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典论·论文》:1中国文论史上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2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

2《玉台新咏》: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

《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

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是由东汉班固创作。

有12本纪、8表、10志、70列传四个部分组成,全书共100篇,八十余万字。

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

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一些裁剪、订补。

4《后汉书》: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

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

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

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

5《诗品》: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

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

6《文选》: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

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

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

《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文心雕龙》: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

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态度和方法。

古代文学魏晋时期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魏晋时期名词解释

1.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最大的诗人聚集之地是竞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核心成员是“竟陵八友”。

在这个诗歌创作中心,诗人们讲求声律,提出了“四声”、“八病”的声律说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2.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是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等。

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因而又称“王孟诗派”,这一派诗人注意反映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体物精细而风格淡远,把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想了高峰,影响极大。

3.魏晋风度: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4.上官体:因初唐诗人上官仪而名。

上官仪工于五言诗,讲究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之美,人们争相仿效,名噪一时,谓之“上官体”。

“绮错婉媚”是其最主要特征。

5.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

主要作家有:韩愈、孟郊、贾岛、卢仝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

以不平则鸣为旗帜,奇崛险怪是其主要特征,与元白诗派的浅近通俗相对,对宋诗影响较大。

6.变文:文体名。

它是唐代寺院中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有说有唱、散韵结合的俗讲话本,用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文字写成,其内容大致分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

作为文体在唐代成就并不突出,但对唐以后的说唱文学影响很大。

7.正始文学”: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

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

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众多文学体裁和杰出的作家作品。

以下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知识点的详细总结。

一、秦汉文学1、秦代文学秦代由于存在时间较短,加之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文学成就相对较少。

但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散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汉代散文(1)贾谊:其政论散文如《过秦论》,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对秦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2)晁错:《论贵粟疏》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了重农贵粟的主张。

3、汉代辞赋(1)骚体赋:以贾谊的《吊屈原赋》《鵩鸟赋》为代表,继承了楚辞的抒情传统。

(2)大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力铺陈描绘,展现了大汉帝国的声威。

(3)抒情小赋:张衡的《归田赋》,语言清新,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汉代诗歌(1)乐府民歌:“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所采集和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古诗十九首》:组诗名,出自汉代文人之手,深刻地反映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的追求和幻灭,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魏晋文学1、建安文学建安时期,社会动荡,文人思想活跃,建安文学呈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

(1)“三曹”: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悲凉慷慨,如《龟虽寿》《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曹植的作品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如《白马篇》《洛神赋》。

(2)“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他们的诗歌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

2、正始文学正始时期,政治黑暗,玄学兴起,文学风格趋于隐晦曲折。

代表作家有阮籍和嵇康,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隐晦地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之嗟;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现了他的刚直不阿。

3、两晋文学(1)太康诗风: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追求形式的华美,内容较为空洞。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文言小说、演讲和散文等。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特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1. 兴起了辞章派文学辞章派是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

辞章派的代表性作品是《楚辞》和《乐府诗集》。

这些作品以辞章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

2. 文言小说的兴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重要时期。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演义》和《东汉演义》。

这些小说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运用虚构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3. 诗歌的发展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这些作品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4. 辞章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辞章文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其作品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辞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了后世文学家的文学表达能力,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1. 陈寿陈寿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三国志》。

《三国志》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传统史书的典范。

2. 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

他的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等。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

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2.互见法:是《史记》选取,安排材料以反映历史、表现人物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有无互见和详略互见。

对某些人物的某些材料,在本传中未写,在他传中写了,这是有无互见;对某些史实和某些人物的事迹,在一片传中详写,在其它传中略写,这是详略互见。

蔡邕互见法,有时是为了避免行文重复,有时则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多样性。

3 乐府诗: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这些采集、保存而流下来的歌辞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4.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文选》,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留下作者姓名。

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

古代抒情诗的典范,羁旅行役,相思怀人之苦,是其一大主题。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刘勰喻为“五言之冠冕”。

5.建安风骨:也称汉魏风骨,是指建安时期的作家反映社会动乱、民生疾苦和抒写雄心壮志时所形成的悲凉慷慨、明朗刚健的写作风格,是对建安文学成就的经典概括。

代表作家是“三曹”、“七子”和蔡琰。

6.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把逞才作为创作目标,并形成拟古风气。

在诗歌技巧方面,追求“繁缛”的艺术风貌,这也是太康诗风的重要特征。

它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是个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7.玄言诗:指盛行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方面是围巾鲜血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证据及由此而形成的士人心态有关。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全)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学概述

• 南北朝——中华文化的融合 1、政治对峙:东晋、南朝与北方十六国、北 朝的对峙 2、文化交融:佛教在中土的传播、北魏孝文 帝改制
文学的独立与自觉
• 秦世无文 吕不韦《吕氏春秋》 李斯《谏逐客疏》 《汉书· 艺文志》:秦时杂赋九篇。
• 汉世美文——脱离经学母体而独立 1、大赋:司马相如、枚乘、王褒、扬雄 2、抒情小赋:张衡、赵壹 3、史传散文:司马迁、班固、赵晔 4、政论散文:王充、王符 5、墓碑文:蔡邕 6、诗歌:汉乐府、文人五言诗
• 魏晋——文学自觉 1、文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意识开始产生:曹丕 《典论· 论文》、陆机《文赋》、范晔《文 苑传》、萧子显《文学传》 2、文学集团的出现:邺下文人集团、竹林七 贤、二十四友、会稽雅游、竟陵八友 3、追求美的文学创作、追求新变 4、文学与哲理的结合:作家自我意识加强, 重视个体价值——阮籍咏怀诗、陶渊明田 园诗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学概述
广西财经学院王伟萍制作
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 固、裂变与融合
• 秦—大一统文化体系的建立,中华文化共 同体的形成 1、文化改革:书同文,车同轨,别黑白而定 一尊 2、文化基调与精神:开拓、创新、宏阔 3、文化专制与劫难:焚书坑儒
• 汉——中华帝国的黄金时代中的黄金时代 1、汉文化的确立:汉人、汉族、汉字、汉语、 汉文化 2、文化的基调与精神:大汉气象——统一、 综合、包容、闳放、健朗、尚俗、崇实
(1)西汉:立国是协调的、动的、进取的— —外向激情——发扬蹈厉、感物造端、慷 慨雄放、广大宏伟、开拓、占有、征服 (2)东汉:立国是偏枯的、静的、退守的— —内向收敛——守护、记述、 玩一统文化的裂变:儒学失御、文化多元、 越名教而任自然 2、文化基调与精神:极自由、极解放、最富 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

二、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鲁颂·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6、以意逆志“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

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

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

“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名词解释魏晋

名词解释魏晋

二、魏晋南北朝1、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

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

“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指建安诗歌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两者结合指建安诗歌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刚健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风骨,虽未直接论述“建安风骨”,但他无疑是将建安文学作为风骨的典型来看待,钟嵘在《诗品》中则直接用了“建安风力”一词。

后世的作家在反对片面追求形式和单纯的修辞之美,而强调文学的热情和内在的感染时,往往就标举“建安风骨”的旗帜,如陈子昂。

建安风骨代表作家有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等。

2、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

左思才高气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雄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迈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代表作《咏史》八首,借咏史来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和当时流行的“稍入轻绮”的诗风迥然不同。

3、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这一称谓包括了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

这一时期,文坛上涌现了大量的作家,“三曹”“七子”和蔡琰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都曾被卷入极度动乱的时代漩涡,生活和思想都有较大的变化。

一,他们继汉乐府之后,打破了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二,他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反映社会动乱和抒写报国壮志的充实内容,慷慨悲凉的情辞和苍劲雄浑的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对魏晋南北朝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我国古典诗歌也从此摆脱了四言格局,完善了五言体制,开创了七言新体,这一时期,赋与散文也表现出新的面貌。

1秦汉魏晋文学

1秦汉魏晋文学

二、秦汉文学秦汉文学指的是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到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元年(196)的文学。

这是中国文学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封建帝国,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但严酷的专制政治统治使之很快走向了灭亡(仅15年)。

秦在文化上推行的也是极端专制政策,以吏为师,焚书坑儒,使秦代学术文化一派凋零,文学几乎没什么成就。

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汉文学史纲要》)。

汉代文学包括西汉、东汉两个历史阶段近四百年的发展史。

在这一时期从文体看,主要有赋、散文和诗歌。

(一)汉赋赋形成于战国后期,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

就基本性质言,它是一种以韵语为主、韵散兼用的介于诗和文之间的文体。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与言志的小赋。

1、骚体赋从汉高祖刘邦建汉至汉武帝初年(公元前206—前104年),是汉赋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的辞赋,主要是继承《楚辞》的传统,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

这时最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贾谊,其代表作为《吊屈原赋》、《鵩鸟赋》。

贾谊之后的枚乘的《七发》以主客问答形式开启了汉代大赋。

2、散体大赋从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共约200多年时间,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最具汉赋特征的散体大赋开始流行。

司马相如是汉代大赋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

《子虚》、《上林》两赋是他的著名的代表作。

这两篇以游猎为题材,歌颂大一统汉帝国的权势和汉天子的尊严。

司马相如的这两篇赋在汉赋发展史上有极重要的地位,至此汉大赋的体制基本确定。

西汉末年到东汉初期的汉赋作家主要有班固、张衡和扬雄。

班固《两都赋》是其代表作。

张衡以《二京赋》最负盛名。

扬雄前期的大赋《甘泉赋》、《校猎赋》;后期的小赋《酒赋》、《解嘲》等文辞流丽,铺陈有度。

3、抒情言志的小赋东汉中叶以后是大赋衰微期。

这一时期抒情小赋勃兴,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

张衡的《归田赋》标志着这一转变。

其后,蔡邕《述行赋》、赵壹《刺世疾邪赋》是其代表。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魏晋南北朝
秦汉魏晋南北朝 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一、秦代文学
– ——由于秦王朝实行严酷的法治,箝制思想, 摧残文化,因此秦代基本上没有文学,是一片 空白。 – ——代表秦代文学的作家是李斯,著有《谏 逐客书》等政论散文。 – ——另外,完成于前239年的《吕氏春秋》也 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补充的论点:
– “建安风骨”其形成的条件有两方面,一方 面是积极进取、渴求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建 功立业的热情壮志,一方面是对战乱流离中人 民疾苦的悲悯之心,这两方面相互依存,缺一 不可。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融合使得建安文学 呈现出“慷慨之音”,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特 殊地位。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 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 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 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 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 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 (一)汉末和三国时期的文学 – 1、建安文学——汉献帝建安时期到魏初的这 一时期的文学。 – 代表作家:三曹父子、建安七子、女诗人蔡 琰 – 作品内容:反映动荡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痛 苦遭 遇,表达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和统一天下 的理想壮志。 – 作品风格:悲凉慷慨,刚健有力,世称“建 安风骨”

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魏晋文学名词解释

魏晋文学名词解释阿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的一种特质汉末建安时期,代表诗人:三曹、七子、蔡琰。

内容:五言诗为主要文体,反映现实战/人民苦难,抒发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风格:悲凉慷慨。

正始诗歌正始时期黑暗势力下,书写个人忧愤的诗歌。

代表:阮籍、嵇康。

诗歌与玄理结合,有建安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远,寄托深远。

太康诗风西晋诗歌的主流,以陆机、潘岳、左思为代表。

表现个性,抒发私人感情/文采绮靡,追求形式技巧,语言繁缛。

—诗缘情而绮靡南北朝乐府民歌——对唐诗影响深远。

南:载于《乐府诗集》清商曲词和杂曲歌辞。

多情歌,反映人民爱情生活。

清新婉丽。

《西洲曲》抒情长诗北:载于《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辞和杂曲歌辞。

内容多(战争爱情游牧),反映现实和人民生活。

粗犷豪放。

《木兰诗》叙事长诗玄言诗兴起于东晋,是魏晋玄学及清淡之风兴盛的结果。

是山水诗的前身。

内容:将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合,玄释合流。

缺点: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缺情感。

代表孙绰、许询。

永明体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形成于南朝永明年间,称为“永明体”。

特征:讲声律、对偶。

周颙:发现汉语四声/沈约、谢脁:用平仄四声创造诗歌声律。

形成近体诗的雏形。

为唐诗提供声律基础。

宫体诗——徐庾体南朝宫体诗,代表:庾信、萧纲(始于)。

内容:描写宫廷生活和女性。

风格轻艳、柔靡缓弱。

注重爱情心理的描写和辞藻。

新乐府运动中唐诗歌创作运动。

代表:白居易、张籍、王建内容:自创新题,用乐府诗体的叙事手法、通俗语言,反映社会现实,进行政治批评。

理论主张:白居易《与元九书》:“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序》:“为民而作”古文运动中唐散文创作运动,是中国散文的高峰之一。

代表:韩愈、柳宗元。

内容丰富多彩,多写个人生活,具有个人性、文学性。

句型自由灵活、体裁多样,主张“文以明道”、“气盛言宜”、“文从字顺”。

与儒学复兴互为表里。

边塞诗派唐诗歌流派,代表:高适、岑参描写:边塞风光、战场生活。

抒发: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爱国思想。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重点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文学重点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公元前6世纪广为流行。

最初成为诗或诗三百。

上限为西周初年,下限为春秋中叶。

共有305篇,6篇笙诗,有目无词。

反应了5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种。

是古代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和比兴手法的开端,开创了我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民性为后代称颂。

楚辞按诗歌体裁来说,楚辞是屈原等代表诗人在楚地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中原文化创作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按书名称来说,是西汉末年,刘向教理群书,把战国末到汉初屈原以及效仿之作,加上刘向九叹编成一集。

定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香草美人一般认为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意象,也是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两个意象。

美人意象的解释为比喻,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作为独立象征物,一方面指人格和品德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政治斗争的双方。

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一个复杂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诗歌更加蕴藉生动。

汉赋产生较早的一种文体,始于周末,于汉代特别发达。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看上去非诗非文,而其内涵有诗有文,是一种半诗半文的混合体。

前人多用经代流传下来的毛诗序加以解说。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在荀子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散文的一些文体特点和创作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文体。

是一种综合型的文学样式。

史记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散文家司马迁所著,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散文巨著。

最初被称为太史公书,东汉末年成为史记。

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

上至黄帝和汉武帝,总结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

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称为是实录精神。

很多方面突破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人民性。

古诗十九首汉代到魏晋没有古诗,南北朝文心雕龙,诗品才开始见到古诗的称谓。

诗品记载,尚存66首。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

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

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

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

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

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

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

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

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

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

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

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

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

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

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

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

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

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志人小说:是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和其他小说一起,开启了后世小说之先河。
22、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主要代表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他们掀起了文人五言诗的创造高潮。其作品反映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情绪。特点是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23、互见法:是《史记》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了不伤害人物的统一性,又能忠实于史实,司马迁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使得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
24、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并称。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他们抒写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承先启后。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12、《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西汉司马迁著,共一百三十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的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13、《悲愤诗》:诗歌篇名。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1、赋:是诗歌和散文结合的文学形式,是诗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诗歌化。既有诗歌讲求押韵和形式整饬的特点,又有散文句型自由、无严格格律限制的特点。赋源于古诗,奠基于楚辞,形成和兴盛于两汉。汉赋是汉代赋体文学的总称,它包括骚体赋、汉大赋和小赋,但典型的汉赋是大赋。
2、骚体赋:是模仿楚辞作品而写成的一种赋。内容上侧重咏物抒情,多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形式上接近楚辞,常用带有“兮”的语句。
10、《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昭明文选》。萧统编这部书时将无名氏作家的十九首作品编在一起。《古诗十九首》反映了下层文人失意感伤的苦闷和忧郁感伤的情调,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的新阶段。
1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是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全书分本纪十二、表八、志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5、宫体诗(徐庾体):始于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体态、生活为主要内容,风格华美艳丽。由于统治者和文人附和而成为梁陈时期诗歌主流,代表人物主要有萧纲、徐陵、庾信。徐陵与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又称为徐庾体。宫体诗虽为诗歌史上一种不良倾向,但它进一步发展了永明体,推动了诗歌由自由表现的古体诗向法度森严的格律诗转变。
8、田园诗: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静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谢脁山水诗注重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渐渐模糊。
9、七体:以宏大的结构、繁富的辞藻、铺排的描写手法、主客问答的体式,奠定了汉大赋的基本写作模式。
6、永明体:又名新体诗,源于声律学说的发展,周颙总结出四声,同时沈约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确立了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的新诗体就是永明体,其代表作家有谢眺、沈约、王融等。
7、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28、左思风力:是对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出自钟嵘《诗品》。左思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作《咏史诗》八首,风格刚健,感情深沉,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的诗承建安风骨,抒写怀抱,抨击现实,气势雄健,辞采壮丽,人称“左思风力”。
29、《淮南子》:是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编写的,它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取儒、法等思想,综汇而成的一部巨著。共21篇,每篇都有一个中心论题,组织严密,论述系统。其论述常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文章奇伟宏富,善于铺张排比,体现了汉初文章的风格和辞赋的影响,也有战国文章的余风。
20、志怪小说: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怪为内容的小说,也可包括汉代的同类作品。受当时盛行的神仙方术之说而形成的鬼神灵异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内容庞杂,大致可分为三类,炫耀地理博物的琐闻如东方朔《神异经》等;记述正史以外的历史传闻故事如班固的《汉武故事》等;讲说鬼神怪异的迷信故事如东晋干宝《搜神记》等。志怪小说对唐代传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18、玄言诗:指东晋时期在玄学思想影响下的诗作,代表作家有孙绰、许询。玄言诗以玄学思想方法体悟玄理,诗味不浓,但其中通过景物来表现哲理的作品,为山水诗的出现起到催化作用。
19、游仙诗:以郭璞为代表,代表作是《游仙诗》十四首,将老庄思想与道教神仙之说相混合,寄寓仕宦失意、惧祸避世的情绪和苦闷情怀。名为游仙,实为咏怀,抒发怀才不遇和对现实的不满之情。郭璞的诗形象鲜明,比喻贴切,词采清新,意蕴深远。
3、大赋(新体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展示宏图大志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艺术上采用铺排的手法和绚丽的辞藻,显示了细致富丽的风格特征。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
4、小赋:篇幅短小,多用韵文,句式多样。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艺术上继承大赋的铺排手法,但语言朴素、手法灵活、风格多样,具有诗意化。
14、歌行体:是鲍照所创,他经过模拟和学习乐府,自创格调,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其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不讲究平仄,句式参差不齐,富于变化。
15、骈文 :文体的一种,始现于汉,形成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其文全篇对偶,讲究平仄用韵,讲究用事用典和藻饰,后字数渐趋于四六。它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但过于注重形式美,内容较为空洞,也不便作家掌握运用。
25、建安七子:王粲、刘桢、孔融、陈琳、徐干、阮瑀、应瑒。他们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26、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27、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张载、张协、张亢、陆机、陆云、潘岳、潘尼、左思。
16、正始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17、太康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诗风繁缛华丽,是当时诗坛的主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