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 古诗三首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 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和《竹石》,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竹石》。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体会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志向。
4.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学习古诗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背诵《马诗》,导入新课。
导语:在上节课中,诗人李贺把自己爱国的壮志和理想化作了《马诗》这首古诗,我们对他的才华感到钦佩,但又对他的命运感到哀叹。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和情感,我们先来学习于谦的《石灰吟》。
二、学习古诗,掌握方法1.揭示诗题,简单介绍作者。
(1)板书诗题:“石灰吟”,学生讨论题意。
①“吟”的意思谁知道?(“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含有赞美的意思。
)②我们以前学过这种体裁的诗,如《游子吟》。
《游子吟》表达了游子的心声,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那么“石灰吟”是什么意思呢?(“石灰吟”即赞美石灰。
)(2)简介作者及古诗的创作背景。
①介绍作者。
于谦(1398—1457)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永乐年间进士。
他的诗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实遒劲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以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②了解背景。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便吟出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诗人日后的人生追求。
2.初读感知,读出诗味。
(1)教师出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3)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①指名分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②指名读全诗,进行比较评价。
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如何把诗读出节奏来。
(语调的轻重、语音的延长以及停顿等。
)3.再读古诗,明意悟情。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读诵《江雪》、《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并理解其内涵,感受诗歌的神韵。
懂得运用比喻和比拟手法,描绘出作者所描写的景物和情感。
能说出自己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感悟能力,提高批判思维水平和语文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古诗,感受古诗的意境,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朗读《江雪》、《登鹳雀楼》、《春晓》三首古诗,并理解其内涵。
2.理解古诗的表达情感的手法。
三、教学难点:1.对古诗进行感悟的能力。
2.对古诗中比喻和比拟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读团课听读朗诵法;2.情感教育法;3.启发式教学法;4.体验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江雪》视频,展示江南冬雪,白茫茫的景色,引发学生的瞩目和思考,问学生:“冬天你见过什么奇景吗?你想用什么词来描绘呢?”然后引入“古诗三首”。
2.学习新知(1)了解古诗《江雪》要求学生听录音,跟读,练习发音。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表达,并通过答题、提问、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比喻和比拟。
(2)欣赏古诗《登鹳雀楼》了解诗歌的结构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学会欣赏古诗,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蕴。
(3)感悟古诗《春晓》该部古诗渲染了阳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天景象,启发学生探究春天的特点,领会春天的美好。
3.巩固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用比喻和比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再写一首以“春天”为主题的诗歌,并上传自己作品,分享给同学。
4.课堂总结通过课堂总结,进行教师点评,评估学生学习情况并做出指导和建议。
概括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对古诗的兴趣读。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江雪》《登鹳雀楼》《春晓》七、教学资料:视频:《江雪》文本:《江雪》、《登鹳雀楼》、《春晓》八、教学时长:本节课计时1个小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3 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传统民俗:《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翊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烬之味。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泰平的歌咏。
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爱该诗,历来评价也很高。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意识。
诗人抓住银河、机杼这些和牛郎织女神话相关的物象,借写织女有情思亲、无心织布、隔河落泪、对水兴叹的心态,来比喻人间的离妇对辞亲去远的丈夫的相思之情。
全诗想象丰富,感情缠绵,用语婉丽,境界奇特,是相思怀远诗中的新格高调。
《十五夜望月》是诗人在中秋佳节与朋友相聚时所作。
出处: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
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
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关注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沁阳县附近)人。
宝十三年(754) 进士。
先为淄青节度使侯希逸的幕僚,后又在汴宋节度使田神玉和汴州刺史李思臣、李勉幕中任职。
最后内迁为驾部郎中、中书舍人。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
写了大量的送行赠别诗歌,也有个别富有现实主义的诗作,语言精工,意味深长。
有《韩君平集》。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3.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了解古诗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领悟诗人望月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诗中的文化内涵,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解读诗题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你知道哪些跟节日相关的诗句吗?出示清明节、春节、七夕节、寒食节、重阳节等与节日有关的诗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也和节日有关,题目是《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解诗题十五夜是指是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你能谈谈对中秋节的认识和了解吗?教师小结:无论是神话故事,还是各种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
本首诗在《全唐诗》中名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你从题目中又能明白什么呢?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这是一首中秋夜望月怀人的七言绝句。
(二)识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王建虽一生贫困潦倒,但是诗词成就很高。
这首《十五夜望月》又同其他的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这首诗更有创造性,更耐人寻味。
下面我们我们就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注意“四三节奏”,读出韵味。
引导学生找出韵脚——“鸦、花、家”,读出古诗的味道。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
《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
【学情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成为备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1. 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的情感。
3. 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 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能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时间】2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寒食》《十五夜望月》两首诗,背诵两首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所涉及的节日习俗,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一、开课。
1.同学们前两天我们已经学了第一单元民风民俗的两篇课文,《北京的春节》和《腊八粥》,今天我们要接着学习第三课。
(板题)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寒食》和《十五夜望月》。
(板题,读题)3.从诗题上你能猜到这两首诗和哪两个传统节日有关吗?二、学习《寒食》1.现在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寒食节(出示动画)。
2.认识诗人:唐朝有很多描写寒食节的诗歌,其中韩翃写的也就是我们马上要读到的这首,是最为出名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韩翃。
(出示韩翃资料)3.初读古诗:(1)诗人,我们了解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著名的诗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竹石》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石灰吟》和《竹石》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石灰吟》和《竹石》。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重难点)【语文要素】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马诗》,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
全班集体背诵,边背边回忆:诗人在咏马的同时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诗,看看这两位诗人又表露了怎样的人生志向。
(教师板书诗题,学生齐读诗题)二、细读古诗,把握诗意1.师生各读一首。
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
2.理解诗句意思,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1)学生先自主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与同桌交流。
(2)指名说诗意。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思考: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这两首古诗的不同点在于所写事物不同;相同点在于都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即两种事物所处的环境都很恶劣。
(4)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灰石和竹子分别处于怎样的恶劣环境之中?它们又是怎样面对的?三、深读古诗,品悟诗情1.学习《石灰吟》。
(1)学生自读《石灰吟》,边读边思考:石灰石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各种磨砺的?(2)指名读前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启发思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两个词语,你能想象到怎样的画面?②组织学生交流。
③教师指导朗读:经历着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石灰石畏惧了吗?大家在读这两句时,最好重读“千锤万凿”“烈火焚烧”,这样就可读出石灰石的坚韧与无畏。
(3)学会“锤”和“凿”这两个字。
①学生观察字形,教师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②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这两个字。
教师点评。
(4)指名读后两句诗,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即使粉骨碎身,它也不怕?②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追问:“清白”是什么意思?(“清白”一词出自《楚辞·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意思是为保持清白的节操,即使死了也值得,这向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③指导朗读:清清白白做人,纵使粉骨碎身也毫不畏惧,这正是诗人心中的坚定信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马诗教学目标1.掌握一类生字,能够正确拼读和书写。
2.感悟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马的形象,感受马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配乐范读,感受诗句二、默读,画出4个一类生字,强调“燕、络”的读音三、边讲读诗文,边学习生字(一)介绍诗题及作者。
(二)讲读第一、第二句。
1.解词: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
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三)讲读第三、第四句。
1.解词: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马。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诗意:我何时才能骑上头戴金络头的骏马,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自由地驰骋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呢?2.指导朗读。
3.学习“络、踏”。
四、总结:《马诗》是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咏马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五、作业:背诵这首诗石灰吟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了解诗的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做上记号质疑。
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11课《古诗三首》名师教案
《古诗三首》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重点:1.会写4个汉字,掌握字形,给它们组词。
2.能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志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诗海拾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一:我喜欢《示儿》,因为陆游在诗里表达的爱国之情让我震撼!我来背一背吧!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预设二: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观察55页主题页面,你观察到了什么?预设:岁寒三友——松、竹、梅。
3.诗坛撷芳:在我们的诗歌百花园中,各种各样的诗词种类真是百花齐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类新的古诗——咏物诗。
4.什么是咏物诗?预设:咏物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是诗歌丰富多样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咏物诗是指那些以客观的物为集中描写对象,并在描写中抒怀兴感的诗歌。
5.谈话导入:读一读这三首古诗,看看咏的是哪些“物”呢?预设:马、石灰、竹子。
6.闲话诗人:对这几位诗人你有哪些了解呢?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吧!预设:(1)李贺:唐代诗人,人称诗鬼。
(2)于谦:明代著名政治家、诗人。
(3)郑燮:郑板桥,清代扬州八怪之首。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自由朗读三首古诗: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古诗三⾸》⽤托物⾔志的表达⽅法,表达了诗⼈们的抱负和志向。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课⽂原⽂ 马诗 [唐]李贺 ⼤漠沙如雪, 燕⼭⽉似钩。
何当⾦络脑, 快⾛踏清秋。
注释 _________ ①[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②[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③[何当]何时将要。
④[⾦络脑]⽤黄⾦装饰的马笼头。
⽯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 烈⽕焚烧若等闲。
粉⾻碎⾝浑不怕, 要留清⽩在⼈间。
注释 _________ ①[等闲]平常。
②[浑]全,全然。
③[清⽩]指⾼尚的节操。
⽵⽯ [清]郑燮 咬定青⼭不放松, ⽴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_________ ①[任]任凭。
②[尔]你。
部编版⼩学六年级下册语⽂《古诗三⾸》知识点 马诗 注释: ⼤漠:⼴⼤的沙漠。
燕⼭:指燕然⼭,今蒙古国境内杭爱⼭。
钩:古代的⼀种兵器,形似⽉⽛。
何当:何时将要。
⾦络脑:即⾦络头,⽤黄⾦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清秋:清朗的秋天。
译⽂: 平沙万⾥,在⽉光下像铺上⼀层⽩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岭上,⼀弯明⽉当空,如弯钩⼀般。
什么时候才能给它带上⾦络头,在秋⾼⽓爽的疆场上驰骋,建⽴功勋呢? ⽯灰吟 注释: ⽯灰吟:赞颂⽯灰。
吟: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种名称(古代诗歌的⼀种形式)。
千锤万凿:⽆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灰⾮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指⽯灰洁⽩的本⾊,⼜⽐喻⾼尚的节操。
⼈间:⼈世间。
译⽂: ⽯灰⽯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件事。
即使粉⾝碎⾻也毫不惧怕,只要把⾼尚⽓节留在⼈世间。
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1.单元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
3.了解单元内容。
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有整体了解。
二、汇报预 学 情况,正确朗 读 古
诗
1.导入古诗学习。
2.读准字音,能够正确停顿。
3.了解诗人生平。
激发学习兴趣,引入古诗,初读古诗。
三、借助字 词 注释,理解古 诗 大意
1.借助注释,初解三首诗的大意。
2.初次对比,发现共同题材——咏物诗。
了解古诗的大意,初次对比发现三首古诗的题材相同点。
四、品读
《 马诗》, 习得方法
1.朗读古诗,初步感知。
2.聚焦志向,品读诗句。
3.结合生平加深理解,读出志向。
4.品读景物,展开想象,丰富理解。
5.总结学法,尝试背诵。
6.拓展《马诗》。
品读体现志向的诗句,进一步结合资料、想象画面,能深入理解蕴含在诗歌中的诗
人志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马诗》。
2.朗读《石灰吟》《竹石》,体会诗人的人生志向。
进一步巩固积累课上所学古
诗。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10.古诗三首第一课时
学科
语文
学段: 第三学段
年级
六年级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 年 12 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实施者
指导者
课件制作者
其学环
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 、 了 解 单元概况, 明 确 学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借物喻人)
五、朗读释疑,想象情境。
三看诗文解大意,
四看资料悟诗情,
插图注释也要看,
反复诵读入诗境。
2.简介作者,酝酿情感。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激发兴趣。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日行千里是高效的象征,负重不言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象征,温和、易接近是善良谦逊的象征,早在远古时代,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板书:马诗)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马诗》。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语文要素或知识点1.感情诵读古诗,读出韵味。
2.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背景一、内容分析:《十五夜望月》这首诗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
由唐代诗人王建创作,也是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全诗意境很美,以写景起,以抒情结。
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望月怀人、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委婉动人、韵味无穷。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古诗词对于小学生来说,通常是比较深奥艰涩的。
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理解。
为此,小学古诗教学激发学生的情和趣是关键。
学习诗词的最重要方法就是“知诗人、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同时,课前一定要让学生对作者的时代背景、写作意图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有更好的学习效果。
设计思路通过激趣导入、了解作者、解诗题、诵读古诗、合作探究、课外延伸等环节,引导六年级的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能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2.能借助文中词语注释,理解诗的内容。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望月怀远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好!我是朱老师。
今天,我们来学习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古诗——《十五夜望月》。
大家还记得古诗学习的三步法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1.知诗人,解诗题;2.理诗句,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二、了解作者: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人。
与张籍齐名。
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了解五言律诗的节奏及其韵味,并掌握《迢迢牵牛星》中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了解并掌握《十五夜望月》和《寒食》所描绘的景象与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学习,感受古人对不同节日所寄予的情怀,感受传统习俗所蕴含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叠音词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能列举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吗?(学生回答)你们知道寒食节吗?寒食节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翊的《寒食》。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解诗题,知作者。
(课件出示介绍,寒食通常在冬至后的第105天,过去在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
)二、初读诗文,词清句通1.自由诵读,扫清字词障碍。
2.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3.圈注勾画,标注疑点。
4.朗读抽查后,教师范读。
5.讲解诗文。
(1)课件出示:(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城”,指春天的京城。
“御柳”,指皇城里的柳树。
句意:春天的京城到处柳絮飞舞,杨花飘散,寒食节时皇城里的杨柳被春风吹弯了腰。
(2)课件出示:(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汉宫”,这里用汉朝皇宫来借指唐朝皇宫。
“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句意:日落天黑,皇宫里传送着朝廷赏赐的蜡烛,蜡烛燃起的轻烟随着传送的队伍飘散进了权贵豪门的家。
三、品句赏诗1.指名朗读第一、二句,想一想:(1)起句写了什么?你有怎样的感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起句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写出了整个京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无处”能换成“处处”吗?“飞”字写出了怎样的感觉?不能。
“无处不飞花”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景象。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既避免了一般性的概括,又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在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最新部编版教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下)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古诗三首《石灰吟》难点名称体会古诗表达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学习诗人高贵品质,并从中受到教育。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感悟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对于咏物诗,学生读文字容易知道诗歌写了什么,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学生处在似懂非懂状态之中,需要教师指导。
难点教学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指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解题、释题。
2.简介作者。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学习生字。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介绍石灰的生产过程。
4.诗句品析,石灰经历了什么?(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理解千锤万凿。
5.石灰把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看作什么呢?(若等闲),理解若等闲。
6.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和若等闲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7.理解诗意: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
8.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诗里所包含的深层意义?(首句写出石灰在开采过程中经受住了千万次的敲打锤击。
次句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仁人志士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9.石灰又留给人间什么呢?(青白),理解清白,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灰当作人来写。
10.理解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
11.朗读全诗,思考:作者又把什么留给了后人呢?这两句暗喻诗人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向,一语双关,借石灰之口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12.体悟诗情:读完于谦的一生,再读于谦的《石灰吟》。
诗人咏石灰,实际上在咏什么?(石灰吟》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持身清白的高尚品质。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第3课《古诗三首:迢迢
牵牛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内容,掌握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4.听读、朗读邀请学生诵读该诗;
5.感知《迢迢牵牛星》中表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古诗《迢迢牵牛星》的内容及背景;
2.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及意思;
3.体会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
2.在诵读时能够传达出古诗中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
1. 古诗《迢迢牵牛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五、教学过程
1. 初读课文
1.介绍古诗《迢迢牵牛星》的背景和作者。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
2. 理解诗歌
1.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成语。
2.分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朗诵古诗
1.学生跟读古诗。
2.分组朗诵古诗,比赛哪组表现更好。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古诗《迢迢牵牛星》;
2.写一篇感悟古诗的作文;
3.制作一份关于古诗的漫画或绘画。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抽象意境,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达能力。
以上是本次《古诗三首:迢迢牵牛星》教学的总结,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人教版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六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人教(部编)版课题名称《古诗三首》--《石灰吟》难点名称了解《石灰吟》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托物言志本身是容易理解的,但是将托物言志的内容放在古诗里,就需要通过教师不断的点播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够体会到作者为什么要用石灰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加之是古诗,要先理解古诗含义,再将含义升华,最后才能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优势,进而掌握托物言志的技巧。
难点教学方法首先通过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事迹,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多样化朗读来理解古诗含义;理解透彻后让学生成为主导,讲述古诗含义;提炼古诗精华,进而深入体会作者心情;最后通过再读古诗,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朗读古诗,找出关键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要留清白)2.指名学生朗读(读出自己体会)知识讲解(难点突破)读诗解意1.读通诗句(1)通过自由读、抽读、齐读,让学生能读准每一个字的音。
(2)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平舌音和翘舌音。
2.理解诗意(1)讨论:学生同桌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明白的画出来。
(2)解疑:请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师生解答。
(重点讲解”若等闲”的含义:“若”是“好像”的意思,“等闲”是平常的,整句诗的意思是烈火焚烧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3)讲述:让学生完整地说说全诗的意思,不恰切的地方师生补充。
(全诗意思:石灰经受了千锤万凿才从深山里出来,烈火焚烧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
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
)(4)吟诵:这就是石灰的一生,平平凡凡,轰轰烈烈,难怪于谦如此敬佩地赞颂道....(通造全诗)二、造境:走进石灰的世界1.信息共享:石灰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了人间。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三首》教案
1.会写“侯”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想象《寒食》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一 知诗人,解诗题1.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清明节前一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时光穿梭机,去看看韩翃笔下的寒食节。
(板书:寒食)2.简介作者。
(多媒体出示)韩翃,唐代诗人。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后入节度幕府中任职,官至中书舍人。
约卒于建中、贞元之际。
为“大历十才子”之一。
其诗多酬赠送别之作,《寒食》较有名。
有《韩君平诗集》。
二 明诗意,感情读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理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画出这两句诗中描写的景物。
(板书:春城 飞花 东风 御柳)(2)“无处不飞花”能不能改成“处处飞花”?“飞”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不能。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是因为那只是一般性的概括,而“无处不飞花”这个双重否定的句式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3)想象画面,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诗意。
(4)教师小结。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眼中。
“春”是自然季节,“城”是人间都邑,两者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暮春时节的典型画面,诗人抓住这一画面,写出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意境。
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摆动。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字也是间接写风。
3.理解“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节应是禁烟火的,夜间自然也不许点灯,但宫廷里却忙着传递火烛,连权贵豪门也受到特殊的恩赐,可以点燃蜡烛。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石灰吟》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2、理解“清白”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强调“吟”的写法)2、你知道什么是石灰吗?3、理解“吟”。
(“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
4、请同学们把诗句读一读吧!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古诗。
2、这首诗难读吗?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1、你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吗?2、指名回答。
四、感知石灰品质。
1、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吟”在这里还可以怎么理解?(颂、赞等等)2、你是从哪读出来的呢?3、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
(图片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
)(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千锤万击出深山(千和万红色强调锤和击红色强调)(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锤:敲打。
击:撞击。
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的手法。
(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再读。
(3)让我们一笔一划地再写一写“锤”和“击”,再一次地感受石灰石所受的磨难吧!(指导书写“锤”和“击”)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烈火焚烧若等闲(1)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1500度啊!指导生再读。
(2)理解“若等闲”。
(结合长征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看到这个词语,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等)(4)师生配合读这一句。
过渡:这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石灰畏惧了吗?引读最后两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寒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抓住用得生动的几个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三课《古诗三首》,你们会背《清明》这首古诗吗?清明的前两天就是寒食节,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寒食》。
2.解诗题:(课件出示)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冷食),故名寒食。
3.知诗人:(课件出示)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抽学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学生按节奏读。
(按二二三的节奏读)3.抽学生多次朗读,直到读准确。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按停顿读准古诗,只有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三、理解诗意,领悟诗情。
1.(课件出示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①“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
“飞花”即花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
御柳:皇城里的柳树。
②诗意: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皇城里的柳树吹斜。
③这两句主要是写景。
这里面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巧妙——“飞”。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④“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京城,自然也吹入皇城,皇城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⑤有感情地朗读。
2.(课件出示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①传蜡烛:指宫中传赐新火。
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
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
除了皇宫,权贵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
②译文: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③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描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④后两句是讽喻皇宫以及权贵豪门的特权。
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有皇宫和权贵豪门可以燃烛。
⑤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
“日暮”则是转折。
⑥有感情地朗读。
四、朗读古诗,感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你会想到些什么?这是一首讽刺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权贵豪门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这首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
2.朗读全诗。
3.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板书设计】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古诗十九首》的相关常识;品味诗歌语言之美、形象塑造之巧。
过程与方法:有节奏地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情——拓展延伸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含的相思之情。
【教学重点】借助描写分析,感知织女的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体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你们知道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吗?(天河阻隔、担子追妻、鹊桥相会)2.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关于牛郎织女的古诗,题目是《迢迢牵牛星》。
(教师板书)3.(课件出示)简单介绍:这首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写作时代大约是东汉末年。
迢迢:遥远的意思。
设计意图:因为古诗内容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系,所以一开头让学生讨论牛郎织女的传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后面做了铺垫。
二、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
1.抽学生读课文,点拨难读的字。
2.引生读出音韵之美。
①教师范读。
②自由练读。
(关注字音的同时,争取读出自己的节奏和理解)③学生齐读。
(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拍,即“二二一”或“二一二”。
从诗句意思来说,本诗划分为“二三”节奏更为合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准古诗。
三、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交流诗意。
2.教师点拨个别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牵牛星:隔着银河和织女星相对,俗称“牛郎星”,是天鹰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南。
皎皎:明亮。
河汉:即银河。
河汉女,指织女星,是天琴星座的主星,在银河北。
织女星与牵牛星隔河相对。
擢(zhuó):伸出。
素:白皙。
“纤纤擢素手”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札(zhá)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章:花纹。
终日不成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
《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涕:眼泪。
零:落下。
几许:多少。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两句是说,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盈盈:清澈的样子。
间:隔。
脉脉(mòmò):相视无言的样子。
3.(课件出示)古诗意思:(看那天边)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
(织女)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正摆弄着织机(织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
(她思念牛郎,无心织布,因此)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眼泪像下雨一样落下来。
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虽只隔一条清澈的银河,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而不能用话语交谈。
设计意图:学生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了解诗意。
四、探究诗歌内容,品味相思之情。
1.通读全诗,这首诗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织女(河汉女)思念牛郎。
织女是全诗的主人公,这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基调较为伤感、哀怨。
2.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诗歌,体会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
(1)(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象声词,形容织布机工作时的响声,有一种静谧中的杂乱之感。
而“弄”这个字,是玩弄、摆弄、抚弄的意思。
一个动词就泄露了此时织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宁。
(2)(课件出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不成章”三字蕴含着一个“思”字,即织女的内心动态。
②“泣涕零如雨”更是织女悲苦内心世界的表露,因而神思恍惚、心不在焉,落得个终日勤劳作,终日意悬悬,终日不成章。
“泣”的本义是眼泪,特指无声流泪或低声地哭。
“涕”也是眼泪的意思。
“零”本是指雨缓缓而降,引申为降落、落下。
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无法抑制的织女泪。
这是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织女的相思之苦。
(3)(课件出示)盈盈一水间。
仅仅是一水之隔,何谈遥远一说呢!(4)(课件出示)脉脉不得语。
脉脉,是凝视的样子,后来形容默默用眼神表达情意,形容含有感情、默默表露的样子。
只是深情地凝望着对方,却不能说出话来。
脉脉含情遥相望,此时无声胜有声,有时,眺望也是一种语言。
3.再读诗歌,让我们体会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之美。
设计意图:抓住几个句子,体会织女对牛郎的相思之苦,并多次有感情地朗读。
五、叠词的妙用。
1.这篇文章多处运用了叠词,读起来音节优美,增强节奏感。
(课件出示)迢迢,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织女手的形态;札札,是织布机的声音;脉脉,是织女凝望的神情。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设计意图:叠词运用,朗朗上口,再次引导背诵。
六、拓展《鹊桥仙》。
1.(课件出示)《鹊桥仙》宋代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众人大多感慨牛郎织女相见太难,羡慕他们有坚贞的爱情。
设计意图:拓展与牛郎织女有关的诗词,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迢迢牵牛星牵牛星盈盈一水河汉女相思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孤寂、惆怅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同学们,中秋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与家人团聚呢?哪些人在这一天是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有戍守边疆的战士,有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有在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
在古代也有很多人不能和家人团聚,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王建回到唐朝,看一看他们不能与亲人团聚时用什么方法去表达思念之情。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
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
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
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
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
设计意图:课堂一开始就让同学们沉浸在深深的惆怅和惋惜之中,为体会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二、读准古诗,理解诗意。
1.读准字音,读准古诗。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字,念“qī”。
3.再指名读,注意读出诗的韵脚和节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准古诗,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交流古诗意思。
2.(课件出示诗的前两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①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栖:歇,休息。
冷露:清冷的露珠。
②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
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3.(课件出示诗的后两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②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古诗意思。
四、感悟诗情。
1.读读前两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2.你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1)感受月之明。
①抓住“地白”呈现出一轮明亮、清澈而清美的月亮。
②难怪李白将月光写成“地上霜”。
③指名读出这种意境。
(2)感受夜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