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钟摆现象
“钟摆现象”怎么破?课堂教学改革中的22对关系辨析来了!
“钟摆现象”怎么破?课堂教学改革中的22对关系辨析来了!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种“钟摆现象”:当我们过度关注某一点时,总会忽略另一点,这样就在不经意间制造了另一个教学“黑洞”。
因此需要在行动中纠偏,在不断纠偏中螺旋式前行。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倾听与表达、静与动、放与收等诸多关系,属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关系,而是亦此亦彼的辩证协同关系。
矛盾双方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与动态平衡点,随着前提、阶段、环境、主体的不同,矛盾主次方面也是互相转化的。
当强调课堂需要建模时,不能以牺牲教学的艺术和自由为代价;当强调合作学习时,并不是要忽略独学;当强调让课堂“动”起来时,并没有排斥“安静的学习”;当强调学生“表达”时,并不意味着要忽略“倾听”的重要。
教师在借助创新方案解决旧问题时,往往会产生新的问题。
可见,课改是存在迭代关联的,不是一劳永逸的。
随着教育重心不断调整,随着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理念需要重新追问,需要理性回归。
# 01 教与学 #根学习资源、手段、内容、性质、目的、动机及学习时空、学习场域、学习情景等学习发生条件不同,教与学关系必然呈多元显性分布态。
先教后学,先学后教,只需学无需直接教,只需教无需再学,教学做合一即同步发生……若我们忽视教学、学习发生条件,一味强调“谁先谁后、谁主谁辅、谁为中心”会走入以偏概全的极端主义误区。
因此,教与学不是二元对立关系,而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的教学合一关系。
★例如,先学后教中的“学”,暗含“学”与“习”两个环节,“学”指的是深度自学,有链条的对学、群学,不能误读为“学”就是浅层次阅读。
“教”有两层含义:学生之间互相先教,学生教不了的教师再教。
也就是说后教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同伴学生,一个是教师,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总之,先学后教是先双学后双教,双学即先学后交(合学),交后再双教,双教即学生先教到教师后教。
★# 02 学与习 #只有教的改革、学的革,没有习的改革是不完整的教学改革。
阅读教学中“钟摆现象”的探析
当前 , 着 课 改 的 不 断 深 入 , 些 教 师 在 个 性 化 阅 随 有 读 教 学 中仍 然存 在 着 一 种 模 糊 认 识 ,误 以 为 倡 导 个 性
化 阅读 就 是 倡 导 课 堂 教 学 的所 谓 “ 民主 化 ” 阅读 实 践 。 中完 全 摒 弃 了教 师 对 文 本 的预 设 与 引 导 ,学 生 在 课 堂 上 可 以随 意 下 位 、 动 , 问 ; 书 时 , 生 愿 意 怎 样 读 走 发 读 学 就 怎 样 读 , 自己 喜欢 的方 式 愿 意 读 哪 段 就 读 哪段 … … 用 读 完 后 . 师 就 让 学 生们 发 言 , 后 用 一句 话 “ 家谈 得 教 最 大
此 , 师可在教学 的关键 之处 , 计 同桌 交流 、 组互 教 设 小 动 的环 节 。这样 , 以让 学生 取 长 补 短 、 互 启 发 , 加 可 相 增 课 堂 的 信 息 量 , 使 学 生 全 面 地 研 究 问题 , 解 课 文 内 促 理 容 , 以给学生提供展 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 , 养他们 可 培
注 意到 课 文 语 言 形 式 的 精 妙 、 者 . 的丰 富 。而 通过 作 睛感 课 文 的 学 习 , 懂 进 而 掌 握 课 文 的 语 言 形 式 , 会 作 者 读 体 及 文 本 蕴 含 的 情 感 恰 是 阅 读 教 学 乃 至 语 文 教 学 的 主 要 目的和 特 质 。 自读 自悟 , 应 忽 视 创 造能 力 、 维 能 力 不 思
生 发 展 的 神 圣 教 育责 任 ,不 加 辨 析 地 肯 定 一 切 感 悟 与 见 解 。因为 个 性 化 阅 读 不 是 目的 , 是 提升 学 生 语 文 素 而
如 果 认 为 个 性 化 阅 读就 是 排 斥 合 作 交 流 ,很 可 能
课程钟摆现象的时代落差
课程钟摆的时代落差除了课程传统外,课程钟摆摆向的不同还表现出另外一个显着特徵。
即发展中国家的课程钟摆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课程钟摆存在着普遍的时代落差。
所谓“时代落差”是指发达国家课程开发中所遇到的许多问题,发展中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都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碰到。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於课程开发中矛盾运动的基本构成要素所具有的不同总体特徵所决定的。
社会要素中的科学技术结构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建设和发展状况、教师的专业发展程度以及教育理论尤其是课程理论的发展水平等综合作用於课程发展,形成了工业化发达国家与非工业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课程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
课程钟摆的时代落差固然有其必然性,但这种差距并非永恒不变。
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为的因素可以缩小或扩大这种差距。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发达国家纷纷进行课程现代化转换时,发展中国家迎来了一次难得的缩小时代落差的历史机遇。
因为一般来说,後发型现代化国家或地区,由於有先发型现代化国家的示范作用,可以避免许多弯路,大大缩短课程现代化的进程。
亚洲“四小龙”的课程现代化进程就是发展中国家抓住历史机遇缩短与发达工业化国家课程现代化时代落差的一个典范。
(5)例如韩国,二战之前基本上处於古典课程发展阶段,二战之後先是受美国管制,後来成立独立政府,追随美国,大胆引进杜威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等,令韩国的课程跳跃性地进入现代化阶段。
除了韩国外,新加坡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在较短的时期内适时地融入世界教育改革和课程革新的现代化潮流。
但是也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关闭锁国、固步自封或夜郎自大,拒绝与先进的教育理论和课程思想进行交流与对话,那麽就必然对人类优秀教育文化与课程资源缺乏敏感,必然错失教育革新、推进课程现代化发展的良机,进一步拉大同先进国家教育与课程发展的时代落差。
我国教育的发展在这一点上是有着深刻历史教训的。
诚如有学者指出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不仅表现为新教育的文化主体--民族新文化重建的使命并未真正完成,而且表现为对世界教育革新的屡屡错失。
钟摆的运动是旋转吗
钟摆的运动是旋转吗?——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有感关键词:钟摆、平移和旋转、圆周。
内容摘要:钟摆的运动是旋转吗?这一问题困惑了许多老师,更让很多学生摸不着头脑。
本文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让这个抽象的问题迎刃而解。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
本课的内容是教材中新增加的,它是把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对象,从运动变化的角度认识空间与图形。
从数学意义上讲,它还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当我拿到新教材备课时,在教材第24页发现了这样一句话:“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摆的运动是旋转。
”在我的记忆当中,钟摆的运动怎么说也和旋转不沾边,应该算是摆动。
带着这个问题我询问了我周围能接触到的许多教师以及专家,被询问的人几乎毫不犹豫的回答:“不是,钟摆的运动怎么会是旋转呢?应该属于摆动。
”“照这样说,人手臂的摆动也应该算是旋转了?体育课上就不应该说是两手摆动,而应该说是两手旋转了?”……可是这本实验教材是集中了多少位课程专家和特级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啊!怎么会弄错呢?肯定是我们受到了以前的生活经验的影响,还是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吧!对,先翻翻新课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第二节空间与图形中这样说到:“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如: 方向盘和水龙头开关的转动以及钟摆的运动都是物体的旋转现象。
”“快查查词典上是怎样解释旋转的?”有人提醒我,我赶紧查现代汉语词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旋转的,“物体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作圆周运动,如地球绕地轴旋转,同时也围绕太阳旋转。
”哦!看来,钟摆的运动属于钟摆围绕一个点作局部的圆周运动,也应该属于旋转的范畴。
可是这一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其中旋转中的局部旋转现象连我们这些老师一下子都没有转过弯更别说是学生了。
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如果在教这一课时,教师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感悟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马上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学生很容易把旋转和平移相混淆。
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钟摆现象
一
:
二、 近代社会教育改革的矛盾心理
近代教育的兴起背景 l 学习西方是中国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然而为了避 近代中国社会的最突出特点之一是社会转型,社会 I 免亦步亦趋地模仿西方, 或是对前车之鉴认识 , 或者是出
、
转型既是学校变革发生的背景 ,也是学校变革 的直接动 l 于对西方 的羡慕嫉妒 ,故而陷入 了想学习借鉴又害怕丧 力 。中国近代教育 的兴起源于 中国社会转 型 , 最大 的特 l 失 自己本来面 目的矛盾心理 。纵观 中国近代史 的所有教
扫除青壮年文盲 和普及 九年义务教育 ;当西方建 构终 身 I 言和文化遭受冷落 , 全民学习英 语就 是一个典 型的例子。 教 育体 系和学 习化社会时 ,我 国则在为普及 中等教育 而 I 不单单是汉语 , 应该说本族文化传统 的影响在年轻一代
努力。 与西方相比, 在某些方面我们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 l 身上越来越少 , 不会写毛笔字、 不懂得中国传统文艺等已 走。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复兴之路是一条学习西方并奋起 I 不再被认为是可耻的。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近代以来 , 几
点是在外来侵略和内部压制的夹缝 中求得生存。它起始 l 育改革, 无不体现出中学与西学的老矛盾。 教育改革同样 于鸦片战争之后的欧风美雨的西学东渐 ,随着新学兴起 l 陷入了这种矛盾的局面, 其中五四运动存在着对西方文
和现代学制的引进而逐渐形成 , 经历 了一个艰难 的过程。・ 化 的顶礼膜拜 的趋 向,有一大群知识分子提倡要全盘西
由于中罔社会处于一种被动和边缘化的位置,社会变革 l 化,然而以余家菊为代表的国家主义者发出了不同的声 以及社会变革在教育领域表现的教育现代化更多 的时候 I 音。 陈天启认 为 , “ 教 育是 国家 的工具 , 国家 以教育为实现 是在外力的推动下迈 开艰难 的脚步 , 再 加上民族 自卑心 I 国家 目的的工具 , 发扬 国性或共 同的文化 , 培养 国民 , 以 理的作用, 使得中国不仅缺少开拓和原创, 还缺少对自身 : 为立国的根本” ; 民国时期推行毕业会考制度、 童子军计 根基的坚守。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不管怎样奋起直追 , I 划以及党化教育等方针以期望加强对教育系统、学校和 却总是慢了半拍。 当西方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中国社 J 学生的监管, 遭到了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的谴责; 教会学 会仍然处于封建统治之下闭关锁国的愚昧状态 ;当我们 ! 校的开办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新式教育的兴起 , 教会学校 打开国门开眼看世界的时候,西方又渐渐地开始了第二 j 中中学和大学水平较高 , 北洋政府加强对教会学校的监 次¨ l l : 业革命 , 而中国为了民族的救亡与启蒙在奋斗 ; 当西 I 管也是在学生运动的推动下进行的。新时期以来改革开 方开始信息化时, 我们却忙于阶级斗争。 在教育领域则表 J 放是 中国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教育同样经历着改革与开
论大学教育中的钟摆现象及解决途径
第1 4卷 第 2期
20 0 6年 6月
厦 门理 工学 院学报
J un lo ime iest fT c n lg o ra f. 4 No 2 1 1 .
Jn O 6 u .2 0
mission简讯我院和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联合办学签字仪式隆重举行月25日我院与加拿大里贾纳大学联合办学签字仪式在办公楼会议厅隆重举行黄红武院长李达副院长出席了签字仪式加方出席签字仪式的人员有里贾纳大学副校长艾伦博士国际合作发展办公室主任艾林博士国际事务特别顾问校长办公室拉里博士工程学院副院长黄国和博士及人文学院副院长茹东燕博士
李晓丹 : 论大学教 育中的钟摆现象及解决途径
・5・ 8
被提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日程上来 ,专业教育兴起 了。 伴随着科学教育不断兴起而兴起的专业教育在其发展历史中一直不断受到来 自教育界 、学术界的 批评。批评主要围绕两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其一 ,口径狭窄的专业教育会造成受众知识的割裂 ,从而
导致受众知识面的狭窄与琐碎 ;其二 ,在科学教育兴起背景下的专业教育发展必然导致人文教育 的相 对弱化 ,忽略了对受众进行伦理道德素养 、人文知识学养的教育 ,这样 的教育带有严重 的工具 主义色 彩。较多的批评都集中在第二点上。学者们认为,这样 的教育有可能将大学降格为另一种形式的职业 培训所 ,有可能使人性沦为所谓 的 “ 有智商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思想 ,有文化没有教养,有 目标 没有信仰 ,有欲望没有理想 ,有青春没有热血” 的境况 。学生素质有缺 陷、个性发展存畸形 ,甚至 异化为所谓 “ 经济动物” 科技奴隶” 和 “ 、“ 智能强盗” 。 随着人们对上述景况认识 的不断深入 ,从 l 世纪中叶开始 ,强化科学教育与专业教育 ,弱化人 9 文教育的境况有了一定的改观 。大学教育开始为 自己的发展寻求一条既有科学教育 、专业教育 ,又有
美国教育改革钟摆现象及其启示
洲 的传 统 , 赫尔 巴特 学派 在学 校 中 占着统 治 地位 。这 再 一次 荡 向进 步 主义 那一 端 。 与 日益 发 展 的 资本 主 义是 不 相 适应 的 。在 这 种 情 况 但是 , 学校“ 在 人性 化 ” 动 尚未广 泛 开 展 时 , 运 就
下 , 种与 社 会 形 势相 适 应 , 图 改革 旧式 学 校 的 进 遭 到迎 头痛 击 。 联邦教 育 署等组 织 支持下 的调 查表 一 试 在 从 9 3到 18 9 2年的 十 年里 , 国 中学生 的 “ 美 学业 步 主 义教 育运动 蓬勃 兴起 。 国教 育改革 的钟 摆现 象 明 , 17 美
出, 战后 以来 , 国课 程改 革 的浪 潮此起 彼 伏 , 美 每一 次
但 结果证 明 ,由于 改革 者过分估 计了学生 的接 受 改 革都是 对 前一 次改 革的 否定 。而 且 “ 枉 ” 定 “ 矫 必 过 能力 ,改革并没 达到预 期 目标 。很 多学 生 因为功课 太 正 ”这 一 “ 正 ” 会 激起 另 一 次 更 为 偏 激 的 “ 改 难 , , 过 就 反 负担过 重而逃 学 。再加上越 南战争 、 种族 矛盾及 其 革” 。如 此循 环往 复 , 时而 趋 向这 一极 端 , 时而 趋 向 另 它社 会经济政 治问题 , 国学校 和教育 再次面 临危机 。 美 极端 。 可 以说是 对 美 国 2 ” O世 纪教 育改 革概 貌 的 17 90年 , 国记 者 锡尔 伯 曼(hr s Sl r a) 美 C al E・i em n e b
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_钟摆_倾向的反省
教师 教 育 研 究 T e a c h e r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
V o l . 21, N o . 1 J a n . , 2009
【 教师教育改革 】
对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 “钟摆 ” 倾向的反省
龙宝新
[ 4]
一 、 教师教育需要教育理论的引领
在当前流行的教师教育样式 , 如校本研究 、 带 徒弟式 、 经验学习 、 问题导向学习等之中内蕴的一 个危险就是忽视教育理论的学习 、 藐视教育理论的 功能 、 怀疑教育理论的可靠性 , 这可能才是导致教 师教育活动蜕变降格 、 实践效能萎靡不振的实在原 因之一 。 何为理论 ? 理 , 即理性 、 理智 ;论 , 即结 论 、 论断 、 认识 , 理论就是一种理性的论断 、 理性 的认识 。 这正 是 “理 论 ” 的 一般含义 所在 。 理 论 来自经验但又超越了经验 , 理论当中融入了人的思 维 、 思想 、 思路 。 正是这些思维活动的加入 , 理论 深化了人的经验 , 拓展了人的视域 , 升化了人的感 性 , 延伸了人的器官 , 减少了人的盲目 , 增进了人 行动的效率 , 提升 了人生 活的深 度和广 度 。 概 言 之 , 理性 、 理智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异所在 , 是人 之为人的天然标识 , 它建构着人的本质属性 , 而理 性 、 理智在实践中运用的主观成果就表现为形形色 色的理论 。 同时 , 理论的获得绝非凭空而降 、 无中 生有 , 它需要研究 者付出 艰苦的 探索 、 慎密的 思 考 、 深入的求证 、 反复的修正 , 否则 , 理论就难以 成形 , 难以征服群众 , 成为一种具有前瞻力 、 解释 力和生命 力的认识 。 因此 , 在 一定的境 遇 、 时 空 中 , 理论的可靠性 、 效能性是毋庸置疑的 , 不坚守 这些理论的人是愚昧的 。 而今 , 受后现代主义思潮 的影响 , 一切平面化 、 片段化 、 镜像化 , 理论被扣 上了一顶 “宏大叙事 ”、 “理论神话 ” 的帽子 , 进
外语教学法流派演变中的“钟摆现象”评析
外语教学法流派演变中的“钟摆现象”评析发布时间:2021-08-03T16:24:09.75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月第9期作者:徐鹏[导读] 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所形成的这种“钟摆现象”,其实质一方面是由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徐鹏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201701摘要:外语教学法的更替与变迁所形成的这种“钟摆现象”,其实质一方面是由人类语言和思维的内在属性——语言的模糊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历史和时代的选择,是顺势应时而生的产物。
同时,新的教学法流派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发展,不断整合旧教学法的合理原则及框架,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螺旋上升过程。
教师应该淡化方法意识,强化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关键词:教学法流派;钟摆现象;外语教学外语教学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与哲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横断学科、社会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七个学科本身都是独立的学科,但不能直接应用于本学科的语言教学,但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特别是语言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语言运用的本质和教育的本质四个方面对本学科产生影响,提供理论养料甚至理论依据。
这一部分可以看作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础。
1根据目前国际上外语教学法专家的观点,本文将以20世纪80年代为分水岭,将各种外语教学法的流变与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历史阶段来研究。
将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法新旧更替的时代称为“方法时代”,将80年代以后开始注重结构和功能并重的时代称之为“后方法时代”。
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受到特定历史时期语言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和相邻新兴学科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在当时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的时代大背景下顺势应时而生。
形成了具有不同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人才观、工具论、本源论的教学法流派。
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外语教学界出现了“教学法”过时论之说。
警惕教育改革的“钟摆效应”
警惕教育改革的“钟摆效应”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邢红军改革中,当我们去批判一种做法时,往往走到其对立面,从而导致出现“钟摆现象”。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这种“钟摆现象”表现得比较明显。
比如说,新一轮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到了具体实践中,一些地方就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来看待,从而出现忽视知识传授、反对教师讲授的倾向。
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甚至明文规定: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或10分钟。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竞相压缩讲授时间,有的地方甚至倡导完全把课堂教学时间交给学生。
此时,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方向一下子甩向另一个方向。
讲授法是否真的一无是处?早在上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就为讲授法的合理性进行了辩护。
他认为:“讲授法从来就是任何教学法体系的核心,看来以后也有可能是这样,因为它是传授大量知识唯一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其研究结论是:讲授法比发现法更为高级。
因为它可以脱离具体情境的限制,从而使教学突破个人生活的局限。
奥苏贝尔旗帜鲜明地确定了讲授法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主导地位。
其实,我们过去反对讲授法,是因为很多老师是最低层次的讲授,即照本宣科式的。
真正好的讲授应该是知识经过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消化后,再用教师自己的独特方式,简单明了、生动活泼地传递给学生。
在美妙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唤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许多学生在回忆自己学生时代遇到的优秀教师时说,书本上那些枯燥的字句,到了教师的嘴里就像活了一样。
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哪种方法是唯一的,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可以用于传授任何类型的知识的。
什么时候进行合作、什么时候进行探究、什么时候需要讲授,应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低、教学内容的难易以及知识的不同类型,恰当地加以选择。
如果我们任由改革在两极中剧烈波动,而不做科学的思考,必然会导致改革的失利。
论教育的钟摆现象
论教育的钟摆现象[摘要]本文在综合以往学者对教育的“钟摆现象”所做的描述的基础上,对什么是教育的钟摆现象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教育钟摆现象的特点,提出针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教育钟摆现象教育改革一、什么是教育的钟摆现象而今,社会中的“钟摆现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发现和关注,并用来描述阐释了社会中的许多问题。
在教育界,表现的尤为突出。
而到底什么是教育的钟摆现象,并没有学者从整体上对此做过明确的定义,我们所能查阅到的是大家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对“钟摆现象”所进行过的描述。
袁振国对于教育的发展曾这样概括过:“是主张重学术的正规教育?还是主张轻学术的非正规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经常左右摇摆的两极,教育发展在这两极间的摇摆、震荡,称之为‘钟摆现象’”。
在后来对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观点在教育中的发展做历史性的回顾时,袁振国教授又曾这样阐述:“也有人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轮流成为社会主潮的现象称为‘钟摆现象’”。
我们还可以找到的是扈中平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倾向中谈到:”一些思想家是以个人价值为基点谋求两种教育价值统一的,一些思想家则是以社会价值为谋求两种教育价值的统一的。
这些教育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这便形成了关于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在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的‘钟摆现象’”;吴刚平在《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一文中认为:“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课程开发及其产品在许多不同的范畴上表现出一种两极摇摆的现象。
这便是课程论上所说的‘钟摆现象’”。
综合以上学者在各自关注的教育领域中有关“钟摆现象”的描述,本文将教育的“钟摆现象”定义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层面都存在着一些并立、对立但又具有同等合理性和局限性的矛盾范畴,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教育在某一矛盾的两极之间所发生的摆动现象,称之为教育的“钟摆现象”。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现象的思考论文
关于教育问题及教育现象的思考论文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可以感知它、认识它;教育现象又是纷繁复杂的,只有被人们议论,评说,看做是一个“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有: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课程,教育制度,教育工作的任务,过程,内容,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师和学生,教育管理等。
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以教育问题和假设为前提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它是思维的产物,也是人类思维的结果。
据此我整理了以下几点教育问题:一、关于应试教育的问题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
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
我想主要原因有下几个方面:1 .社会二元化结构和竞争的加剧。
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
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
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
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
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
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
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
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
3 .传统文化的原因。
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误区。
警惕课改中的“钟摆现象”
警惕课改中的“钟摆现象”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方向一下子甩向另一个方向。
课程改革“一改再改”,虽然出现了“钟摆现象”,但我们必须明确——无论怎样修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课改当中的“钟摆现象”。
本篇文章主要讲述课改中的“钟摆现象”。
标签:钟摆现象学生课程改革改革中,当我们去批判某一种做法时,往往会走到其对立面,从而导致出现”钟摆现象”。
比如说,新一轮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的一些学校、老师就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学方式来看待,从而出现了忽视知识传授、反对教师讲授的倾向。
这时,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就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方向一下子甩向另一个方向。
因此我们必须警惕课改当中的”钟摆现象”。
现象之一:完全摒弃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在推行课改的进程中,有人见不得”传统”的影子,认为课改就是革命,革命就要彻底。
这也许正是推行课改的需要,毕竟传统和保守的思想根深蒂固,力量也很强大。
但难道传统课堂和理论真的就一无是处?课改后一些老师就反映,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很难得到落实,而在传统课堂就少有这样的困惑,为何不能借鉴呢?课改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由”教会”到”学会”,原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不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例子不枚胜举。
所以我们一线的教师要有海纳百川的气度,要能够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否则便可能降低课改的效果,加重课改的阻力,最终制约课改的发展。
现象之二:课堂上要教师少讲或不讲。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课堂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
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
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
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精神重建与制度创新再过两年,作为中国现代大学象征的北京大学将迎来百年诞辰。
中国现代教育制度和现代大学的建立,始于本世纪初,大致是前五十年学习美、日,后四十年模仿苏联的历史。
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新的一轮改革和冲击。
这是中国历史上高等院校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时期。
1949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5 所,在校生11,65万人;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 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 万人。
八十年代中期,曾有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一百多所的盛况。
同时,这也是大学的形象和概念最为模糊的时期,从企业的职工大学、民办的走读大学,直到清华、北大、均名之为大学。
一大批建于五十年代的专门学院争相升格更名,改称为大学,出现了诸如邮电大学、化工大学、外国语大学之类名称奇怪的大学。
于是,企图澄清大学的形象,发挥大学的精神,必先为大学正名。
◎大学的理念大学的概念原本并不模糊,无论中外,高等教育大致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多学院的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设于大学之中或独立设置的专门学院(cllege),以及学制较短,以实用科目和职业训练为主的社区学院、专修学校、专科学校等。
大学在我国虽泛指中等以上的教育(如“上大学”、“大学生”词义中的大学),其特指则是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之类的文理科综合性学府。
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
近世以来,这种教育理想是以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亦译作通才教育)而闻名的。
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另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科学教育得以从人文学科中分化出来并与人文教育并驾齐驱。
苏联教育钟摆现象评价
苏联教育钟摆现象评价
苏联教育钟摆现象是指苏联在教育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波动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教育政策的摇摆,教育体制的不稳定和课程内容的变化。
首先,苏联教育钟摆现象带来了一定的好处。
在苏联的教育体系中,教育被视
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和资金用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这种重视教育的态度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
此外,苏联教育的重点放在科学、工程等技术领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苏联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苏联教育钟摆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政策的频繁变动,教育
体制不稳定,导致教育质量的不稳定性和连续性差。
教育改革需要时间和积累,频繁的变动对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种不稳定因素。
其次,在苏联的教育体系中,政治因素经常干扰教育的正常运作。
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目标往往优先于教育的真正目的,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并不利。
综上所述,苏联教育钟摆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但也带来了不稳定性和政治化问题。
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来说,长期的稳定性和积累是至关重要的,政策的频繁变动和政治因素的干扰都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因此,在制定教育政策时,应注重稳定性和持续性,并重视教育的真正目标,以确保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
当前教育学研究的三个悖论一、概述在当前的教育学研究中,尽管我们取得了显著的学术进展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追求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与本土原创性的过程中,却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三大悖论。
这些悖论不仅影响了教育学理论的深化与实践的拓展,更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这三大悖论,以期为推动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教育学研究中的“说”与“做”问题。
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根本旨归在于改变与优化教育实践。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教育学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实践层面的关注与投入相对不足。
这种“说”得多、“做”得少的倾向,不仅使得教育学研究与实践脱节,更使得其理论成果难以真正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动力和支撑。
分支学科之间的“分”与“合”问题。
教育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部包含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
这些分支学科在各自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疏离。
这种“分”而不“合”的倾向,不仅使得教育学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更使得其在面对复杂的教育问题时难以形成合力。
全球化背景下的“我”与“他”问题。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学研究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不同文化、不同教育体制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发现教育学研究在对待他者文化时存在着一种“套解”的倾向,即用自身的文化框架和理论预设去解读和评判他者文化。
这种倾向不仅使得教育学研究难以真正理解和尊重他者文化的独特性,更使得其在全球化背景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对话与交流。
当前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的这三大悖论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推动教育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当前的教育学研究中,存在着三个显著的悖论,这些悖论不仅挑战了我们对教育的传统认知,也揭示了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而要深入探讨这些悖论,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教育学研究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序与矫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序与矫治【摘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失序现象,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的失序主要体现在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学校教育的失序表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上;社会教育的失序则表现在社会价值观扭曲、道德水平下降等方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矫治措施,包括建立家庭教育支持体系、改革学校教育制度、加强社会教育管理等方面。
在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和强化社会教育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纠正教育失序现象,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失序、矫治、加强、优化、强化1. 引言1.1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序与矫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构成一个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
在现实生活中,这三种教育环节都存在着失序现象,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挑战。
家庭教育的失序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或严厉惩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引导,导致孩子性格偏离、行为不端等问题。
学校教育的失序则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等方面,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挫折和困惑。
社会教育的失序则主要来自社会风气的恶化,道德标准的混乱,以及媒体对青少年的不良引导等因素,让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面临各种诱惑和危险。
为了矫治这些失序现象,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提倡和倡导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加强正面教育力量对社会的引导和教育,从而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 正文2.1 家庭教育的失序家庭教育的失序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许多变化,导致家庭教育的失序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家庭教育的失序表现在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结构与能动性:人类学理论的钟摆
结构与能动性:⼈类学理论的钟摆结构与能动性:⼈类学理论的钟摆⼀、引⾔埃德蒙·利奇在《缅甸⾼地的政治制度》⼀书中描绘了⼀个动态的社会,即缅甸克钦⼈的政治制度在贡萨和贡⽼之间游移不定,就像⼀只挂钟的摆针,维持着⼀种动态的平衡,其变迁的原动⼒来⾃于克钦⼈对个体利益的盘算和争夺,利奇据此建构起他所谓的“钟摆模型”。
利奇的钟摆模型虽来源于遥远的克钦社会研究,但对学府⼤院⾥的⼈类学者⽽⾔,此模型也颇具解释⼒。
在后现代主义兴起之前,⼈类学的思想家们总想提炼出某种全能的理论,企图将⼈⽂世界的众⽣百态框于其下,进⽽对⼈类⽣活给出某种终极的解释。
基于此种包打天下的雄⼼,那些拥有理论报复的“贡⽼”,都对其时占据“贡萨”位置的学界⼤家感到不满,便往往站到其对⽴⾯,提出某种全新的“万能”理论。
其结果,往往是原先的“贡⽼”变成了新的“贡萨”,鸡⽣蛋的问题变成了蛋⽣鸡,从⽽掀起⼀场思想⾰命或范式转换,也引起新的“贡⽼”们新的不满,如此世代更替、循环往复。
在此更替的轮回当中,那些雄⼼万丈的理论家们⾃以为创造出了⼀个个“崭新”的理论,但论其成就,却颇似横空出世的⽯猴孙悟空,虽能腾云驾雾,却逃不出“结构——能动性”的五指⼭。
站在“结构”⼀边的理论家们,相信在⼈类个体之外有某种强⼤的⼒量⽀配着个体的⾏为,个体不过是“结构”的棋⼦,在棋盘上听命于“结构”的摆布;站在“能动性”⼀边的理论家们,相信“结构”只不过是⼈为创造的概念罢了,⽽⼈类是具有⾃由意志的个体,⽆时⽆刻不在按照⾃⼰的意愿作出⾏动。
调和者们居于⼆者之间,相信结构和能动性同样重要,⼈类的⾏为不过是游移于⼆者之间,不断地对⼆者做出妥协和让步⽽已。
本⽂着⼒于对⼈类学史上经典的“结构”与“能动性”理论进⾏梳理,进⽽在康德的⼆律背反框架下思索此种现象的成因,并对⼈类学中其余的“⼆律背反”进⾏思考。
⼆、结构:天定胜⼈,时势造英雄作为社会科学三⼤思想源头之⼀的涂尔⼲,认为社会是超越个体的强⼤外在物,社会⾃成其类并对个体产⽣强制。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第一章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答:对象有三种观点:现象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现象,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现象。
规律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规律,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规律。
问题说:课程论研究的是课程问题,教学论研究的是教学问题。
关系:现象、问题、规律本身是交叉融合的,从现象到问题,从问题到规律,是科学研究不断深入的具体表现。
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客观规律,这是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之一2、确立价值:教育事业处处充满着价值纷争,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引。
3、优化技术:提高课程编制的水平,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这是千百年教育界不懈追求的目标与方向。
2.夸美纽斯《大教育论》标志这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研究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6、课程与教学论的宗旨与任务,大体来说,有三个方面: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
第二章名词解释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
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教育质量所应达到的具体指标。
3、知识本课程论: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出发,突出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理论。
按此理论组织起来的课程就叫“知识本位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是以儿童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主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和需要为基础来编制课程。
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教育的钟摆现象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2-30 14:57:00 ] 作者:未知编辑:
studa0714
[摘要]本文在综合以往学者对代写论文教育的“钟摆现象”所做的描述的基础上,对什么是教育的钟摆现象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教育钟摆现象的特点,提出针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教育钟摆现象教育改革
一、什么是教育的钟摆现象
而今,社会中的“钟摆现象”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发现和关注,并用来描述阐释了社会中的许多问题。
在教育界,表现的尤为突出。
而到底什么是教育的钟摆现象,并没有学者从整体上对此做过明确的定义,我们所能查阅到的是大家在教育的各个层面对“钟摆现象”所进行过的描述。
袁振国对于教育的发展曾这样概括过:“是主张重学术的正规教育?还是主张轻学术的非正规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经常左右摇摆的两极,教育发展在这两极间的摇摆、震荡,称之为…钟摆现象‟”。
在后来对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观点在教
育中的发展做历史性的回顾时,袁振国教授又曾这样阐述:“也有人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轮流成为社会主潮的现象称为…钟摆现象‟”。
我们还可以找到的是扈中平关于不同时期人们的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倾向中谈到:“一些思想家是以个人价值为基点谋求两种教育价值统一的,一些思想家则是以社会价值为谋求两种教育价值的统一的。
这些教育思想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作出的选择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这便形成了关于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在教育价值选择上的所谓的…钟摆现象‟”;吴刚平在《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一文中认为:“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看,课程开发及其产品在许多不同的范畴上表现出一种两极摇摆的现象。
这便是课程论上所说的…钟摆现象‟”。
综合以上学者在各自关注的教育领域中有关“钟摆现象”的描述,本文将教育的“钟摆现象”定义为: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层面都存在着一些并立、对立但又具有同等合理性和局限性的矛盾范畴,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教育在某一矛盾的两极之间所发生的摆动现象,称之为教育的“钟摆现象”。
二、教育钟摆现象的基本特点
1.人们在讨论“钟摆现象”时往往都是在教育中的两个现象或者问题的范畴里,这恰好构成了“教育钟摆”摆动的两极。
比如,教育观点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价值倾向中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等。
2.这两极不是简单的相加,它们往往是教育领域中并立而又对立,具有着同等的合理性而又有局限性的两个现象或问题。
还以“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为例,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就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因此,教育目的就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
这当中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就主张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进而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我们换个角度来对此进行考量,“有目的的去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成为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特征。
”从这句对教育特征的精辟概括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两个关键点:一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二是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从这个意义来说,教育既无法离开个人也脱离不了社会。
所以,这两种观点都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但如果只片面的强调其中任何之一,都不免会陷入“一叶障目”的困境之中去。
3.从马克思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学说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教育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钟摆的两极其实往往
就是某一矛盾的两个方面。
首先,它们同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一方消失,另外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就没有教育矛盾的产生。
其次,它们又具有价值互补性和功能转化性,他们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而一方的优点恰恰是另一方的缺点,具有强烈的互补性。
因而,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作用下,在某一时期,会向着对方转化,即发生我们所说的钟摆的摆动。
三、有关教育“钟摆现象”的国内外研究
国外教育中,对于“钟摆现象”的探讨多是集中在美国,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的教育就在一次次教育思潮的更迭中,一波波教育改革浪潮的涌动中摆动。
美国教育史学家拉维奇把美国教育形象地称为“钟摆现象”,认为美国教育就好比一个钟摆,在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之间来回摆动,时而偏向传统派,时而偏向进步派。
科南特在其教育史著作《美国历史上的几个转折点》中称,“在某些方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教育钟摆摆回到了19世纪80年代”。
当代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但尼尔•坦纳对于美国的课程改革也做过类似的描述,标题就是《改革像不像摇荡的钟摆》,文章指出,战后以来,美国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每一次改革都是对前一次改革的否定。
而且“矫枉”必定“过正”,这一
“过正”就会激起另一次更为偏激的“反改革”。
其实,教育的“钟摆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如英国学者霍尔斯指出,近年来,英国教育在民主化的探索中,总是在两种模式上“摇摆”,一会儿倾向于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一会儿又转而强调针对儿童自身的“特殊教育需要”,促进其发展。
国外这些对教育钟摆现象早期的探讨和研究为我国的教育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探讨以及做国别之间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我国的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则可以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类是比较研究,这其中有钱扑、蓝云的《试析美国教育的钟摆现象》;杨爱程《美国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桂宇波《透视美国教育钟摆现象》;陈志权《美国教育改革钟摆现象及其启示》等等。
这些文章都是在对美国教育中的钟摆现象进行了明确观察的基础之上,结合美国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归因分析,进而从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中审思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另一类是直接针对我国教育中的钟摆现象的本土化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领域,其中有吴刚平《课程开发中的矛盾与钟摆现象探析》;张建鲲《在“钟摆”现象中呼唤后现代课程理论》;王华倬、兰保森《体育课程发展演变“钟摆现象”管窥》等等。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此过程中,我们不应该向有些学者那样,在面向素质
教育的时候就将应试教育全盘否定。
而首先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对应试教育的教育目的、功能、手段、教育理念等逐一审视,找出偏差,从而让教育的钟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合理、有序的摆动。
这也是笔者将继续关注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改革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169.
[2]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78.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吴刚平.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2).
[5]郑金洲.教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桂宇波.透视美国教育钟摆现象[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9).
[7]扈中平.中国教育两难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