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大镜-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一、教学目标1.了解焦距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利用特定工具进行测量焦距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测量,加深对焦距概念和测量方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焦距概念和意义的介绍;2.焦距的测量方法;3.焦距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拍摄的图片,或者通过物品的放大、缩小来引出焦距的概念。

2.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说明焦距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测量焦距。

3.焦距测量方法介绍三种测量方法:① 平行光法。

② 定点放大法。

③ 比例法。

并利用实验现场,进行对比测量,让学生亲自体验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试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如:利用定点放大法测量人眼镜头的焦距。

5.实验结果比较在完成以上实验后,同学可以拍摄照片或记录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汇总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6.教学总结在综合梳理容易混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后,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方法、测量精度等问题。

同时,做出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焦距对实际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1.焦距的概念和意义。

2.焦距测量方法。

3.实验数据和比较。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是简单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用实验数据证明理论上的正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特别注意实验的安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3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课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科学现象有所了解。

但针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放大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2.难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3.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放大镜实物和图片,用于展示和操作。

2.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资料,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3.准备实践材料,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问题导入:“你们在生活中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和回答问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放大镜的形状和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放大镜的构造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践,观察放大镜的原理。

每组分配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尝试用放大镜观察不同的物体,如课本上的文字、桌面上的物品等。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让学生思考: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它是如何工作的?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放大镜,加深对放大镜原理的理解。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放大镜(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一、教材简析:教科书共3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先是让学生回忆科学课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然后让学生填写网状图和交流讨论,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活动目的是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希望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比较它的镜片和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有什么不同,发现其中的秘密。

二、教学背景: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多少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了放大镜。

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科学词汇:凸透镜、透明、细节。

(二)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科学方法:正确观察、比较区别。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核心价值观:工具与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引领学生走进微小世界,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了解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凸”“透”镜。

难点:能利用简单的材料制作放大镜。

放大镜放大倍数与大小无关,取决于它的凸度。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教案

最新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放大镜(一)》教案

放大镜一、教学目标1.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能将物体图像放大。

2.正确、熟练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

3.根据放大镜的结构特征,利用简单材料制作简易放大镜。

4.激发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学生:①放大镜;②书写纸、吸水纸;③观察记载表;④玻片;⑤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水槽。

2.教师:同学生三、教学过程导放大镜用放大镜研放大镜做放大镜(一)导放大镜1.导入①出示单元提示语P1(课件:幻灯片)学生阅读。

②谈话: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或词组说明了我们将要探究的范围?2.揭题:为了更好地研究微小世界,我们必须借助一些观察工具,放大镜就是其中的一种。

(板题)3.复习:①还记得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过什么?②怎样拿放大镜观察效果最好?(二)用放大镜1.观察文字与手面(出示表一)①先用肉眼观察,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分组观察)②把用眼睛看到的与用放大镜看到的不同之处记载下来并汇报。

2.自主观察并作记载(出示表二)3.猜一猜——它们是什么引:放大镜有时还能帮助我们精细地区分物体。

①出示两幅图,讨论:图中所显示的可能是什么?这毛茸茸的丝毛是纸的什么?然后猜哪一张是书写纸,哪一张是吸水纸,并说明理由。

(学生对照实物分组讨论)②用放大镜实际观察这两钟纸,撕开、验证(实物投影)③结果反馈:你猜对了吗?你是怎么猜对的?4.课件出示:放大镜下的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描述一下感受)补充观察课本封面中的色块。

5.小结:放大镜的作用。

(板书)(三)研放大镜1.引:古希腊人把放大镜叫做魔镜,放大镜与一般的透明玻璃相比究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出示一般透明玻璃,表三)2.学生分组探究:一般透明玻璃与放大镜的观察比较、记载、汇报。

板画:3.根据放大镜的两个特点给放大镜取个科学名字。

4.凸透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查资料——P3)课件出示(四)做放大镜1.出示(领取):烧瓶、烧杯、塑料袋、塑料薄膜、细线、导线圈,分小组讨论:制作放大镜时要考虑放大镜外形的哪两个特点?2.学生制作,并试着观察,上台演示。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探究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探究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探究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一、教学背景和教育目标探究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教学是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科学教学内容。

在本教学中,我们将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课讲解,让学生了解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掌握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学生对于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进行了解和掌握,对于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进行理解和掌握。

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变焦镜头的焦距和光圈的变化对于图像的影响,完成实现对图像的调焦。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形式本教学的形式采用观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

进行理论课,讲解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以及调焦原理和方法,并且演示调焦的过程,进行实验活动,学生利用放大镜和凸透镜制作变焦镜头,并且利用变焦镜头对物体进行调焦,完成对变焦镜头的理解和认知。

2.教学内容(1)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变焦镜头由多组透镜构成,可以通过调节透镜的位置或者移动透镜镜面来改变焦距,从而达到物体的变焦效果。

在使用变焦镜头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调节镜头焦距的时候就可以获得想要的图像效果,这个过程不需要对其他参数进行调整。

(2)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在利用变焦镜头进行拍摄的时候,观察物体的成像效果通常需要调节镜头的焦距从而实现图像的清晰。

变焦镜头的调焦原理和方法是通过改变透镜组的位置从而实现焦距调节,从而达到图像的清晰效果。

具体调焦的方式包括手动调焦和自动调焦两种方式。

(3)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制作变焦镜头,观察使用变焦镜头对物体实现清晰成像的效果。

学生从中掌握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以及调焦原理和方法,并且理解焦距和光圈对于图像的影响。

四、教学步骤1.初步导入通过提问学生对于相机进行介绍,引出变焦镜头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变焦镜头在相机拍摄当中的作用。

2.基础理论讲解教师进行基础理论课,讲解变焦镜头的构成和使用以及调焦的原理和方法,并且演示使用变焦镜头完成对物体的成像过程。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放大镜》教学设计
A B C
(2)观察方法:
①看一看,摸一摸,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
点?
②为了方便观察记录,现将镜片编号。

③可以将镜片的特点用简图加文字记录在表格中。

探究镜片中央凸起程度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2.我的猜想: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可能与有关;
我的实验计划:
验证结果:
我的反思:
我的发现: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有关?
思考: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视野范围。

组内交流讨论:
全班汇报。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研讨,逐渐明晰放大镜的特点,以及影响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因素。

实验过程中充分发展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环节三:研讨(指向目标1,2,3)
7.板书设计
放大镜
8.教后反思
(1)我的教学效果怎样:制定的学习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达成了几条?达成度大约是多少?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学生的学习状态怎样?学生是否实现了发展?
(2)我的教学设计怎样:我的教学准备是否充分?是否处处为学生着想?学习过程设计是否适合我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
(3)我的教学机智怎样:是否对学生活动具有敏感性?能否迅速而正确的对课堂生成做出判断?能否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材内容包括放大镜的原理、放大镜的制作、放大镜的使用和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等基本光学知识,对光学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制作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掌握放大镜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运用放大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2.放大镜的使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和制作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深入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应用。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放大镜、显微镜等观察工具。

2.材料:放大镜的制作材料。

3.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如显微镜下的细胞、昆虫等,引起学生对放大镜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作用和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如光的折射等。

–展示放大镜的制作过程,解释放大镜的制作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放大镜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师总结放大镜的制作要点,强调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使用实验,如观察微小物体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放大镜的基本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放大镜,并能够运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和研究。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过一些光学知识,对光的传播和反射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

2.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制作放大镜,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分享制作经验和观察结果。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放大镜的原理和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模板。

2.透明塑料片。

3.实验记录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上课前的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放大镜模板和制作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放大镜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需要剪切透明塑料片、粘贴放大镜模板,完成放大镜的制作。

4.巩固(5分钟)学生用制作好的放大镜观察教材中的图片,观察放大镜对图片的放大效果。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观察距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记录和分析。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过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放大镜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放大镜,并记录下来。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近年来,科技发展迅猛,教育行业也不例外。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的放大镜科学教案——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正是以现代化的手段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本文将详细探讨该教案的特点和优势,旨在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意义和价值。

一、教案简介该教案针对六年级学生,通过观察显微镜,引导学生进行微观世界的探究。

主要内容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细胞的组成结构及特点等方面。

二、教案特点1、学生主体性强该教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要自己调整显微镜,调节焦距,探究样本的细节构造,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提高。

2、操作性强该教案设计了具体的实验步骤,每个步骤都有详细的说明。

学生可以根据步骤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实验结果有更直观的了解。

3、趣味性强该教案选取了生动有趣的样本进行观察,如蚕茧、细胞等,这些常见但又充满神秘感的生命体现象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案优势1、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该教案与科学课程思维导图的知识体系相符,采用了循环探究、情景化教学等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科学素养。

2、促进思维发展该教案通过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发现细胞构造,了解显微镜原理,促进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

3、扩展学生视野该教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观察对象,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样本,让学生在观察中扩展了自己的视野,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神秘与美妙。

四、教案实施1、前置条件为了保证教案的顺利实施,需要保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细胞、显微镜及其原理的基础知识。

2、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通过幻灯片或者其他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常见的生命体现象,并介绍显微镜的基础原理,让学生对显微镜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实验操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能力安排实验环节。

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显微镜,如何调节焦距等。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2021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放大镜》教案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显示出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学生引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通过专家点评和教学反思,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改进方向,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奠定了基础。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根据专家点评,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并制定了相应的改进措施。首先,在实验环节,我将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操作规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将更加鼓励学生发言,提高课堂氛围。此外,我还计划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知道放大镜是如何放大物体的。
2.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4.放大镜的原理。
5.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首先,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其次,我让学生互相交换观察到的物体,并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使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分享。此外,我还了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除了放大镜之外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用来观察微小物体。这样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但也找到了一些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问题1: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
解决办法:我在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并给出了正确的操作示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并探索放大镜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进行自主操作和观察。

但是,对于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行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2.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验和观察中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讲解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器材: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

2.实验材料:透明塑料片、小纸片等。

3.教学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见过放大镜吗?放大镜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通过PPT或其他辅助教学材料,讲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放大镜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放大镜的放大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放大镜的原理和作用。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点评,强调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观察的准确性。

让学生再次观察和操作,巩固放大镜的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放大镜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让学生对放大镜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与放大镜相关的实践作业,如: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放大镜找出其中的细节,并记录下来。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放大镜六年级科学教案
(2)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铅画纸、吸水纸的特征,并验证自己的猜测。
3.自制放大镜
(1)教师出示烧瓶、烧杯、盐水瓶、塑料薄膜。讨论:怎样用这些器具制作放大镜?
(2)学生制作放大镜,并用自制放大镜观察指纹。
(3)讨论:这些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放大镜为什么能把物体放大呢?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的资料。
二、使用放大镜;
三、放大镜的特点。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学法指导、突破重难点的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
放大镜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工具,我们会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们曾用它观察过什么?有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就让我们进行观察,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二、探究过程
1.放大镜下的发现
(1)教师出示桂花树叶和新闻纸,要求学生用眼睛观察并记录。
4.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获得了什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2)出示放大镜,要求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桂花树叶和新闻纸。
(3)讨论:用眼睛看到的树叶和用放大镜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4)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
(5)教师用幻灯片出示原始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讨论:在放大镜下的计算机、电视机屏幕图像是什么样的?
2.它们是什么
(1)教师出示书写纸(1号)、铅画纸(2号)、吸水纸(3号),让学生根据眼睛观察到的特点判断哪张是书写纸,哪张是铅画纸,哪张是吸水纸?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难点
会使用放大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学
目标
1.了解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会使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或物体的细节。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1.1《放大镜》教案一. 教材分析《放大镜》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以放大镜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放大镜的原理,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可能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放大镜样品。

2.制作放大镜的材料。

3.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放大镜样品,让学生初步了解放大镜的外观和作用。

然后讲解放大镜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放大镜的作用。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对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举例说明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作业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展示。

8.板书(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巩固。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放大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说课稿-1.1放大镜|教科版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1放大镜教科版一、教学设计特色和效果(一)教材分析:《放大镜》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内容。

本单元是按照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顺序编排的,从放大镜到显微镜,引领学生进入昆虫世界、晶体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动,由浅入深逐步展开。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

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并不是很了解。

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

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

《放大镜》一课作为“微小世界”单元的起始课,对激发学生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领悟观察工具的发展带来的好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和认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结合六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凸起;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过程与方法: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发现更多细节。

3、情感目标: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用放大镜观察到物体的更多细节,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三)教法学法:1、教法:采用探究式教学法,组织学生经科学探究过程,并综合运用比较法、发现法,在学生充分探究的同时运用讲解、点拨、启发、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源动力。

2、学法:为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建立科学概念,经历过程。

(四)教学策略与过程: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认知水平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使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吸引学生不断探究,使学习流程更流畅、自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1《放大镜》   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1.1《放大镜》教学设计纹。

珠宝商用放大镜鉴定珠宝。

考古人员用放大镜鉴定古董。

技术人员修理精密仪器。

……2、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填写网状图。

温馨提示: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3、小结:这么多的人都在使用放大镜说明了使用的广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门都使用放大镜,说明使用放大镜的重要价值。

二、活动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应该怎样正确地使用放大镜?明确:(1)观察方法一:镜动,眼、物不动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观察方法二:物动,眼、镜不动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对比观察用眼睛看科学课本上的一幅照片,再用放大镜观察这幅照片。

◆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我们还有什么发现?◆有哪些细节是用放大镜后才看到的?明确:我的新发现: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3、用放大镜看看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也是由讨论填写归纳回答观察回顾掌握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温馨提示:先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实际验证一下。

(1)我的假设与理由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2)验证现象注满水的器皿具有放大功能,空的器皿是起不到放大作用。

水滴也具有放大功能。

(3)现象成因讨论:①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功能。

②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明确:因为镜片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吗?(1)用直径大小不同的凸度一样的放大镜观察。

明确: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无关。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各种仪器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光学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光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探究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针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就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作详细介绍。

1.实验名称: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2.实验目的: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虫子的结构,并且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3.实验归纳:本实验的探究对于从积极主动动手制造、摸索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自行制作放大镜,并观察小虫子,可以训练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制造工具的快乐。

4.实验具体步骤:第一步:先让学生制作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例如:纸、盒子、泡沫板、水等等。

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学生制作完放大镜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手指,体验一下放大镜的作用。

第二步: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线的反射,通过一个凸透镜使光线聚焦到一点上,从而形成放大镜的效果。

老师可以适当地讲解光学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第三步:观察小虫子。

老师可以在学校附近的花坛或其他校园周围环境找一些小虫子,比如蚂蚁、蜗牛、蝌蚪等等,让学生选择并采集。

学生采集小虫子后,可以放置在小试管或其他类似的容器中。

接着,让学生把放大镜对准小虫子,并观察小虫子自身的细节和结构。

第四步:观察小虫子后,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事实,并询问他们对于小虫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和疑问。

老师可以就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活动。

5.实验效果:通过制作放大镜,让学生掌握了光学原理,鼓励他们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观察小虫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虫子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在自觉进行现象观察的同时,通过思考和研究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开启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思维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放大镜-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

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
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
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
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
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
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
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
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
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
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
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
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
——“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