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
高考必考文言虚词(18个)【一】之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如: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五)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如: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毛遂自荐》)【二】其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高考文言虚词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完整版)高考必考18个文言虚词表格总结
高考语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整理(完整版)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之以而其于 若所为何乎 乃且焉也因 与则者二、教材中另外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安但耳夫盖故或即然遂惟已矣犹哉P.S.为的读音[ wéi ]1.做,行,做事:~人。
~时。
~难。
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2.当做,认做:以~。
认~。
习以~常。
3.变成:成~。
4.是:十两~一斤。
5.治理,处理:~政。
6.被:~天下笑。
7.表示强调:大~恼火。
8.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9.姓。
[ wèi ]1.替,给:~民请命。
~虎作伥。
~国捐躯。
2.表目的:~了。
~何。
3.对,向:不足~外人道。
4.帮助,卫护。
成分作用今译例他、它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我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第三人称代词(有时活用为一、二人称代词)你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代词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这、此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结构助词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主谓间 取独\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之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定语后置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补语标志得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褒禅山》音节助词时间/动词后\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顷之v.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拿、用、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即凭借)凭、靠、凭借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高考考纲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二、教材中常见的17个文言虚词19安、20但、21耳、22夫、23盖、24故、25或、26即、27既、28然、29虽、30遂、31惟维唯32已、33矣、34犹、35哉三、文言虚词题例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3>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4>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5>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7>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功能而缺乏实义的字词,主要用于构建语法结构、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态度等。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一、并列虚词1. 且: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例如:“斯事且愈此,怀学者则皆以是喻也。
”(《韩非子·备法》)2. 又: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唯坤质其中,中又有制于外,然后能有兼天一德之伦矣。
”(《孟子·告子上》)3. 亦:表示否定的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不”。
例如:“父让事我,我不亦可乎?”(《论语·子张》)二、递进虚词1. 而: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兵者,凶器也,所以动人而不动心者也。
”(《孙子兵法·始计》)2. 法: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乃”。
例如:“其领民皆安,无有所怨法。
”(《史记·王离列传》)3. 将: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要”。
例如:“将执事者,使庶人无为耳。
”(《论语·鲁肃》)三、转折虚词1.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
例如:“夫人以不忧众庶,而佚於楚音,是以眥史自牖庭之间,不见其王。
”(《左传·襄公八年》)2.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例如:“拊心而论,多不能成其职,博多欺听。
”(《后汉书·何武传》)3. 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是故杀一人而为之校,殺一校而为之州,殺一州而为之国,殺一国而为之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四、连词虚词1. 乃: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
例如:“及大业之现,鲜有人犯其塞者,乃兖州河北。
”(《后汉书·刘焉传》)2. 而: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
2、相当于“他(们)”。例:见~发矢十中八九|余嘉~能行古道。 3、相当于“自己”。例:余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相当于“这”、“那”。例:有蒋氏者,专~利三世矣|~人视端容寂。 5、相当于“其中的”。例:一狼径去,~一犬坐于前|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⑵副词。1、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大概”。例:先生~此类乎? 2、表示希望。相当于“应当”、“还是”。例:诸君~筹之|吾~还也。 3、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例:且行千里,~谁不知? 4、表示强调。例:如~克谐,天下可定也。 5、表示动作发生在未来。相当于“将要”。例:我今不乐(行乐),日月~除(逝去)。 ⑶连词。1、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例:~真无马邪?~真不知马也! 2、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假如”。例:~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3、表示承接。相当于“至”。例:~在高宗,时旧劳于外。 4、表示转折。相当于“然则”、“那么”。例:先君若问与夷,~将何辞以对? ⑷助词。1、作发语词。例:~以沛为联汤沐邑。 2、作语助,表示限定。例:若是~甚与(像这样地严重么)? 3、作语助,无义。例: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几矣!⑸名词。姓。 ㈡[jī]助词。作语助,表示疑问。例:夜如何~? ㈢[jì]助词。作语助,无义。例:彼~之子。
十二、矣[yǐ] ⑴助词。句末语助词。1、表已然。相当于“了”。例: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2、表将然。相当于“了”。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 3、表必然。相当于“了”。例: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4、表命令或祈使。相当于“吧”。例: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课件
六、若
1、动词
1)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
2)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
3)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4)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
晋惠公对庆郑说:“敌人深入了,怎么办?”
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 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
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就是印得越多,就越觉 得简便了,就显示出来了)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相与枕藉乎舟中。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 矣。 5.吾尝疑乎是。
1.天下事有难易乎? 2.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4.若毒之乎? 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孰为汝多知乎!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5.而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6.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①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两种心情。) ②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这几点。)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②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①近者奉辞伐罪。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2、恐前后受其敌。 害怕前后都受到他们的夹击
1、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不嫁给这样的好郎君(的话),往后你打算( 说)什么呢? 义:美好。
2、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 这种祸患现在显现不出来,但是将来会显 现出来的。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公问其故。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汇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祭十二郎文》)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2.何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
高考常考的文言虚词用法归纳8个(一)何1.疑问代词(1)译为“什么”。
例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例2: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2)译为“为什么”。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3)译为“谁”“哪里”。
例1:牛何.之?(何,哪里。
全句译为:把牛牵到哪里去?)(《齐桓晋文之事》)例2: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谁。
全句译为:这实在是我造成的啊,又能责怪谁呢!)2.副词(1)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例1: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孔雀东南飞》)例2: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疑问代词的“何”用在疑问句中,需要做出回答。
作副词用的“何”用在反问句中,不必做出回答。
)(2)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例1: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乎1.句末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例1: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例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例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例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3)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4)表感叹语气。
相当于“啊”。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句中助词,用在句中缓和语气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精确校对版)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4)其他用法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它与“如” 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例释:①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 今》)
②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 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返回
文言常用虚词
比较下列各句中的“而”字,对其意义与用法判断不正确的
一项是
A①君何以知燕王?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答案:D】
B①豫州今欲何至?
什么
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C①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哪里
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①徐公何能及君也?
为什么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 在; 后一个“乎”: 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 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 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 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 在)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乎: 比。)
(三)可作词尾
乎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左传·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例释: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 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 在)
文言常用虚词
高考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
而(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3)表限制,“仅、只”。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表判断,“是、就是”。
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代词:(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3.固定结构:(1)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例:无乃尔是过与。
(2)乃尔:译为“这样”。
例: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表凭借,“凭,靠”。
例: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表时间或处所,“于、在、从”。
高考十八个文言虚词整理
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1.之①<动>到……去。
《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
《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①<名>颊毛;胡须。
《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
《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
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
《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
”《捕蛇者说》:“黑质~白章。
”2.表相承关系。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
高考必背文言虚词18个
文言虚词1、而(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或“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⑥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病梅馆记》)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2)代词。
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其(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第三人称代词。
应译为“它”“他”不能加“的”秦王恐其.破璧。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
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④指示代词,表远指。
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
视情况译为“大概”“难道”“还要”“希望”等或省去。
高考文言文虚词20个
----【而后】才,方才。
高考文言文虚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出师表》)一、【而】【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一)用作连词。
而况石乎!(《石钟山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记》).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1(《劝学》)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既而】不久,一会儿。
(《蜀道难》)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促织》)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二、【何】)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鸿门宴》)④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一)用作疑问代词。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2“者”“也”,可译为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劝学》)②楚怀王贪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屈原列传》)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信张仪,遂绝齐。
(《廉颇与蔺相如》)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也。
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石钟《六国论》)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鸣,何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锲而舍3山记》)(《劝学》)②置之地,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拔剑撞而破之。
.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2《师说》)(“何”要后置。
《赤壁之战》)①豫州今欲何至?(.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4《鸿门宴》)②大王来何操?((《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而青于蓝。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六国论》)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劫。
《石钟山记》)()④何由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具体例析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缕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总结:连词,可以
表示并列、递进、承 接、转折、假设、修 兵刃既接,拖甲曳兵而走 饰因果、目的等各种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关系。
其间旦暮闻何物?
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 动词前,疑问副词, 可翻译为“为什 徐公何能及君也? 么”、“怎么”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形容词前,副 词,可翻译为 “多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可翻译“怎么样”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不为者与不能之形何以异
何乃太区区?
可翻译为“为什么” 可翻译为“怎么”
其2
例:
☆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 (们)。”
①妻跪问其故。? ②望请其指教。(其:她们) ③成以其小,劣之。(其:它) ④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其3
下列句中“其”字分类正确的是( ) ①百姓多闻其贤,未闻其死也 ②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③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④欲加之罪,其患无辞乎 ⑤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⑥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⑦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⑧君子其无废先王之政 A.①②/ ①②/③⑧/ ③⑧/④⑥/ ④⑥/⑤⑦ B.①⑤/ ①⑤/②⑦/ ②⑦/③⑧/ ③⑧/④⑥ B C.①④/ ①④/③⑦/ ③⑦/②⑧/ ②⑧/⑤⑥ 他/自己 D.①③/ ①③/②⑥/ ②⑥/④⑦/ ④⑦/⑤⑧ /祈使/反问
☆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 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 ②瑜又曰:“子翼,且住!......教 你看曹贼之首!......” ☆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 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 「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且2
☆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
面......;一边......,一边......。 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 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 况于将相乎! ☆ 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 子也。
且3
“ 用作连词,表递进或并列关系;用作副词, “且 且” ” 用作连词,表递进或并列关系;用作副词, 有 将要 、 姑且 等义。下列各句按词性和用法 有“ “ 将要” ” 、“ “ 姑且” ” 等义。下列各句按词性和用法 分类正确的是 ) 分类正确的是( ( ) ① ②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 存者且偷生,死者 长已矣 ④ 长已矣③ ③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④不 不 出,火且尽 ⑥ 出,火且尽⑤ ⑤河水清且涟漪 河水清且涟漪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 卿但暂还家,吾今 且报府 ⑧ 居一二 且报府⑦ ⑦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⑧ 居一二 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 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 A. ②④⑥ ③⑤⑧ A.①③⑤⑦⑧ ①③⑤⑦⑧/ / ②④⑥ B. B.①②④⑥⑦ ①②④⑥⑦/ / ③⑤⑧ C. ②⑥⑧ C.①②④⑥ ①②④⑥/ /③⑤⑦⑧ ③⑤⑦⑧ D. D.①③④⑤⑦ ①③④⑤⑦/ / ②⑥⑧ A 且 都用作连词,表递进或并 A ①③⑤⑦⑧ ①③⑤⑦⑧的 的“ “ 且” ” 都用作连词,表递进或并 列关系; 的 且 都用作副词,有 姑且 、 列关系;②④⑥ ②④⑥ 的“ “ 且” ” 都用作副词,有“ “ 姑且” ” 、 “ 之义。) “将要 将要” ” 之义。)
乃1
☆却。例:①今君乃亡赵走燕。②彼能是,而我 乃不能是。 ☆是,就是,原来是。例: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 “在”的意思)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乃2
☆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 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 之类的词。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 ☆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 是”。
且1
☆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 又......又......。 例:①河水清且涟漪。 ②示赵弱且怯也。 ③三军既惑且疑。 ④磐石方且厚。
可翻译为“怎能”、“怎么能”
注意“何”的三种用法:1 疑问代词(作
谓语、宾语、定语),2疑问副词(作状语), 3 复音虚词。
语气助词, 表疑问、反 儿寒乎?欲食乎? 问、揣测、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感叹等语气。 日饮食得无衰乎?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 (位于句末)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于从政乎何有?
(乃:一说竟然。)
☆可是。例: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
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 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
舞,乃中《经首》之会。
其1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
“他、她、它(们)的。” ①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 ②其夫呓语。(其:她的。) ③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 ④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 的。)
高考文言虚词(18个) 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 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 者之
而
• ①代词 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 必欲烹而翁, 幸分我一杯羹。 • ②连词 表并列,转折,承接等。 故其国富而兵强。 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林木茂而斧斤至 焉。 • ③连词 连接“状——中”。提刀而立。 • ④连词 连接“主 —— 谓” , 如果,却。 子产而死, 谁其嗣之? 先生独不见夫仆乎? 十人而从一人者, 宁力不胜,智不若耶? • ⑤如,像。 奄然而雷击之,如墙压之。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补充说明 :
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通假于“尔”,意 为“你”、“你的”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与其他词语组合成 如是而已 复音虚词,分别表 示“罢了”,“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着”、“不久”,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 “何况”等意义 况于明哲乎
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疑问代词,作谓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可翻译为”为什么” 者之为,何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疑问代词,作宾 语并前置 大王来何操? 然则何时而乐耶? 疑问代词,作定语
乎
位于句中,为 助词:做形容 词词尾或舒缓 语气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前,为介词, 相当于“于”。
游于江海,淹乎大沼
总结:“乎”的用法主要有两种:介词和助词。
作介词用,相当于“于”;作助词又有语气助词和 舒缓语气和充当形容词词尾的不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