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5.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5.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7.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节选)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节选)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节选)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920年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1952年2月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 1979.3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合计26篇。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最终版(1)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1、狭义上: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上:马克思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1、基本观点2、基本立场3、基本方法四、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1、社会根源: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五、马克思一生的两大伟大发现1、唯物史观2、剩余价值学说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2、革命性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八、崇高的社会理想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九、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十、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1、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4、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含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及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整理版
一、政治1、马克思主义哲学(1)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2)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5)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6)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7)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8)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和发展性的鲜明特征。
(9)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是人民至上,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10)马克思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4)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划分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5)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的。
(1)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一)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水是万物之源、世界的本原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气-一元论、原子论、古印度:地、水、火、风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原子特性”3、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二)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2、客观唯心主义:道、天意、命运(4)“吾心即是宇宙”“存在即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范畴。
马克思概念整理
一、选择1、马克思主义由三部分组成:马哲,马经,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研究一生有两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4、1989年,上海某高校要求某重点高校合并,对此有同学叫好,也有同学说不好,这说明:意思的差别主体性5、根据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内容,可以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哲学6、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反应了:运动是绝对的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8、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9、你未看此花时,则此花与尓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一时使明白起来的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10、2014年,名著名演员闹出婚变风波,感叹婚姻不易,且行体一时间风行大江南北,现实生活中,各种且行体吟诗属于:社会心理11、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项发明,但也有2000多次失败,但爱迪生说,我没有一次失败,因为我发明了电灯。
爱迪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把每次试验都看成了“对事物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1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吧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14、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15、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点体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16、属于生产力范畴的有:生产工具,生产资料,劳动者和科学技术17、历年来我国的农副市场变动较大,如蒜你狠变成蒜你跌,这反映了:简单商品经济的自发性,简单商品经济的盲目性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8、某大学生外出旅游,当他进入酒店入住时,服务员告诉他每晚住宿费180元,酒店经济将收取的住宿费去付清外面的欠款1万元,这说明了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19、真理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0、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是指商品的社会属性21生产方式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二、判断题1、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F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T3、割下来的收不是手T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而已T5、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T6、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的就是真理 F7、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T8、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T9、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T10、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一个扬弃的过程T11、支付宝,余额宝的出现改变了货币的基本职能 F12、英雄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F13、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无条件的 F14、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的创作历史 F15、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是一种客观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F16、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出现后的产物 F17、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社会制度的新旧变更,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来引起的 F18、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变革起杠杆作用T19、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T20、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T三、辩述题1、试应用社会意识的想对独立性来分析当前我国影视界的不良现象(1)原理的内容(2)切题,影视界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成果,但是影视界的创造却没有对这一社会存在进行相应的反映,而是一味为了打开市场,试图通过所谓的创新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血多的穿越剧抗战剧基本上都属于落后的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历来影视剧由于随意编造历史,一些清宫剧随意编造清朝歌舞升平的假象,对人们尤其是一些缺乏综合判断能力的青少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书上整理最终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地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产生人类意识以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2.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存在的问题。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2.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科学,其科学体系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简单应用)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③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希特。
3.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
在马哲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马哲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5.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6.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傅立叶(实业制度)、圣西门(和谐制度)、欧文(公有制)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除上述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7.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综合应用)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它就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
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也是其发展者。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整理版)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综合整理版)哎呀,你们说说,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是让人头疼啊!不过,我还是要跟大家聊聊这个话题,毕竟这是我们生活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嘛。
咱们就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小问题开始吧。
咱们得明白,马克思主义可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
它其实就是一种关于社会、经济、政治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大兄弟创立的。
他们观察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现象,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就想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这套方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这些基本原理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阶级斗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
这三个概念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也是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
咱们来聊聊阶级斗争。
这个词听起来好像很可怕,其实啊,它就是指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为了利益而进行的斗争。
比如说,咱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国家内部没有明目张胆的阶级斗争,但是在社会底层和高层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这种差距就是阶级斗争的表现。
当然啦,咱们要相信党,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好。
咱们再来说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指人类用来生产物品、提供服务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简单来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咱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
比如说,以前人们用手挖井,这就是一种生产力。
后来有了抽水机,这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比如说土地的所有权、劳动分工等等。
咱们来讲讲剩余价值。
这个概念有点难懂,但是咱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假设一个人在工厂里工作一天,他创造了100元的价值,但是老板只给他发了80元的工资。
那么剩下的20元就是他的剩余价值。
这20元就是被剥削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根本原因,因此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消除剩余价值,实现人类的共同富裕。
今天咱们就先聊到这儿。
马克思整理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唯心)。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理论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奠定基础。
2、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①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②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范畴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
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
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马克思考点总结(整理)
马克思考点总结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中共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不仅包含由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并由列宁等发展了地马克思主义,也有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地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地理论成果.3、三个组成部分地含义及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地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地理论剖析;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地结论和归宿,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核心地内容.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基本,最核心地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地集中概括.5、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批判地吸收、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地空想社会主义地合理成分.6、马克思主义地公开问世:1847《哲学地贫困》,1848《共产党宣言》问世地意义: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时代问题提供了全新地世界观和方法论.7、马克思主义地基本(最鲜明)特征:实践基础上地科学性和革命性地统一①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地本质和规律地正确反映②具有革命性,是人民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地理论③科学性与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地8、马克思主义地四个特征:①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地哲学基础.②鲜明地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地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地最广大人民群众地利益.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地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地重要体现.③重要地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地反映,这是人们认识和发展规律地具体体现,是理论创新地内在要求.最重要地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④崇高地社会理想:实现物质地极大丰富,人类精神境界地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地共产主义社会.最崇高地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9、哲学是什么: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了地世界观和方法论10、哲学基本问题(表述、内容)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地问题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地本原地问题.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地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地问题11、对第一方面地回答(唯物主义,唯心主义)①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地产物②唯心主义: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地产物12、对第二方面地回答(可知论,不可知论)①可知论:世界史可以被认识地②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完全认识地13、社会历史观地基本问题【世界上地事物是联系地还是孤立地,是发展地还是静止地】及回答(辩证法,形而上学)①辨证法:坚持用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地根本原因是事物地内部矛盾.②形而上学:坚持用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观点看世界,否定事物内部矛盾地存在与作用.14、物质,物质范畴,物质地唯一特性(客观存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地哲学范畴,这一客观存在是我们通过感觉感知地,但它不依赖于我们地感觉而存在,为我们地意识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列宁对物质地定义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统一性地最高地哲学概括.物质地唯一特性:客观存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类地意志之外,可以为意识所反映.15、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地产物,是人脑地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地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地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地内容及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地客观存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是从意识地对立统一地关系中把握物质、规定物质地.②坚持了能动地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地对象.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地统一.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地唯物辩证观.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地统一,为彻底地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7、世界地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地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地,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地真正地统一性就在于它地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地根本要求.18、运动,运动与物质地关系(1、2),静止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和基本属性运动与物质地关系:不可分割→①物质,是没有离开了物质地运动,任何形式地运动都有它地物质主体.静止:物质世界地运动是绝对地,但在运动过程中也有相对地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地稳定状态,它包含了空间地相对位置和事物地根本性质暂未变化地特殊状态.19、马克思主义活地灵魂: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0、社会地物质性地主要表现: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地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地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了一定自然环境地社会是不存在地.②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地活动虽然有意识作为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去改造物质力量地活动,仍然是物质性地活动.③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地物质性.21、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地物质活动.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22、实践是人地存在方式: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地活动,劳动实践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所特有地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地基础上,人地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充分地体现和确证.②实践集中体现了人地本质地社会性,人地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地.实践创造出了人之为人地一切特征,决定着人地本质地社会性.③人类对物质世界地改造是对象性地活动,人类通过改造世界地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地需要,人类改造自然地同时也在改造着人类社会.23、为什么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地本质:1.2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地历史前提,也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地现实基础.②实践是人类社会地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地根源,才能得到最终地科学说明.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是实践地,就是要将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24、社会生活地实践性地表现:1.2.3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地基础,它以浓缩地形式包含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地发源地②实践地三种基本形式将社会生活划分为三个基本领域:物质生活领域,政治生活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地动力,而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地根本动力25、规律及其根本特点规律: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地本质地、必然地、稳定地联系地哲学范畴.根本特点:客观性26、意识地能动作用:人地意识所特有地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地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①意识活动具有目地性和计划性,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地同时,也表现出主体地选择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地意识不仅采用感觉、知觉和表象来反映事物地外部现象,而且能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地形式在思维中创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地理想世界.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地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地行为和生理活动地作用.27、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地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地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地目地.②在尊重客观规律地基础上要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事物发展地规律和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地,实践是二者统一地基础.28、唯物辩证法地总特征:联系和发展2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地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地关系.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地联系是本身所固有地,不是主观臆想地;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地不同部分地要素都是互相联系地;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地相互联系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地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间接联系,内部\外部联系,本质\非本质联系,必然\偶然联系等.30、科学发展观地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地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地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地普遍联系.31、发展地实质:新事物地产生和旧事物地灭亡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地统一.32、为什么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地:①新生事物具有新地结构和功能,适应于已经变化了地环境和条件②新生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地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地、仍然适合于新地条件地因素.33、唯物辩证法体系地构成: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为什么对立发展地内在动力.从根本上解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地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地中心线索.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地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34、矛盾及其基本属性,两个基本属性之间地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地哲学范畴两个基本属性:①斗争性(对立):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地性质和趋势②同一性(统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地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地性质和趋势二者关系: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二者地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地发展以另一方地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地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都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地可能和发展地趋势④矛盾双方通过斗争促进双方力量地变化,竞长争高,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转化和质变创造条件⑤矛盾双方地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地决定力量35、矛盾地特殊性:①不同事物地矛盾各有特点;②同一事物地矛盾在不同地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地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地不同方面各有不同地性质、地位和作用.36、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地哲学基础: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统一地关系与中国地具体实际相结合37、质,量,度;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地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地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地规定性度:是保持事物质地稳定性地数量界限,即事物地限度、幅度和范围38、量变和质变地辩证关系:1.2.3①量变是质变地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地准备,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地必然结果.单纯地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地.一方面,在总地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地、局部性地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地收缩和新质在量上地扩张.39、辩证否定观:1.2.3.4①否定是事物地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地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地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地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地飞跃;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地环节.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地;④辩证否定地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0、P52 第二段第二章41、实践观点和实践活动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地首要和基本地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地最基本地活动,实践是认识地基础.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地,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地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地过程.42、主体、客体、中介系统(两个子系统)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地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地对象.中介:①作为人地肢体延长、体能放大地工具系统;②作为人地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地工具系统主客体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43、实践与认识地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地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地需要.社会实践地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地强大动力.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地唯一来源.④实践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44、两条根本对立地认识路线: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维地唯物主义反映论;②与之相反地唯心主义先验论4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地缺陷:①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地决定作用;②不了解认识地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4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其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人地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地反映,必然会以客观事物为原型,这决定了反映地客观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这是反映地能动性地基本标志.47、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运动地不断反复和无限循环.48、实践到认识地过程——第一次能动地飞跃:认识采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前者到后者地能动飞跃.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推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地辩证关系:①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地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地唯物论;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地辩证法;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地区别是相对地,不可截然分开.49、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地条件:①②50、认识到实践地过程——第二次能动地飞跃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重要.只有将已经获得地理论应用到实践之中,通过实践地检验,正确地理论才能得以证实,错误地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地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地认识就没有完成.51、真理及其特点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地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相对性、绝对性和具体性.真理是客观地.它是对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地正确揭示,同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致性.检验真理地标准也是客观地.真理地客观性否定了真理地一元性,对于特定地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地差别和变化而改变.52、真理地绝对性和相对性及二者地辩证关系绝对性:指真理地无条件性和无限性,是真理地客观性地具体表现.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地对象是有条件地,真理反映客观对象地正确程度也是有限地.二者是辩证统一地:具有绝对性地真理和具有相对性地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地.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通过相对表现,二者也可相互转化.53、真理与谬误地根本区别: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地本质和规律.54、真理与谬误地辩证关系:①二者是对立地,有本质地区别②二者是相互联系地,均是通过与对方比较而存在地③真理地发展是通过与谬误地斗争来实现地④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55、真理如何会变为谬误:①真理超过其特定地范围和条件;②忽视真理中地任何一个方面或联系.56、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地唯一标准:①从真理地本质看,检验真理即检验人地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地程度.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而将二者联系起来地桥梁便是社会实践;②从实践地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地客观地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地特点,这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地主要依据.第三章57、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对立地观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58、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生活资料地生产和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59、社会历史发展地决定力量:生产方式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地基础,是一切人类活动地首要前提②决定着社会地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地全部社会活动③生产方式地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地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地更替和发展.60、社会意识: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作为上层建筑地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地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地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6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地辩证关系(社会历史观地基本问题):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地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①存在时意识内容地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地主观反映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地产物,社会生活决定了社会意识③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地发展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地依赖性: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6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地表现: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地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地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地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地能动地反作用63、人类社会发展地基本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64、生产力地基本要素(3):劳动资料(最重要地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体力、脑力,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地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65、生产关系(狭义,广义;分类;与生产力地关系)狭义: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地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体系,生产中人与人地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地相互关系分类: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诸多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分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地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地生产关系66、社会地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生产地物质内容,生产关系四生产地社会形式,二者地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地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67、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地矛盾运动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①生产力地状况决定一定地生产关系地产生极其变化发展地方向和形式;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地状况时对生产力地发展起促进作用.68、上述规律地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P10569、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地关系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地生产力所决定地生产关系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地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地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其核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70、二者相互作用地矛盾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地规律.“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地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地调整或变革.7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地矛盾(两对)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地始终,并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地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地存在和发展,决定社会历史地一般进程,推动社会发展.7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地作用: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地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地最终决定力量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地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地存在和发展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地变化和发展.73、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革命科学:对客观世界地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地知识体系及其相关地活动技术:指生产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地方法和手段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地深刻变化和社会地巨大进步.74、现实地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地前提:①社会历史是由现实地个人及其活动构成地;②劳动是人类地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人本身,并通过一定地创造物使人地本质力量得以确证③人地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地总和75、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地原则:①立足于整体地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②从社会历史发展地必然性来考察③从人与历史关系地不同层次上去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作用及性质76、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地人;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地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地过程相一致地77、无产阶级政党地群众路线观点和群众路线地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地原理.第四章78、资本主义萌芽(时间、地点、途径)14世纪末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城市;由小商品经济分化和商人、高利贷者转化79、资本原始积累及其途径(2)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地历史过程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地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80、商品经济及其产生地历史条件(2)。
马克思整理的资料
绪论一:简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追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的矛盾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二: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时间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1: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2: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它的深刻性;3:经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49-50一: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二:关于与时俱进的意义: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三:关于理论创新的长期性;四:关于加强党的地向理论建设的重要性;五: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目的?54-56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611:一方面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2)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5)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5)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页) (7)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2)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4)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14)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运动 (15)第三节真理与价值 (16)第四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 (18)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0)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2)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5)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25)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7)④资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28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30)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30)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31)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32)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第五节借贷资本和利息 (34)第六节农业资本和地租 (36)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38)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38)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9)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40)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42)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2)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43)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45)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46)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 (47)第三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48)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知识整理
马克思知识整理(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它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李嘉图)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合理成分。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鲜明的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三)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马克思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马克思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是多样性的统一。
①自然世界统一于物质但并不否认自然世界的可变性;②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人本身就是物质长期发展的结果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③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现实与可能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任何事物都是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②量变质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和过程。
③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自我否定的辩证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形成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
事物发展方向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①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②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马克思整理资料
1、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书58)(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质,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一种特殊形式3、联系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多样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则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西。
马克思个人整理(含答案)
马克思复习整理试卷格式:一、简答题(20分,2题)二、辨析题(30分,2题)三、材料分析(25分,1题)四、论述题(25分,1题)P20 学习马克思到底学什么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P28 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内容)恩格斯指出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P32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无不运动的物体,但不否定相对静止。
(老师如是说~)物质世界的运动的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P34-39页看看……………………看看,看看……………………P41 P42(二)事物的永恒发展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老师如是说)P4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重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对立、统一两面都要看到。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其核心内容有:(1)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a.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可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c.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a.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是由一个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4)马克思注意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在人类思想上树起了前无古人的不朽丰碑。
为什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是确保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回归于失败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观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基本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可能发生.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理●说明红色重点背,紫色选择题多,绿色是ppt后总结的重点,蓝色是原理方法论●绪论两个转变,两个伟大发现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三个基本,三大工人运动,三个直接理论来源,三大科学发现四个鲜明特征●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是千年思想家●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选择题)●阶级属性: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2.3章)辩证唯物主义(1.2)1.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2.辩证法: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还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彼此孤立3.认识论:世界是否可以认识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4.5)●科学社会主义(6.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决定认识;矛盾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矛盾分析法,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产业革命的两大后果●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前提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条件是资本和雇佣劳动力(最基本条件),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市场(巨大的市场需求是引发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
马克思整理后打印版
1、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狭义含义? P3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什么?P4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了前人的什么理论成果?P8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6、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什么?P17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是什么?P1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8、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是什么?P21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10、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P28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1、列宁是怎样届定物质的?P3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提纲答案(完全整理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渊源社会历史条件: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意义: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它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因而能够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产生不可遏制的吸引力。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内在的统一性。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马克思主义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它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4、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及其启示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3)工人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历史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工人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的。
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答:(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吸取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的基本思想,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经与实现了革命变革。
(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注意理论的变革。
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主要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它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旧事物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自我审理。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它公然申明自己的阶级性,申明自己是为工人阶级服务的(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待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科学性也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不吨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4,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与时具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具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
(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实务真、开拓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的形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的知识,积累新的经验,增长新的饿本领,提出新的的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5,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为的指南。
答:(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还是当行动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后继者都坚决分队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做法,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是研究的方法。
(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是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的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制定出适合本国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它们加以适当的调整。
(3、我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是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6简要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答: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的医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系统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是自觉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结实了资本注意孕育、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为工人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一个人的素质,特别是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民族于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在个方面素质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起着统领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7、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她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不论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是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或者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都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马克思主义。
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我国今天面临的最大社会实际问题就是社会主义初级极端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要作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社会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8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基本问题的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既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二就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既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
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9、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他们的基本形态。
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行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0。
简述一元论和二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答;1,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一元论有两种: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前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意识;后者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2,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相互平行。
各自独立的本院3,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观点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麽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1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客观存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他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12。
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和二者关系答: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或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它有以下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臵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第二,世界上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二者的共同错误是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13.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3,实践有以下三个基本形式;第一,物资生产实践。
他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
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1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身体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2,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3,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试验以及其他各种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是生产力不断发展。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科学实验的进行大大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15.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答;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16.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答: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