山萸 、 五 味子 、 人 参 等 浸酒 煮 饮 , 能益 精髓 、 壮 脾 胃 汐 用 治乳 癖结 块 ( 乳腺 炎 ) , 可 用
帝 王 或尊 长之 名 , 必 须 有 所 避 讳 。 唐 代 以前 的
医书 中记载 着 “ 薯蓣 ” 这 味药 , 唐朝后期 , 唐 代 宗 李 豫 即位 , 由于“ 蓣” 与“ 豫” 同音 , 遂 改 称 为 “ 薯 药” 。 到 了宋朝 , 宋英 宗赵 曙 即位 , 因“ 薯 ”与 “ 曙” 同音 , 又将 “ 薯药” 改称为“ 山 药 ”, 一 直沿
同明 , 身体轻 巧 , 没有饥 饿 感 , 使 寿命 延 长。另一个 名 字 叫山芋 。
解读 : 薯蓣 又称 l l J 药 、 怀 山药 、 l l I 芋 , 为 薯 蓣 科植 物薯 蓣 的块茎 。关于薯 蓣 改称 I J I 药 , 还 有 一段 传说 故 事 。

香 , 用 之 助脾 , 治脾 虚 腹 泻 , 怠惰嗜卧 , 四 肢 困 倦 。又取 其 甘 则 补 阳 , 以 能补 中益 气 , 温 养 肌 肉, 为肺 脾 二脏要 药 。土 旺生 金 , 金 盛生 水 , 功
鲜 山药 和川 芎 、 白糖 共 捣 烂 为 泥 , 涂 敷于 患处 ,
“ 不饥” 。肺 主 气 , 肺得 补 “ 可 益 气 力 ”、 “ 轻身” 。 。 肾得 补 , 使耳 聪 。 肝 得 补 可 使 日明 。 《 药 品化 义》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
《神农本草经》是古代中医药学的珍贵遗产,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该书详细记载了众多草药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白话精解。

首先,了解草药的性味。

在《神农本草经》中,每种草药都有其独特的性味,如寒、热、温、凉、苦、甘、辛、酸等。

这些性味决定了草药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例如,苦寒的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热性疾病;甘温的草药则具有补益作用,适用于虚弱体质。

通过了解草药的性味,我们可以更好地选择适合病情的药物。

其次,掌握草药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中对每种草药的功效都有详细的描述,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等。

这些功效是草药治疗疾病的基础。

例如,黄连具有清热燥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当归具有补血活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月经不调。

通过了解草药的功效,我们可以针对具体的病症选择合适的药物。

再次,熟悉草药的主治。

《神农本草经》中列举了每种草药的主治病症,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这些主治病症是草药应用的主要方向。

例如,麻黄主治风寒感冒,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生姜主治胃寒呕吐,具有温中止呕的功效。

通过熟悉草药的主治病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运用草药进行治疗。

总之,《神农本草经》白话精解的过程是一个深入了解草药性味、功效、主治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神农本草经》,发挥草药的疗效,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同时,这也是对古代中医药学智慧的传承和发扬。

倪海厦人纪之神农本草经(2)

倪海厦人纪之神农本草经(2)

倪海厦人纪之神农本草经(2)第二章药性总义参考本草备要(清·汪讱庵)一、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二、五色之义──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三、五味之用──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四、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

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六、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色白味辛,气腥,性属金者,皆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经。

色黑味咸,气腐性属水者,皆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中唯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经无所主,其经通于足厥阴少阳,而厥阴主血,诸药入肝经血分者,并入心包,少阳主气。

诸药入胆经气分者并入三焦,命门相火,散行于胆三焦心包,故入命门者并入三焦,此诸药入诸经之分布也。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74轩岐纵横橘井一瓢解读《神农本草经》解读:阿胶又称驴皮胶、盆覆胶,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为滋阴补血的良药,与人参、鹿茸一起被誉为“中药三宝”。

据古书记载,此品出自山东“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故名曰“阿胶”。

阿胶性平,味甘,入肺、肝、肾三经,据测定,阿胶由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基本是蛋白质,水解产生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另外,还含有氮、钙、灰分等,具有滋阴润燥、补血益气、止血安胎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萎无力,心烦不眠,虚劳咳嗽、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等症。

《汤液本草》载:阿胶“养肝气,益肺气,肺虚极损,咳嗽,唾脓血,非阿胶不补。

”《本草纲目》亦载:“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故能清肺益阴而治诸症。

”文中所说的“内崩”当为内脏亏虚,可有出血现象,《素问·阴阳别论》曰:“阴虚阳搏谓之崩。

”“阳盛搏则内崩,而血流下。

”此处指妇女非月经期间,血热,或心、肝、脾气不足不能摄血而致突然大出血;“劳极”又名劳瘵、传尸、鬼疰,多因过劳伤正,感染痨虫所致,症见长期低热、消瘦、咯血、咳嗽、骨蒸劳热、盗汗等;“洒洒如疟状”,指病人因恶寒怕冷而颤栗,如同疟疾之寒颤状。

这些症状阿胶主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阿胶有加速红细胞、血红蛋白生成,治疗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症效果明显;可以治疗因血虚、血瘀和血热引起的月阿胶原文:阿胶,味甘平。

主心腹内崩,劳极,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

久服轻身,益气。

一名傅致胶。

译文:阿胶,味甘,性平。

主治心腹脏器亏损之子宫出血证,劳极之证出现的如同疟疾发冷的样子,腰腹痛,四肢发酸而疼。

能治女子非月经期间的阴道出血,能使胎儿安和。

长期服用使身体轻巧,增加气力。

另一个名字叫傅致胶。

□钟耀欣50【2019.02】轩岐纵横橘井一瓢经不调,益冲任,故可养胎、安胎,调治妊娠病。

阿胶中含有较丰富的钙质,通过甘氨酸的作用,促进钙的吸收和贮存,改善体内钙平衡,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它还有扩张血管作用。

图解《神农本草经》

图解《神农本草经》

精彩摘录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 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 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茵陈蒿
2
杜若
3
沙参
4
云实
5
徐长卿
0 1
石龙刍
0 2
王不留行
0 3
松脂
0 4
菌桂
0 5
牡桂
0 6
槐实
1
枸杞
2
柏实
3
茯苓
4
橘柚
5
干漆
榆皮 酸枣仁
蔓荆实 杜仲
1
辛夷
2
桑上寄生
3
女贞实
4
蕤核
5
藕实茎
大枣 葡萄
苦菜 胡麻
1
麻贲
2
鸡头实
3
冬葵子
4
苋实
5
白瓜子
菖蒲根 菖蒲叶
花、叶、根、茎、实 白菊
雷丸 桐叶
石南 梓白皮
溲疏
0 1
鼠李
0 2
黄环
0 3
松萝
0 4
药实根
0 5
蔓椒
0 6
栾华
1
淮木
2
大豆黄卷
3
腐婢
4
瓜蒂
5
苦瓠
射干根
孔公孽 殷孽
铁精 铁落
1
铅丹
2
粉锡
3
锡镜鼻
4
代赭石

解读《神农本草经》

解读《神农本草经》

75解读:石蜜即蜂蜜、白蜜,《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性平,味甘,入肺、脾、大肠经。

据测定,蜂蜜营养丰富,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尚含少量蔗糖、麦芽糖、糊精、树胶以及含氮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酶类、无机盐及微量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润肺、滑肠、补中、解毒、增强抵抗力和美容的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肺燥干咳、肺虚之咳、肠燥便秘、溃疡病等症。

同时,蜂蜜还可解乌头之毒,外用可治疗烫伤,能促进创面愈合。

研究还证实,蜂蜜有祛痰和缓泻作用。

文中指出有“除百病、和百药”的作用,且“多服久服不伤人。

”西晋诗人郭璞在《蜜蜂赋》中写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脂,冰鲜玉润,髓滑兰香。

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

”这正是说蜂蜜的性质及用途。

文中“诸惊、痫、痉”,指的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惊悸、癫痫及痉挛抽搐等,“诸不足”指各种疾病所致的虚衰不足之证,皆可用蜂蜜治疗和滋补。

推荐几款食疗方:蜜姜感冒饮:蜂蜜、姜汁按1∶1的比例配制饮用,可治疗由病毒引起的头痛、牙痛、发热等。

钩藤蜜茶:钩藤15克,加水500毫升,煮沸3分钟,去渣,加入蜂蜜15克,绿茶1克,搅匀冲泡片刻,分3次温服,可治流行性感冒,改善鼻塞、喷嚏、咽痛、声嘶、咳嗽、发烧、头痛、身痛,外周血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治功能性消化不良:萝卜蜂蜜茶:取白萝卜120克,捣烂取汁;大麦茶30克,用沸水冲泡30分钟后,将萝卜汁和茶水混合,加蜂蜜25克调匀即成。

此茶有开胃、助消化的功效,适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少、餐后胃胀、胃脘部堵塞感等症。

治便秘:取胡萝卜500克,洗净捣烂,榨取汁液,加蜂蜜两匙调匀,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蜂蜜大枣茶:取干红枣150克,去核;与冰糖50克同取胡萝卜500克,洗净捣轩岐纵横橘井一瓢解读《神农本草经》□钟耀欣石蜜原文:石蜜,味甘,平。

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

安五脏,诸不足。

益气补中,止痛解毒。

除众病,和百药。

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

一名石饴。

《神农本草经》2.药性总义

《神农本草经》2.药性总义

第二章药性总义还有药的相从性,所谓相从的意思就是药的升,这个药是升降还是浮沉,它的定义是什么。

凡药清虚者浮而升,什么叫清虚,比如说你拿到辛夷花,很轻啦;蝉蜕,蝉的壳啊;蛇蜕,蛇蜕你放在那边风都可以吹走,蛇在那边风吹不走,可是蛇蜕风就吹得走,蛇蜕就变成清,清虚的东西,虚飘,飘起来的,像辛夷花,蝉蜕,蝉有没有那个脱壳就是蝉蜕,风一吹就吹跑了,都是属于能够升。

那我们为什么需要用到浮而升,能够浮而升的药?那我们有时候病在浮而升的地方,病在表,在头上,在皮肤上面,我们需要用些升的药让它走表。

那重实者沉而降,有的药非常的重,比如像熟地,那你要知道药的轻重,为什么?处方才有依据,比如说你开熟地,熟地三钱,三钱拿起来二片三片,结果呢你不知道轻重,你说蝉蜕三钱,你知道三钱多少啊?一大包,就是一斤的棉花跟一斤的铁嘛,所以你要知道它的重量,这是第一个;第二个你要知道它的药往哪里走,熟地一定是入下,入肾脏,最下面的器官是肾脏,入下焦,入到脚上面去,入到骨头,最里面是骨头。

那蝉蜕,清虚的,它走皮肤表面,所以皮肤病的时候我们会用蝉蜕,那个那个上面的两个肾脏长的很像我们的扁桃腺,下面长的,就是你的肾脏,上面两个肾脏,下面两个肾脏,就是上面肾脏的时候你用蝉蜕,下面肾脏的时候你用熟地,清让它发散嘛,让它升,让它沉,这是药的相从性。

所以味道很薄的,它升,主升,像春天,像春天像什么你可以想象,中国人因为喜欢天人地,天人地三才,所以把它比喻进去。

那气薄者降而收,像秋天;那气味比较厚的,气厚的是浮而藏,像夏天;有些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咸,所有的咸药都是下沉的,咸药,味道拿起来咸味的统统下沉,辛甘不会下降都是发散的,辛甘都是阳药嘛,辛味、甘味都是发散的,不会下沉的。

比如说便秘,大便排不出来堵在肛门那边,你不会开辛甘的药下去,到不了的,鸡同鸭讲,但是你开辛甘的药,如果是治疗鼻子,鼻窦炎或眼睛角膜炎之类,那很好!可是你下它就到不了,那一定要开咸味的药,就会开芒硝,芒硝是很咸,咸味的药都能够向下,咸味的药不会上升的,那你是看着这个人是脑瘤,那你开咸味的药,它是下降它不会上升的,但是,你需要用到下降的药,上下要配合,所以说这个是一个大原则,但是临床的上的时候要很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神农本草经》(2)
原文: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译文:
药物有阴阳属性的相互匹配,也存在着子母兄弟样的联系,例如根与茎、花与实、草与石、骨与肉等。

药物有单用的,有相互为用的,有相互支持增强药效的,有相互畏惧而不能配伍的,有相互厌恶而抵消其功效的,有作用相反而次生毒性的,有相互消除毒性的,共有七种情形。

配伍结合使用时要看到这七种情形,应该按“相须”、“相使”进行组方,“相须”、“相使”组方效果好。

不要用“相恶”、“相反”进行组方。

如果药物有毒性应该遏制,可以通过“相畏”、“相杀”的方法组方,如果不是这种情形,就不要配伍应用。

解读:
所谓“药有阴阳”,其含义甚广。

若从药物大类分,凡矿物类药物质地沉重而主降,多属于阴性;而植物类药物
质地轻清,多属于阳性。

若单就植物药而言,凡取其花、叶、枝入药多属阳性;若用其干、根多属阴性。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从药物深层的内涵来区分阴阳:“阳为气,阴为味……阴昧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味辛苦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在药物配伍时,要辨明药物的阴阳属性,使配伍更加合理;发挥药物的最大作用。

《神农本草经》中的“七情和合”,是指药物配伍的特殊关系,包括:①单行:指用针对性强的单味药治病即能获得满意疗效的。

如独参汤只用人参1味煎取浓汁,专补元气,救阴以挽阳;清金散单用1味黄芩治疗轻度肺热咳嗽;用苦楝皮1味驱除蛔虫等。

②相须:即两种功用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相互增加疗效。

如黄连和连翘同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力比单用黄连增强6倍以上;知母与黄柏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又不伤阴的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增强攻下泻热作用;全蝎配蜈蚣,止痉治抽搐效果更加突出等。

③相使:即某些共性药物配伍,以1种药物为主,另1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伍,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木香配黄连,能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作用;雷丸配大黄,可以增加雷丸的驱虫功效等。

④相畏:即一种药物制约另一种药物性能或抑制另
一种药物的毒性或烈性。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此两种药畏生姜。

⑤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如四逆汤中干姜、甘草同煎,既降低了附子的毒性,又增强了附子的强心作用;生姜能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性。

⑥相恶:即一种药物的功效能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破坏,或两者的功效均降低或丧失,在药效上产生拮抗作用。

如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故相恶。

⑦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新的毒副作用或增强原有的毒副作用。

如十八反中,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

综上所述,《神农本草经》根、据汉代以前临证用药经验所总结出的“七情和合”理论,至今仍是医师组方遣药的准绳,在临床应用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