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与对策_林雪原

合集下载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摘要】现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日益薄弱,存在着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实践渠道狭窄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不足等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不够等方面。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拓宽马克思主义实践渠道,培养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可以促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感,提高其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在加强理论学习、拓宽实践渠道、培养信仰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领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对策、理论学习、实践渠道、培养、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承载着时代赋予的使命,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当下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传播的普及,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有的热情和坚定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迷茫和怀疑的情况。

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了解和分析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探讨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立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

2. 正文2.1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分析面对当今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新时期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全面崛起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怀疑,觉得其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因素及对策

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因素及对策

治教育 的意 见》中,胡锦涛强调 “ 要从赢得青年 、赢得 未来的 高度 ,抓好 大学生的理论学 习,深 入推 进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 最新成果进 教材 、进 课堂 、进头脑 的工作,让青年知 识分子 了 解和相信党 的理 论,在广大青年 中培养 一批 坚定的马克 思主 义 者 ”。因而 ,加 强大学生加强马克 思主 义信 仰教育是 高校 思想 政治教育的当代主题 。


作作为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因而,把 学历和学位只是作为找到 义信仰 教育搞成 “ 学”、 “ 玄 神学 ”式 的教育 ,信 仰问题不属 工作 的敲 门砖 ,而对 目前学到 的知识本身 的长远 价值认识还 不 于玄奥 思辨 的 问题 ,而是 贴近生活 的现 实 问题 ,它 与我们的生 足。于此对应 的是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的大学生不 活密切 相关 ,让学生 明确 生存的意义和价 值 ,提 高他们 在纷繁
【 摘 要 l引导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高校的重要 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克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实用型价值 、信仰多元化的冲 5 击以及实践教育环节的缺失。探索多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渠道是加强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益探索。 【 关键词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 仰教育
时代经贸 2 1 0 0年 5 月 中旬刊 总第1 9 6 期
弱 化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信 仰 教 育 的 因 素 及 对 策
罗 帅1 解广 夫2
(. 1嘉应 学 院医 学院 公共 部德 育教 研 室 ;2嘉 应 学院 美术 学 院 ,广东 . 梅州 54 1 ) 105

在 2 0 年 出 台 的 《 于 进 一 步 加 强 和 改 进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的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 04 关 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外在于学生 , 没有内化为学生 自身的知识,不会起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因而。在实践中这些大学生也不 会 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分析问题 、解决 问题 ,在实践 中难免会经常碰壁,在信仰方面也容易 出问题。 ( 三)实践教育环节的缺失 弱 化 马 克思 主义 信 仰 教 育 的 因 素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部分教师主要还是以讲授的方式 ,以 马克思主义信仰 是区别于宗教信仰 的一种科学信仰 ,它 是 学生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为 目的。而纯粹的理论知识是 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之 上的历史唯物主 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不足 以培养学生信仰的,这就如同,纯粹讲授的道德知识是不足 论 ,只有建立在对 马克思 主义基本理论有深刻 的认识和理解 的 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一样。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但要掌 基础上 ,才能坚定 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 。因此 ,在我国高等教育 握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在 日常的生活中培养 中,一直是 以开设思想政 治理论课 ,向学生传授 马克思主义基 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也只有在社会实践 中才能深刻体会到马克思 本理论知识的形式引导学 生树 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引导学生在 主义理论的精髓,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 日常生活和学习 中自觉运用 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理 论分析 问题和 二、加强当前我 国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益对策 解 决问题。当前 ,还有一部分 大学生没有完全认 识到学习马克 培 养大学生具有坚 定的马克 思主 义信 仰是高等 教育 的重要 思主义 理论 的价值 ,主要是 由于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的 因 使命 。大学生是实现我 国伟大 民族复 兴的重要力量 ,因此,针 素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 对 当前 的形势 ,适应 时代 发展的要求 ,培 养具有高素质 的马克 ( )信 仰 多 元化 的冲 击 一 思主义 者,使大学生树 立坚 定的马克 思主 义信仰 ,当前 高校应 文化多元化和信仰多元化 ,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应 着 力 作 如 下 有 益 探 索 : 强调的是,多元化,绝不是否定主流化。实际上,一个社会,不论是 (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一 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必须有与其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主 1 高校加强马克思 主义 信仰教育 ,要 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科 . 流形态 ,即主导形态 。西方发达 国家 的主流思想 文化,是 以资 产阶级 学 性 的 理解 “自由”、 “ 民主”为核心 的价值观,即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形态 。 马克思主义揭示 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 西方发达国家 的主流信仰形态,是以基督教为主 的宗教形态 。社 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会主义中国的主流思想文化形态,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 是科学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 界和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 的,代表中国乃至人类社会优秀思想文化内容 的先进 文化形态。 想武器 。中国近 百年的历史表 明:我们坚持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 因而 ,中国的主流信仰形态,是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 信仰 形态 ,是历史的必然、现实的需要。坚信 马克思主义真理 ,意味 呈多元化态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重新正确认识和坚定 着要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真理性坚信不疑 、坚定不移 。马克 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是我们刻不容缓的神 思主义真理在于它汲取了前人创造的一切文 明成果,伴随着现代 圣使命 。 科学技术的出现而产生,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 ( )实用型价值的副作用 二 2 高校加 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要注重 马克思主义与学 . 进入2 世纪 ,一部分大学生 以近期 实用 型价值观 占主 导地 生 生 活 的密 切 联 系 l 位,以近期是否能获得经济效益 、近期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与工 高校加 强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教育 ,并 不 意味着 把 马克 思主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甚至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问题分析1.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偏差在高校教育中,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存在偏差。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误解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理论,与现实生活脱节。

这种偏差认识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下降,甚至出现一些怀疑和抵触情绪。

2.教育内容单一化在高校教育中,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化,重点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解读和实践应用。

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信仰动力较弱,无法真正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价值观。

3.缺乏引导与实践在高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引导与实践。

学校过于强调理论教育,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缺乏实践教育会导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停留在表面水平,无法真正理解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对策分析1.多角度教育,多元化思考为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认识偏差问题,高校应该通过多角度教育,多元化思考的方式,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这包括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理论体系、实践价值,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和意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实践结合,注重实用性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灌输。

通过开设一些实践性的课程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实用能力和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识。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信仰 的 本 质 内 容, 决 定 着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方向和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 代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力量,对于建设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和引领社会成员在 思想道德等精神文明领域共同进步,具有中 流砥柱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新时代大学生加强信仰建设指明了前进方 向,提供了前进动力,明确了前进途径 [4]。
改进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11-0020-002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信仰的 解 释 是:“ 对 某 种 宗 教、 理 论 主 张 及 原 则 等的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准则。”而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信仰的解释是“对某 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 和尊重,并把他奉为自己行动的准则,信仰 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意蕴,是个人的意识行 为”。总的来说,信仰是指对某物或者某种 思想等高度的推崇和信服,并把它视为自己 的精神支撑和行为指南 [1]。
党政智囊
智库时代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研究
汪 朝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信仰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核心。现在,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道路上,新
时代大学生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为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深入分析。

引言部分介绍了该问题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正文部分围绕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展开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造成问题的原因。

随后给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路径。

结论部分对本文提出的对策进行评价,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深刻认识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应对措施、建议、对策评价、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对于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深化,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发展。

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

如何有效推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展开深入分析和讨论,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1.2 问题意义在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其政治理论信仰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亟待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问题意义首先表现在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不高。

很多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渊源和实践意义缺乏深刻理解,存在对其认同度不足的情况。

浅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浅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论文摘要]现如今的高校生活中,无信仰、信仰模糊、多元化信仰共存等状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文章浅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提倡思想教育者对于该问题给予高度关注。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思想教育信仰,是一种精神产物,是思想信念和意识的产物,它源自于人们物质活动,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直接产物,却又深深地影响物质生活的进行,影响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自主选择,形成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现如今的高校生活中,无信仰、信仰模糊、多元化信仰共存等状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下,我国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流。

而上述问题的产生,便引发学者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随着高校教育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日益多样化、丰富化、自主化。

对于教育建设本身而言,此种现象值得提倡,也应促进其健康、积极地发展,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学生们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的学习兴趣日益削减。

这种现象,发人深思,值得探究。

一、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脱离实际1.课本内容强行灌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融合多学科的成分,通过借鑒吸收综合而成。

对于这门新兴的综合应用学科,应做到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但是,对于施教者而言,由于理论内容较深奥繁杂,学生理解存在困难便止足不前,并且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被抱有忽视心态的现象严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取填鸭式强行灌输法,以应付以考试为目的进行教学与学习。

荣格认为:“信仰会依赖人类的潜意识而发展。

因为我们实际的知觉无法摆脱潜意识界。

事实上,当我们的感官对真实的现象、景物、声音起作用时,它们会从现实领域被转送到精神力,而在精神力,它们变成心灵事件,而其最终性质并不可知。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马 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 中的 问题及对 策
郑 志鹏 ,高文瑾
( 1 . 山 西大 同大 学政 法 学 院 ,山西 大 同 0 3 7 0 0 9 ;2 . 大 同市职业教 育 中心 ,山西 大 同 0 3 7 0 0, 它代表 了人类信仰发展 的方向。在 当代 , 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 义信仰
教 育成为我 国高校教 育中亟待加强的一个环节 。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着教 师理论 水平参差不 齐、 信仰教育 内容
枯燥单一、以及外部 消极 因素制 约等诸 多问题 。 针对现状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 育应该优化教 师队伍、利 用各种先 进的教 学手段 来增 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相 关部 门要巩 固网络 阵地 , 从 而使我 国的马克思 主义信仰教 育更上一
教 育就 成 为我 国教育 的当务之 急 。 二 、我 国 当代 大 学 生马 克思 主义 信仰 教 育面 临
的 问题

加强 当代大 学生 马克 思主 义信 仰 的必 要性
高 校 马 克 思 主 义 信 仰 教 育 的 基 础 就 是 教 育 者
( 教师 )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 者( 大学生 ) , 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使受教育者( 大学
基金项 目: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 目( 晋规办字 [ 2 0 1 3 1 2 号)
作者简介 :郑志鹏 ( 1 9 8 2 一) , 男 ,山西大同人 , 硕士 , 助教 , 研究方 向: 科学技术哲学 、思想政治教 育。

7 3・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素, 一些学校将一部分在其他专业授课不合格的教
山西 大同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S h a n x i Da t o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 S c i e n c e )

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作者:汪树民黄蓉芳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4年第05期摘要: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问题不容忽视。

文章从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表现出发,分析了它的不利影响与弱化原因,并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对策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59-04高校教师是高校教书育人的主力军。

高校教师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对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直接影响。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但是如果不考察高校教师这一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及其动向,无疑没有找到硬币的另一面。

因此,审视高校教师这一群体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如何做到让大学教师真学真信真行马克思主义,是当前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表现(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正确地把握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什么时候坚持马克思主义就会取得胜利和成功,相反如果违背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正因为如此,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和党章中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亿万民众的根本信仰[1]。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主义的世界图景、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由而全面的人生追求。

这四个部分各自具有自身的内涵、特色和地位,共同架构起这一信仰的体系[2]。

就高校教师群体而言,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求自觉地学习马列、宣讲马列,用马列主义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二)当前高校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的表现我们知道,高校教师群体都是受过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熏陶的教育工作者,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表率和榜样。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信仰对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状况关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新形势下,尽管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的,但受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怀疑,甚至转向宗教、迷信,这需要社会给予关注,政府和高校应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改进。

标签: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2014 — 12 — 19信仰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

何谓信仰,国内外学者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信仰是对某个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的高度信赖和敬仰,并且将其作为衡量自身和评价事物的标准与准绳。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科学的、崇高的信仰。

“它不是像一些宗教或迷信那样,歪曲利用人的某种本质力量,使之畸形发展,走火入魔,而是促进人诸种本质力量健康和谐地发展”〔1〕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国内问题多样,市场经济发展,多元价值并存,网络社会兴起,传统道德受到冲击的背景下,一些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出迷茫和偏差。

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当下各种意识形态斗争仍很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取向问题就成为决定斗争胜利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由此,高校必须重视信仰教育的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选择马克思主义信仰。

一、当前大学生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考察为了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情况,笔者对河北省某院校进行了抽样调查。

此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随机选取不同性别、专业和年级的300名大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00份,回收282份,有效问卷256份。

调查结果大体如下:(一)对信仰的认识信仰有无必要是开展信仰教育的前提。

在“人是否应当树立信仰?”回答上,77.2%认为“应当”;8.7%认为“不应当”;14.1%认为“无所谓”。

在“信仰对人的发展重要吗?”回答上,60.6%的大学生认为“重要”,11.3%和28.1%分别选择了“不重要”和“无所谓”。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摘要】在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呈现出多种现象。

许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存在认识偏差,信仰不够坚定。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信息泛滥、社会价值观扭曲等。

马克思主义教育缺乏有效传播渠道,导致学生对其认识不深刻。

针对这一现象,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学,注重实践教育;建立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未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应用和发展,大学生对其的信仰将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学生的责任,更是提升自身素质,服务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问题、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措施、总结、未来展望、重要性、学习、现代社会1. 引言1.1 背景介绍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规模逐渐扩大。

作为国家的未来希望和栋梁之材,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思想信仰问题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新时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着一些困惑和迷茫,表现为信仰淡薄、思想虚无等现象,对这种现象深入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深入剖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问题所在,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与对策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其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与否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

近年来,新时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知程度逐渐降低,信仰热情也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偏见。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观念,也直接损害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深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和对策,对于促进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提升,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众多信仰教育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本质之一,而且也是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基础工作。

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不及时改进,将会对高校教育水平和学生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问题分析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都比较单一,以课本知识传授为主,缺少真实案例和实践经验等多样化元素的引入。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成为学生的形式主义和思想惯性。

2. 教师队伍不足当前许多高校在马克思主义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整体偏低,贯彻落实课程的难度更高。

此外,个别教师自身态度和专业水平也难以达到高质量教学的要求。

3. 学生自主性不足在高校教育中,学生自主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程度仍然较低。

这也反映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及自信心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4. 教育结果不尽如人意许多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缺乏及时的评价手段与考核标准,这也导致教育结果存在不确定性。

即便是培养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生也存在理论脱节或者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对策分析为解决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完善马克思主义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引入互联网、社交媒体、大型公开课,增加多元化的课程元素,实现马克思主义课程和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

2.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

鼓励教师更具创造性地探索课程教学,在教学德、本质论辩、唯物论历史观等方面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课程互动与引导性。

3. 加强学生自主性培养学校应该从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入手,在校内和校外提供广泛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近年来,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问题的对策,包括强化课堂教育、拓展实践活动和建立导师制度。

通过这些对策,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信仰。

总结反思部分回顾了文章中提及的问题和对策,展望未来则呼吁高校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持续改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本文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重视,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对策、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导师制度、总结、反思、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为我们解读社会现象、认识社会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一些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度和理解程度有所下降,甚至出现了信仰缺失的情况。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大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理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以及针对性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时代青年,促进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1.2 研究意义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研究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针对性地制定对策措施,可以有效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其思想信仰逐步走向成熟和坚定。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摘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通过调查方法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提出问题与挑战。

在对策建议部分,本文将提出针对信仰困境的解决方案并制定实施计划。

结论部分将对研究进行总结评价,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刻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并为提高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对策分析、调查方法、调查结果、问题与挑战、对策建议、实施方案、总结评价、展望未来、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代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群体,其思想信仰状况备受关注。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前进的科学理论,对于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观念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和信仰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和模糊认识。

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案,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观念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2 研究意义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与信仰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和意识形态倾向。

通过这项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为我们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供重要参考。

分析调查结果还可以为相关部门和机构提供决策依据,调整政策和措施,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发展。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高校大学生对于信仰的概念和内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1、理解淡薄。

由于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基础知识薄弱,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不深入,更难以将之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

2、思想动摇。

高校大学生学业繁重,生活压力大,精神空虚时常遭到非理性思想的侵扰,更加容易受各种异端思潮的影响和束缚,从而产生思想动摇。

3、缺乏宏观视野。

一些大学生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只停留在知识学习层面上,缺乏对其宏观性问题的探讨,不易产生深感体悟,难以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和认识,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多样化教学。

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教学探讨,如以案例、实例、形象等进行教学,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观察、感悟和思考,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探讨。

2、课堂互动。

探讨班级制度,鼓励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在问题思考活动中寻找答案,形成“真知灼见”,提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3、注重实践。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行现实生活应用示范,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使其能够将目前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更快、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

4、创新教育方式。

运用新型教育思想进行教学,鼓励大学生参加马克思主义书院、志愿者活动等,加深他们对于信仰的感悟和理解,帮助他们增强信仰意识和坚定信仰。

5、完善管理机制。

制定具体的管理机制,通过评优评先、奖学金等形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之中,为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重重,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采取合适的对策,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为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有效保障。

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

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措施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周晶梁小洁编辑:studa1211论文摘要现如今的高校生活中,无信仰、信仰模糊、多元化信仰共存等状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下,我国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本文浅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提倡思想教育者对于该问题给予高度关注,提出:以学生为本,采取多样信仰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党员思想觉悟,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理论宣传力等多种教育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树立与弘扬。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思想教育信仰,是一种精神产物,是思想信念和意识的产物,它源自于人们物质活动,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直接产物,却又深深地影响物质生活的进行,影响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自主选择,形成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的形成和获得虽然可以是科学地认识世界的结晶,也可以以一定的知识观念或理论体系表达、陈述出来,但它却必须依赖信仰所提供的‘超越性’而获得自己完整的规定性,并且要以“信仰”的形式存在于主体的精神世界之中。

凡世界观在思维方式中的作用,一般意义上均可理解为信仰的作用。

但是,现如今的高校生活中,无信仰、信仰模糊、多元化信仰共存等状态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缺失。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引导和规范下,我国学生群体的思想教育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主流。

而上述问题的产生,便引发学者们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思考。

随着高校教育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学生可选择的课程日益多样化、丰富化、自主化。

对于教育建设本身而言,此种现象值得提倡,也应促进其健康、积极地发展,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学生们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的学习兴趣日益削减。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在当前社会中备受关注。

本文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影响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点对策建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

结合对策建议总结分析,展望未来,强调了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为高校教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还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分析、影响因素、对策建议、总结分析、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引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信仰和信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现代大学生面临着信息爆炸和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其思想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传播效果不佳。

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深入了解,仅停留于表层的了解和应付考试,缺乏对其原理和实践的认同和理解。

一些高校存在着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针对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向前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高校大学生中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思想信仰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如何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高他们的信仰水平和实践能力,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因素。

文章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了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具体对策上,建议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本文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总结了调查结果,展望未来,并提出了建议实施措施。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状况,为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对策分析、态度、因素分析、问题、挑战、建议、发展方向、总结、展望、实施措施。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部分将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调查和分析,探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现状。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思想冲击和价值观念的碰撞,这不仅来自于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来自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不足和理解偏差。

研究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认识,为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提供理论支撑。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处,是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阐述的部分。

具体内容如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丰富理论内涵和深远影响的思想体系,是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直接关系到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态度,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态度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揭示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思想倾向和信仰趋势,还可以帮助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知水平和情感认同程度。

这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观念,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对策研究引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当代高校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思想激荡,如何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本文基于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对策来加强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一、问题分析1.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淡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很多学生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信仰度和认识度都相对降低。

2.马克思主义知识缺乏。

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深入接触过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被淡化,同时也存在人云亦云、肤浅的了解等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方式单一。

眼下有不少大学生虽有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应用场景和练习,很多人难以真正领会其思想。

二、对策建议1.加强马克思主义知识宣传。

学校可以推出一些有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马克思主义实践教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分发和传递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线上/线下分享会、观影会等等。

教师也可以采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将形式化、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2.拓宽理论学习方式。

为了避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学习感到单调枯燥,学校应当通过开设互动设计型课程、点题解读型课程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意义。

并通过实际演练等基础形式,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3.加强课程实效性。

教师不仅应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授,还应关注到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掌握的实际价值,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思想如何应用到校园中,以及如何真正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4.增进社会责任感。

大学是学生学习、成长、思考的空间,对于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优秀的社会公民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信仰教育弱化问题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中信仰教育弱化问题研究

A Study on the Problem of Weakened Belief Educ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 林希玲
作者机构: 青岛大学思政部,山东青岛266071
出版物刊名: 菏泽学院学报
页码: 107-110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教育 弱化
摘要:目前高校的信仰教育弱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信仰教育的客体对信仰教育的认识模糊、态度淡漠、主流信仰状况不容乐观,信仰教育主体的意识不强,信仰教育的内部机制不协调等;信仰教育弱化问题的成因,主要归结为社会大环境等宏观因素,以往信仰教育的误区以及评价体系等中观因素,大学生群体的身心特点等微观因素;解决信仰教育弱化问题主要从提高对信仰教育的认识,把握信仰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信仰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做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1期2015年1月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Vol.39No.1Jan.,2015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与对策*林雪原(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24)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力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第一要求。

应该肯定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在此基础上,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具有指导意义,并且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目前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应更新观念、积极引导、加强人文关怀,通过这些环节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意识,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现象;对策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2015)01-0148-0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力军,要担当此重任,他们首先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应该肯定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流是好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上和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拥护支持改革开放,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自己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他们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行为具有指导意义,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本文在描述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就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淡薄的现象所谓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是指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信仰来教、按照信仰教育的要求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这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意识层面上的起码要求。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经常会看到某些教师缺乏信仰教育理念,或背离或滞后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本性,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第一,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等同于知识,只关心学生“知不知”,不去追究学生“信不信”。

注重研究如何让学生“知”,却疏于探究怎样才能让学生“信”。

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仰,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但是,当教育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仅仅等同于知识时,原本应该是教师密切联系学生灵魂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密切联系学生考试需要的活动。

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的学识水平降低到重点关注学生的考试需求,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考试内容,有些教师甚至以“少而精”为借口,大部分时间随意教学,考前集中划定复习范围,某些课程甚至只要求学生了解书本上的几个概念、几条原理。

教师一旦沉溺于应试教育,他们只关心学生“知不知”,注重研究如何让学生“知”,不去追究学生“信不信”,疏于探究怎样才能让学生“信”。

考试的分数只能反映出学生“知道与否”以及“知道多少”,却不能说明学生“信仰与否”以及“信仰多少”。

功利的应试教学目的难以让大学生体察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在的人文情怀和终极关怀,无法满足大学生灵魂深处对信仰的渴望。

于是,发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冷淡、抵触甚至是拒绝等情形。

第二,教育者把自己仅仅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输者,持所谓的“中立”立场,忽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教化和引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有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意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相一致,如何科学地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政治感召力,这考验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政治觉悟和学识水平。

如果说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领域曾经有过以单一政治标准去裁剪丰富多样的人性的“泛政治化”倾向的话,现在却需要警惕另一种极端,即表现为政治冷漠、无意识形态化的“去政治化”倾向。

“去政治化”倾向使得一些教师持所谓的“中立”立场,以中性化即不左不右的工作态度作为立身之本,不愿意在科学性和意识形态的纠缠中做出841*收稿日期:2014-05-22作者简介:林雪原(1967-),女,山西省岢岚县人,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DOI:10.13715/ki.jxupss.2015.01.030自己的判断。

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他们只讲述一般性的内容,即使必须讲授一些带有政治价值倾向的内容,也只是叙述,不做任何分析评判,不对受教育者进行任何引导。

在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时,某些教育者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日常认知和理解上,匮乏站在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上作深度的观点剖析,无法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塑造具有明晰的进行政治价值判断的能力;甚至有些教师利用三尺讲台在介绍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时缺乏批判意识或者没有能力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客观上造成对西方意识形态思想的宣传,对消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效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去政治化”倾向和教育者的“中立”立场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政治导向性缺失,当教师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传输者自居、没将自己看做是思想的引导者时,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教化,从而导致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偏低、马克思主义政治信念弱化。

第三,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仅仅看做是装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大学生对现实的超越性心理需求。

人对于信仰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信仰是人对现实的一种超越性心理需求,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生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该理论满足人的程度的大小。

当教育者把受教育者仅仅看做是装知识的容器时,就是忽略了大学生有自身的心灵需求这样一个事实。

于是,教师讲的大学生不爱听,大学生想听的教师不讲或者讲得不能让学生满意。

大学生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心灵满足度低迷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解释现实的可信度比较弱。

某些教师习惯性地以抽象的理论灌输代替对现实的分析,面对学生关心、困惑的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仅避而不谈,遇到问题便绕开走,还借口“不清楚、无定论、不会考”让学生少去想。

教师的这种表现加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的“淡漠”与“虚无”意识;另一方面,感召未来的吸引力比较弱。

信仰是立足于现实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关怀不仅强调对信仰对象的“终极”的向往与追求,而且更注重强调这种向往与追求的过程性。

换言之,它既强调关怀的“终极”,更强调要终极性地“关怀”。

这种终极关怀,为人在宇宙、社会中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生存价值找到了可靠的依据,找到精神生活确定的基点和坚强的支柱,由此人便可以排除围绕人生的无知、孤独、怀疑、虚无与绝望,获得知识、关怀、安慰、确定、充实与希望。

马克思主义信仰既然是信仰,那就应该是对人有终极关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就应该讲出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灵魂的终极关怀。

遗憾的是,大部分大学生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所讲的内容不能使他们体会到心灵的抚慰,甚至觉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除了通过考试拿到学分之外没有别的用途。

当过于理论化、理想化、形式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大学生的真实生活,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内外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困惑,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时,这样的教育既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性需求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超越性需求,那就更不要奢望走进他们心里让他们信仰了。

总之,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真正地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信仰来教、不能按照信仰教育的要求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工作时,即使经过不断被各种知识和技术填充后似乎仍然无力应对层出不穷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仍然低迷。

二、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意识的对策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为了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仰教育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第一,更新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具备明确的信仰教育意识,在思想上就必须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与信仰的关系,明确信仰教育与信仰自由、信仰选择以及知识传授的关系。

首先,要明确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某些教育者之所以不能有意识地在信仰教育意识指导下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从认识角度看,这些教育者对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认识还不够准确、深刻。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学术界就有人认为不能称呼马克思主义为信仰,因为“一说到信仰必说到宗教,一说到宗教必说到迷信,一说到迷信必说到科学,一说到反科学必说到反马克思主义。

如是,信仰与马克思主义无缘了”。

[1]至今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些教育者认为信仰是与人类的个性与理性作对,会妨碍个人自由和科学进步,在社会民主和科学昌明的时代里,不应该再提倡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任何信仰。

还有些教育者受限于特定历史时期因个人崇拜造成的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认为信仰等同于应该抛弃的“迷信”。

当把信仰与宗教信仰、迷信画上等号时,自然认为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信仰来信仰,那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仰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有信仰?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一种信仰?这一系列问题是教育者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前必须自己要搞清楚的问题。

基于战胜死亡和自我超越的本性,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阶段,信仰都是人类的天然而永恒的需要。

宗教是信仰,宗教信仰是信仰的一种,但信仰却不都是宗教,与宗教信仰相比而言,信仰的范围要广泛得多。

比如,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人类信仰的世俗化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三种主要的世俗信仰:一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信仰;二是对某种现实力量的盲目崇拜;三是共产主义信仰或马克思主义信仰。

[2]可见,破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信仰”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信仰本身与信仰的形式。

其次,要明确信仰教育与信仰自由、信仰选择以及知识传授的关系。

信仰自由与信仰教育的关系。

我国宪法规定,共产党员以外的国家其他公民的信仰纯属个人的私事,任何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既有科学信仰的自由,也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更有信仰不同宗教或同一宗教不同教派的自由。

但是,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受任何社会信仰影响而纯之又纯的个人信仰,只是受社会信仰影响的途径、方式不同而已。

虽然信仰的主体首先是以个体的身份存在的,个体的信仰以个体为载体,但是个体的人不是与世隔绝的,它是生活在群体之中,并且人的本质是其社会性,因此个体的信仰不是个体独自冥思、凭空产生的精神现象,而是特定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文化等共同造就了个体的信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