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着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复杂问题。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民族政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化,而民族关系的发展也对中国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出发,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古代中国,中央政权往往通过统一的文化、宗教以及政治体系来管理多民族地区。

这种方式对于确保统一和控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常常忽视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在周朝、秦朝以及汉朝时期,中央政权努力推广中华文化,将汉族文化视为标准,压制或边缘化其他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从而导致了一些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二、元朝至清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至清朝时期,由于政权的变迁和区域的改变,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演变。

元朝时期,蒙古族政权采取了宽容包容的政策,尊重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但也并非没有冲突。

明朝时期,汉族政权重新上台,对于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保守,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自治权。

清朝时期,满洲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治,包括割据地区、移民入乡、改土归流等措施,这些政策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民族关系紧张和冲突。

三、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在中国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经历了新的挑战和变革。

面对外国列强侵略和领土割让,中国政府开始重视少数民族的民族自决权和权益保护。

此时,中国人民开始强调“五族共和”的理念,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和自治,推动了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但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地理因素,民国时期的中国仍然存在着一些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迎来了新的起点。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旨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鼓励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武则天的三教政策与文化发展浅析

武则天的三教政策与文化发展浅析
21 0 1年 1 O月
第2 卷 5 第5 期
新乡学 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u a o ix n nvri( oi cecsE io) orl fXni gU i sy S c l i e dt n n a e t aS n i
0e。 t201 1
Vo . 5 No 5 12 .
武 则天 虽然 在 政 治上 革 唐 为 周 , 立 r女 主 掌 建
权的中央集权大一统政权 , 但在思想文化上却采取 了比较开明的政策 , 、 、 儒 释 道并立 , 没有哪一家的学
说 能够 独 霸天下 ,给学术 思想 的发 展带 来 良好 的风
气 , 而更 有利 于 三 教 之 间 的相 互 交 流 与 融合 。武 从
至 武周 时 的法藏 , 理 论 上适 应 当 时封 建 统治 的需 在
要, 形成 了一个很 重 要 的宗 派 。
禅 宗在 唐 代 的兴 起 , 始 于 弘 忍 (O_ 64 , 开 6 1_7 )
权, 在实质上并未改变封建制度的基本性质 , 政权仍
他所开创的“ 东山法 门” 今湖北 黄梅 ) 后 来称为 ( , “ 宗” 北 。这个 地 方性 的宗 派 后来 被 提 拔 为 国教 , 弘 忍弟子惠安 、 神秀等都先后应召入都 , 号称 国师 。弘 忍 的另 一 弟 子 慧 能 在 广 东 创 立 的 宗 派 , 做 “ 叫 南 宗” “ 宗” ,南 僧侣 大多 出身 寒庶 , 能 本人 的身 份也 慧 很 低贱 , 活动 最初 限 于社 会 的 中下层 。王维 这样 其 记载 : 慧能“ 不生族姓之家” “ , 杂居止于编人” “ , 混 农 桑于 劳 侣 ” 可 见 这 一 派 和 过 去 那 些 教 派 不 一 。 样, 禅宗 的教义是最简易的, 中虽然也有一套宗教 其 哲 学 , 和 过去 的佛 学相 比, 不仅没 有 繁缛 的理论 但 就 说教 , 而且 比较 通俗 易 懂 些 。这 一 宗 派 的兴 起 及 其 在 后来 的发 展 , 和 武 则 天 当政 时期 庶 族 地 主 当权 是 者 势力 上升 有关 系 的 , 且 其对 中 国传 统 思想 文化 并 的影 响是深 远和 全面 的 。

武周的治国方略

武周的治国方略

武周的治国方略
武周的治国方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选官制度:武则天在位期间,创新选官制度,开创了自举、试官、殿试、武举等制度,使得每年选官人数多达5万,较唐高宗时期激增了五十倍,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君子满朝治天下”。

2.善于治国:武则天在治国方面政策积极,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经济发展迅速。

百姓过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日子。

3.承前启后:武周之治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史称“武周之治”。

武周之治被誉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是武则天在延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盛世局面。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

中国史上民族政策及民族关系认识1、汉族的来源辩:在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一千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他们向周边扩展或者和周边的中心互相影响,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段历史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向国家阶段过渡的社会变革情况。

当时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姬、姜为主的部落群;在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组成,他们大都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

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是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

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在和东夷的斗争中结合成部落联盟,东夷以伏羲氏为代表,传说为雷神后代,以龙为图腾,相关的是少昊凤姓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国语•楚语》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领蚩尤,东夷组成部落联盟,和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

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道其中一个部落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放逐到崇山,三苗一度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要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领域。

在走向文明社会的突击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中心不断扩大,最终形成炎黄部落联盟为中心,包括东夷,苗蛮大部分先民的共同体,这就是华夏族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融合时期,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为号召,与之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一、朝的民族政策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和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

朝首创皇帝制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

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

“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始皇采纳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

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

朝颁布统一全国的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

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和延续朝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围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

在郡下设“道”是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是县的特殊形态。

道的设置,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是“北击匈奴”和“百越”。

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和激化了皇朝部矛盾,是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刍议

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刍议

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刍议
北周武帝掌握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为后来的发展和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武帝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武帝重视多民族并存政策,宣扬各民族平等和尊重,彻底消除了前朝落后的政策,提倡对所有民族一视同仁,不论他们来自何方。

他还允许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促进民族间的友谊与和谐,推动统一大唐,实现地域大一统。

其次,武帝重视社会劳动分工,倡导各异婚俗以及特有节日的共同遵守,开展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形成民族文化的共同脉络,从而推动政治中心的交流与联系,促进民族的和谐发展。

此外,武帝还实行多方位的民族政策来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他推行精准扶贫,推进发展中国家,加强农耕文明,提倡重视现代化,并实施反黑社会组织禁令等措施,充分保障了民族的繁荣与发展。

总之,北周武帝的民族政策创造了中国诸多民族相互尊重,关系融洽的良好政治环境,为谱写中国伟大民族的新篇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武则天的“十二”条改革政策大得民心

武则天的“十二”条改革政策大得民心

武则天的“十二”条改革政策大得民心武则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李世民的儿媳妇,也是李世民的小妾,生于山西,太原人。

李世民的夫人长孙皇后去世后,有人对太宗李世民推荐说,武士雙的女儿长得十分可人,于是李世民便下诏将14岁的武则天招到宫里,封为才人。

太宗李世民死后,按照当时唐朝的规定李世民的众多妻妾都被强制送进了尼姑庵做了尼姑,武则天和众多宾妃一样也作了尼姑。

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武则天侍奉过太子李治,她聪明伶俐在当时就很讨太子喜欢。

她会卖弄风情,让李治很着迷,无奈武则天是父亲的才人,尽管喜欢也不敢过分。

李世民去世后李治即皇帝位,有一次高宗李治去寺院视察,见到了武则天在那里哭泣。

看到流泪的美人,高中即怜悯又喜欢,这事被王皇后知道后,王皇后就把武则天领出了寺院,引见到了后宫。

王皇后的目的是想利用武则天离间,阻挠高宗对萧淑妃宠幸。

武则天进宫后,虽然是一介女流,但颇有心计,固宠的招数一个接着一个,他卑躬屈膝侍候王皇后,皇后总在高宗面前说他的好话。

不久武则天就被封为昭仪,后来皇上渐渐疏远了萧淑妃,武则天自己被皇帝专宠。

这时,她和皇后也不那样客气了。

并且把皇后当成了她专宠的唯一对手,并随时想除去王皇后而后快。

不久武则天生了个女孩,王皇后去探望,皇后走了以后,武则天将女儿捂死在被子里。

然后在高宗面前大哭大叫,高宗大怒,王皇后刚走女儿就被捂死,武则天在趁机诋毁王皇后,皇帝李治对王皇后后万分不满,怀疑武则天的女儿是王皇后给捂死的。

高宗几次提出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无奈大臣长孙无忌等人坚决反对。

也有很多的大臣为讨好皇帝和武则天而支持废皇后而立武氏为后。

大臣许敬宗就是其一,许敬宗在朝中散布说。

乡下老农多收了几抖麦子还想换一个媳妇那,更何况皇上换皇后,这事与诸位无关,这是皇上家事。

尽管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坚决反对废皇后。

最后高宗还是下诏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

并命令群臣,周边酋长,宫中宾妃,到萧义门拜见新皇后武则天。

(历史上朝拜皇后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归纳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

归纳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

归纳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
归纳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至今的少数民族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统一政策阶段:早期的中国统一政策是以武力征服并统治少数民族地区,这种政策在秦汉时期比较常见。

在唐朝和元朝时期,政府实行了赏识少数民族,提拔优秀人才的政策,加强与少数民族的联系和交流。

2. 分化政策阶段:在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了农牧分离的政策,将汉族农民引入少数民族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对少数民族进行牧业高度发展和保护。

3. 化解矛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渐深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在经济、文化上大力进行支持和帮助,化解民族矛盾,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4. 发展保护阶段:当前,中国政府在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供优惠政策和扶持机制,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语言,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探析政策与实践

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探析政策与实践

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探析政策与实践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探析:政策与实践中国历史上的唐朝(618年-907年)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其中武则天在位期间独特的政策与实践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并深入分析她的政策与实践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一、社会背景与经济基础在探析武则天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与经济基础。

武则天时期,中国的社会稳定,国内外的战争相对较少,这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社会阶级的形成,以及城市发展和商业繁荣,也为武则天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政策与实践2.1 改革税收政策武则天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税收改革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她通过降低税收负担,减轻百姓的负担,促进了农、商、工业的发展。

同时,她还实行了巧妙的税收调整措施,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推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2.2 推动农业生产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她提倡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灌溉工程,改善耕地条件,提高农作物产量。

此外,她还颁布了保护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环境,鼓励他们投资农业,推动农业的繁荣。

2.3 促进商业发展武则天时期商业发展迅猛,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商业的繁荣。

她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扶持商业信用,鼓励商人从事商业活动。

同时,她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鼓励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推动了国际市场的扩大。

2.4 鼓励手工业与制造业发展武则天时期,手工业与制造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她实行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鼓励手工业工匠独立创业,提高产品质量,并且加强对手工业的技术培训与研发。

与此同时,她还鼓励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冶铁、纺织、造纸等行业的发展,提升了国家的工业水平。

三、经济繁荣的原因分析3.1 有效的经济政策武则天的经济政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她通过改革税收政策、推动农业生产、促进商业发展、鼓励手工业与制造业发展等手段,从多个方面刺激经济的增长,使国家整体经济得到了极大的促进。

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与民族政策

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与民族政策

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与民族政策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历史长河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冲突和摩擦。

但同时,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联盟时代。

在这个时期,各部落之间通常会组成联盟,发展出一套自治的政治体系。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就有“德技之制”,即通过技艺水平和德行表现来选拔多民族的官员,使楚国内外各族共存共荣。

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渐形成,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开始对各民族实行更为明确的民族政策。

其中一个重要的政策是“分官掌柜”,即在各地任命当地土著族人担任官职,实现地方自治。

这个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多数都由当地的土著族人和唐朝官员组成的政府管理,因此文化交流得以顺利进行。

此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还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以鼓励各民族的联合和发展。

例如,在唐朝时期的西域地区,皇家每年会向各个民族赠送一定数量的丝绸、茶叶等财物,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谊。

此外,唐朝政府还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军事和科技,使得西域各族的经济和文化得以迅速繁荣。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了各民族文化在统一大国中的重要性。

因此,在唐宋时期,出现了一些记载各民族文化的文献,如《西域传》等,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19世纪末,清朝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开始发生变化。

由于国家面临外来压力和内部矛盾,清朝政府逐渐对各民族实行同化政策,如禁止蒙古族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字等。

这些政策逐渐引起了各民族的不满和反抗,使国家的统一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总体来说,古代中国的民族自治和民族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统治者的治国理念和政治智慧。

在推动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方面,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统治者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种开放、宽容、谦卑的治理理念,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和谐共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与效果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与效果

武则天的治国措施与效果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的统治下,实施了一系列治国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探讨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及其效果。

首先,武则天在政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她削弱了朝廷的权力,将重要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保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她还整顿了官僚体制,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

此外,她还通过创立内廷,选拔儿女进入政府,以确保自己家族的继承权。

这些政治措施使武则天能够稳定掌握政权,并推动中国社会朝着一个更加稳定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在经济方面,武则天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她加强了对外贸易,积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达到了繁荣国内经济的目的。

她还实行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刺激了农业生产。

另外,她注重发展手工业和纺织业,扩大工业规模。

这些经济措施使得中国经济获得了不小的发展,为社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文化方面,武则天倡导并积极推动儒家和佛教的普及。

她提倡儒家思想,推行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以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她也重视佛教的传播,建造了许多佛寺,推动了佛教的兴起。

这些文化措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武则天的治国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状况。

她的政权稳定,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她的经济政策促进了国家经济的繁荣,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她注重军事建设,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她还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虽然武则天的执政被一些人批评,但她的治国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局面。

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

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白关峰(1983-),男,回族,河北新乐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 85 -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白关峰1,王相鹏2,刘 敬1(1.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扫除威胁、威服四方的民族征战政策;“贵中华,贱四夷”的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政策。

关键词:武则天;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K24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85-04武周时期(675年—705年)作为唐朝340多年历史长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上承太宗“贞观之治”,下启玄宗“开元盛世”,为唐时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武则天的文治武功引人瞩目,具有不可抹煞的功绩。

而作为其文治武功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政策,其历史借鉴作用可见一斑,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开拓,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探讨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我们认识武周时期的民族关系,完善现今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武则天时期的羁縻政策,主要是通过设置羁縻府州、提拔少数民族人才、优待少数民族降众、重用蕃将等方式,以和平的抚绥方式为基础,通过政治上的笼络与经济上的交流来逐渐实现民族间的融合、濡化,最终达到“顺其情,分其势”的目的。

通过团结拉拢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使其属民“咸服之”,为武周时期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了机会。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历史各朝的民族政策

高考热点1:中国古代历史各朝代的民族政策一、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春秋诸侯争霸给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向中原发展的机会。

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犬牙交错,打破了各民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民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大大密切了华夏民族与其他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秦灭六国后,派兵征服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迁移中原50万人去那里戍守,和越人杂居。

通过秦始皇的开拓、经营,秦朝疆域扩大,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到南海郡,人口达2千万。

汉武帝继秦始皇以后,为进一步发展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汉武帝时打败匈奴,通西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新疆地区正式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建立起幅员广大的封建国家。

东汉末年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主要民族“五胡”经三国到西晋,人数已达几百万。

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淡保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但是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互相影响,也加速了民族融合。

北朝是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

他改革鲜卑旧俗,推行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

唐朝时,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

唐朝加强了与边疆各族的联系。

回纥、粟末、南诏等首领接受唐朝的册封,经济上与唐往来密切,文化上互相交流。

吐蕃与唐通婚,基本上保持了亲戚关系。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立,使唐朝在西域有效地行使政治军事权力,这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西北边防、发展中西交通起了重大作用。

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分别实现局部统一。

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的融合。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
1. 概述
2. 夏、商、周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2.1 夏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2.2 商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2.3 周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3. 秦汉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3.1 秦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3.2 汉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4.1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4.2 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5. 隋唐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5.1 隋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5.2 唐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6. 五代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6.1 五代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6.2 十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7. 宋辽金元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7.1 宋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7.2 辽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7.3 金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7.4 元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8. 明清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8.1 明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8.2 清朝的少数民族政策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9.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少数民族政策
9.2 改革开放以来的少数民族政策
10. 结论
参考文献
1.张三,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策”, 中国出版社, 2000.
2.李四, “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5.
3.王五, “中国各朝代的少数民族政策比较”,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论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论武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

浅析则天在用人方面的策略和贡献吴玲莉摘要: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正统的女皇帝,是我国古代历史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

就其在用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任人唯贤、不拘门第、资历;二是广揽英才,不避仇怨;三是信赖人才,爱惜人才;四是思贤若渴,极力求访。

为了寻找英雄和人才,在执政期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如: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武举和殿试,派使臣到民间寻找人才。

武则天卓越的才能也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如:一政治清明;二经济发展;三国力强盛;四科举制发展等。

关键词:武则天;任人为限;不拘门第;不避仇怨;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Abstract: Wu Zetian is the history of China's only one orthodox female emperor, is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ancient outstanding statesman and poet. The people in publishing ha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Appoint people on their merit, not birth, is a qualification; two is widely LAN excellence, avoiding enmity; three is the trust people, cherish talent; four is Sixianruoke, tried to seek the visit. In order to find the hero and talent, during the administration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Such as :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palace, to send envoys to folk looking for talent. Wu Zetian excellence can also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Such as: a political Qingming; tw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ee strong national strength; four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development.Key words: Wu Zetian; Ren limit; informal family; avoiding enmity; politics; economy development; national prosperity一、策略武则天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开明的政治家,从公元660代高宗掌权到公元705年病逝。

武周朝代的政治成就与历史影响

武周朝代的政治成就与历史影响

武周朝代的政治成就与历史影响武周时期(690年~705年)是武则天建立的朝代,为区别于历史上先秦时期的周朝而称为武周。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独特且重要的一个阶段,以下是关于武周时期的详细概述:一、政治背景与建立●建立时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群臣的劝进下,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标志着武周政权的建立。

●政治体制:武则天作为武周的唯一皇帝,掌握了绝对的权力。

她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包括任用酷吏打击反对派、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等。

●重要事件:武则天称帝后,不仅改国号、建元、定都,还追尊自己的祖先,立武氏七庙,改置社稷,展现了其作为皇帝的权威和决心。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状况●农业发展:武周时期,均田制的继续推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户口数显著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提升。

●科举制度: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她开创了殿试和武举,为更多的人才提供了进入仕途的机会,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三、文化与宗教●文化繁荣:武周时期的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诗歌、绘画、雕塑等领域都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作品。

●宗教政策:武则天对佛教等宗教持开放态度,并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例如,她下令各州置大云寺以宣扬佛教思想。

四、军事与外交●军事成就:武周时期,武则天在军事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她收复了安西四镇、置北庭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和管理。

同时,她也多次派遣军队平定边疆的叛乱和侵扰。

●外交关系:武周时期的中国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保持着友好的外交关系。

五、历史评价●历史地位:武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标志着女性首次登上皇位并掌握国家大权,而且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后世影响:武则天及其武周政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一些政治制度和政策被后世所借鉴和继承,而她的历史地位也被后人所认可和尊重。

综上所述,武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且重要的阶段,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武周政权的历史地位

武周政权的历史地位

武周政权的历史地位武则天在长达45年的统治期间,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平定叛乱势力、巩固统一国家;发展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胸襟气量宽阔,善于纳谏从善。

她是一位基本上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14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中,封为“才人”,赐号“武媚”,俗称“媚娘”。

唐太宗死后,她被送进感业寺削发为尼。

唐高宗(太宗之子,李治)时又被召回宫中,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王皇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

高宗多病,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大权。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受高宗委托参与决策政事。

武则天精通文史,明敏果断,朝臣把高宗和武后并称为“二圣”,而实权完全掌握在武则天手里,唐高宗不过空有其名罢了。

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唐中宗继位,武则天被尊为皇太后,朝中军国大权集于一身。

次年,她废掉唐中宗,立唐睿宗,以太后身分临朝称制。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她又废掉唐睿宗,改国号为“周”,自立为帝,自称“圣神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

直到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她82岁时病死,前后执掌政权达45年之久。

武则天统治时期,对于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诸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对唐初100多年鼎盛局面的延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平定叛乱势力,巩固国家统一光宅元年(684年),唐初大将李勣(原名徐世勣)之孙,眉州刺史徐敬业因坐赃被贬为柳州司马,他心怀怨恨,与其弟徐敬猷及被贬官的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聚会扬州暗中策划起事,徐敬业自称匡复上将、领扬州大督都,以魏思温为军师,唐之奇、杜求仁为左右长史,李宗臣、薛宗璋为左右司马,发布了由骆宾王起草的《讨武曌檄》,并以匡复庐陵王(唐中宗李显被废后封为庐陵王)为旗号,号召各地响应,十多天内,兵力已扩充到10多万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变,武则天并未表现出恐慌和畏惧。

她果断地命令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大总管,率领30万大军前往镇压叛军。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

各朝代少数民族政策1.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

汉朝时期,中央政府重视统一和稳定,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同时,汉朝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

在治理边疆地区方面,汉朝实行“郡县制”,设立郡县机构来管理各个地区。

这种制度允许少数民族保留一定的自治权,同时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此外,汉朝还采取了婚姻联姻政策来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

通过婚姻联姻,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减少文化冲突。

2.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开放的时期之一,在对待少数民族方面也体现出了包容和开放的态度。

唐朝时期,中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首先,唐朝实行了科举制度,使得少数民族的人才也有机会进入官僚体系。

这一措施促使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并且为少数民族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唐朝还鼓励各个民族保留和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在政府机构中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翻译和记录各个民族的文字和语言,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权益。

此外,唐朝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上的各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这种开放政策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3.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对待少数民族也有着特殊的政策。

清朝在统治边疆地区时采取了“宗法制”来管理少数民族。

根据“宗法制”,清朝皇帝认可并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法和习俗,并且允许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地方官员。

此外,清朝还实行“蒙汉双方面”政策,即在官员任命和管理上同时考虑蒙古族和汉族的利益。

这一政策保护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并且促进了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然而,清朝时期也存在一些对少数民族不公平的政策。

例如,在土地分配上,清朝对汉族地主更加倾斜,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失去了土地和财产。

4. 当代在现代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七年级华东师大版历史下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

七年级华东师大版历史下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

七年级华东师大版历史下从武周政治到开元盛世知识点知识点知识点1 女皇帝武则天“武周政治”唐太宗死后,儿子高宗即位。

高宗体弱多病,让皇后武则天代为视政;于是大权旁落。

高宗死后,武氏临朝称制,独揽朝纲。

690年,武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后人把武氏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武周政治”。

武则天能够当上皇帝的原因(1)客观上,高宗体弱多病,为武则天为视政提供了机会。

(2)主观上,武则天个人具备较高的政治才能。

武则天上台后采取的统治措施一方面,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任用“酷吏”,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反对她的贵戚重臣和李唐宗室。

另一方面,在社会政治、经济方面,武则天则继承唐初以来的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行科举制。

她任用的贤能之士,有不少在开元年间成为名相重臣。

开周政治为唐代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后人把武氏临朝称制到代唐称帝的20余年统治,统称为“武周政治”。

武周政治为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知识点2 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的含义开元盛世是对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经济情况的概括。

说明你知道“开元”的含义吗?“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即公元713~741年。

其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

开元盛世书面形成的原因712年,唐玄宗即位,为稳定朝廷政局,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用贤人,整顿军队,提倡节俭,重视生产。

经唐初近百年的发展和积累,到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后人赞誉为“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后期的概况开元、天宝之际,唐玄宗怠于政事,淫于酒色,朝廷政治逐渐败坏,边将乘机起兵叛乱。

此后,唐朝国力大衰,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统治后期的评价前期,玄宗任贤纳谏,注意节俭,重视生产,唐朝进入全盛时期,这说明他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Vol. 29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7──────────收稿日期:2007-06-20作者简介:白关峰(1983-),男,回族,河北新乐人,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 85 -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白关峰1,王相鹏2,刘 敬1(1.兰州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2.西北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摘 要: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其民族政策主要表现为:“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反对分裂、维护统一、扫除威胁、威服四方的民族征战政策;“贵中华,贱四夷”的民族偏见、民族歧视政策。

关键词:武则天;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中图分类号:K242.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6-0085-04武周时期(675年—705年)作为唐朝340多年历史长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上承太宗“贞观之治”,下启玄宗“开元盛世”,为唐时多民族、多元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武则天的文治武功引人瞩目,具有不可抹煞的功绩。

而作为其文治武功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政策,其历史借鉴作用可见一斑,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开拓,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探讨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对我们认识武周时期的民族关系,完善现今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顺其情,分其势”的羁縻政策武则天时期的羁縻政策,主要是通过设置羁縻府州、提拔少数民族人才、优待少数民族降众、重用蕃将等方式,以和平的抚绥方式为基础,通过政治上的笼络与经济上的交流来逐渐实现民族间的融合、濡化,最终达到“顺其情,分其势”的目的。

通过团结拉拢少数民族上层人物,使其属民“咸服之”,为武周时期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了机会。

(一)羁縻府州的设置因长期受“因俗而治”、“以夷治夷”等传统民族政策主导思想的影响。

武周时期沿袭太宗之治,对归附的各民族君长,都加以册立、礼遇、馈赠,设置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作为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贯政策其主要特点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

武周时期对羁縻府州的管理,主要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两种形式实现。

边州都督府主要效法两汉时期“因俗而治”的属国制度,即保留各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以其首领为都督、刺使,并皆可世袭。

仅南诏一方,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正式建立姚州都督府,至武则天神功年间(697年),所设羁縻州就已多达57个之多;都护府是武周时期负责边疆少数民族军政的最高权力机关,其主要任务是“抚慰诸蕃,辑宁外寇,觇候奸谲,征讨携贰”[1](P1922)。

长寿元年(692年)九月,武则天应西州都督唐休璟之请,派王孝杰、阿史那忠节率军西击吐蕃,光复安西四镇,并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发兵戍之”[2](P6488)。

为了进一步加强西北边防,进而于长安二年(702年)十二月,又新“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3](P6561)。

这样,通过羁縻府州的设置,不仅大大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维护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防止了内乱与分裂,而且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以和睦的方式沟通交流,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为各民族地区的开发、治理,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空间。

(二)重用蕃将,提拔少数民族人才,优待少数民族降众 自战国以来,各中原王朝就有优待少数民族降众、壮大自身力量的传统。

武周时期不仅保持了这一传统,而且发扬了这一传统,重用蕃将,使其掌统大权,充分发挥其骁勇善战的优点,成为武周帝国坚强的柱石、钢铁长城。

唐朝初期因太宗灵活的民族政策,使四夷威服,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接触,为承袭贞观遗风的武则天重用蕃将,提拔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了广阔的人文条件。

据马驰先生统计,“武则天当政年代,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其数目之巨,让人不可思议。

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千计。

有姓名可考的,粗略统计,擢将军、郎将的,不下百余人。

”[4](P34)众少数民族将领们,以其血肉之躯,忠诚赤心,担负着内巩京师、外备征御的重要任务。

永隆元年(680年),武则天就曾任用名将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5](P6395),经营西北边防;天授元年(690年),蕃将阿史那斛瑟罗因拥立武则天称帝有功,加封“竭忠事主可汗”[6](P6065);天授二年(691年),西域于阗伏阇雄死,武则天封其子尉迟璥为于阗王继立;神功元年(697年),东突厥默啜因助武周讨伐契丹有功,而得授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除此之外,回纥的婆闰被封为左卫大将第29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1月- 86 -军;铁勒的契苾耸被拜为豹韬卫大将军;靺鞨李多祚被授为右羽林卫大将军等。

正是这些民族优待政策,才使这些少数民族将领们,南征北战、开疆拓土,以已一计之长,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结为甥舅”的和亲通婚政策和亲政策作为一项传统政策,始于鼻祖刘邦,“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7](P2895)。

其间历经800多年,首尾贯穿近九个世纪,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中原公主入蕃,或是无数蕃地公主出嫁中原。

不同民族之间的族际联姻,使血融于水,消除了民族间的歧视和隔阂,这不仅增进了民族间的联系,加强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而且沟通了民族感情,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正是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汉族和各兄弟民族既有各自的聚居区而又交错杂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布状况。

”[8](P2)有唐一代,上行下效,异族通婚之风盛行。

武周时期这一风尚依旧,不仅各民族上层人物以联姻的形式调解各民族关系,处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而且异族通婚也风靡下层社会。

调露元年(679年)十月,入藏的文成公主就曾派吐蕃大臣论塞调傍到长安请求和亲。

开耀元年(681年),吐蕃又再次上表请求武则天将女儿太平公主出嫁,终因武则天借故回绝而作罢。

永昌元年(689年),唐宗室女李深出嫁吐谷浑元王慕容若,“夫人幼称女范,……年廿二出适元王慕容若。

乃居贵地,降处尊劳,……以景云元年(710年)五月五日奄从风烛,春秋四十有三”[9](P113)。

此后相继,“则天大圣皇后之侄孙女”[9](P111),又下嫁青海吐谷浑第四代国王慕容曦光;“武周魏王承嗣之孙,太仆卿、燕国公延寿之女”[9](P106),出嫁吐谷浑慕容神威。

通过武则天两位亲属后代出嫁吐谷浑,可见武周政权对和亲政策的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周边少数民族首领也主动上表和亲联姻。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王朝主动与武周和亲,停止战争。

圣历元年(698年),后突厥默啜可汗上表武则天,请求做则天皇帝的干儿子,并表示愿将自己的女儿出嫁武周政权,建立和亲关系,但最后毁约而终。

长安三年(703年)四月,吐蕃“又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则天许之”[10](P5226),后因赞普死于战阵,和亲之议夭折。

除此之外,因受政府和亲政策的影响,朝野大臣、民间汉夷和亲之风犹盛。

武周时期,原宰相斐炎侄斐伷先“为吏迹捕,流北庭……娶降胡女为妻”[11](P4229)。

并且现今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如《武周载初年西州高昌县宁和才等户手实》、《唐神龙三年高昌县崇化乡点籍样》等,除有汉族姓氏外,安西的白姓、龙姓,昭武九姓的康、曹、史、安、石、何诸姓都有,这就告诉我们,其时当地汉胡民族之间互相联姻的历史史实。

“和亲文化虽然会在许多方面出现碰撞现象,但从整体来看,频繁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不断交融则为和亲文化的主流。

”[12](P584)和亲政策的推行,增加了各民族之间信任与了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冲突,减少了战争,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异族之间的混血。

随着公主的入蕃或入华,促使其文化传入对方之地,大大密切了双方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了周边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

三、推进文化交流、发展生产、稳定经济的教化政策 (一)推进文化教化政策武周时期因袭盛唐遗风,鼓励与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学堂。

与此同时,武周政权允许与鼓励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国子学”和中央王朝各地方郡学读书为质,即所谓“质子制度”。

虽然质子制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民族压迫的产物,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却为实现与维护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武则天崇佛建寺,全国各地寺院林立,当然民族地区也是非同一般。

这样,随着佛寺的兴建,汉地先进文化也就找到了传播的载体。

天授元年(690年),则天皇帝向全国各地颁发《大云经》,并令“诸州各置大云寺”。

如天山南北地区的龟兹、疏勒等地均修建大云寺。

至中宗复位后,改全国大云寺为龙兴寺。

而今于阗考古发现的龙兴寺遗址,就是当时“汉族军政官员,按照中原的风尚习俗,经常在寺内聚会的场所,在异乡殊俗之地,为维系和传播汉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13](P71)除此之外,在和亲出塞之际,公主们将中原汉文书籍、舆服、礼仪等中原文化和酿酒、纺织、医药、农耕等先进技术带到民族地区。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有利于其族群素质的整体提高,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轻徭薄赋,徙民实边,移民屯垦,繁荣商贸的经济帮扶政策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之武周时期的中原地区相对落后,国家在该地区虽有贡赋任务,也多是贡献少量的土产方物,并且能够得到武周政府的大量回赐。

而对少数民族的驻军而言,也多是耕战结合,发展屯垦,并且还移民屯垦以实边防。

调露年间(679年—680年),黑齿常之在击败吐蕃军队以后,在河源地区,一面加强边防;一面实行屯田,“垦田五千顷,岁收粟斛百余万”,使“食衍士精,戍逻有备”[14](P4122)。

天授初(690年),娄师德在丰州“率士屯田,积谷数百万,兵以饶给,无转饷和籴之费”[15](P4092)。

长寿元年(692年),王孝杰大破吐蕃,光复安西四镇,武则天力排众议,派军三万镇守,“既征发内地精兵,远逾沙碛,并资遣衣粮等,甚为百姓所苦”[16](P5304)。

为解困境,武则天下令唐军在天山南北,开展屯垦,据《唐六典》记载,当时西域屯垦五十六屯(唐制一屯为五十顷)。

这样,仅当时在天山南北屯田就达二十八万亩之众,规模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因中原地区白关峰,王相鹏,刘 敬: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 87 -与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的差异,中原的农耕经济盛产农产品,但缺乏畜产品,特别是作战所需之良马劲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游牧经济类型决定其畜产品丰富,其饮酪食肉,但其它生产、生活资料匮乏,其迫切需要汉地的茶叶、丝绸、瓷器、铁器等生产、生活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