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
【导言】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物质,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物质,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特点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深入了解环境中的物质,是我们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文将以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为基础,深入探讨环境中的物质。
【正文】一、环境中的物质环境中的物质包括空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等。
它们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环境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正是因为这种相互作用,才使整个生态系统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人们提供了各种生态服务。
二、空气空气是我们呼吸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它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中最主要的是氮气和氧气。
我们常常说“呼吸是生命之源”,正是因为大量的氧气,才使我们的身体得以正常运作。
除此之外,空气中还存在很多其他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这些气体对我们的生命和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水水是另一个我们无法离开的基本物质。
水不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水的形态多种多样,包括液态、固态和气态等。
不同的水体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比如,海水含有大量的盐分,淡水中则以氧化还原电位、硬度等物理参数作为指标。
了解水的性质,对我们生活和环境保护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四、土壤土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物质,它不仅包含了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还有各种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和它们的代谢物。
土壤的性质对于植物生长和土地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剧,土壤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给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五、固体废物固体废物是一种被人们忽视但又十分重要的物质。
它们包括各种垃圾、废弃物等。
这些废弃物会不断积累,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学会分类垃圾,将可回收的废品进行回收利用,将有害废物投放到专门的处理场所进行处理。
【结论】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话题。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在我们生存的世界中,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在了解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也能够更好地认识物质的本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的教案,帮助孩子们从环境问题中认识物质的本质。
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孩子们应该能够:1.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2.认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3.认识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1.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2.化学物质的本质和性质;3.物质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步骤1.以世界环境日为切入点,介绍环境问题我们需要以世界环境日为切入点,为孩子们介绍环境问题。
通过图片和视频等辅助资料,让孩子们了解地球的温度上升、气候变化、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孩子们可以自己想想这些问题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解决这些问题。
2.认识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在环境问题的了解之后,我们将开始研究物质的本质和性质。
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概念和性质,如物质的形状、质量、颜色等。
我们会介绍化学物质,如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等,并教孩子们如何区分它们。
3.物质的相互转化我们将介绍物质的相互转化。
事实上,物质的相互转化是环境问题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将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相互转化的基本原理。
我们还会通过实验和模拟操作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以生活为切入点,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关知识。
2.通过图片、视频、模拟和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
3.以小组讨论、课堂展示和个人学习等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和交流。
五、教学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资源来支持教学:1.教科书和教师手册。
2.幻灯片和视频资料,以增强视觉效果。
3.实验箱和化学品,以让孩子们进行实验操作。
4.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和网站,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包括三个课时: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知识,掌握水循环的原理,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以及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水的循环、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治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循环的原理,掌握水资源的基本知识,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性,学会珍惜和保护水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污水处理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2.观察法:观察水的循环实验,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3.实验法: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
4.讨论法: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水的循环实验器材,污水处理模型。
2.学具:实验记录本,彩色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是如何循环的。
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水的循环实验,观察水循环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3-7 信息的交流传播》教学设计1.简单思考:刚刚的广播铃声提供了什么信息?2.还知道哪些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1.问题引入:刚刚的广播铃声给你们提供了什么信息?2.广播通过声音进行信息的交流传播,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3.小结:我们被这些信息传播工具所包围,板书课题《信息的交流传播》活动意图说明:以上课铃声作为引入,可以更快地带动孩子们的上课热情,再抛出问题让孩子进行头脑风暴,积极踊跃的发言说出信息传播的工具,可以很好地带动课堂分为和孩子的积极性。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2、3、4)学生活动21.思考:书本和电脑在传播信息方面有什么差别?。
2.小组交流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学生活动31.思考:用这两个工具传播同样的信息,效果会一样吗?2.组内商定合适的工具。
3.思考:pk赛的规则。
4.按规则开始测评并记录?教师活动21.提问:书本和电脑是我们获取相关资讯的重要工具,日常生活中,大家对它们都有接触和了解。
你知道它们在传播信息方面有什么差别吗?。
2.引导小组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归纳:书本主要为我们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形式的信息,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书籍的发行、传阅使得信息得到广泛传播。
电脑可以提供文字、图像、符号、色彩、音频、视频等更多形式的信息,更加多元化,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它所承载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脑可以迅速地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教师活动31.过渡:如果用这两个工具传播同样的信息,效果会一样吗?2.出示活动任务:制作独轮车介绍:制作的方法分别记录在纸上和存储在电脑的视频里,各小组用文字或视频进行制作,制作的材料和要求是一致的。
提问:你们小组觉得选择哪种工具更合适?请用30秒进行商定。
3.追问:进行本次pk赛需要遵守哪些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制作,不超时;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遵守规则,不看其他小组的资料,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制作;等等)活动意图说明:学生经历pk比赛的过程,亲身体验同时用不同工具来获取信息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两者在传播信息上的不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新教科版六年级上科学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地球上的水》,主要包括了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水资源状况,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学会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水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等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的基本知识。
2.难点:水循环的原理、水的净化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3.实验教学: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水循环、水的净化等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视频等。
2.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水槽、玻璃棒、活性炭等。
3.教学资源:收集有关水资源保护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状况,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如何分布的吗?”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水的净化和保护水资源等基本知识。
2.针对水循环,教师讲解水循环的原理,并通过动画演示水循环过程。
3.介绍水的净化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操练(15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活性炭对水中有色杂质的吸附作用。
了解周围的环境——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现代社会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为了让孩子们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了解周围的环境》应运而生。
在这个单元中,孩子们将学习到如何观察周围的环境,认识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文就来介绍一下这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一、认识周围的环境
第一节课,教师会带领孩子们到学校周围走一走,观察周围的环境。
孩子们可以发现,周围的环境有很多变化,比如:天气变化、树叶变化、花儿的生长等等。
教师可以借助这些变化,引导孩子们更好的认识周围的环境。
二、观察大自然的变化
第二节课,孩子们学习大自然的变化,这包括季节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动物和植物的变化等。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者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大自然的变化。
同时,引导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的变化是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的。
三、环境污染及保护
第三节课,孩子们学习环境污染和保护。
教师会通过实际的场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是如何发生的,以及环境污染对人种的危害。
同时教师还会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场所,让孩子们了解环境保护的实际应用。
四、养成环保好习惯
第四节课,教师会通过互动式的方式,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环保责任。
例如,要求学生在生活中不随意乱扔垃圾、节约水电等。
此外,老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推广环保的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污染和保护。
五年级学第三单元《了解周围的环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过学习此单元,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周围的环境,了解大自然的变化,同时,也能养成环保好习惯,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教案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太阳、地球和月亮的相互关系。
3.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教学重点:1. 太阳的基本特征以及其对地球和月亮的影响。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及其对季节的影响。
3. 月亮的特征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科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科学》第3单元。
2. 幻灯片和投影仪。
3. 模型或图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向学生展示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图片或模型。
-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位置关系。
- 引发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的认知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0分钟):-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向学生介绍太阳的基本特征,如大小、温度等。
- 解释太阳对地球和月亮的影响,如提供光和热能等。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15分钟):-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 解释地球的自转带来的昼夜变化,及其对季节的影响。
-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模拟或实际观察。
4. 月亮的特征(10分钟):- 通过幻灯片或投影仪向学生介绍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形状、亮度等。
- 解释月亮对地球的影响,如引起潮汐等。
- 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过程,并进行相关讨论。
5. 汇总(5分钟):- 提醒学生记住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它们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延伸活动:1. 让学生制作太阳系模型,并展示给同学们。
2.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太阳和月亮的变化过程,如日出日落、月相等。
教学评估:1. 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问答,检查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亮基本特征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延伸活动中的参与和表现。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和实物的观察,使学生深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同时,通过延伸活动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加深了对天体运动的理解。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十三课动物的运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认识物体运动方式的多样性;2、能说出常见物体的运动方式,观察分析器运动规律;3、能够准确地比较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4、分析探究动物的运动对于动物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5、能用各种感官对物体的运动进行观察,能用图或文字表述;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法;2、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善于观察和分析推理的能力;3、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愿意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水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陆生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爬行、行走、跳跃和奔跑,空中生活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飞行。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的不同特点。
难点:知道动物运动方式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多种动物的运动图片资料学生:搜集与动物运动有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去思考、回忆不同动物的各种运动方式。
(二)小组自行探究1.陆地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运动。
你曾经见过的陆地上的动物都有哪些运动方式?小组内先自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这些动物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小结。
2. 水中动物的运动方式。
师: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呢?生:游泳师:对,但是它们游泳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谁能模仿几种鱼类的游泳方式?学生交流3. 空中飞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4. 了解蠕动。
想一想,为什么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呢?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为了扩大活动空间,有利于它们寻找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5.研究动物的运动规律。
(三)归纳交流运动方式: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游泳、蠕动(四)拓展活动查阅资料,研究不同动物的运动速度。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能量的转化、传递和守恒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活动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运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基本概念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3.实际生活中的能量现象的解释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的知识。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源2.实验器材:如电池、灯泡、小车等3.教学工具:如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能量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能量?能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呈现(10分钟)通过PPT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能量的种类和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现象,如电池点亮灯泡、小车滑行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全部教案
(四)总结和讲解
20.总结各类型能量的概念和具体应用。
21.引导学生思考能量转化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0.实验材料:弹簧、滑轮、木棍等
11.实验器材:万用表、电池、灯泡等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
12.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能量的转化现象,如发电站发电、电动车行驶等,让学生尝试提出自己的想法
13.引导学生思考并用语言描述电能、光能、热能等常见能量概念
14.提出问题:什么是能量?能量有哪些种类?
(二)讲解
–实验操作:按照实验原理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操作,并提出一些有关能量转化的问题,例如:钢球向上滚动时哪部分产生能量?当钢球到达最高处时,它的速度为多少?
19.实验2:电能与热能转化
–实验器材:万用表、电池、灯泡、电线等
–实验原理:当电池两端连接灯泡电线时,电能就会转化为灯泡的光能和热能。
(五)课堂练习
22.让学生单独完成相应课本练习,检查其掌握情况。
23.提出问题:如何评价能量的大小?能量单位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24.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25.完成相关课后作业。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介绍了能量的概念、种类和转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了对能量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探究和实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实验、总结和讲解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良好的发挥。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第1课《电和磁》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电和磁》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课本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
通过简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让通电的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重新做科学家做过的实验。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按照当时奥斯特所做的实验让学生亲历去操作实验。
分四层:1、复习组装一个点亮小灯泡的电路。
2、在简单电路中,把导线拉直放在指南针上,通上电看指南针的磁针有什么变化。
3、在电路短路中指南针的磁针会有什么大的变化。
4、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总结出电流能产生磁性。
第三部分是指导学生制作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两个层次。
1、做一个线圈靠近指南针,通上电看磁针有什么变化。
2、用线圈和指南针做一个检测器来检验废电池。
本课例利用5E学习环教学模式具备的参与-探索-解释-精致化或迁移-评价(Evaluation)的特征,通过适当的设计,可以期望能够提升学生实证意识和科学解释能力。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本次教学上课的是五年级学生,但估计不会有太大影响)已在三年级时学习了磁铁的性质,懂得磁铁的性质(磁性)是可以吸引铁,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或者相互吸引。
在四年级时学习过简单电路,电流会通过小灯泡和导线,小灯泡会发光。
本节课的目标是将学生已有的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进行综合,让学生研究电和磁之间的关系。
显然需巩固已有的知识,方可发生知识的综合学习。
由于学生时隔多年未学习电路和磁铁磁性,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激活,让学生顺理成章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点】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紧密联系的工具和技术》教案1.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通过展示一些不同的工具和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工具和技术如何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联系,以便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工具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掌握一些基本的工具和技术的使用方法。
•意识到工具和技术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
3.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新概念的理解。
•学生能够理解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如它们相互联系,并将其应用于实际中。
4.课前准备•确保教学材料已准备充足,如:工具展示、相关图示、幻灯片等。
•确保事先准备好了一个空白课本等学生笔记内容的书。
5.教学步骤第一步:破冰活动使用破冰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要求学生举起手来回答问题,锻炼他们的反应时间和参与度。
例如:•让学生猜出相关文物的名称,例如“印章、指南针、照相机”等。
第二步:展示工具和技术这个环节,将展示几个常见的工具和技术,例如计算器、电子磅秤、数字时钟或智能手机等。
通过幻灯片展示或实物展示,辅以简短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各种工具和技术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第三步:提出问题在了解了各种工具和技术后,引导学生形成对它们之间联系的看法。
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这些工具和技术有什么共同点?或者它们都能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这些工具和技术有什么区别?有哪些工具和技术的联系比其他的联系更紧密?第四步:学生操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尝试使用工具和技术,练习它们的使用方法。
例如:•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解决算术问题。
•让学生使用数字时钟计算经过多长时间,或者在将来的一个时刻是多少时间。
•让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搜索和分类收藏等操作。
第五步:小结和展示在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和技术后,回顾并展示其重要性。
让学生把自己的使用体会写在笔记本中,并在后续课程中运用所学的工具和技术,将其落实到实际生活中。
6.课后练习在本单元中,没有特别的作业是必须的。
但是,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所学的工具和技术。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1.打开书P60,阅读内容,提出问题。
(1)蒸汽火车利用了热能
(2)风车利用了风能
(3)激光和声音详见书上的解释
2.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形式?
3.有没有能量可以被储存起来的??
(三)电能的转化
1.教室里有电灯和电扇,它们有一个统称叫做“用电器”。谁来说一说,它们用电能干了什么?电进入到它们的身体里后,变成了什么?
2.在我们的家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用电器”,请大家讨论一下它们把电变成了什么?并填写在表格里。
3.电能经过用电器之后,可以被转变为风能、热能、光能……等等,这说明“用电器”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电能转化器”。
4.电能通过用电器可以转化成其他的能量形式,那么像光能、热能也能这样转化吗?
5.拿出自备的铁丝,反复的弯折铁丝的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摸一摸,你有什么发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一号电池、玩具小电机、溜溜球上的绳子、透明胶
2.教师准备:小电珠、导线、指南针,手摇发电机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二课电磁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
1.制作铁钉电磁铁。
2.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
xx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
XX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周节次:9 ------ 1第1课电和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教学过程】(-)导入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
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板书课题:电和磁)(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
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
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
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4.学生活动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
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
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
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2.学生活动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
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
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
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一个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广东教育出版社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三单元)
第三单元遗传与进化第八课:代代相传的特征教学内容1.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
2. 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调查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性是可以遗传的。
2.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能力培养1.通过调查人类是否有着代代相传的特征,培养观察、比较、分析与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生物的变异现象,培养搜集资料和讨论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乐于与同学交流与合作的态度。
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开展调查——搜集数据——分析交流重点难点通过调查、分析等方法,比较研究家庭成员的外貌特征和生理特征,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并了解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外貌特征、不明显特征的遗传性调查表,优势眼家庭调查表等;图片:父母和子女有相同外貌特征的图片,红绿色盲测试图等;资料:关于遗传与变异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像酒窝、双眼皮等外貌特征是可以通过父母遗传给子女的。
找找看,你遗传了父母的哪些外貌特征呢?引出探究活动。
二、活动一:你跟亲人长得像吗?准备在课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按照课本上的表格开展调查,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家庭成员的一些外貌特征。
导入、你的外貌与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相似吗?有哪些特征特别相似?说说你的调查结果。
小组活动。
各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
总结小组成员的调查结果,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了解并思考各小组的发现。
归纳:通过学生的交流汇报,知道许多学生的一些外貌特征或生理特征与父亲或母亲相似,了解遗传现象。
除了课本上出示的常见外貌特征,一些不明显的特征也能遗传吗?指导学生研究不明显的外貌特征的遗传现象。
三、活动二:优势眼能遗传吗?导入、人的两只眼睛中,有一只眼睛是平时我们习惯较多使用的,这一只眼睛叫做优势眼。
你知道自己哪知眼睛是优势眼吗?指导学生认识优势眼,学习确定优势眼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周节次:9——1第1课电和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
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重要。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教师准备:电池盒、小电珠、灯座、导线、指南针【教学过程】(一)导入100多年前,人们对电和磁的了解十分的有限。
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一个有关电和磁的秘密。
你们想知道这个秘密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现历史上那个伟大的时刻。
(板书课题:电和磁)(二)通电导线和指南针1.奥斯特当年正在用一个简单的电路做实验。
桌上有老师准备的材料。
请你们先用这些材料组装一个简单电路。
2.学生活动3.当时在奥斯特的实验桌上放着指南针。
这个指南针的指针一头指着北,一头指着南。
当接通了电源的导线靠近它时,奥斯特突然看到一个现象……你们想试一试吗?4.学生活动5.有什么发现?对这个发现你们有什么解释?6.通过短路的方式,你们会看到更加明显的现象。
再试试。
(三)通电线圈和指南针1.奥斯特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连续几个月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想知道这是为什么?他又做了几百次类似的实验。
其中就有这样一个实验。
像P49那样把导线绕成圈,然后通上电。
用它来靠近指南针,又会发现什么?2.学生活动3.汇报: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在哪种情况下指南针偏转的角度大?4.经过这些实验之后,奥斯特虽然没有做出太多的解释。
但是他却用铁的事实证明了:电可以产生磁。
随后他的发现又得到了牛顿等科学家的进一步证实和发展。
为我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5.考大家一个问题:你今天带来的电池里还有电吗?能用什么方法证明?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是一个学生极为感兴趣的课题,因为有很多动手操作的环节,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在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讨论、汇报。
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获得真理,得到结果。
周节次:9——2第2课电磁铁【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通过电磁铁中的电流方向(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和线圈绕线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过程与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的南北极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认真细致、合作进行研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大头针、透明胶2.教师准备:绝缘导线、大铁钉、砂纸、指南针【教学设计】(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电能够产生磁”。
那么我们如果把导线绕在一枚大铁钉上,铁钉又会出现什么变化呢?(板书课题:电磁铁)(二)制作铁钉电磁铁1.阅读P50制作铁钉电磁铁的部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铁钉电磁铁。
(1)朝着同一个方向绕导线。
(2)要将绕在铁钉上的线圈2头固定好。
(3)制作完成后,要通电试一试是否制作成功。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电磁铁做好了没有?怎么知道自己制作的电磁铁是否具有磁性?(注意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描述,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
)4.电磁铁做好以后,在不通电的情况下具有磁性吗?为什么?(介绍磁化现象)(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1.你们发现电磁铁的磁性哪里比较强?哪里比较弱?怎么知道的?2.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普通的磁铁来说,磁性强的地方是磁极。
电磁铁有磁极吗?我们可以验证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吗?怎么做?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实验方法。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实验发现:电磁铁是否有磁极?南北极各在那一端?6.各小组电磁铁的磁极位置一样吗?为什么?(1)比较磁极位置不一样的小组的电磁铁(注意电池的接法要与汇报前一致),找出2者之间的差别。
(2)讨论:电磁铁的南北极与什么因素有关?(3)交流发现。
教学反思:教学完本课,我觉得成功之处主要有:一、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在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灵活地使用教材、影音资料与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突出实验的教学特点与方法,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区别。
二、教师努力扮演好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角色,处理好“教、扶、放”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搭设支架体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要探究的内容和预定的教学目标中。
三、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去实验、去探索、去分析、去交流、去总结,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见,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加深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周节次:10——1第3课电磁铁的磁力(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的影响。
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大胆想象,又有根据地假设。
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作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大头针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长绝缘导线【教学设计】(一)导入1.(直到学生看P52图片)这是一个用在废铁处理厂的电磁起重机,它利用电磁铁的原理制造而成,一次可以吸起数吨重的废铁!你们知道磁力这么大的电磁铁是怎么做成的吗?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二)作出我们的假设1.上节课我们制作过电磁铁,谁来说一说:电磁铁的磁性是用哪些材料做成的?它的磁性又是怎样产生的?2.如果要使电磁体的磁性得到加强,我们大胆的假设一下应该怎么做?3.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强调假设时要说明自己的理由,尽量避免无端的猜测。
指导填写P52表格。
4.全班交流,教师简要板书。
(三)设计实验,检验假设1.我们的这些假设可以被证明吗?应该怎么做实验证明?2.以研究线圈圈数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为例,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要想知道电磁铁的线圈增多时,磁力是会加大还是减小,我们要使哪些因素保持不变呢?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哪些因素,才能知道线圈的圈数会对磁性造成影响呢?3.看书P53表格,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小组填写的研究计划。
5.根据计划,各小组开始实验。
6.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填写实验记录表。
教学反思:整堂课缺乏趣味性,显得沉闷,学生好象有点学的被动。
我想这可能与课的设计和我在课堂上的用语有关。
如果在课的开始设计一个可通电断电的大电磁铁吸废旧铁的,让学生观看,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电磁铁上来,学生会产生一个做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的欲望或会产生这个电磁铁是怎么工作的疑问。
随即抛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问题上,促使大脑进行思考,这样就有可能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周节次:10——2第4课电磁铁的磁力(二)科学概念: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与铁芯的距离、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完整的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用数据展示说明本小组的研究成果,锻炼交流表达能力。
能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
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一号电池2.教师准备:电池盒、大铁钉、绝缘导线、长短不同的铁螺栓3个、粗细不同的铁螺栓3个、直径不同的线圈3个、强力电磁铁1个。
(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并研究了电磁铁的线圈多少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影响。
这节课我们继续这项研究。
把我们自己的假设也像上节课那样证明一下,好吗?2.板书课题(二)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
填写P55表格。
2.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3.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4.各小组验证假设。
教师巡视,强调根据P56“2.准备小组的汇报发言”边实验边准备如何发言。
(三)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1.全班交流(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2.总结这2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四)制作强力电磁铁1.汇总这些研究成果后,我们能够用手中的材料做出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吗?2.大家动手试一试。
教学反思:整堂课缺少对学生的激励和评价。
激励性的语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
整堂课只有三四位同学经常举手,可我不知该用什么语言来激发其他同学发言的欲望。
整堂课就不够活跃,学生的潜力没有很大的挖出。
评价是一种肯定,一种关注,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本堂课我对学生的评价很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更少。
周节次:11——1第5课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
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准备】1.学生自备:玩具小电机、橡皮筋、一次性塑料杯、一号电池、透明胶2.教师准备:导线、磁铁、电池盒、开关、铜质粗导线、大头针【教学设计】(一)导入1.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
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
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1.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2.学生活动。
3.你发现了什么?(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
)4.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1.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
3.按照教材P59制做实验装置。
并实验。
4.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学反思周节次:11——2第6课电能和能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