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三》

合集下载

君臣之礼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臣之礼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君臣之礼
【原文】
定公(1)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2)?”孔子对曰:“君使臣以(3)礼,臣事君以忠。

” (《论语·八佾第三》)
【注释】
(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

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2)如之何:即“如何”也。

(3)以:用。

【翻译】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评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

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延展】
1、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实践“礼”?
(参考:手足、亲子、师生、同侪等多方面讨论)
2、当你与人相处时,会不会凡事要求别人如何对待你,而忘记要求自己?。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

论语八佾第三的心得体会《论语》八佾第三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经典文章。

文章中孔子讨论了不同的主题,包括礼仪、道德、君子等等。

通过阅读和思考这篇文章,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礼则尡。

”这是在告诉我们,礼仪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行为,更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的一种表达。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人们能够建立互相信任和合作的关系。

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都应该注重礼仪,并且要善于运用礼仪来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道则行。

”这是在告诉我们,道德是人们应该追求和遵循的准则。

一个人只有在道德上做到了正直和善良,才能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我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因此,我决定要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方式。

此外,我认为《论语》八佾第三强调了君子的品质。

孔子在文章中提到“君子质而已矣。

”这是在告诉我们,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高度的道德水平。

君子要具备宽容、谦虚、诚信等优秀的品质。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开始思考我自己是否具备君子的品质。

我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提高,例如容忍度和谦虚心态。

因此,我决定要更加努力地培养这些品质,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此外,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深层次的含义。

孔子所强调的礼仪、道德和君子,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行为上,更是对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要求。

通过遵循适当的礼仪和道德准则,整个社会能够建立起秩序和公正。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这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利益。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论语》八佾第三,我对礼仪、道德和君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认识到,礼仪和道德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该时刻注重并遵循它们。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

《论语.⼋佾篇第三》原⽂及译⽂《论语.⼋佾篇第三》原⽂及译⽂ 【本篇引语】 《⼋佾》篇包括26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以礼,⾂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本篇重点讨论如何维护礼的问题。

【原⽂】 3·1 孔⼦谓季⽒(1),⼋佾(2)舞于庭,是可忍(3),孰不可忍也! 【注释】 (1)季⽒:鲁国正卿季孙⽒,即季平⼦。

(2)⼋佾:佾⾳yì,⾏列的意思。

古时⼀佾8⼈,⼋佾就是64⼈,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才可以使⽤⼋佾,诸侯为六佾,卿⼤夫为四佾,⼠⽤⼆佾。

季⽒是正卿,只能⽤四佾。

(3)可忍:可以忍⼼。

⼀说可以容忍。

【译⽂】 孔⼦谈到季⽒,说,他⽤六⼗四⼈在⾃⼰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做出来呢? 【评析】 春秋末期,奴⾪制社会处于⼟崩⽡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这是封建制代替奴⾪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

季孙⽒⽤⼋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表现出极⼤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句,反映了孔⼦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原⽂】 3·2 三家(1)者以《雍》彻(2)。

⼦⽈:‘相维辟公,天⼦穆穆’(3),奚取于三家之堂(4)? 【注释】 (1)三家:鲁国当政的三家:孟孙⽒、叔孙⽒、季孙⽒。

他们都是鲁桓公的后代,⼜称三桓。

(2)《雍》:《诗经·周颂》中的⼀篇。

古代天⼦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唱这⾸诗。

(3)相维辟公,天⼦穆穆:《雍》诗中的两句。

相,助。

维,语助词,⽆意义。

辟公,指诸侯。

穆穆:庄严肃穆。

(4)堂:接客祭祖的地⽅。

【译⽂】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唱《雍》这篇诗。

孔⼦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严肃静穆地在那⾥主祭。

’这样的意思,怎么能⽤在你三家的庙堂⾥呢? 【评析】 本章与前章都是谈鲁国当政者违礼的事件。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论语 ·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

《论语 ·八佾第三》讲要选录(一)◎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此章是孔子评论鲁卿季孙氏僭用天子的礼乐。

孔子说,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庙庭中舞之。

「是可忍也。

」这种事,季氏犹可忍心为之。

「孰不可忍也。

」他还有何事不可忍心为之。

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讲。

鲁国君臣看见季氏如此僭分,犹可容忍,还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八佾的佾字,音逸,马融注:「佾,列也。

」八佾舞,由舞者执羽而舞,以八人为一列,八列则八八六十四人。

这是天子祭太庙所用的人数。

邢昺《疏》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隐公五年左氏《传》,公问执羽人数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

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左传》杜预注,《公羊传》何休注,皆说,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

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

士二佾,二二为四人。

邢《疏》又引服虔《左传解谊》说,诸侯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

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

士二,为二八十六人。

后儒以为,八音克谐,然后成乐,每列必须八人,当以服氏之说为允。

马融注:「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邢《疏》引《礼记祭统》,以及《明堂位》,解释马注。

鲁国是周天子封给周公之国,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故在周公殁后,赐之以重祭。

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

故鲁君祭宗庙有八佾之舞。

但天子之礼乐,只能在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于他庙,亦是僭礼。

季氏是鲁桓公的后裔,为鲁国的卿大夫,他以为周公庙得用天子礼乐,故亦在其家庙中用之。

此是严重的僭礼行为。

马注季氏为季桓子,刘氏《正义》等各注,据昭公二十五年左氏及《公羊传》所记载,应当是季平子。

又《汉书刘向传》,谓季氏八佾舞于庭云云,卒逐昭公。

是季氏即指平子。

马注所云家庙,当即指桓公庙。

以公庙设于私家,故亦称家庙。

学儒必须敦伦尽分,始能希圣希贤。

否则所学不实,于己于人,皆有害而无益。

季氏僭礼,即是不能尽分,必为鲁国祸乱之源。

论语八佾第三注解

论语八佾第三注解

论语注解·八佾第三·九~十三章九、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注释】(1)杞:春秋时国名,是夏禹的后裔。

在今河南杞县一带。

(2)徵:证明。

(3)宋:春秋时国名,是商汤的后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4)文献:文,指历史典籍;献,指贤人。

【译】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

”【解读】这一段是孔子评论当时礼的状况。

朱子的《集注》中讲说,「杞」是「夏之后」,「宋,殷之后。

征,证也。

文,典籍也。

献,贤也」。

杞,当时周朝的诸侯国杞国,是属于夏代之后,夏朝的后裔被封在杞国。

宋是殷商的后裔,所以宋国是殷之后。

夏、商到周,这叫三代,三个朝代。

因为杞国是夏之后,所以要了解夏礼,夏朝的礼,最好是到杞国。

宋国是殷商之后,要了解商朝的礼,最好到宋国。

所以孔子在这里讲,『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夏朝的礼,孔子说他自己能说得出来,但是要取得证明,这个「征」是证明的意思。

证明孔子治学态度非常的严谨,言必有据,一定要有根据、有证明才能说。

所以孔子要找夏礼的证明,当然他要去杞国找。

但是他说,然而「杞不足征也」,杞国已经不足以为证明了。

殷礼,殷朝的礼,孔子能说,但是也要证明。

而殷朝的后代宋国,也不足以为证。

朱子的《集注》当中说,「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

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这意思是说,想要说明殷和夏两朝的礼,孔子说「我能言之」,我能讲。

但是要找到证明,就是谁还在行这个礼?那么去到夏之后的杞国、殷之后的宋国,都找不到证明,没人在行礼了,这是『文献不足故』。

这个文是典籍,典籍不足。

第二个是献,献是指贤人,贤人不足。

其实不是不足,简直就没有了。

《论语》全解全译:八佾篇第三

《论语》全解全译:八佾篇第三

《论语》全解全译:八佾篇第三
【原文】
公有丘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迅猛然如风,而周密如仪矩,威仪而正,后世之述备焉。

姚、宋之隆,雍、周之盛,宰我
驾于桓公,五十余年,子湣季之世,享于天下而祀于社稷,茅茨灵巫,所以别于干戈,白
服邦家,所以练于礼乐也。


【翻译】
公有丘感慨地叹道:“仰视您,高峻不可攀援,仔细斟酌,才能深入了解,瞻望前方,却又忽然在背后。

您非常善于引导人,既缓慢婉转,又勇猛有力,思维敏捷周密,仪表端
庄威武,所以后人对您的评价备受推崇。

在姚、宋之时,您执掌政权,带领百姓建立了广
泛的福利和繁荣的社会,得到了收益。

在雍、周之间,天下大势之下,您担任了桓公的重臣,度过了艰难的50年岁月,您的影响绵延至子孙后代。

如今已经享天下名声,成为神
社的主祀之一。

因为您奠定了礼乐的基础,所以后人才能在和平中培养练习,以此来区分
与战争不同,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

3. 八 佾 篇 第 三(拼音版)(优选.)

3. 八  佾  篇  第  三(拼音版)(优选.)

八佾篇第三kǒng zǐ wèi jì shì bā yì wǔ yú tíng shì kě rěn yě shú bù①-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kě rěn yě可忍也?”sān jiā zhě yǐ yōng chè zǐ yuē xiàng wéi pì gōng tiān zǐ mù②三家者以《雍》彻(撤)。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mù xī qǔ yú sān jiā zhī táng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zǐ yuē rén ér bù rén rú lǐ hé rén ér bù rén rú yuè hé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ín fàng wèn lǐ zhī běn zǐ yuē dà zāi wèn lǐ yǔ qí shē④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yě nìng jiǎn sāng yǔ qí yì yě nìng qī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ǐ yuē yí dí zhī yǒu jūn bù rú zhū xià zhī wú yě⑤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无)也。

”jì shì lǚ yú tài shān zǐ wèi rǎn yǒu yuē rǔ fú néng jiù⑥季氏旅于泰山。

论语正义卷三

论语正义卷三

论语正义卷三八佾第三(上)集解凡二十六章。

正义曰:《汉石经》同,“二十”作“廿”。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注〕马曰:“孰,谁也。

佾,列也。

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

八人爲列,八八六十四人。

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

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正义曰:《广雅·释诂》:“谓,说也。

”言说季氏此事也。

下篇“子谓公冶长”、“子谓南容”并同。

“氏”者,《五经异义》云:“所以别子孙之所出,心氏或以官,或以邑,或以王父字。

”鲁季孙得氏,自文子始,以文子爲季友孙也。

此文“季氏”,及下篇“季氏旅于泰山”,“季氏富于周公”,“季氏将伐颛臾”,俱不名者,内大夫且尊者宜讳之也。

《说文》:“ ,乐也,两足相背。

”今隶变作“舞”。

两足相背,则舞者所立象。

旧说舞有文武,文舞用羽籥,谓之羽舞;亦名籥舞;武舞用干戚,谓之干舞,又名万舞。

宗庙之祭,乐成告备,然后兴舞。

周以武功得天下,故武先于文。

《春秋》书“有事于太庙,万入去籥”。

言万入在先,籥未入,故去之。

《左·昭二十五年传》载此事云:“禘于襄公,万者二人,其衆万于季氏。

”“二人”,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谓当作“二八”。

举万以该羽籥,正以武先文也。

《白虎通·礼乐篇》:“歌者在堂上,舞者在堂下何?歌者象德,舞者象功,君子上德而下功。

”案:“堂下”即庭。

王逸《楚辞》“思古”注:“堂下谓之庭”是也。

《淮南缪称训》:“禹执干戚,舞于两阶之间。

”言两阶之间,则旧说谓武舞在西阶,文舞在东阶,非矣。

云“是可忍”者,是,此也。

《说文》:“忍,能也。

”《广雅释言》:“忍,耐也。

”能与耐同。

当时君臣不能以礼禁止,而遂安然忍之,所谓鲁以相忍爲国者也。

管氏同《四书纪闻》:“当其万也,臧孙曰:'是之谓不能庸先君之庙。

’大夫遂怨平子,君臣谋之,而乾侯之难作矣。

夫昭公欲逐意如,诚可谓轻举而得祸,而其臣臧郈等之劝以逐者,皆爲私也。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导语】论语是研究孔⼦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先秦儒家思想的⼀⼿资料。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宝典《论语》:⼋佾第三原⽂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 ⼋佾第三【原⽂】 孔⼦谓季⽒:“⼋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相维辟公,天⼦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不仁,如礼何?⼈⽽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季⽒旅于泰⼭。

⼦谓冉有⽈:“⼥弗能救与?”对⽈:“不能。

”⼦⽈:“呜呼!曾谓泰⼭不如林放乎?” ⼦⽈:“君⼦⽆所争,必也射乎!揖让⽽升,下⽽饮。

其争也君⼦。

” ⼦夏问⽈:“‘巧笑倩兮,美⽬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

”⽈:“礼后乎?”⼦⽈:“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诗》已矣。

” ⼦⽈:“夏礼吾能⾔之,杞不⾜征也;殷礼吾能⾔之,宋不⾜征也。

⽂献不⾜故也,⾜则吾能征之矣。

” ⼦⽈:“禘⾃既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或问禘之说。

⼦⽈:“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 王孙贾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不然,获罪于天,⽆所祷也。

” ⼦⽈:“周监于⼆代,郁郁乎⽂哉!吾从周。

” ⼦⼊太庙,每事问。

或⽈:“孰谓鄹⼈之⼦知礼乎?⼊太庙,每事问。

”⼦闻之,⽈:“是礼也。

” ⼦⽈:“射不主⽪,为⼒不同科,古之道也。

” ⼦贡欲去告朔之饩⽺,⼦⽈:“赐也!尔爱其⽺,我爱其礼。

” ⼦⽈:“事君尽礼,⼈以为谄也。

” 定公问:“君使⾂,⾂事君,如之何?”孔⼦对⽈:“君使⾂以礼,⾂事君以忠。

” ⼦⽈:“《关睢》,乐⽽不*,哀⽽不伤。

”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夏后⽒以松,殷⼈以柏,周⼈以栗,⽈使民战栗。

”⼦闻之,⽈:“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管仲之器⼩哉!”或⽈:“管仲俭乎?”⽈:“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邦君树塞门,管⽒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论语八佾第三的教学设计

论语八佾第三的教学设计

论语八佾第三的教学设计引言《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学经典之一,是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记录。

其中的八佾是孔子对于音乐的思考和教育的一种方式。

在第三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于音乐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论语八佾第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通过学习《论语八佾第三》,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孔子对于音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2. 掌握《论语八佾第三》中的核心思想和要点;3. 分析和讨论孔子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4. 将《论语八佾第三》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1. 孔子对于音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孔子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修身养性的艺术形式,可以培养人的情感和道德品质。

他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培养人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 《论语八佾第三》的核心思想和要点《论语八佾第三》中,孔子谈到了八种乐器,分别代表着八种不同的情感和品质。

他认为通过音乐的表达,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3. 孔子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影响孔子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他认为音乐可以帮助人们培养美感,提高人的修养和品德。

音乐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 将《论语八佾第三》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学生将理解《论语八佾第三》中的思想,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音乐的欣赏和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修养和品德。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1.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解读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论语八佾第三》中的核心思想和要点。

2.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度。

通过互动交流,深化学生对于音乐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3. 观摩法:通过观看音乐表演、音乐会等,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创作,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和创造力。

4. 实践法:设计音乐创作和表演的任务,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

通过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审美素养。

《论语》八佾篇 第三

《论语》八佾篇 第三
【今译】孔子说:“举行禘祭的典礼时,从第一次的献酒之后,我就 不愿看下去了。”
11


八佾
纵 横经 三天
第十一章 Dishiyizhang
千纬 里地
⊕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①。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 示诸斯乎②!”指其掌。
一 点 通
⊕ 【注释】①不知也:孔子对鲁国“禘祭”不满,所以,他故意避讳,说
⊕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 而升②,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锋 仰 天 笑
试 问 天 下

⊕ 【注释】①射:本是射箭。此指射礼——按周

礼所规定的射箭比赛。有四种:一,大射(天

子,诸侯,卿,大夫,选属下善射之士而升进
使用)。二,宾射(贵族之间,朝见聘会时
用)。三,燕射(贵族平时娱乐之用)。四,
【今译】王孙贾问:“[人们说]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这 话怎么讲?”孔子说:“不是那样。如果得罪了天,向谁祈祷都是没 有用的。”
2021/10/10
14
八佾
七 尺 清
第十四章
Diqizhang
⊕ 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 吾从周。”
锋 仰 天 笑
试 问 天 下


⊕ 【注释】①监:通“鉴”。本义是镜子。引申 为照,考察,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 点

⊕ 【注释】① 如礼何:“如. . 何”是古代常用句式,
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
(对)…… 怎么样(怎么办)”。
【今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礼呢?
一个人不讲仁德,如何对待乐呢?”

《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论语》第三章八佾篇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 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 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 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 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 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 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 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 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 呢?”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 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 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 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 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 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 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 下。”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 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 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 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 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 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王孙贾问道:“(人家都说)与其奉承奥
神,不如奉承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 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 地方可以祷告了。”
3•14 子曰:“周监(1)于二代(2), 郁郁(3)乎文哉,吾从周。”
(1)监:音jiàn,同鉴,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周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孔子说: “我完完全全按照周礼的规定去事奉君主,别人却以 为这是谄媚呢。”

3八佾第三(注音)

3八佾第三(注音)

八佾第三3.1孔k ǒng 子z ǐ谓w èi 季j ì氏sh ì:“八b ā佾y ì舞w ǔ于y ú庭t íng ,是sh ì可k ě忍r ěn 也y ě,孰sh ú不b ù可k ě忍r ěn 也y ě?” 3.2 三s ān 家ji ā者zh ě以y ǐ《雍y ōng 》彻ch è。

子z ǐ曰yu ē:“‘相xi āng 维w éi 辟b ì公g ōng ,天ti ān 子z ǐ穆m ù穆m ù’,奚x ī取q ǔ于y ú三s ān 家ji ā之zh ī堂t áng?”3.3 子z ǐ曰yu ē:“人r én 而ér 不b ù仁r én ,如r ú礼l ǐ何h é?人r én 而ér 不b ù仁r én ,如r ú乐yu è何h é?” 3.4 林l ín 放f àng 问w èn 礼l ǐ之zh ī本b ěn。

子z ǐ曰yu ē:“大d à哉z āi 问w èn!礼l ǐ,与y ǔ其q í奢sh ē也y ě,宁n ìng 俭ji ǎn;丧s āng,与y ǔ其q í易y ì也y ě,宁n ìng 戚q ī。

”3.5 子z ǐ曰yu ē:“夷y í狄d í之zh ī有y ǒu 君j ūn,不b ù如r ú诸zh ū夏xi à之zh ī亡w ú(无)也y ě。

”3.6 季j ì氏sh ì旅l ǚ于y ú泰t ài 山sh ān。

论语八佾第三

论语八佾第三

论语八佾第三[原文]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射不主皮:古之射,张一布,称为侯。

或画五彩画兽,为正。

或于布中心贴一皮,或熊或虎或豹,为鹄。

不主皮,或说,射以观德,但主于中,不主贯革。

皮即革也。

或说,主皮之射见《仪礼·乡射礼》,贯革之射见《小戴礼·乐记》,二者有别。

贯革谓射穿甲革,如养由基射甲彻七札之类,此乃军射。

礼射则用皮侯,不用革。

今按:射必主中,断无不主中而为射者。

射不主皮,既不能解为不主中,则上说但主中不主贯,自为正解。

射既有中与贯之别,则贯指革言,亦自无疑。

射不主皮,谓皮可以该布,又何不可以该革?故知上解主皮为贯革,通上下文而说之,亦自见其可信。

《仪礼》《小戴礼》其书皆出《论语》后,不得以两书或言主皮,或言贯革,遂谓《论语》言主皮决不指贯革。

为力不同科:科,等级义。

人力强弱不同等,故射主中,不主贯。

汉儒因见《仪礼》言主皮,《小戴礼》言贯革,疑《论语》此章不主皮不言贯革,遂疑此句为力不同科另属一事,不连上文。

因解“为力”乃为力役之事,丁强任力役亦分科,然当役不得称为力,此解牵强。

今不从。

古之道也:《乐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

此谓自武王克商,示天下已平,不复尚多力能杀人,故息贯革之射,正与《论语》此章所言相同。

今若分《乐记》贯革与《论语》主皮为二,则“射不主皮古之道也”语义难解。

盖下逮春秋,列国兵争,复尚力射,如养由基穿七札,见称当时,故孔子慨叹而称古道。

若必本《仪礼》为说,《仪礼》显出《论语》后,岂其所记各射,孔子时皆不然,而慨称为古之道乎?朱子注此章,不用汉儒古说,以贯革说主皮,以本章三句通为一气读之,最为允惬。

清儒必据古注驳朱注,于“射不主皮”一语,多引古礼文,而于“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两语,终无确说。

就本章文气语法字义平直求之,知朱注不可易。

其说古礼容有违失,终无害于其释大义之是当。

[白话试译]先生说:“比较射艺,不主要在能射穿皮革,因各人体力有不同,这是古人的道理呀!”[特别说明]以上注解转自钱穆老师《论语新解》。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八佾第三原文翻译八佾第三【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佾第三》八佾(yì)第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到季孙氏时说:“(他)在院庭里奏起八佾来,像这样的事都能够忍受,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呢?”(注意:佾,古代乐队的行列;八佾,古代天子专用的乐舞,一行八人叫一佾,共六十四人组成。

)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三大家族(仲孙、叔孙、季孙)在撤出膳食时奏响诗篇“雍”。

孔子说:“雝诗中说‘诸侯们助祭在庙堂,天子的仪态严肃端庄’,(这两句诗用”在这三家祭祖的大堂上,可取什么呢?”。

(注意:雍,本作“雝”,《诗经·周颂·臣工之什》中的一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注意:“人而不仁”,句中的“而”用于主谓之间,表假设。

如……何,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固定格式,翻译成“对……怎么样呢?”)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丧,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鲁国人)询问礼的本原。

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太大了。

礼节,与其奢侈,宁可俭朴;丧礼,与其轻易,宁可悲恸。

”(注意:大哉问,属于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还原。

“易”,轻易,轻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译文】孔子说:“蛮荒的少数民族有国君,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没有国君。

”(注意:孔子的话中,两个“之”字均为主谓之间。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少数民族有国君,却没有礼仪,还不如中原的诸侯国某个时期没有国君,却葆有礼仪”。

另外,鲁国的昭公和哀公都曾经逃亡到别的诸侯国,是孔子亲见的。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译文】季孙氏到泰山去祭祀。

孔子对冉有(姓冉,名求,孔子的弟子;他给季孙子做家臣)说:“你不能拯救他吗?”回答说:“不能。

”孔子说:“哎呀!竟然说泰山,不如一个林放吗?”(注意:古代只有帝王才能到泰山去祭祀,这种行动叫“封禅”。

“旅”:祭祀的名称。

)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争抢的事情。

(万一有了磨擦)一定比试射箭。

(射箭之前)作揖然后登上箭台,(射完了)走下箭台就喝酒,这样的竞争(才)是君子的风度。

”(注意:“其争也君子”,句中的“也”属于用于主谓间,表停顿。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译文】子夏问道:“‘脸颊上有酒窝的女子笑起来,美啊;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起来,美啊’,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啊?”孔子说:“绘好的花的后面是白色的底子。

”子夏又问:“那么说,礼仪在(仁义)之后了?”孔子说:“启发我的人是卜商(卜商是子夏的名字)啊,现在开始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

”(注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我能征之矣。

”【译文】孔子说:“夏朝的礼仪我能够说出它,杞国不足以证明它。

殷朝的礼仪我能够说出它,宋国不足以证明它。

这是文献不够缘故啊!文献足够的话,那么我能够证明它。

”(注意:杞国是夏朝的后世,宋国是殷朝的后世。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译文】孔子说:“行谛礼,自从献酒之后,前往,我不想观看它了。

”(注意:谛,是鲁国当时举行的只有天子才能享用的合祭祖先的大祭礼。

灌,祭祀时以酒浇地来迎神。

)或问谛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有人问谛礼。

孔子说:“我不知道。

知道这谛礼的人,对于天下,大概就像把什么东西给你看吧?”(孔子)指着自己的手掌。

(主语:示,给……看,如“请指示王”中的“示”。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祭祖好像他们就在我面前,祭神好像神就在我跟前。

孔子说:“不亲自参与祭祀,(别人代替祭祀)就同没祭祀一样。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

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文】王孙贾(卫国大臣)问道:“‘与其对于奥神谄媚,宁可对于灶君谄媚’。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说:“在上天那获罪,没有祷告的意义了。

”(注意:奥,古人设神主或尊长居坐的地方,在室内的西南角上。

)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借鉴于夏、商两代。

太富于文采了,我赞成周朝的礼仪。

(监,有借鉴之意。

郁郁,形容富于文采。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进入周公庙,每事必问。

有人说:‘谁说邹人的儿子懂得礼节呢?进入周公庙,每事必问。

’”孔子说:“这就是礼节啊!”(注意:太庙,既可是天子的祖庙,也可以是周公庙。

邹人,指的就是叔梁)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译文】孔子说:“射箭不强调射中靶子,因为力量不在同一等级,(这)是古代传下来的道理。

”(注意:皮,古代用兽皮制成的靶子。

科,等级,类别。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译文】子贡要废弃在每月初一告庙时的用活的羊祭祖的仪式。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可惜的是那只活羊,我可惜的那仪式。

”(注意:饩,饩羊,古时候用作告庙祭品的活羊。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孔子说:“侍奉国君,竭尽礼节,别人认为这是谄媚国君呢!”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译文】鲁定公问道:“君主役使臣子,臣子侍奉国君,怎么样对待这件事呢?”孔子说:“国君用礼节役使臣子,臣子用忠诚侍奉国君。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孔子说:“《诗经·周南·关雎》这篇诗,快乐却不淫荡,哀伤却不过分。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鲁哀公向宰我(名子,孔子弟子)做土地神的牌位该用什么木材。

宰我回答说:“夏朝的君王用松树,殷朝的君王用柏木,周朝的君王用栗木。

说:‘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已经完成了事不用解说了,已经做过的事不能挽回了,已经过去了事不用在再追究了。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狭小了啊!”有人问道:“管仲节俭吗?”管仲有三处采邑,手下做事的人不能兼职,怎么能说节俭呢?”又问道:“如此说来,那么管仲懂得礼仪了?”孔子说:“国君安设照壁,管仲也安设照壁。

国君为了两国君王的友好,设置反坫,管仲也设置反坫。

管仲如果懂得礼仪,还有谁不懂得礼仪呢?”(注意:塞(sè)门,屏,影壁。

反坫(diàn),放置酒杯的土台。

“管仲而知礼”中的“而”,用于主谓之间,表假设,译为“如果”。

)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始作,翕如也。

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

以成。

”【译文】孔子鲁国的太师讲音乐,说:“音乐大概是可以知道的。

开始演奏,整齐盛大;随之,纯洁和谐;节奏明快,连续不断,以至完成。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边方长官请求会见,说:“到了这个地方的君子,我不曾不能见不到他们。

”跟从的人让孔子接见他。

孔子一出来就对学生们说:“你们,对于失去官职忧虑什么呢?天下没有道义很久了,上天将要把他作为导师呢?”(注意:“君子之至于斯也”,属于定语后置句。

木铎,指的是宣扬某种政教、学说的人。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孔子讲到《韶》时说:“美极了,又好极了。

”讲到《武》时说:“美极了,却未好到极点。

(注意:《韶》是虞舜时的乐曲,因为舜接受的尧的禅让;《武》是周武王时的乐曲,周武王是用武力灭纣才得到位置的。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

吾何以观之哉!”【译文】孔子说:“处在上层的人不宽宏大量,行礼时不恭敬,参加丧事时不哀伤,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