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未尽才——石鲁

合集下载

【国画大观】中国的“梵高”,旷代奇才一代宗师——石鲁

【国画大观】中国的“梵高”,旷代奇才一代宗师——石鲁

【国画大观】中国的“梵高”,旷代奇才一代宗师——石鲁石鲁代表作曾被封15年文革受尽迫害四进精神病院困在秦岭深山,吞野菜,食野薯。

所幸没被饿死几近死亡石鲁先生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艺术家20岁时为了理想只身奔赴延安对于家庭的毅然背叛体现出他卓尔不群的个性这也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富有独创性的大家石鲁(1919~1982),中国现代中国画家。

原名冯亚珩,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1982年8月25日卒于陕西省西安市。

从50年代起,积极致力于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

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延河饮马》,翌年创作《东方欲晓》等作品。

这些作品以黄土高原为题材,构思巧妙奇特,独具匠心,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形式表现重大革命历史主题的崭新道路,成为他进行新的艺术探索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引起美术界的广泛赞扬,被称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南泥湾途中》、《树大成荫》、《赤岩映碧流》、《逆流过禹门》、《山雨欲来》、《家家都在花丛中》、《秋高图》、《宝塔葵花》、《种瓜得瓜》、《东海之滨》等,出版了《国画选》、《石鲁作品选集》。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书画作品数百幅。

他改变了以往的画风,形成诗、书、画、印配合默契,浑然一体的生动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华山之雄》、《骄雪图》、《青青者长松》、《龟蛇图》、《峨嵋积雪图》、《荷雨图》等。

1979年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画展览。

石鲁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陕西分会主席、陕西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

《转战陕北》1959年《转战陕北》的是是非非《转战陕北》是石鲁最著名的代表作,他一生的悲喜欢乐、沉浮升迁、上上下下和是是非非无不都和此画有关,可以说是成也“转战”,败也“转战”。

《转战陕北》不仅是石鲁的代表作,它还是中国画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一个重要流派崛起的一面大旗。

石鲁一生中围绕着《转战陕北》而起的是是非非真是太令人同情,也太令人感慨了。

后劲十足的长安三杰

后劲十足的长安三杰

后劲十足的长安三杰历史上陕西曾涌现出不少杰出画家。

1961年开始,石鲁、赵望云、何海霞、康师尧等人先后在北京、广州、杭州等地举办展览,作品突出地表现西北风情,有着强烈的艺术个性和粗犷、豪放的艺术感染力,在美术界引起轰动,“长安画派”遂逐渐形成。

长安画派以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李梓盛为核心,其中赵望云、石鲁、何海霞被称为“长安画派三杰”。

他们冲破前人窠臼,走进现实生活,踏遍了西北黄土高原,从平凡中看出新奇,吸取了丰富的艺术源泉。

“长安画派”的形成,结束了陕西乃至西北画坛几百年来的沉寂和萧条,成为中国画坛的一支劲旅,与海上、京津、岭南、金陵诸画派交相辉映。

北京有专家称“长安画派撑起了中国画的半壁江山”,那么,“长安画派三杰”艺术及行情走势如何?笔者作如下分析:刚柔相济的赵望云赵望云(1906~1977年)是现代长安画派的奠基人。

原名赵新国,河北束鹿人。

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早丧,家境破落,曾在皮行当过学徒。

赵望云早年毕业于北京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在“五四”新文化影响下,提出艺术“走出象牙之塔,来到十字街头”的主张。

1930年被聘为《大公报》特邀旅行写生记者。

1937年赵望云与老舍在武汉创办《抗战画刊》。

1940年始足迹遍布西南、西北各地,吸取各民族风土人情,逐渐形成简括淡远、虚实相济、浑厚朴实的艺术风格。

20世纪40年代初,赵望云先后在成都、重庆举办“西北旅行写生作品画展”,他的画作让国人耳目一新,观者如潮。

1944年定居西安,创办平明画会,主编《雍华》杂志。

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深入西北各地林区、山区写生。

曾与石鲁等人赴埃及访问写生。

赵望云创作勤奋,善于描绘西北农村题材,当代画坛上著名的黄胄、方济众、徐庶之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赵望云擅长山水、人物、走兽,作品笔墨朴实凝重,线条刚柔相济,形神兼备。

他尤精画毛驴,解放前就有“赵望驴”的雅号,黄胄就是从他这里吸取长处而又有新的发展。

赵望云的山水画,每一幅都充满了浓郁的抒情味、人情味和文人味,这可以从其《深夜行》《深入秦岭》《深山行》《醉染重林二月花》《晚秋》和《秋实累累》等作品得到验证。

延安时期的美术工作者石鲁

延安时期的美术工作者石鲁

延安时期的美术工作者石鲁
作者:暂无
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12期
撰文=刘曦林一
延安10年,石鲁主要是普及革命美术的一位青年美术工作者,并坚持从事速写练习和连环画、插图、版画创作,40年代后期,其木刻作品《群英会》《民主批评会》等,渐次形成了以线刻为主兼及阴阳体面的木刻风格。

他自觉地意识到了强调艺术性的必要,即使是在那些土戏台子上也要创造性地采用舞台美术设计。

他是把普及的美术宣传当做艺术、学问来对待的,并在草纸上写出了《化妆术》《艺术论提纲》等学术性的文稿。

可以说,没有黄土地,就没有石鲁,就没有这位南方人的北方画,就没有日后流贯在他艺术中的坚定的艺术观念与信天游般的自由相共生的高亢的腔调。

他在1943年的《思想自传)冲说,在这黄土高原上“看到的生活是那样民主、平等……革命理想把每个人心都系在一起”。

他在这里呼吸到远比冯家大院自由的空气,并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却有些个人英雄主义的自负。

画贵神质人为精英一一回忆石鲁老师

画贵神质人为精英一一回忆石鲁老师

画贵神质人为精英一一回忆石鲁老师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12期撰文=周光民石鲁,多么坚强的一个硬汉子,艺术生命是那样旺盛,具有活力。

而三年前却被病魔夺走了生命,过早地离开人世,离开了他的亲人、同志和朋友,离开了与他命运和艺术息息相关的人民。

他不应该如此快的离去,因为他那充满无限创造活力的生命还没有将他的全部能量施放出来,贡献给人类,竟匆匆地带着巨大的能量、才华而长眠了。

他能安息吗?不会的!正如他临终前发出的呼喊那样:“我……有很多东西要写,有很多画要画,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死,我是不甘心的!”……这是何等的不幸,无法估量的损失啊!一些人活着却跟死了一样,他虽然死了,却仍活在人们心里。

常常在与朋友们的交谈中,在独自默默的思考里,他总会活龙活现地出现在我的脑际和眼前……师生情五十年代中期,西北唯一的一所高等艺术院校——西北艺专(现西安美院),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开设了中国画专业。

当时,由于师资力量缺乏,美协西安分会的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几位先生受聘到校任教。

我当时作为该校的学生,为能有这样好的老师而庆幸,石鲁老师教中国人物画。

那时,我对中国画真是一无所知,后来在他和其他几位老师的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手把手地培育和教授下,使我对中国画有了初步认识,从不懂到热爱它,并从此坚定了学习和从事中国画专业的信念。

也是从那时起,在老师们的启发开导下,我才学得了一些中华民族绘画的优秀传统。

那时,我真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吸收着民族绘画艺术的新鲜汁液。

石鲁老师为了帮助我学习,亲自示范讲解“人物十八描”,还将他收藏的宣纸线装本的“人物十八描”一书长期给我临摹。

他要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更要面向生活,面向现实,不可泥古不化,要一边学传统,一边学生活。

他说:“生活是极其生动、丰富多彩的,要善于观察生活,认识并研究生活。

观察生活时要入之甚微,要面面俱到,无所不观。

观察得越深入,认识体会才能更深刻。

不可脱离生活而变成仿古的匠人。

石鲁现存最大的山水画山区修梯田: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

石鲁现存最大的山水画山区修梯田: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

石鲁现存最大的山水画山区修梯田: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作者:————————————————————————————————日期:石鲁现存最大的山水画山区修梯田: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历史论文石鲁现存最大的山水画山区修梯田:一手向传统,一手向生活本刊记者黄薇著名画家石鲁的夫人闵力生及子女于2012 年8 月将珍藏的151 幅石鲁作品捐献给中国国家博物馆,涵盖了画家20 世纪50年代至70 年代各个创作阶段作品,其中最重要的一幅是石鲁存世作品中最大的山水画《山区修梯田》。

但因陷入一场拍卖纠纷,曾拍出4457.6 万元高价的《山区修梯田》迟迟缺席,直到2014 年8 月8 日才从私人手中正式入藏国博。

8 月25 日石鲁忌辰,家属又向国博捐赠了第二批作品,包含书画84 件、写生稿3 套(58 张)。

目前国博已成为世界上收藏石鲁画作最多的博物馆,并成立了“石鲁艺术研究中心”,是国博设立的第一个专门研究20 世纪著名美术家的研究机构。

这位屡屡被冠以“狂”名、人称“中国梵高”的怪杰,传奇的一生与奔放不羁的艺术生命,无疑是当代画坛更待开掘的富矿。

创作高峰期的转折先声石鲁的国画创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从1955 年出访印度到1965 年“文革”开始前,是他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其艺术生涯的黄金时代。

《山区修梯田》作于1958 年,石鲁时年39 岁。

1957 年冬,陕西省美协组织画家赵望云、罗铭、方济众等人,由石鲁带队深入陕西商洛山区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配合全省兴修农田水利的工程。

“他们刚入山中,听说社员们正在改田造地,向荒山要粮,便顾不得旅途劳累,冒着凛冽的寒风,上山和社员们一起参加夜战。

”一行人在商县龙王庙乡住了好几天,画了许多写生速写。

省美协后来将此次成果举办了一次“山区生活画展”,《山区修梯田》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幅巨制。

1949 年后,“国画”的概念开始遭受冷遇进而是质疑,以写意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绘画天然不具有古典油画那样的写实风格,美术界蔓延着一股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阅读答案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阅读答案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阅读答案《山水画中的地质学》阅读材料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我们习惯叫“山水画”。

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

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

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

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

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

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

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

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

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

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

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

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

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

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

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

石鲁

石鲁
扛鼎有力,粗笔大线,抑扬顿挫,既
有黄土高原的宏阔高迈,又有陕北民歌的酣畅嘹亮,豪放中见稳健,淋 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自主性。在此作中,石鲁对笔 墨的处理注重对“意”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物象的客观表达。比如 前景主要山体以浓重墨线勾勒结构,再附以大笔皴擦,十分概括。阳面 渲染红色,粗重的墨线与厚重的朱碟、赭石等色交叠挤压,浓墨重彩, 塑造出突兀而立、朴实雄浑的西北高原的艺术形象,造成了热烈、沉雄、 厚重与伟岸的气势。人物构图虽小,但却是整幅画中最浓重的一处墨色, 在虚淡的远景的衬托下,显得极有分量,稳稳地压住了全局。石鲁在这 里选用了毛泽东的侧立像而不是正面像,避免了谨小失大,从而使这一 形象更凝练有力。石鲁认为:“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 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 墨奴隶矣。”情动于衷,笔由心出,这是石鲁的独特个性。石鲁在《转 战陕北》中的笔墨表达与这一革命历史主题水乳交融,使艺术性和思想 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人物简介
石鲁(1919年~1982年),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
县人。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 家鲁迅而改名“石鲁”。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 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 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 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抗战爆 发,投身革命行列。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 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解放初,被安排到陕西美 协工作,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 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与赵望云一起团结 西北一批画家,为创建“长安画派”作出了很大的 贡献。“文革”中受迫害,几近死亡。“文革”后 重返画坛,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 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为“长安画 派”的再度兴旺不懈努力。其绘画犷率、硬朗,有 “黑、重、怪、野”之喻。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 高亢激昂。华山天险、黄河咆啸,表现得淋漓尽致。 挺拔的松柏,冷峻的兰梅,用笔犀利,如刀刻刃勒, 墨色酣畅,痛快沉着

关于石鲁的介绍

关于石鲁的介绍

关于石鲁的介绍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衡。

因敬慕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就把自己的号称为“石鲁”。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

中文名:石鲁别名:冯亚衡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仁寿县出生日期: 1919年12月13日职业:画家主要成就: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人物简介石鲁(1919年~1979年),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县人。

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

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抗战爆发,投身革命行列。

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他经常背着自制的画板为当地的老百姓以及老红军、小八路画素描速写。

没有颜料和纸张作画,便搞木刻,解放初,被安排到陕西美协工作,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与赵望云一起团结西北一批画家,为创建“长安画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革”中受迫害,几近死亡。

“文革”后重返画坛,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为“长安画派”的再度兴旺不懈努力。

其绘画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

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高亢激昂。

华山天险、黄河咆啸,表现得淋漓尽致。

挺拔的松柏,冷峻的兰梅,用笔犀利,如刀刻刃勒,墨色酣畅,痛快沉着。

只是由于他的假画太多,故其画价在艺术市场上遭低估,除非是可靠的来源。

我的心永远不死(石鲁)严酷的生活,把我锤炼成钢头铁臂,经过亿万年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真谛:闪光的青春,不能装在享受者的囊袋里;只有在创造者的手中,才会光辉熠熠!对于黑暗,我不会适从它,我要用千度烈焰把它烧死—也许到头来,也毁灭了我自己,但我纯洁的心,永远不会死去!--看我进击的雄姿,看我燃烧的足迹看我火红的历史。

“永不消失”的石鲁

“永不消失”的石鲁

“永不消失”的石鲁作者:郭翔妹来源:《人民画报》2020年第01期1974年,石鲁在兰州常书鸿家作画。

摄影常嘉煌《变工队—陕北农村生活小景》1950年 91×62cm 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侦查》 1950年 59×67cm 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出生于1919年的艺术家石鲁,是中国美术史论界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巨匠,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的革命文艺家中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9年12月10日,正值石鲁先生誕辰100周年,展期两个月的“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观众跟随他的400余件作品,再次回顾石鲁璀璨的艺术人生。

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

为了致敬“石涛”和“鲁迅”,表达其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他改名石鲁。

自幼家庭文化氛围颇佳的石鲁,爱好美术。

1934年,15岁的他进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1938年,从小不乏抗争精神的他肄业于四川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起的10年间,石鲁先后在延安的陕北公学、西北文艺工作团、《群众日报》社、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木刻版画作品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1942年,在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东方欲晓》《延河饮马》《南泥湾途中》等作品,尽显革命生活对画家情感的作用。

这期间,石鲁的作代表作还有版画《群英会》《打倒封建》等。

《打倒封建》刻画了农民大队进入地主庄园的场景,在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整体的画面结构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上颇为精彩,具有革命史诗般的价值。

石鲁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不是场景再现,需要艺术家认真思考艺术规律,力求在构思立意上新颖、丰富、含蓄,并对特殊形象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感悟。

新中国成立后,石鲁被派往西安工作,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而立之年的石鲁保有激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作为新中国陕西美术事业的推动者,他倡导深入生活,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在青海藏区、宝成铁路、兰新铁路建筑工地,祁连山、乌鞘岭等地创作,用笔触深情展现风土民情,为劳动人民画像。

石鲁同志谈写生一一记—次家庭走访座谈

石鲁同志谈写生一一记—次家庭走访座谈

石鲁同志谈写生一一记—次家庭走访座谈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12期撰文=叶坚一九七七年七月九日,天下着小雨,我和李世南、崔振宽、吴孝杰、马云、梁耕和江文湛同志去家里拜访石鲁同志,请他谈谈写生问题。

因为我们接受了轻工部工艺公司编绘《革命纪念地》《祖国山水》和《园林名胜》画册的一部分任务,已在陕北跑了一圈,画了一批写生稿子,碰到不少问题;而且,马上又要去陕南写生。

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使陕南之行更有成效,大家希望石鲁同志给以指点。

我们有个共同的看法,就是觉得石鲁同志非常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抓取不平凡的、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能动人情思,如临其境。

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需要很好学习的方面。

我事先让石鲁同志看了我们的画稿,提了一些具体问题,约了座谈时间。

这时万恶的“四人帮”已被粉碎,“春到人间”,石鲁同志便欣然同意了。

当我们坐定之后,石鲁同志头一句话就说:“画山水,要知山水,要画山川之美。

”他知道我们将去陕南,接着就讲起陕南人民生活的特殊风味,三国时诸葛亮为什么据守汉中,山区农民为什么头上缠那么长的头巾、扎那么高的裹腿,甚至谈到西乡县绿林寺的回族建筑美术、民间老艺人在袖子里捏人像的故事,以及陕南民歌韵调和川剧的关系……有的同志向我挤眼、摇头,意思是离题、扯远了。

我赶紧插话说:“请你给我们说说,怎么画写生才合适?”“首先不是怎么画,而是怎么了解生活、认识对象。

写生者,不是光写这一个,不及其余;生者,是生活之理。

你懂得了理,合乎理,怎么画都可以;不然,按着别人的成法框子去画,不顾客观对象的特点,怎么画都不会合适。

”他又扯起诸葛亮的事,说诸葛亮守汉中是很有道理的,汉中有盆地,生产粮食,很富饶,堪称鱼米之乡,文化也比较发达。

山区人为什么扎裹腿?并不是落后,是山区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的;经常来往于羊肠小道、灌木草丛,不裹起腿会刺破的。

因此,他针对我们以往画山水,容易浮皮潦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多画表面的东西,不能深入表现人民生活等缺点,强调说:“不要认为画山水的可以不去了解人。

他把黄土高坡画出了别样的美,一起看看吧!

他把黄土高坡画出了别样的美,一起看看吧!

他把黄土高坡画出了别样的美,一起看看吧!文/钱毛毛石鲁,四川仁寿人,早年在成都东方美专求学。

石鲁是上世纪中国画坛的一颗新星,是延安时期著名的革命文艺家。

石鲁用手中的画笔,创新了绘画的形式与内容,通过画笔讴歌当时的革命热潮。

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于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有着独到的表现能力,创作了一批能够彪炳史册的优秀作品。

比如,我们能够非常熟悉的《转战陕北》,这幅作品为他带来了很高的荣誉和地位。

如果没有这幅作品,石鲁不可能在艺术界取得如此高的地位。

这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别有心裁的画了别人从未用过的主题。

在历史上,有些人画过北方雄伟的山脉、松石和飞泉。

也有人描绘了南方温和的山川、翠绿的植被和云彩。

因此,画南方山水和北方山水都有现成的山水画技法可供参考,但是在山水画领悟很难有所成就。

历史上从来没有人画过黄土高原。

但他做到了。

他很努力地做了这件事,并取得了成功。

画中没有树、没有草,全是黄土,但他画得很好,令人眼前一亮。

他为中国绘画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中国画坛一颗耀眼的新星。

后来他又创作了一些佳作,就在石鲁的创作热情蒸蒸日上的时候,1964年,他只有45岁。

他受到了批评和强烈的压制,导致他患上精神分裂症。

后来的革命,他再次被捕,差点被判死刑。

他的艺术生涯基本结束了。

因此,他的正式创作生涯只持续了十多年。

除了几幅画得很好的名画之外,石鲁的其他作品,如《秦岭山麓》,以及许多山水、人物,虽然风格独特,别出新裁。

但也有评论家指出,这些作品虽然好,但都不动人,甚至有些不成熟。

有些画甚至不如普通画家的作品。

评论家们认为,石鲁精致的作品非常突出,而随意的作品过于笼统,这就暴露了画家的基本功不够扎实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伟大的画家根据他们的本性绘画,并跟随他们的感觉去画。

有时候,他们越随意,作品就越经典。

到底石鲁的画作如何?欢迎发表您的意见。

—END—本平台所发布的图片均搜集自网络公开资料,编辑并不确定作品之真伪,不作为投资收藏的依据,仅供书画爱好者参考!本文系原创,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26988726_石鲁《转战陕北》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

26988726_石鲁《转战陕北》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

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C ALLIGRAPHY石鲁《转战陕北》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再现经历。

石鲁原名冯亚珩,出生于四川成都与乐山之间的仁寿县,家境殷实。

从小热爱绘画的冯亚珩,曾入成都“东方美专”系统学习传统中国画,并对石涛的水墨画神往不已。

1939年,冯亚珩怀着满腔热情从四川奔赴延安。

由于对石涛和鲁迅的崇敬,他改名“石鲁”,以新的面貌在宝塔山下生活了近10年。

他在延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建了家庭,又亲身经历了转战陕北的过程。

他走过陕北的沟沟壑壑,见识过游击战的用兵精髓,领略过毛泽东的军事智慧。

石鲁曾经回忆:“转战陕北,我是参加过的。

当时,毛主席刚过去,我就去了,看到沙家店的人很高兴,说看到一个骑马的人过去了。

碰到秦川同志,他说主席刚过去。

”②石丹认为,在创作过程中,“石鲁一定是在内心回顾过当年毛主席、党中央与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周旋于那苍莽的黄土高原之上、深沟大壑之间的情景,重温过当年行军途中的感受,联想起昨天、今天和明天”③。

可见,石鲁对陕北延安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对革命领袖、革命战士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

这便是石鲁的“延安情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石鲁调到西安工作。

他以豪迈的心情迎接新社会和新中国画的革新。

石鲁在生活中挖掘新的题材、在艺术中探寻新的笔墨语言,创作了《变工队》(1950)、《巡山放哨》(1950)、《幸福婚姻》(1952)、《王同志来了》(1953)、《高山放牧》(1957)等作品。

尤其是中国画《古长城外》(1954)的创作,让来自西北黄土高原的石鲁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关注。

在他的作品中,早期的延安情结进一步升华为一种更为广博深沉的爱国情怀,他歌颂领袖、歌颂革命战士、歌颂新生活。

他对国家、对人民、对人民领袖有着一种由衷的热爱和赞美。

石鲁正是怀着这种真诚朴实的爱国情怀创作了《转战陕北》,并带领“长安画派”一步步走向中国美术的大舞台。

仁寿县历史名人介绍

仁寿县历史名人介绍

仁寿骄傲----石鲁作品集锦2009-12-14 14:24:28 来源:今日仁寿文字大小:【大】【中】【小】责任编辑:jrrs110仁寿骄傲----中国现代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石鲁作品集锦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衡。

因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

在延安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美术组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干部、《群众画报》编辑、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主任。

1949年后历任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

1961年在北京举办“西安美术家协会国画研究室习作展”,被誉为“长安画派”。

十年浩劫中备受摧残,仍顽强斗争、坚持作画。

197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石鲁书画展”。

出版画集多种,创作有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

中国画作品有《转战南北》、《华岳之雄》、《荷雨图》等。

著有画论《石鲁学画录》等。

仁寿骄傲----石鲁作品集锦2009-12-14 14:24:28 来源:今日仁寿文字大小:【大】【中】【小】责任编辑:jrrs110 仁寿骄傲----中国现代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石鲁作品集锦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衡。

因慕石涛和鲁迅,易名石鲁。

在延安历任西北文艺工作团美术组长、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美术干部、《群众画报》编辑、延安大学文艺系美术班主任。

1949年后历任西北美术工作者协会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等。

1961年在北京举办“西安美术家协会国画研究室习作展”,被誉为“长安画派”。

十年浩劫中备受摧残,仍顽强斗争、坚持作画。

197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举办“石鲁书画展”。

出版画集多种,创作有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

大师石鲁:笔墨酣畅,淋漓痛快的国画韵味

大师石鲁:笔墨酣畅,淋漓痛快的国画韵味

大师石鲁:笔墨酣畅,淋漓痛快的国画韵味石鲁(1919-1982),当代中国画家。

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

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

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

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

擅长人物、山水、花鸟。

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委等职。

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其绘画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

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高亢激昂。

华山天险、黄河咆啸,表现得淋漓尽致。

挺拔的松柏,冷峻的兰梅,用笔犀利,如刀刻刃勒,墨色酣畅,痛快沉着。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

他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进入创作期以后,艺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较写实的通俗人物故事画宣传社会革命,代表作有木刻版画《打倒封建》和彩墨画《长城内外》。

第二阶段60年代,一方面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结合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湾途中》等一批新花鸟画成为“长安画派”较有影响力的画家。

第三阶段70年代,他以花鸟大写意为主,创作了一批极具个性化的诗、书、画、印,具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以强力提按的用笔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构成了对传统书画的变革,成为书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艺术家。

1.《林场》作者石鲁尺寸96×81cm钤印:石鲁所画2.《向高原进军》作者石鲁尺寸59×35cm钤印:石鲁(白文)3.《金瓜》作者石鲁尺寸96×45cm钤印:石鲁(朱文,手绘)钤印:方(白文)4.《青山出云图》作者石鲁尺寸121.5×69.3cm创作年代辛丑(1961年)作钤印:石鲁写意、石鲁、石鲁画印5.《秋林放牧》作者石鲁尺寸100.5×69cm钤印:石鲁6.《春忙图》作者石鲁尺寸75×93cm创作年代 1959年作钤印:石鲁所画7.《梯田人家》作者石鲁尺寸54.5×68cm创作年代 1955年作出版:《石鲁画集·上卷》第7页,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年2月《于无画处笔生花:石鲁的时代与艺术》第9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钤印:石鲁来源:直接征集自画家家属。

石鲁的演讲稿

石鲁的演讲稿

石鲁的演讲稿
石鲁是当代画家中我最为敬重的艺术大家之一,皆因他是一个具有强烈艺术精神追求的画家。

石鲁一生的坎坷,恐怕在当代画家中是最为悲剧的典型人物,但他又是一位被公认为最有才气和艺术成就的绘画大师。

他非凡的艺术天赋在特殊的年代得到了锻炼和滋养,有人认为石鲁作的艺术水准不错,但文史修养和传统功力不够,这是因为没有真正了解石鲁!读石鲁的文字、诗词和论画谈艺的文章,会发现他刻苦钻研学问的精神以及超人的文学才华、敏锐思维和艺术灵性。

石鲁创作的国画《转战陕北》完全打破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区别,说它是人物画,人在画中所占比例很小;说它是山水画,却明明表现的是人。

石鲁以磅礴的气势,表现了毛泽东从容地转战陕北黄土高原的情景,这个惊人的构图,构思奇特,画面刀劈斧砍一般的色块结构,显示出无穷的力量,壮美的诗化情性,给人们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至今仍是美术界研究的不朽之作。

同时他的另一幅以水墨技法表现的作品《延河饮马》,含蓄而细腻。

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石鲁不是简单的图解主题,而是以豪放为基调、兼顾委婉的浪漫主义美学境界来表现。

他不是简单的宣传画,而是结合艺术精神进行抒情式描绘。

石鲁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是一个自我解放者,表现在他无论经受多少磨难,都完美地坚守着人性的本真和对艺术的忠诚。

当那个来之不易的平反结论送到石鲁手中的时候,他并未表现出有多大的欢欣,他认为艺术始终就是艺术,而不应该夹杂太多的因素。

百年西部人物石鲁

百年西部人物石鲁

百年西部人物石鲁
佚名
【期刊名称】《新西部》
【年(卷),期】2011()1
【摘要】在中国美术界,他与长安画派几乎就是同一个意思。

少年的意气,青年的辉煌,中晚年的癫狂和苦难,让他留给世人一个“中国梵高”的声名。

也许正因如此,他和他的作品的价值才会随着他的越走越远而越来越高……
【总页数】1页(P1-1)
【关键词】石鲁;人物;西部;长安画派;美术界;中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3
【相关文献】
1.脊梁 2011年度影响中国西部教育十大人物——鲁昕,高扬西部职业教育改革大旗 [J],
2.纪念钱松喦、王朝闻、尹瘦石、古元、石鲁、吴冠中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召开[J],
3.“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百年石鲁》大型画集分享会纪实 [J], 李璐; 李岩松; 石丹; 胡武功; 马敏; 程晓红
4.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 [J], 王春法
5.百年西部人物库尔班·吐鲁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延安抗战时期石鲁艺术风格研究

延安抗战时期石鲁艺术风格研究

延安抗战时期石鲁艺术风格研究
万毅锋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延安是孕育新中国的革命圣地,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延安抗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石鲁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并且,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领军人物,对其早期艺术经历、艺术作品、艺术思想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在特殊历史时期,我党领导下的中国近现代文艺工作的发展状况与走向,把握时代与文艺创作的相互关系,为当下新时期的文艺创作提供借鉴与参考.【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万毅锋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1958-1965年中国画现象——透过巨匠石鲁的艺术探索看那个时段的艺术创新[J], 耿杉
2.黄土高原的怒吼--抗战时期"延安学派"的木刻艺术 [J], 李振宇;黄宗贤
3.革新与垦荒:延安抗战时期影视艺术的传播 [J], 张雯
4.不朽的石鲁——石鲁艺术回顾展纪事 [J], 庄天明;赵启斌
5.革命抗战时期石鲁艺术风格的递进 [J], 曾文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石鲁作品《黄河两岸度春秋》,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石鲁作品《黄河两岸度春秋》,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石鲁作品《黄河两岸度春秋》,有震撼人心的魅力!石鲁早年学习传统水墨画,抗日战争期间赴延安,长期从事抗战和革命宣传工作,创作过大量木刻版画、年画。

20世纪50年代后,重操毛笔作中国画。

他最早用水墨描绘黄土高原雄浑厚朴的景色,并把这种描绘与他对革命历史的虔诚回忆与歌颂融为一体。

石鲁作品多取材于黄土高原的风俗民情和自然风光,敦实厚重,笔触落在宣纸上,有鬼斧神工般的雄强与坚硬。

下面为本站藏品,石鲁作品《黄河两岸度春秋》,6.5尺。

手工老裱带实木轴头。

手机拍照,图片未经任何艺术处理。

△石鲁作品《黄河两岸度春秋》【题识】黄河两岸渡春秋。

石鲁写于长安芦屋。

【印文】石鲁所画【注】从风格上判断,此画的创作时间应是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

极有可能是1957年。

作为开山立派的一代大师,石鲁于中国绘画史的意义在于:他自创一种新的绘画语言和程序,来表现陕北高原雄壮、粗犷、具有原生态性的强悍的生命力,这就是大刀阔斧的拖泥带水皴法,浓重的矿物色与淋漓尽致的墨色混用,干湿兼施,骨肉浑成,气到势合。

这种笔墨语言彻底革新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

1955年、1956两年的印度及埃及写生,石鲁在艺术上脱胎换骨,在此作品里可见他在探寻中国画的笔墨和西洋画色彩及透视相结合的途径,在短短的两三年里,完成了他中国画技法的第一次试验性提升。

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石鲁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他试图用山水人物表达当时很流行的艺术体裁,成功地将黄土高原植入中国画,构思奇特,开创了以传统山水画形式表现劳动者为主题的道路,把中国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黄河两岸度春秋》无疑是石鲁这一时期的中国画力作。

通读整幅画作,山势横陈,前后层次丰富而有变化,远黛近绿,大片皴擦出的绿色山塬,如擎天牧场,绿荫覆盖,直撞人心,更增添了高空俯瞰、葱茏蓊郁的美景尽收眼底的透视感。

远处黛色的山峦与前景绿塬处隐约有飘忽的雾气腾起,分明有河流天上来,眼虽未见已闻其轰鸣,江风猎猎,拂面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未尽才
石 鲁
文 /陈传席
俗 。 直 :, 4 多 岁 .才 形 成 他 的 绘 画 特 色 。齐 ,黄 都 由 刻苦  ̄/ - J fk 学 习积 累 ,最 后进 入 自 由王 国 .任 意 挥 洒 ,皆见 性 情 .皆成 佳 作 。 而 石鲁 正 式 从 事 国画 研 究 不 过 十 几年 时 间 ,而 且 还从 政 .还搜 集素 材 写 了两 个 电 影剧 本 。 15 9年 石 鲁 创 作 了 《 战 陕 北 》 9 转 .奠 定 了他 在 美 术界 的 地 位 。 石鲁 若 无 《 战 陕 北》 一 画 ,他 在 美 术 界 的地 位就 转 不 可 能 有 今 日之 高 。( 战 陕 北 》 的 成 功 .关 键 在 于 他 画 了 ( 转
正 当 石 鲁 创 作 旺 盛 之 际 .他 创 作 的 电影 剧 本 刘 志丹 》 被 批 为 反 党 事 件 .那 年 是 16 4年 ,他 仅 四十 五 岁 。 他 遭 到 9 批 判 .受 到 强 大 的 压 抑 .他 得 了 精 神 分 裂 症 。“ 革 ” 中又 文 被 逮 捕 ,差 一 点 判 了死 刑 。他 的 艺 术 生 命 也 基 本 上 结 束 了 。 所 以 .他 的 正 式 创 作 生 涯不 过 十 几 年 。
直 具 有 抗 争 精 神 .反 抗 私 塾 先 生 .反 抗 家 庭 。 十 九 岁那 年 .
他 刚进 入 华 西 协 和 大 学文 学 院 历 史 社 会 学 系读 书 不 久 .忽 然
退 学 奔赴 陕 西 抗 日前 线 后 到 了 延 安 ,从 事 革 命 宣 传 工 作 。
在文 工 团 里 . 为 了革 命 . 么 工 作 都 干 也 创 作过 木刻 画 。 他 什 老 实 说 . 的 木刻 画 颇 见 才 气 . 他 绝不 亚 于 专 门的 木刻 家作 品。 但是 , 国 画 的功 底 . 没 有 打 得 扎 实 。 中 他 由于 他 聪 明 ( 才 型 ) 天 .
别 人 从 未 画过 的题 材 ,历 史 上 有 人 画过 北 方 的 雄 伟 高 Nhomakorabea山 、长
松 巨 石 、飞 泉 流 湍 ; 有 人 画 南 方平 缓 山水 草 木 葱 茏 、云 也 兴 霞 蔚 :因此 . 画南 北 方 的 山 水 都 有 现 成 的 技 法 可 供 借 鉴 , 但 也 很 难 突 破 。 历 史 上 从 来 没 有 人 画黄 土 高 原 .石 鲁 画 了 , 他 画 得 很 费 力气 ,但 他 成 功 了 。 画 上 没 有 一 棵 树 .一 棵 草 , 全是 黄 土 .但 他 表 现 得 好 .令 人 耳 目一 新 。用 今 天 一句 流 行 的话 说 : 填 补 了画 史 上 的 一个 空 白 。接 着 .他 又 画 ( 他 ( 延河
甚 至 很 不 成 熟 。 有 些 画甚 至 在 一 般 画 家 之 下 。精 心 之 作 十 分 突 出 , 意 之 作 又太 一 般 化 . 里 暴 露 了 画家 的基 本 功 问题 。 随 这 大 画 家 作 画 随 性而 出 .跟 着 感 觉 走 .有 时越 随 意 越 精 。 黄 宾 虹 患 眼 疾 不 能视 物 .靠 摸 索 作 画 .尤精 ( 神 散 漫 时 例 外 ) 精 。 齐 白石 作 画 都是 顺 手 而 出 .鲜 需 精心 安排 。石 鲁 作 画 用 的 是 传 统 方 法 ,他 的精 心 之 作 .虽 然 形式 上尽 善 尽 美 .但 细 一 分
人一 览难 忘 。
避税 迁 四川 ,贩 药 售 棉成 为 巨商 .迁 家 仁寿 县文 公 镇 .成 为 当地 第 一 大 粮 户 。建 冯家 大 庄 园 , 书十 余 万 册 。 石 鲁少 时 . 藏 家庭 文 化 氛 围 颇 佳 .这 使 他 具 有 一 定 的 文化 基 础 ,但 石 鲁 一
书法 、文 学 .艺 术他 都懂 一 些 .但 他 没 有像 黄 宾 虹 那 样 “ 三
更灯 火 五 更 鸡 ” 地 在 传统 里 积 累。 他 后 来提 出 ” 手 伸 向 传 一
统 , 手 伸 向生 活 ” 实际 上 他 虽知 传 统 , 知 之不 是 太 深 . 一 . 但
有人 说 他 的 书 法 有 学 过 古 代 什 么 碑 帖 的功 底 。实 际 上他 基 本 上 凭 他 的 情 趣 和 天分 在 挥 洒 。 那 么 为什 么要 懂 传 统 呢 ? 不懂 传 统 不 也 照样 地 画画 吗 7 这个 问题 .我 们 下 面再 回答 。 黄 宾 虹 自 幼 即 沉 浸 在 传 统 文 化 的 氛 围 中 .八 九 十 年 内 不 曾 停 息 ,所 以 .他 的 传 统 功 力达 到 一 个 时 代 的 最 高峰 。齐 白石 少 时 当过 木 匠 .功 底 应该 说 不及 黄 宾 虹 ,但 齐 白 石也 是 天 才 型 画 家 .他 后 来 急 起 直追 .而 且 在 当地 著 名 文人 的指 点
石 鲁 ( 姓 冯 .名 亚 珩 )祖 籍 江 西 景 德 镇 ,其 高 祖 因 原
饮 马 》和 南 泥 湾 途 中 》 ,虽 然 画 得 很 好 ,但 比 转 战 陕 北 》 逊 色 多 了 。 因为 他 用 传 统 的 方法 多 了一 些 ,他 的 传 统功 力又 不十 分 过 硬 。 当 然 , 比那 些 因循 守 旧 的 作 品不 知 强 胜 多 少倍 。 再 接 着 .他 又 创 作 了 ( ( 东方 欲 晓 》 树 大 成 荫 》 家家 都 在 、《 、《 花丛 中》 等 。 由于 石 鲁 天 才颖 悟 .又 有 文 学修 养 他 善 于 发 现 、捕 捉 美 ,也 善 于 作 艺术 的处 理 .画 出 来 皆 不 同凡 响 .令
石 鲁 除 几 幅 精 心 创 作 的 名 作 外 .其 他 的 画 , 如 秦 岭
山麓 》 (9 1 ) 《 收 》 (9 0年 ) 16 年 、 秋 16 .以及 很 多 山水 、竹子 、 梅 花 、人 物 等 ,虽 然 风 格 别致 .与 众 不 同 .但 都 并 不 动 人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