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作者
神农本草经作者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其贡献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专著,内容包括草药的分类、功效以及使用方法等。
这部经典的著作对中国的医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草药学的奠基之作。
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一位传说中的医药学大师——神农。
神农被认为是古代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其医术超群,对草药的研究和运用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据传,神农亲自实地调查植物、矿石和动物,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它们的药用价值,从而编撰了神农本草经,为后世草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本草经不仅仅是一部草药学的参考书,更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医药传统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神农系统地归纳了各种草药,包括了对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等方面的详细描述,为后世的药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对我国的医药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及传承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古代草药学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
它不仅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也在后世的医学教育和药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的编撰体现了神农对植物、矿物等药用物质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为后世的药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这部经典著作不仅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也为世界各国的药学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神农本草经传承至今,成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人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农本草经中包含丰富的草药知识,对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被视为医药学研究的重要经典之一。
结语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是神农医学智慧和实践经验的结晶。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神农的草药研究精神被代代相传,对当今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实践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我们应当继续传承和弘扬神农的医学精神,加强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和理解,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神农本草经名词解释
神农本草经名词解释
1、神农本草经名词解释:《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2、《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3、《神农本草经》不止进行了药物的搜集工作,还有意识地对所收药物进行了分门别类工作,将365种药物按照上、中、下分为三类,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
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
神农本草经原文
神农本草经原文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经典之一,被尊称为中国药物学的起源。
它是由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医学始祖神农氏所著,记载了我国古代的药物资源、药物性能和药物应用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神农本草经部分原文的介绍。
神农本草经共分为三部分:上经、中经和下经。
每一部分都按照药物的功能和分类进行了系统的记载。
下面将简要介绍其中的一些内容。
上经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植物药物,例如附子、牛膝、石斛等。
其中,神农氏对附子的记载如下:“附子者,生于岐山,必伏兽上。
盖神农所植也。
所从出者,见其色也。
用之为治蹇、痈疽拘缚,出疟、委积,破症、寒热”。
“牛膝者,今所谓马蹄也。
所从出者,见其色也。
用之为治邪气,除湿气,实溺赤白”。
中经则详细记载了动物的药用价值,像是牛黄、犀角、象牙等。
牛黄是神农本草经中一种重要的药物,被誉为“穷世之宝”。
书中对牛黄的描述如下:“牛黄者,百味皆尽,无肉味也。
盖天地之灵气,所牵冲纪,以修固人身也。
用之为除心腹安宁”。
下经则主要记载了一些矿物药,如硫黄、砂糖、黄芪等。
黄芪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补气、固表、益肺等功效。
神农本草经对黄芪的描述如下:“黄芪者,所从出者睹其色也。
盖气之多者也。
用之为补虚羸,益阴,安精神,起阳气”。
神农本草经记录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古代药物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不仅是一部药物知识的宝库,更代表了中医药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精神传承。
尽管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在现代医学中有所限制和演化,但它作为古代医学经典的一部分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
通过研究神农本草经,我们能够了解到我国古代医学的起源和演变,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我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神农本草经原文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药物的来源、性能、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描述。
它的记载为后世医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在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繁荣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神农本草经原文是我国古代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贡献巨大。
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和译文
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和译文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和译文1. 引言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方书,也被认为是中国草药学的奠基之作。
其作者传说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农业和草药学之神——神农氏。
这部经典著作内容丰富,记录了大量的中草药和草药的药性、功效以及用途。
通过研究本草经的原文和译文,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中草药学知识,以及它在神农氏时代的应用。
2. 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摘录)神农本草经原文使用了古代汉字,全文十分繁琐,需要逐字逐句地解读。
以下是一段源自神农本草经的原文(仅供示例):【原文摘录】:“有银河者,一名黄耳,其叶如葱,子如麻,春取其汁,和盐十两,百枚内服之,一日一剂,名曰消渴,主渴病。
”3. 神农本草经的译文(摘录)为了更好地理解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经过多位学者的诣读和研究,我们现在可以找到一些对应的译文。
以下是对上述原文的简要翻译:【译文摘录】:黄耳是指一种草本植物,其叶子形状类似葱,产生的种子则与麻类相似。
在春季时,可以榨取黄耳的汁液,加入十两盐,内服百枚,每天一剂。
这方剂被称为“消渴”,用来治疗渴病。
4. 对原文和译文的观点和理解神农本草经的原文和译文都是中草药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和理解:观点1:文句简洁却充满深意神农本草经的原文虽然使用了古代汉字,而且文字繁琐,但每一个字都经过了精心选择,具有丰富的内涵。
源自神农氏的草药方剂都经过了严格的实践和验证,对草药的大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观点2:草药的命名方式独特在神农本草经中,草药的命名方式非常独特,常以植物的外貌、特征或药性来命名,如黄耳、麦冬等。
这种命名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记忆和使用这些草药。
观点3:经典的传承和影响力神农本草经作为最早的一部草药方书,对后世中医学、中草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内容被后来的医学家广泛引用,并对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 总结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方书,记录了丰富的中草药知识。
神农本草经原文及译文
神农本草经原文及译文
神农本草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涵盖了古代医药
的各个方面,既有草药学的知识,也有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的介绍。
以下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肺之所生,气之所行也。
藏于皮毛之间,以生百草。
所食精微,化而为气,津液并行,经脉内外。
其变化,不可得闻。
缩
悬俯仰,无停时刻。
【译文】
肺部能够发挥出气的作用。
肺部藏在皮肤之间,使各种植物得以生长。
肺部可将食物分解成微小的精华,然后转化为气体。
津液通过经脉在
内外部流动,其变化过程难以察觉。
肺部收缩时上下晃动,不停地作
用着。
这段原文主要介绍了肺部的作用和功能。
肺部是人体呼吸系统中的一
个重要器官,负责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
除此之外,肺部在中医理论中还承担着多种职能。
本篇原文中提到,肺部能够“生百草”,也就是说肺部的作用不仅仅是呼吸,还与植物的生长密切相关。
同时,原文中还介绍了肺部的“缩悬俯仰”等形态变化。
这些变化其实是指肺部在呼吸时的展开收缩,此处与现代医学理论一致。
总之,神农本草经中的原文充满了古代医学的智慧和精华,对中医学的发展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医的经典文献神农本草经
中医的经典文献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中医经典文献之一,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它是由神农氏所撰写,记载了大量的草药和药物知识。
本文将从神农本草经的历史背景、内容特点以及对中医药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背景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药物学著作,相传是由黄帝时代的神农氏所撰写。
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帝王,被尊称为中医学的奠基人。
神农氏则是黄帝时代的一位著名医药学家,被誉为中药学的创始人之一。
神农本草经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里程碑。
二、内容特点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的草药和药物知识,涵盖了动、植、矿等多个领域。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草药的描述和功效归纳。
神农本草经将草药分为三百六十五种,并对每一种草药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它不仅包括了草药的名称、性味、归经、功效等基本信息,还对每一种草药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这些详细而准确的描述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三、对中医药学的影响神农本草经的问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为中医药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神农本草经的药物知识和治疗经验,为后来的中医药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它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还为中医药治疗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药物资源。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力和地位,使之成为了中医药学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
总结起来,神农本草经是一部举世闻名的中医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它的内容特点和对中医药学的影响,使之成为了中医药学的宝贵财富。
作为后世中医学习者和从业者,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并研究神农本草经,充分发掘其中的药物学知识和医学智慧,为推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贡献。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介《神农本草经》别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月自古就有不一样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期间,或谓成于战国期间。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代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 • 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旧唐书 • 经籍志》、《唐书• 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 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 •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 ),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 ),以及清顾参观辑《神农本草经》( 1844 )、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
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孙星衍( 1753~ 1818 ),字伯渊,又字渊如,清朝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世博学多才,贯穿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另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 3 卷,载药 365 种,此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
依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一样,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 3 卷分别阐述。
卷 1 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卷 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介《神农本草经》别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月自古就有不一样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期间,或谓成于战国期间。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代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 • 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旧唐书 • 经籍志》、《唐书• 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 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 •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 ),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 ),以及清顾参观辑《神农本草经》( 1844 )、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
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孙星衍( 1753~ 1818 ),字伯渊,又字渊如,清朝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世博学多才,贯穿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另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 3 卷,载药 365 种,此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
依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一样,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 3 卷分别阐述。
卷 1 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卷 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神农本草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简称《本草经》或《本经》。
神农本草经原文和译文
神农本草经原文和译文一、神农本草经简介神农本草经可是咱中国古代第一部药学专著呢,超厉害的。
传说它是神农氏尝百草之后总结出来的,虽然这只是传说,但也能看出它的古老和权威性啦。
这本书对好多中药材进行了记载,是咱中药文化里超重要的典籍。
二、原文部分神农本草经里面记载了好多药材哦。
比如说人参,它是这样描述人参的:“味甘,微寒。
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生山谷。
”还有像甘草,“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
久服轻身延年。
生川谷。
”这里面还有好多其他的药材呢,像地黄、大黄、麻黄等等,每一种药材都有自己独特的描述,涵盖了药材的味道、主治病症、功效、名称还有生长的地方。
三、译文部分那咱来说说这些原文的译文哈。
就拿人参来说吧,它的味道是甜的,性微微寒凉。
主要的作用呢是滋补我们的五脏,能让我们的精神安定下来,魂魄也能安定,止住惊悸的感觉,去除身体里的邪气,让眼睛看得更清楚,还能让我们的心智更加聪慧呢。
要是长期服用的话,身体会变得轻盈,寿命也会延长。
它还有人衔、鬼盖这样的名字,生长在山谷之中。
甘草呢,味道甘甜,性质平和。
能够治疗五脏六腑里的寒热邪气,让我们的筋骨更加坚固,肌肉生长,增加力气,对于金属器械造成的创伤也有治疗效果,还能解毒呢。
长期服用也能让身体变轻,寿命延长,生长在山川河谷之处。
神农本草经里的这些知识可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贝,对咱们了解中药有着巨大的意义呢。
神农本草经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全书
序
吴少祯
白皮 仁
云母
玉泉
神农本 草经
后世
蓝本
大豆
盐
神农本草 经
砂 丹 例
余粮
石灰
苏卷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对后 世影响巨大。《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卷一为上经,载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卷二位 中经,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卷三为下经,载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左使。本书以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神农本草经》为蓝本,以梁·陶弘景集、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柳长华、吴少祯主编《神农本草经》等为 参考,仅留本经原文,编制字母索引,便于随手翻阅、查找。
谢谢观看
木香
2
署豫
3
薏苡仁
4
泽泻
5
远志
1
龙胆
2
细辛
3
石斛
4
巴戟天
5
白英
白蒿 赤箭
奄闾子 析蓂子
1
蓍实
赤芝、黑芝、 2
青芝、白芝、 黄芝、紫芝
3
卷柏
4
蓝实
5
芎䓖
1
蘼芜
2
黄连
3
络石
4
蒺藜子
5
黄耆
1
肉松容
2
防风
3
蒲黄
4
香蒲
5
续断
漏芦 营实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介《神农本草经》别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
其成书年月自古就有不一样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期间,或谓成于战国期间。
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代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 • 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旧唐书 • 经籍志》、《唐书• 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 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 •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
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 ),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 ),以及清顾参观辑《神农本草经》( 1844 )、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
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孙星衍( 1753~ 1818 ),字伯渊,又字渊如,清朝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
乾隆五十二年( 1787 )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世博学多才,贯穿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另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 3 卷,载药 365 种,此中植物药252 种,动物药67 种,矿物药46 种。
依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一样,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 3 卷分别阐述。
卷 1 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卷 2 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神农本草经》百科
《神农本草经》百科神农本草经,又称为《神农草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专著,被誉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下面将对《神农本草经》的内容、历史地位以及对中医药学的影响进行介绍。
一、《神农本草经》的内容《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草药学的重要著作,共收录365种草药,按照草药的毒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讲述了这些草药的功效、用法、用量等。
书中对于药物的分类、性味归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与记录。
《神农本草经》还将这些草药按照五行理论进行了分类,对草药的性能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等进行了对应。
二、《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医药实践,经过多次整理与补充而成。
在古代,医学十分重视对草药的研究与应用,而《神农本草经》的出现填补了草药学上的重要空白,为后世医学家和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神农本草经》以其较为完备的记载和系统的分类方法,为我国古代的医药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医药学家根据《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对草药进行了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中医药学体系的雏形。
三、《神农本草经》对中医药学的影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在中医药学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通过对草药的记录、分类和描述,为后世的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知识。
《神农本草经》的分类方法和性味归经等观点,对后世的药物研究与应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选择草药的依据,并为中医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中医药学仍然在基于《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与改进。
总结:《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出现填补了草药学上的空白,为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与中医药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365种草药的描述、分类和性味归经等方面的系统整理,它为后世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参考,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原文
神农本草经原文尊崇于中国古代医学史的经典之一,神农本草经被认为是一部关于草药和中药的权威著作。
它被称为神农尝百草,记录了数百种动植物的性能及其疗效。
以下是神农本草经中的一些原文摘录,让我们一同来了解这部传世之作。
篇之一瑞草:主邪气入蛊毒恶疮之肿痈,会手之筋络;在背胁之子下按之,治摇蚕盗汗。
主口舌糜烂,喉痹,烧灼。
连翘:主不食,绝伤寒,中恶风疳,下癃闭,实;喉之毒,癃闭;乳癣,热气。
篇之二赤条:假作赵公明,行盗风波药丸。
即醉,清秋月,中秋节后一天凌晨三点。
草果:尚咸,无香。
篇之三柏子:主痔疮不愈,诸骨酸疼。
苍耳子:固牙齿,治富贵救命。
篇之四苜蓿:主眼伤,令人目明。
除螢飞风,主阳痿。
海带:消散、通利,不湿皮肤。
篇之五枳实:主逼,乃酒加三倍糖炮制。
温胃,主厌食。
榆苏子:发汗,解温热,肠胃酸溃疡。
篇之六蚩尤:味酸,辟除风邪,长肌肉,换骨易形。
麦冬:味甘寒,除消渴,强腰膝,治翳衣,消肿。
篇之七青蒿:乃酒加黑糖炮制,治阴痿硬结,伤寒热,湿气肿。
牛疆:寒风,破风温,解头痛,好骨痛。
以上是神农本草经中的数篇原文摘录,其中包括了许多草药的名称和对应的功效。
这些草药大多具有治疗疾病和改善健康的特性。
尽管神农本草经的语言和描述方式和现代科学相差较远,但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巨著,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草药医学和中医药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神农本草经于公元前后创作,到目前为止,它的内容和方法仍然对中医学界和现代医学界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记录了大量动植物的配伍和疗效,为后来的中药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其中一些描述和认识可能不够准确,但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遗产,依然被用作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参考。
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既是古代医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又是中草药学的基础和起源。
通过阅读和研究这些原文,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草药在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
同时,它也为现代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神农本草经》百科
《神农本草经》百科神农本草经,也称《神农本草经》或《神农草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草药学的瑰宝。
它是由神农氏所编著,传说该氏是我国古代的农耕神农帝,他利用植物草药进行医疗实践,并将这些经验记录下来,形成了这本经典的草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被誉为我国古代草药学的奠基之作,它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书中收录了365种植物草药,按照草药的功效和作用进行了分类整理,并详细介绍了每种草药的性味、功效、用法、剂量等信息,为后世医药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神农本草经》中,草药的功效被描述得非常详细,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养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神农氏以其丰富的农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将草药与传统的五行学说相结合,认为万物皆有精气,通过草药的运用可以调和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这种以草药为主要疗法的医疗观念,被后世医学家广泛接受和发扬。
《神农本草经》的影响跨越了时空的限制,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草药学和医学学科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草药学的分类方法和植物草药的描述方式,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不仅如此,它还对于后来中医养生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为古代医学著作的经典之一,《神农本草经》还对农耕文化和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神农本草经中详细介绍了各种草药的名称、性状、产地、采收、加工、存储等信息,这不仅为草药生产和药用植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丰富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草药学著作,经过数千年的流传,至今仍然被广大中医药爱好者所研读和借鉴。
它以其丰富而权威的内容,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古代草药学的瑰宝,它的编纂和发表为后世中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同时它也对于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从历史、学科或者文化的角度来看,《神农本草经》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
神农本草经 古诗文
神农本草经古诗文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大量的药物和药物的使
用方法。
以下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古诗文:1.《神农本草经》序古之善为此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先王以为宝,后世以为经。
经之为言也,若善为此
者之言也。
2.《神农本草经》卷一草木之名,莫不详录。
其用之法,莫不
详明。
以此为经,可谓至矣。
3.《神农本草经》卷二草木之性,各有所宜。
若能知其所宜,则用之无不得其效。
4.《神农本草经》卷三草木之味,各
有所异。
若能知其所异,则用之无不得其功。
5.《神农本草经》卷四草木
之色,各有所见。
若能知其所见,则用之无不得其用。
6.《神农本草经》
卷五草木之形,各有所异。
若能知其所异,则用之无不得其效。
7.《神农
本草经》卷六草木之气,各有所异。
若能知其所异,则用之无不得其功。
8.《神农本草经》卷七草木之功,各有所长。
若能知其所长,则用之无不
得其效。
9.《神农本草经》卷八草木之用,各有所宜。
若能知其所宜,则
用之无不得其功。
10.《神农本草经》卷九草木之效,各有所异。
若能知
其所异,则用之无不得其功。
以上是神农本草经中的古诗文,表达了对草
木的详细记录和使用方法的重视,强调了对草木性味、色、形、气、功效
的认识和运用。
这些古诗文不仅是医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 神农本草经
2、《山海经》
《山海经》所载药物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多数药一药治一病,只有少数药治两病。如虎蛟,“食之 不肿,可以已痔。”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 2.一般每药均有产地、形状特点与功效,只有少数药有性味。 如鸡谷“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3.使用方法,已有服食、佩带、洗浴、涂抹等多种。 4.已有药物作用机理方面的探讨,如说草为帝女化身,因 而“服之媚于人”,即为人所爱。 5.《山海经》描述药物功效的词汇,多是否定动词(“不”、 “无”)和及物动词(“已”、“治”、“宜”)加宾语。 如:不忧、不瘿、不厥、不忘、不饥、不肿、不字、不聋、 不痈、不痔……,无肿疾、无痴疾……,已心痛、已疥、 已风、已狂、已疣、已腹痛、已呕……,治瘘、治皮 张……,宜子孙……,其它如:美人色、使无子、媚于人、 使人多力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 约500年的诗歌305篇,据后人统计载药100余种。 有车前、贝母、益母草、葛根、芩、蒿、芍等。
1、《诗经》
如“芣苢”篇载,“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 (掇duō:掇,拾取也。——《说文》)之……”。 “关睢”篇载,“关关睢鸠,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 之……。” 芣苢,即车前,荇菜,即莕菜,均可作菜 食用,亦可作药用。
明确药物的有毒无毒其目的在于避免毒性如半夏控制毒性如附子利用毒性以毒攻毒如朱砂解毒砒石蚀疮解救中毒值得注意的是本经有多服久服不伤人之语多服是指一次剂量大久服是指连续用药时间过长如茛菪多食令人狂走矾石久服伤人骨多服伤人在现代毒理学中是指药物的急性毒性久服伤人则是指长期毒性或称蓄积性毒性
本草选读
倪海夏《神农本草经》完整版__可直接打印
倪海夏——人纪——简体横版《神农本草经》第一章前言前言:我国医学始于神农、有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复命僦贷季(歧伯之师)理色脉,所以上古是先有药而后有医也,是故治病之道必先于用药,而用药之道必先于识药,此书共分上中下三种药物的说明。
其中上药一百二十味,中药一百二十味,下药一百二十五味,一共定三百六十五味药,合于天数一年之日数。
第二章药性总义参考本草备要(清·汪讱庵)一、五味之义──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
二、五色之义──青属木入肝,赤属火入心,黄属土入脾,白属金入肺,黑属水入肾。
三、五味之用──凡药酸者能涩能收,苦者能泻能燥能坚,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四、阴阳之义──寒热温凉是气也,酸苦甘辛咸是味也,气为阳味为阴,其气厚者为阳中之阳,薄者阳中之阴也。
味厚者阴中之阴,薄者阴中之阳,气薄主发泄散表,厚则发热与温,味厚则泄降,薄则通窍,利渗湿,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轻清升浮为阳,重浊沉降为阴,阳气出上窍,阴味出下窍,清阳发肌理。
浊阴走五脏。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五、药之相从──凡药清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味薄者升而生如春季,气薄者降而收象秋季。
气厚者浮而长象夏天,味厚者沉而藏象冬天,味平者化而成象长夏,气厚味薄者浮而升,味厚气薄者沉而降,气味俱厚者能浮能沉,气味俱薄者可升可降,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此升降浮沉之义也,凡药根在土中者,半身以上则上升,半身以下则下降,药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
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质轻者上入心肺,重者下入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此上下内外之相从也。
六、药色之入经脉──凡药色青,味酸,气臊,性属木,皆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经。
色赤味苦,气焦,性属火者,皆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经。
色黄味甘,气香性属土者,皆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序录上隐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岭之上,以吐纳余暇,颇游意方技,览本草药性,以为尽圣人之心,故撰而论之。
、酒、膏、丸散,用半夏皆且完。
以热汤洗去上滑,手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之,令滑尽。
不尔,戟人咽。
旧方廿许过,今六七过便足。
亦可直煮之,沸易水,如此三过,仍洗毕便讫,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以入汤。
若膏、酒、丸、散,皆须曝燥乃秤之也。
旧说皆称《神农本草经》,余以为信然。
昔神农氏之王天下也,画易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种,以省煞害之弊;宣药疗疾,以拯夭伤之命。
此三道者,历群圣而滋彰。
文王、孔子,彖象繇辞,幽赞人天。
后稷、伊芳尹,播厥百谷,惠被生民。
岐、皇、彭、扁,振扬辅导,恩流含气。
并岁逾三千,民到于今赖之。
中国古籍全录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但轩辕以前,文本未传,如六爻指垂,画象稼穑,即事成迹。
至于药性所主,当以识识相因,不尔何由得闻。
至乎桐、雷,乃着在篇简。
此书应与《素问》同类,但后人多更修饰之耳。
秦皇所焚,医方、卜术不预,故犹得全录。
而遭汉献迁徙,晋怀奔迸,文籍焚靡,千不遗一。
如此。
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
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以数为丸。
而毒中又有轻重,如野狼毒、钩吻,岂同附子、芫花辈耶?凡此之类,皆须量宜。
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
今之所存,有此四卷,是其本经。
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
又有《桐君采药录》,说其华叶形色。
《药对》四卷,论其佐使相须。
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
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卅一,或三百一十九。
或三品混糅。
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且所主治,互有多少。
医家不能备见,则识智有浅深。
今辄苞综诸经,研括烦省。
以《神农本经》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卅种。
精粗皆取,无复遗落,分别科条,区KT物类,兼注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经道术所须,并此序录,合为三卷。
虽未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
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君臣佐使,以相宣摄。
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本源,诠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之。
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
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今青斑豆也,以二大麻子准之。
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
如大豆《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合三百五十六种。
如此。
案其主治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
今检旧方用药,并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不乃为忤。
或能复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
虽尔,恐不如不用。
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世方五石散,有栝楼、干姜,略举大者如此,其余复有数十余条,别注在后。
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
其相须、相使,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合一百九十五种,有名无实三条,合一百七十九种。
合三百七十四种上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卅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
大书分为七上药一百廿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廿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
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廿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
倍其数,合七百卅名。
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
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
巴豆打破,剥皮,刮去心,不尔令人闷;石苇、辛夷刮去毛;鬼箭削取羽及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核,只用皮,亦本说如此。
今案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卒之效,然而岁月将服,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
天道仁育,故云应天。
独用百廿种者,当谓寅、卯、辰、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
中品药性,治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故云应人。
百廿种者,当谓午、未、申、酉之月,法万物熟成。
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恒服,疾愈则止,地体收煞,故云应地。
独用一百廿五种者,当谓戌、亥、子、丑之月,兼以闰之,盈数加之,法万物枯藏时也。
今合和之体,不必偏用,自随人患苦,参而共行。
但君臣配隶,应依后所说,若单服之者,所不论耳。
如此。
案盖谓单行一两种毒物,如巴豆、甘遂辈,不可便令至剂耳,依如经言。
一物一毒,服一丸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
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也。
酒膏药,旧方皆云(敷汝反)咀(暴汝反)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者,又使吹去细末,此于事殊不允;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咀者,差得无末,而粒片调和,于药力同出,无生熟也。
本说如此。
案今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势力不周故也。
而检世道诸方,亦不必皆尔。
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治病之药则多佐。
犹依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
详用此者,益当为善。
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
譬如列国诸侯,虽并得称君制,而犹归宗周。
臣佐之中,亦当如此。
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
甘草国老、大黄将军,明其优劣,不皆同秩。
自非农岐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分剂也。
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叶华实,草石骨肉。
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凡此七情,合和当视之。
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
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不尔,勿合用也。
药采治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掘,不复具论其事,唯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下。
案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
秦、汉以前,当言列国。
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耳。
自江东以来,小小杂本说如此。
案其主治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
今检旧方用药,并亦有相恶、相反者,服之不乃为忤。
或能复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
虽尔,恐不如不用。
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世方五石散,有栝楼、干姜,略举大者如此,其余复有数十余条,别注在后。
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耳。
其相须、相使,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共相宣发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采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
本说如此。
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
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
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殆命。
医者意也,喻如宰夫,以鳖为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每云∶如此死者,医杀之也。
如此。
又有分剂秤两,轻重多少,皆须甄别。
若用得其宜,与病相会,入口必愈,身安寿延。
若冷热乖衷,真假非类,分两违舛,汤丸失度,当瘥反剧,以至殆命。
医者意也,喻如宰夫,以鳖为羹,食之更足成病,岂充饥之可望乎?故仲景每云∶如此死者,医杀之也。
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
杏仁、桃仁汤柔挞去皮。
巴豆打破,剥皮,刮去心,不尔令人闷;石苇、辛夷刮去毛;鬼箭削取羽及皮;藜芦剔取根,微炙;枳实去其核,只用皮,亦炙之;椒去实,于铛器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本说如此。
又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煎者,亦兼参用,察病之源,以为其制耳。
药有云如细麻者,即今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耳。
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者,即大麻子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凡欲治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
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食药必活。
、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灰火炮炙,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
唯姜附子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去皮乃秤,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处令尽。
本说如此。
案今自非明医,听声察色,至乎诊脉,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无肯自治。
故桓侯怠于皮肤之微,以致骨髓之痼。
非但识悟之为难,亦信受之弗易。
仓公有言∶“病不肯服药,一死也;信巫不信医,二死也;轻身薄命,不能将慎,三死也。
”夫病之所由来虽多,而皆关于邪。
邪者不正之因,谓非人身之常理,风、寒、暑、湿,饥、饱、劳、佚,皆各是邪,非独鬼气疾厉者矣。
人生气中,如鱼之在水,水浊则鱼瘦,气昏则人疾。
邪气之伤人,最为深重。
经络既受此气,传以入脏腑,脏腑随其虚实冷热,结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变遂广。
精神者,本宅身为用。
身既受邪,精神亦乱。
神既乱矣,则鬼灵斯入,鬼力渐强,神守稍弱,岂得不至于死乎?古人譬之植杨,斯理当矣。
但病亦别有先从鬼神来者,则宜以祈祷祛之,虽曰可祛,犹因药疗致益,李子豫赤丸之例是也。
其药疗无益者,是则不可祛,晋景公膏肓之例是也。
大都神鬼之害人多端,疾病之源唯一种,盖有轻重者尔。
《真诰》言∶“常不能慎事上者,自致百,而怨咎于神灵;当风卧湿,反责他于失福,皆是痴人也。
”云慎事上者,谓举动之事,必皆慎思;饮食、男女,最为百之本。
致使虚损内起,风湿外侵,以共成其害,如此岂得关于神明乎?唯当勤药治为理耳。
以前及和、缓之书蔑闻,道经略载扁鹊数法,其用药犹是本草家意。
至汉淳于意及华佗等方,今之所存者,亦皆修药性。
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宗,又悉依本草。
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意消息之耳。
至于刳肠剖臆,刮骨续筋之法,乃别术所得,非神农家事。
自晋世以来,有张苗、宫泰、刘德、史脱、靳邵、赵泉、李子豫等,一代良医。
其贵胜阮德如、张茂先、裴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稚川、蔡谟、殷渊源诸名人等,并亦研精药术。
宋有凡此诸人,各有若毒药治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什之,取去为度。
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烦。
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锉之;有小草、瞿麦五分锉之;细辛、白前三分锉之;丸散膏中,则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干枣、枝子、括蒌子之类是也。
用细核物亦打碎,山茱萸、五味、蕤核,决明之类是也。
细华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