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世系
江西南昌唐氏族譜世系表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江西南昌唐氏族譜世系表
一世祖:介(忠肅公) 二世祖:義問(霞山始迁祖) 三世祖:稔 四世祖:镕 五世祖:應瑞 六世祖:自強 七世祖:彥昇 八世祖:子盟 九世祖:宗顯(粮长房祖) 十世祖:紹縉 十一世:志誠 十二世:政 十三世:思德 十四世:伯昇 十五世:汝湘 十六世:扶定 十七世:錦機 十八世:堯綱 十九世:惟謙 二十世:有源 二十一世:彝棟 二十二世:則學(入继则觉次子正柏) 二十三世:正柏 二十四世:家望(入继家贵次子是旒) 二十五世:是旒 二十六世:先寶 二十七世:茂禮 二十八世:由柏(清同治乙丑年正月) 二十九世:于利 三十世:斯廣
山东人闯关东怎么闯出个“小云南“,“小云南”到底在哪?163
山东人闯关东怎么闯出个“小云南“,“小云南”到底在哪?163关于“小云南”的出处,民间众说纷纭,国内史学界说法不一;长期以来,成了民间寻根之谜。
诸多祖籍山东的家谱称“世传祖居小云南”,山东本地部门却不知所指何处。
近年来,家谱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资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很多有识之士加入到编修家谱的事业之中。
但有人发现祖上来自叫做”小云南“的地方,随着”闯关东“,祖籍山东的移民至少约有1500多万人皆称:世传祖居小云南。
这个”小云南“到底在哪?明初,朱元璋定鼎南京后,数次派使臣诏谕占据云南的梁王归顺,均遭拒绝,遂令傅友德、沐英率军征伐。
傅友德征云南时带来的三十万大军,大部留驻云南,分拨于卫所。
直到洪武末、永乐初,奉旨转驻山东各卫所军户一万五千余户,七万余人。
这些军户虽大部分原籍并非云南,但长期驻守云南各地,妻室大部为云南土著之民之女,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子女是在云南出生,后来迁到山东而以云南为原籍,而迁居到山东的云南同乡们居地贯以小云南名之以示对云南故地的纪念,此为情理之中。
但云南并非就是'小云南'。
除“云贵说”外,“小云南”出处另有山东之说,山西北部“云中之南”之说,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说,山西运城“小运南”之说,云南省“祥云”之说,安徽“凤阳”之说,“交趾国(今越南)”之说共八种。
各地的众多家谱编撰者及史学爱好者积极参与了由报道引发的大讨论,各抒己见。
综论各方观点,“小云南”所在地可能涉及六省八地。
一、小云南在山东省说现收藏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王姓家中《王氏谱书》,即王春芳始修于1958年,王彦兴续修于1985年。
其内容有谱序、世系等。
谱书中所记王氏原居'山东小云南大榆树',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迁居辽宁入旗。
所记'小云南'人小脚指甲分辨复形的特征和王氏从满习俗为其他谱书所不多见。
又据李林所著《满族宗谱研究》一书中宗族迁徙篇所记:'由山东迁居关外的汉人,在籍贯上有两种,一种是山东小云南,一种是原籍云南,又迁到山东。
越南皇帝世系表
越南世系表1.丁朝[大瞿越](公元968-980年)丁部领结束了十二使君之乱,建立第一个独立王朝丁朝。
国号大瞿越,被北宋封为交趾郡王。
丁先皇(大胜明皇帝)丁部领968-979年父子同时为杜释杀,尊为先皇。
南越王丁琏968-979年为丁部领长子,同时被杀,并未登基。
丁废帝丁璇979-980年2.前黎朝(公元980-1009年)黎桓为丁朝十道将军,趁丁废帝年幼试图篡位。
宋太宗派军来救,黎桓趁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败宋军。
黎朝分全国为十道,并立佛教为国教。
天福帝黎桓980-1005年天福、应天黎桓死后诸子争立。
中帝帝黎龙越1005-1008年应天、景瑞帝龙铤黎至忠1008-1009年3.李朝(公元1010-1225年)李朝定都升龙(今河内),并分全国为二十四路,第一次引入科举制度。
李朝亦为佛教国家,国王多出家为僧。
李朝建国后,仿效中国唐朝和宋朝而采取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模式。
在太祖、太宗、圣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里,越南进入了政治集中、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的时期。
李朝前期多次与宋朝、真腊、占城发生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
公元1127年仁宗去世后,越南国势开始衰弱,国内封建诸侯相互交战,争夺权力。
李朝末年,发生了范猷之乱和陈嗣庆、陈承兄弟专权的场面。
最后权臣陈守度趁李昭皇年幼,篡夺政权而建立了陈朝。
李太祖(神武帝) 李公蕴 1010-1028年顺天李公蕴原本是前黎朝权臣、亲卫殿前指挥使。
公元1010年,李公蕴趁前黎朝发生内乱而自立为帝,改元顺天,定都升龙(河内)。
李太宗李佛玛(李德政) 1028-1054年天成、通瑞、乾符有道、明道、天感圣武、崇兴败诸弟叛乱而释之,试图支持侬志高反宋,最终不成功。
李圣宗李日尊1054-1072年龙瑞太平、彰圣嘉庆、;龙彰天嗣、天祝宝象、神武改国号大越李仁宗李乾德1072-1127年太(泰)宁、英武昭圣、广佑、会丰(符)、龙符、会祥大庆、天符睿武、天符庆寿派李常杰十万大军陷宋三州,终为郭逵所败。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曾孙李涵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子李俭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越南世系表
文郎国(雄王国)(前2879-前334)
蜀朝(瓯雒国)(前317-前207)
征朝(41-43)
赵朝(248-?)
万春(李朝)(544-602)
万春国于544年建立政权,550年改国号为野能。
梅朝(722-722)
冯朝(766-791)
曲朝(905-923)
杨朝(931-938)
吴朝(938-967)
大瞿越(丁朝)(968-979)
安南(黎朝)(980-1010)
大越(李朝)(1010-1225)
安南(陈朝)(1225-1400)
后陈朝(1407-1413)
大虞(胡朝)(1400-1407)
安南(莫[mao]朝)(1527-1667)
大越(后黎朝后期)(1532-1789)
广南国(南朝)(1533-1777)
大越(郑朝)(北朝)(1545-1787)
归仁阮朝(1778-1802)
大越(西山朝)(1788-1802)
大南(越南)(阮朝)(1802-1955)
附表:林邑(192-756)
第一王朝(192-331)
第二王朝(331-420)
第三王朝(420-538)
环王国(占城、占婆)(758-1190) 第五王朝(758-859)
第六王朝(860-900)
第七王朝(900-988)
第八王朝(989-1044)
第十王朝(1074-1139)
第十一王朝(1139-1145)
第十二王朝(1145-1190)
宾童龙国(1190-1203)
佛逝国(1190-1192)
占城王国[复辟](1220-1318)
第十三王朝(1318-1390)
第十四王朝(1390-1458)。
越南历代王朝世系表(四)
越南历代王朝世系表(四)附:林⾢林⾢国:于中国汉朝统治下,交趾象林功曹⼦区连杀县令⾃⽴为林⾢王 192—756第⼀王朝 (公元192—33l年)区连(区逵)(释利摩罗)传数世绝嗣 192⼀?范熊 270⼀280范逸 280—331第⼆王朝(公元331—420年)范⽂ 331—349范佛 349—380范胡达(拔陀罗跋摩⼀世) 380—413范敌真?-?范敌⽂?-420第三王朝(公元420-538年)范阳迈—世 420-431范阳迈⼆世 431-446范神成 446—472后范当根纯 484—491范诸农 492-498范⽂款 520在位范天凯 510前-514后范弼毳跋摩 515-528第四王朝(公元529-758年)律陀罗跋摩⼀世(⾼戊律陀罗跋摩) 529—541后范梵志(商菩跋摩) 605前—629范头黎(建达婆达摩) 629-范镇龙 640前—645拔陀罗⾸罗跋摩 645-诸葛地(波罗迦含达摩毗建陀跋摩⼀世) 653前-679后毗建陀跋摩⼆世(建多跋摩) 731在位建陀罗跋摩⼆世 749前-757756年改称环王国(公元758——1190年)第五王朝(公元758-859年)毕底邠陀罗跋摩 758--767释利萨多跋摩 767--787因陀罗跋摩⼀世 787--803诃黎跋摩⼀世 803--809建毗陀跋摩⼀世 809--859第六王朝(公元860-900年)因陀罗跋摩⼆世 860--875阇耶僧伽跋摩⼀世 875--900第七王朝(公元900-986年)(-1006?)诃罗跋摩 900--918因陀罗跋摩三世 918--959阇耶因陀罗跋摩⼀世 959--970波罗密⾸罗跋摩⼀世 970--980因陀罗跋摩四世 980--984刘继宗 984—986?(1006?)第⼋王朝(公元989-1044年)因陀罗跋摩五世 989--997毗阇耶跋摩 997--1005诃黎跋摩⼆世?建毗陀跋摩四世?阇耶僧伽跋摩⼆世 1041第九王朝(公元1044-1074年)阇耶波罗密⾸罗跋摩⼀世 1044--1060拔陀罗跋摩⼆世 1060--1061律陀罗跋摩三世 1061--1071混乱时期 1071--1074第⼗王朝(公元1074-1139年)诃黎跋摩三世 1074--1080阇耶因陀罗跋摩⼆世 1080--1080波罗摩菩提萨 1080--1086阇耶因陀罗跋摩⼆世 1086—1113(复辟)诃黎跋摩四世 1113--1139第⼗⼀王朝(公元1139-1145年)阇耶因陀罗跋摩三世 1139--1145第⼗⼆王朝(公元1145-1190年)律陀罗跋摩四世 1145阇耶诃黎跋摩⼀世 1145--1166阇耶诃黎跋摩⼆世 1166--1167阇耶因陀罗跋摩四世 1167--11901190年律陀罗跋摩四世被真腊俘虏,占婆分裂为宾童龙国和佛逝国宾童龙国(公元1190-1203年)苏利耶跋摩 13 庚戌 1190--1203亡于真腊。
安南(越南)、朝鲜王朝世系
越南万春国(野能国)(前李朝)(544-602)1、544年正月,李贲自称“南帝”,改元天德,建立国号“万春”,定都龙编。
2、548年李贲逝世后,李贲的兄长在爱州的上游地区,自称“桃郎王”,又改国号为“野能”,李贲部下将领赵光复则屯驻偏僻的沼泽地区,自称“赵越王”。
571年,赵光复逝世,李佛子兼并了赵光复势力。
吴朝(939-967)1、950年吴昌文废杨三哥而自称为南晋王,次年吴昌文派遣使者去迎接其兄吴昌岌,并与吴昌岌“同理国事”,称其兄为天策王。
大瞿越(丁朝)(968-980)安南(前黎朝)(980-1009)大越(后李朝)(951-979)1、1174年宋孝宗册封李天祚为安南国王,这是安南作为越南国号的开始,自此开始,中国朝廷才正式承认了安南王国。
安南(陈朝)(1225-1413)大虞(胡朝)(1400—1407)1、1407年,明朝吞并安南,胡朝灭亡。
后陈朝(1407—1413)1、后陈朝为明朝吞并安南后陈艺宗的次子陈頠在谟渡与陈肇基起兵建立的政权,1413年为明所灭。
大越(后黎朝)(1428-1527 1532-1789)1、黎昭宗复位后继续沿用之前在位时的年号。
2、1527年,莫登庸强迫黎恭皇禅位,建立莫朝。
时任黎朝右卫殿前将军的阮淦率族人逃入哀牢,招兵买马图谋复兴黎朝。
1532年,阮淦在哀牢找到黎维宁,并尊他为皇帝,改元元和,是为后黎庄宗,与莫朝南北对峙。
安南(莫朝)(1527-1592)1、1592年为后黎朝所灭,但莫朝宗室又聚结于北部高平建立高平莫氏政权。
高平莫朝(1592-1677)西山阮朝(1778—1802)大越(越南、大南)(阮朝)(1802—1945)朝鲜王朝(1392—1910)。
唐宗室世系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皇子: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唐宗室世系表
唐宗室世系表简表618-907李暠李歆李重耳李熙宣皇帝李天锡光皇帝李虎太祖景皇帝(永康陵)-8子儿子:长子李延柏(南阳公)次子李真(谯王)三子李昞(世祖)-4子四子李璋(毕王)-2子长子李韶(东平王)子李道宗(江夏郡王)子李景恒(卢国公)子李道兴(广宁郡王)子李道立(高平王)子李鰅次子李孝基(永安壮王)五子李绘(雍王)子李贽(河南王)子李道玄(淮阳壮王)子李道明六世孙李汉子李德裕六子李祎(郇王)-3子长子李叔良(长平肃王)子李孝协子李孝斌子李思训子李思诲子李林甫次子李德良(新兴郡王)孙李晋三子李幼良(长乐郡王)七子李蔚(蔡烈王)-2子长子李安(西平怀王)-4子长子李琛(襄武郡王)次子李孝恭(河间元王)子李崇义(谯国公)子李晦子李荣三子李瑊(济北郡王)四子李瑰(汉阳郡王)次子李哲(济南郡王)子李瑗(庐江郡王)八子李亮(郑孝王)-2子长子李神通(淮安靖王)-11子长子李道彦(胶东郡王)次子李孝詧(高密王)三子李孝同(淄川王)孙李广业子李国贞子李锜四子李孝慈(广平王)五子李孝友(河间王)六子李孝节(清河王)曾孙李昇曾孙李暠曾孙李晕子李进七子李孝义(胶西王)八子李孝逸九子李孝锐次子李神符(襄邑恭王)-7子子李德懋五世孙李从晦子李文暕子李挺曾孙李程子李捷曾孙李石李昞世祖元皇帝(兴宁陵)-4子儿子:长子李澄(梁王)次子李湛(蜀王)-2子长子李博义(陇西恭王)次子李奉慈(渤海靖王)七世孙李戡三子李洪四子李渊(高祖)-22子李渊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献陵)-22子生于566年,父为世祖元皇帝李昞,母为独孤氏。
于618年称帝,年52岁,年号武德,于627年退居太上皇,年62岁。
卒于635年,享年70岁,在位9年,太上皇8年。
皇后:太穆顺圣皇后[窦氏](献陵)皇子:长子李建成(废太子息隐王)-6子长子李承宗(太原王)次子李承道(安陆王)三子李承德(河东王)四子李承训(武安王)五子李承明(汝南王)六子李承义(巨鹿王)次子李世民(太宗)-14子三子李玄霸(卫怀王)四子李元吉(巢刺王)-5子长子李承业(梁郡王)次子李承鸾(渔阳王)三子李承奖(普安王)四子李承裕(江夏王)五子李承度(义阳王)五子李智云(楚哀王)六子李元景(荆王)七子李元昌(汉王)八子李元亨(酆悼王)九子李元方(周王)十子李元礼(徐康王)-3子子李茂(淮南王)子李璀子李延年十一子李元嘉(韩王)-6子长子李训(颍川王)次子李谊(武陵王)三子李谌(上党公)四子李譔(黄公)五子李钠子李叔璩子李炜十二子李元则(彭思王)十三子李元懿(郑惠王)-10子子李璥子李希言子李察言-2子长子李自仙子李夷简次子李×(陈留公)子李宗闵子李琳(安德郡公)子李择言子李勉十四子李元轨(霍王)-6子子李绪(江都王)孙李晖子李纯(安定王)十五子李凤(虢庄王)-7子长子李翼(平阳王)子李寓次子李茂融子李邕子李巨子李则之十六子李元庆(道孝王)-9子长子李诱次子李询子李微子李炼十七子李元裕(邓康王)十八子李元名(舒王)子李亶(豫章王)子李津子李万子李藻子李昭(鄅国公)十九子李灵夔(鲁王)子李诜(清河王)子李蔼(范阳王)子李道坚子李宇子李道邃(戴国公)二十子李元详(江安王)-7子子李×(永嘉王)子李皎(武阳王)子李从子李钦二十一子李元晓(密贞王)子李颖(南安王)子李勖子李亮二十二子李元婴(滕王)-18子子李修琦(长乐王)子李修信子李涉子李湛然李世民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昭陵)-14子生于598年,父为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母为太穆顺圣皇后窦氏。
安徽新安程氏南宗世系
安徽新安程氏南宗世系安徽新安程氏南宗世系第一世:程伯符,本名乔,世居广平(今河北鸡泽)。
周成王执政时期时受封“程伯”,建程国。
程伯同时为周王室卿大夫,在朝不在国,居京畿。
后世程国在东周初期随周平王东迁洛阳,程伯居上程聚。
第二世:程廪丁,袭程国君主。
第三世:程仲壬,袭程国君主。
第四世:程子臧,袭程国君主。
第五世:程甫,字休父,袭程国君主。
周宣王执政时期为周王室大司马,率军平徐夷有功,晋“安定侯”,娶安定胡开国之女。
生二子:程仲庚、程仲辛。
第六世:程仲庚,因故未袭侯,任大司马,为司马氏始祖。
程仲辛,袭程国君主,安定侯。
娶崇氏,生一子:程黑肱。
第七世:程黑肱,袭程国君主。
第八世:程君识,袭程国君主。
第七十世:程应,袭程国君主。
第十世:程公龛,袭程国君主。
第十一世:程抚,袭程国君主,周顷王执政时期为王室卿大夫。
第十二世:程思陵,袭程国君主,周匡王执政时期为司马。
第十三世:程德邈,程国末代君主,秦并程,入晋为大夫。
生一子:程婴。
第十四世:程婴,晋国大夫,力保赵氏孤儿赵武(赵文子),受封“忠诚君”。
第十五世:程伯丕,袭“忠诚君”。
为安定郡、京兆郡、咸阳郡、扶风郡、天水郡程氏之祖。
程伯先,封“任诚君”,迁广平肥乡。
娶游氏,生二子:程叔泽、程叔本,程伯桃,早卒。
程伯恭,封“呈诚君”,为会稽郡、盱眙郡、太原郡程氏之祖。
第十六世:程叔泽,一名程叔睪。
程叔本,名文觐,字子华。
博学通坟典,聚徒著书,号“程子”。
曾路遇孔子,倾盖而语,二者相谈甚欢。
娶姜氏,生一子:程会。
第十七世:程会,字子元,仕赵国为邯郸都尉,死于“献侯之难”。
娶姜氏,生三子:程括、程繁、程辨。
第十八世:程括,仕赵国为大司马。
娶李氏,生一子:程叔虎。
第十九世:程叔虎,仕赵国为司空。
娶姜氏,生一子:程景遂。
第二十世:程景遂,仕赵国为大司寇。
娶李氏,生四子:程逸、程遏、程述、程远。
第廿一世:程遏,一名程遇。
程述,仕楚国叶公,为叶氏家宰。
程远,仕赵国为车右将军,死于“沙丘之难”。
大明王朝世系图
大明王朝世系图大明王朝世系图大明世系图统一南方,驱逐元廷元朝末年由于元朝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民变红巾军起义,韩山童和刘福通带领红巾军抗击元朝,平民朱元璋在此时加入起义军郭子仪的部队,后来屡立战功受到郭子仪器重并且娶了郭子仪义女马氏为妻。
此时红巾军已韩林儿为皇帝建立宋抗击元朝,朱元璋在郭子仪死后领导其部队。
公元1356年朱元璋占领应天,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政策扩大势力,随后先是击败陈友谅,又打败张士诚和方国珍,于1368年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朝。
随后使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上攻打元朝,元庭北遁大都被攻陷。
随后朱元璋使蓝玉等人继续北伐将元朝残余势力赶到漠北,占领东北及西北地区,又消灭了四川的明玉珍进攻云南等地逐渐统一西南地区。
公元1388蓝玉率大军又一次进行北伐,这次朱元璋旨在消灭北元残余势力,蓝玉率大军攻直捕鱼儿海地区俘获元廷八万余人,元朝皇帝逃走势力日衰,后来元朝皇帝又被杀害,大元朝灭亡。
后期蒙古分裂为鞑靼和瓦剌。
永乐盛世朱元璋时期皇位本来选定由嫡长子朱标继承,但是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病逝,朱元璋指定其子朱允炆为皇长孙,作为继承人。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承皇位,但是此时朱允炆面临各位藩王的威胁开始极力削藩。
建文帝的激烈削藩政策引起了不满,特别是燕王朱棣,朱棣随后发动靖难之役攻入南京,建文帝逃走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称帝,改元永乐。
朱棣明成祖时期军事上为了解决北患五征漠北打击鞑靼和瓦剌部使得北部边境暂时安宁,在此地设置朵颜三卫,并且在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建立卫所制度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并且对库页岛进行管理,南边收复安南(今越南)设立交趾布政司实施管辖。
并且让郑和下西洋宣扬大明国威,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来往,郑和的船队曾到达非洲索马里地区。
永乐时期朱棣将大明朝带到了一个新高度,曾评价此时的明朝“远迈汉唐”。
仁宣之治朱棣死后由长子朱高炽即位,明仁宗在位期间实行与民养息的政策发展经济,整顿军备停止了大规模对外用兵,任用三杨废除了很多弊政平反了永乐时期的冤狱,使国力逐渐上升,但是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病逝,由其子朱瞻基即位,为明宣宗。
越南历代王朝世系表(一)
前113——前112
5、南越术阳侯赵建德 前112——前111
征朝
(公元4043年)
1、征侧
4043
2、征贰
40---43
后赵朝(公元248?)
越南历代王朝世系表(一)
雄王王朝(文朗国)
1.
陆阳王(泾阳王禄续)
2.
雄贤王(貉龙君崇缆号)
3.
雄国王(雄 麟)
4.
雄晔王
5.
雄牺王
6.
雄晖王
7.
雄昭王
8.
雄暲王
9.
雄定王
10.雄曦王
11.雄桢王
12.雄武王
13.雄越王
14.雄英王
15.雄朝王
16.雄造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7.雄毅王
18.雄璇王 文郎国为安阳王蜀泮所灭。
蜀朝(安阳国)
(公元257207年)
1、开明制
(蜀制) 公元前?--前257年
2、开明泮
(蜀泮) 公元前257--前207年,蜀泮始称安阳王
前赵朝(南越国)(公元前207前111年)
1、南越武王赵佗
前207——前137
2、南越文王赵胡(眛) 前137——前122
3、南越明王赵婴齐 前122——前113
蜀朝安阳国公元257公元前257前赵朝南越国公元前2071372南越文王赵胡眛1223南越明王赵婴齐1125南越术阳侯赵建德公元404043后赵朝公元248赵国达248公元544602555后改国号为野能国602赵越国公元548赵越王赵光复548571梅朝公元722冯朝公元766789791前杨朝公元819820静海军政权公元905923923后杨朝公元931938
越南皇帝世系表
越南世系表1.丁朝[大瞿越](公元968-980年)丁部领结束了十二使君之乱,建立第一个独立王朝丁朝。
国号大瞿越,被北宋封为交趾郡王。
丁先皇(大胜明皇帝)丁部领968-979年父子同时为杜释杀,尊为先皇。
南越王丁琏968-979年为丁部领长子,同时被杀,并未登基。
丁废帝丁璇979-980年2.前黎朝(公元980-1009年)黎桓为丁朝十道将军,趁丁废帝年幼试图篡位。
宋太宗派军来救,黎桓趁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败宋军。
黎朝分全国为十道,并立佛教为国教。
天福帝黎桓980-1005年天福、应天黎桓死后诸子争立。
中帝帝黎龙越1005-1008年应天、景瑞帝龙铤黎至忠1008-1009年3.李朝(公元1010-1225年)李朝定都升龙(今河内),并分全国为二十四路,第一次引入科举制度。
李朝亦为佛教国家,国王多出家为僧。
李朝建国后,仿效中国唐朝和宋朝而采取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模式。
在太祖、太宗、圣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里,越南进入了政治集中、国家统一、国势强盛的时期。
李朝前期多次与宋朝、真腊、占城发生战争,占领了大片领土。
公元1127年仁宗去世后,越南国势开始衰弱,国内封建诸侯相互交战,争夺权力。
李朝末年,发生了范猷之乱和陈嗣庆、陈承兄弟专权的场面。
最后权臣陈守度趁李昭皇年幼,篡夺政权而建立了陈朝。
李太祖(神武帝) 李公蕴 1010-1028年顺天李公蕴原本是前黎朝权臣、亲卫殿前指挥使。
公元1010年,李公蕴趁前黎朝发生内乱而自立为帝,改元顺天,定都升龙(河内)。
李太宗李佛玛(李德政) 1028-1054年天成、通瑞、乾符有道、明道、天感圣武、崇兴败诸弟叛乱而释之,试图支持侬志高反宋,最终不成功。
李圣宗李日尊1054-1072年龙瑞太平、彰圣嘉庆、;龙彰天嗣、天祝宝象、神武改国号大越李仁宗李乾德1072-1127年太(泰)宁、英武昭圣、广佑、会丰(符)、龙符、会祥大庆、天符睿武、天符庆寿派李常杰十万大军陷宋三州,终为郭逵所败。
安南陈氏后陈天平身份考述
On Chen Tianping’s Identity as Descendant of
Annan Chen’s Clan
作者: 杨勇[1]
作者机构: [1]云南大学,昆明650500
出版物刊名: 红河学院学报
页码: 29-33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 永乐朝;安南陈氏;陈天平;身份
摘要:明朝与安南于永乐年间的战争是中越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陈天平为胡氏劫杀则一直被视为此事件的导火索,而陈天平作为陈氏后人的身份则是其中重要一环。
文章从安南陈氏世系、裴伯耆的活动及陈天平在老挝的活动等方面对陈天平的身份进行考释,认为陈天平并非陈氏后人,且应为陈氏家奴阮康。
而明太宗之所以承认陈平天为安南陈氏后裔,有其维护政权合法性、祖训等方面出发的考虑,也基于军事干预安南的目的。
但胡氏先承认其身份,又将其截杀,则是出于缓师备战、稳定统治等目的。
越南王爵列表
越南王爵列表▪ 4.1.9睿宗系▪ 4.1.10世系不详o 4.2异姓王•5胡朝o 5.1圣元帝系o 5.2异姓王•6后黎朝o 6.1宗室▪ 6.1.1宣祖系▪ 6.1.2太祖系▪ 6.1.3太宗系▪ 6.1.4圣宗系▪ 6.1.5宪宗系▪ 6.1.6明宗系▪ 6.1.7世系不详o 6.2异姓王▪ 6.2.1郑主▪ 6.2.1.1文祖系▪ 6.2.1.2弘祖系▪ 6.2.1.3昭祖系▪ 6.2.1.4淳祖系▪ 6.2.1.5僖祖系▪ 6.2.1.6裕祖系▪ 6.2.1.7异姓王•7莫朝o7.1昭祖系o7.2太祖系o7.3太宗系o7.4宣宗系o7.5世系不详丁朝[编辑]•南越王丁琏•卫王丁璿(丁废帝)前黎朝[编辑]•长兴王黎觅太祖系[编辑]•擎天大王黎龙•东城大王黎龙锡:东城王→东城大王•南封王黎龙钺(黎中宗)•御蛮王黎龙钉•开明大王黎龙铤(卧朝帝):开明王→开明大王•御北王黎龙•定藩王黎龙•副王黎龙锵•中国王黎龙镜•南国王黎龙铓•行军王黎龙鍉卧朝帝系[编辑]•开封王黎龙乍异姓王[编辑]•卫王丁璿•扶带王杨熙琏•楚王黎绍理•汉王黎绍勋•三原王黎偓佺李朝[编辑]李朝王爵制度册封宗室与功勋为王。
宗室[编辑]•显庆王李某•武威王李某•武道王李某太祖系[编辑]•开天王李佛玛(李太宗)•开国王李菩•东征王李力•翊圣王李某•武德王李某•威明王李晃太宗系[编辑]•开皇王李日尊(李圣宗)•奉干王李日忠圣宗系[编辑]•明仁王李某神宗系[编辑]•明道王李天禄英宗系[编辑]•保国王李龙昶:显忠王(被削)→保国王•建宁王李龙明•建靖王李龙华•建安王李龙德•建康王李龙益•建平王李龙祥•元王李某:惠文王→元王世系不详[编辑]•智明王异姓王[编辑]•奉干王陈柳•建国大王陈嗣庆(赠)陈朝[编辑]陈朝王爵制度册封宗室为亲王或郡王,部分勋旧亦可封王。
宗室[编辑]穆祖系[编辑]•陈果•弘毅大王陈某(赠)•忠武大王陈守度(赠)元祖系[编辑]•建国大王陈嗣庆(赠)太祖系[编辑]•钦明大王陈柳:封怀王→安生王→赠安生大王→钦明大王•武成王陈国尹•兴道大王陈国峻:兴道王→兴道大王•兴武王陈国•兴治王陈国显•兴宪王陈国蔚•兴让王陈国颡•文惠王陈光朝•靖国大王陈国康:靖国王→靖国大王•钦天王陈日晈:钦天王→钦天郡王→钦天大王•怀德王陈婆列太宗系[编辑]•昭道王陈光昶•昭国王陈益稷•昭明大王陈光启:昭明王→昭明大王•文肃王陈道载•平原王陈日永•昭文大王陈日燏:昭文王→昭文大王•明宪王陈蔚•武威王陈维圣宗系[编辑]•佐天大王陈德晔仁宗系[编辑]•惠武大王陈国瑱:封惠武王→赠惠武大王明宗系[编辑]•恭靖大王陈元晫:恭靖王→恭靖大王•仁靖王陈元挺•恭定大王陈暊(陈艺宗):恭定王→恭定大王•恭敏王陈元煦•恭简王陈元石•恭肃王陈元昱•恭信王陈善泽•恭宣大王陈曔(陈睿宗):恭宣王→恭宣大王艺宗系[编辑]•五桥大王陈顼•简定王陈•愍王陈 :庄定王→庄定大王→愍王•驩国王陈季揝•昭定王陈颙(陈顺宗)睿宗系[编辑]•彰武大王陈炜(赠)•灵德大王陈 (陈废帝):封建德大王→灵德王→赠灵德大王世系不详[编辑]•仁道王•忠诚王•仁肃王陈钻•仁惠大王陈庆馀:仁惠王→仁惠大王•怀文王陈国瓒•昭成王•中诚王•惠正王•惠肃王陈年:惠肃大王(被削)→惠肃王•保武王•兴孝王•正肃王陈堪•保威王陈•恭简王陈元晟•威肃王•恭正王陈师贤•章靖王陈元熺异姓王[编辑]•怀道王阮嫩•兴仁大王冯佐周:兴仁王→兴仁大王•保义大王陈平仲:保义王→保义大王•威肃王文璧•忠敏王陈吾郎•钦德兴烈大王黎季犛:宣忠卫国大王→钦德兴烈大王胡朝[编辑]圣元帝系[编辑]•卫王胡元澄•梁王胡潡•新兴郡王胡注异姓王[编辑]•保宁大王陈•日南郡王陈后黎朝[编辑]后黎朝王爵制度只册封宗室为王,黎圣宗洪德二年(1471年)定制:皇子封亲王以府名作封号,嗣亲王(世子)以县名作封号。
安南人是哪里人
安南人是哪里人
安南人是古越南人。
安南为越南古名,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
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脱离南汉,逐渐独立。
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扩展资料
“安南”这个名称,最早在唐高宗永徽六年出现,655年以后,5府都属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
唐调露元年(679年)所置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
唐初地方设州、县。
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
淳熙元年(1174年)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
淳熙二年(1175年)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 。
“安南国”的名称在这开始。
安南国是现在的哪里
安南国是现在的越南。
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
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再到明朝宣德年间安南彻底独立。
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安南”是哪个国家的古称。
永乐至宣德时期明朝郡县安南新论
永乐至宣德时期明朝郡县安南新论
李征鸿;段红云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24()2
【摘要】明成祖时,因胡季犛的篡位以及明安边境的纠纷而导致两国矛盾冲突激化,从而有明朝征伐安南并将其重新设为郡县之举,并对安南进行了为期二十年的直接统治。
然而由于明朝治理政策的失误,导致安南不断反抗明朝的统治。
自明宣宗以后,鉴于安南自身强烈的独立意识以及明朝对统治安南利弊的权衡,明朝便决定放弃对安南的直接统治。
笔者认为,明成祖在征安南前后便已经做出了郡县安南的决定;明朝郡县安南的原因除了明成祖的个人因素外,还包括对传统“天下观”和“春秋大义”的维护,以及中原王朝“安南情结”的影响。
但这一行为已经背离了“兴灭继绝”的初衷,违背了藩属体系的原则,并在本质上体现了双方对“华夷”身份的不同定位。
【总页数】11页(P108-118)
【作者】李征鸿;段红云
【作者单位】昆明学院人文学院;玉溪市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061
【相关文献】
1.论明朝万历时期对安南的"不拒黎、不弃莫"政策
2.马渭源考证:明朝盛世应在仁宣时期——读马渭源《大明帝国系列》之《洪熙、宣德帝卷》
3.明永乐至宣德间的太监外交与天妃崇拜
4.论宣德至弘治时期(1426~1505)明朝对外政策的收缩
5.从“兴灭继绝”到“郡县其地”——论明太宗安南政策的连续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李氏王国(三)
李氏王国(三)二十二、南唐(公元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江苏南京),后迁都南昌(今江西南昌)。
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
南唐吴越(954年)帝王世系庙号谥号姓名年号在位时间定宗孝静皇帝李恪烈祖追封成宗孝平皇帝李超烈祖追封惠宗孝安皇帝李志烈祖追封庆宗孝德皇帝李荣烈祖追封义祖武皇帝徐温烈祖追封烈祖光文肃武孝高皇帝李昪(徐知诰)升元 937年 - 943年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徐景通)保大943年 - 957年中兴958年(二个月)交泰958年(三个月)显德958年-960年(使用后周纪年)建隆960年 - 961年(使用北宋纪年)怀宗文宪昭怀孝愍皇帝李煜(李从嘉)建隆961年 - 963年(使用北宋纪年)乾德963年 - 968年(使用北宋纪年)开宝968年 - 976年(使用北宋纪年)二十三、南唐宗室(一)烈祖系1.吴王(937年)→齐王(937年-940年)→唐元宗李璟2.高平郡王(追封)→楚定王(追封)李景迁3.吉王→寿王→燕王→齐王(943年-947年)→文成太弟(947年-958年)→晋文成王(958年)→皇太弟(追封)李景遂4.齐孝昭王→孝昭太弟(追封)李景达5.信王→江昭顺王(961年—967年)李景逷(二)元宗系1.东平公→南昌王→燕王(943年-958年)→文献太子(958年-959年)李弘冀2.乐安公(?-951年)-庆王(追封)李弘茂3.昭平郡公李从庆4.安定郡公→郑王→吴王(?-959年)→唐怀宗(961年-967年)→违命侯(967年-978年)→吴王(追封)李从嘉5.郑王→南楚国公(975年-987年)李从善6.邓王→江国公李从镒7.鄂国公→宜春王→吉王→鄂国公李从谦8.文阳郡公李从信(三)怀宗系1.清源郡公李仲寓2.宣城公(961年-964年)→岐怀献王(追封)李仲宣二十四、岐国(887~923),中国唐末、五代时期割据凤翔(今属陕西)的藩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40)
太祖长子
宪宗莫福海
(?—1546)
太宗长子
宣宗莫福源
英祖莫茂洽
(1560—1592)
景宗莫全
(?—1592)
英祖子
闵宗莫敬止
(?—1593)
太宗次子谦王莫敬典子
代宗莫敬恭
(?—1623)
谦王长子
光祖莫敬宽
(?—1638)
代宗子
明宗莫敬完
光祖子
郑朝(1545—1787)
世祖郑检
神宗三子
煕宗黎维祫
(1662—1716)
神宗四子
裕宗黎维禟
(1679—1731)
煕宗长子
昏德公黎维祊
裕宗次子
纯宗黎维祥
(1698—1735)
裕宗长子
懿宗黎维祳
(1698?—1740)
裕宗三子
显宗黎维祧
(1716—1786)
纯宗子
愍宗黎维祁
(1765—1793)
显宗太子佑宗黎维祎子
广南阮朝(1533—1777)
本名桓
废帝丁璿(琏)
(974—?)
先皇次子
前黎朝(980—1009)
太祖黎垣
(941—1005)
中宗黎龙钺
太祖三子
庄宗黎龙铤
(986—1009)
太祖五子
李朝(1010—1225)
太祖李公蕴
(974—1028)
太宗李佛玛
(1000—1054)
又名德政
太祖长子
圣宗李日尊
太宗长子
仁宗李乾徳
神宗李阳焕
英宗李天祚
(1885—1925)
原名福宝嶹
景宗子
保大帝福晪
(1913—1997)
原名福永瑞
弘宗子
(1753—1792)
又名光平
归仁太祖弟
景盛帝阮光缵
(1783—1802)
又名弘瑞
富春太祖子
越南
世祖阮福映
(1762—1820)
圣祖福晈
(1791—1841)
又名福瞻
世祖子
宪祖福暶
(1807—1847)
圣祖子
翼宗福
(1829—1883)
原名福洪任
宪祖子
恭宗应禛
(1852—1883)
宪祖子阮福洪依子
肇祖阮淦
(1468—1545)
太祖阮潢
(1425—1613)
肇祖次子
煕宗阮福源
太祖子
神宗阮福澜
太宗阮福濒
英宗阮福溙
显宗阮福淍
肃宗阮福澍
世宗阮福濶
睿宗阮福淳
(1754—1777)
世宗次子
新政王阮福旸
(?—1777)
世宗九子阮福皓子
西山阮朝(1778—1802)
归仁太祖阮文岳
孝公阮文宝
归仁太祖子
富春太祖阮文惠
俊德侯郑桧
成祖郑松
文祖郑梉
弘祖郑柞
昭祖郑根
禧祖郑
裕祖郑杠
毅祖郑楹
圣祖郑森
奠都王郑杆
思王郑楷
(1763—1786)
原名棕
圣祖子
晏都王郑槰
南朝
黎朝(1532—1789)
庄宗黎维宁
(?—1549)
昭宗子
中宗黎维喧
庄宗子
英宗黎维邦
世宗黎维禫
敬宗黎维新
神宗黎维祺
真宗黎维祐
神宗长子
玄宗黎维禑
神宗次子
嘉宗黎维禬
(1660—1675)
协和帝福升
(1846—1883)
原名福洪佚
宪祖子
简宗福昊
(1869—1884)
原名福膺登
宪祖孙
宪宗福明
(1871—1943)
原名福膺
简宗弟
景宗福昪
(1864—1889)
原名福膺祺
宪祖子阮福洪侅子
成泰帝福昭
(1879—1954)
原名福寶嶙
恭宗子
出帝福晃
(1900—1945)原名福永珊Fra bibliotek成泰帝子
弘宗福昶
又名㵮
宪宗三子
威穆帝黎浚
(1488—1509)
又名喧
宪宗次子
襄翼帝黎潆
(1495—1516)
又名晭
宪宗子
废帝黎光治
(?—1516)
昭宗黎椅
(1500—1526)
又名譓
恭帝黎椿
(1507—1527)
又名懬
昭宗弟
南北朝(1531—1787)
北朝
莫朝(1527—1682)
太祖莫登庸
(1483?—1541)
(1385—1433)
宣祖黎旷子
太宗黎元龙
(1423—1443)
又名麟
太祖次子
仁宗黎邦基
(1441—1459)
又名基隆、浚
太宗三子
谅山王黎宜民
(1439—1460)
又名琮
太宗长子
圣宗黎思诚
(1442—1498)
又名灏
太宗四子
宪宗黎晖
(1461—1504)
本名鏳
圣宗长子
肃宗黎敬甫
(1488—1504)
明宗十子
昏德公杨日礼
又名日熞
艺宗陈暊
(1321—1395)
初号恭定,又名叔明
明宗三子
睿宗陈曔
又名日煓
明宗十一子
废帝陈晛
又名日炜
顺宗陈颙
又名日焜
艺宗三子
少帝陈
简定帝陈頠
艺宗次子
重光帝陈季扩
胡朝(1400—1407)
章帝胡季犛
(1336—?)
又名一元
胡
又名汉苍
章帝次子
黎朝(1428—1527)
太祖黎利
高宗李龙翰
惠宗李旵
(1194—1226)
高宗子
昭皇李佛金
(1218—1278)
又名天馨
惠宗女
陈朝(1225—1400)
太宗陈煚
(1218—1277)
又名日煚
太祖陈承子
圣宗陈晃
(1240—1291)
又名日烜
太宗长子
仁宗陈昑
又名日燇
英宗陈烇
又名日㷃
明宗陈奣
又名日爌
宪宗陈旺
又名日㷆
明宗长子
裕宗陈皞
又名日煃
静海军(904—938)
曲承裕
(?—907)
曲颢
(?—917)
承裕子
曲承美
颢子
杨廷艺
(?—937)
矫公羨
(?—938)
吴朝(938—965)
先主吴权
(897—944)
杨廷艺婿
平王杨三哥
杨廷艺子
后主吴昌文
(?—965)
先主次子
天策王吴昌岌
(?—954)
先主长子
丁朝(968—979)
先皇丁部领
(924—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