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doc
【K12学习】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1
高三语文社会科学类阅读复习教案11 十二、(06皖南部分重点学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王勉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
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
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
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
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
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探秘玻璃王国
玻璃在我们的生活中太常见了,小到茶杯、碗碟,大到门窗、建筑,你能想到的地方,都有它们的身影。
小小的玻璃为什么这样神通广大、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玻璃王国,见识一下这群美丽绚烂的“小透明”吧。
Discovery文:遥跃图:沙洲漫画:陈佳宜2想知道更多关于我的秘密,请接着往下看!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玻璃X 档案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与石英石的主要成分相同。
因此,从古至今,石英砂(粉碎后的石英石颗粒)都是制造玻璃的主要原材料。
人类制造玻璃的历史大约有5000年,许多古代文明中,人们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术,生产出了各种风格迥异、不同工艺的玻璃制品。
将熔化的玻璃滴入冰水中,会形成蝌蚪状的“玻璃泪滴”,俗称“鲁珀特之泪”。
别看“鲁珀特之泪”的个头不大,却极其坚硬,能承受数吨重的压力。
更神奇的是,如果对它纤细的“尾巴”稍加压力,整颗“鲁珀特之泪”就会瞬间爆裂,彻底粉碎。
世界上最薄的玻璃厚度仅为0.12毫米,跟一张纸差不多,它是咱们中国于2018年研制成功的。
这种玻璃韧性十足,可以弯折,还能抵御一颗小钢珠从一米高的地方自由下落产生的撞击。
火山喷发的熔岩迅速冷却,会形成一种玻璃质结构的岩石——火山玻璃。
常温下的玻璃是固体,但在显微镜下,它们的分子排列却与液体类似。
因此,玻璃有时也会表现出类似液体的特征,比如一些古建筑上使用了几个世纪的玻璃窗,上半部分的玻璃有可能因为重力作用缓慢向下流动,使得窗底部比顶部略厚一些。
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4玻璃进化史大约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制造技术。
在同一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遗迹里,人们也发现了一些小小的玻璃珠子。
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于春秋末期。
当时流行的“蜻蜓眼”,就是一种精美绝伦的玻璃饰品。
公元1世纪,古巴比伦人发明了玻璃吹制工艺。
这种工艺流传到古罗马后盛极一时,极尽奢华和精美的玻璃制品被大量制造,并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遍布整个西欧。
关于玻璃诞生的美丽传说
关于玻璃诞生的美丽传说“相传,最早的玻璃是古代的威尼斯商人无意中发明的:有一次,他们的商船在叙利亚的一个河口靠岸,当船员们登上河岸准备烧饭时,岸边找不到可以支撑烧饭锅的石块,无奈只得从船舱内搬出一些硝石搭成炉灶。
最后,他们惊奇地发现炉内炽热的火焰产生的高温把硝石及其周围的沙石一起熔化为晶莹的液体…….这就是玻璃.”西方玻璃工艺简史:玻璃的历史源远流长,确切发明地尚无定论,据最新的考古和玻璃历史研究成果判断,玻璃的发源地应该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的两河流域所在地中东或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埃及是一个很早就知道玻璃制造奥秘的国家。
早在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就出现了玻璃珠子和玻璃镶嵌片。
公元前15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都出现了玻璃器皿。
公元前4世纪埃及又发明了玻璃铸模工艺、车花、镌刻和镀金工艺。
公元前1世纪叙利亚人创造了吹制工艺,可以将玻璃液随心所欲地吹成各种形态的器皿。
以后相继出现了模具吹制法,这是批量玻璃器皿生产的开始。
公元1世纪,罗马成为玻璃制造业的中心。
罗马帝国的玻璃工艺有吹制、吹模、切割、雕刻、镌刻、缠丝、镀金等。
5世纪以后罗马玻璃工艺逐渐衰退,到8世纪,除了教堂的彩色玻璃镶嵌之外,欧洲的玻璃工艺几乎灭绝。
然而,这段时期中东地区的玻璃工艺还在继续发展。
叙利亚工匠把银盐注入玻璃溶液,炼出了有金属光泽的玻璃。
大马士革、君士坦丁堡和开罗是9至14世纪中东地区的玻璃生产中心。
12世纪,随着贸易的发展,威尼斯成为世界玻璃制造业的中心。
当时的政府为了垄断玻璃制造技术,把玻璃艺人集中在与威尼斯隔海相望的穆拉诺岛上。
威尼斯玻璃生产的鼎盛时期是15世纪到16世纪,产品几乎独占欧洲市场。
16世纪以后,开始有玻璃工匠逃离海岛,分散到欧洲各地,玻璃制造技术也逐渐传播开来。
欧洲玻璃工艺的另一个中心是波西米亚和德国。
13至15世纪的哥特时代,当地生产一种墨绿色的玻璃器,被称为“森林玻璃”。
典型作品是一种周身有小凸球的酒杯,下面有高高的圈底,上端有外展的边缘。
牧之解密中國古代玻璃(七)
牧之解密中國古代玻璃(七)八、古代琉璃的清理与保存我们一般认为玻璃化学性质稳定,是耐水的,其实水会对玻璃表面产生化学侵蚀作用,空气也是如此。
所以说保存玻璃的基本环境条件是低温干燥,并保持空气纯净度无污染。
其相对湿度应以博物馆环境质量标准的下限为宜,即RH在35-45%的范围,潮湿环境对玻璃的保存是非常不利的。
古代玻璃的质地变化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及保存环境,古玻璃器的保养应该以预防性保护为主。
玻璃在常温下为刚性体,硬度高,具脆性。
在收藏中尤其要防挤压、碰撞、振动等机械性损伤。
玻璃长期在水、酸、碱、空气等物质的参与下,会从表面开始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如造成潮解、腐蚀、碱化、失透、粉化、晕色、虹彩、脱落甚至炸裂等现象。
古代遗存较少、脆弱易损者,应倍加妥善保管。
古物因为长久埋在地里,内外均已经达到平衡。
一旦出土接触大量空气及压力变化后,容易失去内应力及压力,并在空气温度变化中失去原有湿度,造成本身状态的不平衡。
如汉代铜镜出土后有自然开裂现象,玻璃器虽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但本身结构容易受冷热环境而胀缩,更要仔细处理。
古代玻璃的皮壳作为长久的化学反应,也是一种平衡的表现,不可随便清除。
一批不同状态的古代琉璃珠饰古玻璃器的最好处理方法,就是将其固定一个地方摆放,控制适当的温度,绝对要避免曝晒或冷藏等温度的急剧变化,使之慢慢适应。
立件在放置好之后,就尽量不要搬动,也不要上手。
古代玻璃的清理,要分器皿大件、珠饰小件的区别,也要看皮壳的重轻,年代的远近。
大件或者高古的话建议先放几年不清理,尽量使之与收藏环境达到平衡状态。
小珠类先看其坑口的出土状况,高古的战国蜻蜓眼之类,或皮重的就尽量不用清理。
皮壳轻的可以适当清理,品相好不脱皮的可用酒精清洁消毒,不宜用水,也不宜用84消毒液或者清洁剂。
如果珠类是作为装饰品佩戴于身体,提供一个小方法先行处理:把单珠置于小棉袋中把玩一阵子,让珠子的表面与棉布接触,使之适应。
对已经风化腐蚀的玻璃器,除改善保存环境防止碰撞损坏外,可作适当的技术处理。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其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 文化和技术的演进密不可分。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出现在汉代,为深入了 解这种工艺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资料。随着考古学和科技史研究的 不断深入,人们对中国古代玻璃的认识也将不断加强。未来,对于中国古代玻 璃的研究将继续受到,更多深入细致的研究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 玻璃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古代,玻璃作为一种原材料,因其透明、易碎、反光的特性而备受重视。在 西方,玻璃制造技术自古代以来就得到了持续发展,而在中国,玻璃制品则较 少见。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能与西方有关,是随着佛教 传入中原地区的。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考古证据的支持。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逐渐变得清晰起来。研究表明,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在 这一时期,玻璃制品开始出现在中原地区,成为一种新兴的工艺品。同时,根 据对古代墓葬和遗址的考古发现,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技术也开始逐渐发展起 来。
总之,古代玻璃作为我国工艺史上的璀璨明珠,不仅在艺术和技术上具有重要 价值,还为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 加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推动现代玻璃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为人类 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与活力。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时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 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史料记载,当时的中国已经掌握了玻璃的制造技 术,并且已经开始使用玻璃制品。这些玻璃制品主要包括琉璃瓶、琉璃碗、琉 璃珠等。这些玻璃制品的制造技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重要基础。
六、中国古代玻璃在历史上的影 响
中国古代玻璃的出现和发展,对历史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玻 璃制品的出现丰富了古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样化的 选择。其次,玻璃制作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为古代中国的制造业增添了新的光彩。最后,古代中国的玻璃制品也对世界文 明产生了影响,通过贸易和外交等方式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为世界文化的 交流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五个与玻璃有关的未解之谜
EATURE专稿编译 王晓涛五个与玻璃有关的未解之谜玻璃比其他晶体要神秘得多,也具有更加广泛的实际用途。
在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有一个蓝绿色的小水壶,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的埃及。
这个漂亮的不透明物体大约盐瓶大小,当时可能用于盛装香油。
它几乎完全由玻璃制成。
然而,尽管已有3 400多年的历史,但这个小瓶子并没有被当作人类制造玻璃的最早例子。
历史学家认为,美索不达米亚人是最早的玻璃制造者,早在4 500年前,他们就用玻璃制作珠子以及其他简单的装饰品。
乍一看,玻璃似乎并不是什么很复杂的东西。
它指的就是那些没有定形且非晶体结构的材料——换句话说,其中的原子或分子没有长程有序的结构。
几乎所有常见的玻璃,包括古埃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制造的玻璃,都只涉及三种成分:二氧化硅(沙子);用于降低熔化温度的碱氧化物(通常是碳酸钠);防止混合物溶于水的氧化钙(石灰)。
事实上,这一配方可以更简单,因为我们现在知道,如果材料从液态开始非常快速地冷却,使得原子或分子没有机会形成有序的固态,那么它就会变成玻璃状态。
但这种简单的描述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物理学知识——一个多世纪以来,其背后的原理一直是人们深入研究的主题,并且有些方面至今仍然困扰着我们。
物理学家想要回答的最大问题是,既然液体和玻璃状态之间没有明显的结构变化,那么为什么冷却液体会形成硬玻璃。
人们可能觉得玻璃会像非常黏稠的液体一样变形。
事实上,确实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即旧窗户中的玻璃会翘曲,因为玻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慢流动。
事实上,玻璃又硬又脆,并且可以在极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玻璃的稳定性是其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我们可以在一些场合比如储存核废料时对其加以应用。
正如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Lev Landau )提出的“相变”的传统思想,当物质变成玻璃时,内部的基本排列顺序不会突然变化(至少没有明显的变化)。
液体和玻璃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液体可以有更多不同的无序配置,而玻璃一般只有一种。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4.2 西域地区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成分特征及其起源我国新疆地处中亚(古代为西域地区), 是我国中原与西亚来往的要地. 新疆出土的古代玻璃都具有中外交往的特色. 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都是早期的玻璃珠, 这批玻璃珠均为单色无镶嵌的. 西方在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3 世纪已有单色珠, 公元前13 世纪出现彩色珠, 在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已流行镶嵌珠. 新疆拜城地区出土的这批玻璃珠都是单色珠, 图案式型也比较简单. 出土的早期玻璃珠中尚未发现当时流行的镶嵌玻璃珠.从表 2(表序 1)可知, 新疆地区这批早期玻璃珠的化学成分与西亚的古玻璃非常接近, 但玻璃中含有较多气泡, 其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比较差. 这正说明当时从西方主要带来了玻璃制造技术, 而不是玻璃制品. 因为对技术的吸收和创造要有一个过程, 当时借鉴了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 采用当地的矿物, 如滑石、辉石、蛇纹石以及草木灰等原料制备出当地早期的玻璃珠. 同一地区的另一批玻璃曾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法(SEM-EDM)分析[24], 结果见表5, 其K2O:Na2O比值接近于1, 与西亚玻璃成分不同, 更说明玻璃是本地制备的. 在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有些玻璃中同时含有较高的 PbO和Sb2O3, 见表2(表序1)中样品 XJ-2A和XJ-2B 和表5 中91BKKM-2 和91BKKM -26 是同时期西亚和中亚古玻璃中未发现的, 这与当地原料的特点和炼铜技术有关. 所以, 玻璃是用本地材料制造的[25].新疆拜城出土的玻璃珠, 其年代为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500 年(西周至春秋), 在西亚为第二亚述帝国(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700 年)晚期和中亚波斯帝国(公元前550 年~公元前529年)的前期, 这时古代的欧亚游牧民族已经东迁. 欧亚大陆草原地形开阔、平坦, 游牧民族的来去倏忽、迁徙无常, 对古代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4000 年) 为印欧语系人, 其中雅利安人(Ariya)于公元前3000 年进入中东地区, 并于公元前2000 年从伊朗地区进入印度次大陆[26]. 也有人认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语言上属于印欧语系, 因此推断人种就是雅利安族人.从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的扩展, 我们还可能看到更细微一些的情况. 在印欧人进入中东和西亚之际, 其中一派为胡里安人 (Hurrian), 在西亚于公元前2000 多年前就知道青铜、铁器和玻璃的制造. 于公元前14~15 世纪西亚米坦尼王朝(Mitanni)崩溃后移至中亚伊朗北部乌拉尔图(Urartu), 公元前7 世纪当亚述人(Assyria)侵入后, 移至目前阿尔美尼亚地区(Armenia), 其中的一派称为斯基泰人(Scythian), 来到中国新疆[27]. 波斯化的斯基泰人, 古波斯和印度文献称之为“萨迦人”, 古希腊罗马作家称之为“西叙亚人”(Sere), 汉文史籍称之为塞人. 活动的范围在迄今新疆伊犁地区、中亚北部七河地区、阿尔太地区及蒙古草原等. 塞族游牧民扮演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东西陆路交通开拓者的角色.从上面的情况分析可知, 在新疆出土的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8 世纪之际的钠钾钙硅酸盐玻璃珠属从西亚传入玻璃制造技术, 塞族古人在当地制作. 所以, 一般认为中国的丝绸的外传为最早的中外文化与技术交流的代表, 而玻璃技术的传入也可能成为最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见证.如上所述, 中国中原地区的古玻璃制造要晚于新疆地区近400~500 年. 西周到战国时期古玻璃有可能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人中原, 如同新疆的和田玉传入中原一样. 但由于路途的艰苦, 传入的玻璃品(主要为玻璃珠)是很少的, 如表4(表序1), 属战国早期的河南固始侯古堆蜻蜓眼玻璃珠和表2(表序2)所示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玻璃珠(HB-6)的化学成分很接近新疆克孜尔的玻璃成分.中外玻璃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主要还从张骞凿空通西域以后, 主要的发展是在公元1 世纪~公元5 世纪, 当时世界古典文明时代上出现四大帝国, 即东方的东汉帝国、西欧和西亚的罗马(Roman)帝国、中亚的波斯(Persia, 中国汉朝称安息)帝国和南亚的贵霜(Kushan)帝国, 皆处于强盛时期, 丝绸之路贯穿于这四个帝国而畅通无阻, 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交流. 从西域(新疆地区)大月氏人带来了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 而中原有特色的制造于汉、晋时期(公元200 年~公元300 年)的铅钡硅酸盐的单色珠和多色镶嵌玻璃珠也流传至新疆的哈密和和田, 玻璃 (XJ-42)的化学成分见表2(表序4). 该镶嵌玻璃珠出土于新疆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 为黑色基体, 眼部为绿色玻璃镶嵌在白色烧结体中, 制作得比较精致, 已体现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5 结论从对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 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具有它自己的明显特色. 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古玻璃制造是从原始瓷的瓷釉制作演变过来, 用草木灰作助熔剂, 始于春秋和战国早期, 玻璃成分属含碱钙硅酸盐玻璃系统, 其中K2O 含量大于Na2O 为其主要特征, 而区别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玻璃成分. 随着制备玻璃的助熔剂的改进, 在战国中、晚期, 采用了在古代青铜制备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 PbO, 发展了成分特殊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另一方面采用硝石作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 这两类玻璃发展至汉代, 已传至我国境内南方和北方地区, 外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的玻璃是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玻璃, 玻璃的主要成分和西亚古玻璃成分相似, 但含有地方矿产特征的氧化物, 如PbO 和Sb2O3 等. 玻璃珠的质地和艺术结构低于当时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水平, 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游牧部落, 如胡里安人和斯基泰人传入玻璃制作技术, 而塞族人在当地制作. 极少量的玻璃珠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主要的中外古代玻璃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在汉通西域之后.参。
亳州古玻璃浅说
亳州古玻璃浅说玻璃古代又称琉璃、料珠,是一种质地坚硬、性脆、透明或半透明结晶物体。
自从我国学者提出中国古玻璃自创说[1]的观点以后,对中国古玻璃的研究逐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中国能自制玻璃的时间、地点及最初的制作工艺,成为大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我国出土的古玻璃按照成分可分为铅钡玻璃、铅硅玻璃、钠钙玻璃和钾玻璃。
这些出土的玻璃制品中,有不少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学术界普遍认为古代西方玻璃制品是属于苏打作为助溶剂的苏打—石灰石—石英砂(Na2CO3:CaO:SiO2)类型。
20世纪40年代,英国学者曾对洛阳战国墓出土的玻璃制品进行分折,发现其元素组成与西方古玻璃组合成分不同,内含有不少钡(Ba)元素。
以后又有学者对多例玻璃制品进一步研究,从成分上解决了战国以来中外玻璃的鉴别问题。
中国自制玻璃与西方的玻璃制品相比,原料多铅钡,所以称中国铅钡玻璃。
20世纪70年代中期,亳州市博物馆在田野考古中发现了为数较多的古代玻璃制品,分别出土于城西郊柴家沟16号墓、城父铁营和曹操家族墓群。
柴家沟16号墓和曹操家族墓群出土均为玻璃珠,数目达180粒,由于墓葬埋藏环境的差异和受侵蚀程度的不同,大部分表面呈粉白色;铁营出土的是镶嵌在剑首的墨绿色玻璃。
这些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玻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柴家沟是一条自然沟,向北流入涡河。
沿沟西、涡河南岸是春秋、战国到汉代时期的墓葬区,先后多次进行过发掘,清理出春秋、战国墓60多座,出土了大量文物。
柴家沟16号墓为一土坑墓,在3米多厚的后期淤土下,南北方向,长方形,墓口长3.95米、宽1.9米、深2.4米。
坑内有椁的痕迹,椁外有二重台,台高1.1米、宽0.3米。
出土有陶鼎、豆、壶,玉饰、骨珠和10粒玻璃珠(图1)。
料珠大小基本一致,呈淡青色,不透明,方圆形,高度和宽经均为0.8厘米,中间穿口径0.35厘米。
穿孔上下口外肩分布四个白色圆块,中间加黄色点,点外饰一黄圈,白黄相间,俗称“蜻蜓眼”,每颗珠子有八个这样的蜻蜓眼。
《神奇的玻璃家族》
术也不断创新,如制造工艺、彩色印刷等。
现代玻璃制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等领域。例 如,现代建筑中使用的玻璃幕墙能够提供良好的采光和景观,同时还能 节能环保。
耐低温
玻璃具有较好的耐低温性 能,可以在低温下使用。
玻璃的功能应用
建筑行业
玻璃可用于制作窗户、幕墙、隔断等,提 高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性能。
电子行业
玻璃可用于制作显示器、电路板等电子产 品。
光学仪器
玻璃可用于制作各种光学仪器,如显微镜 、望远镜、眼镜等。
医疗行业
玻璃可用于制作医疗器械、实验器材等。
03
玻璃还可以通过使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进一步降低其碳 排放。
废旧玻璃的回收利用
废旧玻璃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 垃圾的产生,从而降低对环境
的污染。
回收利用可以节约原材料,减 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废旧玻璃可以通过不同的处理 方式进行回收利用,如粉碎、 熔融、着色等,从而可以制造
出新的玻璃制品。
玻璃科技的发展趋势
智能玻璃
发展能够自动调节光、热、电等性能的 智能玻璃,如变色、调光、导电等功能
。
高性能玻璃
研发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 、抗腐蚀等高性能的玻璃材料,以
满足各种特殊应用需求。
A
B
D
新型加工技术
研究和发展新型的玻璃加工技术,提高 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制造成本。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玻璃的艺术与文化
玻璃的艺术表现
色彩丰富
玻璃可以呈现出多种颜色,从 透明无色到各种鲜艳的颜色, 这些色彩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
玲珑剔透的古代玻璃器
玲珑剔透的古代玻璃器作者:周明章来源:《奇妙博物馆》2019年第08期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交流的增多,产自罗马帝国的玻璃经常会出现在墓葬中。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工匠们终于学会用西方的吹制法来烧造玻璃器,隋唐时皇室贵族的生活中出现了更多来自西方的高档玻璃。
再后来,来自伊斯兰地区的玻璃原料也来到了中国,元代时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给皇家烧造仿玉玻璃器的机构——璀(guàn)玉局,明代的《天工开物》记录了制作玻璃的全过程。
在清代,中国的玻璃制作工艺和水平已经能够和西方相抗衡了。
1965年9月,人们在辽宁省北票县发现了一个贵族墓葬,墓主人是十六国时期北燕的贵族冯素弗。
墓葬中出土的众多文物当中,有一件看上去非常不起眼儿的文物,却被评为辽宁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同时也被评定为我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参展的文物之一,它就是鸭形玻璃注。
这是一只长20.5厘米的小鸭子,材料是淡绿色的玻璃,不论从造型工艺上,还是从烧造技术上来看,它都是我们国家早期玻璃器中的精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只“小鸭子”吧。
小鸭子身体表面微微泛着银绿色,上端口像是张大的鸭嘴,然后是长长的脖子、鼓鼓的肚子,后面还拖着一条细细的尾巴,鸭子脖颈一周装饰着锯齿纹带,就好像身上的花色羽毛一般,背上还粘着一对三角形的翅膀,肚子下方也有一段波折纹,好像是工匠们故意做出来的鸭子的两只脚。
看到这件鸭形玻璃注后你会不会产生这样一个小疑问:它的整体造型并不规则,能平稳地放在桌面上吗?其实,在鸭肚子的下部还粘着一片圆饼状的玻璃,可以作为器物的支点。
很奇特的是,鸭形玻璃注的重心在前半部分,只有在肚子里装上一半水的时候,重心后移,才能平稳安放。
这件鸭形玻璃注,不论是器形还是工艺,都与古罗马玻璃的制作传统和风格一脉相承,为我们了解那个时候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很重要的物证。
在贵族冯素弗的墓中共出土了五百多件文物,其中玻璃器有五件,虽然有的已经残缺,但是依然能看得出当时的精美。
解开神秘擦擦千年西夏身世之谜
解开神秘擦擦千年西夏身世之谜作者:朱建军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21期佛陀释迦牟尼结禅定印,跏趺坐,圆形头光与椭圆形身光清晰可见,连头光、身光内发丝般的光芒线都一清二楚。
但毕竟年代久远,佛陀面部只能见其轮廓,难辨细节,佛陀左、右两侧与手印平行处各有两座佛塔,莲花座下有三行文字,塔尖至顶部有数目不一的六行文字。
有专家说,这是笈多文,也有人认为是古梵文的。
这是一枚擦擦,泥质,呈桃形,背部有用手拿捏过的印迹,尤其是桃尖后背处中指和食指捏起的一条印棱非常明显,似乎还留着信徒打制时手上的余温。
翻阅国内与擦擦相关的已有知名专著图录及图齐的《梵天佛地》,怎么也找不到与其类似的作品。
这枚擦擦究竟有着怎样的神秘之处?谁又能解开它的前世今生?何谓擦擦,从何来,为何来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擦擦”的藏传佛教宗教用品突然被艺术家、收藏家和鉴赏家们青睐推崇,渐渐从雪域高原的丛林高塔走进大众的视野。
在刘栋先生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关于擦擦的大型专著《擦擦——藏传模制泥佛像》中,给“擦擦”下定义为:“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
”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
此后,藏地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
说到擦擦研究,世界上声名显赫的非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教授莫属,他对擦擦的定义和宗教用途总结如下:擦擦是一种小像,可以是塔形,也可以表现佛教天众,或含有总摄教法的陀罗尼。
擦擦一般用土和水捏制,有时也添加大喇嘛的身骨。
因各种因缘而掺入青稞或小麦也不罕见:他们或用于开光、或用于祈求丰年、或用于还愿。
“擦擦”一词原初仅用来表示佛塔,后来才衍生出“佛像”的含义。
擦擦大者盈尺,小者不足半寸。
以浮雕为多,圆雕为少,塔擦除外。
作为微型的泥塑艺术,擦擦的特点是可塑性极强,并且就地取材就能完成。
擦擦艺术的起源和形成与古印度佛教的传播有关,它是古老亚洲文明的一部分,早在我国古代的唐朝时期,它就已经作为“善业泥”出现在了中原大地。
西晋周处墓铝片的身世之谜
西晋周处墓铝片的身世之谜作者:许宏来源:《大众考古》2021年第04期周处在中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据说周处年轻时“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晋书·周处列传》),曾为祸乡里,与南山猛虎、长桥蛟龙并称为“三害”。
后来改过自新,杀蛟龙、除虎患,又建功立业,官至将军,成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范。
1952年12月,江苏宜兴精一中学师生在挑土平整操场上的一处小土丘时,掘破了一座砖室墓的墓顶。
公安人员进入墓室取出若干遗物后,将墓室封好,之后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初步调查。
1953年春,华东文物工作队派员对发现的两座墓葬做了发掘。
当地人称这处小土丘为周墓墩,相传为周处的墓地。
土丘一角有“周王庙”,奉祀周处。
经发掘,被掘开的墓葬(编为1号墓)中发现刻有文字的青砖,上书“元康七年九月廿日前周将军”等字样。
清代《宜兴县志》记载周处葬于此,而周处正是西晋元康七年(297年)战死的,所以此墓为周处墓无疑。
此前一些古代名人葬地位置,相关的晚近方志记载和民间传说多以讹传讹,考古发现证实记载的例子并不多见,周处墓的发现算是考古界的一个佳话。
周处墓虽早年被盗掘,还是出土了不少遗物,其中10余件带有镂孔花纹的金属带饰尤引人注目。
更令人称奇的是,与其同出的某些金属残片经检测竟是铝质的,这大大超出了当时的认知。
检测生出的疑问当时负责周处墓清理发掘和报告编写工作的是南京博物院的罗宗真先生。
1955年,罗宗真在考古报告整理的过程中,把从该墓出土的一件金属残片交南京大学化学系做了成分分析,得知内层为含铝约85%的铝铜合金。
罗宗真在考古报告中写道:“像这样含有大量铝的合金,在我们工作中还是初次发现,为我们研究晋代冶金术提出了新的资料。
”当这一考古报告的原稿投寄到中国考古学的权威杂志、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报》时,时任该所所长、《考古学报》主编的夏鼐先生感觉兹事体大。
作为民国时代的“海归”、具有国际学术视野的夏鼐知道,铝是一种难于冶炼的金属,到了19世纪才被冶炼出来,他在审核原稿校样时,怀疑这个“铝”字是否为“铅”字之误。
玻璃物语穿越5000年的时空回响
玻璃物语穿越5000年的时空回响中国古代玻璃器皿|第001期▾点击收听▾在现代生活中,玻璃制品随处可见,涵盖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材料。
由于玻璃透明无异味,耐热性好,不易与酸碱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成为制作器皿的优质材料。
在玻璃制作的配方中,加入一些物质可以使其具备特定的性能,以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因此也被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等领域。
然而,对于玻璃的认识,古人与现代人有着较大的差距。
在我国宋代以前,玻璃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甚至超过黄金,仅供上流社会享用。
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制作于春秋晚期,是当时的稀世珍宝,其剑格上的镶嵌物并非稀有宝石,而是蓝色的玻璃。
△ 越王勾践剑 / 湖北省博物馆唐代晚期,唐僖宗李儇使用大量玻璃器皿作为供佛之物,并将其封存于法门寺地宫之中。
唐宋时期,多采用玻璃器皿盛放舍利子,置于石函或者塔基地宫中供养。
△ 玻璃舍利瓶 / 陕西临潼博物馆玻璃的出现与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改进密切相关。
陶、青铜、玻璃是古代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的三种材料。
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便开始慢慢掌握了玻璃的制作方法,当时的人们使用玻璃制作一些护身符或珠饰佩戴。
△ 古埃及费昂斯饰品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最早的玻璃制品出现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今伊拉克地区。
考古学家在当地进行了诸多的考古研究,最终发现了很多形状难辨的玻璃碎片。
由于当时烧结的温度比较低,原始玻璃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与现在意义上的玻璃有很大的差距,国外学者将这种原始玻璃称为费昂斯「Faience」。
△ 古埃及费昂斯高脚杯 /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900 BC/杯身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祭祀的场景费昂斯一词出自意大利语,原指中世纪在意大利法恩莎「Faenza」地区出产的一种蓝釉陶器。
法恩莎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城,中世纪开始制作这种蓝釉陶器,多以神话、宗教为素材。
后来考古学家发现的原始玻璃与法恩莎出产的蓝釉陶器外观上相似,因此人们就将这种原始玻璃定义为费昂斯。
“夜光璧”之谜,被淹没两千年的中国古玻璃制造!
“夜光璧”之谜,被淹没两千年的中国古玻璃制造!两千多年前,中国早期玻璃器独树一帜,成就斐然,但这一成就只是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渐渐被揭开并被人们所认识的。
以玻璃璧而言,截至本文发表的2012年,全国统计发现约200多件,其中87%出现在湖南,说明当年的湖南为中国古代玻璃的制造中心。
专家推测,由于这些玻璃璧外观与玉极为接近,很可能在一些考古发掘中,有玻璃璧被标为玉璧的情况。
那么,湖南为什么会成为古代玻璃制造中心,历史上有哪些记载可以体现玻璃璧的影响呢?谷纹玻璃璧战国直径8.1厘米,厚0.25厘米1955年长沙市丝茅冲出土乳白色,上有赭黄色沁痕,饰有凸起的谷粒纹6圈,横有序,纵有列。
正面排列谷纹,谷纹触之有毛糙感,背面可见谷纹及网状模痕。
玻璃璧是玉璧的仿制品。
馆藏玻璃璧数量较多,均为圆形扁平体,中部有一圆孔,颜色有浅绿、乳白、米黄、深绿多种,分别象征青白玉、白玉、黄玉、碧玉,其中以浅绿色者最多,深绿色者最少。
纹饰只有谷纹和云纹两种,有的在璧内外缘加一道弦纹。
绝大多数璧饰谷纹,有纹饰的一面光滑有光泽,另一面粗涩无光。
大多出土于墓主头端中部,或是表示墓主身份,或是作为丧葬用。
湖南地区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玻璃制造中心是有原因的。
一是古代湖南不产玉,而玉璧又是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器;二是湖南有丰富的制造仿玉玻璃璧的原料。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长沙出连钖。
”专家们认为,“连”就是铅,长沙盛产铅矿,这是高铅钡玻璃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
《湖南省志·地理志》记载:临湘、郴县、桂阳第二十个县都有丰富的铅锌矿。
湘潭、新化、衡阳、沅陵、隆回、绥宁、衡南等县市,都产重晶石,这是高铅钡玻璃必不可少的另一种主要原料,湖南全省二氧化硅的储量极其丰富,这也是玻璃工业最主要的原料,加之湖南地区不产玉,在非常重视玉璧礼器的礼仪之邦的古代中国,湖南地区古代制造人工玉璧的高铅钡玻璃工业,就应运而生了。
除湖南省外,发现玻璃璧的省份,还有广东,江苏,安徽,广西,陕西,重庆,福建,山东等省市。
恕我直言,你对玻璃窗一无所知
恕我直言,你对玻璃窗一无所知人们常常对熟视无睹的事情一无所知。
不是不需要,真是不知道!玻璃窗蕴含半部采光史加半部采暖史。
钱钟书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今天,当人们躲避忙碌焦虑一宅了之时,不妨打开这扇窗⋯⋯东北民俗人人皆知:窗户纸糊在外。
以纸护窗别说东北,全亚洲都差不多。
东北冬季苦寒,会用纸条把窗户糊起来御寒这不奇怪。
漫漫长冬糊在屋里的纸易被水汽弄湿,被寒风吹坏的可能性很大。
此民间智慧,可沈阳却并非家家都如此。
看看沈阳早期的照片,窗户纸多数都是糊在窗棂里面的。
这就怪了!这关东窗户纸糊在外,沈阳咋就这么标新立异?也许,一是奉天不像吉黑那么冷,窗户结露没那么严重;二是沈阳为标准的移民城市,仍留有许多关内习俗。
干嘛不用玻璃?今天的孩子没准会这么问。
呵呵,这是清代,哪来的玻璃制品。
亚洲中、日、韩当时全部都以纸挡窗。
康熙五十九年(1720),朝鲜使臣李宜显路经沈阳注意了当地人家的窗户。
李宜显观察到满族居室门多独扇或双扇对开,门前垂“青布帘子”,里屋每间南面都设有两个或三个并排分上下两层的大窗。
每窗都是用木轴插入窗框,“自内开闭”不用铁轴。
当然,他边观察了窗户用纸。
“多糊以我国(朝鲜)白纸,以近我国,易于觅得也。
”奉天诗人咏:“砧杵声多力不降,高丽纸薄快糊窗”,劝人深秋捣衣及早糊窗御寒。
这种纸为“高丽纸”,在奉天四平街纸行一直有售。
但朝鲜使臣不知道,奉天人家的窗户纸一般都要喷以盐水或苏油,为使窗纸更耐用且避免暴风雪冲击脱落。
最关键的是这样可以增强窗户的明亮度。
采纳自然光是屋居最经济的照明方式。
虽然4300年前玻璃就出现在中东两河流域,中国的玻璃史也超过了三千年。
但是漫长的演进中,古人称的“琉璃”,却等同于宝石类的奢侈品。
重要的是,易碎的铅钡琉璃与今天钠钙玻璃几乎属两个不同物种。
传统琉璃虽绚丽璀璨,但是因烧成温度低而难成形、透明度差。
海陆丝绸之路输入中国的玻璃制品,一直是上层社会生活的点缀。
古玉界:1000年前的玻璃竟然那么透明,感叹老祖宗的智慧!
古玉界:1000年前的玻璃竟然那么透明,感叹老祖宗的智慧!玉猪是汉代常见的一种葬玉,置于死者手中,即文献中所说的“玉握”。
握玉的目的大概是希望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征来保护肉体千年不腐,猪在古代也是财富的象征。
最早的猪形“玉握”见于汉武帝时期,出土于山东巨野红土山汉墓[1],东汉较为流行,玉猪的使用延续到南北朝时期。
对比而言,西汉玉猪写实,头和尾部没有穿孔;东汉玉猪仅作形似,头和尾部有穿孔,也有特例无穿孔的,像曹操宗族墓群董园一号墓(曹操父亲曹嵩墓)出土的“汉八刀”雕刻手法雕琢的一件玉猪,没有穿孔。
“汉八刀”是汉代著名的一种雕刻手法,并非八刀可以完成,而是形容刀法简练,风格流畅,下刀稳、准、狠,神态逼真,宛如“八刀”琢出几道简单的直线和弧线就显示出猪的形态,简单却极富特色。
1972年至1989年亳州(原亳县)博物馆为配合农田和城市基本建设,陆续在亳州城南、城西南及涡河以北先后抢救清理发掘了近二十座东汉时期的墓葬。
这些墓葬分属三个家族,以曹氏为主,其次是丁姓、夏侯氏两大望族。
凤凰台一号墓是亳州第一次正式发掘的大中型墓葬,墓主人丁崇。
元宝坑一号墓、董园村一号墓、二号墓、菜市村一号墓、张园村一号墓、马园村汉墓群、袁牌坊村一号墓、二号墓、三号墓等,均为曹氏墓葬。
河北汪张村一号墓、刘花园一号墓、化肥厂一号墓等为夏侯氏墓葬。
尽管这些墓葬均被盗,甚至有的墓葬部分铺地砖都被揭去,但仍清理出土一批有价值的文物,这些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铜器、象牙饰品、珍珠、水晶、钱币、文字砖和相当多的玉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玉枕、玉蝉、玉双印、玉饰、玉猪等),从而获得了汉魏时期曹操宗族的一些线索,为广大文物工作者研究东汉时期丧葬制度,风俗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到了汉代,葬玉更是极为普遍,并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玉枕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汉代敛葬制度明确规定,皇帝大丧专用金缕玉衣,诸侯王、贵人、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高级官僚等用铜缕玉衣。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研究作者:张婕转载日期:2011年06月22日访问次数:771干福熹①②* 承焕生① 李青会②(① 复旦大学, 上海200433; ②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 201800)摘要:研究了西汉(公元前200 年)以前不同地区的最早的中国古代玻璃. 古玻璃样品出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云南省、广东省和贵州省等地. 用质子激发X 光荧光技术、能量分散X 光荧光技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等方法测定了玻璃的化学成分. 这些古玻璃样品的化学成分属于以下玻璃系统: Na2O(K2O)-CaO-SiO2(K2O:Na2O<1), K2O(Na2O)-CaO-SiO2(K2O:Na2O>1), K2O-SiO2 和BaO-PbO-SiO2. 从考古和历史学观点讨论了这些最早的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指出早期中国古代玻璃的制备技术是与中国的古代原始瓷和青铜冶炼技术相关. 分析了中外古代玻璃制造技术的关系.关键词:中国古代玻璃起源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始于20 世纪30 年代, 开创性的研究工作首先由Beck和Seligman等人[1,2]进行的. 对几十种主要从汉代至唐代的中国古代玻璃收藏样品的分析后, 认为这些古玻璃是在中国制造的, 以含氧化钡和氧化铅为这些玻璃的主要成分特征, 但是玻璃的制造技术来自西方[1,2]. 自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中国古代玻璃“自创说”[3], 即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制造技术起源于中国. 这引起了我们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者的讨论. 近半个世纪以来, 在中国考古的发掘中出现了不少玻璃物品. 从20 世纪80 年代由于考古文物界与玻璃技术界的合作, 已积累了大量的玻璃分析数据, 但是大部分古玻璃制品属于汉朝和汉以后的(晚于公元前200 年), 对汉代以前的出土玻璃样品分析较少. 为了讨论中国古代玻璃的起源, 应该重点注意对汉代以前的古玻璃的研究. 本文提出了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 并讨论了这些玻璃的起源.1 古玻璃样品情况本文研究的古玻璃样品出土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塔城铁厂沟以及哈密、和田(新疆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湖北省江陵九店和随县(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提供); 四川青川、理县(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贵州郝章(贵州省博物馆提供); 广东肇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云南江川(云南省博物馆提供); 内蒙古呼盟(内蒙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大部分玻璃物品为单色玻璃珠, 关于玻璃样品情况如表 1(表序 1~3), 古玻璃样品年代皆属西汉以前(公元前200年以前). 为了说明古代玻璃的传播, 也分析了一些中国边缘地区出土于公元前200 年以后的玻璃样品, 如表1(表序4).在烧制原始陶瓷时, 当炉温过高, 瓷釉会熔化后流下来形成釉滴, 俗称釉豆, 它已是透明的玻璃态物质, 可能是最早的中国古玻璃. 釉滴的样品来自出土于广东博罗(由广东省文物考古所提供), 样品情况见表1(表序5).表1 出土古玻璃样品情况2 实验方法实验中大部分样品的化学成分无损分析采用质子激发X光荧光技术(PIXE), 在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加速器实验室进行. 实验采用外束 PIXE技术, 测量中样品置于大气中. NEC9SDH-2 串列加速器提供3.0 MeV的准直质子束, 真空与大气之间以7.5 μm的Kapton膜相隔, 实际到达样品的质子能量为 2.8 MeV. Ortec Si(Li)探测器(在5.9 MeV能量下, 峰值宽度为165 eV)放置在与质子束90°位置, 以探测样品发射的 X射线. 用GuPIX-96 程序可以从PIXE谱测得样品中元素序数大于12(Z≥12)的各元素的组成. 为了要测得玻璃中Na的含量, 部分样品在测量中用氦气包围, 以防止大气吸收损耗. 详细的实验过程见文献[4].少量样品也采用能量分散X 光荧光技术(EDXRF), 在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进行, 用EDAX Eeagle Ⅲ设备, 与PIXE 结果作对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进行破碎样品的化学分析,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进行. 用已知化学成分的光学玻璃ZF-1(高铅硅酸盐玻璃), BaF2(钡铅硅酸盐玻璃)和窗玻璃(钠钙硅酸盐玻璃)作为标样. 有些古玻璃样品同时用上述两种方法PIXE 或 EDXRF 与ICP-AES 对比.3 实验结果所研究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见表2, 这些西汉以前中国最早古玻璃的化学成分可分3 大类: (ⅰ) 含碱钙硅酸盐玻璃(R2O- CaO-SiO2, 其中R2O 为 K2O 和 Na2O), 由于氧化钠和氧化钾含量不同, 可按氧化物重量比(K2O:Na2O)分成两种: 第一种为 K2O:Na2O <1; 第二种为K2O:Na2O>1; (ⅱ) 铅钡硅酸盐玻璃(BaO-PbO-SiO2); (ⅲ) 钾硅酸盐玻璃(K2O-SiO2).表2 出土玻璃的化学成分从表2 可以看到, 新疆与中原和西南各省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有很大不同, 它只有一类: 含碱钙硅酸盐玻璃, 并且K2O:Na2O<1, 只属于(ⅰ)类中的第一种. 中原和西南各省的古玻璃化学成分, 上述3 类玻璃皆有.广东博罗出土的原始瓷的釉滴的化学成分见表 2(表序 5), 它属于高钙釉滴, 其中K2O: Na2O>1.4 结果讨论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到, 中国中原地区(黄河和长江流域)与西北地区(古称西域)出土最早的古玻璃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 由此可以估计到, 它们的起源也有区别, 现分别讨论如下.4.1 中原地区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成分演变及其起源中国的古代青铜冶炼和炼丹技术起源于商代(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 而原始瓷也出现于这个时期. 这时原始瓷的烧成温度一般已达到1100℃~1200 , ℃ 已有熔炼用的耐火坩埚. 中国原始瓷釉常应用植物灰作助熔剂, 因为植物草木灰的成分相差较大, 有高钙釉和低钙釉两类. 表3(表序1)列举了江西的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 它属于低钙釉. 表3(表序2)给出了广东博罗出土的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 它属于高钙釉 [5]. 从表3 中可以看到, 不论是高钙或低钙釉, 其中K2O的含量高于Na2O的含量, 这是应用植物草木灰作助熔剂的特征.表3 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到西周和东周早期(春秋)炉温可以更高一些, 原始瓷在烧成时温度过高而流下来形成的透明釉滴, 已属玻璃态物质. 从我们测定的广东博罗釉滴的化学成分可知, 见表2(表序5), 它的化学成分特征也是K2O 含量大于Na2O 的含量. 釉滴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古玻璃, 因为在当时十分稀少而名贵, 用作贵族的首饰和剑饰的镶嵌物.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真正的玻璃物品产生于东周早期(春秋时期), 出土的玻璃物品不多, 目前看来只有3 例: 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吴国太子夫差的妻子之墓, 公元前504 年)的蜻蜓眼式玻璃珠[6]; 河南辉县南部战国早期墓中的吴王夫差(公元前495 年~公元前473 年)剑格上的蓝色玻璃[7]; 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的越王勾践(公元前496 年~公元前464 年)剑格上的蓝色玻璃[8].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公元前400 年)的料珠, 它还不是全部玻璃态的, 属玻砂(frit)[9]. 由于出土时实验条件的限制, 未作仔细和完整的分析研究, 并且用不同方法测定的玻璃的化学成分也不同, 见表4, 但皆属含碱钙硅酸盐玻璃(R2O-CaO-SiO2), 由于分子比K2O:Na2O的不同分为两类.最近我们对上述古玻璃在可能的条件下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越王勾践的剑格上的镶嵌玻璃在20 世纪80 年代初在主要对剑身作PIXE分析时也作了分析, 最近我们找了它的PIXE谱图[12], 见图1(a), 它属于钾钙硅酸盐玻璃. 我们用PIXE方法和 EDXRF方法分析了在同地(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的时代稍后(公元前450 年~公元前400 年)的楚墓玻璃珠(HB-3), 其化学成分见表2(表序 5), 它属于含K2O很高的含碱钙硅酸盐玻璃. 图1(b)表示了该玻璃样品的PIXE谱图. 可以看到图1(a)与(b)是十分相似的, 可以确定越王勾践的剑饰玻璃, 也是同类的玻璃系统. 这种玻璃的化学成分是在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玻璃中所未见的. 对比湖北江陵九店的玻璃(HB-3)与江西低钙原始瓷釉的化学成分, 见表2(表序2)与3(表序1), 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化学成分十分接近. 这说明中国中原最早的古玻璃制备技术可能从原始瓷釉技术演变而来, 产地都在长江流域. 原始瓷的瓷釉是用釉浆涂敷于陶器表面, 它不需要容器. 从制备瓷釉到制备玻璃, 在工艺上的最大变化为熔炼玻璃要有容器——耐火的坩埚, 但这在起源于商代(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1 世纪)的青铜冶炼和炼丹的基础上已有条件.图1 古玻璃的PIXE 谱图(a) 湖北江陵望山出土越王勾践的剑饰上玻璃;(b) 湖北江陵望山楚墓出土玻璃珠碎片(HB-3)为了提高玻璃的透明度和降低玻璃的熔化温度, 中国古人用不同的途径在改进助熔剂上作努力. 铅丹(氧化铅)和硝石(硝酸钾)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熟悉它们, 作为药材, 而它们有助熔剂的作用, 因此战国时期, 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在长江流域首先发展.中国冶炼青铜中使用铅的技术起源很早, 铅能降低熔化温度并增加流动性. 早期的青铜为铜-锡-铅的合金, 所以在中国商、周时期制备青铜时已有应用铅矿的经验. 在长江流域地区, 如湖南、安徽和江西等地富产铅矿, 如方铅矿(PbS)和钡矿如重晶石(BaSO4), 人们用它们来作为玻璃的助熔剂是可以理解的. 中国铅钡硅酸盐玻璃的出土地点往往和铅矿的分布地点相一致, 在长江流域. 安徽亳州出土的半透明眼珠, 属春秋末战国初(公元前6 世纪~公元前5 世纪).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品, 玻璃成分见表4(表序2). 湖南长沙资兴出土了东周的琉璃璧, 其化学成分也为铅钡硅酸盐玻璃系统, 有 100 多座墓中出土具有中国特征的玻璃璧、珠、印、剑管等200 多件, 可见当时已较普遍应用[16]. 在战国中、晚期, 铅钡硅酸盐玻璃制品已在中国的南方和西南地区发现, 如表2(表序3).中国古代铅钡硅酸盐玻璃主要采用模压的工艺, 这也是从青铜的制造中引用过来的, 至汉代已能制造大尺寸的平板玻璃, 如西汉早期广州南越王墓中已发现9.5 cm×4.5 cm×0.3 cm的平板玻璃[17], 陕西汉茂陵出土的直径为23.4 cm, 厚1.8 cm, 重达 1.9 kg的玻璃璧[18], 山东即墨出土的铅钡硅酸盐玻璃厚板, 尺寸达32.5 cm ×14.8 cm ×3.5 cm, 重量达5.25 kg[19]. 铅钡硅酸盐玻璃在中国战国至汉代之际, 在全国有很大的流传和扩展, 从南方的广东和广西, 西南的四川和贵州, 西北传至青海和甘肃, 东北至辽宁, 见图2.图2 战国至汉代我国古代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硅酸盐玻璃的出土地点示意图●示铅钡硅酸盐玻璃; +示钾硅酸盐玻璃中国古人在改进玻璃的助熔剂的另一途径为在早期含碱钙硅酸盐玻璃中增加K2O 的含量. 用硝石代替草木灰作助熔剂, 可以增加K2O的含量. 中国古人使用硝石很早, 作为药物, 在西汉时期已有史料记载. 由于硝石的熔点低(330℃), 因此也很早应用于古代炼丹术[20].20 世纪80 年代在对广西出土的古玻璃的成分分析中发现这些玻璃中Al2O3, CaO 和Na2O的含量皆很低(<3%), 而K2O 含量很高(>10%), 是比较典型的钾硅酸盐玻璃[15]. 这些古玻璃大都出土于汉代的古墓中. 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钾硅酸盐玻璃珠出土于战国的古墓中, 如表2(表序2)和4(表序2). 湖北江陵和湖南长沙楚墓中, 钾硅酸盐玻璃与铅钡硅酸盐珠同时作为墓葬品[3]. 由此可见, 钾硅酸盐玻璃与铅钡硅酸盐玻璃几乎同时制作于长江流域. 至西汉前期, 钾硅酸盐玻璃也出土于西南, 见表2(表序3). 土壤的表面层有钾硝石生成, 特别在气候温暖的地方, 在雨季后进入炎热的天气时, 土壤表面有钾硝石生成. 所以广东和广西出土了汉代的钾硅酸盐玻璃, 成为中国古代钾硅酸盐玻璃的主要产地.钾硅酸盐玻璃在东南亚及印度也有出土, 见表4(表序3), 但数量不多. 如上所述, 中国春秋时期已有K2O 含量很高的硅酸盐玻璃, 时间早于印度出土的钾硅酸盐玻璃. 中国最早的钾硅酸盐玻璃产生于战国, 西汉时期已有压铸的器皿出现, 时间与东南亚和印度的古玻璃近似, 但是中国的出土数量超过国外很多. 广西合浦和贵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海口, 在西汉前与国外已有文化和贸易的交往是无疑的, 有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从外传入而在当地生产的可能性. 但是, 中国南方古代玻璃制造技术主要从中原扩展而来的, 用本地较丰富的玻璃助熔剂硝石来制备钾硅酸盐玻璃. 在广东和广西已有战国、西汉期间铅钡硅酸盐玻璃出土, 见表1(表序3), 这些玻璃也可能在南方制作, 有些古玻璃制造工艺已十分精致, 如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平板玻璃(铅钡硅酸盐玻璃). 因此钾硅酸盐玻璃在中国南方属于从中原的玻璃制造技术扩展而来, 并自己开发和制造.表5 一批新疆古玻璃的化学成分4.2 西域地区中国最早的古玻璃的成分特征及其起源我国新疆地处中亚(古代为西域地区), 是我国中原与西亚来往的要地. 新疆出土的古代玻璃都具有中外交往的特色. 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都是早期的玻璃珠, 这批玻璃珠均为单色无镶嵌的. 西方在公元前16 世纪~公元前13 世纪已有单色珠, 公元前13 世纪出现彩色珠, 在公元前 10 世纪~公元前6 世纪已流行镶嵌珠. 新疆拜城地区出土的这批玻璃珠都是单色珠, 图案式型也比较简单. 出土的早期玻璃珠中尚未发现当时流行的镶嵌玻璃珠.从表 2(表序 1)可知, 新疆地区这批早期玻璃珠的化学成分与西亚的古玻璃非常接近, 但玻璃中含有较多气泡, 其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比较差. 这正说明当时从西方主要带来了玻璃制造技术, 而不是玻璃制品. 因为对技术的吸收和创造要有一个过程, 当时借鉴了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 采用当地的矿物, 如滑石、辉石、蛇纹石以及草木灰等原料制备出当地早期的玻璃珠. 同一地区的另一批玻璃曾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法 (SEM-EDM)分析[24], 结果见表5, 其K2O:Na2O比值接近于1, 与西亚玻璃成分不同, 更说明玻璃是本地制备的. 在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有些玻璃中同时含有较高的 PbO和Sb2O3, 见表2(表序1)中样品 XJ-2A和XJ-2B 和表5 中91BKKM-2 和91BKKM -26 是同时期西亚和中亚古玻璃中未发现的, 这与当地原料的特点和炼铜技术有关. 所以, 玻璃是用本地材料制造的[25].新疆拜城出土的玻璃珠, 其年代为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500 年(西周至春秋), 在西亚为第二亚述帝国(公元前1100 年~公元前700 年)晚期和中亚波斯帝国(公元前550 年~公元前529年)的前期, 这时古代的欧亚游牧民族已经东迁. 欧亚大陆草原地形开阔、平坦, 游牧民族的来去倏忽、迁徙无常, 对古代人们的往来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公元前4000 年) 为印欧语系人, 其中雅利安人(Ariya)于公元前3000 年进入中东地区, 并于公元前2000 年从伊朗地区进入印度次大陆[26]. 也有人认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语言上属于印欧语系, 因此推断人种就是雅利安族人.从西亚的玻璃制造技术的扩展, 我们还可能看到更细微一些的情况. 在印欧人进入中东和西亚之际, 其中一派为胡里安人 (Hurrian), 在西亚于公元前2000 多年前就知道青铜、铁器和玻璃的制造. 于公元前14~15 世纪西亚米坦尼王朝(Mitanni)崩溃后移至中亚伊朗北部乌拉尔图(Urartu), 公元前7 世纪当亚述人(Assyria)侵入后, 移至目前阿尔美尼亚地区(Armenia), 其中的一派称为斯基泰人(Scythian), 来到中国新疆[27]. 波斯化的斯基泰人, 古波斯和印度文献称之为“萨迦人”, 古希腊罗马作家称之为“西叙亚人”(Sere), 汉文史籍称之为塞人. 活动的范围在迄今新疆伊犁地区、中亚北部七河地区、阿尔太地区及蒙古草原等. 塞族游牧民扮演了中外文化传播的东西陆路交通开拓者的角色.从上面的情况分析可知, 在新疆出土的公元前10 世纪~公元前8 世纪之际的钠钾钙硅酸盐玻璃珠属从西亚传入玻璃制造技术, 塞族古人在当地制作. 所以, 一般认为中国的丝绸的外传为最早的中外文化与技术交流的代表, 而玻璃技术的传入也可能成为最早的中外文化和技术交流的见证.如上所述, 中国中原地区的古玻璃制造要晚于新疆地区近400~500 年. 西周到战国时期古玻璃有可能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人中原, 如同新疆的和田玉传入中原一样. 但由于路途的艰苦, 传入的玻璃品(主要为玻璃珠)是很少的, 如表4(表序1), 属战国早期的河南固始侯古堆蜻蜓眼玻璃珠和表2(表序2)所示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玻璃珠(HB-6)的化学成分很接近新疆克孜尔的玻璃成分.中外玻璃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主要还从张骞凿空通西域以后, 主要的发展是在公元1 世纪~公元5 世纪, 当时世界古典文明时代上出现四大帝国, 即东方的东汉帝国、西欧和西亚的罗马(Roman)帝国、中亚的波斯(Persia, 中国汉朝称安息)帝国和南亚的贵霜(Kushan)帝国, 皆处于强盛时期, 丝绸之路贯穿于这四个帝国而畅通无阻, 促进了中外的交往和交流. 从西域(新疆地区)大月氏人带来了西方玻璃制品和技术, 而中原有特色的制造于汉、晋时期(公元200 年~公元300 年)的铅钡硅酸盐的单色珠和多色镶嵌玻璃珠也流传至新疆的哈密和和田, 玻璃 (XJ-42)的化学成分见表2(表序4). 该镶嵌玻璃珠出土于新疆和田阿克斯皮里古城, 为黑色基体, 眼部为绿色玻璃镶嵌在白色烧结体中, 制作得比较精致, 已体现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进步.5 结论从对中国最早的古代玻璃的化学成分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 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具有它自己的明显特色. 中国中原地区最早的古玻璃制造是从原始瓷的瓷釉制作演变过来, 用草木灰作助熔剂, 始于春秋和战国早期, 玻璃成分属含碱钙硅酸盐玻璃系统, 其中K2O 含量大于Na2O 为其主要特征, 而区别于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玻璃成分. 随着制备玻璃的助熔剂的改进, 在战国中、晚期, 采用了在古代青铜制备技术和炼丹术中使用的 PbO, 发展了成分特殊的铅钡硅酸盐玻璃; 另一方面采用硝石作助熔剂而形成了钾硅酸盐玻璃. 这两类玻璃发展至汉代, 已传至我国境内南方和北方地区, 外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和中亚地区.新疆拜城地区克孜尔古墓的玻璃是我国境内出土最早的玻璃, 玻璃的主要成分和西亚古玻璃成分相似, 但含有地方矿产特征的氧化物, 如 PbO 和Sb2O3 等. 玻璃珠的质地和艺术结构低于当时的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水平, 可能是通过欧亚草原游牧部落, 如胡里安人和斯基泰人传入玻璃制作技术, 而塞族人在当地制作. 极少量的玻璃珠通过原始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原, 主要的中外古代玻璃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在汉通西域之后.参考文献1 Beck H C, Seligman C G. Barium in ancientglass. Nature, 1934, 133(6): 982—9832 Seligman C G, Ritchie P D, Beck H C. Early Chinese glass from Pre-Han to Tang’s times. Nature, 1936, 138: 721—7243 干福熹, 黄振发, 肖炳荣. 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 硅酸盐学报, 1978, 6(1-2): 99—1044 李青会, 张斌, 承焕生, 等. 质子激发X 荧光技术在中国古玻璃分析中的应用. 硅酸盐学报, 2003, 31: 39—435 罗宏杰, 李家治, 高力明. 原始瓷化学组成及显微结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996,24(1): 114—1186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17 崔墨材. 河南辉县发现吴王夫差铜剑. 中原文物特刊, 19818 陈振裕. 望山一号墓的年代与墓主. 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89 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墓.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9. 65810 张福康, 程朱海, 张志刚. 中国古琉璃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983, 11(1): 70—7111 后德俊. 谈我国古代玻璃的几个问题. 见: 干福熹, 编, 中国古代玻璃研究—1984 年北京国际玻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6012 Chen J X, Li H K, Ren C G, et al. PIXE Research with an external beam. Nucl Instrum Methods, 1980, 168: 437—440[DOI]13 史美光, 何欧里, 吴宗道, 等. 一批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 见: 干福熹, 编. 中国古玻璃研究——1984 年北京国际玻璃讨论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5—914 Shi M G, He D L, Zhou F Z.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ncient glasses unearthed in China. In: Proceedings of 15th InternationalCongress on Glass. Leningrad: Nauka, 1989. 7—1215 史美光, 何欧里, 周福征. 一批中国汉墓出土钾玻璃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1986,14(3): 307—31316 周世荣. 湖南出土琉璃器的主要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考古, 1988, (6): 547—55517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广州汉墓.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218 王志杰, 朱捷元. 汉茂陵及其陪葬塚附近新发现的重要文物. 文物, 1976, (7): 51—5619 Shi M G, Zhou F Z. Investigation on ancient flat glass unearthed from Chian. 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Glass. Bol Soc Esp Cerm Vid, 1992, 7: 161—16620 孟乃昌. 汉唐硝石名实考辨.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83, 2(2): 97—11121 Lal B B. Examination of some ancient Indian glass specimens. Acient India, 1952, 8: 17—2722 Ngnyen T K Y(阮长奇). Ko Thuy Tinh co D Viet Nam(越南古玻璃). Henei(河内), 199823 Brill R H, Fang D M, Lange D E. Chemical analysis of some Asianglass. Proceedings of 1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Glass. Beijing: Chinese Ceramic Society, 1995. 6: 463—46824 潜伟, 张平, 李前懋. 新疆克孜尔水库墓地出土玻璃珠的分析与研究. 见: 万辅彬, 巴莫尔, 编. 2000 年西昌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南宁: 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1. 138—14525 干福熹, 李青会, 顾冬红, 等. 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早期玻璃珠的研究. 硅酸盐学报, 2003, 31: 663—66826 Stavrianos L S. A Global History. 4th ed. New Jersey: Pretice-HallInc, 1988. 58—6627 Engle A. Glass making in China. Read Glass Hist, 1976, 6-7: 1—5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破解古玻璃“身世”之谜
玻璃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世界公认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为古埃及人。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中国的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但是近年在湖南等省一些古墓中出土了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上面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的纹饰及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这一批文物的出土,引起国内外考古界和科技工作者的关注。
古玻璃研究专家、广西博物馆馆长黄启善说,它们的出土不仅涉及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而且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出土的这些古玻璃究竟属舶来品还是“中国制造”?中外专家用现代光谱实验得出的共同结论是:中国的“铅钡玻璃”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中国古代的玻璃是利用一种特有的原料独立制造出来的。
专家同时认为,中国古代玻璃虽为中国人的独立发明,但发展缓慢,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铅钡,烧成温度较低,虽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优点,但易碎、不耐高温、透明度差,不适应骤冷骤热,只适合加工成各种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品等,比起陶瓷、青铜、玉石器来,玻璃器具用途狭小、发展不充分。
因此,当既具有中国古代玻璃优点、耐温性能又好、适应性又强的“钢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这类外来品与中国的“铅钡玻璃”在性状上的巨大差异,导致中国人不知道它们是同一类物质。
“铅钡玻璃”如何起源?有学者认为,这与古代中国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
铅在我国古代生活中占有一定地位,用铅制成的胡粉在古代是一种化妆品。
同时古人非常热衷的炼丹术也叫铅汞之术。
早在战国时期,就流行“食金饮玉”可以长生的说法,炼丹术兴起后试炼珠玉(即玻璃)也就成为炼丹家的活动之一。
不过炼丹家着眼于养生,因此制作玻璃没有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更谈不上总结出一套成熟的技术来。
又有学者认为中国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制陶技术,青釉器物的烧成温度可达1200摄氏度,春秋时期已掌握熔化生铁的135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
一般情况下,温度只要达到1200—1300摄氏度就可以制造玻璃。
黄启善说,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中国玻璃的“成长史”正说明了这一点,尽管历史已经证明古代中国人可以用特殊材料独立制成“铅钡玻璃”,但当这种技术存在一定缺陷,而不能被老百姓认识和接受时,它就需要不断完善,就需要像“钠钙玻璃”这样代表先进文化的技术代替它,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
(《望新闻周刊》2003.2)7.下列关于“古玻璃”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玻璃的主要成分是铅和钡,与西方的“钠钙玻璃”属于两个不同的玻璃系统。
B.古玻璃具有绚丽多彩、晶莹璀璨的特点,适合做装饰品、礼品和随葬口。
C.中国古玻璃易碎、不耐高温,其实用性不如陶瓷、青铜、玉石、发展不充分。
D.古玻璃其实就是“铅钡玻璃”,它是古人利用特有的原料独立制成的。
8.下面不属于对中国古玻璃“身世”说明的一项是()A.学术界曾认为中国古玻璃是从古埃及传入的。
B.中国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研究我国古代冶金、陶瓷釉彩的起源有重要参考价值。
C.中国古玻璃的起源与古人冶铅的实践分不开,炼丹家试炼的“珠玉”也就是玻璃。
D.中国古玻璃的发展与陶瓷冶金关系密切,春秋时已有制造玻璃所需的温度达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技术。
9.文章末尾说“这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具体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技术上存在缺陷,不能被老百姓认可,终究要被外来的“钠钙玻璃”所代替。
B.像“铅钡玻璃”这样落后的文化迟早要被“钠钙玻璃”这样的先进的文化所代替。
C.文化是无国界的,文化更需要不断地发展完善。
D.尽管铅钡玻璃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存在技术上的缺陷,仍然会被国人抛弃。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土的刻有中华民族装饰特点纹饰及图案的大量战国西汉玻璃器,表明中国最晚在战国时已有玻璃制造技术。
B.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的,因而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
C.“钠钙玻璃”传入我国后引起人们的极大惊异,是因为这类外来品在性状上与“铅钠玻璃”有巨大的差异。
D.如果古代炼丹家在炼制“珠玉”时给玻璃以足够的关注,那么中国的玻璃制造技术也许能早些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27.D(扩大概念范围。
“古玻璃”应为“中国古玻璃”;“古人”应为古代中国人)
28.B(张冠李戴。
该项说的是古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对冶金等业起源研究的意义而非古玻璃的身世)
29.C(ABC揭示的是“这”的含义,不符文意)。
30.B(强加因果。
“中国古玻璃不全是从古埃及传入”不能推出“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者不是古埃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