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理论综述_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

合集下载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于萍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 以明茨伯格分类为基础,结合当前战略管理理论最近发展,以历史演进为视角对战略管理理论进行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的复杂多变,使战略管理的重点从注重外部环境的分析和适应转向注重企业内部关键资源、核心竞争力、组织学习的培养和获取。

[关键词] 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基于资源综述一、20世纪60~80年代的说明性学派1.设计学派:设计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7年塞兹尼克的《经营中的领导能力》和1962年钱德勒的《战略与结构》两本书。

而以1965年安德鲁斯等的《经营策略:内容和案例》为代表著作,核心内容就是SWOT模型,即使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劣势与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相匹配。

将战略划分为四个要素: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而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

2.计划学派:1965年安索夫所著《公司战略》是计划学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计划学派主张,战略产生于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更加独立和系统的正式计划过程,由计划人员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仅对高层管理者负责,战略应详细具体并细分为目标、预算、程序等实施计划。

3.定位学派:波特以1980年《竞争战略》和1985年《竞争优势》的两部经典之作,使定位学派取得在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结构,提出分析产业竞争强度的“五力”模型;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竞争地位,提出三种通用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

在如何获取竞争优势的问题上,波特进一步提出价值链框架,以系统的方法审查企业所有行为及其相互关系。

以上三个学派关注战略如何明确地描述,归为说明性学派。

设计学派虽然强调企业内部能力与外部环境相匹配,但这种匹配仅依赖于管理者的创造性行动,并未提出系统的操作方法。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是指在组织内部制定和实施长期的战略计划以达成组织目标的方法论。

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企业需要具备战略管理意识,并学习和运用相应的理论和工具以获得竞争优势。

本文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以及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在于制定和实施长期的战略计划以达成组织目标。

这个过程包括战略的发展、制定、实施、评估和控制等多个阶段。

其中,战略的发展阶段包括市场和竞争环境分析、内部能力评估、目标的确定和战略定位等;战略的制定阶段包括制定战略方向、制定具体的战略计划和资源配置等;战略的实施阶段包括组织和协调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以确保战略实施的顺利进行;战略的评估和控制阶段包括对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估和对战略目标的控制。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关键因素在实施战略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其成功与否。

下面列举了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1. 领导力领导力是成功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因素。

领导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战略思维能力和领导能力,能够发现机会和挑战,制定愿景和目标,并组织协调组织内部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

2. 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支撑战略管理决策的重要工具。

组织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系统来获得市场和竞争环境的信息,并将其与内部资源进行整合,对组织的目标、战略及其实施进行监控和评估。

3.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反映的是组织员工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及组织认同和情感。

成功实施战略需要建立一种开放、合作、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组织文化,以激励员工创新和自我发展,并为实施战略提供支持。

4. 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促进知识的分享和转移,吸收和整合外部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

三、总结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

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战略目的选择合适的战略管理理论和工具,并持续学习和优化其实践。

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竞争

战略管理理论与企业竞争

战略管理理论是指用于指导企业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理论和方法。

它与企业竞争密切相关,因为一个公司的战略决策直接影响着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以下是一些与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竞争相关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1.波特的五力模型:由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个行业
中的竞争力量。

包括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和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

2.核心竞争力理论:由哈佛商学院教授麦肯齐·雷毕堡提出,强调企业
应该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与其他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并且在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3.SWOT分析: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来评估企业在
竞争中的位置。

优势和机会是企业可以利用的竞争优势因素,而劣势和威胁则可能对企业的竞争地位构成挑战。

4.战略定位理论:企业应该通过确立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来在市场竞争中
取得优势。

这可以通过追求成本领先、创新、专注于特定市场细分或其他战略途径来实现。

5.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对其在竞争中的表现至关重要。


业应该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资源和能力,通过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来获得市场份额。

这些理论和概念帮助企业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竞争的战略,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取得成功。

战略管理理论分析

战略管理理论分析

战略管理理论分析引言战略管理是指组织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来实现其目标的管理过程。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战略管理对于组织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战略管理的理论进行分析,包括SWOT分析、波特竞争力模型和资源基础理论。

1. 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评估企业内外环境的方法。

它通过对组织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帮助组织制定战略。

SWOT分析包括四个要素:•优势(Strengths):组织在竞争中相对于其他组织的优势,如品牌知名度、独特的产品或技术等。

•劣势(Weaknesses):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的劣势,如高成本结构、陈旧的技术等。

•机会(Opportunities):组织可以利用的市场机会,如新兴市场、技术创新等。

•威胁(Threats):对组织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竞争对手、政策趋势等。

通过SWOT分析,组织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抓住市场机会,应对威胁,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战略。

2. 波特竞争力模型波特竞争力模型是由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一种分析竞争力的工具。

该模型分析了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评估其竞争力和利润水平。

波特竞争力模型包括以下要素:•行业内部竞争:该要素主要分析行业内的竞争关系,包括竞争对手的数量、产品差异化程度、市场份额等。

•供应商谈判能力:供应商对于企业的影响力、产品供应稳定性等。

•顾客谈判能力: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包括顾客对产品的需求强度、价格敏感度等。

•潜在进入威胁:新竞争对手的进入对已有企业的影响程度。

•代替品的威胁:替代产品对已有产品的影响程度。

通过波特竞争力模型,企业可以了解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从而制定适应环境的战略。

3. 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其竞争优势的源泉。

资源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有形资源包括资金、设备、土地等,而无形资源包括品牌声誉、专利技术、人力资本等。

能力是组织运用资源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精选】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2【精选】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

战略的思想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公元前400年左右)的《孙子兵法》一书。

美国的约翰?柯林斯(John Collins )在《大战略》中指出:“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

”从军事方面来看,《孙子兵法》已形成了系统和完整的战略思想体系(杨庆山,散襄军,苏锦江,陈炳富,2001)。

1938年,美国学者切斯特?巴纳德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第一个将战略的观念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当中,首开战略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从此以后,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大有成为丛林之势。

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 )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本文将从战略的概念、战略的形成与制定、竞争优势的来源与获取、战略与结构的关系、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几个方面,来总结企业战略管理不同学派的观点。

一、什么是战略1. 军事学家眼中的战略:“战略”原为一个军事术语,战略的意义历来为中外军事学家所重视。

西方著名军事家博弗尔认为,战略是一种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行动;我国台湾著名的军事研究者钮先钟认为,“战略的本质即为行动的指导,一切战略理论,就概括的意义而言,为也都是行动学……从较广泛的意识来说,计划即为战略”(钮先钟,2003)。

毛泽东认,战略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

2. 管理学家眼中的战略: 设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钱德勒(Alfred Chandler) 最早提出了“企业战略” 的概念。

他认为,企业战略是“确定企业的长期基本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遵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与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的管理”。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1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01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摘要:本文献综述概览了现代社会国内外关于战略管理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战略管理研究的发展方向,重点提到了核心能力理论、产品—市场理论、相关多元化理论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核心能力产品—市场多元化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主导,为求得生存发展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策划和谋略,有关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已形成了众多流派。

当代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将其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成了十个流派: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

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

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一、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

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

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19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

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观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

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 以获取竞争优势。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企业竞争优势一直是企业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

国外关于企业战略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以 Porter 为代表的竞争理论和以 Wernerfelt ,Barney 等人为代表的资源能力理论。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这两种理论是在彼此分立和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目前的国外文献显示,这两种理论相互吸纳对方的观点并走向融合。

文章试图对这两种理论做一个综述性的介绍,以期清晰地介绍两种理论的观点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竞争理论;资源观的理论企业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Porter ,1991),是战略领域的核心问题。

Porter ( 1980 )从企业外部,即从产业结构( IndustryStructure )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并构建“五力分析模型(FiveForces )。

他的思想很快受到资源观学者的批评。

Wernerfelt ,Barney等人在继承 Penrose 思想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角度研究” 竞争优势。

而 Porter 则在其产业结构分析基础上,又对企业内部活动进行分析,即“价值链”(Value Chain )方法(Porter ,1985),从而完善了自己的竞争理论。

对于资源观的理论性与研究方法,Porter(1991)提出了质疑,但他也承认资源观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概念和思想,而资源观学者也不断接纳 Porter 竞争理论思想,并将自己的 VRIO (Barney ,2002)分析框架看作是 Porter 竞争理论的补充和逻辑扩展(Barney ,1991,2002),两种理论逐渐出现了融合的态势。

本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述和比较,希望能对二者的发展做一个清晰的梳理。

一、 竞争观和资源观的理论来源1. Porter 竞争观的两个理论来源。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和业务模式。

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和利润最大化。

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资源配置、组织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浅谈,以加深我们对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解和应用。

一、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1. 竞争战略理论竞争战略理论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

该理论以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为核心,分析企业所处市场的竞争情况,确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波特主要提出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供应商谈判能力、买家谈判能力、新入行者威胁、替代品威胁、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关系。

企业要分析自己所处的市场,针对削弱或提升各力量,采取适当的竞争策略,如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专业战略等,实现在市场上的卓越表现。

2. 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是研究企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决定其竞争能力的核心要素。

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企业资源及其利用方式,以其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基础,确定战略方向。

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如何建立、积累和利用的,并探究资源的可替代性和难以模仿程度。

企业要根据自身特征和市场需求,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从而获得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3. 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是指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持续不断地学习和改进,以适应市场环境和创造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

学习型企业不仅能够提高组织和员工能力,创造创新和产品差异化,还能迅速调整战略和组织结构应对市场变化。

组织学习理论的实践需要企业营造开放、包容和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和工作环境,重视员工培训和学习机会,注重经验总结和分享,以构建一个既能够适应变化又具备竞争优势的学习型企业。

二、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1. 差异化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战略是企业在同一市场上差异化经营的一种策略。

它通过针对不同消费者群的需求,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利润的提高。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综述作者:何欣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12期【摘要】战略管理理论是管理学理论的重要分支,代表着管理学理论重要的发展方向,处于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和普拉哈拉德提出的核心能力理论,都是因为引发社会许多领域的巨大变革而成为战略管理理论中的经典。

经过学者们多年的理论研究以及现代企业实践的不断总结,战略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体系,基于此,论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于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以向读者呈现该理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管理学;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Keywords】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 core competitiveness【中图分类号】F279.23;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12-0020-021 国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战略管理属于管理学的分支,它指的是组织策略的制定、实施、过程控制和调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国相互影响加剧,竞争环境日趋复杂。

因此,一个组织的发展前景越来越不确定,一个组织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能够做出更加长远的战略决策,战略管理理论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滞后于其他管理学科,但由于环境需要,五十年来都在以十分迅猛的速度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战略管理的重要性正慢慢被地管理者意识到,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应用于实践,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组织[1]。

钱德勒(1962)作为一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早期代表,在他的代表作《战略与结构》中,他提出了“组织属于战略”的经典论断。

该书明确指出,战略是定义组织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通过管理组织拥有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的过程;提出了明确的战略,即环境与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建议以市场为导向,在制定战略前了解组织环境,进而确定组织结构。

战略管理岗位知识点总结

战略管理岗位知识点总结

战略管理岗位知识点总结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企业的目标设定、资源配置、竞争分析、市场定位等方面。

对于战略管理岗位的人员来说,需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成功地为企业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

本文将围绕战略管理岗位的知识点展开总结,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一、战略管理理论知识点总结1.战略管理概念战略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和决策的总和,它涉及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资源配置、组织结构、市场竞争等方面。

战略管理的目标是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并实现利润最大化。

2.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包括了企业的资源、技术、品牌、管理能力等方面。

在制定战略时,企业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实现市场的领先地位。

3.SWOT分析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中常用的分析工具,它将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帮助企业了解自身的情况,并确定合适的战略方向。

在进行SWOT分析时,企业需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行业竞争,以提高战略的有效性。

4.五力分析五力分析是由波特提出的一种竞争分析工具,它包括了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顾客的议价能力、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程度。

企业可以通过五力分析了解行业的竞争情况,以采取相应的战略手段。

5.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实现产品价格优势,从而占据市场份额。

而差异化战略是企业通过创新、品牌、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以获取更高的利润空间。

在战略选择时,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战略路径。

6.战略执行战略执行是指企业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它涉及到组织架构、员工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

战略执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对战略执行加以重视,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7.战略评估战略评估是对企业战略执行效果的定期检查和评定,它能够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调整战略方向,并及时作出调整。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二八定律法则
二成人富,八成人穷;二成人掌握世界上八 成的财富,八成人掌握世界上二成的财富。 二成人用脖子以上赚钱,八成人用脖子以下 赚钱;二成人考虑的是我要怎么样怎么样做 我会有钱,八成人考虑的是我要是有钱我就 怎么样。 二成人爱投资,八成人爱购物。
二八定律法则
二成人计划未来,八成人早上才想今天干啥; 二成人买时间,八成人卖时间; 二成人把握机会,八成人错失良机。 二成人按成功的经验行事,八成人按自己的意愿行 事; 二成人重视经验,八成人重视学历; 二成人看重行动才有结果,八成人看重知识就是力 量; 二成人受成功人的影响,八成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二成人与成功为伍,八成人不愿改变环境。
动态竞争理论
动态竞争的研究来源于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 “创造性破坏”被定义为领先企业在经历了与挑战者攻击与 反击的过程后,不可避免地会使其市场地位衰落。在这种动 态的环境中,产业领先者为了追求新机会的创造性行动会引 发其他竞争者的反击,以破坏领先者期望的优势。 根据熊彼特的观点,产业领先者与挑战者攻击与反击的方式 与过程,决定了他们长期的绩效与生存的概率。根据这一理 论,创新的先动者往往会由于对手反击的时滞,享受短暂的 垄断优势以及非正常利润。因此,动态竞争的研究者纷纷尝 试从实证的角度,识别能够拖延报复或使时滞最大化的战略 行动。
长尾理论的内涵
所谓 长尾理论是指,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 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hits)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misses)经常为人遗 忘的长尾。 举例来说, 一家大型书店通常可摆放10万本书, 但亚马逊网络书店的图书销售额中,有四分之一来 自排名10万以后的书籍。这些“冷门”书籍的销售 比例正以高速成长,预估未来可占整体书市的一半。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理论

战略治理资源基础理论摘要: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动力能力理论是当今最具阻碍力的三种企业战略治理理论,对企业进展的定位及竞争力的培育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通过对三种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回忆与比较分析,以求在深入理解三种战略治理理论的基础上,为我国企业进展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战略治理理论;比较;企业进展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治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时期。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治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缘故等有关企业进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进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进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进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治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中意的答案。

A.一、理论进展回忆1. 竞争位势理论的要紧观点及局限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治理的主流。

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

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同时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

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进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阻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

也确实是讲,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猎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要紧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猎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

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以后企业自身进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

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综述和应用

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综述和应用

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综述和应用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已经成为企业长期发展和成功的关键。

战略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企业制定长期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

本文将综述现代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战略管理思想的演变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20世纪60年代,管理学家们开始认识到,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技术能力和产品品质,还取决于其能否顺应市场变化和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

因此,他们开始研究战略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在20世纪70年代,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提出了著名的“波士顿矩阵”理论,帮助企业评估其产品组合,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

在20世纪80年代,麦肯锡咨询公司(McKinsey & Company)提出了SWOT分析方法,帮助企业评估其内部和外部环境,并制定相应的战略计划。

在20世纪90年代,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企业要竞争在某些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并强调企业要为客户和股东创造价值。

二、战略管理方法的分类战略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两类: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

定性方法是指通过收集市场和行业信息,进行SWOT和五力分析等方法,来评估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长期战略计划。

定量方法是指通过分析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来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定量方法通常用于制定年度预算和中期战略计划。

三、战略管理的实践应用战略管理的实践应用需要有一组符合建立战略规划成功的做法。

这些做法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战略、组织和团队之间的配合。

战略管理需要组织领导和管理层依据市场需求、商业环境和未来的趋势制定长期战略计划,并适应市场变化和发展趋势调整战略。

当公司成功地实施了战略规划,管理层需要适应新的战略规划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并制定相关的计划执行和监控方案。

研究生《战略管理理论》课程论文

研究生《战略管理理论》课程论文

研究生《战略管理理论》课程论文标题: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竞争中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对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探讨了战略管理在企业竞争中的应用。

首先,简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随后,阐述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模型,包括SWOT分析、五力模型、价值链模型和资源基础理论。

然后,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战略管理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战略定位、创新与变革、资源配置和合作竞争等方面。

最后,总结了战略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竞争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企业竞争、战略定位、创新与变革、资源配置、合作竞争一、引言战略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的管理学科,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通过科学的战略管理理论来指导其发展和竞争。

本文将探讨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竞争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

二、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模型2.1SWOT分析SWOT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可以帮助企业分析内外部环境,确定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企业可以确定最佳的战略定位和竞争策略。

2.2五力模型五力模型是由波特提出的一种分析企业竞争力的模型。

它包括供应商力量、买家力量、替代品的威胁、进入障碍和内部竞争力量等五个方面。

企业可以通过对这些力量的评估,确定竞争优势和制定相应的战略。

2.3价值链模型价值链模型是波特提出的一种分析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的模型。

它将企业内部活动划分为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和营销等各个环节,并分析每个环节的价值创造和成本。

通过优化和整合这些环节,企业可以提高竞争力并实现持续发展。

2.4资源基础理论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其独特的资源和能力。

这些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组织资本等。

企业可以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实现创新和竞争优势。

三、战略管理理论在企业竞争中的应用3.1战略定位战略定位是企业在市场中的位置和角色。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

浅谈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在多元化、国际化、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蒸蒸日上,各行各业的发展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一直趋于稳步发展状态,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进入产业链各层,全产业链在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销售模式,一时间中国O2O市场呈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态势,O2O行业也呈现出一片良好发展前景。

如今,电商模式发展已经成熟稳定,互联网O2O 模式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并占领市场最高份额。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文献一、理论基础(一)战略管理理论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率先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观点,详细分析了企业发展中公司组织、市场环境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认为企业要主动适应市场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设置相应的组织架构来适应发展战略,并根据战略实施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完善。

可见,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该理论的特点是:由发展战略来具体指导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发展的各项活动,其关键是企业要对内外部所处环境有全面而清晰的分析认识,审视相关条件,确定明确的战略目标,使各项因素之间能够达到动态下的平衡。

企业战略,通常可分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依次为公司级、业务级和职能级,每个上一层级均为下一层级指导思路方向,而每个下一层级又为上一层级提供具体的支持,相互之间影响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

其中,公司层战略,是企业内最高层次的整体性战略,是解决公司开展何种业务、业务方向、业务地位等问题的战略指导,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方向,是业务层级战略的制定依据。

业务层战略,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战略,是解决企业在公司层战略下如何开展业务参与市场竞争问题的指导,具体要明确竞争优势、业务类型、产品或服务类型、竞争领域、盈利模式等内容。

职能层战略,是支持企业内公司层战略和业务层战略的底层战略,是具体实施战略的基石,是解决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如何开展业务、相互配合、互为作用这一问题的指导,通常包括有人力资源、财务、技术研发、经营销售等战略。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战略管理研究综述兰建龙摘要:本文介绍了战略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作用,体系的构建和职能,总结了战略管理的前沿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了研究。

关键字:战略管理竞争战略管理体系1.战略管理的概念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包括公司在完成具体目标时对不确定因素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公司在环境检测活动的基础上制定战略。

战略管理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因为公司对于危险和机遇的区别有不同的理解。

战略管理是指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度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一项有效的战略管理必须具备五项关键点:独特的价值取向、为客户精心设计的价值链、清晰的取舍、互动性、持久性。

综观不同学者和企业家的不同见解,战略管理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即广义的战略管理和狭义的战略管理。

广义的战略管理是指运用战略对整个企业进行管理,其代表人物是安索夫。

狭义的战略管理是指对战略管理的制定、实施、控制和修正进行的管理,其代表人物是斯坦纳。

目前,居主流地位的是狭义的战略管理。

2.战略管理发展历程综述企业战略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 世纪30 至60 年代初期为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60 至80年代初期为战略理论丛林阶段, 80 年代以后为竞争战略理论阶段。

2.1早期战略思想阶段( 1930- 1960 年)企业战略的思想是随着西方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938 年, 巴纳德首次将战略的概念引入管理理论, 他认为, 把战略因素局限于管理活动和交易活动的某些方面是没有必要的, 在需要做出决策的任何情况下, 企业组织应该遵循的原则是相同的, 都必须考虑到战略因素。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综述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1战略的概念战略(strateg刃一词源于战争,来源于希腊语中的“将军”,是军事术语,其意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后来引申为通过对战争双方的分析判断而作出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基于“战略”的全局、谋略等基本意义,战略被引入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代表贯穿于一个系统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所有重大决策中的指导思想,全局性、长期性的目标抉择和达于目标的规划设计。

将战略应用于企业管理,即企业管理战略。

1.2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西方,它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即企业应连续不断地注视内部及外部的事件与趋势,以便必要时及时做出调整,因此它是研究企业如何动态地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理论。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经典战略管理理论阶段以安德鲁斯和安索夫为代表人物的经典战略管理理论是建立在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的。

它分析了企业组织的优势、劣势和环境给企业所提供的机会、威胁(即SwOT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如何制定战略。

经典战略管理理论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思路和程序,特别是SWOT分析法的运用充分体现了组织内外部关系对战略形成的重要性。

此理论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掀起了多元化的发展的高潮,但经典的战略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首先,其重点是分析和推理,隐含的前提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对未来环境进行可靠的预测,制定合理的战略并加以贯彻执行。

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强,只运用该理论己很难随环境变化及时地做出战略决策。

其次,经典的战略理论只是方向性和框架性的,SWOT法也没有给出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具体方法,因此显得有些空洞、抽象,可操作性不强。

2、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对战略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3期企业为什么会成功或失败(Porter,1991),是战略领域的核心问题。

Porter(1980)从企业外部,即从产业结构(In-dustryStructure)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的来源,并构建“五力分析模型”(FiveForces)。

他的思想很快受到资源观学者的批评。

Wernerfelt,Barney等人在继承Penrose思想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资源能力角度研究竞争优势。

而Porter则在其产业结构分析基础上,又对企业内部活动进行分析,即“价值链”(ValueChain)方法(Porter,1985),从而完善了自己的竞争理论。

对于资源观的理论性与研究方法,Porter(1991)提出了质疑,但他也承认资源观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概念和思想,而资源观学者也不断接纳Porter竞争理论思想,并将自己的VRIO(Barney,2002)分析框架看作是Porter竞争理论的补充和逻辑扩展(Barney,1991,2002),两种理论逐渐出现了融合的态势。

本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论述和比较,希望能对二者的发展做一个清晰的梳理。

一、竞争观和资源观的理论来源1.Porter竞争观的两个理论来源。

Porter的竞争观思想基本上有两个理论框架:“结构—行为—绩效”(SCP,structure—conduct—product)和“强项—弱项—机会—威胁”(SWOT,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来源于对基于对行业内部的寡头集团和新竞争障碍的分析,Bain(1956,1959)提出所谓“S-C-P”模型,即技术要素决定行业结构,行业结构影响企业行为和绩效。

其逻辑在于,通过进入壁垒、产品差异化和高集中度等优势,企业依靠限制产出、实施垄断、提高进入障碍来阻止竞争,从而获得良好绩效。

Porter将Bain的思想引入到战略管理理论中,从产业结构角度解释企业战略的制定以及竞争优势的获取,即“五力分析模型”。

Andrews(1971)构建的SWOT战略分析框架认为,只有能利用自身强项(Strengths)去开发使用环境中所存在的机会,同时能够隔绝威胁和克服自身弱项的企业才可以获得竞争优势。

Porter的“五力分析模型”吸收了SWOT中所提到外在环境要素,其“价值链”则吸收了“强项”和“弱项”的思想。

2.资源观的起源与发展。

资源观将企业看作是一组特定资源和特殊能力的结合体。

最早将该理论命名为“资源观”(TheResource—basedView)的是Wernerfelt(1984),但资源观的起源可以上溯到Simth和Marshall,Penrose(1959)发展了Marshall的企业内部成长理论,认为企业增长的边界存在于企业内部,而不在于企业外部环境。

Pen-rose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由许多个体和群体协作活动组成的行政结构,又是一束生产性资源,这两者共同限制了企业的成长。

在Penrose等人的启发下,众多学者从资源和能力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进行研究,并建立了VRIO分析框架,如Barney(1991,2002)。

二、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主要理论思想1.Porter的主要理论思想。

Porter认为一个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由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吸引力,即产业结构,一个是决定企业在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

他认为,并非所有产业都提供均等的持续盈利机会,产业固有的盈利能力是决定该产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但在大多数产业中,不论其产业平均盈利能力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他企业获利更多,其原因在于这些企业获得了更好的相对位置,这种相对位置的获得取决于企业内部的“活动”或“价值链”。

2.资源观的主要理论思想。

资源观将企业看作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一个结合体(Penrose,1959;Wernerfelt,1984;Barney;1986,1991)。

企业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所拥有的资源具有独特性(Uniqueness),企业利用这些独特性的资源或能力建立或实施自己的战略,如低成本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绩效。

Barney(1991)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自于其所拥有的战略相关资源”(StrategicallyRelevantResources)。

他指出,对于企业而言,并不是所有战略管理理论综述:竞争理论与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冯劲代吉林摘要:企业竞争优势一直是企业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

国外关于企业战略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以Porter为代表的竞争理论和以Wernerfelt,Barney等人为代表的资源能力理论。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这两种理论是在彼此分立和质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目前的国外文献显示,这两种理论相互吸纳对方的观点并走向融合。

文章试图对这两种理论做一个综述性的介绍,以期清晰地介绍两种理论的观点和发展脉络。

关键词:战略管理理论;竞争理论;资源观的理论■博士论坛50--■现代管理科学■2007年第3期的物质、人力和组织资本都是战略相关资源,只有那些能够促使企业创造和实施战略并改善其效率和效果的资本才是战略相关资源,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促进企业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才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StrategicRe-source)。

这种资源应该具有四个特性,即有价值的(Valu-ble)、稀少的(Rare)、难于模仿的(ImperfectlyImitable)、不可替代的(Non—substitutable)。

Barney(2002)对Barney(1991)建立的分析框架做了修改,他将“难以模仿”与“不可替代”合并为“可模仿性问题”,同时加入了“组织问题”要素,从而使模型更接近于现实。

三、竞争理论和资源观的理论纷争与融合1.理论纷争。

Porter(1980)认为竞争战略的实质就是将一个企业与其环境联系起来。

因为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则的确立以及潜在的可供企业选择的战略,同时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为此,他提出“五力分析模型”,包括“买方谈判力”(BargainingPowerofBuyers)、“供应商谈判力”(BargainingPowerofSuppliers)、“现存竞争者的竞争”(RivalryamongExistingCompetitor)、“替代产品及服务的威胁”(ThreatofSubstituteProductsorServices)和“新进入者威胁”(ThreatofNewEntrants)。

这五种基本的竞争作用力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和该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

产业的最终利润潜力会随着五种力量合力的变化而发生根本变化,并随着产业不同而强度不同。

在作用力强度大的产业,没有一个公司能够赚取超常收益;而在作用力强度相对缓和的产业,企业则容易获取超额收益。

Wernerfelt(1984)认为Porter(1980)主要是从产品角度(Productside)而没有从资源角度(ResourceSide)对企业进行分析。

他认为从资源角度对企业进行分析比从产品角度更合理,由于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的存在,企业一旦预先占有某种资源就会获得先行动者优势(FirstMoverAdvan-tages),在该资源上获得强势(Strength)地位,并对随后的资源获取者的成本或收益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形成某种资源位置障碍(ResourcePositionBarriers),为企业带来持续的超常收益。

Barney(1986)提出“战略要素市场”(StrategicFactorMarket)的概念以批评Porter的环境分析方法。

他认为,企业绩效不仅仅依赖于是否通过战略创造了这样的市场,还依赖于实施这些战略所要付出的成本。

如果实施战略的成本高于战略实施的回报,企业将无法获得好的绩效。

而不论战略要素市场是完美的或是不完美的,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企业都不可能获取好的绩效。

而只有当企业具备独特的资源或能力,才能形成并实施好的战略,所以他认为,一个企业的战略选择应该来自于其独特技能和能力的分析而不是对竞争环境的分析。

Porter在1985年的《竞争优势》中引入了“价值链”的分析框架,用于对企业内部活动的分析。

他认为,企业成功是企业所在的“产业吸引力”(TheAttractivenessoftheIn-dustry)和企业在该产业中的“相对位置”(RelativePositioninThatIndustry)的函数。

相对位置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高于还是低于产业的平均水平,在产业结构并不理想、产业的平均盈利能力并不高的情况下,相对位置合适(或定位合适)的企业仍然可能获取很高的投资收益率,这实际上修正和补充了Porter(1980)的论断。

通过构建合理的“价值链”,企业可以比竞争对手以更廉价或更出色的方式开展战略活动,建立市场地位,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与资源观相统一。

2.理论融合。

在Porter(1985,1991)发表之后,资源观学者似乎开始认同和接纳竞争理论的思想,并将自己的理论思想认为是对竞争观的补充,是对Porter(1985)的逻辑扩展(Barney,1991,P105)。

而Porter(1991)在从理论性和研究方法上对资源观进行批评的同时,肯定了资源观所具有的独特研究视角,承认资源理论中所提出的一些具有理论价值的概念和分析方法。

Barney(2002)则肯定了Porter的环境分析方法和“价值链”工具的作用,并将“五力分析模型”、“价值链”和VRIO三者共同作为对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的互补型工具。

他认为“五力分析模型”和“价值链”都是战略分析的重要工具,但为了选择使企业绩效最大化的战略,这两种工具还应和VRIO分析框架一起使用,以发挥其定性评价的作用。

四、结论战略管理学科虽然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但仍然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目前也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

对于企业如何获得或为什么具有竞争优势,不同的战略管理学者依然在不停地探索。

竞争理论(或结构学派)与资源观只是众多研究学派中非常重要的两支。

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竞争理论和资源观都还存在局限性。

建立在S—C—P模型基础上的“五力模型”是对环境进行分析的重要工具,从理论上说使用该工具可以对行业或产业的“吸引力”进行推测。

但在现实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矛盾的一面。

因为通过“五力模型”所分析出的有“吸引力”的产业可能会传导错误的信息。

有“吸引力”产业的高利润可能会来自于两个方面:产业自身高利润和企业高效率导致的高利润。

前者对企业进入有吸引力,而后者则组织进入。

这一点可能很难通过“五力模型”来体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