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中学《历史与社会》学案

合集下载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2与山为邻说课稿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2与山为邻说课稿

历史与社会初一上人教新资料3.2与山为邻说课稿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请看影片!播放影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有没有同学知道哈萨克人大致生活在哪里?哈尼人又生活在哪里?〔教师点击幻灯,指《中国地形图》,通过指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

〕点击天山、梯田两图。

【提问】猜猜这是哪儿?【表达】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

〔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

〕新课教学【板书】第二课与山为邻【提问】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表达】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

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提问】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点击天山景观图。

【提问】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提问】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

〔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提问】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

〕【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了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提问】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
一、课先导学
1. 热身活动:请同砚们谈谈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色的山,以及与山相关的传说故事。

2. 师生互动: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与山为邻》,引导学生思考山对人们的意义和影响。

3. 进修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了解山的地理特征、山的作用、山的文化意义以及人们与山的干系。

二、教室进修
1. 地理特征:让学生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了解山的形成原因、地理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山的特点。

2. 山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山对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作用,包括珍爱水源、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等。

3. 山的文化意义:通过介绍不同文化中对山的崇拜、赞美以及与山相关的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了解山在文化中的重要塞位。

4. 人们与山的干系:通过讨论人们在山区生活的特点、山区的资源利用、环境珍爱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山的干系。

三、课后拓展
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走进山区,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2. 作文练习: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与山的故事,表达对山的感情和理解。

3. 知识拓展:鼓励学生自主进修有关山的知识,如山的分类、山地植被、山区气候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山的地理、文化和生态意义,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珍爱认识,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希望同砚们在与山为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珍惜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机缘。

愿我们永遥与山为邻,共同守护这片美丽的故里。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2《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2《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4.2《与山为邻》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垂直的牧场”“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儿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2.课程标准了解天山山地垂直性牧场的分布情况,以及哈萨克人民是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

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了解和熟悉哈尼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积极改造自然、修筑梯田的情况。

了解梯田对哈尼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掌握筑梯田种裟的科学性。

通过学习了解人们如何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内容,进一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明确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萨克和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教学方法本课采用讲授----问答教学类型。

通过由浅入深、逻辑清楚的启发式设问来贯穿全课,辅之以讨论法。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垂直的牧场”和“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毓漫画图片和录像片段“叼羊”“姑娘追”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了解天山牧场和哀山区梯田的资料,以及有哈萨克族和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二、教学流程设计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大家先来谈一谈:居住在与山为邻的“家”有哪些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1.显示“垂直牧场”和“如画的梯田”,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绘出它们的简要平面示意图,并进行互相交流。

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动手、动脑热情,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符合学生的感知与认识规律。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1.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
(1)利用PPT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2)运用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生活变迁的纪录片,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
(3)运用在线工具,如历史地图、时间轴等,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4)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和文献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历史事实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生活、社会结构、国家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社会生活变化的历史解释:如何引导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
详细解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方法,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以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内容和知识点要与教材相符,知识点要全面:
-教材中提到的社会生活变化方面,如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方面的具体变化。
-学生可以探究社会生活变化背后的原因,如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科技进步、文化观念更新等。
-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生活变化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变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等。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作者:张海鹏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作者:李剑农
-《中国近代饮食文化史》,作者:王仁湘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时期进行深入研究。
-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在同一时期的社会生活变化,探讨其异同点。
-分析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如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技术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思考预习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综合探究五_聚焦文化软实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聚焦文化软实力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综合探究五_聚焦文化软实力》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文化软实力的观点及其重要性;2. 精通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影响;3. 分析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沟通中的作用和意义;4. 沉思如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导学内容:一、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和内涵1. 定义: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和文化传播方式在国际上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内涵:包括语言、宗教、文学、艺术、电影、音乐、时尚等各个方面,体现国家的历史、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

二、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影响1. 形象塑造: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增强国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国际地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声誉,增进国际合作和沟通。

三、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沟通中的作用和意义1. 增进文化沟通:文化软实力可以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沟通与合作,增进互相理解和友谊。

2. 塑造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能够援助一个国家打造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国家品牌,提升国际竞争力。

四、如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1. 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进步,提升中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著名度和影响力。

2. 加大文化输出力度:通过大力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摩登文化成就,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软实力。

3. 增加文化沟通活动: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与合作,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动与碰撞。

导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向同砚介绍本节课的主题《聚焦文化软实力》,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引导同砚沉思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沟通中的重要性。

二、进修(20分钟)1. 同砚阅读《文化软实力》相关材料,了解文化软实力的定义和内涵。

2. 同砚观看相关视频或PPT,了解文化软实力对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影响。

3. 同砚分组谈论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沟通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汇报谈论结果。

三、探究(30分钟)1. 同砚自主查找资料,分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建议。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社交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实验:让学生动手制作近代的衣物、食品等,体验近代人们的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游戏:设计关于近代社会生活知识的问答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制作包含图片、文字、图表等多媒体元素的PPT,直观展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书设计
1.标题: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2.子标题一:衣食住行的变化
-服饰: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变为中山装、旗袍等
-饮食:由传统的主食和副食变为多样化的菜肴和快餐
-居住:由传统的四合院、草房变为洋房、公寓等
-出行:由传统的马车、轿子变为汽车、火车、飞机等
3.子标题二:婚姻习俗的演变
-婚姻自主观念的传入:废除包办婚姻,追求婚姻自由
(3)社会风貌的转变: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近代社会风貌的转变,如废科举、兴学堂、崇尚科学等,培养他们的历史解释能力。
2.教学难点
(1)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如科技发展、思想解放、社会变革等,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
(2)社会生活变化的影响:让学生评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等。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通过角色扮演、模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近代社会生活,增强历史学习的真实感和参与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
此外,本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和展示等形式,学生将合作探讨社会生活的变化,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将有机会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近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七、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内容,对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已经从简单的记忆逐步转变为理解和分析,他们能够通过史料来推断和解释历史现象。
8. 城市与乡村的差异: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城市与乡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9. 女性地位的变动:学生需要了解近代女性地位的变化,包括教育、工作、家庭等方面的权益。
10. 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学生需要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国际化的趋势,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国际交流的增加等。
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查阅教材、辅助教学材料、历史文献等途径进行梳理和整合。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清单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和拓展。通过知识点梳理,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这一章节的内容,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体验这些历史变迁。
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 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 观察: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 测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测试或练习题,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与山为邻》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这是一部描写自然风光和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作品,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和保护意识。

二、导学目标:1. 了解《与山为邻》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2. 理解作品中的自然风景描写,并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3. 分析作品中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思考对自然的保护和珍惜。

三、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作家背景,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2. 作品背景:介绍《与山为邻》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 文本解读: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与自然的关系;4. 思考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对自然的保护和珍惜。

四、导学过程:1.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中国当代作家韩寒,生于江苏南京,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和自然景色。

作品《与山为邻》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2. 作品背景:《与山为邻》是韩寒在一次登山旅行中的所感所悟,他在登山途中发现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力量。

这部作品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

3. 文本解读:在《与山为邻》中,作者通过描写自然山水的细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他在作品中描述了山的壮丽、水的清澈,以及动植物的生机勃勃,展现了自然万物的美好和和谐统一。

通过这些描写,作者传达出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呼吁人们珍惜和保护环境。

4. 思考探究:通过学习《与山为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和谐共生呢?可以通过倡导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等环保行为来保护环境,同时也要提高环保意识,尊重大自然,与山水为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教学设计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九年级第五单元综合探究五《聚焦文化软实力》教学设计
1.理解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掌握其内涵和外延;
2.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认识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3.探讨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理解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性;
4.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学生对文化创新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文化软实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文化创新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软实力的相关知识点,掌握其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聚焦文化软实力”课题,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聚焦文化软实力”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板书设计
①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及其内涵
-文化软实力的定义
-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外延
②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分析
Hale Waihona Puke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优势-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足
③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文化强国战略的意义
板书设计应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简洁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使学生认识和理解文化的重要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包容性;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和问题,提高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3.2与山为邻教案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如山脉模型制作、生态环境调查等,需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设置实验操作台,以便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5. 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相关的网络资源,如山脉地区的遥感图像、视频资料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山脉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和劣势,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难点
(1)山脉地区的地理特点:理解地形、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我国不同山脉的分布情况。
- 人口分布状况及原因
- 城市分布状况及原因
4. 山脉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 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山脉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
- 发展优势与劣势分析
- 解决问题策略的提出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讲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3.2课与山为邻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山脉地区的地理、历史、人口、城市分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发展优势与劣势。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5.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使学生在探讨山脉地区发展问题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地图,使学生掌握山脉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2山地之国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2.2山地之国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 3.2.2山地之国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山地之国》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东南亚地区的地理特点及其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东南亚地区发展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不同地域文化的包容性。

三、学习者分析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地图的基本阅读方法,对东南亚的部分地理知识有基础的认识,如气候、地理位置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们对地图和地理知识通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喜欢旅游和探索的学生。

他们有能力通过图像和图表来理解复杂的地理概念,但可能需要额外的指导来理解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地理的影响。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理解地图和图表时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对于那些视觉信息处理能力较弱的学生。

此外,对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经济特点,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实例和实际案例来加深理解。

在讨论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对不同文化的偏见和误解,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建立包容和尊重的态度。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设备、白板、笔记本电脑、打印机、投影仪、地图和教科书。

2. 课程平台:学校提供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LMS),如Moodle或Blackboard,用于上传教学材料和作业。

3. 信息化资源:预制的PPT演示文稿、视频资料、互动地图工具、在线测试和讨论论坛。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地图绘制、问题解决活动、小组竞赛、问答环节。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5分钟)目标:引起学生对《山地之国》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山地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展示一些关于山地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地的魅力或特点。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2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新人教版(2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3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精神生活的状况,妇女地位提高的史实。

理解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过程与方法:以交通工具的变化为例,通过学生举例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揭示发生变化的原因,感受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变化趋势;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社会生活的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给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

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学习中领会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课课题是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时时处处要牢记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和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这是源于生活,追根朔源。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近代中国的变化及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4。

1第一学时4。

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八年级学生对《骆驼祥子》的课文有所了解。

可以用电影《骆驼祥子》中车夫“老马”饿昏的片断,然后提问学生:“是谁抢了人力车夫的生意?”从而引入主题.活动2【讲授】新课教学[生活中的变化]1. 新的交通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1)比较工业革命中的机器发明与在中国新出现的交通、通讯工具来揭示变化的原因。

梅山中学历史与社会学案

梅山中学历史与社会学案

梅山中学《历史与社会》学案年级学科: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课题: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三课时)课型:新课主备人:许耿珊审核人:刘超强审定人:李波[第3课时]:挑战与回应本节针对“挑战”、“回应”进行选材,挑战──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使亚非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回应──以海地和日本为例,说明亚非拉国家面对挑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由于这两个国家面对的挑战不同,回应的结果也不一样,但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学习目标]:通过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认识面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潮流,实现民族振兴,从而培养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学重难点]:1、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使亚非拉国家面临严峻的挑战;2、亚非拉国家面对挑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

[教学关注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通过日本明治维新的例子,认识面对整体世界的形成,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主动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潮流,实现民族振兴,从而培养国际意识和竞争意识。

[学法指导]: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学习两种回应的不同。

【预习导学】:1、前面所讲印度的例子是个别现象吗?2、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冲击,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逃避、投降、被动接受,还是奋起抗争、积极进取,或者其他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3、海地取得成功的经验是什么?4、日本取得成功的经验是什么?5、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的时间?【合作探究】:一、亚非拉国家面临挑战小组合作:1、前面所讲印度的例子是个别现象吗?2、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和殖民掠夺的冲击,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会选择逃避、投降、被动接受,还是奋起抗争、积极进取,或者其他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只有直面挑战、积极进取才是惟一出路。

)二、海地革命和日本明治维新师生互动:多媒体补充海地、日本维新资料。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海地岛的西部。

1492年12月,哥伦布到达海地岛,将它取名为“小西班牙”,1502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山中学《历史与社会》学案
年级学科: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课题:第六单元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课时)
课型:新课主备人:许耿珊审核人:刘超强审定人:李波
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主要以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对这一时期的社会巨变进行描述。

课文分述了工业革命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迈入工业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预示着电力时代的到来,这些都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

在工业革命进行的同时,各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技术革新与理论研究同步进行,使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工业革命还促使手工工场向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转变,工厂的管理制度也逐步完善。

单元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工业革命的进程,知道其中一系列的重大发明,认识蒸汽机和电力的广泛使用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

2、收集相关资料,说明科技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

3、知道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获得前所末有的发展,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渐暴露。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的要求,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为工人阶级和一切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方向。

4、知道随着工业文明的全球性扩展,整体世界最终形成,这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理解整体世界形成的过程,好是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过程。

5、收集近代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资料,体会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课学习目标:
1.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资料,懂得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分析相关资料,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观察思考,理解19世纪之所以被称做“科学的世纪”的原因。

2.知识与技能:
读有关资料,说明电的使用、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知道手工工场和工厂生产的不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发明者的发明活动及发明故事,认识一切成功源于勤学多思,从而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时数:4课时
[第1课时]:工业革命的兴起
本节以英国纺织业出现的一系列重要发明引入,概述了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以及蒸汽机的各种优点。

蒸汽机的发明给生产,尤其是交通运输方面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最后讲述了工业革命逐渐扩展的情况。

[学习目标]:
1、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资料,懂得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分析相关资料,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所起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读有关资料,说明电的使用、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发明者的发明活动及发明故事,认识一切成功源于勤学多思,从而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难点:主要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关注点]: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发明者的发明活动及发明故事,认识一切成功源于勤学多思,从而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学法指导]:
(1)收集相关资料,进一了解和认识各项科技发明,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2)运用比较法通过仔细观察插图,训练自己的历史判断能力。

【预习导学】: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为什么从该纺织工业开始?
3、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4、收集有关蒸汽机和瓦特的有关资料,讲述瓦特的故事。

5、根据图6-2、6-3和6-4,说说各自的局限性。

6、观察图6-5,试着说说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7、说说蒸汽机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8、读图6-6,认识史蒂芬孙制造的蒸汽机车,并描绘火车与马车比赛的场景。

9、说说蒸汽机怎样改变交通运输。

【合作探究】: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已发生过两次大的文明转型,即从原始的采集、游猎文明向农业文明的嬗变;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

目前,正在继续向更高级的后工业文明演化。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工业化的开端,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深入发展。

那么什么是工业革命?它是怎样改变世界的呢?
(一)英国纺织业重要发明
阅读:阅读课文P50第一段。

(分小组讨论,教师归纳)
1.什么是工业革命?
2、为什么从该纺织工业开始?
活动探究: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二)蒸汽机的发明及使用
1、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蒸汽机和瓦特的有关资料,讲述瓦特的故事。

2、仔细观察图6-2、6-3和6-4,说说各自的局限性。

3、让学生观察图6-5,同时用多媒体演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

并强调蒸汽机的发明,是瓦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钻研反复实践的结果。

4、说说蒸汽机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

活动探究:阅读课本P51材料。

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100年,他和他的发明一定会同时死亡。

”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三)蒸汽机在交通运输方面的使用
读图:读图6-6,认识史蒂芬孙制造的蒸汽机车。

展开想象,说说火车与马车比赛的场景。

活动探究:阅读课本P52材料。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整理与归纳: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同时工业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训练巩固】
1、从世纪年代开始,工业革命首先在(国家)的(行业)发生。

2、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的工程师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时代。

3、1814年,英国工程师发明了蒸汽机车,他被尊称“之父”。

4、19世纪初,工业革命从扩展到美国、法国等国家,19世纪40年代,成为当时世界上惟一的工业国。

【拓展延伸】
你能说说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吗?
[我的收获和体会]:
[学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