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山西事业单位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辩证之表里辩证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
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一、表证和里证的定义表证和里证是中医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表现和病因。
表证指的是疾病从外部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里证指的是疾病的内在病理变化,如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
二、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证和里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表证是病因作用于人体的外在表现,是疾病的早期表现,而里证是疾病的深层病理变化。
表证和里证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里证也可以反映在表证上。
三、表证和里证的辩证要点1. 表证的特点:表证多见于病程早期,症状明显,易于观察和辨别。
表证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常以病症局部化、病程短暂为特点。
表证多为实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
表证的治疗应以解表、散寒、清热等方法为主。
2. 里证的特点:里证多见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症状不易观察和辨别。
里证是疾病的内在表现,常以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为特点。
里证多为虚证,如气虚、血虚、脾胃虚弱等。
里证的治疗应以补益、调理、养生等方法为主。
3. 辨别表证和里证的方法: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为表证的表现。
通过仔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和主观感受,如疲乏、食欲不振等为里证的表现。
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进一步辨别表证和里证。
通过辨别表证和里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4. 表证和里证的转化:表证可以转化为里证,即疾病由轻转重,表现出内在的病理变化。
里证也可以反映在表证上,即疾病严重时,内在病理变化会影响到外在的症状和体征。
5. 表证和里证的治疗原则:对于表证,应以解表、散寒、清热等方法为主,通过外治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里证,应以补益、调理、养生等方法为主,通过内治法来调整脏腑功能,恢复机体的平衡。
6. 表证和里证的应用范围:表证多见于外感疾病,如感冒、发热等。
里证多见于内伤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四、总结表证和里证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用来描述疾病的表现和病因。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
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1)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
表证拥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色。
常有于外感热病的早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得病及其余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表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浑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因为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一样,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表寒证以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痛苦显然,无汗,流清涕,口不渴。
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为主证。
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入侵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转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
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为辛温解表。
表热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痛苦,有汗,流浊涕,口渴。
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为主证。
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
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
热伤津而口渴。
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为辛凉解表。
表虚证以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
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为主证。
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为调解营卫,解肌发布。
表实证以发热、恶寒、身痛、无汗。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为主证。
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为辛温解表。
鉴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照。
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
别的,风寒之邪能够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为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简单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能够转变为里热证。
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
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引言中医辩证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之一,是中医的特色和独到之处。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医医疗实践的特别之处。
辨证论治要求医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辨证,不仅要诊断疾病,还要辨识病情的性质、病理变化、病机病因等。
本文旨在总结中医辩证诊断的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辩证诊断的要点。
二、中医辩证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观念中医辩证诊断强调对病机病因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
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脉等信息,全面把握患者的整体情况。
2.望闻问切中医辩证诊断主要依靠四种方法:望(观察)、闻(听诊)、问(询问)、切(按摩)。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表现,听诊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情况,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用手按摩患者的脉搏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病情信息。
3.辨证施治中医辩证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辨别病情的本质,确定病机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有方剂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三、中医辩证诊断的常用术语1.辩证分型中医辩证诊断常采用分型法,即将病情按照某种标准分类,以便于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辨别。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
2.脉象中医辩证诊断中,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是一项重要指标。
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3.舌象中医辩证诊断中,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和舌体形态等特征,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象是由于病理变化导致舌苔、舌色和舌体形态发生相应变化。
四、中医辨证诊断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1.感冒感冒是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要点包括辨别寒热、表里、阴阳、气血等。
例如,感冒初期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舌苔白薄,脉象浮数,属于外感风寒表证。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中医辨证要点包括辨别气滞、湿热、虚实等。
中医学辨 证
3、口渴与否 7、痰涕的情况
4、面色的赤白 8、舌象与脉象
三、虚实辨证
概述:1、虚实的含义
2、虚实辨证的意义 主要判断邪正的盛衰
(一)、实证的概念、形成、特点。
(二)、虚证的概念、形成、特点。
四、阴阳辨证
概述:1、阴阳的含义
2、阴阳辨证的意义
(一)、阴证的概念、形成、特点。
(二)、阳证的概念、形成、特点。
(三)、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三、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
1、真热假寒证:含义、表现、病机。
2、真寒假热证:含义、表现、病机。
3、寒热真假的鉴别
(二)、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证:含义、表现、病机。
3、血寒证的辨证依据
三、津液病辩证
(一)痰证
1、 痰证的含义、形成
2、 痰证的表现及证候分析
3、痰证的证候类型
4、痰证的辨证依据
(二)饮证
1、饮证的含义、形成
2、饮证的表现及证候分析
3、饮的证候类型
4、饮证的辨证依据
(三)水停证
1、水停证的含义、形成
2、水停证的表现及证候分析
二、寒热辨证
1、寒热的含义——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2、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的机理。
(一)、寒证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特点。
注意寒邪、寒象、恶寒、畏寒、寒证等概念的不同
(二)、热证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特点。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1、寒热的情况 5、四肢的温凉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一、表里辨证
临床表现
鉴别要点
治法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
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语》中说:“论病之原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 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吐
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与护理(Diaphoretic therapy)
概念: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
血虚作为一个气血津液的辨证结论,在八纲
辨证中属于里虚证,在脏腑辨证中根据具体症
状的不同可能为心失所养、心脾两虚、肝血不
足等等。
第一节 八纲辨证施护
教学目标
掌握: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证型的具体施护措施。 熟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证型的辨证特点,并给予恰当的护理措施。
了解: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常见证型分类。
八纲辨证施护:
是将四诊收集的资料,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及盛衰、人体正气的强 弱等方面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不同证候,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原 则,采取具体的护理措施。
八 纲 辨 证
阴
里 寒
八 纲
阳
表 热
虚
实
阴阳 表里 寒热 虚实
பைடு நூலகம்
归纳疾病的类别(八纲的总纲) 阳 证——表证、实证、热证 阴 证——里证、虚证、寒证 辨别疾病部位的深浅
(二)施护
(本节仅介绍表证的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监测患者寒热、汗出等情况,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 脉搏变化,防止表证内传入里。
2、生活起居护理 (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注意保暖,防止外感。 (3)注意休息,较重者应卧床休息。 (4)感受时行病毒及疫疬之邪者,注意呼吸道隔离。
中医诊断学第三章八纲辨证(一表里)(精)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又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 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神经系统:烦躁、谵语、狂言等;
消化系统:呕吐、腹痛泄泻,便结腹满; 呼吸系统:咳嗽、气喘、胸闷、痰黄;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循环系统:心慌、心悸、气急、胸痛;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泌尿系统:尿少、水肿;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 (或作薄白),脉浮,此表也;如潮热 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来自,脉息沉, 此里也。 《医学心悟》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表里辨证的意义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邪浅病轻 里证:邪盛病重 表证入里 里证出表 病进 病退
一、 表 证
概念: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或鼻塞、 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 、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二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二、 里 证
概念: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 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 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 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 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2014山西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辩证之寒热辩证
2014山西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辩证之
寒热辩证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打造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帮助考生们掌握笔试重知识点,把握考试关键迈向成功!
寒热辩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寒证:面色苍白、四肢清凉、怕冷、口渴或热饮不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象迟。
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象数。
【更多相关考试备考资料和最新公告等请点击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网查看!】(/shanxisheng/)
寒证热证的关系:
(1)寒热错杂
(2)寒热转化
(3)寒热真假:
1.真寒假热: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
2.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事,阴阳不顺接而致。
相关推荐:山西事业单位近期考试汇总。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表里辨证诊断学,诊法部分已经完成,接下来是“断”,就要辨证分析。
概念基本概念“证”的概念。
证和病相对来说,是讲的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性。
当前的主要矛盾。
中医讲的证,是临床实践和医理、哲理的一个结合。
有这样的病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有这样一类表现的病人,这是属于太阳病。
如果懂得了什么是中医讲的阳,什么是阴,什么是太阳。
就可以理解这个问题了。
你不懂这个问题,你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是一个医疗实践。
什么是阳?什么是阴?阳代表动、热这样一方面问题,现在一个表证,实际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个表证。
这个表证,按照阴和阳来分,我们人体的表示阴还是阳?应该是阳吧。
太阳就是最大的阳,比大还要多一点。
最外面这个地方生病,叫做太阳。
这就是因为中国有阴阳五行这样的道理。
它有主表主里只有的医学理论。
因此它是哲理、医理,和临床实践的一个结合。
我们这样讲的这个证,是这样一个问题,它有理论上的升华。
除了这个以外,太阳之为病是这样,其他的讲的七情,是由于受就精神刺激,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问题。
七情就是完全属于外界的刺激?我们这样的理论就认为它虽然是外界,一定还要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同样一件事情,他一看到以后就非常气愤,非常生气,另外一个人看到它以后感到很高兴。
六淫同样是这样,收了寒就的寒证,受了热就得了热证,不是那样。
一定是有内在因素在里面起作用。
这就有中医的理论在这里面了。
同样两个人,同样一个年龄,昨天晚上同样穿那么多衣服,三个人吧,一个可能第二天他就不生病,一个可能生的是寒证,一个可能生的是热证。
条件都差不多。
为什么?内在因素不一样。
你说受寒有发热头痛那些表现,这都是有医学基础,但是除了这个医学基础以外,它又有理论,医学实践以外,又有理论,又有哲学的东西在里面。
所以像这样的问题,它就带有中国的人文思想在里面。
我们来理解、来看中医的证的时候,就要既考虑它是一个医疗实践,是可以实践的,又要看到它有人文哲学思想在里面。
2014年中医医师《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
2014年中医医师《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第二单元望诊细目一:望神要点: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神乱的常见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二:望面色要点:1.常色与病色的分类、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五色主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面部色诊的意义细目三:望形态要点:1.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姿态异常(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望头面五官要点:1.望头发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面肿、腮肿及口眼喁斜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的脏腑分属,望目色、目形、目态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口、唇、齿、龈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望咽喉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望躯体四肢要点:1.望颈项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四肢的主要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望皮肤要点:1.望皮肤色泽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斑疹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水疱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4.望疮疡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七:望排出物要点:1.望痰、涕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2.望呕吐物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望大便、小便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八:望小儿指纹要点:1.望小儿指纹的方法及其正常表现2.小儿指纹病理变化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三单元望舌细目一:舌诊原理与方法要点:1.舌诊原理2.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细目二:正常舌象要点: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望舌质要点:1.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舌色变化(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3.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4.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I临床意义5.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四:望舌苔要点:1.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2.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舌象综合分析要点:1.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2.舌诊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嗅气味要点:1.口气、排泄物之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2.病室气味异常的临床意义第五单元问诊细目一:问诊内容要点:1.主诉的概念与意义2.十问歌细目二:问寒热要点:1.恶寒发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但寒不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4.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三:问汗要点: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四:问疼痛要点:1.疼痛的性质及其临床意义2.问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五:问头身胸腹要点:问头晕、胸闷、心悸、脘痞、腹胀、麻木、疲乏的要点及其临床意义细目六:问耳目要点:1.耳鸣、耳聋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目眩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目昏、雀盲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七:问睡眠要点:1.失眠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嗜睡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八:问饮食与口味要点: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食欲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除中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口味:口淡、口甜、口黏腻、口酸、口涩、口苦、口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九:问二便要点: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觉)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细目十:问经带要点: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2.闭经、痛经、崩漏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3.带下异常(白带、黄带)的临床表现及其意义第六单元脉诊细目一:脉诊概说要点:1.脉象形成原理2.诊脉部位3.诊脉方法4.脉象要素细目二:正常脉象要点:1.正常脉象的表现2.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细目三: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要点:1.常见脉象的脉象特征及鉴别(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缓脉、濡脉、弱脉、微脉、结脉、促脉、代脉、散脉、芤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长脉、短脉、动脉)2.常见脉象的临床意义细目四:相兼脉与真脏脉要点:1.相兼脉的概念与主病2.真脏脉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五:诊小儿脉要点 1.小儿正常脉象的特 2.常见小儿病脉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按诊要点:1.按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按肌肤手足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3.按腹部辨疼痛、痞满、积聚的要点4.按胸部虚里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5.按腧穴的内容及其临床意义第八单元八纲辨证细目一:概述要点:八纲辨证的概念细目二:表里要点: 1.表证与里证的概念 2.表证与里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寒热要点:1.寒证与热证的概念2.寒证与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虚实要点:1.虚证与实证的概念2.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五:阴阳要点:1.阴证与阳证的概念2.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3.阳虚证、阴虚证的临床表现4.亡阳证、亡阴证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细目六:八纲证候间的关系要点: 1.证候相兼、错杂与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虚)的概念2.证候真假(寒热真假、虚实真假)的鉴别要点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细目一:气病辨证要点:1.气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气陷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气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6.气逆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7.气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二:血病辨证要点:1.血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2.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血瘀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血热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5.血寒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三:气血同病辨证要点: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细目四:津液病辨证要点:1.痰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2.饮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3.水停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4.津液亏虚证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细目一: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1.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心血虚、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脉痹阻证的临床表现及瘀阻心脉、痰阻心脉、寒凝心脉、气滞心脉四证的鉴别4.痰蒙心神、痰火扰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火亢盛证的临床表现6.瘀阻脑络证的临床表现7.小肠实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二:肺与大肠病辨证要点:1.肺气虚、肺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风寒犯肺、寒痰阻肺、饮停胸胁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风热犯肺、肺热炽盛、痰热壅肺、燥邪犯肺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风水相搏证的临床表现5.肠道湿热、肠热腑实、肠燥津亏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三:脾与胃病辨证要点:1.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胃气虚、胃阳虚、胃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胃热炽盛、寒饮停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寒滞胃肠、食滞胃肠、胃肠气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四:肝与胆病辨证要点:1.肝血虚、肝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郁气滞、肝火炽盛、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肝风内动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表现5.肝胆湿热证的临床表现6.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细目五:肾与膀胱病辨证要点:1.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虚水泛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膀胱湿热证的临床表现细目六:脏腑兼病辨证要点:1.心肾不交、心脾气血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2.肝火犯肺、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3.心肺气虚、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4.心肾阳虚、脾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5.心肝血虚、肝肾阴虚、肺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细目七:脏腑辨证各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各脏腑间相关证候的鉴别要点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细目一:太阳病证要点:1.太阳病提纲2.太阳病本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太阳病变证(栀子豉汤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真武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阳明病证要点:1.阳明病提纲2.阳明病热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少阳病证要点:1.少阳病提纲2.少阳病本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太阴病证要点:1.太阴病提纲2.太阴病本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太阴病兼变证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五:少阴病证要点:1.少阴病提纲2.少阴病寒化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附子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3.少阴病热化证(黄连阿胶汤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六:厥阴病证要点:1.厥阴病提纲2.厥阴病寒热错杂证(乌梅丸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厥阴病寒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细目七:六经病证的传变要点:传经、直中、合病、并病的概念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细目一:卫分证要点:1.风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燥热犯卫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卫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二:气分证要点:1.邪热壅肺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扰胸膈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结肠道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气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三:营分证要点:1.热灼营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陷心包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营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四:血分证要点:1.热盛动血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2.热盛动风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3.热盛伤阴证的临床表现、治法方药4.血分证的鉴别要点细目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细目一:上焦病证要点: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二:中焦病证要点: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三:下焦病证要点:下焦病证的临床表现、鉴别要点、治法方药细目四:三焦病证的传变要点:顺传与逆传的概念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细目一:整体观念要点:1.整体观念的概念 2.整体观念的内容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1.病、证、症的概念和关系2.辨证论治的概念3.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第二单元精气学说细目一:精气学说的概念要点:1.精的概念 2.气的概念细目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2.精气的运动与变化3.精气是天地万物的中介4.天地精气化生为人细目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 1.构建中医学的精气生命理论 2.构建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要点: 1.阴阳的含义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要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5.阴阳的消长6.阴阳的转化7.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细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1.在生理方面的应用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第五单元藏象学说要点: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4.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关系第六单元五脏细目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要点:1.心的生理功能与特性2.肺的生理功能与特性3.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4.肝的生理功能与特性5.肾的生理功能与特性6.命门的概念和功用细目二:五脏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肺的关系2.心与脾的关系3.心与肝的关系4.心与肾的关系5.肺与脾的关系6.肺与肝的关系7.肺与肾的关系8.肝与脾的关系9.肝与肾的关系10.脾与肾的关系11.肾与命门的关系细目三: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和季节的关系要点:1.五脏与五体的关系2.五脏的外华3.五脏与五官九窍的关系4.五脏与五志的关系5.五脏与五液的关系6.五脏与季节的关系第七单元六腑细目一:六腑的生理功能要点:1.胆的生理功能2.胃的分部名称、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3.小肠的生理功能4.大肠的生理功能5.膀胱的生理功能6.三焦的概念和生理功能细目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要点:1.心与小肠的关系2.肺与大肠的关系3.脾与胃的关系4.肝与胆的关系5.肾与膀胱的关系第八单元奇恒之腑细目一:脑要点: 1.脑的生理功能 2.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细目二:女子胞要点: 1.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细目一:精要点: 1.人体之精的概念 2.人体之精的功能 3.人体之精的分类细目二:气要点:1.人体之气的概念2.人体之气的生成3.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4.人体之气的功能5.人体之气的分类细目三:血要点:1.血的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3.血的运行4.血的功能细目四:津液要点:1.津液的基本概念2.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3.津液的功能细目五:神要点:1.人体之神的基本概念2.人体之神的生成3.人体之神的分类4.人体之神的作用细目六: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要点:1.气与血的关系2.气与津液的关系3.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含义及特点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3.督脉、任脉、冲脉、带脉、跷脉和维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细目四:经别、别络,经筋,皮部要点:1.经别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2.别络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3.经筋的概念、特点和生理功能4.皮部的概念和应用细目五: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要点: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学说的应用第十一单元体质细目一:体质的概念和构成要点:1.体质的概念2.体质的构成3.体质的特点细目二:体质的生理学基础要点:1.体质与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关2.影响体质的因素2014年中医医师《中医内科学》大纲第一单元肺系病证细目一:感冒要点:1.感冒的概念2.感冒的病因病机3.感冒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感冒的辨证论治5.感冒的转归预后6.感冒的预防调护细目二:咳嗽要点:1.咳嗽的概念2.咳嗽的病因病机3.咳嗽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咳嗽的辨证论治5.咳嗽的转归预后6.咳嗽的预防调护细目三:哮病要点:1.哮病的概念2.哮病的病因病机3.哮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哮病的辨证论治5.哮病的转归预后6.哮病的预防调护细目四:喘证要点:1.喘证的概念2.喘证的病因病机3.喘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喘证的辨证论治5.喘证的转归预后6.喘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五:肺痈要点:1.肺痈的概念2.肺痈的病因病机3.肺痈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痈的辨证论治5.肺痈的转归预后细目六:肺痨要点:1.肺痨的概念2.肺痨的病因病机3.肺痨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痨的辨证论治5.肺痨的转归预后6.肺痨的预防调护细目七:肺胀要点:1.肺胀的概念2.肺胀的病因病机3.肺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胀的辨证论治5.肺胀的转归预后细目八:肺痿要点:1.肺痿的概念2.肺痿的病因病机3.肺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肺痿的辨证论治5.肺痿的转归预后第二单元心系病证细目一:心悸要点:1.心悸的概念2.心悸的病因病机3.心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心悸的辨证论治5.心悸的转归预后细目二:胸痹要点:1.胸痹的概念2.胸痹的病因病机3.胸痹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胸痹的辨证论治5.胸痹的转归预后6.胸痹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真心痛要点:1.真心痛的概念2.真心痛的辨证论治细目四:不寐要点:1.不寐的概念2.不寐的病因病机3.不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不寐的辨证论治5.不寐的转归预后6.不寐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眩晕要点:1.眩晕的概念2.眩晕的病因病机3.眩晕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眩晕的辨证论治5.眩晕的转归预后6.眩晕的预防调护细目三:中风要点:1.中风的概念2.中风的病因病机3.中风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中风的辨证论治5.巾风的转归预后6.中风的预防调护细目四:癫狂要点:1.癫狂的概念2.癫狂的病因病机3.癫狂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癫狂的辨证论治5.癫狂的转归6.癫狂的调护细目五:痫病要点:1.痫病的概念2.痫病的病因病机3.痫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痫病的辨证论治5.痫病的预防调护细目六:痴呆要点:1.痴呆的概念2.痴呆的病因病机3.痴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痴呆的辨证论治5.痴呆的预防调护第四单元脾胃病证细目一:胃痛要点:1.胃痛的概念2.胃痛的病因病机3.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胃痛的辨证论治5.胃痛的转归预后6.胃痛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痞满要点:1.痞满的概念2.痞满的病因病机3.痞满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痞满的辨证论治5.痞满的转归预后6.痞满的预防调护细目三:呕吐要点:1.呕吐的概念2.呕吐的病因病机3.呕吐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呕吐的辨证论治5.呕吐的预防调护细目四:噎膈要点:1.噎嗝的概念2.噎嗝的病因病机3.噎嗝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噎嗝的辨证论治5.噎嗝的转归预后6.噎嗝的预防调护细目五:呃逆要点:1.呃逆的概念2.呃逆的病因病机3.呃逆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呃逆的辨证论治细目六:腹痛要点:1.腹痛的概念2.腹痛的病因病机3.腹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腹痛的辨证论治5.腹痛的转归预后6.腹痛的预防调护细目七:泄泻要点:1.泄泻的概念2.泄泻的病因病机3.泄泻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泄泻的辨证论治5.泄泻的转归预后6.泄泻的预防调护细目八:痢疾要点:1.痢疾的概念2.痢疾的病因病机3.痢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痢疾的辨证论治5.痢疾的转归预后6.痢疾的预防调护细目九:便秘要点:1.便秘的概念2.便秘的病因病机3.便秘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便秘的辨证论治5.便秘的转归预后6.便秘的预防凋护细目二:黄疸要点:1.黄疸的概念2.黄疸的病因病机3.黄疸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黄疸的辨证论治5.黄疸的转归预后6.黄疸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积聚要点:1.积聚的概念2.积聚的病因病机3.积聚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积与聚的主症特点和病机的异同点5.积聚的辨证论治6.积聚的转归预后细目四:鼓胀要点:1.鼓胀的概念2.鼓胀的病因病机3.鼓胀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鼓胀的辨证论治5.鼓胀的转归预后6.鼓胀的预防调护细目五:疟疾要点:1.疟疾的概念2.疟疾的病因病机3.疟疾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疟疾的辨证论治5.疟疾的转归预后6.疟疾的预防调护第六单元肾系病证细目一:水肿要点:1.水肿的概念2.水肿的病因病机3.水肿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水肿的辨证论治5.水肿的转归预后6.水肿的预防调护细目二:淋证要点:1.淋证的概念2.淋证的病因病机3.淋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淋证的辨证论治5.淋证的转归预后6.淋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癃闭要点:1.癃闭的概念2.癃闭的病因病机3.癃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癃闭的辨证论治5.癃闭的常用外治法6.癃闭的转归预后细目四:关格要点:1.关格的概念2.关格的病因病机3.关格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关格的辨证论治5.关格的转归预后6.关格的预防调护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细目一:郁证要点:1.郁证的概念2.郁证的病因病机3.郁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郁证的辨证论治5.郁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二:血证要点:1.血证的概念2.血证的病因病机3.血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5.血证的转归预后6.血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三:痰饮要点:1.痰饮的概念2.痰饮的分类3.痰饮的病因病机4.痰饮的诊断与病证鉴别5.痰饮的辨证论治6.痰饮的转归预后细目四:消渴要点:1.消渴的概念2.消渴的病因病机3.消渴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消渴的辨证论治5.消渴的转归预后6.消渴的预防调护细目五:自汗、盗汗要点:1.自汗、盗汗的概念2.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3.自汗、盗汗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细目六:内伤发热要点:1.内伤发热的概念2.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3.内伤发热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5.内伤发热的转归预后细目七:虚劳要点:1.虚劳的概念2.虚劳的病因病机3.虚劳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虚劳的辨证论治5.虚劳的转归预后细目八:癌病要点:1.癌病的概念2.癌病的病因病机3.癌病的诊断与病证鉴别5.癌病的转归预后6.癌病的调护细目九:厥证要点:1.厥证的概念2.厥证的病因病机3.厥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厥证的辨证论治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细目一:痹证要点:1.痹证的概念2.痹证的病因病机3.痹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痹证的辨证论治5.痹证的转归预后6.痹证的预防调护细目二:痿证要点:1.痿证的概念2.痿证的病因病机3.痿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痿证的辨证论治5.痿证的转归预后6.痿证的调护细目三:颤证要点:1.颤证的概念2.颤证的病因病机3.颤证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颤证的辨证论治细目四:腰痛要点:1.腰痛的概念2.腰痛的病因病机3.腰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4.腰痛的辨证论治201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方剂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总论要点: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治法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1.方剂的组成原则2.方剂的变化形式细目三:剂型要点: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的特点第二单元解表剂细目一:概述要点: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辛温解表要点:1.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大青龙汤、九味羌活汤、止嗽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三:辛凉解表要点:1.银翘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桑菊饮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3.柴葛解肌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四:扶正解表要点:1.败毒散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2.参苏饮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细目三:温下要点:温脾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四:润下要点:麻子仁丸、济川煎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配伍意义细目五:逐水要点:十枣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及用法要点细目六:攻补兼施要点:黄龙汤的组成药物、功用及主治证候第四单元和解剂细目一:概述要点:和解剂的适用范同及应用注意事项细目二:和解少阳要点:1.小柴胡汤的组成药物、功用、主治证候、配伍意义、全方配伍特点及运用。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每一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须懂得运用八纲。
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辩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领。
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示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
所以根据八纲来观察证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
关于阴阳方面已在第一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1.表里:表是外,里是内。
从人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里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
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证;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证。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证。
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证。
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
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证了。
也有表邪虽已内传面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了。
表邪内传而表证仍在,称为表里同病。
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状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
相对的,里证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病情便逐渐松弛了。
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证,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转变倾向。
2.寒热: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恶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
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目赤,舌苔黄糙,脉数等。
这里可以看出病情的表现有寒和热两种不同的现象,辨别寒、热,就是决定用药或温或凉的一个关键。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中医学是中国独特而丰富的传统医学体系。
它以表里辨证为核心理论,用以诊断和治疗疾病。
表里,在中医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与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因病机密切相关。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中医表里概念进行辨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框架。
表证,是指疾病的外部表现和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疾病的表现常常是由内脏病变引起的。
比如,头痛、咳嗽、发热等常见症状就是表证。
表证是中医师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因为它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和问询病人获得。
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表证常常是突出病情的表现,往往一开始就出现。
其次,表证通常是比较明显的症状,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第三,表证一般是临床上比较容易诊断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常规检查和临床观察获得。
与表证相对应的是里证,也称为内证。
里证是指疾病的内在本质和根源。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过程往往从表证开始,逐渐发展到里证。
因此,里证往往比表证更具潜伏性和隐蔽性。
里证需要通过深入观察和细致分析才能发现。
里证的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里证是疾病的本质和根源,往往是导致表证出现的原因。
其次,里证常常是慢性病的主要表现,发展较为缓慢。
第三,里证通常需要通过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中医学中,表里辨证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因病机,从而确定疾病的表里属性。
表里辨证有助于中医师诊断疾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表里辨证的关键是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
具体来说,观察病人的舌苔、脉搏、面色等,以了解疾病的表现和内在本质。
此外,中医师还需要与病人进行详细的访谈,了解其病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以获取更多的诊断信息。
在实践过程中,中医师还会运用中医经典文献中的辨证方法,如望闻问切,进行综合分析和辨证施治。
通过对病人整体状态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准确判断病人的表里属性,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中医表里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
中医表里概念辨析中医表里概念辨析经典经方医学网论坛首发1、中医指病在浅表和病邪入里或病在内脏的症候。
表里: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与里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而言,躯壳为表,脏腑为里;脏与腑相对而言,腑属表,脏属里;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经络属表,脏腑属里;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而言,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里;皮肤与筋骨相对而言,皮肤为表,筋骨为里等。
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地理解。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表里概念虽然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具体操作时一定是确切的。
比如,所谓藏府相对的表里阴阳,并不能成为治法的操作依据,如藏阴府阳不代表患病即是阴病与阳病的对应;藏内府外,并不代表里病和表病的对应,经脉三阳三阴的表里阴阳,仅仅是部位的不同、俯仰作用的不同、方向的不同,治法上并不存在差异。
而真正能用的表里概念只剩下:躯壳与藏府的表里、亦即外为经脉内为藏府的表里关系,表里定位必须是整体对举,存在唯一性和确定性,不可以用某些局部对举来偷换概念,这样对于临床不仅无用,反而陷入混乱。
2、八纲概念下的表里: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
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
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
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
八纲的定义存在极大的问题。
八纲之阴阳作为总纲是不成立的。
表里、寒热、虚实,都不是阴阳范畴下的子集,而要确定辨证结果的阴病阳病命名,必须首先通过寒热虚实表里等要素,才能确定阴阳六病,因此,阴阳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而仅仅是六要素之后的命名方式。
而这个命名方式,实际上并不是非用不可。
没有阴阳的概念,丝毫不会影响操作,因为中医经典经方治疗,无非是班固曰: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致水火之齐,寒温、表里、补泻(虚实),都不对应阴阳,而只有当其编织完成,才可能以阴阳命名,一个命名方式,被置于至高地位,与买椟还珠,相去几何?3、表里概念之下的对应治法是如何被篡改为阴阳的千金:王叔和曰:夫阳盛阴虚,汗之则死,下之则愈;阴盛阳虚,下之则死,汗之则愈。
表里的辨证方法与表里证的治法
表里的辨证方法与表里证的治法表里不但是伤寒、温病病位内外、浅深的标志,而且是内伤诸病病位内外、浅深,以及病势转变的标志,所以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不但以大量篇幅阐述了表里证的表现,而且以大量篇幅阐述了表里的具体使用方法,后世医家以辨证总纲的形式确定其为内伤、外感诸证的总纲之一。
那么我们怎么确定病位的表里和应用这一概念去进行治疗呢?我们认为:一、表里的辨证方法主要有三条:1.是抓症状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病位在皮毛,在太阳经,在肺经,并具有这些病位症状的,都称为表证。
例如《伤寒论》所称之“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证,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所称之“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证。
至若病位深在,在气血,在脏腑,在骨髓者,总称为里证。
如张介宾《景岳全书》之“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
凡病自内生,则或因七情,或因劳倦,或因饮食所伤,或为酒色所困,皆为里证”若始为表证,而后出现在内,在脏腑症状者,则为由表人里证,《伤寒沦》说:“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澉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若始为里证,而后出现在表,在经症状者,则为由里出表,《温疫论》云:“里证下后,脉浮而微数,身微热,神思或不爽,此邪热浮于肌表。
”一般来讲,若由表人里者,为由轻转重,若由里出于表者,为由重转轻。
2.是抓脉象法不管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是脉见浮的,均称为表证,脉沉的均称为里证。
正如《伤寒论》所说:“太阳之为病,脉浮。
”《外感温病篇》:“风温证……脉浮数……邪在表也。
”《濒湖脉学》:“脉沉主里。
”《医学心悟》:“一病之表里……脉息浮,此表也…… 脉息沉,此里也。
”3.是抓舌象一般来讲,表证不会引起舌质的变化,舌质颜色发生变化时则为五脏发病,而舌苔的厚薄则往往是在表,在里,或由表人里,或由里出表的标志。
正如邓铁涛先生所编之《中医诊断学》中所指出的那样:“其实无论外感、内伤,察其苔之厚薄,足以了解邪气之深浅轻重。
表里辩证——精选推荐
表里辩证所谓表里辨证是辨别疾病病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
人体的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脏腑、气血阴阳、骨髓在内属里。
从病势趋向论,病势由表入里是病渐加重,由里出表是病渐减轻。
表里辨证可以判断病位浅深及病理变化趋势。
表证病轻而浅,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掌握疾病的轻重进退,为解表与治里治疗等提供依据。
一、辨表证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
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临床表现] 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
[机制分析]由于外邪侵犯于皮毛腠理,阻遏了卫气的宣发,肌表的外侧层失于卫气的温煦,同时机表内侧层又有卫阳之气的郁遏而相对偏盛,故而病人有自觉怕冷的同时又有体温升高的发热症状。
全身肌肉皮肤失于卫阳之气的温煦而不畅,故症见头或者周身酸痛。
肺气不宣,所以鼻塞,流清涕,肺主于咽喉,故可有咽喉发痒或疼痛。
外邪束于皮毛,肺气不宣,故见咳嗽。
舌苔薄白,脉浮都是表证特有的征象,所以有“有一分薄白苔,便有一分表证”的说法。
[辨证要点] 对表证的辨证要遵循如下思路: ①本证以外邪袭表,卫气被郁为主要病机。
②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征。
③以恶寒发热并见、苔薄白、脉浮为辨证依据。
④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甚至喘促等肺气失宣的兼症。
临床常见的表证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风湿遏表证、燥邪犯表证、署湿袭表证、风袭表疏证等。
其内容详见六淫辨证二、辨里证 里证是指病位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
它与表证相对而言,多见于外感病的中、后期阶段或内伤疾病。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邪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所致;三是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逆乱而致病;四是病理产物性病因所引起的疾病。
[临床表现] 因病在里,或病起于里,故其基本特点是无新起之寒热并见,以脏腑气血阴阳等失调的症状为其主要表现,如:高热恶热或微热、潮热,烦躁神昏,口渴引饮,或胃寒肢冷蜷卧,身倦乏力,口淡多涎,腹痛,便秘,或泄泻,呕吐,尿少色黄或清长,苔厚,脉沉等。
中医之表里辨证
中医之表⾥辨证中医之表⾥辨证表⾥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对纲领。
表与⾥是相对的概念,如躯壳与脏腑相对⽽⾔,躯壳为表,脏腑为⾥;脏与腑相对⽽⾔,腑属表,脏属⾥;经络与脏腑相对⽽⾔,经络属表,脏腑属⾥;经络中三阳经与三阴经相对⽽⾔,三阳经属表,三阴经属⾥;⽪肤与筋⾻相对⽽⾔,⽪肤为表,筋⾻为⾥等。
因此,对于病位的外内浅深,都不可作绝对的理解。
⼀般⽽论,从病位上看,⾝体的⽪⽑、肌腠、经络相对为外,脏腑、⾻髓相对为内。
因此从某种⾓度上说,外有病属表,病较轻浅;内有病属⾥,病较深重。
从病势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是病渐增重为势进;病邪由⾥出表,是病渐减轻为势退。
因⽽前⼈有病邪⼊⾥⼀层,病深⼀层,出表⼀层,病轻⼀层的认识。
任何疾病的辨证,都应分辨病位的表⾥,⽽对于外感病来说,其意义则尤为重要。
这是因为内伤杂病的证候⼀般属于⾥证范畴,故分辨病位的表⾥并⾮必须,⽽主要辨别"⾥"的具体脏腑等病位。
然⽽外感病则往往具有由表⼊⾥、由轻⽽重、由浅⽽深的传变发展过程。
所以,表⾥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它可说明病情的轻重浅深及病机变化的趋势,从⽽掌握疾病的演变规律,取得诊疗的主动权。
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六经辨证、卫⽓营⾎辨证,都可理解为是表⾥浅深轻重层次划分的辨证分类⽅法。
⼀、表⾥辨证 (⼀)表证 表证是外感六淫之邪⽓经⽪⽑、⼝⿐侵⼊机体,正⽓(卫⽓)抗邪所表现轻浅证候的概括。
表证主要见于外感疾病初期阶段。
《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表证者,邪⽓之⾃外⽽⼊者也,凡风寒暑湿燥⽕,⽓有不正,皆是也。
"因此,对表证的概念应当全⾯理解,⽽不能机械地以为⽪⽑的病变就⼀定是表证,也不能绝对地以为表证的病位就⼀定在⽪⽑。
表证⼀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苔薄⽩、脉浮,兼见⿐塞流涕,喷嚏,咽喉痒痛,咳嗽,有汗或⽆。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一)——表里辩证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一)——表里辩证八纲辨证1.概念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纲领。
八纲辨证:是指运用八纲对四诊所收集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的方法。
①表、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浅深的基本纲领;②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性质的基本纲领;③阴、阳: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的总纲,并可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六纲。
2.八纲辨证的意义通过八纲辨证,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推断其趋势,为临床治疗指出方向。
3.八纲辨证的局限性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尚不够具体、全面。
①如八纲辨证中的里证,还不能明确病变所在的具体脏腑;②寒证与热证不能完全概括湿、燥等邪气所致病证;③虚证与实证所涵盖的各种具体证的内容尚未论及等。
八纲证毕竟只是“纲”,八纲辨证的结果比较笼统、抽象,临床不能只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进行深入的分析,才能对证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为论治提供全面、可靠的依据。
4.八纲之间的关系八纲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
八纲之间存在相兼、错杂、转化等关系,因此对于八纲辨证的内容,既要掌握八纲的基本证,又要熟悉八纲之间相互组合形成的各种复合证。
5.历史沿革(1)战国时期《内经》虽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已有八纲具体内容的散在性论述。
(2)东汉时期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
(3)明代张三锡在《医学六要》中说:“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来、曰热、曰虚、曰实。
”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传忠录》中专设“阴阳篇”、“六变篇”,对八纲作了进一步论述,并以二纲统六变,曰:“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
中医辩证知识点
中医辩证知识点什么是中医辩证?中医辩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是中医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中医辩证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史,分析病人的体质、病因、病机等,从而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辩证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望闻问切中医辩证的第一步是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听取其叙述、询问相关问题和摸诊等手段,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
望: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以及病人的姿态、表情、步态等,判断病人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等。
闻:通过听取病人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判断病人的呼吸状况、声音特点等。
问:通过与病人的交谈,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病因等。
切: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病人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频率、强弱、滑数等,进一步了解病情。
第二步:辨证分型在收集到病人的相关信息后,中医医生需要根据中医理论,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加以分析,确定疾病的辨证类型。
中医辨证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将疾病分为阴阳虚实、寒热盛衰、气血运化等不同的辨证类型。
辨证分型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疾病的病因和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第三步: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辩证的核心步骤,它是根据辨证所得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根据中医辨证的结果,中医医生会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食疗调理等。
治疗的目的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第四步:观察疗效治疗后,中医医生会观察病人的疗效,包括病情的变化、症状的缓解等。
观察疗效是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的重要步骤,它可以指导医生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以及根据疗效的变化来评估病情的进展。
中医辩证的意义和局限性中医辩证作为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辨证论治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山西事业单位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辩证之表里
辩证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打造中医学重点难点解析,帮助考生们掌握笔试重知识点,把握考试关键迈向成功!
八纲辨证,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谢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八类基本征候。
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分为阴证、阳证;从病位上分表证、里证;从病性分寒证、热证;从邪正盛衰分实证、虚证。
表里辩证: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辩证方法。
1.表证:位于潜在肌肤的一类征候。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更多相关考试备考资料和最新公告等请点击山西事业单位考试网查看!】(/shanxisheng/)
2.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等)的一类征候。
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可与表证相鉴别。
3.半表半里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尚未至于表,邪正搏于表里之间的一种征候。
征候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
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表里同病:表整合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2)表里转化: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推荐:山西事业单位近期考试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