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鲁简介
黄土高原未尽才——石鲁
石 鲁
文 /陈传席
俗 。 直 :, 4 多 岁 .才 形 成 他 的 绘 画 特 色 。齐 ,黄 都 由 刻苦  ̄/ - J fk 学 习积 累 ,最 后进 入 自 由王 国 .任 意 挥 洒 ,皆见 性 情 .皆成 佳 作 。 而 石鲁 正 式 从 事 国画 研 究 不 过 十 几年 时 间 ,而 且 还从 政 .还搜 集素 材 写 了两 个 电 影剧 本 。 15 9年 石 鲁 创 作 了 《 战 陕 北 》 9 转 .奠 定 了他 在 美 术界 的 地 位 。 石鲁 若 无 《 战 陕 北》 一 画 ,他 在 美 术 界 的地 位就 转 不 可 能 有 今 日之 高 。( 战 陕 北 》 的 成 功 .关 键 在 于 他 画 了 ( 转
正 当 石 鲁 创 作 旺 盛 之 际 .他 创 作 的 电影 剧 本 刘 志丹 》 被 批 为 反 党 事 件 .那 年 是 16 4年 ,他 仅 四十 五 岁 。 他 遭 到 9 批 判 .受 到 强 大 的 压 抑 .他 得 了 精 神 分 裂 症 。“ 革 ” 中又 文 被 逮 捕 ,差 一 点 判 了死 刑 。他 的 艺 术 生 命 也 基 本 上 结 束 了 。 所 以 .他 的 正 式 创 作 生 涯不 过 十 几 年 。
直 具 有 抗 争 精 神 .反 抗 私 塾 先 生 .反 抗 家 庭 。 十 九 岁那 年 .
他 刚进 入 华 西 协 和 大 学文 学 院 历 史 社 会 学 系读 书 不 久 .忽 然
退 学 奔赴 陕 西 抗 日前 线 后 到 了 延 安 ,从 事 革 命 宣 传 工 作 。
在文 工 团 里 . 为 了革 命 . 么 工 作 都 干 也 创 作过 木刻 画 。 他 什 老 实 说 . 的 木刻 画 颇 见 才 气 . 他 绝不 亚 于 专 门的 木刻 家作 品。 但是 , 国 画 的功 底 . 没 有 打 得 扎 实 。 中 他 由于 他 聪 明 ( 才 型 ) 天 .
石鲁《曾忆嘉陵水》作品赏析
石鲁《曾忆嘉陵水》作品赏析作者:徐华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2期石鲁(1919—1982),原名冯亚珩,1919年12月生于四川省仁寿县文公镇。
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
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成为一位革命艺术家,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
石鲁的绘画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以形写神”的写实阶段;“以神造型”的写意阶段;“得意忘形”的大写意阶段,石鲁全力进入文人画的现代蜕变,走向其艺术的高峰。
本文试从石鲁创作《曾忆嘉陵水》册页作品的缘起来探讨该作品内涵及审美特征。
一、《曾忆嘉陵水》由来1975年,石鲁患上了肺结核病,身体病衰,可是他仍然坚持写诗和绘画创作。
这一年春天,石鲁为其老乡郭琦创作四幅册页,《曾忆嘉陵水》图为册页中的一幅山水画。
郭琦(1917—1990),四川乐山人,曾任西北大学校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为石鲁的同乡与挚友。
石鲁赠送郭琦的《曾忆嘉陵水》作品,是石鲁晚年不可多得的杰作。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以了解该画由来和创作过程。
据郭琦在《画坛怪杰石鲁绝笔之作》一文中回忆:《嘉州山水》(《曾忆嘉陵水》)这幅山水册页作品石鲁是根据回忆创作的。
那一天上午从九点开始,石鲁边磨墨边与他聊天,海阔天空地谈到十一点才开笔。
实际上他是在闲谈中构思。
石鲁平时对求画不轻易允诺,即使允诺了也迟迟不动笔。
他有次题赠友人书法曰“惜墨如金”。
他在落墨之前确是如此,不肯轻易地落墨,总要构思良苦,酝酿足了才下笔。
这幅山水图从上午十一点开笔,完成时已是正午一点,不过两个小时不到,而此画的酝酿构思时间则大大超过作画时间。
随后我们一面吃饭,一面赏画。
他津津乐道当年去大佛寺时,在江边候渡船,听见隔江吆喊:“娃儿,快搬船过来,吃豆花儿!”他是用地道的乐山土话说的。
石鲁的儿子石果对笔者说:“‘文革’期间,我多次陪着父亲去郭琦家吃饭喝酒,郭琦是个美食家,他之前在师范大学,后来去了西北大学。
郭琦也经常带个大笼子(上面是菜,下面是饭和两瓶酒),到美协后院找我父亲。
石鲁《黄河飞荡图》
石鲁《黄河飞荡图》石鲁(1919~1982)黄河飞荡图设色纸本立轴1971年作款识:黄涛飞荡天地动,长夜独闻龙吟声。
辛亥秋写于长安也。
石鲁。
钤印:石鲁(朱)出版:《石鲁书画集》第一册P131,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
说明:此图作于1971年文革中,是石鲁生命与艺术双双传奇的转折点。
1970年夏,51岁的石鲁被省斗批改领导小组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上报省政法小组,要求判死刑。
十一月第二次被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
第二年即1971年因精神病医院的证明,省政法小组未批准死刑,暂搁置此案,逐躲过一劫。
六月出院回家,是年秋后,创作了大量与黄河有关的狂放山水,此图即为其一。
而1972年的奔走相告,至73年又得以重新被政府聘用,为外贸出口作画。
以后则又倾向作些花卉兰石,或更为抽象的小景,或装饰意味较重的人物。
如此大尺幅,如此狂放之黄河山水可谓不复有。
况且此图流传有序,80年代末至90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召得其家属、以及吴冠中、赵朴初等一批艺术界的精英在香港印行此画册。
殊是十几年来艺术市场中难得一见的巨作。
SHI LUWAVES OF YELLOW RIVERInk and color on paper, hanging scrollIllustrated: Collec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by Shi Lu,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volume I, P.131154.5×83cmRMB: 1,800,000-3,500,000作者简介: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
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美协陕西分会主席、书协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黄涛飞荡天地动长夜独闻龙吟声——读石鲁《黄河飞荡》◎周懿石鲁作为一代绘画大师,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他,舍弃安逸的生活,毅然奔赴延安追求崇高的革命理想。
当艺术遭遇癫狂1
当艺术遭遇癫狂——从石鲁生平看《石鲁自画像》石鲁(1919——1982),二十世纪中国画坛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家。
出生于四川富庶家族的石鲁,原名冯亚珩。
从“冯门九子”到“冯门逆子”,石鲁在少年时代即显露了他狷狂而真诚的性情。
早年从成都“东方美专”接受基础的绘画训练后,石鲁跟随革命形势的发展,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救亡。
石鲁的艺术创作从革命题材入手。
在这一时期,他积极领悟社会和人民的艺术需求,创作了大量颇受世人认可的大众艺术作品。
50年代初,石鲁任西北美协副主任,兼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至1954年,他当选中国美协西安分会副主席。
然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石鲁早期确立的艺术观发生了改变,其绘画创作目的由“为人民服务”转向了对艺术本体的探索思考,并展开了对传统绘画的研究。
特立独行的个性和高超的艺术禀赋,使得石鲁对绘画的“创新性”尤为关注。
在石鲁为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创作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中,对形式美感和意境的追求被放到第一位。
石鲁是一个时代的开路人,他率先发现了绘画“政治宣传功能”可以适当被削弱的时机,而提出了“审美的趣味”的新话题,此后,他创造了一系列面貌出新的中国画,被推誉为“长安画派”的创始人。
虽然石鲁的艺术创举一直伴随着批判的声音,当时有批评家以“野、怪、乱、黑”攻击石鲁新画风格,艺术家一面巧妙回应,一面进一步强化其创作观念,并撰写了中国画理论著作《学画录》。
然而,石鲁——这位领先于时代艺术潮流的画家——最具传奇性的是:在1964年呕心沥血创作《东渡》广遭公众质疑批判之后,他疯了。
石鲁被确诊脑蛋白中毒,为严重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
《东渡》原作已不知所踪,我们从现存的《东渡》草稿和写生稿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对画面构成的突破,人物形象塑造的创新,笔墨和赋色的实验等,应是一件杰作。
艺术家所预期的与外界的反映悬殊太大是致使其精神分裂的因素之一。
更重要的是,石鲁实则已面临政治与艺术无从选择;中学与西学矛盾不可调和;创新和传统无法兼顾的困境,“癫狂”是石鲁的艺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出口。
石鲁丨当代画坛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作品使人产生强烈的震撼
石鲁丨当代画坛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作品使人产生强烈的震撼石鲁是当代画坛怪杰,也是中国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
他生前就因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招致许多非议,后来又获得了“野、怪、乱、黑”的称号。
石鲁一生大约留下了1000多幅画作。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的拍卖市场刚刚起步的时候,石鲁的作品已经屡屡在海外拍出高价。
自从2005年中国美协将石鲁评为本世纪最具影响的13位中国画大师之一以后,他的画价就又一路飙升。
很多人被利益薰心,仿品伪作层出不穷,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量假画充斥市场。
因此,藏家一定要擦亮双眼,多问、多听、多看、多请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石鲁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风格和鲜明的个性,他是一位中国画革新的大师,那些与众不同的风格在中国当代画坛上是卓然独立的。
石鲁有“中国的凡高”之称,他的作品并不是多而滥,更不是相因陈袭,自我重复。
欣赏他的作品,会令人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石鲁一生尽管所作甚多,但由于种种劫难,所以他只有20多年的创作时间,这其中又有两个黄金时期:一是1960年到1964年,另一是1970年到1976年,他在这两个阶段内精力充沛,佳作送出,后来为世人所瞩目的作品都是出自这两阶段。
其中,以第四时期里1971年和1972年的作品最为精彩。
由于身患重病,一直治而未愈,所以石鲁从1976年之后很少作画。
石鲁有着厚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同时又有着叛逆的独立创造精神,他在前辈吸收外来营养革新改造中国画的基础上,以“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姿态,注重在生活中发现创作灵感,在传统中寻找创新资源,从而成为了在中国画领域里最富于探索性、创造性和实验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积极参与和推进的“长安画派”,也使新中国的画坛有了新的文化建树和研究课题。
石鲁:画者观物百看不厌,方使人观画一见钟情
石鲁:画者观物百看不厌,方使人观画一见钟情石鲁(1919年—1982年)原名冯亚珩,四川省仁寿县人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擅长人物、山水、花鸟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材石鲁采桑图纸本设色文 | 石鲁生活是画的源泉。
画无生活若加工无原料。
生活枯竭,画必凋败。
生活为宽广复杂变动不息之海洋。
然流有主从,主流为时代之脉搏,泛舟当随主流。
然主从非截然割裂,主中有从,从中有主,善识水径者当明其联系也。
为画而生活则画死,为生活而画则画活。
当有生活而求画,不当欲画而讨生活。
石鲁漫游者流浪者纸本设色直接参加生活,始能将生活移入内心。
间接旁观生活,只可将生活陈列于画面。
饱餐生活当贪而无厌,咀嚼生活当细而不烦。
观物当面面观、变动观、上下观、远近观、四时观、表里观。
无所不观,无微不至,必熟才能活。
石鲁安康河畔纸本设色生活之主体为人。
观察体会人以类万物之情。
观物细才深,观物广才远。
若蜂之采百花而酿蜜,蚕之食桑叶而吐丝也。
观察生活洞悉物理,既要冷观、静观,更要热观、动观。
要直观,亦要默观。
凡物之形质动静神情姿态,若不能活现于心中,则不足以言画。
石鲁闲谈纸本设色画者观生活如赏画,才能使观画者如赏生活。
人不留心者,画者当留心,人不为可观者,画者当观之,然后才能以画唤起人心。
画者观物当百看不厌,方使人观画一见钟情。
刻意求生活,生活则不活,以情求生活,生活即活,是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也。
生活事物有大有小、有主有从、有正有反、有偏有侧、有平有奇、有里有外,画者所受求全,所识方真,所画方精。
石鲁埃及少女纸本设色画蒙生活为营养,生活藉画以显精神。
画者当吃进生活尔后吐出艺术,若牛吃草而产乳也。
从生活到艺术自有一番内功,非以模拟为能,如实为真。
盖如实之实小实也,模仿之能小能也,而艺术之为艺术,乃在大真大实、至情至感上分高下、深浅、邪正矣。
石鲁人物画研究
石鲁的人物画具有深刻的意境和内涵,他通过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传达出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同时,他还通过表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 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和氛围。
03
石鲁人物画的表现内容
社会现实生活
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
石鲁的人物画作品常常以社会底层人物为题材,如农民、工人、小商贩等,通过描绘他们的日常生活,反映社 会的真实面貌。
揭示社会问题
石鲁的人物画作品也常常揭示社会问题,如贫困、疾病、剥削等,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 和思考。
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
历史故事
石鲁的人物画作品也常常表现历史故事,如古代的英雄事迹、历史事件等,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 ,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神话传说
石鲁的人物画作品也常常表现神话传说,如中国的神话故事、古希腊的神话等,通过画面的形式呈现 出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这些故事的魅力。
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
代表中国现代美术的一部 分
石鲁的人物画作品代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一 部分,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被国际艺术界认可
石鲁的作品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受到了认可, 为中国现代美术在国际艺术史中赢得了尊重
。
传承与发展
后继有人
石鲁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继承了他的艺术思 想,继续推动写实主义人物画的发展。
创新与发展
在传承石鲁艺术思想的基础上,后来的艺 术家不断探索创新,使写实主义人物画在 中国画坛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05
石鲁人物画的鉴赏与研究
鉴赏方法与技巧
观察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 感受画家的创作意图和艺术风 格。
关注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和 动作,探究人物的性格特征和 情感表达。
石鲁,记录时代的灵魂
石鲁,记录时代的灵魂石鲁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生于1884年,卒于1966年。
他的一生是在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度过的,在中国的近代史上,他是一个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他的雄浑气势和生动的艺术形象,让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石鲁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的一个贫苦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境贫寒。
在他十岁的时候,他离开了家乡前往上海求学。
在那里,他遭受了很多磨难,但他没有放弃他的追求。
他勤奋学习,熟读了许多经典的名著,其中包括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他的写作才华也非常出色,他曾创作出《催泪父母的瞽女》等文学作品,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
石鲁是一个脊梁挺拔的人,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他时刻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写下了许多具有时代影响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让人们了解和认识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他的作品中,最为著名的是《家》,它描述了一个山西的农村家庭的生活,展现了人物的生活状态、家庭的生存条件,以及家庭对社会历史变革的反应,深刻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群体心理和精神面貌,对当代都市市民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此外,石鲁还创作了《雾》,它是一篇描述工人阶级斗争的小说,反映了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关爱。
石鲁的作品被誉为"现代派"和"马克思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他的创作让中国文学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和探讨。
在中国文学史上,石鲁是一位具有开创性和推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用笔触和文字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尚,挖掘和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心理,并且以独特的思维观念、艺术力量和社会现实意义,响应了新时代人们对文学的需求和要求。
他的文学创作为中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思想澎湃和创作活力,对中国文学艺术的道路和方向产生了深刻影响。
总之,石鲁是一位具有深刻思想和高尚品格的伟大文学家。
浅析石鲁艺术特色
浅析石鲁艺术特色作者:温松松胡晨星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2期摘要:石鲁是中国现代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为中国画的发展与革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画家,石鲁在绘画上提倡“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结合个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感态度,形成独特的绘画风格,为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以石鲁的人生经历、生活道路、时代背景为出发点,探究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和艺术主张,认识和了解石鲁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石鲁;绘画风格;艺术主张一、石鲁的人生经历(一)石鲁的成长环境石鲁原名冯亚珩,祖籍江西景德镇,祖上为避税迁居四川,定居仁寿县文公镇,靠卖药和棉花累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当地有名的富户。
1919年石鲁出生。
冯家文化底蕴深厚,石鲁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加之从事美术工作的仲兄冯建吴的影响。
石鲁自幼深知封建文化的腐朽,极具反抗精神,聪敏、好强、孤傲且不服从管教。
15岁时,石鲁考入东方美专,正式接受美术教育。
这次的自我选择,奠定了他未来的人格成长和艺术前途。
(二)石鲁的求学经历考入东方美专后,石鲁开始正式学习美术,在冯建吴的影响下,石鲁接触了石涛、八大山人等画家的作品,并深受他们的影响。
回乡后,石鲁成为一名小学教师,并在抗日宣传活动中萌生了献身救亡运动的志愿。
石鲁被母亲逼婚,不满于母亲的包办婚姻,婚后三天即离家。
1938年肄业于华西协和大学社会学系,后奔赴陕西延安抗日前线,从事革命宣传。
延安的抗日运动使石鲁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开始看重集体的力量。
在陕西的这些年,石鲁深受黄土高坡风土人情的影响,与红色革命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早先的知识体系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绘画思想,仅初步接触国画;在延安的这段岁月里,他逐渐形成沟通中西方艺术的创造意识,接纳“五四”以来的新文化潮流,并成为其中后期创作的重要支撑。
(三)石鲁的创作经历石鲁成长于革命年代,学习非常刻苦。
他先后任革命大学宣传组长、西北文艺工作团美术组长和西北美协副主席。
“永不消失”的石鲁
“永不消失”的石鲁作者:郭翔妹来源:《人民画报》2020年第01期1974年,石鲁在兰州常书鸿家作画。
摄影常嘉煌《变工队—陕北农村生活小景》1950年 91×62cm 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侦查》 1950年 59×67cm 纸本设色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出生于1919年的艺术家石鲁,是中国美术史论界公认的20世纪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巨匠,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养的革命文艺家中最杰出代表之一。
2019年12月10日,正值石鲁先生誕辰100周年,展期两个月的“艺道长青—石鲁百年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西大厅隆重开幕,观众跟随他的400余件作品,再次回顾石鲁璀璨的艺术人生。
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县人。
为了致敬“石涛”和“鲁迅”,表达其崇高的艺术理想和精神信仰,他改名石鲁。
自幼家庭文化氛围颇佳的石鲁,爱好美术。
1934年,15岁的他进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
1938年,从小不乏抗争精神的他肄业于四川华西大学文学院历史社会学系,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起的10年间,石鲁先后在延安的陕北公学、西北文艺工作团、《群众日报》社、延安大学、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创作了许多反映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木刻版画作品及其他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
1942年,在他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东方欲晓》《延河饮马》《南泥湾途中》等作品,尽显革命生活对画家情感的作用。
这期间,石鲁的作代表作还有版画《群英会》《打倒封建》等。
《打倒封建》刻画了农民大队进入地主庄园的场景,在对人物形象的表现、整体的画面结构以及对艺术形式的把握上颇为精彩,具有革命史诗般的价值。
石鲁认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不是场景再现,需要艺术家认真思考艺术规律,力求在构思立意上新颖、丰富、含蓄,并对特殊形象和历史事件有自己的感悟。
新中国成立后,石鲁被派往西安工作,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而立之年的石鲁保有激情和强烈的创作冲动,作为新中国陕西美术事业的推动者,他倡导深入生活,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在青海藏区、宝成铁路、兰新铁路建筑工地,祁连山、乌鞘岭等地创作,用笔触深情展现风土民情,为劳动人民画像。
石鲁:不朽的美术精神
⽯鲁:不朽的美术精神 画蒙⽣活为营养,⽣活藉画以显精神。
画者观⽣活如赏画,才能使观画者如赏⽣活。
画者观物当百看不厌,⽅使⼈观画⼀见钟情。
⽣活事物有⼤有⼩、有主有从、有正有反、有偏有侧、有平有奇、有⾥有外,画者所受求全,所识⽅真,所画⽅精。
⽣活之矿藏在⼈民⼼中,⽽勘察开采之术⽆它,唯在将⼼⽐⼼也。
⽣活不仅供养艺术之原料,是创作之源泉,思想之燃料,更当是陶冶我之熔炉。
画者不经过⽣活之锤炼,岂能去锤炼艺术。
翻开传承了近1000多年的中国⼭⽔画史,翻阅古⼈留下的⼭⽔画谱以及前⼈所传下的经典⼭⽔画论时,不难发现,鲜少有专注于陕北风貌风情的画家。
直⾄ 1940年,带着⾰命理想与救国真理的年轻美术家⽯鲁从家乡来到陕北延安。
⽆古法可依,⽆画谱可寻,⽯鲁便深⼊民,深⼊⽣活,陕北在他的笔下,虽没有江南温⽂尔雅、烟云缭绕、溪⽔潺潺般的诗意之境,但却独具粗犷、苍厚、⼲练、豪放的西北风情。
⾄此,陕北画成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由⽯鲁创建的“长安画派”秉持着他“⼀⼿伸向传统,⼀⼿伸向⽣活”的艺术理念,从陕北出发,成为⾄今闪耀在全国画坛的⼀颗明星。
开创陕北⼭⽔画创作之先河 ⽯鲁,原名冯亚珩,出⾝书⾹世家,因排⾏第九,顾有“冯门九⼦”之称。
在新思潮中,⽯鲁阅读了⼤量关于鲁迅、巴⾦的⽂学作品,在艺术上崇尚⽯涛和⼋⼤⼭⼈的艺术风格,也就在这时,他⾃⼰的艺术观开始萌芽。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鲁更加坚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社会。
1940年,满怀理想和艺术追求的⽯鲁奔赴陕北延安,进⼊陕北公学院学习,并在此时正式更名为“⽯鲁”。
⽣活在陕北的⽯鲁,⽇渐萌⽣了⽤画笔记录陕北辽阔风貌的想法。
这个选择在当时可谓是⼀个壮举。
因为陕北⾼原的绘画技法在古⼈的画谱⾥并⽆详细记载,创作起来⽆古法可遵循,⽽其苍⼭如海,原驰蜡象的特殊地域性,对于画家的表现,也是⼀个难题,但是,⽯鲁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说:“⽣活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就会感到传统画法有些⽆能为⼒,需要创新⽅法。
石鲁
有黄土高原的宏阔高迈,又有陕北民歌的酣畅嘹亮,豪放中见稳健,淋 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自主性。在此作中,石鲁对笔 墨的处理注重对“意”的表现,而不拘泥于具体物象的客观表达。比如 前景主要山体以浓重墨线勾勒结构,再附以大笔皴擦,十分概括。阳面 渲染红色,粗重的墨线与厚重的朱碟、赭石等色交叠挤压,浓墨重彩, 塑造出突兀而立、朴实雄浑的西北高原的艺术形象,造成了热烈、沉雄、 厚重与伟岸的气势。人物构图虽小,但却是整幅画中最浓重的一处墨色, 在虚淡的远景的衬托下,显得极有分量,稳稳地压住了全局。石鲁在这 里选用了毛泽东的侧立像而不是正面像,避免了谨小失大,从而使这一 形象更凝练有力。石鲁认为:“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 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 墨奴隶矣。”情动于衷,笔由心出,这是石鲁的独特个性。石鲁在《转 战陕北》中的笔墨表达与这一革命历史主题水乳交融,使艺术性和思想 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人物简介
石鲁(1919年~1982年),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
县人。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 家鲁迅而改名“石鲁”。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 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 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 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抗战爆 发,投身革命行列。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 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解放初,被安排到陕西美 协工作,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 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与赵望云一起团结 西北一批画家,为创建“长安画派”作出了很大的 贡献。“文革”中受迫害,几近死亡。“文革”后 重返画坛,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 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为“长安画 派”的再度兴旺不懈努力。其绘画犷率、硬朗,有 “黑、重、怪、野”之喻。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 高亢激昂。华山天险、黄河咆啸,表现得淋漓尽致。 挺拔的松柏,冷峻的兰梅,用笔犀利,如刀刻刃勒, 墨色酣畅,痛快沉着
关于石鲁的介绍
关于石鲁的介绍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衡。
因敬慕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就把自己的号称为“石鲁”。
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
中文名:石鲁别名:冯亚衡国籍:中国出生地:四川省仁寿县出生日期: 1919年12月13日职业:画家主要成就: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人物简介石鲁(1919年~1979年),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县人。
因崇拜清初大画家石涛和现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而改名“石鲁”。
15岁考入成都东方美术专科学校图画系,系统学习传统绘画,临习石涛、八大山人的山水花鸟,摹写扬州画派及吴昌硕等人的绘画作品,为后来的国画创作打下了基础,抗战爆发,投身革命行列。
1944年调入陕甘宁边区文协美术工作委员会任创作员,他经常背着自制的画板为当地的老百姓以及老红军、小八路画素描速写。
没有颜料和纸张作画,便搞木刻,解放初,被安排到陕西美协工作,先后担任西北美协副主任、《西北画报》社社长、西安美协副主席等职,与赵望云一起团结西北一批画家,为创建“长安画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文革”中受迫害,几近死亡。
“文革”后重返画坛,担任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陕西美协、书协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为“长安画派”的再度兴旺不懈努力。
其绘画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
他画的山水画惊心动魄,高亢激昂。
华山天险、黄河咆啸,表现得淋漓尽致。
挺拔的松柏,冷峻的兰梅,用笔犀利,如刀刻刃勒,墨色酣畅,痛快沉着。
只是由于他的假画太多,故其画价在艺术市场上遭低估,除非是可靠的来源。
我的心永远不死(石鲁)严酷的生活,把我锤炼成钢头铁臂,经过亿万年的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真谛:闪光的青春,不能装在享受者的囊袋里;只有在创造者的手中,才会光辉熠熠!对于黑暗,我不会适从它,我要用千度烈焰把它烧死—也许到头来,也毁灭了我自己,但我纯洁的心,永远不会死去!--看我进击的雄姿,看我燃烧的足迹看我火红的历史。
国画大师石鲁
国画大师石鲁石鲁: 原名冯亚衍,四川仁寿人,慕石涛、鲁迅之品格,因以石鲁为号。
先生生于一九一九年,冯氏初为邑里故族。
辛亥鼎革,家世破落而余韵犹丰,科举废除而诗书尚存。
先生聪颖好学,自幼熟读经书。
余学三年,随兄赴锦城入《东方美专》习中国画。
旧科新学,良修杂芜,国运不兴,烽烟四起,杂言群出,触蛮相竟,重技轻文,宣法抑道。
于先生之正气布下了无名火,亦为先生之画道植下了谬误根。
学成归执教乡里。
越明年,先生弱冠,感国乱、伤时事,愤污吏,怜子民,于是孑然一身,登自行车越巴山,穿秦岭,由川入陕,辗转至晋而赴延安。
于旧作中曾有[足踏日月促双轮,投笔从戎万里征]之句,即谓先生此举也。
主要作品:《家家都在花丛中》、《南泥湾途中》、《寒鸦图》、《高原行》、《早春》、《激流》、《李世南》、《田间小景》、《收工》、《转战南北》、《林山重重》。
塞北十载,十年硝烟。
多金戈铁马,远风花雪月。
笔枪色剑,铸荷戟之一卒;刻制印作,为民众之代言。
虽砚池留弹孔,笔洗映血痕,然艺为时用,技被匠趋,见急功而远文理,显近利而非画道。
然枯藤九转,烽火三回,或洗马于延河料,或负薪于南泥湾;枣园星灯,山巅塔影;皇天后土,古塬狂飚;俗谣新俚、小米黄花,亦为先生立肝胆、熔情怀、镌形骸、铸魂魄。
得失相望,毁誉名参。
惜先生入庐山之中,学风之未深、去之不薄,几阻先生之大道。
一唱雄鸡天下白,先生而立之年,雄姿英发,居功不傲,荣而未归。
或著述以问世,一部《暴风中的雄鹰》为影坛票友;或任职以见称,数任西安城市网主席等职。
十余年间,也曾入京华、游神州、赴鳊、过非洲,官运不减,画名亨通,然固技未却、世事莫推,实在只能画些所谓的《非洲写生》与做出些《长城内外》之流作品。
或取法于欧美,或问道于苏联,无异于走卒贩夫似地、实际上绕着一个背离国画规律之怪圈。
三面红旗与灾害三年之际,不惑之年的先生方在小劫之后小悟过来。
[长安画派]一展,先生天降英才,自然艺高一筹。
抛开如写死之写生,撇去纯妄设之思构,舍弃重叙述之布陈,改造实功利之目的,于生活、于笔墨、于法式、于情怀均有新的理解和升华。
“癫狂”的石鲁.doc
石鲁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作品《东渡》标志着他绘画创作的进一步探索与革新。进入20世纪70年代石鲁一度精神分裂,“精神病”阻碍了石鲁绘画创作的同时也为其绘画艺术的转型提供了契机。石鲁在其“癫狂”的精神状态下将独特的图像元素融入到画作中,精神的压抑与病变使石鲁的意识挣脱了理性的控制,内心本我的欲望与冲动形成的潜意识终于显露出来,艺术作品是一个艺术家个体情感与生活状态的记录,石鲁70年代的绘画作品呈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色彩和图案的混合拼接,而是包含着石鲁大量独特体验的丰富“潜意识”世界的展现。
本文以石鲁在精神病变的1964年至1970年间创作修改的四幅代表性绘画作品《东渡》(1964年)、《印度神王》(1970年)、《美典神》(1970年)、《花卉草虫长卷》(1970年)为研究对象,展开对石鲁艺术创作、精神病以及这种状态下潜意识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扮演角色的分析,文章紧密结合绘画作品的图式分析,通过精神分析和心理学分析的方式,探索在精神病态下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从而看到一个正真艺术家对自我内心的关照和心灵的真诚倾诉以及他艺术道路的前进规律。石鲁在1964年至1970年间以绘画艺术为手段使他艺术追求与探索在困境中得到升华,那些在作品中出现的“怪画”、“朱字”、“天书”等两维的图像或文字是石鲁在特殊时代、特殊情感与病变的精神状态下对心有所想而口不能言的剧烈心理冲突的表达,是自我被扭曲、被剥夺、被压制的倾诉。“癫狂”的石鲁以其奇幻的、独特的形式和手段表现了人的“善”和对“美”的艺术生命的渴望,给我们带来了直逼心灵深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震撼与感悟。
浅析长安画派石鲁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浅析长安画派石鲁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作者:陈秀蓉来源:《大观》2016年第11期摘要:作为我国长安画派中的代表人物,石鲁的山水画具有极其鲜明的个人特征和艺术特征。
他在通过匠心独具的视角为人们带来大量精美画作的同时,也对长安画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从石鲁的简介入手,对长安画派石鲁山水画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长安画派;石鲁;山水画;艺术特征前言:山水画是我国画作中的重要类型。
石鲁作为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其山水画作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特征。
无论是陕北风情还是眼前之景,石鲁都能通过笔墨的合理处理,使得画作为人们带来独特的视觉享受。
石鲁的这种蕴含艺术特征的创作模式对长安画派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石鲁简介石鲁原名冯亚珩,因为仰慕现代作家鲁迅和清代画家石涛而自称石鲁。
石鲁早年与四川成都东方美专中就读,从东方美专毕业之后,于1940年赴陕北公学院就读,并与此时开始专攻中国画创作。
石鲁擅长的绘画类型主要有花鸟、山水以及人物、随着代表作《转战陕北》引发的声名大噪使得他开始产生创建画派的欲望,当与赵望云达成一致意见之后,两人共同创立了长安画派[1]。
二、长安画派石鲁山水画的艺术特征长安画派石鲁山水画的艺术特征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个性化特征个性化特征是石鲁山水画的一种典型艺术特征。
以他的《东方欲晓》为例。
在众多以人物为绘画对象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过程中,石鲁另辟蹊径,摒弃了传统的创作方式,而是利用传统山水画的形式将革命历史主题良好地表达出来。
从整幅画作来看,一扇窗户居于整幅画作的中间位置,石鲁通过特殊的时间——黎明以及窗户中微弱灯光的透出将画作的主体内涵表达出来:领袖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发展,通宵达旦彻夜未眠的辛勤谋划精神。
虽然画作中并未出现人物形象,但窗户和灯光这两种代指要素的应用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
除此之外,窗户前面的拙朴的枣树在丰富画作结构的同时,使得整个画作的外部意境与内部意境形成良好的一致性特征。
158件石鲁遗作及文房收藏不翼而飞国博及石鲁家属发表公开声明全力追索
158件石鲁遗作及文房收藏不翼而飞国博及石鲁家属发表公开声明全力追索石鲁是长安画派的主要创始人,也是我国20世纪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他一生命运多舛,但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而珍贵的艺术遗产。
而今,这份艺术遗产在与公众的见面之路上亦是屡受挫折。
此事还应追溯到五年前。
2011年下半年,石鲁遗产继承人,即其夫人闵力生及其子女石坚、石强、石果、石丹,共同决定分批将石鲁的作品及文献资料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做出这个决定,是五人共同商量的结果。
1993年,闵力生已将全部石鲁遗产平均分为五份,她和子女每人一份。
后来出于保护、传承石鲁艺术的考虑,使石鲁的作品有一个最好的归宿,五人达成家庭公约,把每人收藏的作品都汇集到一起,分批捐赠国博。
为此,每人都拿出了一份清单,其中包括目录与图片资料。
2012年,第一批151件石鲁遗作入藏国博。
这批作品是老太太保管的那份。
那次的捐赠并不顺利,其中一幅石鲁重要作品《山区修梯田》,国博迟迟不能接收。
原因是石鲁家人已将此画于2010年拿去歌德公司拍卖,而歌德拍卖公司在流拍的情况下一直不肯将画作归还。
石鲁家人及国博只好通过法律诉讼手段,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才将原画追回,最终入藏国博。
原定于2014年捐赠的第二批244件石鲁遗作及文房收藏,却因为捐赠人石强的突然离世,而变得阻碍重重。
石强是石鲁的第二个儿子。
他无儿无女,年轻时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长期过着单身生活。
2011年初,石强诊断出肺癌晚期。
2012年初,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石强突然离世。
石丹(石鲁的第四个孩子)回忆说,前一天晚上,他还好好地在院子里散步,谁想第二天再看到他的时候,已躺在房间里停止了呼吸。
在患病期间,石强又与一位姓念的女士结婚。
因此,石强过世之后,对石强遗产(主要针对石强生前决定捐赠国博的244件石鲁遗作及文房收藏)的划分,石强的妻子与石鲁的家属出现了分歧。
经过法院裁定,认为石强生前的捐赠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所要捐赠的244件石鲁遗作及文房收藏不作为石强的遗产,而其所有权归国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鲁简介
简介
石鲁(1919-1982),现代中国画家。
原名冯亚珩,四川仁寿人。
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1940年赴延安入陕北公学院,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
1959年创作《转战陕北》,名声日隆。
后与赵望云创立长安画派。
擅长人物、山水、花鸟。
早期画风偏于写实,用笔坚实谨严,多画革命题材;后期画风奇崛劲健,常以华山、荷花为题,笔力纵恣雄豪。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陕西国画院名誉院长等职。
著有《石鲁学画录》、电影剧本《暴风中的雄鹰》等。
作品
1962年四十三岁十一月,出席全国美协在广东新会召集的重点分会会议。
其间创作国画《家家都在花丛中》等,同年还创作了《秋收》等国画作品。
创作特色
石鲁是20世纪中国书画领域的革新家。
他早年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进入创作期以后,艺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40年代和50年代,以比较写实的通俗人物故事画宣传社会革命,代表作有木刻版画《打倒封建》和彩墨画《长城内外》。
第二阶段60年代,一方面以叙事、抒情、象征手法结合的巨幅历史画《转战陕北》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以《南泥湾途中》等一批新山水画成为“长安画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
第三阶段70年代,他以花鸟大写意为主,创作了一批极具个性化的诗、书、画、印,具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以强力提按的用笔和激烈抒情的品格构成了对传统书画的变革,成为书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艺术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