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选自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永怀”||,它的作者是苏轼||。

道中遇雨是常事||,但苏轼以艺术心灵观之||,以旷达态度处之||。

词的上阙借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的下阙进一步深化主题||,借雨后的情景表达作者的感悟:人生道路上的遭遇不论是顺还是逆||,都不能以一时界定||,何况在逆境中也有新境||,风雨过后亦有暖阳||。

这首词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惧风雨也无惧挫败的乐观与豪迈||。

【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已经学过他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能够从学过的作品中简要概括他们对苏轼的印象||,也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简单的了解||。

但这首词的写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表达的情感却是乐观的、积极的||,这对知识面较窄的本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大方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品读作品||。

【教学目的】: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通过补充阅读《西江月》把握作者被贬黄州的的历史背景||,并感受作者初到黄州时的落寞悲苦||。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

4、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那种身处困境却能保持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词中的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政治场上的“风雨”||,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鉴赏法、师生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广昌一中高一年级董玲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美读、品读、悟读三个环节,揣摩诗意,学习作者以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通过讨论和写作,分别从字、词、句三方面层层深入,把握词的情感和词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播放多媒体,欣赏歌曲《醉拳》二、导语:同学们,听完这首曲子,你们听出了什么?洒脱从容。

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诸葛孔明舌战群儒谈笑自若;凭着这份洒脱从容,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冲天;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苏东坡笑对人生宠辱不惊。

这位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兄弟情深的苏轼;我们学过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我们刚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们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壮志未酬的苏轼。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代全才的魅力吧!板书:《定风波》苏轼三、知人论世,走近苏轼(多媒体展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生宦海浮沉,苏轼曾用这么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最高曾官至杭州太守,吏部尚书,而他却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可谓苏轼在政治上最为失败最为惨烈的地方,但它们却给了苏轼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也正是这三个地方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人格的魅力,超然的态度,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就能充分体现他的超然与豪迈。

高中语文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学案 语文

高中语文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学案 语文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课前导语诗,是抒情的产物,古人云:“诗言志”“愤怒出诗人”“不平则鸣”。

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类诗作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等狭小的圈子引开,开始着重表现个人化的情感和个性化的生活情调,突出作者的自我形象,增强了词的主体性。

他“以诗为词”,借用诗这种处在文学正宗地位的优势文体,驾轻就熟地开发出当时被讥为艳科和末技的“词”的艺术表达的可能性。

辛弃疾继承了东坡词的这一作风,进一步创造性地融会了散文、辞赋入词,更加丰富了这一题材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可谓无意不入,无事不言。

岳飞,作为爱国英雄名垂史册,他一生戎马生涯,写词很少,一曲《满江红》把苏辛的豪放词演绎成“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激烈壮怀。

通过学习本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培养人生的阳刚之气。

学习本课,要欣赏即事感怀词的“事”与“怀”结合得是否高明,还要领略“抒怀”的艺术技巧。

定风波一、词人名片才情豪放之人生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

其书、画均称大家,善画修竹、枯木、怪石,为“湖州竹派”重要人物;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诗、文、词皆独步一时。

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

其词突破婉约词藩篱,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生著述宏富,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二、诗词故事师生妙对苏轼同欧阳修一样注意发现和提携文学新人。

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四人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资料助读]◎释标题选自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定风波”,词牌名,属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

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遇小雨,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词人却写出这一曲佳篇。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我们由此可看出其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精要赏析]◎赏形象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提示: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有何作用?提示:“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导入:《自题金山画像》【幻灯片】这四六二十四个字的绝命诗,沉痛地总结了诗人的一生: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东坡的贬谪流放之地,九死一生之地。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困顿之中,在贬谪流放之中,在苦难之中度过的。

所以要真正的了解苏东坡,必须了解他的被贬谪的生活。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幻灯片】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特别是最后一句:“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定风波》,了解他被贬谪而生活在最底层最苦难之中,又怎样保持并且修炼他那光彩迷人的优秀的精神特质,而最终成为一个纯净的伟大的人。

齐读学习目标【幻灯片】学习目标:1、品其人。

分析评价,探讨把握苏轼的形象。

2、悟其思。

研读文本,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诵读本词积累感悟(齐读之后,出示下列内容)【幻灯片】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幻灯片】铜琵琶,即铜制琵琶,言其声调铿锵有力;铁绰板与红牙板都是古人演奏音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乐器,前者为男歌手所用,音调响亮有力,后者一般为女歌手所执,音调细腻清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案设计新疆库尔勒巴州第一中学于丛姐一、写作背景:《定风波》是苏轼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作。

被贬官在黄州的第三年。

苏轼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曾热切期望能继承和发扬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因此,在他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不久,就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政治的主张。

由于他对尖锐的社会矛盾的认识没有王安石深刻,所以当王安石提出比他激进的变法主张并雷厉风行加以推行的时候,他就接受不了了。

终于站到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变法的旧党中去了。

但是苏轼的反对新法与旧党司马光等人是有区别的。

对新法,苏轼并没有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

为此,他遭到了旧党的排斥。

激烈的新旧党争,使他遭致了一连串的打击。

可贵的是,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

这首《定风波》词就表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二、温故而知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赤壁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2、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

3、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四、诵读感悟:1、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诵读感悟:3、这是一首即事抒怀的作品,词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五、解读小序,了解背景,1、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1《满江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同时,有感情朗诵《满江红》。

2、体会岳飞的英雄气概,感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3、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从历史背景理解体会词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赏析词的意境,理解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岳飞的生平事迹引出《满江红》二、走进作者1、请学生讲述对岳飞的故事,并对岳飞做概括性的描述。

板书:精忠报国还我河山2、教师总结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

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

少时勤奋好学,并练就一身好武艺。

19岁时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板书),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著称。

岳飞没有专门的军事著作遗留,但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奏章、诗词等。

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他多次与金兵作战,屡战屡胜。

绍六年,岳飞再次出兵北伐,但由于朝廷昏庸,秦烩等奸臣当道,致使岳家军当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

岳飞独上高楼,栏杆拍遍,仰天长啸,写下千古绝唱《满江红》,诠释了他的爱国主义的真谛。

三.朗读·体悟1、教师范读,并解决生字词。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培养语感(个人自由朗读)3、学生读后的感悟描述4、课堂练习问题:21、这首词的开头就刻画出一个“怒发冲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整首词的内容,分析词人为何如此愤怒?又是怎样表现的?分析:①个人原因:这是一种化悲痛为愤怒的情感体现。

“三十功名尘与土”表现了壮志未酬的伤感,原因在于未能驰骋沙场、杀敌报国,从而激发了愤怒情绪;②时代原因:在于南宋政权未能消灭金人、收复河山的社会现实。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银川高级中学王越【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1课时一、导入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东坡,说他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

究竟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其难能、可贵在何处?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展示学习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2.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

3.背诵全词。

三、初读感知,梳理词意(独学:任务一)找两名同学进行范读。

一名同学进行口译展示。

四、齐读小序:大家发没发现这首词与其他的词有一定的区别,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那么小序有什么作用呢?刚刚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诗歌,咱们来做一个头脑风暴啊。

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诗歌。

1、整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遇雨)2、作者用哪两个动词描述了风雨?(穿、打)3、可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4、那他在雨中是什么样的服饰装扮呢?(竹杖芒鞋、蓑)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请同学们对学,讨论完成任务二。

四、品读赏析,领略词境(一)上片(对学:任务二)1、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体现。

“高头大马”,是官者的形象,此时此刻的苏轼,虽然担任着黄州团练副使,但却是闲职一个,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相较于被贬以前的生活,自然是无官一身轻。

也自然不难理解在这场狂风骤雨乍来之时,苏轼可以在雨中吟啸徐行了吧。

(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和高官厚禄胡华贵生活。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学习目标】天才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1.研习品鉴,理解作品的意境。

2.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重点难点】拓展提升,体悟人生之雨和人生之归。

【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这样的文章《喜欢苏东坡》幻灯1她说:我喜欢苏东坡有些入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

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

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

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过渡)那么苏轼用什么在叩动着现代女子的芳心呢?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幻灯)生读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任职,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后因“乌台诗案”获罪贬黄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幻灯片)在众人眼里: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惟艰,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过渡)但他的一生却又历经了坎坷。

引用他自己的一句话说(幻灯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但就是这么一位历尽坎坷的落魄文人却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坡翁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一首词《定风波》,让我们从他的词中去感受东坡所独有的魅力,感受东坡跳动的脉搏。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4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满江红写怀》4教案教学设计讲

1师: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正在遭受异族的侵略一片完整壮美的山河正在被蚕食鲸吞一段风雨如晦的日子正被赤胆忠诚的他照亮他——岳飞一个怒发冲冠的盖世英雄一位精忠报国的爱国将领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满江红》集体:(激情的,高亢的)《满江红》(低缓的)岳飞杨文滔:(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发-冲-冠--(右手抬起与肩齐),凭-阑-处--(手缓缓向外移动)、(低沉)潇萧雨歇(右手收回)。

(激情)抬望眼,仰天长啸(右手头向上抬看天),壮-怀--激烈(手缓缓收回)。

汪含菁:(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抬右手作展望状)。

(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切。

集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白了少年头,(调渐升高,稍顿,低沉)空-悲-切。

师:同学们,谢谢你们的激情,怒发冲冠,登高倚栏,潇潇细雨中,一位满怀报国赤诚,视功名如尘土,历经苦难艰辛,历经人生风雨却依旧壮心不已的赤子形象已然呈现。

雷罗雨非:(语速缓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抬右手手心向里),何时灭?(右手握拳)集体:臣子恨,何时灭?(右手手心向里并握拳)杨宇翔:(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罗应强:(激情,高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集体: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罗应强:(语速缓慢,感情适中)朝--天--阙。

(右手和头一起向上抬)集体:(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朝天阙,朝天阙。

2音乐起师:一曲《满江红》,气盖山河,激励着中华民族千古爱国之心。

一腔忠愤,碧血丹心,震荡着万里云天碧海。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将军壮怀激烈,千载而下,仍以其慷慨激昂、拳拳赤城,震撼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集体:(激情的,高亢的)《满江红》(低缓的)岳飞杨文滔:(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发-冲-冠--(右手抬起与肩齐),凭-阑-处--(手缓缓向外移动)、(低沉)潇萧雨歇(右手收回)。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9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19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仓颉中学张旭颖教材分析:苏轼的《定风波》通过描写在路上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全词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习中应从鉴赏和感悟词的语言入手,进而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哲理。

学生学情:学生对诗的鉴赏有所掌握,对词只有粗浅的了解,对词的鉴赏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重点)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重点)3.学习本词的表现手法;(难点)4.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点播法、提问法、讲解法学习方法: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设备:希沃白板、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本词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他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二、检查预习1.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背景:乌台诗案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攻克字词。

2、学生代表朗读,纠正字音、节奏。

3、学生齐读,再次感悟课文。

三、深度探究。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小组和合作,自主探究,主动展示,教师点拨,能力提升。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1)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文章写作背景: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6教案教学设计讲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6教案教学设计讲

一蓑烟雨任平生——由《定风波》读苏轼一、诗词导入同学们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偶像,老师心目中也有这样一位男神:他曾说过: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他是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古今,无论老幼。

林语堂评价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他就是:苏轼。

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总结自己的生平:《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六个字概括了他起起落落,坎坷崎岖的一生。

黄州是苏轼被贬来到的第一个地方,他在谪居第三年写下了一首词,给了后世处于困境中的诸多人们以力量,这就是《定风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这首词去一探苏轼的人生态度和人格魅力吧!二、初读诗歌,领会诗意。

一生读小序,问1、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一生读诗歌,生评,情感?洒脱,乐观,旷达。

(表情淡然微笑)请生范读,全班齐读。

三、赏读诗歌,品味形象。

1、理清诗歌结构,板书2、问:结合诗句,谈谈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与大家一起分享。

四、延读诗歌,读出收获。

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这样的人生态度还能让你想起其他的诗人诗句吗?他们之间有区别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他们的人生态度是完全一样的吗?不一样。

陶渊明和李白是完全出世,要么归隐田园,要么纵情山水。

而苏轼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他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又在理想无法实现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又占了上风:清静随缘,自然随性,超然物外。

高中语文 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

高中语文 唐宋词 5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版高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二月二日①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 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某某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赏析】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的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婉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思考】 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靖.(jìnɡ)康 朝天阙.(què) 遥岑.(cén) 鲈.(lú)鱼 堪脍.(kuài) 吟啸.(xiào) 螺髻.(jì) 寒蛩.(qiónɡ) 2.多音字藉⎩⎪⎨⎪⎧狼藉.(jí)蕴藉.(jiè) 载⎩⎪⎨⎪⎧刊载.(zǎi)载.歌载舞(zài)乘⎩⎪⎨⎪⎧下乘.(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潦⎩⎪⎨⎪⎧潦.倒(liáo)积潦.(lǎo) 二、字形辨认⎩⎪⎨⎪⎧料qiào(峭)qiǎo(悄)然⎩⎪⎨⎪⎧lán(阑)干jiàn(谏)言 ⎩⎪⎨⎪⎧lú(鲈)鱼lú(泸)州⎩⎪⎨⎪⎧kuài(脍)炙人口huì(荟)萃 三、词语释义①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②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③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直竖,把帽子顶起来。

④潇潇:急骤的雨声。

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

教育最新K122018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

教育最新K122018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资料助读]◎释标题选自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定风波”,词牌名,属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

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遇小雨,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词人却写出这一曲佳篇。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我们由此可看出其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精要赏析]◎赏形象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提示: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有何作用?提示:“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定风波》教学设计洞口县第九中学刘自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 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从语言出发, 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 通过品读赏析, 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学情分析因为初中学过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高中学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 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 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 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篇简单的课文时, 学到知识、感觉不枯燥, 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 问题设置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当然, 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 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 为他所用。

词中的有些情感就比较复杂, 如:“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 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 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 实现情感的共鸣, 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的偶像是谁?学生回答后明确:在宋代曾有一个人是很多人的偶像,他就是苏轼,神宗皇帝一旦举箸不食,周围的人知道他又在在读苏轼的诗文了,一个叫章元弼的读书人过分迷恋苏轼的诗文冷落了妻子,受到妻子的责怪后,他为了捍卫自己对苏东坡顽固的热爱,竟然休掉了娇妻。

那么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坎坷多磨难苏轼自己曾写一首诗自嘲,精炼地概括了他坎坷多磨难的一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就是这样一个东坡,却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现代女子叫刘艳琴,高声呼喊着要嫁给他。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资料助读]◎释标题选自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定风波〞,词牌名,属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

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词人从某某去沙湖途中遇小雨,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词人却写出这一曲佳篇。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我们由此可看出其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某某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精要赏析]◎赏形象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提示: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有何作用?提示:“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基于《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的群文阅读教学设想:当下的高中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局部轻视整体、重视感性想象轻视理性分析、重视直观经验轻视逻辑推理等问题。

已有的诗歌教学多拘泥于意象、韵律等内容,而对于诗歌整体章法、情境结构的把握,对于作者情感脉络、心路历程的寻绎,对于诗歌意境、旨趣更为深入的感受理解缺乏关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策略,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设计凸显主体的“学的活动”,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者、路径提供者和活动设计者,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体系、探寻科学的思想方法。

如何让诗歌教学之路更为清晰和坚定,如何真正关注学生诗歌学习的现状,是我设计本课的初衷。

教学目标:1.由形悟神,理清词人情感脉络。

2.披文人情,理解曲笔直写胸臆的笔法。

知人论世,群文阅读,体悟苏子生命智慧。

教学重点:体会苏子生命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了解作者题目:的苏轼。

要求: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一、朗读一感受词韵之美师:900多年前,黄州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却引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定风波》。

今天,我们一起陪着苏轼走完那沙湖小道,体验东坡先生的情感历程,领悟他的生命智慧。

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朗诵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则要注意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

老师知道,你们都有预习的好习惯,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这首词作。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看看他朗读中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好,或者哪些词句和你的朗读还存在出入。

学生及老师点评。

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也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

这很好!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放一放,因为我们或许对于词作的内容还未完全读懂,对词人的情感历程还未完全理解。

等我们深人解读之后再看这个问题。

我相信,那时候大家或许又会有新的认识。

全班朗读二、释读—体悟情脉之妙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

请同学们各用一句话概括上片和下片的内容。

生:上片:叙写词人沙湖道中遇雨的情形和感受;下片:雨过天晴、风吹酒醒后的体验,最后是词人从回首日常生活小事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师:情绪脉络确实是理凊词作结构层次很好的抓手。

能否具体阐释这三部分的情感体验?全词开头写雨势急狂,连声带貌。

“莫听”与“何妨”呼应,用林间之风狂雨骤反衬词人之从容不迫,又对照同行之人的狼狈仓皇。

雨越急,他走得越慢,步履轻快,还吟诗长啸,真其性情本色。

从词前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可以看出,当时的风雨还是挺大的。

因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既是勉励自己,也是劝勉同行。

这是苏轼豪放的表现。

这时候的苏轼用“一蓑烟雨任平生”,尤其是“任”字,来表达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的2精神状态。

(板书:泰然)师:有理有据。

第二部分呢?生:第二部分,应该是在刚刚酒醒、回到现实的时候,觉得“微冷”。

而就在这时,看到了远方山头之上,却散发温暖的斜阳。

这又给了他希望,内心的惊喜可想而知。

师:“山头斜照却相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拟人。

作者将斜阳人格化,可见词人对斜阳的喜爱之情,他的内心应该充满了暖意。

师:是啊。

夕阳带着余晖,就像是位老朋友,早早地在山头等待着他呢!第一部分,你用了“泰然”来概括词人的精神状态,那么这一部分可以用什么来概括呢?生:欣然。

(板书:欣然)师:太棒了!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老师和同学们都期待着你对第三部分的释读。

生:在最后部分,词人对遇雨和遇阳两种情形和心理进行了理智地“回首”。

师:词人经过认真审视之后,他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呢?生:应该“归去”,这样就可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师:“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词该怎样理解?生:表面上看,指的是不觉风雨,不觉晴,也就是不觉风雨和晴的差别。

这是苏轼超然心境的表现。

(师板书:超然)师:可以具体解释这个“超然”吗?生:也就是说,我们心态平和了,就可以从容面对一切。

下片流露词人对人生深刻之体味:人生路上之遭遇,是顺是逆,不能定以一时,更何况在顺逆之外,别有新境,就好像晴天雨天以外,更有满道温暖的夕阳。

师:心态平和很重要。

其实,“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仍能听到,“山头斜照”的阳光也不可能看不到,只要能够把握自我,就能超越客观的种种变化、种种束缚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苏轼心灵之通达,真非常人可及。

三、研读—领略手法之奇师:清人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中对《定风波》有“以曲笔直写胸臆”的评语。

请反复诵读作品,想一想,词人是如何“以曲笔直写胸臆”的。

(小组合作交流。

)生:隐喻巧妙。

“竹杖芒鞋轻胜马”用了隐喻手法,“竹杖芒鞋”喻指的是远放江湖的贬谪生活,而骑“马”则喻指奔走官场的仕宦生活。

词人将两种生活状态进行对比,突出了安步当车来得轻快,这里的“轻”更多的是指心情的轻松,精神的愉悦。

生:语义双关。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指人生的风雨。

苏轼的人生中遇到过风雨吗?结合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此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所以这里的“风雨”可能也是指仕途的坎坷吧。

词人没有直接写,这是种“曲笔”,但是却写出了内心的几重感受。

师:宦途的升沉进黜,声名的荣辱得失,人生的死生祸福,对于苏轼来说都是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差别境界。

苏轼既看淡官场,又不离弃官场。

他在为官与归隐之间走了一条虽官犹隐的道路。

隐喻巧妙,语义双关,用典含蓄,确实做到了“以曲笔直写胸臆”。

“谁怕?”二字短小有力,有丈夫无畏风雨之气概,“一蓑”写平生应付风雨之态度,由一时雨落念及整个人生。

无论遭遇如何,始终信念不改,达观不移。

我们能否更进一步思考,苏轼为什么会选用这样的笔法呢? 3生:我觉得苏轼好聪明呀!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

乌台诗案实际上就是一场文字狱,用“曲笔”既能很好地表达“胸臆”,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灾难。

师:是啊。

如果说密州词“勇”,那么黄州词“智”。

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定风波》一词即事抒怀,以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以生活琐事,浇心中块垒,一语双关。

借对待风雨的态度,表现词人宠辱不惊,旷达、洒脱、超然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欣赏《定风波》词朗诵,请一学生朗诵。

四、群文阅读探究苏轼情感变化、生命智慧。

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一文说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黄州因为苏东坡的诗词成为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而苏东坡因为被贬黄州的人生苦难经历后人生价值追求发生了变化。

那么苏东坡的思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请同学们分组从苏东坡写于黄州的《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找找看并谈谈你的理解,可和《定风波》互相印证。

学生小组交流。

苏轼1082、2(元丰三年)—1084、6被贬黄州,四篇诗文均写于1082年(元丰五年),《定》写于春天,《前》写于1082年秋天,《后》写于这年冬天。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建功立业的理想破灭,苏轼的积极入世追求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1、《赤壁赋》《前赤壁赋》是苏轼自己心中“儒、释、道”三种思想的博弈。

经历乌台诗案的苏轼九死一生,体验了生命的大起大落和荒诞。

人是追求意义的生物,人无法接受生命的虚无和无意义,苏轼也是一样。

每种宗教都在努力超越死亡,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因为死亡是对生命的否定,死亡是生命最本质的痛。

儒家的解脱之道是建立三不朽的功业“立功、立德、立言”,生命是有朽的,儒家的积极入世就表现在建立这些不朽的功业,人就能与之一起不朽。

但是对苏轼而言,自己目前被贬黄州,身为罪臣,没有人身自由,就连生活也没有保障,根本无法去实现这三不朽的功业。

这是苏轼遇到的儒家困境,也就是文中“客”所流露出来的悲观的情绪,提到曹操“故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就连曹操这样的人物都没了,更何况是“我”呢?我又是何等的渺小。

苏轼与客的对话实际上就是苏轼内心的不同思想,不同自我在对话。

儒家的苏轼要求他积极入世,建功立业。

道家的苏轼劝他以“齐物”的眼光,审美的态度去看这个世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物与我皆无尽也”,生命本就与自然万物融而唯一,不必感到自卑与不幸。

佛家的苏轼劝他以“因缘”的解释理解万物,这个世界上一切要随缘,遇到了就是有缘的,不可强求,“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臧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最后,苏轼与客达成一致,实现了和解,二人“相与枕藉乎舟中”,二人合二为一,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苏轼,一个内心不再矛盾冲突的苏轼。

所以整篇《前赤壁赋》的思想倾向是苏轼在自己的儒家困境中找到了佛家和道家两条出路,实现了与内心的和解,内心的不同自我不再对抗。

2、《后赤壁赋》三个月后,苏轼重游赤壁,他思想上有哪些变化呢?师为道士,学生为苏轼,师生对话。

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

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

道教的坐骑,大多数都是仙鹤和鹿,仙鹤和鹿已经成为道教的符号。

我们去道教的道观,驻足殿堂内的壁画,会发现大多都绘有仙鹤,4鹿这些动物。

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志,道士得道成仙称为“羽化”“驾鹤西归”。

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

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

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象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

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

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者的心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

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

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

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

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所化。

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

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

一笔双关,余味深长。

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

道教的仙界是美丽而洁净的世界,道教的神仙是自由而长生的生灵。

这些世界又何尝不是俗世中人一生向往的美好世界?道家的仙界是人类永恒的理想。

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苏轼思想上想超脱而不能,为何如此?我们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去寻找答案吧!3、《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末尾是两句无可奈何的排遣之辞:“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清酒祭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