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具有极大的特点和价值。
在这一时期,文化和思想逐渐从老传统式的延续中走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面貌,并且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影响在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发展中可以延续到今天。
一、文学和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是这一时期最活跃和最富有特色的领域之一。
在这一时期,文学和艺术兴起了许多新的流派和风格,例如田园诗、乐府诗、小说、壁画等等。
田园诗是一种讴歌自然、崇尚田园生活的诗歌形式。
这种诗歌的产生和兴起与当时社会和政治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情况下,田园诗歌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代表作品包括《山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乐府诗是另一种流传广泛的诗歌形式,其特点是以民间的歌谣、乐曲为基础,以大众的语言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
其代表作品包括《木兰辞》、《长恨歌》等。
小说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小说的黄金时期,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艳情小说、仙侠小说等流派。
其中,艳情小说最为著名,例如《董小宛传》、《西厢记》等作品。
壁画是当时中国艺术的一大特色。
这一时期的壁画多样丰富,内容取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这些壁画的主要载体是政府机构、宫殿、寺庙等建筑物,例如五台山壁画、云冈石窟等。
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的特征,包括学问、道德、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特别是学问方面,出现了士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主要的文化潮流。
士族文化表现为一种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化,主要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
士族文化的主要表现是诗词、文章、论文等,反映出当时士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观念。
士族文化的代表人物有左思、陶渊明、谢灵运等。
佛教文化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在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同时,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也逐渐展开。
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主要表现为佛教经典翻译、佛教艺术、佛教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
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文化特点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突出特点⑴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⑵思想界异常活跃。
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⑷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下,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炯异。
文化成就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
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
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
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
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
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
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南北朝文学——作品选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
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
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
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
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之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段时间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思想、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一、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表现在「玄学思想兴起」、「文人墨客纷纭崛起」「佛教文化的传入」三个方面。
1. 玄学思想兴起玄学思想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玄学思想主要是自道家和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着重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互通、内心性灵。
许多历史名人都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如王弼、郭象、嵇康、王羲之。
他们在学问上都取得了精深的造诣,也为后人开启了玄学思想的大门。
2. 文人墨客纷纭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精英人物。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同时在哲学、历史学、政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七子」(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他们对于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承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佛教文化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被大量引入中国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快速普及。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导致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
由于佛教对于自我、内在、超自然等领域的思考,对当时的玄学思想演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文化的盛行期,也是思想思潮的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包含了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儒学思想等诸多方面。
其中,儒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尤为显著。
1. 儒学思想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成为了主流,儒家经典被广泛学习和传播。
主要体现在「七子之学」、「新儒家」、「道统之争」三个方面。
(1)七子之学七子指的是「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这七位文学家。
他们在儒学思想上所研究的内容,被後来的世代称为七子之学。
七子之学是汉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个人修养、废弃权威、重视自然等,对於魏晋时期及後期儒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历史5课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5课知识点八年级上册历史主要包括了五课内容,分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
这五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时期之一,是中华文化不断演化的关键期。
今天我们就来一一了解这五个时期的历史知识点。
一、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达四百多年的时期,共经历了两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等时期。
这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动荡、文化多元、民族交融,这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三国时期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时期,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之间不断进行政治斗争和军事攻防。
著名的三国志就是记录了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
3.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了一个较为繁荣的阶段。
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卓有成效的作品出现。
其中代表性的有《离骚》、《诗经》、《山海经》等文献,以及敦煌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精美的艺术品。
二、隋唐时期1. 隋唐时期的基本特征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安定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2. 隋唐时期的经济、交通状况隋唐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非常发达,经济结构较为复杂。
在这个时期,运河的修建也使得交通变得更加发达,便于商品的流通。
3. 隋唐时期的文化艺术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诗歌、绘画、曲艺等各个领域的艺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代表性的文化艺术有李白的诗歌、王维的山水画以及琵琶曲等。
三、五代十国时期1. 五代十国的基本特征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动荡的时期之一。
这个时期历经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政治、文化、经济都处于混乱状态。
2.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军事事件比较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高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背景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统一被彻底打破,南北朝各自独立。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是吸收并融合了前代文化的精华,大量的文人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智慧和才华。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流派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文化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道家、墨家、法家、儒家和佛教等。
这些流派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其中,儒家思想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发展出了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佛教思想则是最早由外来文化涌入到中国的,它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更注重灵性和自然,贯彻自然万物自生自灭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一个高度奔放、深邃的学派。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方兴未艾,书写、演奏、表演文学作品的门槛被打破,许多文学类别诞生,如散文、诗歌、小说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除了“乐府诗”及民间歌谣的传承外,更加侧重个体的感受。
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和特色,其特点是表达情感和个人思想,注重意境,刻画人物形象,其中“骈文”更是这时期的一大特色。
“骈文”,是指线条对称,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文章,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科技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历史后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农业领域表现优异,如推广水稻种植,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6.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7.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得到全面发展,原因很多,如:统治阶级
的推崇与重视;对秦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社会生活的需要等等. 尤其是在书法、绘画、石窟雕塑等方面。请你结合教材归纳各方 面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领域
代表人物
成就
成就特点、意义
5.教材中提到的反佛灭佛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主张是什 么?
①反佛灭佛的代表人物: 范缜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 ②主张: 范缜:在<神灭论>中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 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亡精神也就消失了. 北周武帝:没收寺院财产,让僧尼还俗,焚烧佛经、捣毁佛像等。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的领域,成就,代表人物,成就和意义
二、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
2.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页,归纳出道教发展的基本线索?为道教发 展作出贡献的人物?这一时期道教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3.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迅速传播的原因吗?
4.佛教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是什么?
5.教材中提到的反佛灭佛的代表人物是谁?主要主张是什 么? 你能分析出统治者既兴佛又灭佛的原因吗?这样做 不矛盾么?你怎样认识北周武帝的灭佛的措施?
成就特点、意义
运用极限理论:
比外国早近1000年 系统总结6世纪以前黄 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 业生产经验等,该书 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 整的农书。
数学
农学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地理
裴 秀 郦道元
《禹贡地域图》 《水经注》
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全面系统介绍自然、 经济地理情况
祖冲之: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 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 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勤奋 好学,刻苦实践,...祖冲之在数 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 的计算.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约从220年至589年,历时约370年。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简要探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和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1.文学思潮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辈出、思潮汇聚的时期,各种文化思潮交汇,官方文学、私家文学相互渗透,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各种学说在文学中交相辉映,士人之间形成了丰富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
2.散文盛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的地位逐渐上升。
散文包括文言和白话两种不同的文体,并且又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体裁,如骈文、赋、笔记等等。
散文的风格自由、流畅、富有感染力,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被广泛的运用于生活和写作中。
3.诗歌优秀魏晋南北朝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也非常优秀。
强调抒情体验的诗歌日益增多,同时也涌现了以写景和史传为主的诗歌流派。
当时的诗歌具有句式自由、格调高雅、思想深邃、形象优美等特点。
4.后世影响深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文化、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成就直接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学和文章的精华,在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文学语言标准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交流频繁,同时文学语言的标准化也逐渐形成。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作品在语言方面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标准性,这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传统文化的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文化开始发生变革,出现了种种激进的思潮和观念。
诸如“玄学”、“黄老之术”、“道教”、“佛教”等思想在此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种文化发展趋势,为后世的文化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持。
3.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流派的多样性开始显现,各种文化思想汇聚于此,发挥了其各自的效力,给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风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风气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但文化却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多元、开放、自由,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影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1、文化思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人们普遍对官僚制度的体制开始失望。
文人不再追求功名利禄,而更注重个人的精神追求,推崇儒家学说的原则,提倡道家和佛教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流行,使得文化表现更丰富多彩,题材更广泛,样式更多样化。
文化创作变得纵横交错,既有’散文诗词‘,也有’禅宗艺术‘,同时从西方传来的’佛教文化‘也逐渐影响了当时的中国文化。
2、文化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影响不仅局限于自身,也对于后世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背景的变化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儒家思想是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尤其是永嘉之乱后,道家吸收了胡、氐、羌等民族文化的东西,在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中逐渐成熟、完善。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其汉化、本土化的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艺术方面,文物的研究和创作中,表现形式更多元、表达方式更自由。
北朝的壁画艺术、文字的精美书写、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等融合了中原文化和游牧民族的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珍宝。
3、文化成就此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文化思潮井喷般涌现,而且出现了一批文化巨匠,他们的作品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经典,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陶渊明、谢灵运、刘义庆等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通过经典之作,博大精深地概括和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使得晋朝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标志。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发展历程,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是它最大的特点。
它的文化思想、艺术风格和文化成就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不仅续写了中国文化的历史,也为后世的中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脉络。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资料.
其所在朝代是
A.郦道元、北魏
B.裴秀、西晋
C.徐霞客、明朝
D.李诚、宋朝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列哪些科技成就最能够推动当时
社会经济的发展
A.地理学的发展
B.圆周率的发展
C.农学的重要成就
D.医学的发展
4.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 ①社会动荡②佛教有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争之苦④统 治阶级的支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A.民族特色
B.宗教特色
C.士族特色
D.市民特色
萧梁 陶弘景 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 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佛教 魏晋南北朝 佛教盛行与反佛灭佛 哲学 南朝 范缜 《神灭论》
齐梁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什么盛行?有何表现? 产生什么影响?
佛教盛行
①社会动荡不安;②佛教教义的欺骗性; 原因: ③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 表现:①信佛人多;②僧尼多、寺院多;③寺院经济占
(四)大放光彩的艺比术欧洲早近1000年;著《缀术》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 的农书
地 西晋 裴秀 《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理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一部历史、地理、文学
学
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二)哲学与宗教
领域 时期 人物 概况 道教 东晋 葛洪 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7.汉字书法发展的顺序是 ①篆书 ②楷书 ③行书 ④隶书 A.①④②③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
8.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佛教盛行,民族关系融洽。 与这三种社会现象相关的文化成就有
①《齐民要术》 ②《木兰辞》
③《洛神赋图》 ④《神灭论》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十分多样化,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一、政治方面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局势比较混乱,尤其是南北两朝阶段,各地方势力的抗争情况比较严重。
同时,历朝历代的皇帝重视士族政治,将帝国权力企图压制在少数士族手中,从而导致了士族们阻挠改革,维护其权力的现象。
隋唐的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实行,都有目的地消灭地方割据和破坏封建豪族统治的势力,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从这个意义上讲,封建制度和中央集权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
二、经济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经济萎靡不振,封建地主阶级利用这个时期的特殊性,大肆剥削农民。
在这个时期里,不仅土地兼并加剧,商业贸易也逐渐萎缩,尽管由于经济长期萎靡,使得赋税征收一度停滞,发达的经济仍未出现,这样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更剧烈的激化。
同时,到了北魏时期,百姓受到税赋高压,礼教控制家庭家务,商业贸易萎靡,加上爵位的升降完全依据官位上下,封建之风愈演愈烈,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局面。
三、文化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引起了一系列变革。
对儒家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拉开了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多元文化体系的探索。
这样就形成了以佛教为代表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局面,佛教弘(Y康)中国的本地化学也就在这时代开始。
同时,这个时期也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即在曲式、音乐风格、歌词表现等方面上形成了新气象。
南京时代的文士们在诗歌、文章、书法、绘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他们强调以意境带动千古,讲究内涵象征,推崇自然兼人文。
在历史范畴上,魏晋南北朝也再次证明了一个经典学说,即任何时代和任何形式的社会制度都将遵循社会历史的周期规律,因此只有理解和把握这个规律,才能谋树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挑战成功的希望自然就存在了。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其文学风格和特征也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文学风格1.以文学创新为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新成为一种突出特色。
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们追求创新和突破,不受传统束缚,将诗歌和文学创新在思想、艺术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
2.多元化的文学表现形式在这一时期,文学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戏曲、典籍、历史等。
这些文学形式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3.强调表达个性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表达个性。
文学家们追求表达个性、个体感受和人情之美,力求将喜怒哀乐表达得更为深刻精准。
二、文学特征1.文学思想先进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思想先进,文学之创新也满足了人们思想的需求。
在文学中,人文主义的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文学内容丰富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了人性、自然景观、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方面。
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可以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3.注意感情描写和个性表达文学家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中,注重感情描写和个性表达,他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世界、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悟。
这种个性表达的文学,让人感觉到作者的思想理念更加深刻和真实。
4.注重形式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除了内容上的深度之外,还十分注重形式美的表现。
这种追求形式美的融入,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具有了更加精湛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综上,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和特征彰显出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创新和多元性,也为后来的中国文学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风格及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220年到589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文学,对中国特别是唐朝以后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其文学风格也表现出了这种动荡和多元性。
一、文学特点1.古文化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过渡期,因此其文学有着浓郁的古文化风格。
这种文化风格体现在作品的语言和构思上,多以典故、引用前人诗词和典籍,力求在继承古代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学价值。
2.诗歌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自然纯净的风格为特点,著名的诗人有陶渊明、刘禹锡等。
他们的诗歌主题常围绕着“山水田园、人情自然”展开,倡导人们追求自由、独立和纯真的生活状态。
3.散文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以随笔、游记、辞赋等为主,文笔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反映了社会上下文学界的精神风貌。
4.小说创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作品起初多为传奇故事,后来开始注重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对人性的剖析,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刘义庆的《聊斋志异》和陈寿的《三国志》等作品至今还是经典文学作品。
二、文学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不仅在当时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影响也非常深远。
1. 承袭古代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吸收古代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
后世文学家对其作品的研究和借鉴,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
2. 塑造文学范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范式,其意识形态和语言技巧,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形成新的文化风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格开创了一种注重自然、清新、素净、清淡的文化风尚,这种文化风尚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风格,始终保持着古代文化的传统,并且从中吸收了新的思想和文学技巧。
这种时期的文学风格,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思想,也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在文化领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入手,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
一、文化多元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族群、地域、阶层的文化交汇,形成了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南方比较兴盛的文艺形式有赋、诗歌和曲艺等;北方则以骈文、史传、笔记为主流。
而汉文化、胡文化、佛教文化交织,相互影响,阐述出了更为多元的文化意蕴。
二、文化开放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逐渐渗透进来,使得中国文化的开放程度前所未有。
由于与西域各种文化的交互,佛教也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带来了重大影响。
佛教教义、佛经文本和佛像造像不断地从印度、西域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文人士大夫自秦以来的官僚文化得以延续,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流文化形式。
文人士大夫出现,摄政王、侯爵们纷纷借助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升迁,曹植、嵇康、王羲之等开创了新文艺风格。
四、文化异质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异质性充分表现出来。
由于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固定,从各方面手段借鉴和吸收各种理念,这样的文化导致了出现大量新思潮、新文艺形式、新书籍的结果,表现了一个熟悉奇异同时存在的文化态势。
五、文化流动性此时期,文化界群星云集,文化交流亦十分流畅,像羊欢之、何晏、曹操等人便是出祖师一流的文化人,他们之间进行着坦诚而又深刻的讨论和互相学习,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文化特点鲜明、文化多元、文化浓厚、文化流动的时代。
它的文化特点,不仅从表面上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程度,更反映出了中国文化持续涵盖各种文化要素的能力,这为中国的古今文化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魏晋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1、局势:战乱和分裂。
▪2、思想: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3、文化:多种艺术的繁荣(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4、文人的处境:对避世、自适的追求与在官场中的沉浮。
(除陶渊明外,南朝几乎无一个著名诗人曾脱离政治)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特征▪1、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观念的自觉。
(本时期文学最重要的特征)▪2、文学集团、家族与创作个体的贡献及其不同的历史价值:对文学技巧的推动和对文学精神的确立。
(邺下文人集团、三曹、二陆、两潘。
陶渊明、左思、鲍照)▪3、哲学推动着文学的发展:玄学、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玄言诗、山水诗、永明体)▪4、南北文化的不平衡与文学的发展及风格的差异:南方清绮,北方质朴。
▪5、文学体式的发展与新拓:五言古诗的登峰造极、抒情小赋的骈俪化与骈文的兴盛;近体诗的出现、七言古诗的新变、小说体式的发展。
▪6、文学主题的集中与拓展:从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到山水主题、边塞主题、艳情主题等。
▪7、对文学技巧的探寻及其演进:永明体对声律的探求、南朝文人对民歌技巧的吸取,藏头诗、咏物诗等。
三、文学批评的兴盛与文学的自觉1.文学批评的兴盛是文学自觉得以实现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是文学自觉的具体表现。
2.本时段的文学批评最少包括三种形态:理论的表述、总集与选集的编撰及创作的实践。
3.文学自觉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
▪本时期文学批评的理论著作与总集:▪标志文学自觉开始的是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选》是本时期最有影响的总集。
▪文学自觉的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最重要的一点)文学自觉的表现:①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②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③文、笔之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5.比较法:
[例4]东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南方和北方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上有哪些异同?在文化上有哪些反应?
解析:该题为比较题,审题时思路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求同存异,并寻找文化上的反映。
答案:异: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因此出现了北方描述战乱的民歌《木兰辞》。②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交替,在北魏时有较大发展,而南方处于继续开发状态,北方出现了总结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齐民要术》等,南方出现了反映经济发展的科技成就——如圆周率、文化艺术等。③东晋士族制度充分发展,政治黑暗,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诗序《桃花源记》反映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道艺术,大发展,书画雕塑百花现;
曹魏时,有钟繇,字体隶书转楷书;
东晋时,王羲之,父子二人尊“二王”;
言绘画,顾恺之,善画人物传百世;
豫龙门,晋云冈,艺术宝库世间闻。
2.概念分析法:
[例1]如何理解魏晋玄学?
是魏晋时期一股崇尚老庄道家的哲学思潮。“玄学”中的“玄”字出自《老子》。《老子》第一章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的“玄”是用来形容宇宙本原的“道”的。“玄”表示深远、深奥的意思。老子哲学是探究宇宙深远、深奥的本原“道”的学问,所以魏晋时人就把老庄道家学说称之为“玄学”。当时人们不仅研读《老子》《庄子》,而且还用老庄思想来注释《周易》,因此《周易》也成了玄学研究的内容之一,人们把《老子》《庄子》《周易》三部著作并称之为“三玄”。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与道家哲学思想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从而大大推动了中国哲学与文化思想的发展。同时,魏晋玄学对尔后东晋南北朝隋唐的佛教哲学思想乃至宋明理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魏晋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玄学给两汉以来僵化的儒学以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古代思辩哲学的发展。代表人物是何宴、王弼和竹林七贤。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你了解多少?下面是有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欢迎参阅。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特点1.文化艺术成就多样,各具特色东晋的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的精华,集书法之大成,被后世誉为“书圣”;东晋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
2.科技成就突出如圆周率的计算、《齐民要术》、《水经注》等。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佛教传入中国后迅速发展,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也都打上了佛教影响的烙印。
4.体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的民族,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5.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民歌风格的不同,外来佛教在南北的差距等。
(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大放异彩的原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决定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政治上,虽然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渐走向和睦相处,出现了民族大融合。
当时,进入中原的各个少数民族,同汉族杂居,互相学习,不断融合。
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发展,江南经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开发。
这一时期社会思想也异常活跃,各种学说并兴,这是继战国“百家争鸣”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化的相对自由及多样化,有力的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显示。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交融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不仅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和战争,更是因为在文化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和创新。
在这一时期,南北各地的文化交融达到了一个高峰,为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魏晋南北朝的背景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指从220年到589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境内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和南北分裂的局面,政治上表现出极度的动荡和不稳定。
而在文化领域,这一时期则是传统文化和新文化交融的时期,各种思想、文艺、社会制度等都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创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文人化”的崛起,二是文化的交融和延续。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割据和混乱,中央政权渐渐削弱,文人阶层逐渐崛起成为社会的主流。
他们不仅在诗词、文学上有显著成就,更在国家政局的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此外,文化的交融和延续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
在这个时期,南北文化经常交流互通,形成了紧密的交流网络,不仅在文化领域,甚至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二、南北文化交融的表现1.北方文化的渗透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在南方得到了广泛的渗透。
随着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北方文化在南方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文学方面,北方的骈文和注疏文风格逐渐流传到南方,南方的文人开始热衷于模仿北方的文风。
在诗词方面,北方的乐府诗、古乐府和新乐府都在南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南方的诗歌技法,如调制等也逐渐流传到北方。
2.南方文化的传播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化在北方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南方文化的主要特点是自然、闲适与婉约,这种文化风格和北方的战乱和紧张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许多北方文人渴望拥有南方文化的柔美与闲适,于是南方文化在北方也被广泛传播。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朝梁代的诗人谢灵运,他的“离骚”、“九思”等诗作,对整个中国文学史具有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艺术的走向。
在这个时期,文人士大夫们思想富有独立性、文化氛围开放自由,艺术创作多样化,将传统文学进行了独特的创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1.兼容并蓄的文化氛围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家文化逐渐走向疲软,各方面文化逐渐发生变化,社会思想更加多元化。
经济上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化的繁荣,文化上的多元化更加深入人心。
此时,佛教和道家的思想传入中国,儒家传统与佛道文化交相辉映,强烈的文化冲击与生产类新思潮交织在一起。
2.主体意识的崛起在这个时期,文人开始对自我形成一个更为独立且清晰的认识,更强调自己的主体性。
他们思考人性、命运、宇宙等问题,并以此为核心内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导致文学作品中出现了更多的个性、独立性和思想性,作品主题也更加深入人心。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艺术1.诗歌创作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文学类别之一,作为主流的文学新品种得到了蓬勃发展。
同时,诗人们开始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表现出自己的人文关怀,他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进行了很大的突破。
在唐诗盛世时期,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艺术成果也成为了唐代诗歌的重要内容。
2.散文创作的崛起在这个时期,散文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形式刚刚‘出道”,它代表了一种比诗歌更为自由的表达方式,很快就成为了当代中坚力量的文学类别之一。
《后汉书》成为了散文创作的代表之一,代表了一种既注重细节,又强调情感与认知趣味的写作风格。
3.绘画艺术创作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一种以个性、独立性为基础的艺术创作,这个时期的绘画格外注重形式的神韵,将对形、对色互动又进一步深化,画家们的笔触也更加细腻精致,画面构图更加新颖。
绘画品质上的提高也吸引了更多的发热友参与到绘画艺术创作中,这段时间產生了很多画家大师,为中国画作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三、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着卓越的文化特点和创作成就。
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特点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局面基本上处于分裂状态,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不复存在,战乱纷纷不绝,朝代更替频繁,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统治者很少有精力顾及思想文化领域。
政治权利对于文化事业的干预相对较少,故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使得文学服务于政治教化的要求减弱了,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文学的感情基调表现为悲观和放达。
由于这一时代战乱频繁,多灾多难,时代精神是悲剧的、幻灭的、怀疑的,人们抱有强烈的对痛苦之生的怀疑和对死亡的恐惧,反映到文学上就是强烈的恋生意识和叛逆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人,有许多都被莫名其妙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
他们中有的受到排挤、压制,有的受到迫害甚至杀头,有的生活在战乱之中,这些遭遇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对社会、对自我都无能为力,表现在这些人身上,有的是悲观绝望,而有的则是用放浪形骸的行为来发泄无望的情怀。
这样,就使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成了悲观与放达的感情基调。
无论是文人诗文里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修缘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或是民歌里的“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都是对死亡的恐惧与思索;无论是田园诗还是山水诗,甚或“伤于轻靡”的宫体诗,都反映出这种“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情绪,而志人小说中那种种“名士风流”,更是“片言惊天下”的社会价值观的反映;鲍敬言的“无君论”、嵇康的“非汤武薄周孔”、范缜的“神灭论”则进一步反映了文人的怀疑与叛逆精神——既然生和死是可以怀疑的,那么一切生的事物和纲常理论都是可以怀疑的。
这一时期的文学,归根结底是对生的怀疑和对死的恐惧,中国文人正因为这种乱世之中的独立思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独立人格。
这一时代是个开放型的时代,各种思潮的交汇融合,创作形式异彩纷呈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文人的五言诗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而南北朝的民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魏晋南北朝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了该时期的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绚丽多姿,异彩纷呈。
如果同汉、唐相比,揆其大要,其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一、自觉趋向型文化特征黄巾大起义促使东汉大帝国的瓦解,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的儒家伦理纲常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思想从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因而人的独立人格和自觉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同时,汉末至隋约400年内,基本上处于长期分裂割据(西晋统一至八王之乱只有8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那时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家族,每一个社会政治集团,每一个割据政权,要求得生存、自立和发展,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努力,或者发挥人才的优势,从而有利于个人聪明才智的充分显示。
加之东汉统一帝国的瓦解,人们热衷于寻找重新统一和治国的理论。
这些时代条件不仅使得各类人才辈出,而且促使学术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纵横、佛、道以至兵家都应时而出,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所谓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当时从政治斗争到思想理论斗争的许多主张,都与儒家名教相悖逆。
早在曹操与袁绍等联兵反对董卓时,二人在论如何夺取胜利时曹操提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所谓“智力”,指人的才能,“道”乃指由人制订的适时而变的各类政策方针。
曹操认为在群雄逐鹿中要取得胜利,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因此,他多次下令主张“唯才是举”,不仅“盗嫂受金(者)……吾得而用之”,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本纪》),皆可录用。
清谈名士嵇康不仅倡导“越名教而任自然”(《晋书》卷四十九《嵇康传》),还公开宣称自己:“非汤武而薄周孔”(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鲍敬言从老庄任自然的思想出发,针对儒家所谓“天生蒸民而树之君”的君权神授说,揭示国家、君臣以及政治制度的出现,都是暴力和征服的结果,也是压迫、贫苦和战争的根源。
鲍氏对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讲的“无君而庶民定,无巨而万事理”,“君立而虐兴,臣设而贼生,坐制社法,束缚下民”(严可均辑校《全三国文》卷四十六阮籍《大人先生传》),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著名的“无君论”(《抱朴子·外篇》卷四十八《诘鲍篇》),反对国家、君臣、政治制度的存在。
皇帝绝对权威的树立,如果从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年)算起,到鲍敬言所处的两晋之际,已有约550年的历史。
鲍氏对封建专制之核心君权的彻底否定,尽管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但他在理论上的勇气,反对政治压迫的实质,以及在思想意识上趋向自觉的精神,都是值得赞许的。
与“无君论’思想相辉映的,乃是“神灭论”和“笑道论”。
从西晋阮瞻的“无鬼论”,到刘宋范晔的“死者神灭”,“天下决无佛鬼”,再到范缜的“神灭论”,北周甄鸾的“笑道论”,均针对欺骗人民的佛道教义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神仙鬼神之说。
特别是范缜的《神灭论》把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推向顶峰,它有利于人们思想意识的趋向自觉,有利于科学的进步。
上述对封建统治理论的核心名教禁锢的突破,以及对封建统治政权核心君权的否定,无疑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人们思想的一次相对解放,从而促使人们的文化心态向自觉趋向发展。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最深,因而她们的社会地位及其思想观念,最能说明当时人们思想意识的自觉趋向程度。
东晋葛洪曾生动地描绘了两晋南方妇女的社会生活,说她们离开织机,走出厨房,拜亲访友,周游城邑,游戏佛寺,观赏渔猎,登山临水,出境庆吊,途中有说有笑,有时甚至举杯痛饮,引吭高歌(《抱朴子·外篇》卷二十五《疾谬》)。
这里所表现的妇女的社交活动和社会地位,似乎同男子没有多大区别。
北朝妇人主持家务,参予政治活动,以及反映妇女地位提高的一夫一妻制的出现,显然是鲜卑习俗对北朝社会的影响。
实际上,它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这股历史主流对当时北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由于儒家男尊女卑观念受到冲击,少数民族风俗的习染,妇女家庭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她们有了掌握文化的机会,因而当时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诗人、作家、书法家、音乐家、舞蹈家、歌星以及深通儒家经典的女文人学士。
她们写下了诗、赋、谏、铭、颂、书流传于后世。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两晋妇女有文集者计12人,共40卷;十六国前秦妇女有诗文集者1人,共1卷;南朝妇女有文集者计7人,共39卷,1人注书7卷。
此外,有姓无名,标某氏撰文集者计37人,共106卷,其中应有一部分为妇女所作。
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并有了学习文化的机会,因而其思想观念也趋向自觉,从而妇女出外游学,步入仕途,从军,自由选夫等为封建伦理纲常所不容的事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有出现。
上述妇女自觉趋向的观念和行为,表现了社会风尚给妇女的影响,从最深层次上显示着儒家名教观念的淡薄,人们文化心态上趋向自觉的程度。
再从学术思想领域的高层次推求,前人所揭示的当时百家争鸣中出现的所谓儒玄合流,佛道互补,儒、佛、道相互对抗而又互相渗透,以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鲜明对立,这种文化学术思想领域的对抗、交融和繁荣,本身既促进了人们文化心态自觉趋向的发展,也标志着我国古代哲学和宗教走向成熟的阶段。
特别是魏晋玄学以对儒家名教质疑而兴起后,给人们的思想境界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
正如汤用彤先生在《理学·佛学·玄学》一书中所说:“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向往为精神之境界,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
从哲理上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
”这种魏晋人的新型人生观,正是两汉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在现实中破产后,面对乱世苦海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凡脱俗的理性追求,可以说是人生觉醒的一种曲折反映。
总之,魏晋以降人们文化心态的自觉趋向,既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又反过来给予当时文化以巨大影响。
精神文化方面的相对解放和自觉趋向,必然推进物质文化的辉煌发展。
我们在《中国古代科学家传》(修订本)一书中发现,在2272年中,共列29位科学家。
其中华佗、马钧、裴秀、葛洪、祖冲之、郦道元、贾思勰、陶弘景等8人,均属于这个时代。
如果加上死于建安24年的张仲景,则共有9人。
在总年代不到1/5的时间里,却产生了约1/3的大科学家,他们对我国古代医学、机械学、地图学、药物化学、数学、地理学、农业科学、冶炼化学、生物学以及天文历法等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作出了划时代的伟大贡献。
他们的科学成就充分显示出这是一个各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文化繁荣昌盛的时代。
若究其根源,虽较为复杂,但人们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极大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则是肯定无疑的。
二、开放融合型文化特征魏晋南北朝开放型文化特征,是由于国内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以及自觉趋向型的文化心态等时代条件决定的。
当时人们的思想较为开放,原先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了,首先是汉族对外来文化表现了一种包容和吸取的积极精神,同时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也热衷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尤其在北中国,表现得更为明显,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礼仪风俗、学术思想等,都不是汉族单一型的,而是以汉族文化为主,对国内各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包罗宏富。
早在东汉末年,西域文化便传入我国。
史称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师贵戚皆竟为之”(《续汉书·五行志》)。
西晋泰始(265—274)以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及为羌煮貊炙,贵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会,皆以为先”。
太康(280—289)时期,人们普遍以胡人生产的氊“为絈头及带身、袴口”,并相习成风(《晋书·五行志》)。
西晋灭亡以后,北方和长江上游先后由五胡建立起十六国政权。
当时属于民族融合的第一阶段;匈奴、鲜卑、羯、氏、羌人大都保存着自己的语言、生活习俗和礼仪风俗。
他们在汉族地区建立的封建割据政权,大多带有部落军事统治和封建统治双重性,政权组织形式为胡汉混杂体制,其官制大致上皆胡汉杂糅。
北魏前期政权,也不例外。
北魏后来实行的均田制,西魏北周实行的府兵制,前者乃是鲜卑拓跋氏族公社公有制和儒家理想政治的结合,在当时北方大乱之后地广人稀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后者则是鲜卑八部大人制和《周官》六军之制二者的结合。
在国家政权政治制度上,从十六国到北朝始终存在着全面的或局部的胡汉体制的混杂,已为史家所共识。
这是开放型的文化特征,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语言是传播文化的主要工具。
西晋灭亡之后,北方语言较为混杂。
十六国时期,在北方流行着少数民族语言。
北魏初期,鲜卑语盛行。
孝文帝改制虽禁鲜卑语,但仅限于30岁以下的人,而30岁以上的鲜卑人,并不要求立即改说汉语。
更何况孝文帝改制后只有5年时间即死去,以后改制实际上处于流产状态,因而北方势必形成汉语和鲜卑语并存状态。
再如胡服。
十六国时和北魏前期,胡人多穿胡服,自不待论。
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改制,明令禁穿胡服,改着汉人服饰。
经过4年以后,太和二十三年(499)正月,孝文帝从邺城回到洛阳,犹“见车上妇人冠帽而著小襦袄(指鲜卑服饰)者”。
孝文帝责问留守洛阳的任城王元澄:“尚书何为不察?”澄对曰:“著犹少于不著者”(《魏书》卷+九中《任澄王澄传》)。
足见当时着鲜卑冠服者,还不在少数。
不久,孝文帝病故,服饰改制并不彻底。
东魏高欢部将羯人侯景,“与人论掩衣法为当左,为当右?”尚书敬显孔子云:‘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以此言之,右衽为是。
”王纮反对说:“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五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
”(《北齐书》卷二十五《王綋传》)这次争论以掩衣左右皆可而结束,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认为胡服和汉服杂用均可的一种文化观念。
关于仪礼中所用的音乐。
十六国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的所谓雅乐正音,只有凉州张氏政权保留一部分,前秦灭张氏得之。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后,一部分传入南方,一部分保留于后秦。
颜之推在隋开皇2年(582)上言:“礼崩乐坏,其来自久。
今太常雅乐,并用胡声”。
隋初郑译定乐之“七调”,实即周武帝时龟兹人苏祗婆之“七声”(《隋书》卷十四《音乐志》中)。
开皇初定七部乐为:《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
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
至炀帝大业(605—618)中又定九部乐为:《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
上述隋代九部乐,除《清乐》、《礼毕》两部乐书自汉族外,其余七部乐均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出自东夷、北狄、西戎或西域、天竺。
而且隋乐对唐乐影响极大。
魏晋以后礼仪音乐等文化观念的开放性,对唐代影响颇深。
最能代表开放型文化观念的,乃是“胡床、胡坐”在汉人生活中传播后,汉人生活起居产生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